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條件范文

時間:2023-04-11 15:2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程地質條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基礎建設 穩定性問題 工程地質 分析研究

工程地質條件是工程建筑所處地區的活動的地質環境。工程地質條件一般是包括地層巖土的類型、地形地貌、工程性質、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地表地質作用、地下水和建筑材料等。近幾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復雜的地質條件嚴重限制工程建設的發展,所以我們需要在一項工程建設之前,應該嚴格執行地質勘查工作,對建設場地的地質條件進行確切的分析評價,針對不同的地質問題做出相應的工程解決方案,避免工程事故地發生。

1 工程地質條件研究的目的和內容

1.1 通過對工程場地的地質條件進行測試來確定地層巖石情況鑒別和劃分、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及地層巖石土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情況,根據場地地層不同的巖土工程地質條件,做出改善地層建筑性能的解決措施。通過對工程場地和附近地區自然環境的變化情況,如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和地震等自然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筑的危害和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預測,以便于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1.2 通過一系列科學合理地地質勘查方式和技術,對工程建筑的地基穩定性做出評價和分析,對工程建設場地地層和地下水德分布和運動規律和對工程場地建設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護措施。

1.3 通過研究建筑施工場地的基坑開挖、支護和排水等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工程地質問題,根據場區的地質條件和水文條件,提出合理有效地防治措施和施工方案。并通過實驗間就,對工程場地建筑物的沉降量和變形量進行計算和預測通過對建筑工程地基的地質分析,提出相應的加固和支護防治措施和施工方案。

2 工程地質條件的分析和評價

2.1 在工程建設中,首先需要進行工程場地的地質勘查,為了根據所處地區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和不良的地質現象開展地質勘探,并做好工程地質的測繪工作。一般常用的測繪方法是在地形圖上分布相應的觀測點和觀測線,觀測點和線應該嚴格按照要求合理地布置在不同的地貌單元和地層,便于工作人員根據觀測點和觀測線來觀測場地的地質情況。對工程地質條件的勘查和測繪是工程建設場地穩定性的重要保障。通過對工程場地的地質條件測繪和勘查,來初步掌握建設場地的地層巖性、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水文條件等。工作人員應該根據有關規范和要求,對工程場地進行測繪和調查,為場地的選取和場地地層的勘探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2.2在場地的調查和測繪工作完成后,地質工作人員開始對場地地層進行鉆探工作,通過利用鉆機向場地地層中鉆孔,根據鉆探鑒別地層的地質構造和巖層劃分,還要進行取樣分析,通過地質實驗測驗工程場地巖石和土層的物理力學的基本性質。在地層鉆探中依據不同的土層情況和深度一般選用不同的鉆探方式和原狀土樣的方式。在工程地質勘探過程中,還應遵循不擾動或盡量不擾動地層的原則下,對工程場地層進行測試,來獲得地層巖石和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和劃分情況。目前在工程地質勘查中一般采用土的原位測試技術,與傳統的測試方法相比,土的原位測試具有對地質條件的適應能力更強,測試精度和速度更高更快等諸多優點。準確有效地對斷層的工程地質和節理的工程地質進行評價,同時為了可以準確分析判斷地層砂土密實度和粘性土的塑性情況,并且評價砂類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狀態。在勘查中工作人員需要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選取相應的實驗方法,來確定工程場地地基土的承載力,測定場區地基土的變形狀態和計算分析地基土的變形量和建筑基礎的沉降量,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的相關要求對場區地基土進行地震液化評價。在為工程抗震和基礎設計中,地質人員還需要測試彈性波在土層的傳播速度,來判斷分析建筑場地的類別。

2.3在工程施工建設中,地質人員還需要對地層土體的滲透性進行測試,并分析影響土體滲透性的各種不良因素,為建筑基坑的開挖和支護提供重要的依據。對于建筑物需要進行基坑開挖施工,將基坑土體挖去后,容易造成建筑地基的應力場發生變化,導致建筑物地基出現變形,影響建筑物地基的穩定性。同時地基的應力場發生變化容易引起地下孔隙水的壓力出現變化,地基土體中變化的孔隙水壓力可能導致地基的抗剪切的能力下降,因此工作人員要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基坑開挖,并在建筑基坑施工中應該對基坑地層的土地進行相應的保護,盡量減少對土體的擾動,同時最大限度提高對基坑鋪設墊層和澆注底板的施工速度。通過分析評價建筑基坑支護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坑底土體的穩定性和基坑抗滲流系數,來為基坑的支護結構形式設計和穩定性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根據建筑工程場地的地質情況選取合理的評價方式,來準確的對基坑穩定進行評價,保證建筑基坑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同時子啊基坑開挖過程中由于地下水和降水等不良因素都會導致基坑的穩定性出現失穩現象,為保證基坑工程開挖施工的正常進行和確?;拥鼗恋膹姸纫显O計要求,需要對地下水位較高和開挖深度較大并低于地下水位時,應該采取相應的排水措施來降低地下水位,同時還需要排凈建筑基坑內的水,保持基坑干燥,以便于施工順利進行。同時保持對地下水位和基坑周圍建筑物、地下建筑構造物、建筑基坑支護和樁基的壓應力變化情況進行監測進行適時監控記錄,避免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建筑基坑的穩定性下降。

2.4 在工程建設中,不同的地質構造情況對工程建筑的穩定性有不同的影響,地質工作人員必須研究掌握各種復雜的地質構造原理,準確的選取工程施工位置,盡量避免不良的地質構造而導致場區建筑物出現失穩破壞,造成工程事故地發生。

同時地質工作人員還需要對工程場區的地下水進行勘察,由于地下水是導致地層巖石土體穩定性下降的重要因素,地下水還容易對工程建筑物的基礎造成一定程度侵蝕,影響了工程建筑地基的穩定性,因此地質勘察中需要詳細地對它地下水的成因、分布、運動規律和地下水的性質等諸多因素進行測試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來盡量減少地下水工程建筑物造成的危害。

總結

對于城市建筑結構的設計,工程場地的地質研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建設場地的地質條件勘查、研究、評價,來保證建筑構造物的穩定性,工程建設的安全可靠性。這就需要地質工人員培養良好的專業素質,豐富的地質工作經驗,結合國內外經典的地質分析評價模式,對不同地區的工程場地的地質條件做出準確的分析和評價,并且對分析和評價得到不同地區綜合的工程地質情況,通過數據資源的共享,來提高對工程地質的分析和評價質量。

參考文獻

[1] 趙樹德,廖紅建,徐林榮等.《高等工程地質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440-474

[2] 常士驟,張蘇民.《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89-96

[3] 李福中.《場地綜合工程地質定量評價方法》[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89 (1)

[4] 張成會,王建珍.《如何依據工程地質勘察選擇地基方案》[J].巖土工程界,2000,4(11)

篇2

[關鍵詞]水文工程 地質條件 滲漏問題

[中圖分類號] TV1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3-207-1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工業進步,工程的建造水平和建設速度大幅提升,先進科學技術和重型機械的使用,使我們改造自然的能力明顯提升,大批工程的水利、陸路工程的興建,有效的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建設發展。在工程施工前技術人員需要對施工選址地區進行水文地質條件進行勘察,充分了解當地的地理環境,為施工提供參考意見,而滲漏作為施工中需要防范的重點問題,加強對于滲漏問題的探討,能夠為提高工程質量提供有效的參考。

1水文工程地質條件勘察的概述

1.1水文工程地質條件的勘察的目的

在工程施工之前,對于工程選址的地質條件進行勘察,了解施工地區的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向和地下水的物理化學特點;了解選址的地區的水土結構、地質構造、土壤成分及地形地貌等特點。通過對勘測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對于在施工過程中及工程完工后可能出現的滲漏等問題,提出防范的方法建議。為工程制定正確的施工方案提供參考意見。通過前期的仔細勘察可以有效預防工程施工中因水文地質問題造成的破壞,保證工程施工進度,確保工程的質量過硬。

1.2水文工程地質條件勘察的分類

1.2.1綜合性的水文工程地質條件勘察

綜合性水文工程地質條件勘察主要是針對特定的地區而進行的,主要目的是對這一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進行詳細的了解和分析,為在這一地域開展各類活動的工程建設提供參考資料。比如一些旅游度假區、專門的農業種植區等等,經過詳細的水文地質勘察,確定該地區是否符合特定的生產活動條件。

1.2.2專門性勘察

水文工程地質條件的專門性勘察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問題而進行勘察,主要了解該地區的與生產相關聯的地下水、土壤結構及地質活動,比如在農村修建自來水井時要求對這一地區的地下水質進行勘察、檢驗,看水質是否符合居民的引用標準。

1.2.3建筑工程的地質勘察

這類勘察主要是對某一地區的地質條件進行勘察。對于一些特定的區域,如果要在該地區上面建造特殊工程,事先必須對當地的水文地質條件進行考察,寫出評估報告,為施工提供參考資料,以免在施工中因為地質條件造成麻煩,確保工程能夠安全合理的實施,如期完工。因為具體工程的功用、建筑結構、建筑材料等等因素都存在差異,所以在進行水文地質勘察的過程中需要勘察的重點信息也不一樣,但是無論哪種工程項目要施工,前期的水文工程費地質勘察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2水文工程滲漏與防治措施

2.1滲漏問題的檢查方法

工程的水滲漏包含有多種形式,具體可以分成:點漏、縫漏以及面漏。根據滲水量的多少又可以分成慢滲、快滲、漏水以及管涌滲水等形式。對于滲漏必須進行及時、仔細、認真的檢查,否則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工程的毀壞。對于工程滲漏的檢查辦法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宏觀方面查找滲漏,即在滲水現象比較明顯的區域,通過肉眼進行觀察,直接查找到滲漏的區域,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鑿開特別濕潤的區域查找真正的滲漏地點。

(2)運用干水泥粉查找滲漏,對于一些滲水量非常小的的部位,可以先把該部位擦干,然后施上一些干水泥粉,如果一段時間后,干水泥粉的表面存在濕點或是濕線,則該區域為漏點。

(3)運用膠漿找漏,如果滲漏的水量非常小,且面積比較大,可以先將該面積擦干,然后在其表面擦上一層水泥漿,在施以干水泥粉。如果表面存在濕點或是濕線,則該區域為漏點。

(4)鑿開槽溝找漏,如果工程的轉角部位出現了滲漏現象,則需要沿著水路尋找滲漏源頭,這種情況用以上辦法難以有效,這時就需要在建筑結構中鑿開一段凹槽,這樣才能真正找到滲漏部位。

2.2工程滲漏問題的處理技術

水文地下工程出現滲漏問題是比較常見的也是必須及時處理的工程問題,對于滲漏水問題的處理一般都是采用以排為主、排堵結合的辦法來進行的。也就是疏導排出地下巖石中的滲水、裂縫水以及涌水,堵截并且引走地表水向工程內部滲入的途徑。采用封堵的辦法,將滲水的源頭堵住。具體來講主要技術包括:

(1)引排法。這種辦法是針對滲水量較大,滲水已經成滴漏、線漏或是涌水的現象,此時可以采用引排的方法,將滲漏的水引到排水溝中排出。這種引排的辦法可以分成三種:第一,明排引流。當工程的滲漏出現點狀、線狀的滲漏,或是滲漏面積很小,出現蜂窩狀的小空洞,并且滲水量很大時,這種情況可以采用明排法排出滲水,就是在滲水的地方鑿開一段,達到滲水層,然后埋設聚水漏斗,在漏斗的下部插入導管,將滲水通過導管排到排水溝中,這種辦法通常用于處理一般性的滲漏問題。第二,暗排引流。這種辦法就是在滲水處鑿開一段Y形的水槽至排水溝部位,在Y形槽的地步設置引水通道(比如鐵皮槽、排水板等),通過槽溝將滲水排到排水溝,再在滲水表面施以防水的砂漿或是涂料形成防水層[1]。第三,明排與暗排相結合的辦法。這種辦法主要是用于工程拱頂或是側墻出現滲漏問題嚴重的時候。

(2)封堵法。對于出現滲漏部位的引排處必須進行封堵,以防止滲水源源不斷地向建筑內部滲入,具體的辦法包括:第一,修補滲漏的部位,如果出現滲漏的部位不大,是比較小的空洞、裂縫,這時可以直接采用促凝的水泥或是防水涂料對漏水部位進行封堵。第二,抹面,對于滲漏面積較大的滲漏問題,可以采用在多層的抹面、防水涂料、防水砂漿等建立剛性的防水層。堵住滲漏進來的水。第三,壓降,就是把防水的材料壓涂到出現滲漏的空洞、線面上。起到防水的作用。第四,黏貼,當出現活動性的裂縫、開裂縫等問題時,可以采用樹脂等粘接材料,把橡膠板、塑料布、玻璃絲布等材料粘結到滲漏處。

3總結

水文工程地質條件的勘測以及工程滲漏問題的處理是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在施工之前必須對工程地點的水文地質條件進行詳細的勘測,針對工程的作用、施工特點、工程結構等因素,做好水文數據的整理和總結,為工程施工提供參考資料。在施工中或是完工后要對工程是否有滲漏問題進行仔細的排查,針對滲漏的特點可以采用引排法或是封堵法等辦法,對滲漏進行處理。只有充分的前期準備、細致的工程問題檢查,才能排除如滲漏等問題對工程的影響,保證工程質量。

篇3

[關鍵詞]隧道工程 地質條件 水文條件 地質評價 圍巖類型

[中圖分類號] U452.1+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3-27-2

現如今,伴隨隧道工程施工技術的完善,勘察時期和施工圖階段的勘察均為了解隧道工程的水文、地址條件指明了方向,本文首先分析隧道工程的地質條件,接著通過探究水文地質條件就隧道工程的施工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議。

1隧道工程的地質條件分析

1.1地層巖性

隧道區域露出上放均為第四系的殘破積土,土層厚度偏薄,僅分散地分布在山坡的沖溝及外表內部,下部為青灰色的頁巖、白云質的石灰巖及含鈣豐富的泥巖等。

1.2地質構造

由于隧道工程常會受到山體物理運動的顯著影響,其內部區域的平相擠壓力度較大,次級極易發生褶皺彎曲,同時,該區域內的山體發育還帶有扭壓性的破碎帶,然而,其規模相對較小,隧道的扭壓性破碎帶同隧道軸線條所形成的角度正好為45°,其發育中的方向大都為50°-70°,并朝著東南方向歪斜,這時的歪斜角度大致是60°。隧道工程所在地的地表伸展距離并非固定的,其寬度的平均值為7米,能對20米范圍內的地表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

依照相關的地震運動參數劃分圖,總的來講,通過對工程進行反復勘測得知,工程所在周邊地方的地震峰值的物理加速度約是0.05g,依照隧道工程防震性能的規范標準,在對該工程進行施工作業時,其抗震的設計必須提升一級。

1.3巖體的結構及類型

通常情況下,隧道下部巖體為青灰色的頁巖、白云質的石灰巖及含鈣豐富的泥巖等。隧道進口區段重點發育兩個組的節理,出口區段重點形成為兩組節理,這些節理均已發育成熟,并且上方略微張開,下方緊閉,通聯度較順暢,洞身的巖體,其節理縫隙發育相對遲緩,明顯不如上述已發育巖體。

因受到物理風化及地質構造作用力的影響,洞體的埋藏深度不盡相同,巖體結構自然各異,主要有破碎型鑲嵌構造、碎石態的碾碎構造、破碎狀塊石構造等。

1.4地形、地貌條件

該隧道工程的在建區由于長年累月受到物理風化及腐蝕作用,加上本身處于丘陵地形區,沖溝發育較為顯著,其沖溝的流動方向主要為西北方,隧道工程的施工現場內,山體總體延展角度大致為125°,同時,其相對高度差值為60米,隧道工程現場的地形坡度通常在20°-45°之間。除此以外,隧道工程所在地的山坡表面已廣泛地栽培植株,在個別區域范圍內會探測到基層巖石。

2隧道工程水文地質條件探究

就當前而言,隧道工程區域內部的地表水尚未徹底發育,在上方缺乏積水補給,地表徑流缺失。其中,隧道的進、出口段均發育成為割切程度較高的溝谷地帶,在夏季汛期時,往往有較多的地表水匯聚于此。因工程所在區域的上方覆蓋層相對偏薄,巖石受到物理風化作用的縫隙出現了一定的發育進度,直接致使地表水易于沿這一系列縫隙滲透到洞內去。

地下水包含風化作用的巖層縫隙潛水,同時也有第四系殘余層帶中的縫隙潛水,因常年受大氣降水的供給,其潛水水位的實際深度同地面的標準高度明顯呈現正相關關系,其流動的方向經分水嶺匯聚到負地形帶,伴隨季節的變化發展,該隧道工程現場地下水的動態特征也同時呈現明顯的變化。與此同時,因主洞室的縫隙的發育遲滯,微風化巖層的厚度較大,其縫隙伸展性相對低下,直接造成工程內部的地下水總量異常缺乏。經對工程區域內水質的檢測,不難發現,本區地下水與地表水均不對混凝土構成侵蝕作用,從這個角度看,隧道工程水文地質條件相對簡單。

3隧道工程地質狀況的科學評價探析

3.1隧道進、出口區段的地質評價

首先是左線進出洞口,隧道工程進入洞口的洞頂板,其層厚大都在0-4米之間,屬二型圍巖,構造類型是破碎態的壓碎結構,其平穩程度較差,發育成洞的效果不理想。所以,在隧道工程設計階段,需嚴密考慮延長隧道,其出口處的洞頂板的厚度通常為0-8米,同進洞口相同,均屬二型號的圍巖,是塊石碎狀的構造,其平穩性能相對較差,頂部板厚偏薄,極大地增加了成洞的難度。

其次是右線進出洞口,該洞口的區段長約33米,其地形的坡度十分陡峭,坡度大致在30°-35°之間,洞室的頂部板厚約是0-15米,屬典型的三類圍巖。而其出洞口坡度歪斜角度是45°,內部具有典型的裂斷碎石帶,隸屬二型號的圍巖,其寬大致是7米,能對20米范圍內的地質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發育成洞的難度偏大,整體性能相對低下。

3.2隧道洞身項目工程的地質評價

隧道洞身段的地形落差偏大,洞身山梁區段,埋藏的深度較大,圍巖多以生物碎屑灰巖、白云質灰色巖石體構成,節理的縫隙有了一定的發育,從總體來講,圍巖的整體平穩性能相對一般。

洞身具有3條的斷層,其中一個斷層分布在鈣質泥巖周邊區,易產生匯聚流水的管道,當開采挖掘洞室時,其地下水會輕易地沿著該管道產生噴涌流動或突泥的現象,這個區段的地下水水位壓力及水量均偏大,深受降水影響,疏導有一定的難度。

4隧道工程的施工對策

結合工程項目的地質水文條件,注重分析隧道工程在設計、施工過程中要采取的有效措施:

4.1明確施工規劃,合理分配職責任務

眾所周知,隧道工程是一項系統、繁雜的任務,牽涉到諸領域的工程施工常識,為此,負責施工建設的企業要忠實地履行職責,引領施工人員積極穩妥地開展好各項施工規劃,根據地質地貌特征和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編制出一套切實可靠的施工設計方案。定時定期對施工建設者進行施工技能的培訓,引領其掌握施工技術方案,特別要正確地結合隧道工程的地質水文現狀,依托水文地質條件,有的放矢地搞好各類建設任務。

4.2左線進出洞口的施工要領

經反復分析及調查研究洞口區段的地質特征,可采用淺埋隧道的方式,設定一些明洞,在蓋頂推行回填工藝,在洞口的紐帶區段運用前沿的導管注漿工藝或錨桿支護,并借助于導坑法予以開挖。除此以外,在施工過程中,還需定期開展噴灑漿液工作,杜絕巖石由于喪失水分出現裂開、干癟現象而引致洞室掉塊或坍塌的情形。

4.3右線進出洞口的辦法

因洞口紐帶區段的圍巖頁巖微風化作用所產生的縫隙發育相對成熟,其一旦脫水裂開后,該圍巖過完的物化性質便會隨之變化,要設置出對應的先進錨桿,進而穩固住洞頂和洞壁較易出現松弛的圍巖,并在其個別部位采用加固鋼筋有效地支撐,按時執行澆筑混凝土的作業任務。需特別注意,在首次錨噴的過程中,需開展初始化的支護工作,并在其個別部位的圍巖連接處,增加一定的鋼筋網。

5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突破,隧道工程項目的數量與日俱增,使社會各界對隧道工程的性能和質量要求愈發提高。由于隧道工程是一項較為復雜、專業化要求較高的項目,因此,必須首先弄清隧道工程的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加大對其調研的分析,在施工前的準備階段,必須搜集相關資料數據,在精確把握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質現狀后,科學劃分地址類型,進而保障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黃向京.關口埡隧道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J].西部探礦工程.2002(05).

[2]徐平,周志芳,王錦國,黃勇.南京過江隧道浦口明挖段抽水試驗分析[J].勘察科學技術.2007(02).

[3]羅文濤,曹琦,王佳.回龍山隧道工程地質評價[J].采礦技術.2010(04).

[4]徐東方,周松元,胡凱,周會兵.劉家排隧道瓦斯賦存地質規律研究[J].煤.2010(07).

篇4

關鍵詞 市場經濟 地質勘探 常見問題

一、引言

工程地質作為研究人類建設工程活動和自然環境地質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影響的一門地球科學,在20世紀初就已經出現,但是我國則在1949年以后才開始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今天,地質工程勘察已經成為工程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30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開始以及深入,隨著物探、測量、試驗、鉆探等在設備、儀器、新手段、新方法、新技術方面不斷地推陳出新,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大量應用,給地質工程學科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從內業資料整理和外業資料收集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質量標準、產品成果等均和傳統的工程地質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二、工勘成果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一)地質工程勘察的質量問題

在工程地質勘察的過程中,問題出現較多的是勘探側重點不明確,工程概念不清,手段落后,方法不當,針對性不強。在工程地質分析工作中所需要的計算公式、方法、理論等與實際的情況有較大差距,對其適應的條件應該選擇的物理意義不是很明確。在地質報告中不清楚基本的地質條件,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界定論證不充分或不準確,存在問題的遺漏,有時結論都是錯誤的。部分的地質報告甚至都沒有地質結論,也存在工程前期地質工作不充分就搶先開工,妄下結論,非常不嚴謹。此類的問題往往導致階段性工程審查難以一次地通過,導致延誤了開發的時機;或者雖然通過審查,卻保證不了工程的安全。如果這樣,其工程的危險性就大大增加了。

(二)相關專業的理解問題

有的時候是工程地質技術人員對其他專業不夠了解,這就需要強化跨專業知識的學習。有的時候是施工設計等相關專業人員對工程地質了解很少,更有甚者根本不懂地質卻非要提出不科學的勘探要求。部分工程則讓設計人員去進行地質勘探工作的布置;部分設計人員對地質專業并不是非常清楚,專業知識不過關,但卻很自信地認為一切都沒什么問題,不會根據實際的地質條件去改變設計;有的甚至完全不尊重自然地質規律,強行進行施工,嚴重地破壞了地質體的自然結構,進而導致了非常重大的工程事故。上述的這些非地質專業的問題,在出了問題之后往往又向地質專業的人員推卸責任,導致地質研究者們哭笑不得。知名工程地質界專家學者孫廣忠教授曾經指出:“實際上,在工程地質實踐當中脫離地質實際的例子隨手可拾,可以說,在地質工程的施工中出現重大事故的絕大部分原因可以歸結于施工和設計脫離自然規律的結果?!泵撾x了自然規律野蠻施工,導致了這些事故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對執行國家強制性條文的問題

未對不良地質作用進行評價分析或評價錯誤。報告中沒有做不良地質作用評價的有很多。一個國家的強制性條文,無論勘察區存不存在不良地質作用,在報告中都要予以明確。對于評價錯誤的情況也很常見,有些存在巖溶的場地被認為沒有不良地質作用,甚至還有的報告將黃土作為不良地質作用寫進評價等。

三、市場經濟給勘測設計工作帶來的變化

(一)工程項目的勘測經費與計劃經濟時期完全不同

行了市場調節,根據投標報價計算,布置勘測工作往往按照勘測經費的量為標準,這樣就非常容易導致脫離工程的情況出現,有時因缺少經費,難以取得必需的地質資料,也會導致勘探工作的浪費。

(二)設計勘測的周期短

為了爭取盡早立項,業主單位經常降低設計與勘測的周期,設計勘測工作就會非常的緊迫,勘測人員一般都沒有足夠的時間整理、收集和分析之前的資料,同樣缺少足夠的時間來分析勘測的成果,這樣非常有可能導致成果資料的局部性、片面性。

(三)工程項目由整體包干向分階段、分項目、投標制度實行招投標轉變

工程項目不再像傳統的工程項目那樣,從頭到尾由一家單位來做,而是從整體包干變為分階段、分項目、投標制度實行招投標。因此,其之間的銜接是個問題。

四、市場經濟下如何搞好工程地質勘查工作

(一)解決問題必須要明確責任

規范工程和部分技術管理方面的問題必須由相關部門來負責;前期工作投入不夠,勘測周期不合理等問題應該是計劃部門或者地方部門負責;人才、質量、相關的專業協調等問題必須由勘測設計的單位進行負責;其他的問題所有部門共同負起責任,不過主要還是要由大環境來決定。責任明確了,落實就要有人去抓,雖然我們不敢說一切的問題都能全面、很好地解決,但至少能夠有很大的提高。最能避免的就是大家都知道其重要性,但是到最后都得不到任何的落實的問題。責任得到落實,除了所有人提升責任感以外,制度建設也必須跟上去。其實,上述提到的眾多實際發生的問題,在本質以及深層次上的問題是機制和體制問題,必須要經過改革才能從根本上進行解決。隨著設計勘測市場化的進程逐步加快,舊管理與新技術的沖突,新思想與老觀念的交鋒,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動力,這其中包含了很大的機遇。汪恕誠部長曾經強調過:“不能總是修改設計,因為搞招投標特別是國際的大合同,修改設計就很容易遭到索賠?!辈恍薷幕蛏傩薷脑O計,才是在市場經濟中對工程地質的更高要求。地質的基本資料不準確,修改設計也就不足為奇了。高標準、嚴要求就是機遇和挑戰,而其基礎就是地質工程的勘探。

(二)尊重科學的勘測,出臺合理的指導思路

工程地質勘探事業多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量的工程實例給工程地質勘察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實踐經驗。實踐證明,客觀的地質體是非常復雜的,想要對其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就必須遵循由宏觀到微觀,由面及點,從一般到個別,從地表至地下的循序漸進的學習進程。在具體的實施上,必須充分尊重已有的資料,再結合工程自身的特點綜合地進行分析,充分地發揮地質地面測繪的優勢。有很多的工程,通過資料分析和地質測繪,就可以判斷工程區是否有可能存在相應的地質問題,并能夠按照以往的經驗對其作出相應的工程地質評價。由于現在地質測繪計費太低,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對地質測繪的輕視,給地質工程勘察工作帶來不必要的困難。

五、結語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工程地質勘探也要從過去的思路中尋求改變。只有明確責任,遵循科學的勘測步驟,制定合理的指導思想,加強資料分析,提高勘測成果資料的質量,才能在市場經濟下將工程地質勘探事業發展壯大。

(作者單位為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

[作者簡介:周厚錫(1962―),男,大專,主要從事地質、經濟等相關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萍.地質經濟效益探討[J].綠色科技,2015(11):275-276.

篇5

關鍵詞:工程地質條件;分析評價;建議

中圖分類號:U41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工程概況

車站位于十字口,近南北方向設置 。根據設計方案,車站擬采用明挖施工,基坑長約187m,標準段基坑寬度19.2m,基坑開挖深度約16.2m,基坑坑底標高約6.37m。

2 自然概況

(1)自然地理:位于江漢平原東部平原邊緣隆起帶。區內總體地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最高點為南部武昌境內的頂冠峰,高程197.70m。場區地貌單元屬長江Ⅰ級階地河流堆積平原,地形平坦開闊。地表建筑物較少,局部存在溝塘。地面高程介于19~22m。

(2)氣象特征:地處江漢平原東緣,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炎冬寒,具濕潤性季風氣候特征。

(3)水文特征:地表水系發育,河湖密布,溝渠縱橫,長江、漢水為區內主要干流,在區內流經長度分別為51km和19km。區內湖泊密布,塘、堰尤如繁星點綴。

3 地層巖性

在地層分區上屬下揚子分區的大冶小區。地層從志留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廣;志留系、泥盆系地表,多形成低山丘陵;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下第三系僅見零星露頭。

工程場區大部位于Ⅰ級階地河流堆積區,分布地層有第四系全新統(Q4)、上更新統(Q3),中更新統(Q2)及下更新統(Q1);基巖為白堊系~第三系東湖群泥質粉砂巖。

4 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含水介質和地下水的賦存狀況,可將場區內地下水劃分為上層滯水、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裂隙水三種類型。上層滯水:主要賦存于填土層中,其含水與透水性取決于填土的類型。上層滯水的水位連續性差,無統一的自由水面,接受大氣降水和供、排水管道滲漏水垂直下滲補給,水量有限??辈炱陂g,穩定水位埋深多在0.5~4.7m。該層孔隙水對擬建基坑開挖施工影響較小。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于角礫土、碎石土中,具承壓性,抽水試驗顯示其承壓水頭埋深多在1.2~3.2m,相當于高程16.25~19.40m。主要接受側向補給,并進行側向排泄,含水層與長江水力聯系密切,呈互補關系,水量較大。粉質黏土夾粉砂層富水程度一般,主要接受周圍土層孔隙水側向補給及角礫土層越流補給,基坑開挖時在地下水動力作用下會產生流砂現象,直接影響基坑穩定。根據武漢市地區區域水文地質資料,一級階地承壓水位標高一般18.50~22.00m,年變幅為3~4m。場區承壓水位較高,基坑開挖過程中可能出現基坑突涌現象,對基坑工程影響較大?;鶐r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強~中等風化基巖裂隙中,補給方式主要為上覆含水層的下滲補給和側向補給,具承壓性,對基坑工程影響較小。

5 場地穩定性及適宜性評價

(1) 建筑場地的穩定性:在中國地殼穩定性分區中,屬于地殼穩定區,近場區地震烈度較低,新構造活動微弱,無活動性斷裂通過,構造穩定性條件好。

(2) 建筑場地的適宜性:根據勘察結果,擬建工程場地穩定,場地地形有一定起伏,排水條件尚可,地下水對車站基坑工程建設影響較大。場區軟土較發育,厚度大,對車站基坑開挖和區間盾構施工都有一定的不利影響,但可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場地為較適宜工程建設。

6 基坑工程安全等級

根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 120-2012)表3.1.3,車站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重要性系數γ0取1.10。

7 基坑開挖維護方案

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表層為素填土,其下為軟塑狀黏土、流塑狀淤泥、淤泥質黏土,中部為軟塑狀粉質黏土,下部為流塑狀淤泥質黏土;基坑底部大部分段為可塑狀粉質黏土,局部為硬塑狀黏性土,車站南端基坑底部存在厚約2.0m淤泥質黏土,東北角坑底下約4~5m處存在粉質黏土夾粉砂層。

從場區地層條件來看,本區段明挖基坑不具備放坡開挖的條件,采用支護開挖方法較為合適。由于基坑坑壁土體自穩能力差,考慮到基坑變形控制要求嚴格,基坑壁土層易流變、滲水等因素建議采用地下連續墻+內支撐支護方式。首先,地下連續墻施工震動小、噪聲低,墻體剛度大,防滲性能好,對周圍地基基本無較大擾動;其次,其施工工藝較為成熟,施工工期較短,采用新型挖槽機械可大幅降低施工成本及作業周期。另外,在地下連續墻槽段搭接處宜實施旋噴補強,或通過高壓注漿設置隔水帷幕,以防止圍護結構封閉不嚴導致的坑內出現流土、周邊土體沉降過大等弊端。

8 抗浮措施

車站為巨大的封閉箱形結構,而且地下水位埋深較淺,覆土重量及結構自重無法滿足抗浮要求,需要設置抗浮樁以滿足工程施工及運營期間的抗浮要求??垢锻扑]采用鉆孔灌注樁,以下部角礫土作為樁端持力層。

9 基坑抗突涌分析

場區處于長江Ⅰ級階地,基坑下部存在承壓含水層角礫土、碎石土、粉質黏土夾粉砂層,含水層與長江江水存在水力聯系。

基坑底部以下存在承壓水層,需對基坑進行抗突涌穩定性驗算。穩定性驗算公式為:

Kty×Hw×γw≤D×γ

式中 Kty―抗坑底突涌安全系數,對于大面積普遍開挖的基坑,不小于1.20;對于承臺可分別開挖且平面尺寸較小的基礎,不應小于1.0;

D―基坑底至承壓含水層頂板的距離(m);

γ―D范圍內土的平均天然重度(KN/m3);

Hw―承壓水水頭高度(m);

γw―水的重度,取10KN /m3。

角礫土頂面埋深為23.40~27.00m,高程-1.41~-5.44m;基坑底面埋深15.74m,高程6.37m,勘察其間地下水位平均埋深0.6~3.0m,高程19.10~19.25m,按偏安全考慮,取承壓含水層頂板平均高程為-1.41m, γ 取19.85kN/m3。

經計算,Kty= 0.75

車站東北角坑底下約4~5m處存在粉質黏土夾粉砂層,該層為承壓含水層的“過渡層”,為弱透水層,具弱承壓性,與下部的承壓含水層存在水力聯系。根據基坑抗承壓水突涌驗算公式,此處承壓水水位高程需低于1.9 m基坑坑底才不會出現突涌破壞,若采用降水措施,水位降深將高達17.5m。由于粉質黏土夾粉砂分布較少,可考慮采用深層攪拌法或高壓噴射注漿法的土體加固方式對該層進行處理,通過地基土的加固處理,不但可以增加土體強度,也降低了土體的滲透性,使該處的基坑坑底抗滲穩定性得以提高。

10 基坑、樁基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基坑開挖深度較大,應根據開挖進展情況及時采取內支撐方案?;娱_挖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對坑底原狀土的擾動。

(2)基坑開挖過程中土方的開挖改變了土中原有的應力狀態,引起土層的變形蠕動,從而引起支護結構產生水平變形和豎向變形, 基坑開挖過程中需嚴格控制坑壁水平位移。

(3)在對軟土開挖時,基坑內土面高度應保持均衡,高差不宜超過1m,土方應隨挖隨運不能堆置在基坑邊,以防對支護體系產生不利影響。

(4)基礎施工之前,應了解周圍的地面排水情況,對可能排入或滲入基坑的地面雨水、生活用水進行有組織排水;及時發現周邊水管的破裂滲漏事故,并采取相應措施,嚴禁地表水或基坑排除的水倒流回滲入基坑。

(5)深基坑開挖后土體會有一定的回彈,同時由于坑底土的回彈,設計需注意土體回彈可能引起的坑底支護結構拉裂,對基坑支護結構、周圍鄰近已有建筑物、地下管線等產生不利影響。

篇6

關鍵詞:高速公路;水文地質條件;評價

0引言

擬建高速公路地處云南省西南部,是連接云南西部和西北部的咽喉要道,車流量極大,交通堵塞現象嚴重,現有的高速公路雙向四車道規格已不滿足現在的交通要求,所以該高速公路工程的擴容建設對舒緩云南西部交通具有重大意義。

1工程地質條件

1.1地形地貌

路線區域地勢兩頭低,中間高,最高點為九頂山頂海拔2800米,其次為天子廟坡頂海拔2419米,最低點為漾濞江河谷,海拔1300米,根據地貌成因、組合形態、海拔和切割程度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構造剝蝕波狀起伏緩丘洼地、垅狀起伏低山丘陵區:該區由于地殼上升緩慢,以剝蝕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態。波狀起伏緩丘洼地地貌相對高度小于150米;垅狀起伏低山丘陵地貌相對高度150-500米。山頂渾圓,山坡坡度一般20至30度。一般高程在2500-2700米為一級剝夷面,高程2300-2500米為二級剝夷面,高程2100-2300米為三級剝夷面,高程1900-2100米為四級剝夷面。路線多展布于此種地貌形態中。②河谷階地地貌:主要分布于楚雄盆地,南華盆地、云南驛盆地、祥云盆地,一般發育有三級階地,Ⅰ級、Ⅱ級階地較發育,階面平坦,高出河水面2至6米,長500至1400米,寬-般100至200米,堆積物一般具有二元結構,上部以粘性土為主,下部以礫石土為主。③溶蝕侵蝕山中峽谷型:主要分布于向筆村至金廠箐一帶,海拔2400至2800米,相對切割深度500至1000米。鋸齒狀山頂和魚鰭狀山脊,溝谷呈深切割的“V"字型峽谷,谷坡一般在45度以上,地表溶孔,石芽和溶槽發育,并發育有巖溶泉水。

1.2地層巖性

路線區域巖性繁多,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均有分布,根據道路工程的性質及巖土的物理力學指標,我們將路線區域的巖土分為四種類型:硬質巖組、軟質巖組、極軟巖組、松散巖組?,F分述如下:

①硬質巖組:弱風化粗粒和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夾少許泥質軟弱夾層:多為孔隙式、接觸式膠結,膠結物為硅質、鐵質,堅硬裂隙發育,零星分布于路線中部和東部的紅層中,另外在九頂山一帶也有大范圍的出露;灰巖、白云質灰巖:巖石致密堅硬性脆,在路線區域巖石巖溶率不高,在現有高速九頂山隧道出口段,由于受構造影響自云質灰巖多呈糜棱狀;弱風化的花崗斑巖、煌斑巖、玄武巖:巖石堅硬致密,主要分布于路線紅土坡至九頂山隧道出口一段;片麻巖:巖石細分有花崗片麻巖、角閃片麻巖、斜長片麻巖等,巖石堅硬致密,主要分布于路線西洱河口至江西橋附近。

②軟質巖組:弱風化的泥質粉砂巖、泥巖互層:裂隙發育,巖石為泥質膠結呈碎塊狀,抗風化能力低裂隙發育,分布于起點至祥云沙龍附近及大江西村至深長村一帶,一般埋深10至15米;弱-強風化的長石砂巖和泥巖不等厚互層:巖石以泥質膠結鈣質膠結為主,由于軟硬互層,巖體穩定性較差,抗壓強度不高多呈碎塊狀,主要零星分布于路線上,一般埋深8至13米;弱-強風化的板巖:路線區域出露的板巖有絹云板巖、砂質板巖、炭質板巖。絹云砂質板巖,主要分布于路線止點附近。炭質板巖主要分布于小官村水庫附近,由于受構造影響巖石多呈碎石及碎塊狀;弱風化-強風化的泥灰巖:泥灰巖在路線區域出露不多,主要零星分布于沙橋至下莊地段。

③極軟巖:全-強風化的花崗斑巖、煌斑巖、霏細斑巖:該類巖石由于受構造和風化的影響強烈,多呈碎石及碎粒狀,遇水侵泡后可呈砂狀,力學強度低,主要分布于紅土坡至九頂山隧道出口段,厚度一般10至25米;全-強風化的泥質粉砂巖泥巖互層:該類巖石力學強度極低,遇水后多呈粘土及粉質黏土狀,灰白、灰黃、淺紫色泥巖遇水后都具弱膨脹性。一般出露于地表或埋深于覆蓋層之下。該類巖石分布范圍較大,從起點至紅土坡均有分布;全-強風化的炭質板巖:該類巖石遇水軟化后多呈炭質粘土狀,易染手,強度低,分布于小官村水庫附近。

④松散巖組:碎石土呈稍密至中密狀態,碎石呈棱角狀,無分選性;粉質黏土呈硬塑狀態,但在低洼處由于受水影響較大,干季無水時呈硬塑至半堅硬狀,雨季呈軟塑至流塑狀;殘積土由于未經搬運,因此較難區分與下伏基巖風化層的界線,由于地形變化一般較大,所以殘積物的厚度在小范圍內有較大變化;坡積層主要分布于山坡坡腳一帶,土體具有一定的分選性,一般從上到下由粗至細,受地形、巖性及裂隙發育程度影響,其堆積厚度變化較大,主要由塊石土、黏性土、砂性土組成,其力學性質受堆積時間及水的影響較大;洪積層一般分布于洪積扇堆積區,多以漂石土、卵石土為主,磨圓度較差。另外在盆地邊緣也分布有洪積之砂性土,如下莊和大合江一帶。漂石土、卵石土一般呈稍-中密狀,砂性土呈中密-密實狀。

2水文地質條件

路線區域處于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構造、地貌、形態、巖性差別較大,其水文地質條件明顯不同,根據收集前人資料并進行調繪和測試,現分述如下:

2.1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山嶺區,受巖性的制約水量差別較大。①灰、紫灰色石英砂巖,灰黃色砂巖互層,局部夾泥巖,裂隙發育,富水性較好,該段泉水出露點較多,一般泉水流量1至1.5升/秒。②紫、紫紅色泥巖,泥質粉砂巖互層,局部夾石英砂巖,面裂隙率4.8%,一般泉水流量<0.3升/秒。③褐、灰褐色玄武巖,主要分布于紅土坡至象鼻莊一帶地表,多呈全至強風化狀,一般泉水流量l至2升/秒,富水性強。④蒼山群變質片巖、片麻巖,面裂隙率15%,富水性強,一般泉水流量l至15升/秒。⑤灰綠、淺紫、灰色板巖夾灰巖,或砂巖。裂隙發育,富水性強,一般泉水流量都較大。

2.2巖溶水

路線區域巖溶主要發育于紅土坡至金廠箐一帶,巖性以厚層狀灰巖和白云質灰巖為主,由于區內受西有洱海深大斷裂帶,東有賓川斷裂帶的夾持,區內小斷裂發育,形成構造斷塊山,山坡較陡,一般>45°,有利于地表水的流通,因此區內巖溶發育中等,一般以石芽、石槽、溶蝕裂隙、微巖溶地貌景觀為主,局部發育有一些小型干溶洞,根據巖性,灰巖面巖溶率10至20%,可溶CaO含量達53至56%,泉水流量一般。白云質灰巖,面巖溶率5至10‰可溶CaO含量40%,泉水流量一般10至20升/秒,在斷裂層破碎帶泉水流量>100升/秒。

2.3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云南驛盆地、南華盆地、祥云盆地、大理盆地。在盆地中水位一般0.5至2米,靠近盆地邊緣地下水具承壓性,主要含水層為卵石層、礫石層,另外在洪積扇區域地下水也比較富集,并具有承壓性。裂隙水、巖溶水,其補給來源主要靠降雨補給,孔隙水除靠降雨補給外,山區裂隙水巖溶水也是其補給源[1]。

2.4溫泉

路線區域內的溫泉主要為西洱河畔的塘子鋪溫泉,流量15.18升/秒,水溫76.5℃,水溫年變幅2℃,水量變幅約2升/秒。該溫泉為西洱河斷裂所生成。

2.5地表水

路線經過地區較大的河流有:龍川江、漁泡江上游支流、普昌河,其它均為山區季節性河流及出露地表的泉水。龍川江發源于南華縣西北,歸宿于金沙江,年徑流量3.29億/m3,流量旱、雨季分明,旱季最小流量0.03m3/秒,雨季最大638m3/秒。

2.6路線區域地表水、地下水化學性質特征

路線區域的丘陵及中低山區地下水交替迅速,壩區交替慢,地下水類型大部分地區較簡單,水化學類型以HCO3-Ca和HCO3-Ca•Na型水為主,次為HCO3-Ca•Mg型,其它為HCO3-Ca-Na和HCO3-SO4-Mg型水,局部地段尚有SO4•HCO3-Ca及SO4-Na•Mg型水,礦化度0.01至0.81克/升,總硬度一般為0.2至16德度,pH值6至8.5。

2.6.1地下水

①南華、云南驛、祥云、大理盆地以第四系孔隙水為主,水化學類型以HCO3-Ca•Mg,HCO3-Ca•Na型水為主,總硬度6至16德度pH值6至8。

②山區一般以裂隙水為主,水化學類型以HCO3-Ga•Na型水為主,pH值5.7至8.4,局部為HCO3-Ca•Mg型水,總硬度1.13至19.69德度。

③巖溶水:主要經分布于九頂山一帶,水化學型以HCO3-Ga和HCO3-Ca•Mg型水,總硬度6.19至16.23德度,pH值6.5至8.1。

④溫泉:路線區域內的溫泉主要為西洱河畔的塘子鋪溫泉。

2.6.2地表水

路線區域內地表水主要為西洱河及龍川江,但兩河河水都受到污染,特別是西洱河污染更為嚴重。

3結語

地下水位斜坡路段埋藏較深,溝谷及階地路段埋藏較淺,地下水以主要以松散巖類孔隙水與基巖裂隙水為主,富水性強弱不等,松散巖類孔隙水很豐富,地下水位高。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為:斜坡不穩定問題,挖方路段邊坡開挖后易誘發工程滑坡,因此建議挖方路段加強邊坡支護設計;斜坡路堤段易產生側向滑移破壞,建議加強支擋結構。

參考文獻:

[1]趙慧玲.大同煤田巖溶地下水的水文地質特征分析[J].中國煤炭地質,2004,16(1):26-28.

[2]張有為.楚大高速公路邊坡治理[J].價值工程,2016,35(15):161-162.

篇7

一、工程概況

遜克縣黑龍江干流蒙古灘護岸工程位于黑龍江干流中游右岸,遜克縣奇克鎮高灘村境內,護岸起點為高灘村前魚房子處,沿黑龍江干流向下游蒙古灘延伸。護岸全長7km,該段護岸工程為七十年代修建,已經經過幾次洪水考驗,但2013年大洪水將護岸大部分干砌石沖毀。如不及時采取措施,每遇洪水還將加劇岸坡坍塌后退,直接威脅附近村屯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故急需對沖毀段護岸進行水毀修復。

1、地質概況

遜克縣蒙古灘護岸位于小興安嶺東麓,黑龍江中游右岸的河谷沖積平原區,整個地勢呈西高東低之勢,傾向黑龍江,地形起伏較大,區內可劃分為構造剝蝕丘陵、山前臺地、堆積河漫灘三種地貌單元。區域南為小興安嶺的剝蝕地形,坡度較緩;北為黑龍江河谷漫灘,地形平坦開闊;中間為壟崗狀山前臺地。

2、地層巖性及侵入巖

本工程區南部的丘陵、臺地主要分布第三系孫吳組的砂巖、礫巖、含礫砂巖。第四系松散推積層分布于黑龍江沿岸,呈塊狀分布,成因以沖積、洪積為主,為上更新統、全新統的地層,巖性為粘性土、粉土、粉砂及級配不良的砂礫石層。

區內的侵入巖見有加里東中期混染花崗巖,僅在遜克縣附近零星出露。

3、地質構造及區域穩定性

本工程區位于興安嶺―內蒙地槽褶皺區小興安嶺―松嫩地塊烏云―結雅新斷陷帶的北部邊緣。新構造差異運動不明顯,地震活動不強烈,附近無大型斷裂。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1:400萬),本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小于0.05g(相當于地震烈度小于VI度),區域穩定性較好??刹贿M行液化判別和處理。

4、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地下水埋藏類型,本區分布兩種類型地下水,分述如下:

(1)河谷漫灘區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淺水

分布于黑龍江的河谷漫灘區,含水層為級配不良砂、礫。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及汛期供水補給,同時接受丘陵、臺地區地下水的側向徑流補給,以向河流排泄為主,次為蒸發排泄。

(2)丘陵臺地區裂隙孔隙水

分布于壟崗狀陵臺地及下伏地層的裂隙之中,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同時接受地下水的側向徑流補給,以向河流排泄為主。

地下水類型為HC03-Ca.Na 型HCO3-Ca?Mg型,礦化度1-2g/L,PH值6.5-7.5,接近中性。

二、工程地質條件及評價

1、現狀

因原護岸年久失修,加之2013年8月份以來,遜克縣暴雨頻繁,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導致蒙古灘水位偏高,多處河水出曹。致使蒙古灘800m長護岸水毀特別嚴重。部分岸頂地面被沖刷成約0.5~2.0m沖坑;部分護岸岸頂以下護坡及固腳全部沖毀,已無砌石,岸坡陡立,岸坡水土流失及河岸坍塌嚴重。

2、地質概況

地貌單元為堆積河漫灘,地表比較平整,地下水主要是松散層孔隙潛水。護岸段巖性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地層巖性自上而下分層詳述如下:

①低液限粉土:黃色,下部濕,稍密~中密,表層為腐殖土,下部由低液限粉土夾粉細砂組成,分布于該段黑龍江高漫灘上,厚度2.5~4.5m左右,容許承載力建議值[R]=120kPa。

②級配良好礫(卵)石:黃色,組成成分混雜,主要由石英、長石組成,磨困度好,級配良好,粒徑一般小于15cm,主要分布于漫灘下部及河床部位。容許承載力建議值[R]=200kPa。連續分布,厚度較大。

3、岸坡土體工程地質特征

護岸段工程地質特征見表。

4、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1)岸坡穩定性

護岸地表比較平整,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巖性主要為低液限粉土、級配良好礫(卵)石,抗沖性差。岸坡工程地質條件分類按《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程》(SL188-2005)附錄E規定劃分為屬于穩定性較差岸坡,應采取適當的護岸處理措施。

(2)固腳

岸坡腳處巖性主要為級配良好礫(卵)石層,工程地質條件較好,護岸固腳可坐于此層之中。

護岸段邊坡巖性主要為①低液限粉土、②級配良好礫(卵)石。

土層穩定邊坡建議值如下:低液限粉土1:1.0~1:1.25;級配良好礫(卵)石1:1.5~1:2.5。

(3)土凍脹性評價

本次參照黑龍江省地方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23/902-2005)查知,本區標準凍土深度約為2.30m。護岸段最大凍結深度內低液限粉土為季節性凍脹性土,應采取相應的防凍措施。

(4)環境水對砼腐蝕性評價

地下水、地表水均具分解類溶出型中等腐蝕性和分解類一般酸性型弱腐蝕性。

三、天然建筑材料

1、粘土料

設計需土料3275m3,料場位于西山,運距3km。該土料場儲量豐富,儲量和質量均滿足設計要求。

2、砂礫料

砂礫石料場位于蒙古灘東側沙灘,該料場質量好,完全可以滿足工程要求,運距5km左右。

3、塊石料

塊石從石砬子石場外購,運距18km。該料場石料儲量豐富,石料巖性為玄武巖,材質較好,滿足設計要求。

四、結論

本區位于小興安嶺東麓,興安嶺―內蒙地槽褶皺區小興安嶺―松嫩地塊烏云―結雅新斷陷帶的北部邊緣。黑龍江中游右岸的河谷沖積平原區,整個地勢呈西高東低之勢,傾向黑龍江,地形起伏較大,區內可劃分為構造剝蝕丘陵、山前臺地、堆積河漫灘三種地貌單元。出露的地層主要有第三系孫吳組的砂巖、礫巖、含礫砂巖及第四系松散堆積層,侵入巖見有加里東中期混染花崗巖。工程區新構造差異運動不明顯,地震活動不強烈,附近無大型斷裂,區域穩定性較好。地下水主要為河谷漫灘區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潛水和丘陵臺地區裂隙孔隙水兩種類型。

水毀段地貌單元為堆積河漫灘,地表比較平整,地下水主要是松散層孔隙潛水,地層主要為低液限粉土和級配良好礫(卵)石。

水毀段岸坡工程地質條件分類按《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程》(SL188-2005)附錄E規定劃分,屬于穩定性較差岸坡,應采取適當的護岸處理措施。水毀段最大凍結深度內低液限粉土為凍脹性土,應采取相應的防凍措施。地下水、地表水均具分解類溶出型中等腐蝕性和分解類一般酸性型弱腐蝕性。

粘土料料場位于西山,運距3km。該土料場儲量豐富,儲量和質量均滿足設計要求。砂礫石料場位于蒙古灘東側沙灘,該料場質量好,完全可以滿足工程要求,運距5km左右。石塊從石砬子石場外購,運距18km。該料場石料儲量豐富,石料巖性為玄武巖,材質較好,滿足設計要求。

篇8

關鍵詞:抗震分析 數值模擬 巖層縱向變化 抗震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TU4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c)-0059-02

地鐵車站抗震設計是保證地鐵安全施工與運營的重要環節,由于濟南地質條件的特殊性,對地鐵車站的抗震性能要求也更為嚴格。研究表明,車站周邊土體與車站結構的動力相互作用將明顯改變場地周圍土體的動力反應特性,進而影響地鐵車站乃至周邊地表建構筑物的穩定,若不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將給車站的施工乃至后期運營帶來安全隱患。車站地質縱繼面如圖1所示。

1 工程概況

龍洞莊站位于濟南南部,屬山間溝谷地貌單元。地形總體南高北低,巖層南高北低,局部地勢起伏較大,自南向北逐步遞減,地面標高184.26~194.73 m。地幼隕隙下依次為素填土、粉質粘土、碎石土、中風化石灰巖(破碎)與中風化石灰巖。車站埋深18.4~21.8 m,覆土2.4~5.3 m,車站為兩層地下島式車站,車站小里程段為局部三層站,頂板高度縱向存在3次變化,結構形式較復雜。

2 車站三維抗震數值分析

該工程屬于重點設防類,車站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 g,設計地震分組第三組,按高于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強抗震措施。地震波如圖2所示。

選取龍洞莊站兩處頂板高度變化處進行建模分析。模型的尺寸為194 m×140 m×55 m,車站結構采用板單元模擬,車站柱和梁采用梁單元模擬,單元數88 252個,采用粘彈性人工邊界進行處理。模型地質參數詳見表1,數值模型見圖3。

將地震波在模型X、Y、Z3個方向以1∶0.85∶0.7的比例施加于模型基巖底面進行抗震模擬,計算步長為0.02 s,并進行位移、內力統計分析,位移云圖見圖4~圖5,位移統計見表2。

由計算云圖可知,在地震過程中模型整體沿X正方向位移最大值為187.7 mm;相對位移最大值出現在位于兩層段頂板高度變化處,土巖交界面較低。通過分析地震荷載作用下結構內力分析可知,地震作用下,車站彎矩最大值集中于車站腳部與柱端部,最大值出現在兩層段頂板高度變化處,彎矩最大值為1320 kN?m,車站三層與兩層段交界處與兩層段中部出現應力集中現象。

由位移統計分析表可知,水平X方向地震作用下結構橫斷面層間位移差均較小,最大位移差發生在三層段地下一層,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815,小于1/250,符合地鐵抗震設計規范要求。

3 車站抗震防護措施

根據數值計算結果與工程實際情況綜合確定車站主要抗震防護措施如下。

(1)遵循“強柱弱梁”原則,嚴格控制車站框架柱的軸壓比小于0.85,采用柱全高箍筋加密措施,并控制柱箍筋間距與肢距滿足抗震規范要求。

(2)梁中線應與柱中線重合,節點區梁腰筋應貫通,并配置附加腰筋和雙向拉筋,梁端1.5倍梁高范圍內采用箍筋加密處理。

4 結論

(1)巖層縱向變化對車站抗震特性有明顯影響,土巖交界面較低時,車站層間位移較大。

(2)由Midas時程分析可知,車站縱向結構形式變化處位移變化較大,受震時易產生應力集中。

(3)結合數值分析與工程實際,對車站梁柱結構采取有針對性的抗震防護措施可有效地提高車站抗震特性,保證工程安全。

參考文獻

[1] 李猛.基于時程分析的某地鐵車站抗震分析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5.

[2] 張鵬,劉春陽,張繼清.北京地鐵車站結構抗震分析[J].鐵道標準設計,2014(1):97-101.

篇9

關鍵詞 地鐵 淺層地下水 水文地質條件 分析評價

天津地鐵二期詳勘工作始于2003年8月份,目前累計完成勘探量67000多m。為查明水文地質條件,結合不同的工程類型,有針對性地投入了大量的勘察工作,并結合工程施工情況和區域水文地質特征,對沿線水文地質條件進行總結和分析研究,為設計提供了準確的依據。

1 地質條件

天津地鐵2、3號線沿線為沖積平原,皆為新生界沉積層覆蓋,以陸相沉積為主。第四紀晚期受海進海退影響,形成了海陸交互相沉積層。線路沿線沉積的海陸交互相沉積層具有明顯沉積韻律,各地層沉積厚度、沉積層位、巖性特征在線路不同地段雖有差異,但在成因上有明顯的規律性。

1 1 地層巖性

地層分布自上而下依次為:人工填土層①、新近沉積層②、第Ⅰ陸相層③、第Ⅰ海相層④、第Ⅱ陸相層⑤、第Ⅲ陸相層⑥、第Ⅱ海相層⑦、第Ⅳ陸相層⑧、第Ⅲ海相層⑨。

1 2 各地層地質條件

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層:雜填土、素填土,多分布于市區內,厚薄不均,差別較大。該層土密實程度差,易變形。

新近沉積層(故河道、洼淀沖積):以淤泥質粉質粘土、淤泥、粉土為主,分布于故溝坑、河漫灘、河流故道內,該層土工程性質較差。

第Ⅰ陸相層(Q43al):以軟塑—可塑狀粘土、粉質粘土為主,層底埋深4~7m,為淺基礎的良好持力層。

第Ⅰ海相層(Q42m):由灰色粉土、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組成,層底埋深12~16m,觸變性和靈敏度高,工程性質較差。

第Ⅱ陸相層的湖沼相沉積層(Q41h):以粉質粘土為主,厚度一般小于2 0m,粘性土為相對隔水層。

第Ⅱ陸相層的河床—河漫灘相沉積層(Q41al):以粉質粘土、粉土為主,層底埋深一般18~20m。上部粘性土為相對隔水層。

第Ⅲ陸相層(Q3eal):以黃褐色的粉質粘土、粉土為主,可塑—硬塑,局部夾粉細砂和粘土透鏡體。層底埋深25~30m。該層工程性質較好。

地鐵工程地下段洞身主要位于第Ⅰ陸相層(Q43al)、第Ⅰ海相層(Q42al)和第Ⅱ陸相(Q41al)中,局部位于第Ⅲ陸相層(Q4eal)中。

2 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2.1 天津市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地下水按賦存介質,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以巖溶水為主的基巖裂隙水兩大類型。第四系孔隙水分布廣,厚度大,在水平和垂向上巖相變化復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地質分層為基礎,依據埋藏條件、水質等水文地質特征,并考慮多年延用的習慣,對含水巖組進行劃分,將第四系孔隙水劃分為4個含水組,3個含水亞組,其中第1含水組相當于全新統和上更新統(Ⅰ,Q 4+3),底界深度一般在70m左右。另外從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地下水開采條件方面,將賦存于不同含水組的地下水劃分為淺層地下水和深層承壓水。一般將埋藏較淺、由潛水及與潛水有水力聯系的微承壓水組成的地下水稱為淺層地下水,而將埋藏相對較深、與淺層地下水沒有直接聯系的地下水稱為深層承壓水。第1含水組屬于淺層地下水系統,第2~4含水組屬深層地下水系統。

2.2 天津市地下水補、徑、排特點

在天然條件下,總的地下水補、徑、排特點是:在水平方向上,淺層水和深層水由北向南形成補給,在垂向上,下伏含水巖組接受上覆含水巖組的越流補給。

淺層地下水有下列補給、徑流和排泄特點。

補給:淺層地下水接受大氣降水入滲和地表水體入滲補給,地下水具明顯的豐、枯水期變化,豐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下降。

徑流:在水位作用下,淺層地下水由山前平原向濱海平原徑流,但由于含水介質顆粒較細,水力坡度小,淺層地下水徑流十分緩慢。

排泄:淺層地下水主要的排泄方式有潛水蒸發、向深層承壓水越流和人工開采。

根據地鐵工程結構物的埋深和特點,對工程影響較大的地下水主要是淺層地下水。

3 淺層地下水的水文地質特征

3.1地鐵工程影響范圍內地下水的類型

(1) 上層滯水

上層滯水水位埋深為0 5m左右,主要以松散的人工填筑土層①為含水層,下部新近沉積層和第Ⅰ陸相層中粘土層(②3、③3)為相對隔水層。部分地段與地表坑塘水體連通,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的補給。穩定水位受季節性變化影響極其明顯,僅分布在天津市局部地區。

(2) 潛水

第四系孔隙潛水的地下水位埋深一般為0 5~2 5m,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為1 6~1 8m,年變化幅度的多年平均值約為0 8m。高水位期出現在雨季后期的9月份,低水位期出現在干旱少雨的4~5月。潛水主要依靠大氣降水入滲和地表水體入滲補給,故地下水位的波幅變化較大,賦存于人工填土層①層、第Ⅰ陸相層③層及第Ⅰ海相層④層的相對含水層中,以第Ⅱ、第Ⅲ陸相層的⑤1、⑥1層粉質粘土為相對隔水底板。潛水層一般埋深為12~15m。

(3) 微承壓水

賦存于第Ⅱ陸相層及以下粉砂和粉土中的地下水具有微承壓性,第Ⅱ陸相層及以下的⑤2、⑥2、⑦2、和⑧2粉土、⑤4、⑥4、⑥5、⑧4、⑧5和⑨4粉細砂層中的地下水為微承壓水。以第Ⅱ、第Ⅲ陸相層的⑤1、⑥1層粉質粘土為相對隔水頂板,含水層厚度較大,分布相對穩定,微承壓水穩定水位埋深3 0~5 0m左右,水位受季節影響不大,水位變化幅度小。微承壓水接受上層潛水的越流補給,同時以滲透方式補給深層地下水。水位觀測初期,該層水上升很快,一般在30min之內即完成全部上升高度的80%左右,30min之后水位上升速度變緩,經過24h之后,水位一般穩定于潛水位以下。粉土中微承壓性沒有粉細砂層中微承壓水表現的強烈。微承壓水一般埋深為12~70m。

3.2 含水層透水性分類

根據有關規范,可將含水層的透水性分為6類(見表1)。

3.3 地層透水性特征

(1)

滲透系數和透水性關系

潛水、微承壓水含水層含水介質顆粒較細,水力坡度小,地下水徑流十分緩慢。部分地層的滲透系數及透水性統計如表2所示。

(2)

地層透水性分析

勘察范圍內的地層由粘性土、粉土和粉細砂等組成,其中第Ⅰ陸相層(Q43al)、第Ⅰ海相層(Q42m)和第Ⅱ陸相層(Q41al)主要由粘性土和粉土組成,局部夾淤泥質土,滲透系數均小于1m/d,一般為弱透水層。第Ⅱ陸相層(Q41al)中的粉質粘土和粘土的滲透系數約0 01m/d,為弱—微透水層,可劃分為相對隔水層。第Ⅲ陸相層(Q3eal)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和粉細砂組成,粘性土、粉土的滲透系數均小于1m/d,為弱透水層,粉細砂的滲透系數大于1m/d,為中等透水層。

(3) 淺層地下水的水文地質特征

潛水:人工填土層為①1雜填土、①2素填土,土體結構松散,含水量豐富,土層滲透系數大。第Ⅰ陸相層以③1粉質粘土為主,土體滲透性能差,土層滲透系數小。第Ⅰ海相層主要含水層為④2、④9粉土。④1及④8粉質粘土中夾有大量粉土透鏡體,儲水量較大,但出水量較小,垂直、水平方向滲透系數差異較大。

微承壓水:在天然狀態下,賦存于第Ⅱ陸相層(Q41、Q41al)、第Ⅲ陸相層(Q3eal)和第Ⅳ陸相層(Q3cal)粉土、粉細砂中的地下水具微承壓性質,但不宜被稱為典型的承壓水。因為典型的承壓水應該有穩定的水源補給,并應有穩定的不透水頂底板,而作為相對隔水層的第Ⅱ陸相層(Q41al)粉質粘土和粘土中有夾層,個別地方還有“天窗”。特別是第Ⅲ陸相層(Q3eal)中的粉細砂并非穩定分布,規模小,呈透鏡體狀,故自身無穩定的補給來源,而是由上下滲透性小的粉質粘土、粉土滲透補給。

賦存于第Ⅱ陸相層和第Ⅲ陸相層粉土、粉細砂中的微承壓水屬于第1層微承壓水,分布在地表以下16~28m,接受上部潛水補給的同時又排泄給下部第2層微承壓水。該層水對地鐵工程影響最大。

賦存于第Ⅳ陸相層及以下的粉土、粉細砂中的微承壓水屬于第2層微承壓水,分布在地表30m以下,接受上部第1層承壓水補給的同時又排泄給下部的深層承壓水。由于埋深較大,該層水對地鐵工程影響相對較小。

(4)

潛水和微承壓水的關系

由于上部潛水補給下部微承壓水,承壓水層之間又相互補給,所以淺層承壓水各含水層存在明顯的水力聯系,又具有明顯的垂向不均勻性。淺層地下水是統一含水體,只是由于局部地段地層透水性分布的差異性,對地鐵結構物的施工影響程度也不同。

(5)

粉質粘土和粉土透水性的分析

粉質粘土的塑性指數(Ip)一般為12~14,砂性較大,不是絕對的隔水層,具備一定的透水性,所以各含水層上下之間存在地下水補給關系。粉土的塑性指數(Ip)一般為8~10,粘粒含量一般為9%~15%,砂性較大、粘粒含量亦較大,其透水性也是相對的。

3.4 地下水溫度

天津地區地下水的溫度,埋深在5m范圍內隨氣溫變化,5m以下隨深度略有遞增,一般為14~16℃。

3.5 地下水的腐蝕性評價

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類型一般為硫酸鹽型;潛水一般對混凝土結構不具腐蝕性或具有弱腐蝕性,微承壓水對混凝土結構一般具有弱或中等腐蝕性,個別區段具有強腐蝕性;潛水及微承壓水對混凝土一般具有弱或中等腐蝕性。

4 水文地質勘察方面的幾點經驗

4.1微承壓水穩定水位的確定

為更加準確測定地下水(尤其微承壓水的承壓水頭)水位,應采用較有效的水位觀測方法。鉆進距含水豐富地層(第Ⅱ、Ⅲ和Ⅳ陸相層相對含水層)約1~1 5m之前(不穿透下部含水層,孔底在上部相對隔水層中),下套管至鉆進深度;將套管砸進下部相對含水層;用小直徑鉆具將套管中的相對隔水層穿透。由于套管打入下部相對隔水層,套管與周圍地層密貼較好,可起到有效隔離上部潛水的作用。

4.2 臨河地段的鉆探

根據工程特點布置水上鉆探,勘探孔一般布置在工程邊線外10m左右,勘探孔間距為20~30m;加強抽水和承壓水水位觀測工作;必要時布置大口徑群井水文地質試驗,采用穩定流、非穩定流抽水試驗確定水文地質參數,確定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水力聯系。

4.3 確定水位分層

在水文地質勘察之前,應首先掌握地層的分布情況,進而分析各含水層的分布位置、含水情況和相互補給關系,從而合理布置水文勘探試驗工作。要分層確定水位深度,分層抽水試驗,分層確定水文參數;分層取水樣進行水分析。

5 地下水對地鐵工程影響的分析評價

5.1 明挖法施工的車站工程

(1)第I海相層粉土、粉砂層和淤泥質土。由于土體松散軟弱,且粉質粘土多含粉土夾層,在潛水的作用下,易造成基坑的涌泥(土)、涌水,影響基坑的穩定性,設計和施工中應注意。

(2)第Ⅱ、Ⅲ陸相層中的粉土、粉細砂層。一般分布在地下16~28m,含有微承壓水,對基坑的影響最大。圍護結構的設計和施工中應考慮對該層微承壓水的封堵,以減少基坑坑底的突水和隆起。

(3)第Ⅳ陸相層以下的粉土、粉細砂層。一般分布在地下30m以下,含有微承壓水,由于上部相對不透水層的阻隔,對基坑的影響相對不大。圍護結構的設計和施工不需采用針對性的防護措施,以加強基坑的坑內降水、坑外減壓、坑外回灌和地表監測措施為宜。

(4)采取降水減壓設計時要嚴格控制抽水井施工質量,避免抽微承壓水時與上部潛水的連通,同時要嚴格控制“降壓不降水,出水不出砂”的原則,避免引起對既有建筑物的沉降破壞,要從降水、減壓、回灌和沉降觀測均衡等方面采取措施,制定可行方案,并從施工方面加以嚴格控制。

(5)采用地下連續墻或鉆孔灌注樁進行基坑支護時,應注意墻間或樁間咬合,避免潛蝕或漏水現象。

5.2 盾構法施工的區間隧道

(1)密閉型盾構最小覆蓋層厚度宜大于8m。

(2)設計時應充分考慮隧道施工中內外水頭差的作用。在動水壓力的作用下,細顆粒土容易流失,引起土體結構破壞、強度降低,圍巖地層形成管道,從而引起地表沉陷和建筑物破壞。

(3)在隧道洞身分布有淤泥質土和粉土,靈敏度較高,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易產生流動,在設計和施工中應注意。

(4)在隧道通過含有微承壓水的砂類土地層時,設計施工要考慮涌水、涌砂的可能性,避免引起開挖面失穩和地表塌陷。

(5)在地鐵穿過既有建筑時,要嚴格控制盾構進土量,并加強地表沉降監測。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地質勘測 地形條件 實踐分析

1、勘察時出現的主要問題

1.1 野外勘探工作方面

勘探工作人員在實際的勘探過程中,往往實現對地形地質條件及結構不作深入的了解,所以說很容易出現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勘探點的深度與間距方面。按照工作規定,在勘測復雜的地基時,應該加密勘探點,絕對不能因為一些特殊因素比如時間與金錢方面采用原來的斟探方案,為以后的工作留下隱患。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勘探人員往往因為做事馬虎,不細心,也不按照原有的規定去做,編錄人員沒有好的變動性,造成了相鄰的兩個勘探點地層懸殊太大;第二,在勘探人員勘察之前,并沒有了解勘探區的地質,隨便就依照任何一個地基等級進行探索。在進行巖土試樣分析這一環節,常常會發現濕陷性土等特殊的巖土,地基等級改變,從而導致勘探點的距離不科學。第三,勘探深度方面,一般來說孔深15m、5至6層的磚混結構住宅就可以滿足要求,但是,如果存在軟土層的話,15m深度顯然不合適。而且,如果一個存在碎石土的位置,采用深度為15m建筑2D3層的建筑物,必然會嚴重浪費資源;第四,在原位測試方面,必須嚴格地按照標準去進行,否則將會嚴重影響數據的準確性。特別在地溫與氣溫完全不同的夏冬季節,觸探指標也明顯不同。進行標準貫入實驗時,桿長與孔深的數據不符合要求。當桿長大于3米時,錘擊數的計算按照如下公式:N63.5=αN,其中N63.5為標準貫入錘擊數,α為桿長校正系數。當桿長分別為小于2m、4m、6m、8m、10m米時,則α分別為1.1、0.89、0.85、0.80、0.79。由于底有殘留與縮徑,且沒有按照準確的公式計算,因此就導致了標貫擊失真非常嚴重等;第五,在測量地下水位及采取樣品方面,勘探人員往往在進行量探鉆孔水位這一環節時,經常忽視抽水井及滋出地下水周圍是否有峭壁等情況,造成了對地下水位的測量不合理。

1.2 評價問題

地基的均勻性評價,一般來說,高層建筑在這方面應該嚴格按照《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或者另外有關的政策來進行。而GB50021-2001所提到的要求 則是為一般建筑規定的。目前,專家們仍然對于各個建筑沒有給出相對應的方法,他們把對高層建筑的評價方法適用于一般建筑的地基均勻性評價上,這樣做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不合理的;地震的效應問題,在對巖土工程進行評價時,很少給予在地基處理后的剪切波速的變化與場地地基類別等特別的重視。在提高抗震造價這方面,首先對一個建筑物場地做一個地層剪切波速試驗,不應該自我的實行覆蓋層厚度及場地類別的判斷;地基承載力特殊值,在這一方面,很多地區仍然使用已經取消的用GB5007-2002查表法確定地基承載力特殊值的方法,由于缺乏成熟的工作經驗,所以無法做出合適的數據。有些設計方常常不和一些單位協商,因此嚴重影響了工程造價。

2、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巖土工程勘察實踐

2.1 勘察主要技術方法

在實際工作中,勘探人員要想合理的確定巖土層的評價指標,以及測量出有效的相關參數,必須要嚴格按照一些職業部門所規定的有針對性的及適用于各個勘探的一些政策及原則。一般在勘探人員勘探時,他們經常用到地質勘查取樣、波速測試查明、地質測繪、地質鉆探以及室內試驗等好多試驗方法。下面我想要對如下幾個做出解釋:巖層鉆探。日常使用的是KY-250型鉆機與100A-D型鉆機來進行勘探。在日常工作時,一般使用全部采芯、泥漿護壁、來回鉆進的方法。沙土層巖芯采取率應該超過74%,并且粘土層巖芯采取率大于89%,還應該確切記錄各圖層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改變,認真描述和觀察各個土層的宏觀特點,以便為了確切的觀察地層結構。詳細分析每一個地層樣本,確定勘察工作的標準;室內試驗,確定一個出發點去安排室內試驗,對勘探地所存在的具體問題詳細描述。采用室內試驗,能有效的對各項物理指標合理判定,并且為巖土工程的評價和分析提供合適的標準。大體而言,對物理性指標的試驗包括:對巖土的性質水質分析、顆粒分析及測定壓縮等等。在實驗之前,需要注意的是,認真做好落錘的清孔工作,并且要求落錘的下落速度為20次/min。

2.2 巖土工程在實踐中的地基處理技術

在巖土工程勘察實踐中,地基處理是其核心的環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沉積地層的土壤顆粒,都是屬于直徑1.6mm~2.2mm之間的細砂和粉細砂構成的;尤其在一些特殊地區,由于表層砂子含水量低,粉細砂也多呈分散形狀,這并不滿足天然地基的要求,應該做一些必要的處理。有下面幾種處理方法。第一,強夯法,主要適用于加固軟土地。由于它具有施工簡單、速度快以及成本低等優點,所以在處理軟土地有著很大的收益。由于夯錘的自由落體,所以就產生了一種沖擊波和能量,以促進于地基的處理。地基土層的加固工作也能快速完成,這種方法從根本上降低了地基的壓縮性、黃土的凹陷性和沙土因振動發生的液化現象,也就實現了地基的穩定性和承受壓力,使雙向提高。第二,淺層法,這是處理淺層地基的核心方法,主要適用于松散的細沙層。主要操作過程是:在基坑開挖到所規定的深度后,將樣樁拿到基層的兩邊,一般,在鋪砂時,盡量控制厚度不超過0.25m,在鋪好之后,向其中加水使之與砂層平行。并插入鋼叉攪拌,之后每隔0.1m重新插入鋼叉,直到砂子落實結束。第三,振沖法 ,也就是在震動和水沖時對土壤進行加工,主要分為兩種,振沖法和振密法。前者需要添加填充材料,在黃土地區一般使用它,而后者是不需要填充任何東西,一般適用于較粗的沙礫地基。振沖法的主要原理是:由于振動力,擠壓密實砂層;借助振動,通過使砂層液化,重新排列,以減小其空隙度,從而實現土壤的加工。

3、結語

在復雜地形地質條件進行巖土工程勘察時,不管采用那種地基處理方式,都需要在處理之后,仔細的與以前做對比,檢查地基處理質量。檢測時,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時刻按照各個規定的要求,還應該不斷提高勘探人員的技術水平以及職業道德,合理的進行勘探工程。盡量使巖土工程勘探達到完美的效果,以使我們國家的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旭然.淺談巖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見問題及其解決方法[J].中國高新技企業,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