歷史故事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3-19 20:12: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故事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戰無不克: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2、血戰到底:血戰: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后時刻。
3、屢戰屢敗: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4、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5、百戰不殆: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于用兵。
6、枕戈寢甲: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7、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8、龍血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9、決一死戰:決:決定;死:拼死。對敵人拼死決戰。
10、能征慣戰: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11、速戰速決: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12、窮兵黷武: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13、朝秦暮楚: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14、連戰皆捷: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15、孤軍奮戰: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16、兵戎相見: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17、百戰百勝: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18、背城一戰: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后一戰。
19、南征北戰: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20、以戰去戰:用戰爭消滅戰爭。
21、禍結兵連: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22、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23、浴血奮戰:形容頑強地拼死戰斗。
24、短兵接戰: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斗。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篇2
2、臥薪嘗膽:越王勾踐;
3、退避三舍:晉文公;
4、問鼎中原:楚莊王;
5、圍魏救趙:孫臏;
6、紙上談兵:趙括;
7、作法自斃:商鞅;
8、投筆從戎:班超;
9、背水一戰:韓信;
10、完壁歸趙:藺相如;
11、負荊請罪:廉頗;
12、望梅止渴:曹操;
13、四面楚歌:項羽;
14、破釜沉舟:項羽;
15、紙上談兵:趙括;
16、指鹿為馬:趙高;
17、三顧茅廬:劉備;
18、東窗事發:秦檜;
19、如魚得水:劉備;
20.初出茅廬:諸葛亮;
21、圖窮匕見:荊柯;
22、草木皆兵:苻堅;
23、毛遂自薦:毛遂;
24、一鼓作氣:曹劌;
25、千金買骨:郭隗;
26、諱疾忌醫:蔡桓公;
篇3
關鍵詞 地基;事故原因;處理措施
1.地基工程事故的原因
1.1 工程場地地質勘察的原因
許多地基工程事故源于對建筑場地工程地質情況缺乏全面、正確的了解,沒有正確了解建筑場地土層分布、各土層物理力學性質,就錯誤估計地基承載力和地基變形特性,導致發生地基工程事故。故場地勘察資料是基礎工程設計施工的重要依據,是正確、全面地評價基坑支護結構的依據。各類工程在設計施工之前都必須按要求進行工程勘察,如果工程樁所涉及范圍的地層、勘察資料不詳細、不準確,勢必給深基坑支護工程帶來事故隱患。另在勘查時應重視鉆孔深度的選擇。如果鉆孔深度達不到樁所坐落的土層時,那就不可能正確計算出地基的沉降,或樁的正確承載力,也就達不到基礎設計要求。因此必須按設計要求確定合適鉆孔深度。或者勘查量不足,鉆孔和探坑布點少,再加上鉆孔深度不夠,以致不能表達出土的不均勻性和層理的不一致性,就有可能引起建筑的翹曲和彎折而出現裂縫,嚴重造成房屋倒塌。
1.2 設計方案不合理或設計計算錯誤原因
1.2.1 設計方案不合理 設計方案不合理,主要是設計人員不能根據建筑物上部結構荷載、平面布置、高度、體型、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合理選用基礎形式,造成地基不能滿足建筑物對它的要求,導致工程事故。
1.2.2 設計計算錯誤、荷載不準確 地基承載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中的一個關鍵指標。有的設計單位資質低,設計人員不具備相應的設計水平,也有的無證設計或根本不懂有關理論,僅憑經驗設計,計算不準或數據統計不全面,使得建筑物基礎底面土壓力超過地基的承載力,導致建筑物有較大的不均勻沉降,引起房屋開裂。使得設計出錯,造成事故。
1.3 施工質量造成地基與基礎工程事故原因
地基、基礎為隱蔽工程,要認真組織施工,保證施工質量,否則會留下隱患。施工方面引發的事故是不能忽視的,主要施工方面的原因有:1)不按圖紙施工或不按技術操作規程施工;2)偷工減料,使得砌體、混凝土強度達不到要求;3)管理不善,不按建設要求和施工程序辦事。如支護樁墻質量差而能引起樁的折斷,墻體大面積漏水、流土等,特別是由于轉手承包,一些施工隊伍技術素質很差,甚至偷工減料,給基坑工程造成嚴重隱患。
1.4 環境條件改變造成地基與基礎工程事故原因
1.4.1 基礎施工的環境原因 地下工程或深基坑工程施工對鄰近建筑物地基與基礎的影響,如在樁基施工中,因振動影響,引起附近建筑物墻體、地面、樓梯等開裂;
1.4.2 現場大面積堆載原因 大面積堆載多發生在工業廠房或倉庫內外,地面堆載量大且不勻,容易造成基礎內外側傾斜,對上部結構和生產使用帶來不良后果。主要表現有墻、柱開裂,吊車卡軌、地下管道損壞等。
1.4.3 地下水位的變化原因 多種因素會引起地下水位的變化,特別是水位在基礎底面以下變化時,將產生嚴重后果。水侵濕、軟化巖土均可使地基的強度降低,引起建筑物過大的沉降或不均勻沉降,最終導致傾斜或開裂。
2.處理措施
地基基礎處理的措施往往需要對上部結構和地基基礎作全面的考慮,提出不同的方案,進行經濟和技術上的比較,從而選擇合理的方案。
2.1 提高地基承載力
1)換填法:就是將表層不良的地基土挖除,然后回填有較好壓密特性的土進行壓實或夯實,形成良好的持力層。從而改變地基的承載力特性,提高抗變形和穩定能力;2)降水法:就是降低地下水位可減少地基的孔隙水壓力增加上覆土自重應力,使有效應力增加,從而使地基得到預壓歷。這實際上是通過降低地下水位,靠地基土自重來實現預壓力目的;3)強夯法:就是將很重的錘從高處自由下落,對地基施加很高的沖擊能,反復多次夯擊地面,地基土中的顆粒結構發生調整,土體變為密實,從而能較大限度提高地基強度和降低壓縮性;4)CFG樁復合地基:CFG樁復合地基能夠改善土體的特性,改善地基的變形特性,減小在荷載作用下可能發生的沉降和不均勻沉降,并且CFG樁復合地基技術較充分地發揮了樁間土的承載能力,達到提高地基承載力的目的。
2.2 減少地基沉降量
1)基礎措施:應從基礎的剛度、強度與建筑物的剛度、強度相適應來選擇基礎方案;同一建筑物宜采用同一種基礎形式,并取相同的埋深,持力層也相同;調整基底壓力以調整地基沉降;根據計算有意識地通過調整基礎面積大小以達到調整基底壓力使地基沉降均勻。2)地基措施:在軟土地區,充分利用硬殼層做淺基持力層,采用“寬基淺埋”方案,利用硬殼層的應力擴散作用達到減少附加應力,以達到減少沉降的目的;優先考慮淺層處理方案,然后再考慮深層處理或深基礎方案。
2.3 提高土坡穩定性
1)施工措施:選擇適當的邊坡斷面,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2)支檔措施:選用重力式抗滑擋土墻、阻滑樁及其它抗滑結構,以阻擋滑坡的產生;3)排水措施:應設置排水溝以防止地面水進人滑坡地段,必要時還應采取防滲措施。在地下水影響較大的情況下,應根據地質條件,做好地下排水工程;4)反壓措施:在阻止滑體滑動的區域增加豎向荷載以增大滑體的下滑阻力。
3.結語
建筑工程中由于地基不良導致建筑物沉降甚至倒塌的事故很多。因此,在實際的工程中應重視和加強對不良地基的處理,要根據事故的特征,區分地基事故類型,查清事故原因,因地制宜地選擇技術有效、經濟合理、施工簡便的處理措施,從而使地基承載效果達到最佳,為建筑物提供安全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莫海鴻. 基礎工程[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 崔千祥.《工程事故分析與處理》. 北京:科學出版社.
篇4
關鍵詞:會安古城;歷史沿革;保護開發
Abstract:Huian, one of the most famous historic cities and tourist sites in Vietnam, had accumulated diversified architectures and cultures influenced by ancient China, Japan, and France, in the long time history.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Huian, at same time, introduce its present conservation planning.
Key words: Huian ; history background ;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04-78(6)
會安古城,地處越南中部的廣南省,大致位于越南漫長的海岸線的中間點(圖1)。在占婆王國時期,會安就已是一座重要的港口,名為“大海口”,古代占婆國使節前往中國進行朝拜就是從這里啟航。發展到16世紀,會安演變成一個東南亞最重要的貿易交流中心。18世紀,由于越南國王們長期而激烈的權力之爭,約束了發展,會安幾乎廢棄了,港口逐漸淤塞。
古代會安港的發展經歷了形成-發展-全盛-衰落四個階段。在長達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來自中國、日本、東南亞及歐洲的客商經常出入會安港,他們在這里設置商站、建設住房、開辦會所、營建墓園等,從而形成并積累了豐富多彩的建筑與文化。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會安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其評價中寫道:會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見證了眾多文化的交流,來自中國、日本、葡萄牙、荷蘭、法國等多國的商船曾在此港口停靠,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交易、生活,從而形成許多帶有文化融合特色的歷史建筑群,如中國南部建筑風格、歐式風格以及越南本土風格等等,代表著一種豐富性與多樣性的文化特征(圖2)。
1 會安古城的歷史沿革
早在8-9世紀時,中國、東南亞與阿拉伯地區之間就有貿易活動往來,中國沿著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往阿拉伯地區輸出陶瓷與鐵器;東南亞則向外輸出香料與木材,進行頻繁的商業貿易。9世紀阿拉伯地區的書籍中就有涉及從越南的中部地區進口沉香木的情形;而在越南會安古鎮附近的占島上,也有9世紀左右的伊斯蘭陶器、琉璃片出土,這些均是當時海上貿易的證明。雖然當時會安僅是一個不知名的小漁村,然而這些古代的貿易均為其后來的繁榮作了鋪墊。
1.1 朱印船貿易時期的“日本鎮”
會安古鎮的全盛時期始于16世紀。由于地處越南中部的占婆王國被北部的阮氏王朝所吞并,從16世紀開始,阮朝便開始以會安為據點,積極開展海上對外貿易。而大約在17世紀初,由于大量的日本朱印船在此停泊中轉,會安逐漸形成為一處以日本商人臨時居住為主的小鎮(圖3)。最早目擊會安的這種景象的是三浦按針,他于1617年記錄了當時的日本鎮已經約有數百日本人在此處聚集。由于1635年日本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的頒布,會安的日本鎮也開始徐徐衰退。根據已發掘的日本人記錄中可以看到,在1695年前后,“僅剩4~5家日本人在此居住,而除此之外均為中國人”,可以了解到后來日本鎮的蕭條景象。
然而由于年代過于久遠,日本人在會安古鎮內沒有留下太了么遺跡,除了會安周邊的水稻田里留下的部分日本人墓地,以及北部五行山地區帶有部分日本人姓名的碑文。另外,現存在鎮里的橋廟最早是由日本人所建,橋廟為日本鎮的入口,因此也被當地人叫作“日本橋”,如今的日本橋經重新翻建,已不再具有日本建筑的風格特點。
1.2 沿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中國城”
18世紀后半葉,越南本地西山黨發動了大規模的暴亂,會安古鎮在戰火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事后因為阮朝的復興,會安得以重建,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格局。而中國對外沿海上絲綢之路出口陶瓷、鐵器等,從8~9世紀開始就幾乎沒有中斷過。由于日本鎮在會安地區的衰退,中國商人開始逐漸增多,于是會安古鎮的重建主要得力于中國海外商人,因此形成了一處帶有濃厚廣東福建色彩的“中國城”(圖3)。
相比日本鎮,會安的中國城留下了大量的歷史建筑,證明此處曾是一個中國人大量聚集的繁榮商埠。而根據當時的文獻記載,在最繁榮的時候,約有6000名來自中國的商人在此居住生活。中國商船帶來的商品有錦緞、紙張、毛筆、銅器、瓷器、陶器、銀器、金幣、銀錠、鋁、鉛、硫磺,而從會安則購回胡椒、糖、木材、香料、魚翅、燕窩、犀牛角、象牙、黃金、蠶絲等當地土特產。后來,隨著商品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中國商人就在會安購買地皮,建筑房屋,作為銷售商品和收購貨物的場所。會安成為越南最早出現大型華僑聚居點的城市。
如同許多中國本土的城市一樣,在這里可以找到大量帶有商會籍貫的會館,現存有五處,即福建會館、廣肇會館、瓊府會館、潮州會館和中華會館,其中福建會館始建于17世紀后半葉,足見其歷史之久遠,而其他會館則在其之后相繼建成。由于居住在此處的市民大部分都是華裔,這些會館往往成為節日慶典的重要場所,即便是到了如今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大量帶有中國風格的家族祠堂以及關帝廟仍然保存完好。這些建筑大多建得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終年香火繚繞(圖4)。
1.3 大航海時代的國際港口
自1535年葡萄牙商船在越南中部的峴港登陸后的數百年里,從遙遠的歐洲到達此處的商船也是絡繹不絕,葡萄牙、荷蘭以及后來的法國,都有許多商船曾在會安港口停靠。約20世紀前半葉,越南法屬殖民時期,會安古鎮在靠近現日本橋地區形成了一些帶有濃烈法式殖民風格的建筑群,建筑上的裝飾、雕刻等均與歐洲風格類似,此處被稱為“法國街區”,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另一種象征。
而19世紀末開始,由于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大型船只停靠的港口由會安向北部港灣條件更好的峴港市轉移,作為河口港的會安逐漸走向沒落。然而所幸的是,會安雖然經歷過多次戰亂,但如今仍能較為完整地得以保存,也是件十分難得的事情(圖5)。
2 會安古城的保護與開發策略
2.1 保護范圍的區域劃分
由于會安古城于1999年列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會安的海內外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頓時成為了一個十分熱門的旅游目的地。會安古城也面臨著種種因旅游業產生的矛盾,如古城需要較完整的保護,但又亟需新的城區來滿足各種旅游接待的需求。為了適應會安古城的歷史保護與新建城區的擴展,會安市政府確定了獨特的保護方案,將已確定的整個古街區保護范圍劃為兩個子保護區(圖6)。
2.1.1 Ⅰ區(紅色)――完貌保護區
本區域位于整個古街的核心區域,包括保存完好的古街核心地區以及帶有歷史特征的建筑個體,所有此區域內的建筑必須要按原有風格保存,若需要修繕,必須要依據建筑物原有風貌進行風格復原。
2.1.2 Ⅱ區(黃色與藍色)――生態環境及景觀保護區
Ⅱ區是環繞在Ⅰ區周圍的緩沖區,用于保護Ⅰ區現存的歷史城鎮景觀不受到過于現代的城市風格所影響。Ⅱ區內,所有的建筑風格與體量應盡可能接近歷史建筑,以便此區域內的建筑形象不會對歷史街區產生破壞或影響。Ⅱ區下又劃分為Ⅱ-A(黃色)與Ⅱ-B(藍色)兩個區域,各自制定了相應的建筑及環境控制細節,來規范現有城鎮新的建設與發展。
游人在進入會安古城的過程中,實際上是一個建筑風格逐漸由現代向傳統過渡的過程,不會產生從一個現代化城市直接進入到歷史古鎮的那種突兀感。而通過核心保護區與緩沖區兩個不同層級的劃分,也利于古鎮環境與外界相協調,使得古鎮不再孤立,新城也不顯得過于風格迥異。
2.2 歷史建筑的等級劃分
整個會安古城的建筑眾多,為了方便對各個建筑個體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會安古城管理與保護中心(HACMMP,Hoi An Centre for Monuments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對所有保護范圍內的建筑進行等級評定,并依據現存歷史特征元素的完整性分為五類,進行了相關的統計(表1)。
通過這樣詳細的等級評定劃分后,一方面,上級政府用于遺產保護的資金能夠分配至各個合適的保護點,利于遺跡保護;另一方面,也較好地區分了具有研究價值的建筑與一般的建筑,為游人提供了導向。
2.3 保護責任的共同承擔
在會安古城1,254棟建筑之中,929棟為私人所有,由各戶獨立經營管理;其余的保護工作則由公共機構所承擔,其中120棟是集體單位所承擔,基本是各類民間組織(如中國福建駐會安公會等)獨立負責,而另外的205棟則由國家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直接承擔。
將古城內部建筑采用多種不同的保護模式進行保護,有諸多優點:
2.3.1 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
由于政府所承擔的建筑保護部分僅為總體數量的約1/6,投入在整個區域保護的經費可以大大削減,也可適當調整,將更多的經費投入到重點保護的文物個體中去,有利于突出特色歷史建筑,更好地保存文化特征。
同時,由于政府文保單位分配到的建筑個體多為特級、一級等風貌較好的建筑,對建筑保護的技術要求也較一般的民用建筑高出許多。政府可以能利用自身優勢,吸引來自國際上的經費與技術援助,來協助保護這些重點的建筑單位。從1997至2004年,有多家國際性組織如日本國際合作協會、美國駐越南大使館等向會安的部分文保項目注入資金,而技術上的支持則主要來自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日本的昭和女子大學等。
2.3.2 激發城鎮的商業活力
與國內許多古鎮的管理模式不同,會安的絕大多數民居仍然是私人所有。為了更好地融入旅游業所帶來的商業潮流,大部分的民居都進行了適當的改建。臨街的店鋪將原來航海時代交易的貨品換成了適宜旅游者購買的手工藝品,形成多條獨具東南亞風格的旅游商業街;靠近日本橋地區臨河的若干家民居,將整棟二層小樓改成了餐廳或咖啡吧,通過功能轉變的方式將整棟民居較完好地保存。
從1997年至2006年,約有1,125棟私有建筑進行了重建及修繕,而修繕的標準,諸如立面的形式、建筑材料的使用、招牌的大小等等,都是由會安市人民委員會以及會安古城管理與保護中心(HACMMP)等組織聯合制定的,所有改建項目必須按照這個標準嚴格持行。每個改建項目都必須要由房主出示詳細的改建計劃以及落實改建的預算資金,才能夠通過文保部門的申核。同時,考慮到有部分經濟困難的房主,政府部門也會為修繕房屋提供一部分的資金補助,但主要適用于表1中屬于二級及以上標準的民居。
2.4 傳統建筑的功能置換
傳統的會安民居,一般底層沿著街面的部分是店鋪,天井內部以及二層則是房主居住生活的空間。而為了適應會安古城旅游發展的需要,居住在這些房屋內的居民適當地對建筑使用功能進行了轉變,部分居民樓則將整個民居完全改裝成了對外營業的餐廳,打通各個房間的隔墻,形成通透的室內空間,以滿足商業運作的需要。該部分民居的建筑質量大多屬于二級、三級,僅外立面或者建筑裝飾帶有傳統風貌特征,因此內部做出適當改建并不影響整個古鎮風貌的保存。這樣的改建對于建筑個體保存是有積極意義的,一方面通過建筑物的使用,可以及時地發現房屋破損等情況,以便盡快維修,而商店經營的商業收入又平衡了建筑維護費用的支出,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圖7)。
2.5 街區內部的交通管理
會安古城內部是嚴禁機動車通行的,僅允許步行和自行車通行。與國內大部分的古街管理方式都不同,它并沒有圍墻將核心的步行區域圍起來,而是非常簡易地在一些街巷口處設置一些可活動的路障,警示著車輛不得跨越這個界線。而這些路障是可以讓自行車自由通行的,甚至古街里還有部分摩托車,但數量不多。因為古街的尺度較大,允許游人使用自行車代步是件很人性化的事情。
路障的可活動性充份考慮到了臨時消防的需要,一旦古城內部出現火災,消防車就可以迅速地從各個巷口直接進入古城核心區域,及時救援。
2.6 旅游景點的門票收取
會安古城的參觀游覽是沒有設置門票的,游人可以直接從區域走到核心區參觀,然而對部分優秀歷史建筑,會安設置了一道通票,2008年時針對外國人每人收取75,000越南盾(約合5美元),對本國游客收取30,000越南盾(約合2美元)。通票的使用范圍包括部分寺、廟、祠、會館、博物館、歷史民居等,其中還包括來遠橋景區。
會安古城這種門票管理模式有諸多優點。首先,整個古街不收取門票,而是直接開放給公眾,充滿著極好的公眾參與性。本地居民可以照常在古街區活動,進行日常的商業交易,展示平時的生活,而外來的游人也能從日間到晚間,24小時地享受古城所帶來的魅力,不用擔心像夜間清場之類的門票限制。其次,局部景點收取門票的方式可以供游人選擇性地參觀,而管理上也更為方便,收費的費用可用于這些景點的日常維護及建筑維修,在一定情況下平衡財政的支出。
2.7 本地文化的傳承延續
古城保護并不是僅僅保護物質上的文化遺產,而是要帶著非物質的部分一并保存。會安古城的保護中最成功的一點,在于將當地傳統的日常生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而做到這點,則是因為在會安古城大部分的民居屬于私人所有,以前居住在這里的居民仍然保留著原來的房屋,他們的日常生活及勞作,都原汁原味地呈現在過往的游人面前。
沿街布滿著各種充滿傳統氣息的小店,如食品店、水果攤、手工藝品店等等,雖然部分經營的商品已由日常用品轉為旅游紀念品了,然而這種傳統的、帶有日常生活氣息的商業街氣氛卻仍然不變地向游人所展示,這在許多古街區的保護案例中較為少見。會安古城不僅保存下來了過去的歷史建筑,同時也保存下來了傳統的居民生活樣態,這也是它受到國內外游人的青睞,成為世界最熱門旅游目的地之一的一大原因。
2.8 自然與文化的完美結合
會安號稱越南的麗江,它之所以成為越南最著名的國際化的旅游地之一,除了保護完好的歷史古街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緊鄰海灘。自然的演變使會安喪失了貨物港口的作用,但泥沙的淤積卻為它創造了一條漫長的、碧波蕩漾的海灘。每到晚間,海灘上繁星點點。各國游客圍坐在一起,在一盞盞汽油燈下,談笑風生,感受著南中國海吹來的陣陣涼風,那種愜意真是讓人終生難忘。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廣東省 高考 英語口語測試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高考英語考試作為中國高考的三大科目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為了更好地把握好不斷加深的經濟貿易全球化給廣東省帶來的外貿機遇,提高國人與外商交際的語用能力,努力打造外向型經濟強省,廣東省多年以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行高考英語口語考試改革,早至2001年率先開始正式把口語考試納入普通高考英語考試范圍,嘗試以考促學,通過一系列的口語考試改革促進英語教學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模式向語用能力教學模式的轉變,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把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和交際能力作為英語學習的重要目標。本文回顧廣東省英語口語考試改革歷程,對其利弊問題及其原因和對策等進行研究探討,對大規模高風險英語口語考試的實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廣東省高考英語考試改革政策的歷史回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教育部門為了順應國際上英語測試的改革步伐,決定從1985年開始在廣東省搞試點,試行高考英語標準化考試(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4年試點工作之后,在1989年把高考英語標準化考試推廣到全國各地。在總結多年試行經驗的基礎上,國家教育部門推出了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這一更為成熟的高考英語模式。1997年,廣東省率先于其他省市在高考英語中增加了聽力測試部分,聽力成績不納入總分。1999年起,廣東省采用了全國卷高考英語試題(包括聽力),聽力成績計入總分,共30分(2001年全國卷2聽力部分的分數有小調整)。1999年2月,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意見》,廣東省也隨即開啟了以“3+X”高考科目設置改革為主的新一輪橫刀闊斧的改革,之前在廣東省試行多年的、包括口語考試的“英語復試”作為“X”科選考科目,報考外語類專業或者與外語相關專業的學生需要選考英語復試。自此,廣東省英語高考設置了兩個考試科目:NMET和英語復試。2002年,英語復試更名為“英語2”,在此考試中,考試時間由60分鐘增加至90分鐘,包括筆試、聽力和口語。2004年起,廣東省高考英語科目實行了分省獨立命題,并推行普通高中范圍內的新課程標準。2007年,廣東省高考科目組方案改為“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科”,其中“X”科選考科目不再包括“英語2”,從此,同時設置兩個高考英語考試科目成為了歷史。
2012年, 廣東省教育考試院頒發了《2012年廣東省普通高考英語科聽說考試部分考試大綱》,高考英語筆試與聽力以及口語考試分開考,所有高考考生都需要參加高考英語科聽說考試,卷面滿分60分,考試分數折算25%后取整數計入總成績。2014年,國家關于高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于9月4日正式,語文數學英語三科仍為全國統一高考科目,其中英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可選其一計入總分,廣東省的高考改革方案目前還未公布,2015年廣東省高考不改革,仍按現行的《廣東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改革調整方案》實施。
二、廣東省高考口語英語考試題型改革的歷史回顧
廣東省包括英語口語考試的英語復試早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已存在,作為四個教改實驗區之一,廣東省英語口語考試形式的改革以2004年為分水嶺。2004年之前的口語考試采用“人人對話”的形式,即考生與英語口語考官之間面對面的交談或角色扮演來進行口語考試,題型是角色扮演,分值為30分,考試時間為6分鐘。在此模式中,導考員提前兩分鐘把口試試題交給即將進入試室的考生,考生有兩分鐘的準備時間。然后口試開始,考生首先來到甲主考官面前,和甲主考交談兩分鐘,向甲主考問五個問題。接著,導考員把考生帶到第二個試室,考生來到乙考官面前,乙主考問考生9個問題,其中的8個問題是考生與甲主考交談時提到的內容,另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沒有提到的,考生英回答“不知道”,與乙主考交談的時間也是兩分鐘。兩位主考分別給同一個考生打分,兩位主考的打分相加即是考生的口語成績,考試用時由倒時器控制。
2004年之后,廣東省在口語考試的形式、題型等考試模式上進行了大改革,開發并實行了“人機對話”的計算機輔助英語口語考試,即以計算機為中介進行考試,考生根據他們所聽到的錄音和所看到的文字畫面做出反應。評卷員采用計算機遠程網上評卷的方式進行匿名評卷,同一份口語錄音有電腦隨機派給至少兩個評卷員評分,然后電腦自動取兩個分數的平均值為該考生的得分,如果兩位評卷員的打分相差超過一定比例,則該份口語錄音實行三評。
2004年至2011年,廣東省英語高考口語考試的時間由原來的6分鐘延長至30分鐘,考試形式改為計算機輔助口語考試,題型包括模仿朗讀、角色扮演和口頭作文/復述三部分,分值為30分,計入英語2總分。在A節模仿朗讀部分,考生首先觀看一段一分鐘左右的視頻片段,然后開始模仿訓練:(1)閱讀文字稿;(2)對照文字稿聽錄音。模仿訓練完成后,考生開始對照視頻片段的字幕進行朗讀,要求語音、語調和語速盡量與視頻片段播速保持一致。在B節角色扮演部分,考生先看一段兩分鐘左右的視頻片段,了解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和將要完成的交際任務。看完視頻片段之后,考生進入問答環節:(1)考生根據中文提示,準備20秒鐘以后用英語提三個問題,計算機回答考生的提問;(2)計算機根據視頻內容向考生提出五個問題,考生需要根據自己剛才所聽到的視頻片段和計算機回答的內容來回答這五個問題,回答每個問題之前考生有10秒鐘的準備時間。在C節口頭作文部分,考生首先觀看一段無聲視頻片段或者圖片,然后根據提示進行一分鐘左右的、諸如描述故事和表述個人看法之類的口頭作文,在進行口頭作文之前,考生有一分鐘的準備時間。2012年起,C節題型改為故事復述,考生首先聽一段兩分鐘左右的錄音,錄音播放兩遍。然后,考生準備一分鐘之后,需要復述自己剛才所聽到的內容,要求盡可能多的涵蓋原文信息點。
三、關于廣東省高考口語考試改革的幾點思考
回顧廣東省高考英語口語考試改革歷程,不難看出,隨著改革的成熟和深入,高考口語考試這一考試模式也日益成熟完善,充分發揮以考促學的指導作用,現行的計算機輔助口語考試主要有以下幾點優勢:(1)采用計算機輔助方式,從考生報名、參考、評卷以及最后的成績統計,整個考試過程中都極大節省了考務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提高了考務效率;(2)在考試過程及成績的準確度、可信度和客觀度指數方面,計算機輔助模式比之前的人人對話模式有著明顯的優勢,讓考生不僅能聽到聲音,還能看到具體畫面場景,提高了口語考試中交際情景的真實性,此外,還減少了人為出錯或者考官主觀原因導致的分數誤差等的問題,極大減輕了考生面對考官時容易出現的怯場等人人對話口語考試的不良副作用, 使這一考試模式得到了廣大教師考生的認可;(3)計算機輔助匿名評分系統比之前的兩位主考現場打分也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極大提升了口試評卷的準確性、可信性和客觀性,口試錄音可以隨時復聽,在線即時控制打分的有效度,及時復評。其缺點主要在于:(1)雖然電腦能提供具體的交際場景和考生需要的信息,但和真實對話交際相比,還是缺乏人人對話交際的一些典型社會文化因素,反應更為機械化,因此也難以完全反映出考生百分百真實的語用交際能力;(2)由于目前電腦技術的限制,一旦電腦硬件或者考試軟件系統出現故障或人為破壞等問題,有可能會導致錄音資料丟失或者試題泄露;(3)計算機輔助口語考試對電腦硬件設備要求高,需要相關部門投入相當多的資金,因為對于經濟落后的農村鄉鎮地區考生來說,如果由于電腦設備跟不上而影響了備考訓練以及考試結果,則會影響了成績的公平性。
參考文獻:
[1]劉建達. 語用能力測試研究:現狀、問題與啟示[J]. 外語研究.2008(4): 52-58.
[2]曾用強. 計算機化考試研究[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李筱菊.語言測試科學與藝術[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篇6
1. 愛心。愛是教師的一把金鑰匙。真摯的愛可以填平師生之間的鴻溝,取得學生的信任。教師要真正了解學生,只有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待,才能輕松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愛的陽光,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2. 信心。信心是學生成功的基礎,在對待學生方面,一是教師自身要樹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個學生不僅有進步的心態,也有進步的渴望,老師只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樹立起轉化學生的信心,學生身上雖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也蘊藏著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閃光點”,老師應選擇有利時機,適當加以表揚、鼓勵,循循善誘,喚起其積極向上的心靈火花。
3. 細心。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學生都有有缺點和優點,作為教師絕不能緊盯著學生的缺點不放,以致于看不到他的優點。特別是對學生,他們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更需要教師細致觀察、全面了解,從而發現挖掘在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一個“閃光點”在愛的陽光沐浴下變成更多的“閃光點”。
4. 耐心。學生的個性特點、素質天賦以及其他形成原因的不同,導致了在轉化他們的過程中的差異性和復雜性,往往花費了艱巨的勞動卻收效甚微。
作為教師,要切忌煩躁和蜻蜓點水,應一個知識點、一道習題耐心地講解,作個別輔導,指點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不厭其煩地指導,直到讓他們掌握為止。因此,教師需要有耐心,更要“導之以行,持之以恒”。
5. 寬容心。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寬容,會給學生撐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師對犯錯的學生不要動不動就批評、斥責,這樣會使學生變得消極自卑,尤其對個性倔強的學生,無休止的批評、斥責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產生叛逆心理,使學生從感情上疏遠教師,不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包容學生的所有缺點,感情上親近他們,興趣上引導他們,學習上啟發他們,生活上關心他們,讓學生體會到老師時時刻刻都在愛護、關心他們。
6. 童心。教師應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間,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教師具有孩子般的童心,與他們談心、做游戲,詢問其學習、生活情況,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這樣才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教育,愿意傾吐心聲,做知心朋友。
篇7
2、退避三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3、唇亡齒寒:意思是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4、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篇8
關鍵詞:工程事故;問題;預防;處理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cale of gradually grow. And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ctual conflict, engineering accident of serious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engineering accident reasons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se factors to trigger, proposes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handling system.
Keywords: engineering accident; Problem; Prevent; processing
中圖分類號:TU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之下,建筑工程建設的步伐也逐漸加快,而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令人堪憂。在實際的工程建設中,建筑工程的安全事故、質量事故,嚴重的阻礙著經濟建設的進程。因此,在實際的工程施工中,需要明確好可能引發事故的原因,進而針對這些原因,采取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同時,對于已發生的工程事故問題,應該采取有效的處理機制,進而把工程的損失降低至最小。
二、引發建筑工程事故的幾大原因
建筑工程的事故問題主要包括安全事故和質量事故兩大類。而基于建筑工程項目的特殊,其在建筑事故的過程中,引發兩種事故的因素比較的多,但主要源于如下的幾大原因。
(一)對于建筑質量問題,其引發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工程設計、工程計算、地質勘探等幾個方面,尤其是工程設計與計算問題是造成質量事故的“罪魁禍首”。
1.工程結構的設計問題。工程結構的設計規劃是后續工程建設的基礎。當今的建筑工程在設計中過于的追求建筑結構的風格化,使得建筑的設計結構不合理,進而出現建筑工程結構變形的嚴重質量問題。
2.基于工程規模,對工程地質勘探的問題。在進行地質勘探的過程中,對于勘探點的設置不合理,進而使得勘探的結果與實際的地質存在較大的誤差。同時,對于勘探的結果缺乏有效的評估與分析,尤其是對于地質結構的承受力缺乏分析。
3.基于設計規劃,結構受力計算問題。隨著城市建設的現代化,其大型性建筑占主流,因而其受力結構的計算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在進行計算的過程中,對于結構的受力規劃、結構設計圖紙,以及合理的構造都缺乏明確計算。
4.建筑材料的質量問題。隨著建筑市場的不斷發展,建筑材料的質量問題也日益明顯。尤其是對于鋼筋、水泥等的關鍵性建筑材料的質量問題,將會造成嚴重的建筑工程質量事故。
(二)對于建筑安全事故問題,其引發的因素主要源于施工不當、施工監理不到位等幾個方面,尤其是施工的不當造成的安全事故“不勝枚數”。
1.施工不當的問題。建筑工程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特殊性,進而在對其進行施工建設的過程中,需要依托于多個工種同時施工。這就造成了施工管理上的問題,尤其是對多個工種的協調分配。因而,在施工建設的過程中,頻發因施工不當而造成的各大安全事故。
2.施工隊伍的專業素養問題。我國的工程建筑施工,仍以農民工為主。其在專業技能、文化知識等方面都比較的缺乏,進而使得其在事故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違規操作的事件發生。
3.工程的監理不到位。建筑工程具有極大地復雜性,而且施工建設的工期比較的長。在建設施工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工程監理,對于一些潛在的安全隱患不能及時的發現,進而引發大規模的安全事故。
三、基于上述的事故因素,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通過上述事故的分析,我們知道:在實際的建筑施工過程中,引發工程事故問題的因素源于多個方面。因而需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進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質量安全。
(一)加強建筑結構設計環節的控制。工建筑的結構設計是整個工程的命脈,因而在實際的工程建設中,需要嚴格的控制結構設計環節。尤其是對于受力結構的合理規劃,需要有效的基于計算機平臺,對結構圖紙與設計方案進行優化處理。同時,在進行結構的設計中,建筑的地質結構也是其設計的一個制約因素,因而需要對地質結構以及結構受力進行有效的計算分析,基于兩者的有效開展,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建筑結構設計不合理,而造成的工程事故問題。
(二)規范我國的建筑市場,尤其是建筑材料市場。在我國逐漸壯大的建筑材料市場,其市場的有序性比較的欠缺,進而使得市場的供應環節,以及質量問題比較的突出。因此,相關執法管理部門,需要嚴格維持建材市場的有序性,同時嚴把建材的質量關。而且在管理的過程中,加大整治的力度,取締或整改相關的建材企業,進而從源頭上規范建材市場。
(三)完善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度。基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其在實際的建筑施工中,需要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進而合理規范施工隊伍的管理。尤其是對于施工操作制度的管理,是預防工人施工不當的重要舉措。同時,基于施工管理制度,可以明確化管理的職能,也就是說,其有效地加強了施工管理的力度。
(四)加強施工隊伍的專業素養培養。我國建筑施工隊伍的結構比較薄落,尤其是基對于以農民工為主的建設結構,使得我國的建筑安全性能比較的低。因而,要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加強施工隊伍的專業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很好地減少操作不當而造成的人員傷亡,同時可以降低建筑的質量問題發生。當然,在施工隊伍的專業素養的建設過程中,需要企業加大資金的投入,以及政府從政策和資金兩個方面來對其的支持。
(五)加強施工建設中的監理。施工質量的關鍵,在于有效的施工監理。在監理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規范施工的管理,同時可以有效的檢測施工建設的質量問題,進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整改。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通過監理,可以針對建設施工的實際情況,及時的優化管理的制度,以及設計的方案和施工的計劃。進而有效的規范施工建設的各個環節,避免了因施工混亂而造成的事故問題。
四、對于工程事故的有效處理機制
在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一旦發生工程事故,需要進行有效的事故處理。進而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或經濟的損失。然而,建筑工程比較的復雜,其事故的突發點存在較大的差異,往下主要闡述常見事故的處理方法。
(一)對于建筑工程的地基而引發的事故處理方法。首先需要明確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事故的發生點,進而這對不同特性的事故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對于地基地基開裂的問題,需要采取換基的方式對地基的裂縫進行消除;對于地基的下沉不均的問題,需要加實夯筑地基,保證地基在受力的過程中均衡的下沉,進而維持了結構的受力均衡,避免預應力受損。
(二)對于建筑結構損壞的事故處理。建筑結構的結構受損,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建筑的梁柱的強度不足或墻體的垂直性缺乏。因而,在處理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延性較好的碳纖材質,作為建筑結構的粘性輔助。同時,對于對梁柱的設計,盡量以圓柱型的為主,并且在梁柱的適當的加入碳纖材質,進而有效地保障了梁柱結構的穩定性。
(三)對于施工不當而造成的施工事故處理方法。施工不當產生的事故,往往以個別的員工傷亡為主。因而,一旦發生施工安全事故,首先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機制,最大限度的保障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同時合理的組織員工之間的自救,進而為后期的營救爭取時間。
(四)對于突發的自然災害而造成的工程事故處理。基于自然災害的不確定,因而在災害發生中,工程管理者需要合理的疏散施工人員。而且在災害過后,需要合理的評估建筑結構的損壞程度,進而進行合理的修補及加固處理,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
五、結語
工程建筑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而且基于其建筑的復雜性,極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事故問題。因而,在實際的施工建設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避免事故的發生。同時,對于已發生的事故,需要采取有效的處理機制,進而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的傷亡和經濟的損失。
參考文獻:
[1]喬廣友.建筑工程質量事故處理方法與原則[J].工程科技;2011(06)
[2]王軍;張曉亮.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改進措施[J].管理創新;2010(05)
[3]楊云.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分析與解決辦法[J].山西建筑;2011(01)
篇9
關鍵詞:軟土地基;管樁基礎;錘擊;靜壓檢測;監測
Abstract: the pile foundation treatment is a very difficult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 case of monitor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ile foundation processing steps, and hammer the PHC pipe pile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ingle pile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and values of the choice, and Ⅲ and Ⅳ kind of pile of processing method, put forward view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soft soil foundation; Pile foundation; Hammer blow; Static pressure detection; monitoring
中圖分類號:TU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工程概況
某小區的小高層住宅樓工程位于江門市江海區,設計由1#、2#、3#和4#四座群樓組成,地下為整體 1 層,地上的四幢群樓為 6~9層,總建筑面積 26062m2, 地下室剪力墻結構,主體框架結構, 抗震設防烈度 7 度,基底面積 8000 m2。基礎采用 D=400mm、壁厚 95mm 的 AB 型 PHC管樁(該工程采用靜壓法壓樁) , 總樁數300根 , 設計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 Ra=1200KN, 樁的人土深度 25~30m。
工程樁基礎施工于2008年9月份,正是江門地區臺風雨水的季節,由于工期比較緊,故地下室在后澆帶位置分開,先對1#樓部份的基礎管樁工程和上部結構工程進行施工。業主方把樁基礎部分施工分包,樁基礎分包單位對地質條件不太清楚,采用1臺JP2-300T型全液壓步履式反靜力靜壓樁機施工,造成施工期間曾因為地面土質下陷造成壓樁機的陷機情況,導致附近的基樁被推斜或推斷。業主方沒有及時對有關單位或專家反應情況,而是采用表層回填300~500mm的磚頭和石渣來處理壓樁機陷機問題。下述為1#樓所發生的樁基礎事故處理過程的監測概述。
2 工程地質概況
本工程場地勘察深度范圍內土層可細分為5個工程地質單元,依次為①素填土、②淤泥質土、③粉質粘土、④全風化片巖、⑤強風化片巖。該場地基巖埋藏較深,大部分在 20m 以下且強風化巖面上的覆蓋層土質軟弱 , 標貫擊數較低 , 而強風化巖表層中有標貫擊數很高的硬夾層 , 類似于 " 上軟下硬 , 軟硬突變 " 的場地 , 給管樁的施工帶來一定的難度。土層分布見表l 。
表l場地內各土層分布表
注:表中數據均取自本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
3 基樁檢測情況
打樁結束后,我們對本工程樁基分別進行了低應變 (PIT) 和靜載荷試驗檢測。
(1)低應變 (PIT)動測。低應變檢測數量為256 根,僅發現І類樁185根,占所測樁數的72.3% ;Ⅱ類樁0根,占所測樁數的0%;Ⅲ類樁36根,占所測樁數14%;Ⅳ類樁35根,占所測樁數13.7%。
(2)靜載荷試驗。本工程基樁在基礎開挖前做了3根單樁靜載荷試驗。試驗結果3根樁的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均大于2400kN,滿足設計要求。
(3)抽取第249號Ⅳ類樁樁的低應變檢測結果見圖1。
圖1事故樁低應變檢測曲線圖
4 事故原因分析
(1)斷樁原因分析。首先排除設計原因。因為設計布樁已經考慮了打樁擠土效應,樁間距最小也達到3倍樁徑,說明斷樁不是壓樁過程中樁間土擠壓造成的。其次,排除機械挖土的原因。土建單位機械開挖前,經過現場勘測,肉眼已經發現部分露出地面的管樁發生傾斜現象。再次,排除PHC管樁在吊裝、運輸、堆放過程中折裂的可能。管樁進入工地時都經過了驗收,有齊備的檢驗合格文件;現場面積寬廣,堆放大都為單層平放;管樁施工過程中的吊立就位、垂直度校準均得到監控,并有詳細記錄。
根據地質報告顯示,樁的上半部處在流塑~軟塑狀淤泥質土和粉質粘土中,土的抗側壓性能很差,對樁體的束縛力弱;下半部處在中密~密實的粉砂土中, 土的各項力學指標均較好,承載能力強,樁身在粉砂土中得到了很好的限制。樁身集中在軟~硬土層 (即2層與3層土)交界面附近斷裂,說明樁上部受到了很大的水平擠壓力。這個水平力會在軟~硬生層交界處產生很大彎矩。當彎距超過樁身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抗彎能力時,樁身就會開裂破壞。這個水平擠壓力應該是由350T重的靜壓樁機在軟土中行走時所產生的,是造成此次管樁大面積斷裂的直接原因。
另外,在成排連續施工的樁中,斷樁樁頂傾斜方向的一致性與樁機行走路線直接相關,也有力地佐證了上述論斷。
(2)樁基開挖時沒有嚴格按照土方開挖方案進行,使用PC220等的大型勾機進行表土開挖,土方開挖前做了低應變檢測,Ⅲ~Ⅳ類樁合共只有60根,但開挖完成后的復查,卻增加到了71根,由此可見挖機的碰損和擠壓加重樁基的損壞和Ⅲ~Ⅳ類樁的增加。
5 樁基處理方案
根據基樁檢測報告建設單位召集了有關各方共同研究處理方案,并聘請專家組出具了咨詢報告,根據管樁損壞的不同程度和平面分布情況,設計部門采取了以下處理方案:
(1)有較淺輕微損傷的樁基(Ⅲ類樁)處理方法:對于微創傷的樁體(按低應變PIT檢測結果),根據創損的深度位置,先把樁心里的雜物清理出來,孔內壁清洗干凈,抽干孔內積水,安放鋼筋籠,用高強度混凝土灌注至樁頂,且采用小型振動棒進行插入振搗。對分散的微創傷樁,適當增加承臺截面尺寸,同時增設縱橫地梁,與臨近承臺拉接起來,以提高承臺的承載能力和穩定性。
(2)有損傷在較淺(-2.5~-5m)位置的Ⅳ類樁處理方法:制定專項土方開挖方案,對有損傷的樁進行獨立開挖,開挖深度至損傷位置以下lm處,然后把損傷位置以上樁體吊走,把樁心里的雜物清理出來,孔內壁清洗干凈,抽干孔內積水,安放鋼筋籠,用ф600的水泥管做模,然后灌注高強度混凝土至設計樁頂標高。
(3)有損傷在較深(-6m以下)位置的Ⅳ類樁處理方法:A.棄用原來壓樁的液壓履帶式反靜力靜壓樁機施工,而是使用樁機重量較輕的柴油錘式擊樁機,柴油錘式擊樁機的重量在25~30T之間,因為柴油錘擊樁機是滾筒行走,重量均布在較寬的枕木上,減小集中荷載,使在施工時產生對附近管樁的壓力減至最小。B.合理安排打樁路線,避免打樁時產生的土壓力對舊有存在較小損傷的樁體產生影響,若因樁距太短小于1.5m時,按設計要求必須進行跳打。C.在樁機行走路線的地方有不少已完成的管樁,為防止在樁機行走工程中對這些樁體造成破壞,所以要在補樁回填土方之前,先對這些管樁進行鋸樁和搗樁芯砼的工作,再回填土方,把這些管樁埋在土方下,并且使樁頂面距離泥面不少于1.5m,使樁機能順利進行打樁施工。
6 樁基礎處理完成后的主體沉降監測情況
(1)在全部樁基礎工程處理完成后,對原來的Ⅳ類樁抽取了2根進行靜載荷試驗,2根樁的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均滿足設計要求。其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處理后的樁靜載荷檢測結果
試驗編號 工程樁號 樁長(m) 樁徑(mm) 單樁承載力特征值(KN) 極限承載力(KN) 最大沉降量(mm) 殘余沉降量(mm) 承載力特征值對應沉降量(mm)
1 249 25.0 400 1200 ≥2400 10.9 3.01 4.30
2 補272 23.7 400 1200 ≥2400 13.36 4.99 5.74
(2)由于工程地基出現了問題,施工方為了保證主體工程質量,嚴格按《JGJT8-97建筑變形測量規程》規范制定沉降觀測監控措施:
A.完成地下室剪力墻柱混凝土后,立即采用了的DZS2型水準儀和精度鋁合金水準尺對該幢號工程進行了沉降觀測點的埋設和觀測工作。根據工程的特點布局、現場的環境條件制訂測量施測方案,由建設單位提供的水準控制點(或城市精密導線點)根據工程的測量施測方案和布網原則的要求建立水準控制網。依據沉降觀測點的埋設要求或圖紙設計的沉降觀測點布點圖,確定沉降觀測點的位置。在控制點與沉降觀測點之間建立固定的觀測路線,并在架設儀器站點與轉點處作好標記樁,保證各次觀測均沿統一路線。
B. 根據編制的工程施測方案及確定的觀測周期,首次觀測應在觀測點安穩固后及時進行。首次觀測應按設計好的位置埋設沉降觀測點,等臨時觀測點穩固好,進行首次觀測。首次觀測的沉降觀測點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觀測用以比較的基礎,并且要求每個觀測點首次高程應在同期觀測兩次后決定。因為基礎出現了問題,故按周一次的時間間隔嚴密觀測工程的各部位沉降情況,直至竣工。
C. 根據各觀測周期平差計算的沉降量,列統計表,進行匯總。 繪制各觀測點的下沉曲線圖,做好觀測記錄存檔和上報工作。
D.工程觀測結果見下表3。
表3 工程沉降觀測結果一覽表
注:沉降按每周一次進行監測,直至七層面時各觀測點均均勻沉降,符合設計和有關規范要求。
7 后續工程按處理方案施工的監測情況
(1)后續開工的2#樓工程上采用了柴油錘擊樁機進行樁基礎施工,嚴格按照編制的基礎土方開挖方案執行,采用PC60小勾機進行土方開挖,嚴禁載重汽車進入樁基范圍,且在管樁施打工程中進行嚴密監控,減少管樁傾斜現象。
(2)在2#樓的樁基開挖后,沒有發現出現1#樓樁基的情況,從而說明采用上述措施是可行的。所以后續的3#和4#樓施工可以按照2#樓的樁基礎施工方法進行推廣施工。
8小結
本工程慶幸開始時因為資金原因分拆了1#樓先進行樁基礎施工,避免了四幢群樓同時大面積的樁基事故現象,但值得反思得是:(1)本次監測詳實地反映了1#樓樁基礎的質量事故情況,1#樓處本來為一口魚塘,由于業主方為了節省成本和時間,回填素土,堆填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月,且在雨水季節進行樁基礎分部施工,沒有聽取有關專家和單位的建議盲目進行日夜搶工期施工,樁基礎施工沒有通知有關單位進行監測,樁基礎施工單位發現問題沒有及時停工上報,造成開挖時發現才處理,造成更大的損失,從上述數據結果可知,現場各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監測是多么重要。(2)基礎質量監控時,必須考慮多種條件因素,尤其應考慮場地地質條件對施工的影響,勘察單位遇軟土地基時,應提醒建設、設計、 施工各方,靜壓管樁方案應用時必須考慮地基土承載力低,可能影響基樁施工。可提出合適的地基預處理方案,如基土面進行一定深度的換土、軟土中打砂樁、在條件允許下使用錘擊樁等。(3)對已發生問題的樁基礎,必須正視問題,嚴禁弄虛作假,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及時反映,積極配合問題處理,一定不要使一般的樁基施工問題發展成嚴重事故,工程的各分部施工和監測工作都是密不可分的,往往一個細節的錯漏,造成大的經濟損失和不良的社會影響。(4)本工程對 IV 類樁進行了補樁處理 , 但對修補后滿足豎向承載力要求的Ⅲ類樁則未作處理。從結構上考慮本工程樁基以承受豎向壓力為主,低應變 (PIT)檢測結果顯示工程樁缺陷一般在2.5~6m 范圍,在按設計及有關專家的措施進行修補后豎向承載力滿足豎向承載力要求的,我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但并非認為Ⅲ類樁就不需處理,只是目前尚未有可行的辦法。對該類樁通常的做法是把基樁內腔中的泥水清洗抽干,放下鋼筋籠和灌注樁芯混凝土,但工期長且費用高,尤其是樁心的堵塞清理,其實際處理效果會不理想,事實上在背水面 ( 樁內腔 ) 灌注混凝土是無法達到封堵樁身混凝土裂縫的效果的,希望有關部門及科研單位作進一步的研究并提出相關規定。
參考文獻
[1]GB50009-2001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2]DBJ15-31-2003 廣東省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3]JGJ106 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
[4]DBJ/T15-22-98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技術規程。
[5]JGJ9444 建筑樁基技術規范。
[6]JGJT8-97建筑變形測量規程。
篇10
關鍵詞:交通安全;貝葉斯網;事故機理;Netica建模
引言
高度現代化的城市道路交通環境給人們出行帶來方便的同時,也逐漸成為威脅國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隱性殺手。近兩年來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次數達到總數的42.39%[1],呈現上升趨勢。因而深入開展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機理研究是非常迫切的。現階段開展的事故發生機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基于事故因果鏈鎖論[2],利用系統綜合分析法剖析典型案例的成因,揭示事故本質;二是基于事故數據挖掘手段鑒別出道路黑點[3],分析其空間分布特性和形成規律。總體而言,絕大多研究缺乏科學的定義和可量化判別標準,沒有形成系統的分析治理方法。本文引入交通特性的微觀分析,將單個事故成因的重要度計算與基于貝葉斯網的多個事故影響因素耦合作用分析相Y合,開展事故發生機理的量化分析。
1 貝葉斯網建模分析
1.1 貝葉斯學習算法
1.2 顯性變量的確定
本文選擇采用層次分析法[4]對道路交通事故的各成因進行相應的關聯度分析,選取權重較大的關鍵因素作為貝葉斯模型的顯節點。分析過程如下。
(1)模型構建。建立如圖1所示的交通事故形成層次結構模型。
(2)構造判斷矩陣。在層次模型構建完成的基礎上,根據統一的Saaty1-9級判斷矩陣標準度,比較下一層因素與上一層選定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其量化值用W表示,即權重。
(3)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是指最底層以下的各因素對最高層總問題的重要度排序,具體結果見表1。為了保證排序評價的有效性,引入一致性指標[5]CI和隨機一致性比率CR進行檢驗。
(4)確定模型顯性變量。總權重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成因對事故發生的貢獻度大小。為適當簡化機理模型,同時保證分析結果準確可靠,選取交通參與者的違規情況、車輛狀況、天氣情況和道路條件四個關聯度最大因素作為模型的顯性變量。
2 模型參數分析
首先引入顯節點:交通參與者的違規情況X0、車輛狀況X1、天氣情況X2和道路條件X3。各變量節點值域取值如下所示。
(1)X0:{0,1,2,3}分別代表駕駛員無違規行為,判斷失誤,操縱失誤,其他違規行為。
(2)X1:{0,1,2,3}分別代表車輛狀況良好,信號裝置失效,制動失常,其他機械故障。
(3)X2:{0,1}分別對應天氣狀況良好和天氣惡劣兩種情形。
(4)X3:{0,1,2,3}分別代表普通路段,丁字路口,十字路口,其他交叉路口。
(5)A:{1,0}分別表示表示發生交通事故和不發生交通事故兩種狀況。
在確定了顯性變量的基礎上,引入駕駛人員無規范感和緊張程度兩個隱變量,記為Y0、Y1,并規定隱變量有3個不同的取值,記作d1、d2、d3,對應表示程度的“低”、“中”、“高”。
3 案例分析
采用本文構建的機理模型進行案例分析,以鎮江市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解放路為例,選取大西路與中山東路之間的解放路路段為研究對象,結合事故數據對事故發生機理進行建模推理分析。
依據該路段歷史事故資料,通過數據學習不斷修正事故發生的先驗概率,利用貝葉斯軟件分析包Netica建立事故分析的貝葉斯模型,并結合數據統計分析,得到顯性變量與隱形變量之間的條件概率,見表2。
確定變量及其取值后,按照上述值域將數據抽象成布爾類型的值,利用貝葉斯軟件分析包Netica建立事故分析的貝葉斯模型,見圖2。利用該模型進行道路系統事故概率分析,將天氣節點調整為天氣惡劣且存在交通違規行為時,事故發生的概率由0.38上升到0.47,這是符合常識推理和歷史經驗的結果。此外,對結果進行敏感度分析,可以發現天氣狀況是敏感性最強的影響因素,其次是交通違規行為,而車輛狀況的影響較小。這可以解釋為該路段為市區道路,駕駛員通常對本地路況比較熟悉,且市內車流量較大,車速較低,即使車輛出現一些輕微的意外情況,一般駕駛員都可以平穩應對;當出現較為惡劣的天氣狀況時,對客觀的外部環境和交通參與者的主觀判斷都會產較大的影響,因此敏感度表現最高。
4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道路交通環境進行系統的分析,以貝葉斯網絡模型為基礎,針對目前事故發生機理研究中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事故信息缺失等方面的不足,建立關鍵因素耦合作用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影響的定量化關系模型,實現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應有的互補與統一。結果顯示,良好的天氣狀況、交通參與者的規范出行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至關重要。實例驗證表明結果符合實際情況,證明了模型的準確度和可靠度。
參考文獻
[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道路交通事故統計年報[Z].江蘇: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2015.
[2]李淑慶,彭囿朗,肖莉英,等.道路交通事故發生機理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4,14(3):14-19.
[3]劉志強,趙艷萍,汪澎.道路交通安全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章倩.“本本族”青年駕駛人事故發生機理與駕駛行為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