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細胞癌范文
時間:2023-03-21 17:54: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底細胞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皮膚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39.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4(b)-013-03
在我國,皮膚癌約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5%左右,其中皮膚基底細胞癌(SCC),及鱗狀細胞癌(BCC),的發病率占皮膚癌的90%以上,且在逐年升高[1]。皮膚惡性腫瘤中,BCC是最常見的,占所有皮膚腫瘤的65%~75%[2]。而SCC由于容易出現區域淋巴結轉移,它的危險性比BCC高得多。所以近年來對BCC和SCC的研究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關注。
1 人皮膚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的診斷
1.1 組織病理學檢查
目前,BCC、SCC的確診主要靠活檢和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活檢是診斷腫瘤性質的可靠手段,但它是一種有創操作,存在腫瘤細胞擴散的風險,而且可能因為取材不準出現假陰性結果。組織病理學檢查是皮膚惡性腫瘤診斷的金標準。
1.2 皮膚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的檢測
鱗狀細胞癌抗原是從子宮頸鱗狀上皮中分離出來的鱗狀上皮相關抗原TA-4的亞單位。多數研究顯示,SCC-Ag與SCC的侵襲、轉移、復發和預后密切相關,是反映SCC生物學特性的重要腫瘤標志物。SCC-Ag的檢測有助于早期診斷SCC,并可能作為皮膚鱗狀上皮癌變及鱗癌復發風險預警的一種方法。
1.3 PET
PET即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是通過檢測來自放射性物質正電子的釋放來獲得關于組織代謝率的信息,并通過圖像反映出來,從而對病變組織進行診斷和分析。PET靈敏度高,當疾病早期處于分子水平變化階段,PET檢查即可發現病灶所在,并可獲得三維影像,進行定量分析,達到早期診斷,這是目前其他影像檢查所無法比擬的。PET還可以診斷惡性腫瘤是否發生了轉移,以及對轉移的部位一目了然,這對腫瘤診斷的分期,是否需要手術和手術切除的范圍等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國外,PET被廣泛用于皮膚惡性腫瘤診斷的研究[3]。在我國,因PET儀器昂貴,檢查費用高,目前臨床應用較少。
1.4 皮膚鏡技術
皮膚鏡技術是一種在體觀測皮膚表面下部微細結構的非創傷性技術,近年來在惡性黑色素瘤、BCC、SCC以及一些非腫瘤、非色素性皮膚病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Newell B等[4]用皮膚鏡技術結合免疫組化,對比了微血管面積在BCC和正常皮膚中的變化情況,結果發現單位體積的BCC癌灶中微血管的面積比正常皮膚增加了4.9倍。Zalaudek I[5]后來進一步指出:應用皮膚鏡技術來診斷BCC,其敏感性是86.7%,特異性是71.9%。這說明,通過早期監測皮膚腫瘤中微血管面積的變化,可初步判斷腫瘤的良惡性。但關于微血管面積變化多少才可確定腫瘤性質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標準。
1.5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是利用弱相干光干涉儀的基本原理,檢測生物組織不同深度層面對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幾次散射信號,通過掃描得到生物組織二維或三維結構圖像的一種成像技術。其主要應用于眼科,但資料顯示,在國外該技術早已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非黑素瘤性皮膚癌的的診斷[6]。由于對皮膚的穿透性不足,腫瘤的邊界常無法界定,因此制約了它在皮膚癌診斷上的應用。
1.6 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
電阻抗斷層成像是根據人體內不同組織具有不同的電阻抗這一物理原理,通過給人體注入小的安全電流,測量體表的電位來重建人體內部的電阻抗分布圖像,是醫學成像技術的一個新方向。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應用于體表腫瘤診斷的研究越來越多。最早是由Emtestam L等[7]通過實驗指出BCC與正常皮膚的電阻抗值在統計學上有差異性,后來Aberg P等[8]的實驗進一步驗證了這一差異性。他指出在電阻抗成像系統利用非侵入性電極的情況下,從良性黑痣中鑒別出BCC的敏感性是96%,特異性是86%。而利用侵入性電極時只有用于診斷惡性黑色素瘤才有更高的準確度[9]。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完善,相信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將會在惡性皮膚腫瘤診斷領域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普及。
1.7 共聚焦顯微技術
共聚焦顯微技術是具有獲得三維清晰圖像、活細胞內動態生理反應的實時觀察記錄、定性定量分析等優勢。有研究表明,共聚焦顯微技術在BCC和SCC上潛在巨大的診斷價值,不管是在活體內還是活體外[10]。在共聚焦顯微圖像下,BCC的小血管密布于癌細胞團周圍或者癌巢里面,細胞呈伸長的橢圓形,中間是高度單型、極化的細胞核。BCC細胞的細胞核有很高的屈光率,看起來偏暗,細胞質則比較亮[11]。這些都是BCC在共聚焦顯微圖像下的特點,是診斷的重要依據。對于大結節型基底細胞癌,共聚焦顯微技術被認為可替代冷凍切片,但對于SCC,尤其是原位癌,診斷的靈敏性及特異性還有待提高。
1.8 熒光成像技術
人體組織含有很多能發射熒光的物質,如膠原、彈力蛋白、血管等,在適當激發光照射下能發射特定波長的熒光信號。相同結構或成分的組織在適當波長激發光的照射下其熒光光譜特征也基本相同或相似,當其中一部分組織發生癌變時,其結構、成分、代謝率也將發生變化,從而熒光光譜特征也跟著變化,熒光成像技術便可以將這種癌變組織與正常組織在熒光光譜特征上的差異顯示出來,即區分癌變組織與正常組織。近幾年來,多光子激發自體熒光成像技術的研究越來越熱門,該方法不需服用光敏劑就可以直接檢測組織固有熒光,直接反映組織內部結構信息,為深入研究癌組織的內部分子結構、探尋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驗數據,在早期皮膚惡性腫瘤的無損傷診斷及定位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12]。
1.9 其他
在皮膚惡性腫瘤的診斷中,CT、MRI等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另外,有報道采用多色熒光原位雜交技術來檢測人染色體的畸變率從而早期診斷鱗狀細胞癌,并作為鱗癌癌變風險預警的一種方法,但這項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13]。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真正能夠對人皮膚腫瘤進行早期、直接、無創性檢測和診斷的技術終會問世并造福于人類。
2 人皮膚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的治療
2.1 手術治療
BCC及SCC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患者術前已做活檢并已確診,則可直接切除不需做術中冰凍,SCC應在距腫瘤邊緣1.0~2.0 cm切除,BCC應距0.5~1.0 cm。發生于特殊部位,如下眼瞼、鼻尖等的切除范圍可適當縮小。如果術前腫瘤性質未知,切除后的腫瘤標本立即行術中冷凍切片檢查,根據病理結果決定是否行擴大根治術。SCC未發現淋巴結轉移時,一般不需要行預防性淋巴結清掃,但需要參考腫瘤分化程度而定;對轉移到區域淋巴結的SCC,應做局部淋巴結清掃術。切除后較小的創面可直接縫合,但在眼瞼、鼻翼等部位,因可能導致器官的易位變形,一般采取局部皮瓣修復。創面較大或無局部皮瓣可用者可采用軸形皮瓣轉移整復或植皮術。
2.2 Mohs顯微切除法
Mohs顯微切除法是皮膚外科技術與特殊冰凍組織切片相結合的一種手術方法,適用于單一灶性連續生長的皮膚惡性腫瘤,尤其是BCC、SCC[14]。Mohs外科手術既能徹底切除癌變組織又能盡可能使創面縮小,還可以科學準確地判斷病灶切除的深度和邊緣[15]。具體操作:麻醉后緊貼邊界刮除腫瘤,然后碟形切除剩余的邊緣1~2 mm厚,將切除下的標本仔細定位,冰凍,橫向切片,讀片,檢查所有的邊緣來查找是否有殘留的腫瘤細胞。通過腫瘤部位的定位,醫生可以確認出殘余病灶的位置并切除僅包含腫瘤組織的部位。重復上述過程,直至切緣陰性。Pennington BE等[16]在進行文獻復習后,總的評價是Mohs手術療法治療SCC的療效優于傳統的外科切除術。
2.3 放療及化療
放療適用于年老體弱或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BCC對放療較SCC敏感,預后好于SCC。對未分化的頭面部SCC,如無深部組織如肌肉、骨骼轉移,可優先采用放射治療。對已有骨骼或淋巴結轉移且經手術治療又復發的SCC,也可采用放射治療。頭面部的皮膚惡性腫瘤切除,極易出現術后局部病灶的復發,因此術后放療十分必要。有報道[17],將32P膠體注入瘤體內治療晚期頭頸部鱗癌,患者腫瘤局部均得到明顯控制,疼痛明顯減輕,生存時間也相應延長。對于硬化型及放療后復發的BCC病例,不宜采用化療,因為其對射線不甚敏感。鱗癌放療的關鍵在于掌握恰到好處的破壞程度,使射線破壞腫瘤,而對周圍組織破壞較少[18]。對于BCC和SCC,化療的療效仍然存在爭議。目前大部分專家學者建議臨床上不宜對BCC或SCC患者常規應用化療作為根治性治療或輔助措施。
2.4 光動力療法
光動力療法是應用光動力效應的原理,聯合使用光敏劑及相應光源選擇性破壞靶組織的一種非侵襲性的全新治療技術,其獨特的優勢以及良好的耐受性使它在皮膚科中的應用尤其是皮膚腫瘤方面日益受到關注[19]。Christensen E等[20]對44例BCC患者刮除術后行光動力療法治療,治療后緩解率大幅升高,6、12、24和36個月的復發皮損數目無明顯變化。隨著新的光敏劑在臨床的不斷應用和新光源的不斷出現,相信光動力在皮膚腫瘤領域的應用中,會有著越來越廣闊的前景。
2.5 電化學療法
電化學療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電化學反應破壞腫瘤細胞的生存條件,從而導致腫瘤壞死,達到治療的目的。它是一種利用局部電脈沖刺激和化學抗癌藥物相結合治療腫瘤的新方法,療效確切,操作簡便,費用低,患者痛苦少,尤其適用于手術不便切除的皮膚腫瘤。對某些腫瘤也可先行電化學治療,再作手術切除,以減少復發。
2.6 藥物治療
目前應用于BCC及SCC治療的藥物主要有氟尿嘧啶、5%咪喹莫特、干擾素等。氟尿嘧啶主要抑制腫瘤細胞DNA和RNA的合成;5%咪喹莫特是一種小分子免疫調節劑,可增強機體的天然與獲得性免疫應答。干擾素用于腫瘤皮損內注射,在表淺型和小結節型BCC治療上的應用較多。另外,維A酸類制劑對治療SCC及BCC也有一定的療效。
2.7 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是將一定功能的外源基因導入細胞,治療癌癥的一種方法。關于BCC及SCC的免疫基因治療、抑癌基因治療及聯合基因治療等,已開展了大量基礎和動物實驗研究,但目前仍沒有突破性的進展。
2.8 其他
BCC和SCC的治療還有激光治療和冷凍治療,但因復發率較高,現已基本被手術所取代。另外,有報道[21]通過抑制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短期內可使腫瘤及其血管的生長迅速減緩,但這對BCC和SCC的療效有待進一步探索。
3 展望
隨著對人皮膚BCC、SCC研究的深入及科技的發展,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對腫瘤組織進行早期、直接、高效、無創性地鑒別與診斷,并能夠跟蹤、評價治療效果的新技術新方法定會問世并服務于臨床。基因治療等一些新技術的逐漸進步與成熟,也讓人們看到了將來從源頭上徹底治愈人皮膚惡性腫瘤的希望。
[參考文獻]
[1]艾勇.常見非黑素瘤性皮膚癌的外科治療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04,13(1):106-107.
[2]張暉.皮膚癌病因及流行病學研究現狀[J].中華今日醫學雜志,2003,3(4):84-85.
[3]Fosko SW, Hu W, Cook TF, 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or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 Arch Dermatol ,2003,139(9):1141-1146.
[4]Newell B, Bedlow AJ, Cliff S,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microvasculature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and actinic keratosis using intravital 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J]. Br J Dermatol, 2003,149(1):105-110.
[5]Zalaudek I, Argenziano G, Soyer HP, et al. Three-point checklist of dermoscopy: an open internet study[J]. Br J Dermatol,2006,154(3):431-437.
[6]Olmedo JM, Warschaw KE, Schmitt JM,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in vivo: a pilot study[J]. J Am Acad Dermatol,2006,55(3): 408-412.
[7]Emtestam L, Nicander I, Stenstrom M, et al. Electrical impedance of nodular basal cell carcinoma: a pilot study[J]. Dermatology,1998,197(4):313-316.
[8]Aberg P, Nicander I, Holmgren U, et al. Assessment of skin lesions and skin cancer using simple electrical impedance indices[J].Skin Res Technol, 2003, 9(3):257-261.
[9]Aberg P, Geladi P, Nicander I, et al. Non-invasive and microinvasive 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a of skin cancer-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echniques[J]. Skin Res Technol,2005,11(4):281-286.
[10]Chung VQ, Dwyer PJ, Nehal KS, et al. Use of ex vivo confocal scanning laser microscopy during Mohs surgery for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J]. Dermatol Surg,2004,30(12):1470-1478.
[11]Gonzalez S, Gilaberte-Calzada Y, Gonzalez-Rodriguez A, et al. In vivo reflectance-mode confocal scanning laser microscopy in dermatology[J]. Adv Dermatol, 2004,20(12):371-387.
[12]S Zhuo, J Chen, T Luo, et al. Multimode nonlinear optical imaging of the dermis in ex vivo human skin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channel mode and lambda mode[J].Optics Express,2006,14(17): 7810-7820.
[13]H Yao, S He, Y Wu, et al. Application of Multicolor Fluoreo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to Early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08,27(11): 1137-l143.
[14]Bowen GM, White GL Jr, Gerwells JW. 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5,72(5): 845-848.
[15]Smeets NW, Kuijpers DI, Nelemans P, et al. 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face-results of a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BrJ Dermatol, 2004,151(1):141-147.
[16]Pennington BE, Leffell DJ. 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 established uses and emerging trends[J].Oncology (Williston Park),2005,19(9):1165-1171.
[17]王延臣,張虹,楊寶良,等.膠體組織間注射治療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7,14(3):147-148.
[18]宇常青,賀春艷.126例頭面部皮膚癌放射治療療效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06,7(7):64-65.
[19]Szeimies RM, Morton CA, Sidorof A, et al.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non-melanoina skin cancer [J]. Acta Derm Venereol, 2005,85(6):483-490.
[20]Christensen E,Skogvoll E,Viset T,et al. Photodynamic therapy with 5-aminolaevulinic acid dimethylsulfoxide and curettage in basal cell carcinoma:a 6-year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ollow-up[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9, 23(1): 58-66.
篇2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左側2例,右側5例。年齡32~72歲,平均47歲。發病時間2~5年,平均3.5年。7例均以鼻翼部包塊就診而行手術切除,術中冰凍切片證實為基底細胞癌。
1.2 手術方法:本組7例患者入院后常規術前準備,在病灶側滑車下神經和眶下神經阻滯下切除包塊,送檢。待冰凍切片報告證實為基底細胞癌后擴大切除范圍至超過腫瘤邊緣0.5~1.0cm,深至鼻翼軟骨表面,創面徹底止血。根據鼻翼創面大小在同側鼻唇溝設計皮瓣,皮瓣蒂部和長度之比為1:1.5~2.5,切取皮瓣后轉至創面縫合,鼻唇溝所留創面直接縫合,若張力過高可作皮下分離后再縫合處理。
1.3 結果:7例患者術后愈合良好,6~8天拆線,無感染情況。隨訪1年無復發和遠處轉移。
2討論
基底細胞癌屬于惡性皮膚腫瘤,又稱作基底細胞上皮瘤,為一種起源于表皮基底層或皮膚附屬器的惡性腫瘤,但其發展緩慢,極少發生轉移。多見于40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室外工作者較多見。可發生于掌跖以外的各處皮膚,約75%發生于面、頸部,且多在口以上,如鼻側、頰部、顳部和前額等。一般分為結節潰瘍型、色素型、硬斑狀或纖維化型、淺表型四型。基底細胞癌因其發展緩慢,很少發生轉移故手術切除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切除范圍應超過腫瘤邊緣1.0cm,深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多數部位的基底細胞癌均可在徹底切除后直接拉攏縫合創面。位于眼瞼及鼻翼的病灶,切除范圍可適當減小,應盡量保留其襯里,以利于創面的修復。本組7例患者為發生在鼻翼部的基底細胞癌,其手術治療的難點在于如何覆蓋治療切除后所留創面,為了達到切除徹底的目的切除范圍為距病灶邊緣0.5~1.0cm之間,深度達鼻翼軟骨層以外,所留創面不能直接拉攏或減張縫合,也不能采用游離植皮法來覆蓋,因在軟骨面上植皮不能成活,若在軟骨面表面留一層組織作游離植皮用則又難以達到根治目的,針對此問題筆者采用腫瘤同側的鼻唇溝皮瓣轉移來覆蓋創面,很好地解決了腫瘤切除后鼻翼部創面覆蓋問題。并且7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療效,隨訪1年無復發和遠處轉移。
鼻唇溝皮瓣的優點在于:首先鼻唇溝皮瓣位置與鼻翼部創面鄰近,利于皮瓣轉移覆蓋創面;其次鼻唇溝位于面動脈分布區域血供豐富,很少發生血供障礙,且皮瓣切取較為簡單;其三鼻唇溝皮瓣切取后所留創面因該部位固有的生理凹陷作直接拉攏或減張處理后即能縫合覆蓋。用鼻唇溝皮瓣修復鼻翼缺損,皮瓣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皮瓣的蒂部在實際工作中多數設計在上方,因為若蒂設計在下方,常常需要一個橋來跨越中間正常組織,需要行兩次手術,在二次斷蒂術前,皮瓣的橋部會有滲出和結痂,給患者帶來不便,而患者最希望的是一次完全閉合傷口;②在皮瓣轉移過程中,其長度的1/3~1/4將由于旋轉而損失,設計皮瓣時應將此因素考慮在內,通常鼻唇溝皮瓣的長寬比例可以設計為3:1,皮瓣設計線應沿著鼻唇溝皮膚皺褶線相應的彎曲,這是鼻唇溝皮瓣設計的一個重要技巧,可以使最后的切口瘢痕隱藏在鼻唇溝自然皺褶線內;③皮瓣切取并掀起后,應對皮下脂肪層及皮瓣的形狀適當修剪,使其與缺損更相適應,因為皮瓣轉移后的繼發缺損要邊對邊直接縫合,故遠端應當逐漸變細,最終尖端形成的角度最好小于30°,這樣邊對邊直接縫合時不會形成明顯的貓耳畸形;④皮瓣縫合時,應先縫合繼發缺損區,繼發缺損區的閉合有利于皮瓣向原發缺損區移動,從而減少了皮瓣大部分張力;⑤在閉合繼發缺損區行皮下縫合時,應向深部縫住位于鼻翼基部的上頜骨鼻突上的骨膜組織,否則由于皮瓣的拉力,會使鼻子移位,同時也分擔了皮膚所受的大部分張力,防止以后由于張力引起的瘢痕增寬。
[參考文獻]
[1]郭樹忠 主譯.Sherrell J,Aston Robert W,Beasley Charles H.M.Thorn e主編(美).格-斯整形外科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西安公司,2002:22-26.
[2]魯開化,艾玉峰. 臨床美容整形外科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西安公司,1998:134-149.
篇3
【關鍵詞】 島狀皮瓣;修復;基底細胞癌
1病例報告
男性,61歲,右眼內眥、鼻根部包塊2 a合并潰瘍1 a入院. 查體:右眼內眥、鼻根部潰瘍創面4 cm×3 cm,邊緣不整齊,高低不平,有少量淡黃色分泌物,周圍軟組織無紅腫,耳前耳后及下頜、頸部表淺淋巴結無腫大,右眼睜閉活動不受限,視力無下降,鼻淚管通暢,淚液無外溢. 入院診斷:右眼內眥及鼻根部皮膚癌. 入院給予創面清創、清洗、濕敷、換藥后準備手術. 術前進行充分討論制定皮膚癌潰瘍切除范圍及創面島狀皮瓣修復方案,并于術前用多普勒探明左眶上動脈走行,于左眶上設計約7 cm×5 cm大小之皮瓣,皮瓣形狀類似三角形,蒂寬約2 cm. 手術在靜脈復合麻醉下進行,沿病灶邊緣以外1.0 cm做切口線,切除病灶至深筋膜層,缺損創面約6 cm×4 cm,按設計切口劃線,先切開動脈島狀皮瓣遠端,自筋膜下向蒂端掀起皮瓣,仔細分離,保持平面深淺一致,分離出左眶上動脈,形成左眶上動脈島狀皮瓣,皮瓣遠端血運良好,逆時針旋轉180°覆蓋缺損創面,放置負壓引流,縫合皮瓣、皮膚. 再于右上臂內側切取全厚皮片,供皮區縫合后,將取下之全厚皮片移植于額部繼發創面,加壓包扎. 術后皮瓣血運良好,皮片全部成活,缺損修復好,張力形態良好. 病理診斷:基底細胞癌. 隨訪1a局部創面修復后無癌癥復發.
2討論
皮膚癌常見的有鱗狀細胞癌,汗腺癌,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是起源自表皮或其附屬器的皮膚惡性腫瘤. 好發于老年人的顏面發際邊緣、眼瞼、鼻部、耳部、頰部等部位,惡性度較低,病變較局限,發展緩慢,轉移率低[1]. 基底細胞癌臨床上分許多類型,本例為潰瘍型,創面不新鮮,伴有淺表壞死組織,基底深達筋膜層,如果單純切除植全厚皮、中厚皮,外觀差且皮瓣成活率很低. 本例術前經多次創面清創、清洗、濕敷、換藥,術中進一步切除病變及失活組織,并注意保護鼻淚管. 眶上動脈瓣眼動脈分支的解剖位置較恒定,此眶上動脈皮瓣血運良好,皮瓣質軟且較薄,整個手術操作并不很復雜,主要難度是解剖眶上動脈并以此為軸設計皮瓣[2],修復局部深度創面. 一期手術完成,皮瓣修復后外觀好,顏色與正常膚色相近,并且抗感染能力強,是臨床修復內眥及鼻根部皮膚缺損手術極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字]基底細胞癌;基底細胞上皮瘤
[中圖分類號]R7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5-0671-03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flrcinoma,BCC)又稱基底細胞上皮瘤、侵蝕性潰瘍,是臨床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之一。基底細胞癌相對良性,病死率較低,但對人體的危害卻不容忽視,而且其臨床及病理表現呈多樣性,易引起誤診和漏診。為此,我們收集我科1990~2006年有明確病理診斷和完整臨床記錄的基底細胞癌患者203例,通過分析總結,對BCC的臨床病理特點、誘因進行探討,以提高診斷及鑒別診斷水平。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 性別與年齡分布:男116例,女87例,男:女比為1.33:l,男性多于女性。發病年齡21~92歲,平均為49.82歲,其中20~29歲7例,30~39歲19例,40~49歲51例,50~59歲41例,60~69歲34例,70~79歲37例,80歲以上14例;發病高峰為40~69歲,共126例(62.07%)。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8年,平均5.26年。
1.1.2 發病部位:頭面部共175例(86.2%),其中頭皮6例,額部11例,眶周42例,鼻翼47例,鼻唇溝8例,頰部24例,顴部5例,上唇11例,下頜部3例,眉部4例,耳廓2例,耳周圍12例;軀干部共20例(9.85%),其中胸部6例(2例位于),背部4例,腰部5例,恥骨部l例,肩部1例、外陰2例、腹股溝l例;四肢共8例(3.94%),其中大腿5例,小腿1例,上肢2例。
1.1.3 臨床分型及自覺癥狀:除3例為多發外,其余均為單發,所有病例均未見轉移病灶。腫瘤最小0.3cm×0.4cm,最大l0cm×6cm。按皮膚損害分型:結節潰瘍型86例,色素型91例,淺表型15例,硬斑病型8例,纖維上皮瘤型3例。有56例主訴患部瘙癢,多為輕度,僅2例明顯,15例訴輕度疼痛,其余無自覺不適。
1.1.4 發病前原有皮損:182例患者主訴腫瘤發生前無原有皮損及明確誘因,2例伴發于皮脂腺痣,11例有外傷史(于術、刺傷、燙傷、汽槍傷),8例在色素痣(其中4例有冷凍、化學腐蝕治療及局部刺激史)的基礎上發生,其中2例出生時色素痣即存在。
1.1.5 臨床與病理診斷符合情況:臨床診斷與病理報告均為BCC者145例(71.43%),與病理診斷不符的58例(28.57%),其中臨床診斷為:色素痣13例(包括藍痣2例),脂溢性角化13例,黑素瘤12例,鱗狀細胞癌6例,血管瘤2例,表皮囊腫4例,角化棘皮瘤2例,皮膚結核、Paget病、汗管角化癥、扁平苔蘚、Bowen病及濕疹各1例。
1.2 研究方法:回顧分析的病例系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皮膚科1990~2006年間病砰診斷明確的BCC病例,共203例。整理原始資料,將患者的病理送檢單各項臨床內容歸類,進行整理和統計。參照有關專著重新閱片,并總結分析。
2 結果
2.1 組織病理變化
2.1.1 表皮:表皮角化過度15例,表皮角化不全13例,棘層肥厚80例,表皮萎縮變薄123例,基底層液化變性26例,炎性細胞浸潤26例。其中部分病例表現為腫瘤組織上方表皮萎縮變薄,而兩側棘層肥厚。其中106例腫瘤組織與表皮相連,12例與毛囊相連。
2.1.2 真皮:203例真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組織細胞浸潤,3l例有漿細胞浸潤,17例有中性粒細胞浸潤,132例真皮及淺層血管增生擴張。165例(80.3%)在瘤細胞團及其周圍間質中見到多少不等的色素顆粒。其中26例有大量色素。
2.2.3 腫瘤組織:典型的腫瘤細胞類似基底細胞,瘤細胞在周邊排列成柵欄狀。在203例病理標奉中,細胞分裂像明顯增多的有23例(11.33%),其中5例出現異常核分裂像。在201例(99.01%)病理標本中可見劍腫瘤細胞與周圍間質之間的裂隙。
2.1.4 病理分型:本組203例BCC中,實體型93例,色素型26例,淺表型15例,硬化型15例,囊腫型22例,角化型6例,腺樣型17例,纖維上皮瘤型9例。
2.2 不同病理型的皮損分布部位:僅發現淺表型及纖維上皮瘤型更多見于軀干、四肢,其他類型的BCC主要分布于頭面部。
3 討論
關于BCC來源說法不一,最初認為來自表皮基底細胞,但Lever提出BCC不是來自表皮基底細胞,而是來自原始上皮胚芽細胞,電鏡觀察發現瘤細胞核較大,橋粒發育較差,張力原纖維很少,顯示與正常皮膚基底細胞不同,而與未分化的毛母質細胞或胚胎表皮細胞,特別是原始上皮胚芽細胞相似,因此多數學者支持后一說法。BCC幾乎完全見于有毛皮膚,特別是面部,除痣樣基底細胞上皮瘤外,鮮見于掌跖部。本組203例患者,皮損絕大多數見于頭面部,提示紫外線是BCC的重要誘因,可能與紫外線可引起角質形成細胞的DNA損傷和激活皮膚抑制性T淋巴細胞有關。但是本組病例11個唇部發病的均位于上唇,而且面部最好發的部位為鼻翼和眶周,這些不能完全用紫外線照射解釋,是否與這些部位皮膚結構不同有關尚有待進一步證實。
一般認為BCC的好發年齡為老年人,余桂林等…認為我國的發病年齡比國外早10年,60~69歲為發病高峰。但本組資料40~49歲即進入發病高峰,其余依次為50~59歲和60~69歲。70歲以后病例減少,可能與此年齡段人口基數小有關。本組患者的發病年齡比以往國內報道早10年。BCC隨年齡增大而發病率增高的機理可能是由于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及總的日光照射時間增多的結果。
BCC的皮損表現多樣化,所以臨床分型也不一致。目前公認的是Lever的分型標準,即將其分為五型:①結節潰瘍型;②色素型;③硬斑病樣或纖維化型:④淺表型;⑤纖維上皮瘤型。本組病例結節潰瘍型及色素型最常見。國外報道多發或既往有BCC病史的病例占13%~45%,但本組病例僅3例BCC為多發,其余均為單發。BCC一般自覺癥狀輕微,本組病例出現瘙癢或疼痛的71例主要為輕度,只有2
例有較明顯的瘙癢。另外有8例從色素痣轉變而來,其中2例色素痣出生時即有,4例近幾年經化學腐蝕、冷凍治療及局部刺激后才增大破潰演變為BCC,提示基底細胞癌不僅發生于皮膚纖維瘤、皮脂腺痣及線狀表皮痣,還可發生在色素痣的基礎上,局部的化學、物理刺激可能是重要的誘因。
203例患者中有58例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不符,盡管較以往報道的臨床病理診斷符合率高,但誤診率仍達28.57%。其中誤診最多的是色素型和淺表型BCC。由于色素型BCC呈黑色或藍黑色,其中有38例被臨床誤診為色素痣、脂溢性角化或惡性黑素細胞瘤。淺表型BCC相對少見,主要表現為紅斑或脫屑性斑片,15例淺表型BCC有9例位于軀干、四肢這些BCC“非好發部位”,其中臨床診斷分別5例誤診為Paget病、汗管角化癥、扁平苔蘚、Bowen病及濕疹。由于腫瘤臨床表現的多樣化,因此對長在頭面部的不十分確定的色素痣樣、血管瘤樣腫物以及軀下四肢的無明顯自覺癥狀、持續存在、緩慢增大的浸潤性斑片應想到BCC的可能性,盡早切除后作病理檢查,這些誤診的疾病雖然在臨床形態上與BCC相似,但從組織病理上容易鑒別。
篇5
摘要:目的:探討眼瞼腫物的組織病理類型及其變化。方法:樣本回顧性病例分析。收集:1992年1月~2007年12月眼瞼腫物患者共2089例作為研究病例進行分析。結果:位于良性病變前5位的分別是炎性病變、痣、狀瘤、皮樣囊腫及表皮囊腫、上皮囊腫;位于惡性病變前5位的分別是基底細胞癌、皮脂腺腺癌、淋巴瘤、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結論:對眼瞼腫物的病理分類有助于眼瞼腫物的病理診斷,為疾病診治提供參考依據。淋巴瘤位于第3位且有增加趨勢。
關鍵詞:眼瞼腫物;癌;淋巴瘤
中圖分類號:R3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8)10-0097-01
眼瞼腫物是眼科常見病,其組織發生和胚胎來源復雜多樣。正確的臨床及病理診斷對于臨床醫生選擇治療方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從組織病理學角度出發進行樣本回顧性病例分析。
1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所用資料為我院病理科自1992年1月~2007年12月眼瞼腫物患者共2089例作為研究病例,參考眼科病理學分類。在本研究中,良性病變占89.6%;惡性病變占10.4%。二者比例約8.6∶1。
2結果
見表1、表2。
表1眼瞼良性腫瘤病理學分類
表2眼瞼惡性腫瘤病理學分類
3討論
篇6
治愈關鍵:早發現、早治療
皮膚癌是發生于身體暴露部位的惡性腫瘤的統稱,常見的有原位癌(即表皮內瘤)、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等。皮膚癌是比較容易治愈的惡性腫瘤,關鍵是能否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各類皮膚癌的早期表現多為紅斑狀皮損,伴有鱗片狀脫屑或痂皮形成,僅憑肉眼觀察非但難以區分其類型,且易與牛皮癬、濕疹等良性皮膚疾患相混淆,常需借病理檢查才能確診。
皮膚癌治愈率可達90%
手術仍為治療皮膚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切除的范圍應隨腫瘤的大小、浸潤深度而異。對病灶范圍大、浸潤廣的病例,應在有條件的醫院作冰凍切片檢查,以確保切除的徹底性。病灶完全切除的基底細胞癌,其局部復發率為1%~5%,腫瘤的切除范圍隨病灶浸潤深度而定。對鱗形細胞癌的切除范圍基本上同基底細胞癌,但伴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應作淋巴結清除術。
皮膚癌術后若無癌細胞殘留,一般無需化療或放療,除惡性黑色素瘤外,復發率很低,一般預后尚好,絕大部分無復發或遠處轉移。
目前,治療方法除外科手術外,還有藥物治療、冷凍治療、放射、化學、激光、免疫治療等,均有很好的療效,治愈率可在90%以上。
皮膚防癌這么做
日光曝曬、紫外線照射、慢性刺激與炎癥、電離輻射是皮膚癌常見的致病因素。因此,要預防皮膚癌,首先要減少過度曝曬,避免在烈日下工作或活動,陽光強烈時外出要涂防曬霜、戴太陽帽,避免接觸瀝青、石油等具有較強致癌性的化學物質。其次要避免頻繁吸煙、熬夜等。另外,多吃些葡萄、石榴、柑橘等水果,多喝綠茶,可預防和清除癌基因。
皮膚與人體器官一樣,皮膚疾病拖延治療和反復發作,也會增加癌變的可能。因此,皮膚上黑痣或疣如果突然增多,顏色加深,滲液、潰爛、脫毛、出血,或突然出現包塊及色素沉著等,都可能是皮膚癌的征兆,應當及時就醫。
我國皮膚癌發病率較低,不要草木皆兵,把皮膚上任何一些變化都看作是皮膚癌,如一般的老年斑、老年疣、老年性血管瘤等,如果情況比較穩定,就無需擔憂。
>>鏈接
遠離皮膚癌小常識
及時減壓 壓力是皮膚癌的誘因,它會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增加患癌的風險。
篇7
1 臨床資料
某女,93歲,因“額部皮膚腫物20年,快速生長4月余”為主訴收入我科。患者20年前發現額部皮膚有一小包塊,黃豆大小,無不適,生長緩慢。4個月前,已經生長為約核桃大小,無明顯誘因,出現快速生長,結痂,成角狀,在當地醫院行穿刺細胞學檢查,見細胞輕度異型性,不排除鱗狀細胞癌,后就診我科。查體:老年女性,一般情況可。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增大。額部正中可見皮膚腫物,色灰黑,呈圓柱角狀,基底直徑約4cm,凸出皮膚約7cm,表面粗糙,中部有彎,觸之較硬、不痛,基底活動度差,周圍稍紅腫(如圖1~2)。完善術前檢查,在全麻下行額部皮膚腫物擴大切除自體皮移植術。沿著腫物周邊0.5cm切除,基底達骨膜層,術中快速冰凍,提示外毛根根鞘癌,周邊切緣及基底未見癌細胞。于左上臂內側切取全厚皮,移植于創面,打包包扎。1周后打開敷料見皮片成活可(如圖3),冰凍返石蠟病理確診:外包根鞘癌(如圖4)。2周拆線治愈出院。6個月后隨訪局部無復發,因年老或其它疾病在家中死亡。
2 討論
外毛根鞘癌是一種少見的毛源性皮膚附屬器惡性腫瘤,國內文獻報道不多,臨床上難以作出準確診斷,常誤診為角化性磷癌、基底細胞癌等。瘤組織主要向外毛根鞘方向分化,發病相對緩慢,很少轉移,但具有浸潤性生長特點,是一種形態和生物學行為不一致的低度惡性腫瘤[1]。組織病理常見表皮增生、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瘤細胞部分呈鱗狀或透明樣,明顯異型,大小不一,排列紊亂,胞核較大、深染、有明顯的核仁,核分裂像易見。手術切除是首選的治療方法,預后好,不易復發。
皮角作為一種醫學疾病首先由倫敦的外科醫生Everard Home在18世紀末詳細描述[2]。其并非組織病理學診斷,而是大體標本形態學診斷,多繼發于其他皮膚病,如尋常疣、脂溢性角化病、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等,且多生長于暴露及易受摩擦的部位。手術切除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切除后組織病理學檢查是非常必要。本例患者是筆者所見報道病例中年齡最大者,而腫瘤表面過度角化而合并產生皮角的,未見國內外文獻報道。
[參考文獻]
[1]Swanson PE,Marrogi AJ,Williams DJ,et al.Trichilemmal carcinoma:clinicopathologyic study of 10 cases[J].J Cutan Pathol,1992,19(2):100-109.
篇8
摘要 :目的 探討顏面部皮膚癌的手術治療與面部形態及美容的關系。 方法 69例顏面部惡性腫瘤,根據病灶的部位和范圍,擴大切除后行單純縫合(14例)、游離植皮(11例)、局部皮瓣+植皮(13例)、皮瓣轉移(31例)等方法修復創面。 結果 皮瓣全部成活,皮片有3例表皮壞死,余皮片全部成活,切口愈合良好。原位縫合者無明顯術后瘢痕,隨訪6個月~3年,游離植皮者皮片顏色較周圍皮膚深,稍影響外觀,局部皮瓣+植皮者位于面側部、發際、耳后等隱蔽處,外觀無明顯影響,顏面部外觀滿意。 結論 顏面部惡性腫瘤宜早期手術擴大切除,選用合適的整復外科方法修復創面,可取得較滿意的外形及預后。皮瓣應是修復創面的首選方法。
關鍵詞 :顏面部;腫瘤;修復整形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looks following plastic treatment of facial malignant tumor.Methods From1998to2005,69patients with basal cell 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ere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Primary suture(14cases),local skin flap(31cases),skin graft(11cases)and skin flap plus skin graft(13cases)were used to repair the wounds after extensive resection.Results The skin graft and various skin flaps all surived.The facial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were satisfactory after the surgery.Conclusion Extensive resection of facial malignant tumor in early phase and suitable repair technique may help to preserve the appearance.Skin flap is the method of choice.
Key words:face;malignancy;plastic surgery
面部是人體的暴露部位,發生于該處皮膚惡性腫瘤的治療非常棘手,術中既要考慮徹底切除病灶,防止局部復發,又要顧及創面修復后如何盡可能恢復其正常的形態和功能。處理顏面部惡性腫瘤的要點是早期診斷,采取合適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從整形美容外科的角度,回顧性分析并討論我科1998年―2005年69例顏面部皮膚惡性腫瘤的治療情況。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9例,男性47例,女性21例,年齡26~82歲,平均年齡(54.75±22.09)歲。腫瘤類型:基底細胞癌45例,鱗癌19例,隆突性皮纖維肉瘤3例,黑色素瘤2例。部位:面頰23例,顳部12例,眼瞼部9例,耳部5例,額部6例,鼻部10例,唇部3例,面部多發性1例。瘤體大小約0.5cm×1.4cm~3.5cm×5.5cm。病程3個月~15年不等, 均未發現淋巴結及遠位器官轉移。
1.2 方法 本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方法,根據腫瘤發生的部位、類型和侵犯深度,最大限度切除病灶,遺留創面14例切緣皮瓣游離后分層直接縫合,11例游離植皮,13例局部皮瓣+植皮,31例分別采用鼻唇溝、V-Y滑行皮瓣、顳筋膜皮瓣、眼輪匝肌蒂顳部皮瓣[1] 等進行修復。術后根據病情予以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
2 結果
經完整切除瘤體病灶,切口皮片一期愈合,顏面部外觀滿意。隨訪6個月~3年:2例隆突性皮纖維肉瘤局部復發,1例死于遠位胸腔轉移,1例惡性黑色素瘤死于其他疾病,余腫瘤均無局部復發;11例游離植皮者皮片顏色較周圍皮膚深,稍影響外觀;皮瓣+植皮位于面側部、發際、耳后等隱蔽處,外觀無明顯影響。具體指標見表1,經χ 2 檢驗P
表1 隨訪6個月~3年皮片與皮瓣修復效果比較(略)
2種方法的比較:*P
3 典型病例
3.1 例1 女,66歲,面部多發性腫塊迅速增大6個月入院,追問病史半年前右面部發現一腫塊,自行抓破后迅速增大,漸擴展右顳部、右鼻唇溝處、左眼眶外側、左下頜角,包塊無明顯疼痛。7年前左面部、3年前左前額部有類似包塊,外院予以冷凍治療。否認家族遺傳史。查:右顳部直徑4.0cm、右面部直徑5.0cm、左眼眶外眉弓處直徑3.0cm等菜花狀包塊,包塊均有分泌物,右面頰為甚,惡臭,局部皮膚較紅,左前額處直徑5.0cm×5.0cm皮膚高低不平,并有黃白色結痂,邊緣不整,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擬診面部鱗癌住院。完善檢查后,在全麻下行腫瘤擴大切除術,術中探察:右面頰已向深層組織侵犯,瘤體組織基底部質韌,右頰區、上唇、左額、顳區及左面部瘤體組織較局限,未向深層組織侵犯。分別距瘤體邊緣0.5~2.0cm切除病灶,右頰部島狀皮瓣轉移至右上唇,右面頰、右顳區分別游離植皮,術后包扎,10天拆線,皮片、皮瓣成活。病理示面部多發性鱗癌(Ⅱ~Ⅲ級),病灶周圍未見癌細胞。術后外觀較滿意(圖1)。
圖1 面部多發性鱗癌手術前后(略)
3.2 例2 患者,男,68歲,左鼻唇部腫塊3年逐漸增大6個月入院。自訴3年前發現左側鼻旁一包塊,近半年來包塊漸增大,無納差、消瘦等不適反應,查體:一般情況好,心肺無異常,左鼻翼外側處約3.0cm×2.5cm腫塊,高出皮膚表面,呈菜花狀,表面粗糙少許分泌物,局部未觸及腫大淋巴結。擬診基底細胞癌。完善檢查后,在局麻下行腫塊擴大切除,術中根據創面設計滑行皮瓣,上緣沿左下眼瞼下緣,外達左側發際處,術中設計皮瓣,下緣沿左鼻唇溝至左唇角。沿SMAS筋膜淺層掀起皮瓣,充分游離后,向上滑行覆蓋創面。術后皮瓣下放置皮片引流24h,加壓包扎,7天拆線,皮瓣成活。病理示基底細胞癌。術后外形較滿意(圖2)。
圖2 基底細胞癌手術前、中、后(略)
4 討論
早期手術是治療顏面部惡性腫瘤的首選方法,也是最理想的方法。對惡性腫瘤大面積的清掃是無可非議的,由于腫瘤位于顏面部,防止局部復發與外形重建是顏面部皮膚惡性腫瘤手術治療須同時解決的兩個問題,切除范圍愈大癌細胞轉移復發的安全系數愈高,但切除后的創面愈大,外觀修復愈難。恰當的擴大切除就是既要徹底切除腫瘤避免復發,又要強調面部美容,使手術對外貌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術前制定手術方案時,應根據病灶的發生部位、腫瘤類型和侵犯深度,在切除病灶的前提下,根據美學要求,選擇最適宜的修復方式,最大限度地恢復術區外形。
以不同的邊界切除皮膚軟組織惡性腫瘤,其術后局部復發控制率不同,單純切除腫瘤組織術后復發控制率為63%,而邊界較寬的局部切除術后復發控制率為92%,恰當的手術方式明顯提高手術治愈率[2] 。切除范圍大小應根據腫瘤大小、周圍皮膚活動度及腫瘤距周圍組織器官的遠近程度來決定。一般都應包括一定范圍的瘤周正常皮膚,如基底細胞癌為0.5~1.0cm,鱗癌為1.0~2.0cm,顏面部可適當保守些,但要靈活掌握。如病灶位于眼瞼、鼻翼、鼻尖等部位可保守些,但位于面頰部,則可適當增加寬度。同時,病灶一定的切除深度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為一定深度的切除病灶對預防腫瘤的復發同樣重要,面部皮膚惡性腫瘤的切除深度應根據病灶所在部位、腫瘤類型和侵犯深度來決定。對于表淺局限和外生性癌,可自深筋膜切除,對于已侵犯深層肌肉者,則應連同肌肉組織自骨膜淺層切除,對術區的面神經盡可能地保留,位于面頰部伴有深部肌肉浸潤的腫瘤,應連同肌肉及黏膜一起作洞穿性切除,不能姑息;是否行淋巴結清掃術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基底細胞癌淋巴結轉移只是個別的,轉移率0.01%,鱗癌淋巴結轉移也只有10%~15%,即使晚期也較少發生轉移。未發現淋巴結轉移,一般不作預防性淋巴結清掃術,同時淋巴結清掃術也增加了手術創傷[3] 。如局部淋巴結腫大,經病理確診為腫瘤轉移者,應做區域淋巴結清掃。
顏面部皮膚腫瘤切除后創面的修復對容貌的恢復是關鍵,大多數較小病灶切除后,創面如無過大張力,可作原位縫合。面部皮膚惡性腫瘤好發于中老年人,該年齡組皮膚較為松弛,皮下組織較為疏松,這一獨特的皮膚解剖生理特點,為病灶切除后創面的修復提供了有利條件[4],原位縫合,盡量減少直線瘢痕,并將瘢痕隱藏在鼻唇溝、頜下、耳前、發際等處。然而,由于面部特殊的解剖結構,有些病例小范圍手術創面的單純縫合也會引起瞼外翻、唇外翻、口角牽拉、鼻缺損等面部器官變形,必須用皮瓣或皮片來修復,如缺損創面大,且無深部血管、神經、骨等組 織外露,可選用中厚或全厚皮片游離移植來修復,供區一般選擇耳后、鎖骨區或上臂內側,這些部位的膚色、質地與面部較為接近。如有骨、主要血管、神經暴露,應選用合適的皮瓣修復創面,又因皮瓣厚度與腫瘤切除的深度相似,移植后不臃腫,也不凹陷,局部皮瓣與被修復區的顏色最為接近,所以同時解決了修復區不平整和色澤反差大的問題,術后外形滿意。如眼輪匝肌為蒂顳側皮瓣修復中頜面部軟組織缺損,供區可兼獲“除皺”的效果[1] ,帶輪匝肌為蒂顳側皮瓣血供好,肌肉蒂長,皮瓣旋轉角度大,可提供中頜面部任何部位的組織缺損修復。皮瓣為顳側面,設計簡便,操作較方便,皮瓣色澤與缺損部位一致,尤其對中老年人,可同時達到消除魚尾紋的作用。皮瓣通過皮下隧道,局部無臃腫。無“貓耳”形成,手術可一期完成,術后供區無明顯瘢痕。不犧牲主干血管,惟一感到不足的是皮瓣所切取的面積不夠大,不能用來修復大范圍的組織缺損。本組對于眼、鼻、唇、額部、面頰等部位的腫瘤在擴大切除的基礎上,應用如鼻唇溝皮瓣、V-Y滑行皮瓣、顳筋膜皮瓣、眼輪匝肌蒂顳部皮瓣、雙葉旋轉皮瓣[5] 及改良菱形瓣[6] 等修復顏面部軟組織缺損,既可減少術后復發,又對容貌的恢復具有滿意的效果。對面部洞穿性缺損,采用局部皮瓣翻轉作襯里鄰近帶蒂皮瓣(如額瓣)轉移修復缺損,外形滿意。
顏面部皮膚惡性腫瘤的治療中,臨床治療也應與其他惡性腫瘤相區別,應結合腫瘤外科、整形外科及皮膚外科的基本原理綜合考慮,早期切除,選擇合適的修復方法,同時根據腫瘤的病理分型、生物學行為及部位輔以化療或放療,以達到修復、重建又兼顧外觀美容的目的。
參考文獻 :
[1] 汪春蘭,曹東升,李小靜.以眼輪匝肌為蒂顳側皮瓣修復中頜面部軟組織缺損[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98,33(2):115-116.
[2] 王 煒.整形外科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71-477.
[3] 汪良能,高學書.整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423-424.
[4] 張 剛,羅少軍,湯少明,等.老年人顏面部皮膚癌的外科治療[J].中國醫師雜志,2004,6(5):616-617.
篇9
早期跡象
1.日光性角化病,在面及手背上有觸之較硬的角化性丘疹,稍高出皮膚表面,發癢,淡紅色或紅色,也可為褐色,常多發,是一種癌前病變;
2.黏膜白斑,在唇部、口腔、外生殖器或肛周黏膜處發生小片白色增厚性斑片,瘙癢重,也是一種癌前病變;
3.鮑溫病,在中老年人軀干、四肢的皮膚或皮膚與黏膜交界部位出現小片紅斑,漸擴大呈圓形、多環形或不規則形隆起暗紅斑片,邊界清楚,表面有鱗屑或輕度結痂,是皮膚原位癌;
4.濕疹樣癌,在單側、外生殖器或肛周處有浸潤而邊界清楚的紅斑、結痂,且按照濕疹治療不見好轉;
5.基底細胞癌,在老年人面部,通常在鼻子周圍及內眥、頰部發生單發正常皮色、珍珠樣紅色、暗棕色小結節,邊緣卷起,緩慢增大;
6.鱗狀細胞癌,在面部、四肢處的慢性潰瘍,經消炎治療持久不愈,或慢性皮膚病基礎上又發生了新的潰瘍;
7.惡性黑素瘤,年輕人色素痣發炎、結痂或出血,略癢或有刺激癥狀,或是手指、足趾等處有色澤不均勻的黑色斑片發生,甚至有小結節;
8.蕈樣肉芽腫,在軀干、四肢有不規則浸潤斑塊,且難耐瘙癢。
只要出現上述癥狀,就應立即去皮膚科醫院或正規醫院皮膚科,醫生會給你做如下一些檢查。
檢查方法
1.皮膚科一般檢查;
2.皮膚活組織檢查;
3.CT或磁共振檢查。
說明
1. 皮膚科醫生根據皮膚潰瘍或其他病變的臨床表現,會考慮是否有皮膚癌的可能性;
2. 通過鉆孔器或手術切除,對可能發生皮膚癌的皮損進行皮膚活組織病理檢查,可確診皮膚癌及其類型;
3. CT或磁共振檢查,可判斷皮膚癌是否已轉移。
高危人群
1.長期戶外工作或常進行戶外活動者,如日光浴過多者,易患皮膚癌;
2.有唇及口腔黏膜白斑;過度吸煙,特別是吸煙斗者;有不合適的假牙或有銳利和殘缺的牙齒,常對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和損傷者;
3.陰道反復感染白色念珠菌,或者患有外陰癌前病變――黏膜白斑者;
4.長期接觸砷劑的礦下工作者;
5.長期受到放射線、焦油類衍生物等刺激者;
6.患光化性角化病、慢性放射性皮炎、慢性皮膚潰瘍、瘢痕組織等癌前病變者。
治療原則
在病變局限時,可采取皮膚病變切除手術。如病變面積大不能手術切除,可采取化療、放療、光化療法等。老年人不愿手術或手術有禁忌證,及患部不適用手術者,也可用血卟啉激光治療。
預防措施
1.避免日光過度照射,尤其是白種人應改掉日光浴的習慣。夏季外出時應戴遮陽帽,每日常規使用防日光系數(SPF)15或以上的防曬霜;
2.不吸煙,尤其不用煙斗吸煙;
3.保持口腔清潔衛生,治療口腔疾病;
4.避免生殖道感染,積極治療外陰黏膜白斑;
5.不接觸砷劑和放射線、焦油類衍生物;
6.多吃富含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維生素A的食物;
7.積極治療各種皮膚病和皮膚癌前病變,如光化性角化病、慢性放射性皮炎、慢性潰瘍、瘢痕組織。
篇10
2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 河北 唐山 063300)
【摘要】目的: 探討外陰癌個性化治療的必要性,分析預后的影響因素。方法:回顧我院收治的10例外陰癌的臨床資料。結果: 單純外陰局部廣泛切除2例,一例存活至今,另一例24個月后轉移死亡外陰局部廣泛切除加腹股溝淋巴結清掃3例,2例尚存活,1例48個月復發死亡。外陰廣泛切除加腹股溝淋巴結清掃1例,存活18個月后復發死亡。外陰腫物單純切除1例,40個月后死亡。拒絕治療者3例,分別于21月、30月、31月死亡。結論: 外陰癌應個體化和綜合性治療,手術治療是主要治療手段;臨床分期、病理類型和淋巴結轉是外陰癌預后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外陰癌;個性化治療;預后
【中圖分類號】R7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325-01
外陰癌占女性惡性腫瘤的0.5%以下,占女性所有生殖道原發惡性腫瘤3-5%[1-2]。多發生于絕經后婦女,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90%為鱗癌,其余為惡性黑色素瘤、巴氏腺癌、Paget病,基底細胞癌、疣狀肉瘤等。外陰癌傳統的手術范圍廣泛,雖然療效好,但因手術切口壞死、感染率高,且影響生活質量,同時或多或少存在治療不足及過渡治療問題。所以其個體化的綜合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現就我院收治的外陰癌10例的治療與預后進行臨床分析和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收集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外陰癌共10例,按FIGO2009年外陰癌分期標準分期。規范放療,照射范圍超過肉眼邊緣2厘米以上,設二野交替照射腫瘤,量6000cGY/6-8周。化療采用順鉑為主的聯合化療,常用的PVB、PMB方案。
例1患者45歲,外陰瘙癢20年,加重伴外陰腫物3年于1995年1月7日入院,婦檢:上方有一腫物約2.5cm×2cm,表面破潰紅腫,周圍皮膚顏色變淺,觸痛。雙側腹股溝區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局部組織病理鱗狀細胞癌。故行外陰局部廣泛和腹股溝淋巴結切除術。會陰切口甲級愈合,腹股溝區切口延期愈合,術后輔以放療,痊愈出院。病理為鱗狀細胞癌(高分化),無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Ⅰb期。隨訪至今未復發,現存活。
例2患者54歲,外陰瘙癢3月,局部病理基底細胞癌。于1996年11月4日入院,婦檢:頂部一硬結節約1cm×0.7cm,表面顏色變淺。無觸痛,活動。手術行外陰局部廣泛切除,切口甲級愈合。病理為基底細胞癌。臨床分期Ⅰa期,至今未復發現存活。
例3患者62歲,外陰腫物2月于1997年1月20日入院,婦檢:右大上方腫物約3cm×3cm,質硬,觸痛。雙側腹股溝區未及腫大淋巴結。因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不宜擴大手術而行外陰腫物單純切除,切口甲級愈合,病理為外陰胚胎性橫紋肌肉瘤,上皮樣肉瘤,臨床分期Ⅰb期。家屬拒絕放化療出院。后分別于術后12個月、21個月時,右大再生腫物,均行外陰腫物切除,病理同前。首次術后36個月時,外陰局部復發和右側肺轉移,臨床Ⅳ期。拒治療于首次術后40個月死亡。
例4患者56歲,外陰瘙癢18年,外陰腫物8月,于1999年10月16日入院,腫物活檢為外陰不典型增生白斑癌變。雙側腹股溝區未及腫大淋巴結。婦檢:大小及陰道口皮膚色素減退,增厚粗糙,彈性減退。左上溝潰瘍約3cm×2cm,腹股溝區未及腫大淋巴結。行外陰局部廣泛切除和腹股溝淋巴結切除術。會陰切口愈合好,腹股溝區切口延期愈合,術后輔以放療。病理為鱗狀細胞癌(高分化),淋巴結無轉移。臨床Ⅰb期,術后無大小便失禁及減退。至今未復發,現存活。
例5患者45歲,外陰瘙癢7年,外陰腫物1年于2000年2月7日入院,婦檢:下方和右小分別一腫物約3cm×2cm和2cm×2cm。局部病理為:鱗狀細胞癌。行外陰局部廣泛和腹股溝淋巴結切除。會陰切口甲級愈合,腹股溝區切口延期37天愈合。病理為鱗狀細胞癌(低分化),無淋巴結轉移。臨床Ⅰb期,輔加放療。第48個月復發死亡。
例6患者77歲,外陰瘙癢10年于2001年1月4日入院。婦檢:和陰道口右下腫物,分別約1.5cm×1.5cm和1.5cm×2.0cm,變白。腫物活檢鱗癌(高分化),未觸及腫大淋巴結,拒絕手術等治療。隨訪30月轉移惡化死亡。
例7患者53歲,外陰瘙癢16年,加重伴外陰腫物5年于2001年12月7日入院,婦檢:上方一腫物約3.5cm×2cm,表面破潰紅腫,觸痛。左腹股溝區可及2個腫大淋巴結,腫物活檢:鱗狀細胞癌(中分化)。行外陰廣泛切除和腹股溝淋巴結切除術。會陰切口甲級愈合,腹股溝區切口延期39天愈合。術后病理為鱗狀細胞癌(中分化),左側一枚淋巴結有癌轉移。臨床Ⅲ期,術后輔以放療,造成大小便困難和性生活障礙,術后18個月因局部復發及肺轉移死亡。
例8患者73歲,陰道分泌物增多1年,外陰腫物半年于2002年8月10日入院。婦檢:外陰右側處女膜下緣菜花樣腫物約3cm×3cm,基底活動,表面充血糟脆,局部破潰。右側腹股溝區可及腫大淋巴結。核磁檢查提示:右側股動脈旁淋巴結大,考慮淋巴結轉移。腫物活檢為鱗狀細胞癌 (中分化),因合并高血壓,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且年齡較大,而行外陰局部廣泛切除術。術后會陰切口甲級愈合,術后輔以放療。病理為鱗狀細胞癌(中分化)。臨床Ⅰb期,術后無大小便失禁,無影響。隨訪24個月局部復發伴遠處轉移死亡。
例9患者59歲,偶有外陰瘙癢2年于2002年1月12日入院。婦檢:右側小下方潰瘍約2cm×2cm,局部活檢為惡性黑色素瘤,派杰氏病。雙側腹股溝區未及腫大的淋巴結。臨床Ⅰa期。不同意治療出院。31個月死亡。
例10患者58歲,主因外陰瘙癢1年于2003年1月7日入院。婦科檢查:右側有一潰爛的硬結約4cm×4cm,基底活動欠佳,右側腹股溝可及腫大的淋巴結。局部組織病理為透明細胞癌,臨床Ⅰb期,拒絕治療。21個月死亡。
2 討論
外陰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強調個體化、多學科綜合治療。甘泉等[3]認為手術治療為首選。個性化是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患者病變部位、臨床分期、組織類型及有否淋巴結轉移,在達到治療目的的同時,手術范圍趨于縮小,并重視與放化療結合的綜合性治療。傳統的手術方法是全外陰切除加腹股溝淋巴結清掃,必要時進行盆腔淋巴清掃。普遍用于不同期別及不同組織類型的外陰癌。雖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傷口感染裂開率高達50%-70%,下肢淋巴水腫和外陰變形,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本組例6因年齡大、例9、例10因經濟困難拒絕治療,但分別存活了30個月、31個月和21個月。例2僅行外陰局部廣泛切除、例1、例4行外陰局部廣泛切除和腹股溝淋巴結切除,術后輔助放療,病人存活至今已達10年以上,并且外陰無明顯變形切口愈合好,明顯提高了生活質量。例3因年齡大且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患,僅行外陰腫物單純切除,后因復發又連續切除腫物兩次,仍能存活40個月。例7盡管行外陰廣泛和腹股溝淋巴結切除,也只存活了18個月,同時因并發大小便困難和性生活障礙而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對于腹股溝淋巴結切除的問題,林仲秋等報道[4]:患側淋巴結陽性、中央型病灶或單側病灶>2cm,需行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切除。本組中4例腹股溝淋巴結切除者,只有1例有淋巴結轉移,其切口全部延期愈合,給病人增加了痛苦和經濟負擔,延長了住院日。所以腹股溝淋巴結切除的適應癥和切除的方法還有待于研究。
劉繼紅等研究顯示:影響外陰癌預后的因素有淋巴結有否轉移、臨床分期、組織學類型、腫瘤侵潤深度[5]。病理類型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本組中例9惡性黑色素瘤、例10透明細胞癌分別存活31月和21月。例2基底細胞癌雖然僅行外陰局部廣泛切除,但是生存至今已15年,未見復發。例7鱗癌中分化、手術切除完全并且輔以放療,卻只存活18個月,考慮淋巴結轉移所致。
參考文獻
[1] Hacker N F,Varrder Velden J.Conservative of early vulvar cancer [J].Cancer, 1993, 71 (4Suppl):1673-1677.
[2] 張志毅,張國玲.外陰癌的手術治療[J].中華婦產科雜志.1988,23(5):290-292.
[3] 甘泉,陳必良.外陰癌治療新進度[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手冊.2002,13(5):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