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17 21:0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趵突泉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語文 網絡教育 創新培養
一、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網絡資源豐富多彩,各種信息以文字、圖像、圖形、聲音、視頻圖像、動畫等方式呈現,形象逼真,生動新穎,從而為學生創設了生動、形象、多樣化、接近實際的學習情境。網絡所帶來強烈的外部刺激,使學生處于一種強烈的感受之中,他們在看到情境的同時,腦海里就對它產生了初步的認識。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我發動學生利用家里的電腦,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從互聯網上搜集了各種大自然現象的圖片、動畫、視頻等資料,讓他們欣賞、品味大自然的美。同時,我也進行了精心準備,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設計出精美的課件,并適時地在各教學環節當中展現。尤其是在教學學生比較陌生的圖片知識和教學中的難點知識時,如“化石”“三葉蟲”“為什么說喜馬拉雅山曾是一片”等知識點時,作為教師的我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并根據資料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特點設計了相關形象、生動的動畫片段,通過課件的展示,把抽象的、古板的知識通俗易懂地展現在了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這些難點知識。這樣的教學,不僅使課堂教學的難點順利突破,而且還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在這樣愉悅的氛圍中,大大提高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需的運用事物表象進行分析、綜合的想象能力。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結合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針對學生的實際特點和需求,創設愉快的、有趣味的學習情景,從而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使本來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和掌握知識。
二、以網絡為載體,增強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互聯網的最大特點是其資源極其豐富,在互聯網上可以使學生接觸到各式各樣、方方面面的信息,從而使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于書本內容,為我們提供了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廣闊空間。“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知,學習是從疑問開始的。心理學家也認為:“發現問題是思維的第一步,回答問題是第二步。”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媒體,根據互聯網中收集的資料,創設各種條件,引導學生在認真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日常生活中嘗試找到解決問題最為簡捷的做法。例如,《趵突泉》一文,老舍先生對趵突泉的描寫是十分細致和傳神的,但是小學生很難從課本圖片和字里行間了解到趵突泉的真正魅力。所以,在課前我先讓學生對趵突泉提出疑問,如趵突泉在什么地方,趵突泉是什么樣的等等,然后把這些問題寫在家庭作業本上。然后,我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和學習趵突泉相關的知識。這樣通過學生自學,學生對老舍先生的生平以及對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在講授這課時,我再利用制作的課件,帶領學生一起去山東濟南的趵突泉旅游,觀看趵突泉的美麗景觀,同時加上了我的講解,這樣就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了“泉中冒出的氣泡”“泉中涌起的三個水柱”等形象,使學生身臨其境地瀏覽了一次泉城。這個過程中,信息主要是通過計算機演示圖像、聲音和動畫傳遞給學生的,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知識進行了有效的記憶。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以提出問題作為學習的起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能夠利用網絡資源輔助學習。同時,教師也要精心利用網上的教學信息資源,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觀察、聯想、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發揮網絡優勢,加強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還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從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實施等每個環節,大多時候都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而如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這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輔助課堂教學,學生就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索、積累、篩選有用的學習素材,通過小組分工、合作學習的方式共享搜索的學習資源,這樣不僅節約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增加了課堂容量,還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發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就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從而培養他們的語文應用能力及其他綜合能力。如在教學《夜鶯的歌聲》一文前,我發現學生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可是,學生的信息來源之一――學校圖書館這方面的資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組織學生上網查詢,以蘇聯衛國戰爭為線索,上網進行拓展閱讀。當學生坐在電腦前,帶著各自的問題用心地搜集資料時,就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他們有了更獨立的思維空間和合作學習的機會,學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體現,教學氛圍更加生動活潑了。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預學單;設計;實施
有效的預學,能顯著增強學生學習新知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良好的預學習慣形成也能為課堂教學節約許多寶貴的時間,使得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學生也能自己獲得一部分知識。那么我們應該設計怎么樣的預學單呢?它會浪費我們的教學時間嗎?它能照顧到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嗎?它能為我教學所用嗎?……當這一系列問題出現在我的腦海時,關于如何設計一份有效的預學單就成自然而然地成了我思考研究和教W實踐的重點。
記得初始“預學單”是在學校教研團隊開出的《慈母情深》研討課上,使我對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初步感知。隨后查閱了有關資料,并進行實踐嘗試后,進一步領會到,“預習單”是教師為引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所設計的一個預先學習導引單,使學生能在課前通過預學單,獨立閱讀課文,進行先期思考,并提出疑問,從而為課堂上的針對性學習做好準備。結合教學實際,經過幾個學期的探索,關于“預學單”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了一定的思考和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抓基礎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第一次上的基于預學的單篇閱讀教學課,便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5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在這堂課中采用了精心“預學單”設計取得了教好的教學效果,在滿懷欣喜的同時,更提高了我繼續研究的信心。該課的預學單設計,主要抓住基礎知識,而基礎過關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前提。
案例1:《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預學單
【課前積累】
1.摘錄描寫花的四字詞語 , , ,
2.摘錄描寫顏色的四字詞語 , , ,
3.從文中摘錄難讀、難理解的字詞,提醒大家好嗎?
難讀的:
難以理解的:
【自主學習】
1.自由、快速讀課文,把字音讀準,不認識的生字查閱工具書并多讀幾遍。
2.朗讀課文,圈出文中的生字詞并能自學生字詞。
①我會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脊梁、栽種、奇麗、奇特、宇宙、真切、家家戶戶、
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
②我會利用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以上詞語。
③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
【合作探究】默讀課文邊讀邊找一找,畫一畫,讀一讀(提示:讀的方式自由選擇),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體會到了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
【查漏補缺】還有什么疑問?
結合課文實際分析,這份預學單涉及了三個方面的基礎知識過關:
1. 課外積累:讓學生去搜集了關于花和顏色的四字詞語,這是本課教學中要用到的,也是課堂導入環節中設計的重點知識,通過課前的預學,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舉一反三,說上好多詞了,這不正是我們語文素養提高的簡單體現嗎?
2.課文基礎字詞:讓學生自主找難讀、難理解的詞,看似是為了提醒同學,實則我的用意在于讓他們自己牢記;正確讀記詞語和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也都是為了更好地讀懂課文,理解課文。
3.課文的閱讀:在本份預學單中,我設計了自由、輕聲、快速讀課文,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自由選擇讀文方式。我的目的很明確:讓學生充分讀,為提高課堂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重抓學生疑問,開展課堂教學
學貴有疑,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常常用到課題質疑法來導入新課,每次用這樣的方法,我都覺得學生提得很不錯,說明對課文已有過預習,但這樣的課堂提問比較片面,并非代表全體學生。現在設計了“預學單”,使我更加明確了學生質疑在課堂中的重要性,并通過預學單上學生的疑問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可以這樣說:預學其實是針對課文的前期學習。那么這個前學習的過程中必定少不了問題,所以教師要解決的不是學生已經懂的知識,而應該是他們提出的疑問。
案例2:《舟過安仁》預學單
1.讀古詩,讀三遍的打上勾,讀5遍的打三角形,讀5遍以上的打五角星。你讀了( )遍
2.圍繞題目《舟過安仁》你有什么疑問?
3.古詩中哪些字詞你不理解,請寫下來
4.再收集兩首關于童年的詩歌
5.讀了古詩,你還有什么特別想知道的問題?(請把疑
問寫下來)
這份預學單主要是以質疑為主,教學生提問,老師回收后進行整理歸類,然后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它主要設計了三方面的“質疑點”。
1.課題質疑:讓學生進行課題質疑往往可以很好地從整體把握詩歌,如我們班學生有問:誰舟過安仁?舟過安仁時發生了什么事?“舟”指的是怎么樣的船?……這些正是教師在課堂上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2.字詞質疑:理解的字詞學生都不會寫上,不理解的字詞也就是教學的重點內容,這些字詞的理解直接影響到整首詩的理解,所以對這些字詞的質疑是為更好地理解詩詞文本打好基礎。
3.內容質疑:最后一題的設計,考查學生的預學是否真正有效,提出的問題是不是有質量,了解他們急需求解的到底是哪些方面。知道了這些后再針對性地將問題串連起來,進行教學設計,從而達成“以學定教”的目的。
《舟過安仁》這份預學單經過了多次的修改和反復思考,通過這份預學單的設計和課堂實踐,引發了深入地思考:學生質疑固然重要,但是教師有針對性的問題設計確是引發學生自主質疑的關鍵所在。課堂上,通過教師有針對性地提問,引領學生朝著正確的哪個方向去理解、思考,并形成更多的獨特理解,對于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甚至于語文學習的素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重抓遷移概括,提高學習能力
“學以致用”無疑是開展教學的重要目標,那么,教師一直在課堂上強調的靈活運用是不是真的只是存在于“唇齒之間”呢?其實有效的預學單就能很好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關于知識概括遷移的能力。
案例3:《趵突泉》預學單
1.摘錄難讀、難理解的字詞,提醒大家好嗎?
2.我學過老舍的《貓》,它的內容結構圖如下:
3.探究一個問題吧!
大泉和小泉老舍喜歡哪個多一些?
你的支持方(打√):小泉( )大泉( )
你的最有說服力的支持理由是什么?請摘錄支持你理由的關鍵詞句。
(小秘密:作者的感悟很有可能藏在一個詞,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中哦!)
為了更好的實施“基于預學的單篇閱讀教學”這一主題的教學,我平時也在嘗試中摸索,也會尋找一些跟這一主題有關的教案、預學單和課堂實錄,并虛心向同行請教,希望能有更多的啟示與收獲。以上這份預學單,主要針對學生的遷移概括能力而設計,這樣的圖解,不僅能讓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還能提高學生的遷移概括能力。從整體上分析主要包括兩大塊內容:
1.理清結構:模仿學過的課文《貓》的內容結構圖,完成《趵突泉》的內容結構圖,這題是根據學過的課文《貓》遷移到新課中,設計前后聯系,讓學生明白解答思路。它不僅要求學生對課文很熟悉,還要求學生有很好的概括能力。
2.自主探究:針對老舍喜歡大泉還是小泉,寫出理由,并找出關鍵詞概括,這個題目也同樣是基于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概括理由,這也正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大體現。
有位知名教授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學是一生中最好的學習方法。顯而易見地,預學單的方式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課程標準》理念中一直強調“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而預學單對于教師在課前了解學生的學情,有著其他方式無法比擬的重要作用。在多次利用預學單開展教學研究,并更多地運用于日常課堂教學后,更使我深刻地意識到預學單的使用是達成“輕負擔,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因而,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將一如既往地展開探索和研究,讓這份小小的預學單,為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