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寓言成語范文
時間:2023-03-14 19:04: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哪些寓言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愛慕虛榮 :愛,喜好的意思。慕,羨慕 ,虛榮就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喜歡名利和榮耀,羨慕錢財。聚精會神:集中注意力地看,借以形容專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樣子。不寒而栗:天不寒冷而發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懼。標新立異 :標,提出、寫明;異,不同的、特別的。意為提出新奇的主張,表示與眾不同。不屈不撓:屈,屈服;撓,彎曲。意為在壓力、困難、威脅面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半途而廢:意為事情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比喻做事有頭無尾,不能堅持到底。不學無術:學,學識、學問;術,技術、智術、技能,意為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借以形容沒有學問,沒有本領。不求甚解:意為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只求領會文章的大意,多指讀書、學習不認真,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或不深入了解情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2、五顏六色:形容色彩復雜或花樣繁多。引申為各色各樣。
3、五彩繽紛:表示顏色繁多,色彩絢麗,十分好看的樣子。
4、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鮮艷,花樣繁多。
篇3
2、細嚼慢咽:本指慢慢地吃東西。引申慢慢去體味。
3、咽苦吐甘:指母親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嬰兒。形容母愛之深。
4、哽咽難言:因感情激動難以說出話來。
篇4
2、嚴陣以待:指做好充分戰斗準備,等待著敵人;
3、嚴懲不貸:指嚴厲懲罰,絕不寬恕;
4、嚴以律己:指對自我進行嚴格的要求;
篇5
【關鍵詞】寓言故事 語言教學
寓言教學,就是要充分借助于寓言的這些特點,挖掘教學資源,讓孩子們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促進想象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學會思考生活,進行自我教育。
一、緊扣語言,品味鮮明形象
寓言教學也和寫人記事類文章一樣,應以讀為本,抓住關鍵語言,引導學生具體深入感悟語言中的形象。一是要有主線,圍繞“文眼”組織教學。課堂教學應該有一條清晰的主線。教學《揠苗助長》,可以以題目為“文眼”,緊扣“揠”字,引導學生讀、思、議:農夫為什么要“揠苗”?他是怎樣“揠苗”的?他“揠苗”的結果呢?這樣使得課堂教學以“揠苗”為線,形成三個塊面來理解寓言。二是悟形象,通過抓關鍵詞句感悟形象。《揠苗助長》可以抓“巴望”,形象體會農夫內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體體會農夫的“認真”。通過抓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反復比較、深入揣摩,農夫荒唐可笑的內心和行為得以充分展現,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礎。在抓詞扣句感悟的過程中,還應將語言的訓練有機融入進去。如“巴望”與“希望”的比較、造句;“焦急”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將焦急時的語言和動作、神情展現出來;“一棵一棵”可以讓學生用具體形象的語言來描述他“拔”的動作、表情、語言。這樣,既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訓練了學生語言,凸顯了語文的學科特點。
二、結合生活,感悟深刻哲理
寓言的目的在于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它所諷刺的對象不是寓言本身,而是現實社會中的人和事。因此,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學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大難點。我們教師往往從應試的角度出發,將寓意板書出來,學生抄、背、默了事。其實寓意的揭示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在充分感受寓言形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明白諷刺了哪些人和事,社會上有哪些人和事也同樣可笑,在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充分交流后,老師才把寓意歸納板書出來。如《揠苗助長》,在緊扣詞句感悟人物形象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1.農夫傻在哪兒?使學生明白農夫傻在內心想法上,更傻在拔的行為上。這是學生容易理解認識到的表層,難的是認識農夫違背了事物發展的規律的寓意上。2.那你來幫幫他,農夫該怎么做呢?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成語”:施肥助長、除草助長等后。再追問:為什么你這樣做就好,農夫“拔”就死呢?扣“枯死”一詞理解,使得學生明白了禾苗有自己生長的規律。至此,學生對于寓意的認識還局限在故事本身,沒有真正達到寓言諷刺現實社會生活的目的。3.寓言中的農夫可笑,那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也這樣可笑的人和事?進一步啟發學生聯系生活現象加深理解,領會寓言的諷喻作用。
三、激發想象,訓練創編能力
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語言精煉簡潔角色少,還有的寓言只講故事沒有說明道理,在結尾,故事的結局或人物的命運或作品的寓意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思維想象空間,讓讀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在學生充分閱讀寓言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問題情境的特定角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開創造性的聯想,為寫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1.續編寓言故事。續編寓言,是學生在已有故事的基礎上,根據對故事內容的了解,通過對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續編寓言。續編故事的寫作空間大,想象空間大,創造空間大,并且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寫作的藍本,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形式。例如《狐貍和烏鴉》在教學完后,設計以《肉被騙走以后》為題續編小故事的作業,使學生進一步領悟本故事的思想意義,加強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達到鞏固學習內容的目的。
2.改編寓言故事。改編寓言故事的教學環節,可以根據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訓性、角色少和寓體形象夸張可笑的特征設計。例如:《狐假虎威》這則寓言故事諷刺老虎的兇殘愚蠢和狐貍的狡猾、仗勢欺人的可惡行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給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動物看見老虎來了紛紛逃走時,一只犀牛來了,它建議老虎站在旁邊觀看,讓狐貍一個人自己向前走,結果老虎恍然大悟。
當然,步入高年級,對于寓言的學習還要從廣泛閱讀入手,讓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認識、熟悉寓言的特點。教師可以從不同的類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選擇優秀寓言讓學生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補充寓言原文讓學生欣賞,開掘傳統文化,豐厚學生的語言根基。
篇6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比例之重,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寓言教學的深刻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寓言文本,借助寓言的語言規律,給予學生寓言學習的收獲,發揮寓言故事的語文功用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注重創新傳統教學的“讀故事、講寓意、說感受”的固定模式,在教學中尤為重視對寓言故事進行“加減乘除”的做法,給傳統的寓言教學注入了強勁的動力,課堂呈現出了新穎別致的氣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加:課堂教學中增加形象感知
寓言故事的一個顯著特征,便是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形象,或莊或諧,總是帶著獨特的形象特質。故事中一個個生動鮮明的形象充滿了個性特征,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當然要引導學生增加對這些故事形象感知的力度。如教學《鷸蚌相爭》一課時,教師首先要把視線聚焦在故事中兩個特征鮮明的主角上,互不相讓的鷸和蚌的形象流傳千年,至今仍在影響著一代代人。教者在組織教學時要關注文本特征和故事形象,引導學生感知它們的語言和動作,可以通過想象畫面,角色轉換,借助提示語等方式讀一讀對話,講一講故事。學生對故事形象的感知深刻了,也就會在這一基礎上充分接受文本的表達形式,從而豐實對寓言這種文學形式的認知與積累。
二、減:寓意揭示時減少純粹說教
寓言故事因含有深刻哲理而常常讓教師們陷入空洞說教的境地,認為講寓言就是為了揭示寓意。因此,課堂上常常出現教師“意味深長式”的教學。很多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忽視了故事文本的趣味性和整體性,整個課堂貫穿以幾個問題,輔之以單調的師生問答,教師整節課就是在幫助學生梳理故事大意,最后提煉寓意,豐滿的寓言故事被“肢解”成了“皮”和“骨頭”,學生的頭腦中只留下了干癟的形象和似懂非懂的一堆大道理。真正著眼于學生的寓言教學應當激活學生的思維,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引導他們提問,組織他們爭論,讓學生融入文本,自由表達。如在感知了《鷸蚌相爭》的整個故事后,我設計了“怎樣勸一勸鷸和蚌”這一環節。這樣一來,學生們興致高昂,紛紛用自己的觀點和智慧去勸說鷸和蚌,既切中要害、有理有據,又做到了態度和善,以禮服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理解了寓意,也鍛煉了表達和交際的能力。
三、乘:文本處理后倍顯語文功用
寓言故事被選入課本,它就不再單純是一個故事了,更具有了語文教學的意義。寓言教學絕不能僅僅是為了了解故事,明白道理。寓言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依托文本,多維地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如教學《鷸蚌相爭》時,在初讀課文后,讓學生分段說說課文講了些什么,力求用簡練的語句進行表達,同時思考每段都與題目有哪些聯系,然后將簡單的幾句話連起來說一說,整體感知故事。之后,教師再引導:“你覺得讀好哪些重點詞語才能讀好對話?”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去感受、去理解,有機地融朗讀、感悟為一體。最后再通過言語實踐的環節,將文本的語言予以轉化,達到積累的目的,發展學生的語言,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在盡情地讀與演中體會鮮明的藝術形象;在個性的讀與說中探尋寓言的價值核心;在智慧的說與寫中連接寓言與生活的通道。
寓言故事能流傳至今,除了它語言簡練、內涵深刻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潛藏著深厚的文化背景。教師在加強文字訓練和積累的同時,還要善于指引學生感知寓言文體,傳承傳統文化。《鷸蚌相爭》選自《戰國策》,是大臣用來勸誡君王的一則故事。在課堂上,當學生充分感知了故事后,我適時引入了原文,并幫助學生讀通古文。學生在古今對照的形式下進一步感受到了傳統語言的精妙所在,理解了寓言的價值存在,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也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篇7
1、 內容及編排
本教材從專題組織單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共分八個專題;多彩的秋天;學校生活愛祖國;怎樣看問題、想問題;友好相處、團結協作;關愛他人;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熱愛科學。每組課文包括導語、識字、4-5篇課文及 “語文園地”。各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識字形式多樣,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語言生動。
2、 教材特點
⑴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每一組教材均以“導語”的形式點明專題,識字課、課文以及“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展示臺等內容都圍繞著本組的專題安排。
⑵識字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識字課的內容圍繞本組的專題,而且形式多樣。有的描寫秋天美麗景色、反映學校生活和引導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詞語,有的表達愛國之情的三字經,有講思想方法、給人啟迪的成語,有提倡團結合作的,有教學生怎樣做人的對聯,還有反映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拍手歌。
⑶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具有時代感,貼近兒童生活。本冊教科書與九年義務教育同冊教材相比,大幅度地更新了課文,更新率達50%。課文體裁多樣。童話、寓言、詩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記等應有盡有,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⑷課后練習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著眼于積累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⑸突破傳統教材的呈現方式,增強親和力。編寫角度由服務于教師的教轉向服務于學生的學。教材的呈現方式,有利于學生發現、探究。 “語文園地”里設有“展示臺”一欄,給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和才能的機會。
⑹教材內容具有開放性和彈性。
本冊教材規定了識字量認識450個,但同時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認字,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多認字,超過規定的識字量。在識字方面,每課要求認識的字體現基本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多認。
二、學習目標:
1、 復習鞏固漢語拼音,能借助漢語拼音識字、正音。
2、認識450個字,會寫350個字。要求認識的字能讀準字音,結合詞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書寫。要求會寫的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確書寫,練習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運用。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識字,養成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3、 會使用音序查字法,學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
4、喜歡閱讀,對閱讀有興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和自己喜歡的課文片斷。
5、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主動積累詞語。
6、能閱讀淺顯的課外讀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學習使用句號、問號和嘆號。
8、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和愿意與人交流的意識,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聽懂主要內容,能主動與別人交談,講述簡短的故事和見聞。說話時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9、對寫有興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了解日記的格式,學習寫日記。
三、 教學措施
這冊教科書是以專題形式編排的,語文園地中安排的各項訓練也都圍繞專題設計的,所以備課時胸中要有全局。我們領會“語文首先是一種文化”這種編排理念,要在通讀全冊的基礎上,一組一組地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每組教材圍繞哪個專題,有哪些內容,有哪些要求,重點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習慣,怎樣進行教學設計,在體現自主、合作學習上有哪些措施,什么時候布置學生進行哪些學習準備,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教師備課時胸中要有全局,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做到既符合教材編寫意圖,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學充滿活力。
1、采用多種形式的見面活動,增加學生與生字的接觸機會,提高學生的識字水平。
2、在寫字教學中力求做到指導要細,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同時應把培養興趣與提高書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篇8
筆者將“課標版”必修2的探究梳理:《成語:中國文化的微縮景觀》與必修3的名著導讀:《紅樓夢》兩個專題加以整合,指導學生梳理探究。
一、課前準備
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找出《紅樓夢》中的成語50個,并注明章回目錄。
2.每一小組書面寫出2~3個“紅樓”成語故事。(以上準備在一周前布置下去)
二、導入
在清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開壇不講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也有人將《紅樓夢》說成是一部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這些評價體現了《紅樓夢》作為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的卓越成就,“百科”指《紅樓夢》的藝術價值涉及到文學、繪畫、書法、藥理、飲食、娛樂、禮儀服飾、建筑設計、人際交往、處世態度、人物情趣、人文精神等。你所找的成語包含這些內容了嗎?
三、梳理整合
1.分組展示預習成果;
2.每組選代表講述“紅樓”成語故事;
3.各組將自己的成語按照導語中所提到的內容分類。
示例:
雕梁畫棟——建筑設計;彩繡輝煌——服飾打扮;懸燈結彩——禮儀形式;斗雞走馬——娛樂游戲;寄人籬下——人情世態。
4.各組將自己的成語再按照教材中所說的“成語的五大來源”分類:
(一)神話傳說;(二)寓言故事;(三)歷史故事;(四)文人作品;(五)外來文化。
示例:
女媧補天——神話傳說;鐘鳴鼎食——歷史故事;顧盼神飛——文人作品;孽根禍胎——外來文化。
小結:漢語成語深植于中華文化,從上古神話到外來文化;從天文歷法、山川地理、宗教歷史到文學藝術、宮室建筑、飲食起居;從政治軍事、倫理道德、思想觀念到典章制度、禮俗禮儀、服飾樂律等等,縱橫千里,包羅萬象。體現了方方面面的文化現象,承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信息,是漢語寶庫中的精華。同學們要熱愛傳統文化,學好漢語成語,努力探究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
四、科學探究
(一)探究成語與中華文化之關系
1.袁行霈教授說:中國文化體現了強烈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在漢語成語中有體現嗎?試找幾例說明。(小組討論,代表發言交流,作好記錄)
示例:
體現儒家進步思想的成語有:
大義滅親;當仁不讓;自強不息;見義勇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表明儒家文化中人的品德修養的:
哀今勿喜;不夷不思;恭而有禮;觀過知仁;見賢思齊;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閃耀著哲學內涵和人文品質的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小結:《易經》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文化很早就關注“人文”一詞,并將人文與天文置于同等地位,可見其對人文的重視程度。漢語成語是我國文化人文精神的微型縮影。
2.中華民族是個樂群尚和的民族,能體現這種精神的成語有哪些?請列舉幾例加以探討。(小組討論,代表交流)
點撥:“和”的本義是聲音相應,引申為和諧、和平、和暢、中和、融和、祥和等意義。
示例:
古代經典中能體現祥和、融和意義的成語比比皆是。
“抱陽負陰,沖氣為和”,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說陰陽相合,萬物融合。
“文質彬彬”,出自《論語》,是孔子要求做人要兼顧文和質兩方面的和諧,才稱得上君子。
“天人合一”更包含著人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畫外音: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飛的鳥,水里游的魚,都是人類生存的伙伴。人類雖然是萬物之靈,但不要做大自然的掠奪者。不僅如此,還應當在心靈上和大自然相通,從大自然中體悟人生的真諦,進而達到內心的和諧。不僅人與自然要和諧,人與人也要和睦相處,以達到人際關系的平衡。)
“三跪九叩”是古代君臣朝堂上的和諧。
“夫貴妻榮”“光宗耀祖”“父慈子孝”“承歡膝下”“兄友弟恭”“夫唱婦隨”“伉儷情深”“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白頭偕老”“比翼齊飛”“鸞鳳和鳴”是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的和氣、和諧、和睦。
“尊師重道”“金榜題名”“學而優則仕”“程門立雪”“皓首窮經”“熟讀精思”“循序漸進”“融會貫通”“循循善誘”“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學相長”等成語,從多個角度印證了老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之間的和諧共處的關系。
小到家庭,大到國家、名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禮記》中的成語“天下為公”,已成至理名言。成語“敬業樂群”,很能代表中華文化的特點。荀子闡發孟子的人倫說,提出“群居和一”,以作為人類生活的準則。
小結:陰陽相和,中庸之道,既是中國人的處世之道,也是中國文化的審美標準。追求和平,熱愛和平,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但“和”是有原則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規定不能隨意茍同,隨聲附和。尤其是今天,更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競爭,通過競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以達到和的境地。
(二)探究成語的使用特點(分組討論,展示交流)
1.探究成語的特點
結構固定、意義完整、簡潔精辟的固定短語。
2.明確成語運用的誤區
①望文生義;②褒貶失當;③搭配不當;④張冠李戴;⑤重復累贅;⑥謙敬錯位;⑦自相矛盾;⑧不合語境。
3.注意使用事項
①正確誦讀,正確書寫,不拆解成語;
②辨析意義,辨明語境,辨清語體,恰當使用;
③辨析情感,分清對象,掌握輕重,弄清語法功能,得體使用。
五、課堂小結
篇9
關鍵詞:寓言;符號;產品隱喻;設計
莊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 哲學 家,他通過寓言來表達他那瑰奇萬狀的哲學思想,使我們仿佛邀游于哲學的幻境之中。莊子認為對“道”的敘述不能是直接的,是不能用具體的言語來講授的。因此,他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來傳“道”。莊子采用的寓言體裁與產品隱喻設計有怎樣的聯系,這個過程又對產品隱喻設計有哪些啟示,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內容。
1 以“寓”說“道”
1.1 比喻功能
從文學的表現形式來看,寓言應當是從比喻 發展 而來的。為了申明自己的觀點,駁斥異說,往往采取淺近易懂、生動有趣的事物來進行比喻,以說明比較復雜的問題。后來,簡單的比喻不足以說明問題。于是出現了以短小的故事來“指事類情”,這就是寓言。
1.2 聯想功能
莊子的寓言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其寓言或取材于神話故事,或取材于 歷史 傳說,或隨手拈來幻想虛構,無不得手應心。莊子行文的目的是要讀者自己透過寓言故事本身,去體會、聯想故事中蘊含著的“道”。莊子沒有采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正面“直言”,但是讀者仍然可以通過寓言故事的感染,領會到其中所含的寓意。
2 寓言與產品設計隱喻
2.1 產品設計隱喻的定義
《辭海》中是這樣對隱喻下定義的。隱喻是比喻的一種,它的本體與喻體的關系,比起明喻更為緊密。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類的關系,隱喻在形式上卻是相合的關系,隱喻本質上是一種認知現象。
產品隱喻設計是依據人們更為熟悉或更為簡單具象的定義模型,來表達我們所不熟悉或者復雜抽象的事物。在產品設計中,通過隱喻手法的運用可以使產品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出來。
2.2 寓言與產品設計隱喻的共同點
首先,它們都是間接地去表達作者的想法。莊子認為“道”是不能用直白的語言生硬的表達的,正如莊子給寓言所作的定義中所說的,“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于己為是之,異子己為非之”,由于每個人對于文字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所以就會造成意義傳達上的誤解,這樣的話,人們對莊子所要表達的“道”就有可能產生曲解;產品隱喻是用來讓人們通過對已知事物的認識來理解未知事物的。在這個過程之中,如果生硬地使用一些定義性很強的詞語和符號來表達,勢必就會造成接收方的不理解,甚至是誤解。
其次,它們都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因為寓言和隱喻都是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意圖,所以作者勢必就要借助一種途徑來實現這一目的。按照表達的需要,兩者都是要將復雜、抽象和陌生的概念或形象通過簡單、生動的方式表達出來。于是,喻體在這里就充當了橋梁的角色,把本體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概念巧妙地連接起來。寓言將哲學思想(本體)通過神話故事(喻體)表達出來,它是在用“事”傳“道”;產品隱喻將理念(本體)通過形態(喻體)表達出來。它是在借“物”傳“情”。
再次,它們產生的基礎都是一樣的。寓言和產品隱喻的產生以及能夠產生預期的作用,全依賴于人們的感知。寓言和隱喻的產生是由于人們在廣泛的范圍之內有了對事和物的共同認可。在這種事和物出現在其他場合的時候,人們將其感知,進而進行聯想,思考得出隱藏在事和物表面之下的思想和理念。
2.3 產品設計隱喻產生的基礎
首先,它源于人的感知。感知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反應。人在感知長期過程中積累了感知經驗,人的感知經驗中包含客體的信息和人們過去的知識經驗。觀察者的全部經驗包括他的信仰、偏見、記憶、愛好以及想象、理解。
其次,隱喻是在人感知的基礎上發展的。對于產品設計師來說,帶有某種主觀和客觀的感覺和表現意識、個人思維的背景、知識的蘊涵量和思維,掌握一定的技術和技巧,在設計中會自覺和不自覺地運用多種多樣的產品符號(形態),隱喻一定的文化內涵。用隱喻來強調社會文化以及使用者個人的文化要求,通過這種方式使產品成為“意義深遠的產品”。對于某些使用者來說,面對一定的隱喻符號,看到其表象,可能不懂其所隱喻的意義。所以設計者要把握使用者的認知水平,把我能為人所理解的尺度,使符號真正起到傳到信息的作用。有效的隱喻,往往“活”在話語中或語言行為中。隱喻在一定文化環境的基礎上發生作用,具有傳承和文脈的特性,并有其源流、有其發展和延伸。在不同的時期,產品的隱喻會有其“變形”和“微差”,但仍存在著原形的基本特征。
2.4 產品設計隱喻的符號屬性
人對于隱喻以及語意的感知是通過符號來進行。隱喻的產生都依賴于符號,正是使用符號的能力不僅僅使隱喻得以產生,而且使產品語意得以傳遞和延續。卡西爾指出,所有文化(隱喻)形式都具有賦予形式的力量,而這樣的力量恰恰是通過符號這個中介物實現的。
首先。從隱喻含義的角度看符號,符號可以看作是隱喻含義各種形式之間進行溝通的中介工具,而從符號的角度看隱喻,那么語意則是符號的母體,如果不了解語意就無從獲得符號。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符號都是人構建出來代表人群對 自然 的理解,作為與自己或其他人群溝通的中介物。
其次,從產品設計中隱喻的表達方式來看,產品的符號是繁多和復雜的,所承載的信息是豐富的。產品在使用中給人們的啟示不僅僅局限于對含義或使用方式的引導作用,它同時也向消費者暗示著設計師對美的追求,暗示著產品的品質和格調。這也就是符號學理論中所說的所指。
實際上產品的暗示意,即由產品的形象和使用方式間接地說明了產品內容本身以外的東西,它所反映的通常是文化內涵、意象、心理感覺,價值取向等較高層次的信息,就是隱喻。隱喻作為一種設計的手法,在設計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借助隱喻,產品的靈魂將由產品本身存留下來。設計師對世界的認識、人類思維的特性、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方式,都會呈現在隱喻之中。
3 產品隱喻設計所遵循的原則
產品設計師通過隱喻的表達方式使產品成為“自名之物”。要使設計的產品在隱喻方面有一定的內涵。我們在進行產品隱喻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3.1 目的性
設置隱喻應符合產品的功能和目的。要使產品承載的符號具有清晰的識別性,使它的形式明確地表現出產品的功能、操作方式。這樣做可以避免使用者由于隱喻語意產生的表達障礙而不知所措,進而讓使用者在一開始接觸產品的時候就能識別出它的功能何在。無需通過長時間的學習才可以掌握產品的使用方 法。亦如莊子的寓言一定要明確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是什么,想給讀者怎樣的啟示,進而根據自己的目的來選合適的喻體來進行說理。否則就會產生誤會。
3.2 心理性
隱喻的傳達方式應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在隱喻語意的傳達過程中。不同的主體,設計師、生產者和使用者對產品的解讀程度和理解的方向不是完全一致的,這就造成語意的表達和語意的理解之間的錯位。設計師必須準確地把握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和行為習慣,并以此作為基礎來進行產品設計。莊子通過寓言來向人們闡述思想的過程同產品設計師通過隱喻的方式來向使用者傳達設計理念是一致的。兩者都需要考慮到傳達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使受者順利地、欣然地的接受信息。
3.3 文化性
隱喻的設計應符合特定地域人群的民俗文化。設計與其所在的民族的 歷史 文化、觀念、審美思維等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產品隱喻設計不能與地域、宗教信仰、風土民俗相抵觸,以免消費者在觀念上無法接受或是在接觸和使用的過程中對設計理念產生誤解。小到對同一種顏色理解的不一致,大到種族之間存在的分歧,都是我們需要在進行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加以考慮和斟酌的。
3.4 積極性
隱喻的內容應傳達積極的語意信息。設計雖然立足于服務人類自身,以人類自身的可持續 發展 為目的。但是,作為一名高素質、高修養的設計師,必須把積極健康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通過自己的設計作品傳達給消費者,傳達積極向上的產品語意信息,避免有害的,不健康的、消極的信息的傳播。從某種程度上說,設計師身上肩負著不僅僅是為人類提供優質產品的責任,更是肩負著一種社會使命。
篇10
將閱讀納入日常教學
作為校本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將“全閱讀”納入常規教學體系。
首先,在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安排加入與“閱讀”相關的教學內容,這個環節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開始,也可放在最后一個流程體現,根據學科的不同,由學科組研究后,進行統一的安排。如在《鷸蚌相爭》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教師增加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師:曾經,燕國大夫蘇代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后,趙王就打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這個故事就是《鷸蚌相爭》,它出自《戰國策》,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這部著作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我們來欣賞一下原文。
教師出示: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節選自《戰國策?燕策二》
曝(pù):曬太陽。箝(qián):夾住。喙(huì):鳥的嘴巴。禽:同“擒”,捉獲。
1.生讀這篇文言文。
2.在故事中,誰就像鷸和蚌,誰成了漁翁?
3. 這篇文言文共有幾句話?聯系課文看看,有什么發現?
4.師讀文言文的句子,生讀對應的段落。
其次,教師每天都要布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閱讀作業。如教師在《公倍數和公約數》的教學后,設計相關的閱讀作業:①課外閱讀《韓信點兵》的故事;②思考:韓信是怎樣算出這隊士兵最少有多少人的;③關注: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最小公倍數的知識來解決。
第三,學校將每周五定為閱讀日。各班學生在教師的陪伴下,每周五中午進行1小時的課外閱讀。閱讀內容根據周五中午值班教師任教學科來定,比如,語文老師帶班,就進行文學作品的共讀;數學老師帶班,則共讀數學歷史故事、數學家的故事、數理形成的故事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的差異,可以采用紙質閱讀、網絡閱讀、視頻閱讀等形式。如閱讀《西游記》,低段學生會和教師一起觀看動畫片和繪本;中段則進行紙質簡縮版的閱讀;高年級學生則和教師一起閱讀原著。
每學期,學校組織學科組長制訂一次師生共讀計劃,每周的閱讀內容和形式也由各年級學科組統一。師生共讀既有教師的指導教案,還有教師預設的閱讀提問以及學生的閱讀問題單。
閱讀日,所有學科都不能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但必須有一項紙質閱讀作業,并且通過“家校通”告知家長,以親子閱讀的形式完成。
第四,在大課間活動中增加“兒童閱讀操”。教師把古詩詞的閱讀編排成兒童喜愛的“唱詩”活動,加入體育、舞蹈的元素形成一套集誦讀記憶與體育鍛煉和藝術審美于一體的“閱讀操”,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把“全閱讀”理念通過外顯的形式傳達出來。
以活動來推動學生的閱讀
要使小學生養成自主的閱讀習慣,就必須讓他們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把小學生喜歡的多項動手、動口的閱讀活動納入校本節日――全閱讀節中。一般來說,閱讀節為期一個月,每學期開展一次,每次一個主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找到閱讀的興奮點,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如以成語為主題的閱讀節包括成語書寫大比拼、成語故事PK、成語表演大舞臺、成語繪畫大展示、好書交換、與作家對話、讀書主題中隊會等活動。
閱讀節提倡全員閱讀、全過程閱讀。除了以學生為主體來呈現活動以外,我們還以教師為主體來呈現活動――漢語文意象主題閱讀教學周。我校現有校本教材《漢語文意象主題閱讀》13冊,分別是《梅》、《蘭》、《竹》、《菊》、《蓮》、《松》、《柳》、《月》、《舟》、《馬》、《蝶》、《江南》、《塞北》。這些教材分低、中、高段進行編寫,每學期的主題閱讀教學月中,全校所有的語文教師都會選擇一個主題進行課堂教學,并有一天的集中展示。在集中展示日,邀請家長代表進行觀摩,課畢,把相關主題的課外閱讀任務布置給學生和家長,以保障學生后續的自主閱讀。
考級評價幫助學生保持閱讀興趣
對小學生來說,閱讀是一項“軟性”作業,如何保持孩子的閱讀興趣成為學校評價的出發點。為此,我們制訂閱讀考級評價方案考查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考級內容分必讀書目和推薦書目兩部分,必讀書目來自學校編寫的《閱讀手冊》,推薦書目是校本教材中的部分推薦書目。考級范圍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的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及建議閱讀書目。②《星級閱讀手冊》中的必讀書目。③校本教材《全閱讀》的內容。
考級形式分書面考查和口頭考查,一二年級面試,面試內容為必背古詩的背誦和必讀書目的相關內容問答。面試由各年級組組長牽頭負責,在一周內完成年級內5個班全部學生的評價。評委組由年級內所有語文教師組成,在這一周,該年級的課表會做相應調整,年級內部調整后報備教學處即可。學生面試時,以抽簽的形式確定自己匯報的內容,抽兩首古詩和一本童話。命題內容分兩個部分,一是詩歌的背誦,二是童話章節的復述或回答教師提出的與童話內容相關的問題。三到六年級筆試,筆試內容包括讀書摘抄20段和完成試卷,試卷內容分文學常識和閱讀理解,難度不大,因為考級本身不是目的,促進兒童閱讀,保護閱讀興趣才是根本。合格者發給相應級別的考級卡,力爭100%的通過率。
閱讀等級評價分10個等級,6年內的十級考評從量上保證了課標提出的140萬字的閱讀量,而操作的過程則比較簡單,注重學生閱讀的過程,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循環評價中獲得獎勵和提升。對一些閱讀速度慢的學生,我們會通過改變考試頻率的方法,讓他通過保底數量的閱讀,獲得十級的證書,使其保持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
實際上,教師和家長是非常寶貴的閱讀資源,今后,我們將深入開展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等系列活動。此外,我們將通過學校與社區、學校與公共圖書館的共建,進一步擴大閱讀資源,形成學校、社區、館群等共同為兒童閱讀提供保障的立體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