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枯河范文

時間:2023-04-04 06:05: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莫言枯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篇2

關鍵詞:PDM(產品數據管理);典型工裝;通用工裝結構;三維模型

中圖分類號:TP31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工裝模塊化具有快速反應、資源共享、提高設計質量,能縮短制造周期等優點,廠領導非常重視工裝模塊化的推進,葉片工裝設計任務較多,葉片復雜程度大,葉片工裝結構特點呈現多樣性,葉片廠內工藝人員多數沒有設計工裝的經驗,工廠急需建立典型工裝結構模塊化和工裝元件模塊化,統一管理,資源共享庫,解決葉片設計工裝瓶頸問題。現利用公司PDM平臺,建立適合葉片的工裝模塊化庫,全面提升設計工裝快速反映和設計質量。

2廠內工裝設計現狀分析

計算機在工裝設計的應用,極大提高工裝設計和畫圖速度,近幾年我廠推行工藝工裝一體化工作,工藝人員通過應用計算機繪圖軟件對新型號葉片進行工裝結構設計,效果不是很滿意,工裝設計質量下滑,工裝缺乏創新設計,結構延續60、70年代型號的葉片工裝結構,工藝員設計基本照抄老工裝結構,結構不合理現象多,缺乏技術協調,造成設計出的量具、刃具和夾具不能配套,制約葉片生產的發展,現場更是缺少靈活可調整工裝結構,基本沒有氣、液、電等自動裝夾結構的工裝。

3工裝模塊化設計的優點:

(1)實現工裝設計的快速反應。

(2)提高工裝設計質量 。

(3)把一些工裝設計經驗數字化,供工裝設計人員設計用。

(4)使制造工廠的工裝元件系列化、標準化,固化工裝元件制造、裝配工藝,縮短制造周期 。

(5)能夠使工裝設計模塊資源共享。

4工裝模塊化研究設計開發

我廠一直探索工裝模塊化設計,通過技術專家和技術骨干對葉片典型工藝和應用的工裝結構進行分析,并對歷史設計工裝數據的研究、篩選、分類,挑選出工裝設計中常用到的典型工裝結構、拓撲結構和通用元件,但未能共享,在少數設計人員中二維圖紙設計中抄來抄去,沒有直觀感覺。現我們開發,并應用UG7.5三維參數化建立典型工裝模型,利用公司PDM平臺建立葉片工裝資源庫,在資源庫中建立典型工裝結構、拓撲結構和通用元件模型分類結構,并加已命名、標注屬性、分類、兩維、三維預覽圖,然后將三維參數化建立模型實例導入保存,供以后類似結構設計用或選擇通用單元,提高設計速度和準確性。

5葉片典型工裝資源庫總體結構方案

在廠內某個工藝員PDM平臺上建立葉片工裝資源庫,下面在我的PDM平臺上建立葉片工裝資源庫為例進行說明;

在PDM平臺上進入“我的Teamcenter”在Home中Newstuff文件夾下建新文件夾,文件夾名稱分別為“葉片典型工裝結構”、 “葉片通用工裝結構”、“葉片專用組合工裝元件”、“葉片二維工裝”等文件夾,在“葉片典型工裝結構”文件夾下,再建立文件夾,文件夾名稱分別為 “靜止葉片工裝”、“轉子葉片工裝”、 “渦輪葉片工裝”、“導向葉片工裝”、“數控分室葉片工裝”、“輥扎葉片工裝”等下屬文件夾,在這些文件夾中根據葉片加工設備和葉片特征,又建立不同的子文件夾,把子文件夾分類和命名,加入類屬性,利用IMAN的接口(PORTAL)把我們歸納好的三維UG工裝導入到建好的工裝資源庫對應的子文件夾,每次設計類似工裝零件,都可以通過“我的Teamcenter”中“查看”下拉菜單中找到“組織”,點“組織”找到所在的工藝員人名,點擊右側中的“Home”,進入并找到所在的工藝員“Home”中的葉片工裝資源庫,在“Home” 的“葉片典型工裝結構”文件夾中找到所需要的工裝結構類型,下栽到自己的電腦中,通過編輯、修改,實現夾具的快速設計。

(1)工裝三維圖的導入

在“我的Teamcenter”中――文件――新建數據集――在新建數據集對話框中點擊UGMASTER圖標-起名為1――確定――建立名為“1”的UG文件――打開“1”啟動UG7.5軟件――文件――將裝配圖導入Teamcenter中――點擊進入導入裝配界面內――點擊“編號”――在此界面中“默認輸出文件夾為::”攔內輸入自己的胸卡號即可――在此界面中“默認部件類型”攔內選擇“c6efrock”項――然后點擊“主要”選項――在此界面點擊“添加裝配”――在自己電腦中找到要導入的裝配總圖――選擇即可――在此界面中再點擊“執行”,接下來系統自動提示你導入的每個零件圖號和總圖號,這時自己編輯圖號――選擇“版次”――確定即可導入。

(2)工裝三維圖的導出

在“我的Teamcenter”中――點擊“查看”――“組織”――找到葉片廠工藝員劉建偉――點擊右側中的“Home”中“葉片典型工裝結構”文件夾中找到所需要的工裝結構類型UG三維圖, 在TC中打開UG三維總裝配圖,――在UG界面點擊左上角“文件”――將裝配導出Teamcenter外――進入導出裝配界面――點擊“添加裝配”――編號欄內添加輸出的零件號――點擊確定――執行――接下來系統自動提示你導出的每個零件圖號和總圖號

結語

通過對典型工裝模塊資源庫上線服務,我廠工藝人員在工裝設計中實現了快速設計出圖,保證設計進度和質量,但典型工裝結構、拓撲結構和通用元件還比較少,結構還需在使用中完善。

參考資料

篇3

關鍵詞:語料庫;元認知;大學英語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2

一、引言

語音、語法、詞匯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詞匯維系著語音和語法,是語言建筑的基石。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大綱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掌握及運用詞匯的能力是構成語言能力的重要因素。正如Allen和Valette指出的那樣:無論是哪種目標語,詞匯在所有語言教學中都是重要因素。[1]

傳統詞匯教學主要是強調詞的字面意義,忽視了詞匯的實際使用意義,以及詞匯的深度知識,將詞匯與語法割裂,使得目前大學生英語的詞匯運用能力較差。濮建中也曾就此問題,針對幾個英語常用詞的類連接和搭配的使用情況,在中國學習者語料庫中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英語常用詞深度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處在較低水平。學習者對目的語中類連接和搭配的使用在質和量上都有別于本族語使用者。濮建中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習者還沒有注意和重視從地道目的語中學習詞的組合,而只注意單個詞的聲、形、義以及少量詞組的學習;當需要表達某一意義時,許多學習者的記憶匯中還沒有現成的能表達類似意義的地道詞塊。這種現象的存在必然導致不合格詞塊的大量存在,這也是現代英語教學、學習中普遍存在的棘手問題。[2]

Sinclair&Renouf也認為英語教學的重點應是:

(一)語言中最常用的詞形。

(二)這些詞形的核心用法型式。

(三)有這些詞形構成的典型詞語組合。[3]

那么,詞塊教學作為外語教學的重點之一,其總體思路是:將常用詞放回到語境中,依據關鍵語境因素,提煉出能夠充分體現典型搭配和類連接的詞塊,作為教學的中心內容[2]。為此,Sinclair提出,以詞匯為綱的外語教學就是首先從大型自然語料庫中選擇最常見的詞形,然后學習這些次的最基本的使用模式,在接著學習這些詞最常見的搭配[3]。

二、元認知理論與外語詞匯教學

認知(cognition)是對事物活時間的認知過程和/或結果,而元認知的“元”(meta-)是“above,higher than,beyond”之意,因此元認知指的是比普通認知更為高級的認知,即對認知的認知。那么元認知是指“任何以認知過程和結果為對象的知識,以及任何調節認知過程的認知活動”。元認知的實質就是主體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表現在主體以主體及其活動為意識對象,根據活動的要求,選擇適宜的策略,監控認知活動的過程,不斷反饋和分析信息,及時調節自己的認知過程,堅持或更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4]。詞匯學習過程是信息加工過程,即認知過程,詞匯的輸入、儲存、習得、提取和使用的過程都受制于元認知因素。因此有必要將元認知訓練納入詞匯教學中,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

而傳統的詞匯教學存在以下特點:一次輸入大量的詞匯;注重單個詞的講授而不是詞匯的融會貫通;詞匯教學=定義+拼寫;教材中新詞的重復率較低;教師在教學中新詞的重復率較低;較少教授詞匯學習策略;很少講授詞典查閱技巧;詞匯大多以列表的方式給出;較少進行練習測試等。由于以上現象的存在,學生在普遍缺乏元認知能力,從而阻礙了他們對認知策略的有效掌握和運用。許多學生不清楚全面掌握一個詞包括哪些內容,即對詞匯知識了解甚少,一味盲目的擴大詞匯量,忽視詞匯的深度習得。元認知能力的缺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二語學習過程。

三、語料庫與教學結合

(一)語料庫的優勢

語料庫是按照一定的語言原則,運用隨機抽樣方法,收集自然出現的連續語言,運用文本或話語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電子文本庫。[5]語料庫語言學與語料庫技術在上個世紀異軍突起,語料庫驅動的語言學已經深入到詞語搭配、句法結構、語義和語法、話語分析、社會文化因素等等研究領域。許多研究成果涉及和描述了傳統研究方法不可能涉及的語言事實、用法模式和規律,揭示了語言運作的深層次機制。這對于教學和語言的學習都有著極大的補充和輔助的意義。

另一方面,外語教學要求真實語言的輸入。由于條件的制約,國內缺乏英語本族語者真實的交際材料,外語教師的語言能力和語言直覺又相對有限。對此,語料庫數據無疑是可利用的有價值資源。

語料庫與教學的結合,可以通過語料庫語言學的主要技術手段,即詞匯索引,實現以下過程:KWIC索引,詞匯搭配,類連接,擴展語境,語義韻等。KWIC即語境中的關鍵詞,其索引可包括關鍵詞及其語境。語境是連續的文本,利用語料庫檢索工具對關鍵詞進行檢索,就可列出結點詞前后的全部搭配詞語,通過分析和歸納,確定特定語境下的具體詞匯意義以及該語塊內部的語法關系,從而將詞匯與語法,單詞與語塊,語境與意義這些問題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進行詞語搭配、類連接和語義韻的學習。

搭配是指“在文本中實現一定的非成語意義并以一定的語法形式因循組合使用的一個詞語序列,構成該序列的詞語相互預期,以大于偶然的幾率共現。”[6]如avoid常與表示消極意義的詞進行搭配,比如eye-strain,insomnia,disgrace,scandal等。

甄鳳超指出“通過建立類聯結,我們可以發現詞匯的語法模式,并且詞匯與語法密不可分。語法形式和詞匯行為相關,并和意義發生聯系。換言之,單詞因意義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語法形式,而相同的語法形式下的不同單詞具有某種意義上的聯系。”[7]

而語義韻則是詞匯搭配的語義取向,即:一定的詞項會習慣性地吸引某一類具有相同語義特點的詞項,構成搭配。由于這些具有相同語義特點的詞項和關鍵詞在文本中高頻共現,后者就被“傳染”上了有關的語義特點,整個語境就彌漫了某種語義氛圍,這就是語義韻(semantic prosody)[8]。

(二)語料庫與教學結合的優勢

在語料庫條件下,以詞匯為綱的外語教學,首先從大型自然語料庫中選擇最常見的詞型,然后學習這些詞最基本的使用模式和常見的搭配詞。通過以上庫技術手段,拓展學生的詞匯深度知識,提供大量的真實數據。因此,語料庫“真實英語”的輸入,不僅提了輸入質量,而且能幫助強化記憶,幫助學習者利用語境獲取語義和總結規律的學習環境。語料庫技術更能通過DDL(Data-driven learning)方法實現詞匯深度知識的靈活教學。語料庫技術的出現為傳統詞匯教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

四、個人教學語料檔案建設

語料庫與外語教學的結合雖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教學改革,但二者結合的進展并不盡如人意;總的來說,進展較為緩慢。究其原因,除了技術障礙外,語料庫資源的難以獲得,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阻礙了語料庫技術與語言學研究的結合。另外,這些現有的通用語料庫不適合應用于教學的最根本矛盾是,它們建設的目的是服務于語言調查研究和工具書的編纂,而非課堂教學,因此缺乏針對性。最后,大型的語料庫所產生的信息可能會構成數據煙霧(data smog),對于學習者認知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反而不利于學習(例如以作名詞的point為檢索詞,Bank of English所呈現出來的有將近100 000例)。

(一)語料的獲得與整理

以上由詞匯索引產生的過程正是傳統語言教學所缺乏的,而這些卻是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語料庫技術的介入,為此提供了解決方案和全新的教學手段,使得擺脫傳統外語教學變得有可能。

建立語料庫,規劃很重要。其中建庫目的尤為重要,直接影響語料庫類型、規模、語料選取和整理等。一般來說,語料庫的建設原則有四點:1、真實性原則:語料庫中收集的語料必須是自然真實的;2、代表性原則:語料的選取應該涵蓋面廣,語料的構成與取材不應該局限于某一個領域,同時還要考慮到所選語料在不同語域的代表性和平衡性;3、動態性原則:對語料庫中的語料應該做到及時地更新;4、開放性原則:語料庫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各種文體資源和語音材料經過篩選進入語料庫,同時和其它的語料庫也可以實現對接。但作為個人教學語料庫,建庫者還應考慮一下幾點:(1)文本的趣味性,即它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引起學生的興趣?(2)文本的語域和風格,即這些題材與語言風格是否適合于現階段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3)語言的難易程度,即文本所含的詞匯量、句法結構等是否太難或太易?(4)過程活動,即文本內容有助于哪些學習活動的開展?[9]

我們可以將現有大型本族語語料庫僅作為教師語言直覺的參照體,而由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建立小型、針對性強的教學語料庫。首先,我們可以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將閱讀、聽力和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材料收錄到語料庫。其次,充分利用一些現成的語料庫。同時還可以從網絡下載電子資源。另外,還可以使用掃描儀,收集一些特定文本,豐富語料類別,但總的原則是語料難易適中,類別平衡,信息量大,更新及時,并能兼顧教學對象的英語水平、專業、興趣等。

(二)語料檔案建設

考慮到個人教學語料庫一般為教師自己動手建設,由于技術、資源等種種因素的制約,筆者建議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針對性和實用性、操作性極強的語料檔案(linguistic archive)。語料檔案不同于嚴格意義上的語料庫。語料庫建設有一定的語言學標準、一套嚴格的語料抽樣原則和相應的技術規范;它強調抽樣的隨機性、各種語料間的平衡、整體語料的代表性等。而語料檔案則不同,它沒有太多的限制,不需要對文本進行標注,卻可以在基礎應用方面代替語料庫的某些功能。它的建設也相對語料庫簡易許多,具有初步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外語教師皆可將具有一定價值的教學資源儲存為機讀文檔,按一定結構編制,組成語料檔案庫。由于語料檔案的建設操作性強,技術起點低,雖不具備專門語料庫的許多特征,但實用性極強,并可直接應用于一般的教學,也可進行普通的關鍵詞、詞匯搭配及語義韻等檢索,價值不可低估[9]。

五、結語

語料庫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語言研究與教學的飛躍。語料庫的技術和理論不僅能為外語教學提供大批量的真實語言輸入和理論指導,更能促進學習者的詞匯深度知識的習得。但語料庫與外語教學的結合卻發展緩慢,嚴重制約了大學外語教學的進展。個人教學語料庫甚至語料檔案的出現,不僅能克服傳統外語詞匯教學中真實語言輸入的難題,更能促進教師與學生對詞匯深度知識與元認知能力的探討和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外語教學技術上的改革。

由于語料庫的建設技術要求較為復雜,不易操作,因此,筆者建議一些具有初步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外語教師,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建立個人語料檔案庫。它操作性強,技術起點低,不具備專門語料庫的許多技術要求,但實用性極強,可直接應用于一般的教學,也可進行普通的關鍵詞、詞匯搭配及語義韻等檢索,方便與教師與學生的操作,價值不可低估。

參考文獻:

[1]Allen,Virginia French 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濮建中.外語教學中的搭配、類連接及詞塊語料庫應用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Sinclair.J.&Renouf.A.A Lexical Syllabus for Language Learning.In M.J.McCarthy&R.A.Carter(eds.)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London:Longman.1988:148.

[4]王亞南.元認知的結構、功能與開發[J].南京:南京師大學報,2004:93-98.

[5]楊慧中.語料庫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33.

[6]衛乃興.詞匯搭配的界定與研究體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100.

[7]甄鳳超.語料庫數據驅動的外語學習:思想,方法和技術[J].外語界,2005,(4):19-28.

篇4

關鍵詞:Ophiognomonia castaneae;板栗褐緣葉枯病;協同致病

中圖分類號:S432.4+4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6)11-0109-05

Abstract The methods such as tissue isol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regular sampling observation, pathogenicity identification and confronting incubation were adopted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Y1), the pathogeny of a new chestnut disease brown margin leaf blight,and Ophiognomonia castaneae (Y6) , a symbiotic bacteria of Y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early stage of brown margin leaf blight, only Y1 was isolated at the junction of diseased and healthy tissue. Along with the extension of lesion spots, the isolation frequency of Y6 increased gradually. At the late stage, the isolation frequency of Y6 exceeded that of Y1 slightly. The anamorph and teleomorph fruit bodies of Y6 both occurred in the lesion spots. Inoculating the 2 fungi to detached leaves respectively, Y1 produced lesion spots easily and Y6 rarely. However, the lesion spot symptom occurred more obviously and the disease developing speed was faster when the detached leaves were inoculated by Y6 combined with Y1 than that inoculated by Y1 or Y6 solo. It showed that Y1 owned the powerful pathogenicity, while Y6 owned the weak pathogenicity, and Y6 and Y1 had the coordinated pathogenic effect. The vegetative body of Y6 and Y1 had the obvious and complete compatibility.

Keywords Ophiognomonia castaneae;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Coordinated pathogenic effect

板栗褐緣葉枯病是近幾年在我國板栗產區新發生的一種嚴重的葉部病害,其病原菌為板栗擬莖點霉菌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代號Y1,下同)[1-3]。在對板栗褐緣葉枯病病原菌分離的過程中發現,病斑上著生著另一真菌――Ophiognomonia castaneae(代號Y6,下同),該菌在病健交界處分離到的頻率僅次于致病菌,且發病部位產生大量Y6的無性子實體(分生孢子盤),很容易被誤認作褐緣葉枯病病原菌。產生Y6子實體的病斑癥狀、病斑大小與褐緣葉枯病病斑并無明顯區別,交叉混雜在一起,且二者發生的時間較為一致,但將Y6單獨在室內和林間接種,并不產生板栗褐緣葉枯病的癥狀。

真菌對營養的需求不同或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求不同,造成了部分病原菌活動及致病機理的復雜性。根據科赫假定的原則,一種病害的致病菌只有一種,但現今的科學研究表明,有些病害的致病菌并非是單一病原菌[4,5],同一屬內不同種類的真菌交互致病的現象較為常見,不同科屬真菌協同侵染的研究報道卻較少。本試驗研究了Y6和Y1對寄主的侵染關系,以期為板栗褐緣葉枯病的發病規律、預防和治理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菌株

板栗褐緣葉枯病病害標本采自山東省泰安市徂徠山林場光華寺林區。經組織分離、純化培養得到Y1和Y6菌株,4℃冰箱保存備用。

1.2 試驗方法

1.2.1 不同時期Y6與Y1分離頻率 于2012、2013年7月下旬-10月中旬采集帶病斑的葉片,在病健交界處切2 mm葉片組織,經沖洗、消毒,斜插到PDA平板培養基上,置于25℃培養箱培養。每次分離100個點,根據菌落形態差異,統計48 h分離到的兩種菌在總分離物中的比例。

1.2.2 Y6子實體著生位置與板栗褐緣葉枯病病斑的關系 于2012年和2013年9-12月在林間采集病葉,體視鏡下觀察Y6無性型分生孢子盤在病葉上的分布特點,次年5-6月采集發病區上年落葉,觀察有性型子囊殼的分布特點。

1.2.3 Y6 和Y1致病性測定 采用離體葉片接種法。于2013年8-9月份采集新鮮無病斑葉片,在 15 cm培養皿中鋪6層滅菌紗布,無菌水浸濕。將一葉片放入皿中,用消毒昆蟲針刺傷葉片,分別接種直徑5 mm 的Y6、Y1及Y6和Y1各1/2的合并菌餅。每葉接4個點,2片葉為一組,對照組接空白培養基。置于晝30℃14 h、夜25℃10 h人工氣候箱,濕度80%,48 h后去除菌餅。于接種后7、14 d觀察病斑產生情況。

1.2.4 Y6與Y1的營養體親和性 在PDA平板培養基上,一側接種Y6菌餅,25℃下培養7 d后,再在另一側接種Y1菌餅,菌餅間距1.5 cm,設5個重復。25℃條件下培養,10 d后觀察對峙培養結果。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時期分離Y6與Y1的頻率

Y6與Y1兩菌落形態有明顯差異。Y6菌落形態具多樣性,多表現為菌落較厚,氈狀,邊沿形狀不規則,氣生菌絲稀疏白色,生長緩慢(4周左右菌落直徑3~4 cm),初分離得到的菌落易產生淺黃色、半固體粘稠的多糖類分泌物。Y1菌落的分離物先產生一層無色、透明、濕潤的基生菌絲, 3~4 d后長出濃密氣生菌絲,菌絲白色,生長速度快,后期為淡灰色或褐灰色,多數在平板易產生 3~4個界限明顯的環痕[1]。不同時期Y6與Y1的分離頻率見表1。

7月下旬,病區少量葉片正面初見小病斑,病健交界處組織分離培養,分離到大量Y1;8月上旬,病斑面積開始擴展,病健交界處Y6和Y1的分離頻率為5.7%和75.8%,Y1的數量占絕對優勢,但在病健交界處至病斑中心Y6分離頻率可達高到50%以上(多數為Y1和Y6的混合菌絲);8月中旬病斑數量明顯增長,病害進入快速增長期;8月下旬至9中、下旬病害進入發病高峰,病斑面積和數量都在不斷擴大,部分感病嚴重的葉片病斑開始連接成片,發病部位焦枯,Y6菌株的分離頻率逐漸增加;10月中旬,Y6菌株的分離頻率超過Y1,且時間越晚Y6菌株的分離頻率越大。

2.2 Y6子實體著生位置與板栗褐緣葉枯病病斑的關系

10月底開始,板栗病葉落葉前焦枯的葉片及落葉后干枯的葉片,其葉背面沿病斑邊沿分布一圈密集深褐色的圓形小點,即Y6分生孢子盤,初期只著生在病斑邊沿,形成環形,后期病斑中部也開始形成,隨后所有病斑上均可見到Y6無性型子實體。病斑邊沿處分生孢子盤較大,飽滿,密集分布,環形明顯;病斑內分生孢子盤相對稀疏,較小,分布較均勻。非病斑處及葉正面病斑處未發現分生孢子盤,如圖1A 。

病葉脫落后,最早在當年11月下旬,濕度較大或有水浸濕的葉片背面病斑處長出Y6未成熟子囊殼,至次年5~6月,子囊殼大量產生,從成熟子囊殼頂端生長出黑色長喙,密集分布在葉背面病斑上,其在葉片上的分布規律相似于無性型子實體,如圖1B。

2.3 Y6 和Y1的致病性

8月份致病性測定結果表明,接種Y6菌7 d后,大多不產生病斑,偶爾有很小的(

9月份致病性測定表明,接種Y6菌與8月份致病結果近似,但14 d后,致病率提高到26.6%;接種Y1菌7 d后,接種點大部產生病斑,病斑迅速擴展,形成2~3 cm不規則病斑,少數接種點病斑連接成片至整個葉片,14 d后,病斑擴展至全葉并焦枯;接種Y6和Y1合并菌7 d后, 接種點產生較大病斑,且多連接成片,病斑處葉片開始焦枯,14 d后,病斑擴展至整片葉,并產生嚴重的焦枯現象;CK組14 d后仍不產生病斑(見表2)。

2.4 Y6與Y1營養體親和性

結果顯示,接種后Y1菌絲迅速生長到Y6菌絲邊沿,后出現短暫的停滯現象,菌絲整齊,后迅速覆蓋到Y6菌落上。菌落交界處均表現為菌絲變致密,無色素產生,形成一條由致密的氣生菌絲集結的隆起帶,隆起帶偏于菌落生長較慢的Y6菌落一側,如圖3所示。表明,Y6與Y1的營養體表現出完全的親和性,這與兩菌在板栗褐緣葉枯病上共同侵染、形成混合病斑的現象是一致的。

3 討論與結論

不同時期Y6與Y1的分離頻率表明,前期病健交界處以Y1為主,其分離頻率呈現先增長后減少的趨勢,Y1先侵染使葉片產生病斑,當葉片病斑擴展至2~3 mm時,在病斑中心可分離到Y6。病害發生的中、后期Y6的比例逐漸增大,最終在數量上超過Y1,成為病健交界處的優勢菌株。Y6的有性型和無性型子實體均生長在Y1引起的病斑上,而在無Y1病斑的葉片上未發現有Y6子實體。可以推斷:①Y1具有強的致病性和寄生性,Y6具有弱的致病性和較強的腐生性;② Y6需要在Y1侵染形成的病斑上產生繁殖結構繁衍后代;③ Y6通過增強Y1致病力與Y1協同致病,通過加強對葉片的危害來擴大其棲息場所從而更好地生長和繁衍。

8月份和9月份兩次致病性測定結果有一定差異,分析認為,8月份板栗葉片生長旺盛,營養較為豐富,抗性較強,而此時自然界病原菌剛侵染葉片產生病斑,因此對葉片接種產生病斑較小,擴展較慢,葉片不易焦枯。9月份板栗樹處于生殖生長后期,葉部營養物質減少,抗病力降低,易受病菌侵染而發病。離體葉片接種結果表明,Y1菌致病力強,病斑產生快,Y6致病力很弱,二者同時接種致病力大于單獨接種Y1菌,表現出協同侵染的特點。Y6與Y1菌株的營養體親和性強,間接證明二者可以融合生長在一起。有關協同致病、協同侵染或復合侵染的報道多見于真菌與昆蟲[6]、真菌與線蟲[7,8]、病毒與病毒[9-11]之間,而真菌與真菌的相關報道較少。2種及其以上病原物侵染寄主的方式有相繼協同作用(sequential synergism)和相伴協同作用(concomitant synergism)兩種[12],初步斷定Y6與Y1的關系屬于前者,侵染過程中Y1承擔著初始病原(primary pathogens)的角色,而Y6則扮演了繼入病原(secondary pathogens)的角色,但是兩菌的協同侵染機制和過程等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參 考 文 獻:

[1] 姜淑霞, 馬洪兵. 板栗上的擬莖點霉一新種[J]. 菌物學報, 2010, 29(4): 467-471.

[2] 姜淑霞, 劉傳忠, 王慶華, 等. 板栗新病害褐緣葉枯病及病原鑒定[J].林業科學, 2011, 47(5): 177-180.

[3] 姜淑霞, 賈雯, 邵云華, 等. 板栗褐緣葉枯病病原菌生物學特性研究[J]. 山東農業科學, 2010 (4): 52-55.

[4] 曹茂開,汪美先. 科赫氏法則在現代醫學中的新思考[J].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1991(12):8-10.

[5] 喻盛甫,胡先奇,王揚. 包含病原線蟲的植物復合侵染病害[J]. 植物病理學報,1999,29(1):1-7.

[6] 宋立秋,魏利民,王振營,等. 亞洲玉米螟與串珠鐮孢菌復合侵染對玉米產量損失的影響[J]. 植物保護學報,2009,36(6):487-490.

[7] Smith A L. The reaction of cotton varieties to Fusarium wilt and root-knot nematode[J]. Phytopathology, 1941,31:1099-1107.

[8] Porter D M, Powell N T. Influence of certain Meloidogyne species on Fusarium wilt development in flue-cured tobacco[J]. Phytopathology, 1967,57:282-285.

[9] 方琦,董家紅,鄭寬瑜,等. 番茄環紋斑點病毒與馬鈴薯Y病毒復合侵染煙草的細胞病理特征[J]. 植物學報,2014,49(6):704-709.

[10]青玲,牛顏冰,吳楚釗,等. 部分煙區煙草病毒病病原檢測及復合侵染分析[J]. 煙草科技,2009(12):58-64.

篇5

一、光怪陸離的魔幻世界

莫言曾坦言:“魔幻現實主義對我的小說產生的影響非常巨大,我們這一代作家誰能說他沒有受到過馬爾克斯的影響?我的小說在1986、1987、1988年這幾年里面,甚至可以明顯看出對馬爾克斯小說的模仿。”正因為如此,莫言小說的語言給人一種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天馬行空、荒誕之感。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是上世紀中期在拉丁美洲興盛起來的一種文學流派,它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共同傾向,主要表現在小說領域。這一流派的作家,執意于把現實投放到虛幻的環境和氣氛中,給予客觀、詳盡的描繪,使現實披上一層光怪陸離的魔幻外衣。既在作品中堅持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原則,又在創作方法上運用歐美現代派的手法,插入許多神奇、怪誕的幻景,使整個畫面呈現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虛虛實實、真假難辨的風格。這種把現實與幻景融為一體的創作方法,拉丁美洲的評論家稱為“魔幻現實主義”,而莫言在小說創作上深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

在莫言的文學世界里有太多用現實主義邏輯無法解釋的人和事,他們的形象與故事組成了一個個充溢這神仙鬼怪的光怪陸離的世界,他的想像力并沒有局限在常人故事的編織上,而是通過奇異的人物和情節去營造獨特的文學世界。

在《夜漁》中的仙女來無影去無蹤。在《四十一炮》里:“后來,吳大肚子被送進了醫院,醫生把他的肚皮豁開,用了很長時間,才把那些嚼得半爛不爛的油條段兒清理干凈。我的父親沒進醫院,但是在河堤上走了整整一夜,走幾步,就低頭嘔出一段油條,在他的身后,跟隨著村里十幾條餓得眼睛發藍的狗,后來連鄰村的狗也來了。它們為了搶食我父親嘔出來的油條,廝咬成一團,從河堤咬到河底,又從河底咬上河堤。”奇異鬼怪在其作品中時有拋頭露面,《奇遇》中“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托“我”帶東西回家的趙三大爺,但回家之后才從母親嘴里得知他前幾天剛剛去世。

《鐵孩》中的主角是兩個以鐵為食的孩子,他們身上長滿了紅銹。《屠戶的女兒》是以一個人身魚尾的女孩的視角敘述的。《酒國》中的小妖精是一個長到14歲后,褪下身上的層層魚鱗又回到兩歲身體的孩子。透過這些人物情節的塑造,莫言向人們展示一個個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濃重的荒誕感的文學世界。

在文字駕馭上,莫言更是高手,他把充滿想象的情境轉化為生動富有畫面感的文字,這是他作品的最大特點。他突破了一般的平面簡單的寫作,而是深入到事物內部肌里,進行立體的透視,用形象的類比、比喻,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他所描繪的事物,達到了一種視覺、觸覺、味覺相融合的審美境界。《金發嬰兒》中寫到瞎老太婆手摸“游龍戲鳳”的緞被面:“她摸著被面上略略凸起的圖案,摸了鳳頭又摸龍尾,她摸呀摸呀,龍和鳳在她的手下獲得了生命,龍嘶嘶地吼著,鳳唧唧地鳴著,龍嘶嘶,鳳唧唧,唧唧嘶嘶合鳴著,在她的眼前飛舞起來,上下翻騰,交頸纏足,羽毛五彩繽紛,鱗甲閃閃發光,龍鳳嬉戲著,直飛到藍藍天上去,一片片金色的羽毛和綠色的鱗片從空中雪花般飄落下來,把她的身體都掩埋住啦……”莫言用超人的想象描繪出了一幅龍鳳齊鳴的美好畫面。

讀莫言的作品,你不會覺得只是在讀文字,而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感官視覺的體驗世界。

二、虛實間的高密東北鄉

莫言作品還有一個重要的意象標志,就是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回顧莫言的主要作品《蛙》《酒國》《枯河》《豐乳肥臀》《生死疲勞》《紅高粱家族》《透明的紅蘿卜》《白狗秋千架》《天堂蒜薹之歌》等等,這些書名,這些大地的意象,這些強悍的生命之力的征象,它們共同組成了莫言的故鄉,一個遼闊無邊的文學故鄉。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超越了地理意味,半虛半實,半真半假。他在那里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學故鄉”。 “我寫的不是我原來的家鄉,僅僅是借助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名稱,活動的人物、生長的植物都不是那里的,這是我理想中的地方”。在他的“高密東北鄉”,精心布置著高密東北鄉的山川河流、五谷雜糧,編寫著每個人物的故事,操縱著他們的命運,演繹著高密東北鄉的歷史。真實的高密東北鄉也為莫言小說提供了很多素材,比如《紅高粱》中描寫的伏擊日本鬼子是發生在1938年3月15日孫家口的真實故事。《檀香刑》中記載的東北鄉人襲擊建鐵路的德國人也是確有其事。

莫言對自己故鄉的塑造沒有局限在現實的東北提供的素材上,而是把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放到高密東北鄉中,“在我的新作《豐乳肥臀》里我讓高密東北鄉蓋起了許多高樓大廈,還增添了許多現代化的娛樂設施,我敢于把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改頭換面拿到我的高密東北鄉,好像那些事情真的在那里發生過。”莫言說: “作家的想像力,是作家存在的唯一理由或者說是看家的本事。”

篇6

關鍵詞:莫言;人文主義;苦難

一、 苦難根植于靈魂深處

論及莫言小說創作受到的影響,提到最多的無疑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和威廉?福克納這兩座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高爐”了。在接觸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前,莫言創作的多是軍旅題材的小說,主要是歌頌軍人正義、高大的光輝形象和贊揚軍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犧牲精神,這時的莫言并沒有找到自己的特點。而在其接觸到這兩座“高爐”后,莫言小說創作發生了質的改變,在最初吸收和借鑒“魔幻現實主義”和“意識流”小說寫作手法后,莫言將目光停留在作家的靈魂上。他本人直言不諱的承認福克納不僅在小說創作手法上給予他很多靈感,相似的人生經歷也使他們的靈魂發出了共鳴。莫言諾貝爾文學獎演講的題目是《講故事的人》,看似信馬由韁的回憶過去的片段,可這隨手拈來的故事不正是在向大師致敬嗎!是福克納的強烈鄉土觀念使莫言重新認知了自己的故鄉。對故鄉的逃避與再認同,成了兩位作家精神歷程中一條重要的線索,而且精神變化的軌跡幾乎完全一致。

童年的苦難深深地扎根于莫言的靈魂之中,“餓”成了他少年時期的關鍵詞。無論是現實中食煤的伙伴,還是《豐乳肥臀》中七姐喬其莎吃兩個饅頭的過程都讓人驚詫的發現,與生存下去相比,尊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人在挨餓的情況下,被人性壓抑的獸性會強烈的爆發,紅著眼睛的人,與動物無異。逃離故土成為了一種本能的選擇:

“十八年前,當我做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高密東北鄉貧瘩的土地上辛勤勞作時,我對那塊土地充滿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們的血汗,也正在消耗著我的生命。……當時我曾幻想著,假如有一天,我能幸運地逃離這塊土地,我決不會再回來。”①

可參軍后的他仍擺脫不了故鄉對他的制約。在經歷了反復尋找和靈魂撕裂般的煎熬后,莫言重新審視了自己厭棄并逃離的家鄉:

“我隱隱約約地感到,故鄉對一個人的制約,對于生你養你,埋葬著祖先靈骨的那塊土地,你可以愛它也可以恨它,但你無法擺脫它。”②

故鄉在他的藝術視野里被重新認定和發現。受苦難的人生經歷的影響,在小說創作中,莫言極力凸現那種蔑視一切道德的自然人性的抗爭精神,而對普遍認同的歷史觀念表現出某種程度的消解與顛覆。《透明的紅蘿卜》中黑孩被苦難擠壓得如沉默的老人一般;《枯河》中小虎在冷酷的現實面前本能地厭惡父兄在權勢面前的卑躬屈膝,而結果卻只能以無意義的毀滅生命來結束苦難;《豐乳肥臀》中上官金童這個長不大的孩子,即使他的身軀成人化,但他的智力、社會生活經驗始終處在兒童階段。他們有父輩或者祖父輩旺盛的、強大的生命力庇護,可他們的精神卻顯得支離破碎、卑微,甚至混亂。莫言以為當代人“種”的退化是文化和文明過于發達的緣故,所以他以反文化的姿態,要求回到以前、上一輩情感的世界中去,因而民間有血性、有膽色的草莽英雄成了他歷史觀念的主角。《紅高粱》中紅遍天的高粱成了不竭生命力的象征,余占鰲和九兒高粱地里的野合,被看成是原始生命力強大的詩意體現。我爺爺這個被世道逼迫成為土匪頭子的人,成為了及善惡美丑于一身的英雄。

莫言這種以否定現狀、關注個體而顯示的現代意識,將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人文主義,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用反文化、反主流價值觀的創作思想,來關注“不完美的人”。

二、 苦難殘缺的生命之美

在莫言小說塑造的諸多人物形象中,他似乎對殘缺人物形象情有獨鐘,他通過對殘缺人物形象的描寫,來鋪展出這些異于常人的命運百態。他敘寫殘缺人物苦痛的背后,是他對殘缺人物命運富有關懷和敬畏的生命觀照。莫言在現實主義的視域下書寫殘缺人物遭遇的苦難生活。感嘆命運的莫測,殘缺人物面對自己的的殘缺只能無奈承受,而殘缺的后果和影響更是生命苦難的延展與疊加,他們連愛與最基本的尊重都無法得到真正滿足,自身的殘缺更牽連到親近之人,造成他人的苦難。殘缺在莫言筆下成為一個象征生命苦難的符號。

《豐乳肥臀》中的啞巴孫不言從出場到最終的退場,從雙腿截肢前到截肢后,他的身上都有一種令人心悸的強勁生命力。在戰斗中受傷雙腿截肢后,孫不言雖然年歲增長但其生命力卻更強悍、更驚人,“他的雙臂修長發達,肥大的、戴著潔白的棉線手套的雙手各按著一個帶皮扣子的小板凳。他端坐在一塊紅色的膠皮墊子上,墊子仿佛是臀部的組成部分。兩條肥大的褲腿,在肚腹前系了一個簡單的結,他的兩條腿,幾乎齊著大腿根被截掉了”③。雖然孫不言成了一個“半截人”,但卻絲毫沒有減弱他的氣勢,相反,“剩下半截的孫不言,更顯示出上半身的粗大威武,人雖然只剩下半截,但仍然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④。這種殘缺之后仍然具有的強悍生命力量讓人敬畏,在金童與驅魔山人之間的爭斗中,孫不言救出被山人死死咬住的上官金童,動作敏捷、利落、有力,絲毫沒有截肢后本應有的笨拙。《透明的紅蘿卜》中的黑孩天生有語言障礙,瘦小的身軀下卻蘊藏著強勁的生命力。他在公社加寬滯洪閘的工程里更表現出了他強大生命力。他對疼痛更是有超強的忍受力,他能“用腳指頭把一個個六個尖或是八個尖的茨黎撕下來,用腳掌去捻。他的腳像騾馬的硬蹄一樣,茨黎尖一根根斷了,茨黎一個個碎了”⑤。他徒手去撿一根滾燙的鋼鉆子,鉆子的熱度把他手的皮肉燙熟了,他只是把手放到水里泡了泡,又重新抓住鋼鉆,整個過程驚心動魄,連蠻橫的小鐵匠都感到了恐懼,黑孩卻在整個過程中表現淡定,仿佛失去了知覺。如孫啞巴和黑孩這樣的殘缺人物在莫言的作品中不勝枚舉,他們展現著強悍的生命力,如同野草一般,堅韌頑強的活著,身體上的殘缺掩蓋不住他們生的希望。

生命有各種存在形式,殘缺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天生殘疾、天災、人禍……殘缺經常不約而至,是不能避免而又難以承受的存在。關注生命中的缺憾,書寫生命里如影隨行的殘缺也就是書寫更加完整的人類生命。

三、 結語

西方人文主義的演變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關注“完美的人”到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關注“非理性的人”,再到后現代主義的“人被消解了”。而這三種形式的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不同時期對“人”和“人的經驗”的理解角度有所不同。作為新時期文學的代表作家,莫言的小說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對“種”的退化的擔憂,對強力原始生命力量的渴望,都是用急切的心情表達著對民族精神與民族生命力衰退的焦慮,他想找回那種蓬勃向上、不服輸、不屈從的血性力量。找回那種蔑視一切、相信能夠超越一切的自信與放縱,保持那種毫無顧忌、勇往直前的民族生命力。他通過書寫殘缺來表達關于民族生命力傳承的思索,極力在作品中展現了一個民族歷經苦難后散發的磅礴生機。其小說中對人的關注所流露出的人文主義情懷,就是一把能夠讓世界讀懂莫言的鑰匙。(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2]莫言.會唱歌的墻[M].作家出版社,2012.

篇7

那輝煌的歲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題記

金甌缺,山河裂,天下劫,揮斧鉞。戰鼓聲聲,旌旗獵獵。劍在手,敢問天下誰是英雄?

逐鹿中原,問鼎九州,只因天下為公。青梅煮酒無人醉,一威之震化龍飛。遙指天邊龍掛,憑欄觀之,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心有韜晦之計,腹藏百萬雄兵。疑人不用,唯才是舉,察納雅言,知人善任,乃帝王之道!凌云之志比于山高,報國之心赤誠肝膽。廣布招賢令,以網羅群才,迎來了“曹之子房”王佐荀彧、東阿程仲德、“鬼才”郭奉孝、“謀主”荀公達盡被所用。

烽火狼煙起,伐兗州,平青徐,定汝南,敗袁紹,收河北,下遼東,征雍涼,取宛洛,奪漢中,破荊北。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無言誰會憑欄意?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胸襟之廣,可納百川,真乃一世之雄也。

由江陵順水而東去,舳艫千里,旌旗蔽日,把酒臨江,銜觴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杜康如血,飲盡了風雪。拔劍望月,爭鋒愿一將功成,只可嘆萬骨皆枯。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定南蠻,七擒七縱,攻心為上。東和北拒,遏制曹魏獨攬蒼穹。揮師北上伐中原,六出祁山,王業不偏安。仲達親兵百萬又如何?文能興邦定天下,謀能料事知乾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伯仲又若何?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從致遠。縱觀歷史,又有幾人這樣律己修身?如使關張馬黃趙在,北定中原即指日可待。雖有魏文長、馬伯瞻、王子均、廖元儉、張伯恭、鄧伯苗、姜伯約、楊威公等良將在,終是敗給了司馬仲達。干戈冷,秋風逝去了英名。五丈原前軍帳內,武侯遙望天際,莫嘆無言。帶走的是迷茫不甘的心,留下的卻是千古傳誦的佳話。埋荒冢,來生還是英雄!

午夜共風話,殘燭凋繁華。羽琴知白發,歲月蒼顏頰!青山常蔭,綠水永流,書卷卻已泛黃,被滄桑歷史風化。韶華易逝,姽婳不復,東去之水可西回?今夕憶起有一曲古劍情韻,斷弦依聲聲彈……

它讓我銘記:

那是英雄輩出的血染年代,那是一段不世之傳奇,那是輝煌的歲月!

篇8

二、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陸游《幽居初夏》

三、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白居易《夢微之》

四、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門外無人問落花》

五、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高蟾《金陵晚望》

六、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張祜《題金陵渡》

七、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張先《青門引·春思》

八、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九、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二首·其

十、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十一、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十二、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

十三、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李商隱《夕陽樓》

十四、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淮上女《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

十五、而今燈漫掛。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蔣捷《女冠子·元夕》

十六、旋開旋落旋成空,白發多情人更惜。——司空圖《酒泉子·買得杏花》

十七、故人相望若為情。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陳克《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十八、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聶勝瓊《鷓鴣天·別情》

十九、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納蘭性德《琵琶仙·中秋》

二十、滿目飛花萬點,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腸。——葛長庚《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

二十一、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二十二、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韋莊《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

二十三、長安故人問我,道尋常、泥酒只依然。——辛棄疾《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二十四、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朱敦儒《減字木蘭花·劉郎已老》

二十五、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李賀《開愁歌》

二十六、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王雱《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

二十七、蚤是傷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韋莊《長安清明》

二十八、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李頎《古從軍行》

二十九、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張舜民《村居·水繞陂田竹繞籬》

三十、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三十一、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三十二、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李清照《點絳唇·閨思》

三十三、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三十四、翠蛾輕斂意沉吟,沾襟,無人知此心。——孫光憲《河傳·花落》

三十五、晚風庭院落梅初。淡云來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

三十六、大樹無枝向北風,十年遺恨泣英雄。——高啟《吊岳王墓》

三十七、勸君頻入醉鄉來,此是無愁無恨處。——晏幾道《玉樓春·雕鞍好為鶯花住》

三十八、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風波·自春來》

三十九、柳色參差掩畫樓,曉鶯啼送滿宮愁。——司馬扎《宮怨 / 閨怨》

四十、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李白《怨情》

四十一、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臺。——倪瓚《人月圓·傷心莫問前朝事》

四十二、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趙鼎《鷓鴣天·建康上元作》

四十三、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四十四、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四十五、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小徑紅稀》

四十六、握手西風淚不干,年來多在別離間。——納蘭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還為題小影》

四十七、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張祜《宮詞·故國三千里》

四十八、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篇9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詞人。一生致力于收復中原失地,卻屢遭貶謫,不得重用。陸游詩作極豐,流傳至今的有9300多首,我們學過的有《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書憤》,這些詩篇都表現了詩人矢志報國,慷慨悲壯的一面,其實他還有著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梁啟超稱陸游“亙古男兒一放翁”,真男兒自有情有義。有義:陸游自稱“老夫壯氣橫九州”,渴望“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慨嘆“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是一個豪氣沖天的大丈夫。有情:他和唐婉的故事情動千古,兩人青梅竹馬,伉儷相得,卻最終被陸游母親強迫分開。十年后兩人相逢于“沈園”,作《釵頭鳳》相和,不久唐婉相思成疾郁悶愁怨而故,而陸游也一直未曾忘記這段深情,以后多次重游沈園,緬懷唐婉,他在八十五歲那年仍去了沈園,作詩“沈家園里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此后不久,陸游也溘然長逝。他是一個癡心不改的真男兒。

和唐婉離異后,陸游拾起滿腔幽憤,重理科舉課業,埋頭苦讀三年,進京趕考。不料科考失利,回到家鄉,家鄉風景依舊,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涼。為了排遣愁緒,陸游時時獨自徜徉在青山綠水之中,或者閑坐野寺探幽訪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詩;或者浪跡街市狂歌高哭。就這樣過著悠游放蕩的生活。

在一個繁花競妍的春日晌午,陸游隨意漫步到禹跡寺的沈園。在園林深處的幽徑上迎面款步走來一位錦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陸游猛一抬頭,竟是闊別數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剎間,時光與目光都凝固了,兩人的目光膠著在一起,都感覺恍惚迷茫,不知是夢是真,眼簾中飽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憐。此時的唐婉,已嫁給了同郡士人趙士程,這時與陸游的不期而遇,無疑將唐婉已經封閉的心靈重新打開,里面積蓄已久的舊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來,柔弱的唐婉對這種感覺幾乎無力承受。而陸游,幾年來雖然借苦讀和詩酒強抑著對唐婉的思念,但在這一刻,那埋在內心深處的舊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對,千般心事、萬般情懷,卻不知從何說起。看著唐婉憔悴的容顏,他想到過去卿卿我我的場景,現在的唐婉已不是自己的愛妻,而今已屬他人的嬌妻,就好像禁宮大內中的楊柳枝飄出在墻頭,可望而不可及。昨日情夢,今日癡怨盡繞心頭,感慨萬端,于是提筆在粉壁上題了一闕《釵頭鳳》。

唐婉是一個極重情誼的女子,與陸游的愛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結合,卻毀于世俗的風雨中。趙士程雖然重新給了她感情的撫慰,但畢竟曾經滄海難為水。與陸游那份刻骨銘心的情緣始終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處。自從看到了陸游的題詞,她的心就再難以平靜。追憶似水的往昔、嘆息無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著她,使她日臻憔悴,抑郁成疾,在秋意蕭瑟的時節化作一片落葉悄悄隨風逝去。只留下一闕多情的《釵頭鳳》,令后人為之唏噓嘆息。

《釵頭鳳》(陸游)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釵頭鳳》(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所謂“詩言志”、“文以情真”。這兩首詞在理解上并無難點,陸游詞追憶往昔美滿的愛情生活,抒寫被迫離異后的巨大哀痛;唐婉詞表達著分開后自己的無限苦楚,兩詞多用短句,節奏急促,聲音凄緊,結尾處的兩次重復感嘆更有著情上九天,久久不絕之感。情至處,文必勝,好一個深情款款的陸放翁,好一個癡心絕對的唐婉。

此后,陸游為宋孝宗賞識,盡心政務,力主抗金,恢復河山,寫下了大量慷慨悲壯之作。然而他從不曾遺忘心中的那一片倩影,在六十七歲的時候,事隔四十年,他重游沈園,看到當年題的《釵頭鳳》已詞殘字缺,只剩半面破壁了,他心情難以抑制的感傷,當年的情景始終在腦海里回蕩,唐婉的麗影始終占據他的心間。七十五歲時他干脆就居住在沈園的附近,為了懷念唐婉,他“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始終如一的保持了對唐婉的一片思情。就在陸游去世的前一年,他還情思綿綿的寫詩懷念唐婉,從那深摯無言的情思中,讀之讓人心中隱隱發痛不已,他對唐婉的愛戀持續了一生,此情足以動千古。

篇10

曾榮獲:賽克勒杯國際交流書法大賽青少年組二等獎、浙江省第六屆書法大賽銅獎、全國第二屆隸書大展入展獎、全國第二屆青年書法展入展獎、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作品提名獎、并在合肥、蘭州、杭州、中國美術館、臺灣和美國華盛頓博物館展出。

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女子書法協會理事、詩歌月刊總編助理、詩書畫主編。

江水三千,當以舟筏渡之;毫筆千均,卻因一張宣紙而輕靈如韻。當云冷雁稀之時,當斜陽搖夢成煙,楊潔常常裁取白云,弄影紙上,于無意苦爭春之中,筆落驚風起,著得風和雨。我這里說的“常常”,是她自六歲起至今二十余年舞文弄墨不輟,常常復長長,長河飲馬,求田問舍,錦帆沖浪,紙上,終得一手好字。那耕耘時的甘苦,那收獲時的愜意,正如她在一首《如夢令》中所寫的那樣:“秋風未見落葉。紅楓情到深處。墨海觀韻時,騷人喚來自鷺。嘉木。嘉木。毫端幽蘭深谷。”

見落葉而不見愁眉,又以深谷幽蘭自勉,這正是小皖女楊潔的境界。一般的孩子,去少年宮之類的場所習字只不過是習字而已,只不過是給父母爭個臉面而已。楊潔則不然,她聞墨香而識字,又因墨香而沉醉,上小學六年級時,她的一幅行書作品因其出類拔萃的品格,一舉獲得“賽古勒杯”國際交流青少年組二等獎,在以后的歲月里,小皖女楊潔更是其朝也墨,其暮也墨,醉心于書法,且“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蘇軾語)。如果說,勤學苦練,筆耕不輟曾讓少年楊潔在彩箋尺素之間,感觸到了山長水闊的意境,那么,當2006年楊潔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并就讀于書法專業,則讓她的人生如魚得水、如虎添翼。西子湖畔,她登高臨遠,于一川草煙滿城風絮之中,潛心于苦讀苦吟,執著于心慕手追,臨山人,臨王羲之《澄心堂帖》、《戒酒帖》、《蘭亭序》,臨六朝墓言志,臨張旭的《古詩四帖》,臨懷素的《自敘帖》、臨黃庭堅的《諸上座帖》……臨得如癡如醇,臨得身消體瘦,也臨得水繞云遮,我心易也!

正是這種先賢者的智慧和她以一貫之的內心探索,讓楊潔再次脫穎而出,那一年在浙江省舉辦的書法大獎賽中,在同學、老師和名家名流紛紛揮毫上陣的境遇下,她在全學院獨善其首地奪得了“全浙書法大賽銅獎”。汗水與收獲總是成正比的,這些年,楊潔的書法作品多次在合肥、杭州、蘭州、中國美術館和美國華盛頓博物館展出,多幅作品發表于《書法》、《書法世界》、《文藝版》等報刊,還先后獲得了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作品提名獎、全國第二屆隸書大展入展提名獎等多種獎項。楊潔在上下而求索的路上成績燦然,令人羨慕,但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安徽自古就是出才子也出才女的地方,小皖女楊潔正是得益于皖江大地純美山水和豐厚文化的浸,才在石老云荒的歲月流逝中晴川如畫。她的墨香四溢的工作室里,擺滿了“尖如錐兮利如刀”的宣筆,“羅細無紋角浪平”的歙硯和大小不等的“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徽派印章,一筆一紙一硯一印,都在她的心摹手追中散發出深谷幽蘭的芳香。

作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畢業的才女,楊潔篆、隸、楷、行、草五體俱全:她的篆書藏頭護尾,圓筆屬紙,其筆墨之韻似為天賦,她的隸書用筆沉著,氣聚筆提中頗有蒼穆金石之氣,她的楷書有筆有墨,落筆結字之中常見其筋骨和雄眉,她的行書虛靈清澹,筆法、筆意、筆勢之間充盈著乾坤清氣,她的草書如黃河之水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讀小皖女楊潔的書法讓我想到唐人孫過庭《書譜》中的一段文字:“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撿而便。然后凜之以風神,濕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樂哀。”我不知道楊潔是否耳熟這段妙文,但從她落筆結字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她是深諳其道且讓筆下氣韻生動的。“詩不窮人,人道得詩,勝如得官。有山川草木,縱橫紙上,蟲魚鳥獸,飛動亭端。”這是小皖女楊潔正在書寫的宋代詞人陳人杰《詩不窮人》中的詩句,我以為,她之所以對這一曲清詞情有獨鐘,正是她內心追求的寫照,但愿她筆端留得春常駐,深谷幽蘭更襲人。

楊潔詞三首

南歌子

未曾覺風起,當時明月動。

弄筆思君兩腮紅。

飲酣潑墨紙上百萬兵。

五指須并攏,兩袖皆清風。

遠山杜鵑不作聲。

疑是雪落江海盡朦朧。

如夢令

秋風未見落葉。

紅楓情到深處。

墨海觀韻時,騷人喚來白鷺。

嘉木。

嘉木。

毫端幽蘭深谷。

沁園春

香墨一池,宣紙半卷,子墨相看。

有風吹草動,萬頃良田:

野渡無人,鶴聲立毫端。

白云歸來,長河飲焉,萬里關山皆走遍。

惟書也,命中注定,終身大典。

春夏秋冬莫閑,梅蘭竹菊不說天寒。

是乾坤浩蕩,春碧巖巖;

墨海弄潮,書著肝膽,

衣帶漸寬,莫嘆年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