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調節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9 20:48: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調節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神經調節教案

篇1

為了合理確定道路交通事故中各方的責任,需要對第七十六條進行解析。我們認為,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的歸責原則既不能簡單地一概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也不能一概適用無過錯或嚴格責任原則,而應該確立一個歸責原則體系,對于不同情況下的責任承擔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只有這樣才最有利于對受害人保護,同時也不至課加給加害人過重的責任。道路交通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的歸責原則順應了當代世界道路交通責任法制的發展潮流,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法律觀。為了充分滿足受害人的人身損害賠償請求,合理分散機動車駕駛人的賠償責任,應該全面推行法定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并加快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

一、保險公司的無過錯責任

第七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該款規定確立了保險公司對保險事故的無過錯責任。對于該款規定的理解,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如果肇事車輛參加了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那么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導致他人人身傷害或者是財產損失,那么保險公司就應當首先予以賠償,不論交通事故當事人各方是否有過錯以及當事人的過錯程度如何。

第二,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責任。如果交通事故所導致的各種損害(包括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超出了責任保險的責任限額,對于超出部分保險公司不予賠償。只有超出責任限額的部分,才由交通事故當事人按照下文所確定的歸責原則進行分擔。

第三,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確立。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所謂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是指以汽車所有人或使用人對汽車事故受害人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為標的的責任保險。這里所規定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為強制保險,因此以后機動車要投入運行,必須要投保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

在訴訟法意義上,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賦予了受害人直接請求權,即受害人可以直接以保險公司為被告提起訴訟主張損害賠償。在保險責任限額內保險人對受害人負有無條件支付義務;這種請求權是法定的請求權,并且獨立存在。

日本《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和我國臺灣地區《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也賦予受害人以直接請求權。

二、機動車之間的過錯責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該款規定確立了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時適用過錯責任的原則。

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從主觀惡性程度上可以分為一般故意與惡意,過失依其程度可分為重大過失、一般過失以及輕微過失。侵權行為法理論關于過錯的判斷主要有所謂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主觀標準主要是通過判斷行為人的心理狀況來確定其有無過錯,其核心在于判斷行為人能否預見其行為的后果。客觀標準主要是通過某種客觀的行為標準來衡量行為人的行為以及實施行為時的心理狀態。這實際上是從行為人行為的外在特征來推定其主觀方面有無過錯。我們認為,判斷加害人是否在實施加害行為時存在過錯,其標準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但客觀標準又是多元的:在一般情況下,對于他人之權利和利益負有一般注意義務的人,應當盡到一個誠信善意之人的注意義務;對于他人之權利和利益負有特別義務的人,應當盡到法律、法規、操作規程等所要求的特別注意義務,例如機動車駕駛員對于行人和非機動車輛的注意義務比一般注意義務要高。

司法實踐中確定過錯比例大小的原則應當是:故意大于過失;惡意大于一般故意;重大過失大于一般過失,一般過失大于輕微過失。

三、機動車對行人、非機動車的無過錯(嚴格)責任

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第一款第(二)項和第二款的規定:

第一,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該款規定確立了機動車和行人、非機動車之間的無過錯(嚴格)責任原則,機動車駕駛人不得以自己沒有過錯主張免責。

第二,減責事由。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并且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機動車駕駛人可以主張減責。

第三,免責事由。如果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在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發生的情形下,依原《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對方人員死亡或者重傷,機動車一方無過錯的,應當分擔對方10%的經濟損失。但按照10%計算,賠償額超過交通事故發生地十個月平均生活費的,按十個月的平均生活費支付;非機動車、行人一方故意造成自身傷害或者進入高速公路造成損害的除外。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沒有對此做出規定,我們認為在實踐中如果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發生,機動車駕駛人也應該分擔對方10%的經濟損失。

無過錯責任適用的法理依據,一是報償理論,即“誰享受利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機動車的所有人、駕駛人在享受機動車帶來的方便快捷的同時,自然應由他們承擔因機動車運行所帶來的風險。對報償理論的正確理解是針對那些直接的、持續的享受利益者來說的,而非針對那些間接獲得利益者。二是危險控制理論,即“誰能夠控制、減少危險誰承擔責任”的原則。機動車駕駛人在上路之前受過專業的訓練,對于道路交通規則也很熟悉,因此他們能夠最好地控制危險;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能夠促使其謹慎駕駛,盡量避免損害發生。三是危險分擔理論,也即學者所稱之“利益均衡說”,道路交通事故是伴隨現代文明的風險,應由享受現代文明的全體社會成員分擔其所造成的損害。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經常被撞傷或撞死,而肇事者一般不會有人身傷害,此時要求肇事者分擔一些經濟上的損失仍不失公允。

機動車和行人、非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對所謂“行人違章撞了白撞”說法的否定,但我們所稱的無過錯責任也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由機動車駕駛員承擔全部的損害賠償責任。道路交通安全法對于機動車駕駛人一方的減責和免責事由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在符合法定的條件下,機動車駕駛人是可以減輕或免除責任的。無過錯責任是從整個社會利益之均衡、不同社會群體力量之對比,以及尋求補償以息事寧人的角度來體現民法的公平原則的,它反映了高度現代化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公平正義觀,也帶有社會法學的某種痕跡。無過錯責任對于個別案件的適用可能有失公允,但它體現的是整體的公平和正義。為限制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局限性,法律通常設定一些免責或減責事由。

需要強調的是,機動車和行人、非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后,首先由保險公司承擔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對超出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責任限額的部分才由機動車駕駛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因此,實際上機動車駕駛人的賠償責任已經大大減輕了,不會因為一次交通事故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部分媒體所稱“發生交通事故司機負全責”的觀點并不正確,容易誤導司機和行人。

另外,如果受害人屬于70歲以上的老人、10歲以下的兒童以及殘疾人,法院可不適用過失相抵(至少應該在適用過失相抵時對于他們的過錯打上較大的折扣),以充分救濟這些在生理上和智力上存有缺陷的社會弱者,進一步體現道理交通安全法以人為本的立法精神。

四、理論爭議與實踐操作

學者關于機動車和行人、非機動車之間的交通事故應適用的歸責原則是無過錯責任還是嚴格責任存有較大的爭議,但其實在司法實踐中我們沒有必要拘泥于類似的概念之爭。在侵權行為法理論上,嚴格責任本為英美侵權行為法中的概念,它并不是絕對責任。如果承擔嚴格責任,則仍有一些(盡管是有限的)對責任的抗辯理由可以援引,但是,當事人已盡到合理的注意不能作為抗辯的理由。從比較的角度來看,在英美侵權行為法中,其嚴格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大致等于大陸法系的無過失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加上過錯責任原則的特殊形式(過錯推定)適用的范圍。大陸法系的“無過錯責任”是指在法律規定的特別情形,不考慮行為人有無過錯,都要承擔侵權責任。由于我國學術界對于這兩個概念并沒有作嚴格的區分,因此在大多數場合可以互換使用這兩個概念。

具體到機動車和行人、非機動車之間的交通事故,稱之為無過錯責任或者嚴格責任都是適當的。因為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都不考慮機動車駕駛人在事故中是否有過失,而且法律也明確規定了一些免責和減責事由。司法實踐中,處理此類交通事故,首先由保險公司在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范圍內承擔責任;對于超出保險責任限額的部分再由機動車駕駛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機動車駕駛人可以主張法定的免責和減責事由,可見稱之為無過錯責任抑或嚴格責任在司法操作中其實并沒有太大區別。

道路交通安全法將交通事故的原因規定為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而不是僅僅指過失)和意外,確認機動車在道路上的運行是高度危險作業的一種,因此原則上應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的規定處理。對于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適用的是無過錯責任。可見,機動車和行人、非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時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與民法通則的規定是一致的。

汽車責任保險起源于德國、瑞典、挪威。目前,法國、英國、美國、韓國、智利、新加坡、日本、瑞士、我國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等國家和地區通過專門立法或在民法典中規定了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可見,實行機動車強制保險是各國或地區的立法趨勢,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順應了這種趨勢。實行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對于有效地解決道路交通事故賠償問題,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和保護公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作用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強對受害人權益的保護;二是分擔肇事者的責任。分擔被保險人的損失無疑是保險制度的一項重要功能,而且肇事者還可以從繁瑣的賠償解決程序中解脫出來,享有訴訟程序方面的便利。

篇2

關鍵詞;觀察;實驗;高效率;生活化

一、做好觀察實驗,加強直觀教學,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首要途徑

生物教師在課堂上,合理地選擇、組合和使用掛圖、模型、投影、錄像等直觀手段,展示或再現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的情況,不僅可以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傳授生物學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打破時空的限制,增加課堂信息容量。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對基層學校常使用、偶爾使用和從不使用直觀教學手段的三類生物教師所教學生進行調查和抽測,發現常使用直觀教學手段的教師所教學生普遍對生物課感興趣,測試成績優良。

二、高質量的教學方案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必要前提

教學大綱和課本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學大綱和吃透教材,才能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生物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要從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綜合考慮,不能顧此失彼。教學方案是教師對整個一課教學設計意圖的體現。教學方案設計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校現有的實際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種照抄書本或只摘錄知識要點、照搬他人現成教案或沿用自己舊教案的做法是極不可取的。高質量的生物課堂教學方案還必須包括教具準備、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互相說出理由,不僅會使問題越辯越明,而且學生間的包容意識也會得到及時的培養,學生間的對話精神也會得到積極的發揚,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會得到很好的培養。

三、課堂實例生活化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效捷徑

課堂實例生活化,使課堂親切而生動。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淺顯,是有效教學的寶典。在“神經調節”課上將突觸間隙比喻成一條河,提問:“神經沖動如何跨過它,傳到突觸后膜?過河可用船或建橋,哪種方式好?”同學們各執一詞,課堂氣氛活躍。師引導生分析:用“船”快、靈活,符合“調節”的本義。隨即提出:這“船”究竟是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神經遞質。老師把DNA的提取過程比喻成洗衣服。DNA是衣服,其上的蛋白質等雜質是衣服上的污垢,溶解析出濾取相當于浸泡搓揉漂洗。同學們在會心的微笑中領會:再浸泡搓揉漂洗一遍,衣服更干凈,DNA再溶解過濾提取的意義不言自明。生物科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等方面密切相關,課程標準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1]。學習情境越真實,學習主體建構的知識就越牢固,越容易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為課本知識提供生活背景,能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氣氛,有利于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練習到位,精講精煉是鞏固生物課堂高效教學手段

目前,不少學校已明確要求教師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少于15分鐘。這就要求教師還必須在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和靈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剛上課的復習鞏固時,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后。課堂練習題的提前設計和課堂上的靈活使用,能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生物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例如,在講解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概念時,列舉嬰兒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談虎色變、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動,請學生辨別等,其檢測和鞏固效果都非常好。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

五、精心設計,有效提問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催化劑

許多前輩,講課娓娓道來,但設計的問題開放、有挑戰性又有現實意義,學生饒有趣味地思考,思維力度、密度大。 “孟德爾遺傳定律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我們在何時觀察F2種皮、果皮的表現型?分析種皮、果皮性狀的遺傳方式。” “你如何評價植物、動物、真菌、細菌、病毒在生態系統中充當的成分?” “比較一個細胞內核DNA、一個細胞核內、一條染色體上DNA數量,嘗試在同一個坐標系內畫出一次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中上述三種變量的變化曲線。” “‘S’型種群增長曲線中,與橫軸平行的K值所對應的虛線是漸進線嗎?”老師問得謙虛,似乎在向同學們請教,學生討論、回答得積極,滿足了表現欲,品嘗成功感。

課堂,讓思維活躍為主導,而非知識堆積。教師只做“引路人”,當“催化劑”,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交流,使學生自己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做學習的主人。

六、引導學生利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目的

篇3

本學期主要任和要求

1、使學生掌握本冊教材一個單元共6章生物學內容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2、進一步培養生物學實驗操作技能;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觀察、實驗、驗證、猜測、推理、想像、交流并得出結論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3、進一步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4、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力求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質疑習慣與能力。

6、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與正確的思維方式,敏銳的觀察、思維、猜測、演繹、推理、想像、反應能力等。

7、激勵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動手動腦能力,活學活用能力,強化興趣,激發動能。

8、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樂于探索生命奧秘,利用課內外圖文資料自主進行分析、整理并獲取生物知識的能力。

9、使學生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關心社會發展,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與能力,激發主人翁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10、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確立積極、健康、向上、樂觀的生活態度與人生觀,樹立服務他人,造福別人的價值觀。

11、培育學生熱愛生命,珍重健康,關心他人,包容他人,樂與助人的純潔崇高的思想品德、美好心靈與人道主義精神。學會與人合作共事的方式、能力與技巧。

12、學習幾種常見的識圖方法,培養鍛煉識圖能力,培養通過讀圖、識圖進行分析、思考、演繹、推理、想像得出結論,獲取新知的能力。

13、強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保持不竭的學習動力,永不停歇,追求無止境的精神。

教材重點與難點

1、精卵結合孕育新生命與計劃生育思想

2、青春期的發育特點及注意的問題

3、探究:骨骼的成份與特性

4、食物中的主要營養物質與功能

探究:食物中的主要營養物質

5、人體消化系統結構與功能

探究:口腔中的化學性消化

6、血液的成份與功能;血型及輸血;人道主義精神。

7、人體的血液循環

8、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肺的結構與呼吸功能

9、人體內的氣體交換過程

10、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與功能;腎的結構與功能

11、人體的內分泌系統與功能;幾種激素的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

12、人的神經系統結構功能;條件反射概念;健康的學習方式

13、眼球的結構與功能;良好的眼保健習慣

14、關注生物圈與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意識與行為習慣

本學期提高教學質

量的措施

1、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與素質教育理念,確立新型的教學觀與育人觀,吸收、消化再創新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活動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課程,激發學生潛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與能動性。

2、精心鉆研課程與課程標準、教材,科學、準確分析班情、學情,認真研究學生的發展規律、心理活動規律、思維規律與認知規律,因材施教,選擇并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3、嚴謹治學,做好教學“六認真”: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考核、反思,精心打造“有效課堂”,探索實踐新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

4、精心組織教材與策劃教案,切實貫徹并實現課程三維目標,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與進步,并使學生終身發展有益。

5、充分利用反饋機制,進行深度交流,征求學生意見,及時調節自己的教學方式與行為。

6、注重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造就,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學習活動,如課外探究、學寫小論文、社會調查、小制作、小發明等,以激發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與內心世界,培育良好情感,激發崇高理想,養成好習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與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7、精心設計并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生物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學知識與技能技巧、生物學思想和方法,獲的廣泛的生物學活動經驗。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生物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8、運用科學正確的評價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應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質量,關注學習過程中時時處處所表現出來的突出性的特點、特長及情感態度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樹立信心,揚起理想的風帆。

9、運用現代教育與信息技術,生物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把現代教育與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生物與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強烈刺激學生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的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生物學活動中來。

10、是面向全體學生,既重視培養激勵優生,又關注與轉化后進生,善于做各類學生的思想工作,對所有學生都有一顆濃濃的愛心。

11、通過舉辦講座、開展辯論會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生物科技的最新進展與信息,引導學生關注生物學知識在生產實踐與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作用和意義,熏陶感染學生美好的情感,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物科學素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探索發現能力、質疑能力、創新能力;實習實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培植情商。科學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體驗、思考、分析、觀察、實驗、推理、論證、想象,培養實驗技能技巧,培養收集與處理信息并通過分析、歸納、演繹、推理得出結論的的能力。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觀察、實驗、推理、論證,培養實驗技能技巧,培養收集與處理信息并得出結論的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調查與實踐,鍛煉實踐能力與參與社會決策的能力,培育美好情操,把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4、充分運用各種教育教學資源服務于教學,如到醫院參觀人體標本,觀摩醫生醫術等,豐富學生生活,拓展視野,開闊眼界,激發興趣,增強實習實踐能力,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播種理想的種子。

15、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育學生的辯正唯物主義世界觀。

16、熏陶、感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積極、健康的學習與生活方式;熱愛生命,珍惜健康,增強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17、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教育教學培訓及教科研活動,切實提高專業水平與本領,發揚嚴謹、塌實的工作作風,更好地服務與學生。

教學進度表:

周次日期教學內容備注

12.17—2.18§8.1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

觀察:動物的與卵子(如蝦、魚等)

22.21—2.26§8.2人的生長發育與青春期

§8.3人體概述(1)

33.1—3.4§8.3人體概述(2)

§9.1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1)

探究實驗:骨骼的成份與特性

43.7—3.11

§9.1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2)(3)

探究實驗;食物中的主要營養物質

53.14—3.18§9.2人體的消化與吸收(1)(2)

探究實驗: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

63.21—3.25

§9.3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

§10.1血液和血型(1)

觀察:人血涂片

73.28—4.1

§10.1血液和血型(2)(3)

實習:血常規化驗

84.4-4.8§10.2血液循環(1)(2)

習題練習與講解

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

94.11—4.15

復習與練習試卷練習、講解

104.18—4.22

期中考試試卷分析學習經驗總結與介紹

由好學生做學習經驗介紹

114.25—4.29

§10.3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1)(2)

實習:測肺活量

125.2—5.6§10.4人體內的氣體交換

五一放假實驗:人體呼吸時氣體成份的變化

135.9—5.13

§10.5人體能量的供給

§11.1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1)(2)

觀察:腎的形態與結構

145.16—5.20§11.2人體廢物的排出

§12.1激素調節(1)

實驗: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的影響

155.23—5.27§12.1激素條件(2)

§12.2神經調節(1)

觀察:腦的外形與結構

實習:膝跳反射

165.30—6.3§12.2神經調節(2)

§12.3感知信息(1)

觀察:眼球的結構

調查:班級或學校近視眼率

176.6—6.10§12.3感知信息(2)

§13.1關注生物圈——環境在惡化

§13.2保護生物圈——從自身做起

調查報告:本地環境狀況調查

186.13—6.17單元復習§8——§10

歸納、總結、練習、分析相結合方法

196.20—6.24單元復習§11——13

歸納、總結、練習、分析相結合方法

篇4

關鍵詞:生物新課程;嘗試成功;主體;角色轉變;教師要求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4-036-2

教學模式是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整套用于組織和設計教學活動的方法論體系。它由教育主題、功能目標、結構程序及操作要領構成,其內在結構是對影響教學目標達成的教學活動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規律性揭示。本文結合幾年來新課改的教學實踐,對新課改中運用“嘗試成功”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談一些看法和體會。

一、新課改中如何理解“嘗試成功”模式的本質與特征

“嘗試成功”教學本質是一種倡導“以嘗試促成功”的基礎教學理念,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和發展其各方面素質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巴爾扎克說過:“容易成功和難于成功同樣能刺激人的欲望。”課堂內外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各種嘗試活動,不僅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發揮,突出了對主體意識發展的追求,而且,由于嘗試到成功過程中教與學內容的豐富性,可促使學生各方面素質得以培養和提高,符合生物新課改突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精神。

特點之一:“嘗試成功”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互惠的教學。在教學活動前,生物教師要根據學生、教學的特點及生物教學的三維目標,進行課程設計、備案、確定嘗試方法及過程;嘗試活動中,對學生及時給予指導、暗示;嘗試成功后,教師要指導學生總結升華。這樣有助于克服嘗試中的隨意性。但嘗試教學中的訓練活動應體現為學生的需要,教師發揮的主導作用也應以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為前提。

特點之二:“嘗試成功”教學是由各種外顯活動與內隱活動相結合的教學。嘗試的全過程不應單純局限于學生的外顯活動,如實驗操作、探究等,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內隱活動,如觀察學生的思維反應、情緒再現等,并把兩者統一起來,這樣能促使內外活動及時轉化,使學生通過嘗試掌握技能,訓練了思維。

二、“嘗試成功”教學對生物課堂的要求

“嘗試成功”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其步驟為:嘗試自學――出示嘗試任務――學生討論――嘗試練習――教師講解――成功重演。其過程構建為嘗試性實踐活動,但離不開教師的精心策劃。教師在其間發揮的主要功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造學生主體嘗試的情境。提出嘗試學習中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意義。亮出觀點后可由學生自學。學生有什么問題和要求可向教師反映;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交流和幫助;教師在這個階段要密切注意學生情況,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教學。很多時候,精彩的導言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維持課堂紀律。如果這節課需要用到掛圖、模型、標本、課件等,在這個階段就可以展示出來,以便學生參考;如果有板書,也在這個階段展示出來。板書要寫得簡單明了,象一些箭頭圖、括號圖,最好還有點趣味性。寫板書的方法可多樣,有時可先只寫一部分,另一部分在第二階段邊講邊寫。

2.有效地推動嘗試學習活動的進展。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去嘗試,了解學生嘗試學習的實際進展,觀察學生學習活動表現。在嘗試學習中,根據不同的對象,引導他們在好奇中達到目標,體驗成功的喜悅,逐步發展學生的知識能力覺悟素質。當前新教材內容多樣,知識點全面,大量前沿問題、常見問題的列出為豐富課堂活動提供了素材。筆者在必修1《細胞膜――系統的邊界》一節教學時,把第三章和第四章內容進行整合,采用提問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脂溶性物質極易通過細胞膜,并且細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劑所溶解。你認為,這一事實說明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中應有哪些物質?(2)科學研究發現:細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說明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質?在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后我又設計了第三個問題:(3)細胞膜中只有這兩種物質嗎?引導學生閱讀小資料的相關內容。學生立即形成了細胞膜上有蛋白質、脂類和糖這三種物質的科學結論。在課堂上學生討論熱烈、氣氛活躍,學得很輕松。教師講得也很少,應該說是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相對枯燥的教學內容。在接下來講述細胞膜的空間結構時,首先向學生發問:組成細胞膜的三種物質是如何排布的?學生一時無法結出答案,但也激發了學生更為強烈的探索欲望,緊接著我又提供事實。(4)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了紅細胞膜的磷脂,并將它在空氣―水界面上展開,發現這片油脂層的面積相當于原來紅細胞膜表面積的2倍.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為什么?通過對問題4的分析討論,學生形成了磷脂分子在膜上成雙層排布的結論。學生在這一探究過程中既獲得了知識,又學會了對某些具體問題的分析研究的方式方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著我又向學生提出第5個問題:(5)蛋白質和糖類物質在膜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問題提出的同時出示細胞膜的模型和結構模式圖(必修1P68),讓學生對照研究得出結論。科學、有目的、有步驟的嘗試,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引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為課堂創造一個積極探索的環境,可促使嘗試成功。

3.要組織學生集體總結成功經驗。例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較,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的比較,生物新陳代謝類型的比較等;“學源于思,思源于疑”。還有要注意書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比如吃咸菜為何感覺渴?海洋植物為何不“燒苗”等。通過討論嘗試學習過程中的得失,疏通思想,理清思路,進而實現經驗概括,為獲得更大成功奠定實踐和理論基礎。

三、“嘗試成功”教學中生物教師的角色轉換

“嘗試成功”教學的組織、實施、指導要靠教師。“嘗試學習”教學的全過程表明了教師角色的巨大變化,對教師角色定位已不再是準確、清晰和有條理的講解,而是科學的富有藝術的引導。因此,教師完成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可以使現代教師以嶄新的角色、優異的素質去推動“嘗試成功”教學的順利實施。

1.觀念轉換――教師實施“嘗試成功”教學的前提條件。觀念的轉換是教育變革中最內在而具有前提意義的條件,也是適應新課改的必要條件。教師角色的全面轉換應從教師思想觀念的轉換開始。

首先,要確立整體發展的學生觀。“以嘗試促成功”是“嘗試成功”教學指導思想和實踐的切入點,是其教學靈魂,因此,教師要確立學生素質整體發展的教學目標。“嘗試成功”教學不僅要考慮學生認知水平應達到的程度,而且要考慮學生通過嘗試獲得知識與成功的全過程中,學生在價值觀、態度情感等方面所發生的變化;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嘗試學習中已達到的水準,而且要關注某一課學習的成功對他們未來發展會產生深刻影響的那些素質和能力。例如必修3在講過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后加強遠離珍愛生命的教育,可對學生價值觀起到震撼性的教育效果。

其次,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觀。人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主體性發展。教師應把教育重點放在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上。“嘗試成功”教學正是為達到這―師生觀所作的有益嘗試。教師尚沒有全面地教,學生先行嘗試練習。學生在練習中不斷提問,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其領悟,從而掌握正確的認知。教師應把每一堂課看作是師生共同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擴展新知識的過程。

2.能力轉換――教師實施“嘗試成功”教學的有力保障。教師必須打破“教材教參學生”這一沿襲多年的程序模式,從更高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視角把握教材,重新組合內容,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機地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以獲得“嘗試成功”教學的新穎性和高效性。這就要求教師努力提高以下能力:

首先是使用、處理和變革教材的能力。面對新教材,教師也要經歷一個改造加工進而轉化為嘗試的過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根據“嘗試成功”教學的要求優化構思和教材處理,設計能力型問題情境。其次是創造性地駕馭課堂的能力。嘗試學習充滿著探索過程,學生的探索過程不盡相同,教師必須要有靈活的應變能力,不為預先設計好的教案所左右,對于超出備課范圍的意外迅速作出反應,因勢利導,通過新的嘗試獲得所設計同等的或更高層次的成功。再次是組織管理的能力。嘗試學習主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活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嘗試途徑的多樣性、獲得成功的多渠道……這一切打破了課堂教學中的一般主導性模式,這就要求教師掌握運用嘗試學習的魅力而控制課堂的方法。最后是追求新知的能力。信息時代要求教師的大腦像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一樣,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素養。追求新知的途徑是多種的,可以把培養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為主渠道。因為教育科研能力根源于教育實踐,只有堅定的科研意識、正確的科研方法才是追求新知的具體表現。

3.方法轉換――實施“嘗試成功”教學的可靠保證。“嘗試成功”教學并非排除傳統的講授法、練習法等方法,而是在教學新理念下注入新內涵。受教育者自身教學風格、教學條件和生源優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嘗試成功”教學方法不必拘于一格。在濃郁的民主氛圍下,教師可從正反兩方面開展,一是正面引導,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循路探徑,由“山重水復疑無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嘗試取得成功;二是反面探究,在失敗的嘗試后,讓學生再次審視問題,重組眼前信息和已有知識,調整思路方法,重新試探而獲得成功。教師在學生嘗試過程中,要仔細觀察,正確指導,使學生有充分的心力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去發展個性。

新課程中高中生物結構模塊式有了改變,但萬變不離其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嘗試成功”教學迎合了新的教學理念,在新的環境下必將體現強大的生命力。只要生物教師能及時轉換角色,以新觀念為主導,以新方法為手段,定能創設和諧課堂、和諧師生關系,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