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保健范文
時間:2023-03-14 01:51: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保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西安交通大學;中華預防醫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西安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8-6579
國內刊號:61-1346/R
郵發代號:52-18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3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2
在人一生的身體發育過程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發展時期:嬰兒期和青春發育期。如果在嬰兒階段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不重視,將造成孩子心理發展的問題,導致難以彌補的創傷。下面,就兒童發展期中的嬰兒期,提出一些心理保健方法,以饗讀者。
嬰兒期(出生后到滿一周歲),這是孩子第一個成長發育的迅速期,也是人生的起始階段。在這一階段,嬰兒40-80%的時間在睡覺,除了睡覺,另一項任務就是吃飽,在這個時間段似乎看不出他們有什么心理活動,但實際上,這段時間是他們情緒情感形成和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是人生安全感基礎形成的重要階段。不要認為他們什么都不懂,只要吃飽穿暖就行。這一時期,如果養育者缺乏與嬰兒交流,忽視他們的要求,將造成嬰兒愛哭、難帶、膽小等缺點,對將來的性格形成埋下不利的種子。如喂奶時不與嬰兒眼神對視、而是看電視或作其他;孩子啼哭時,不及時尋找原因和安慰;孩子睡著時,把孩子獨自留在家里,孩子醒后找不到大人;帶孩子去檢查或注射疫苗等,不事先告知孩子,強行按倒或突然放到床上;孩子正在專注的吃手或拿大人認為不該拿的東西,被粗暴的打斷或是強行拉開、抱走;諸如此類行為都是對嬰兒良好性格形成的巨大障礙。正如一枝幼苗,剛剛生長,只有精心呵護,給予愛心、耐心才能讓他茁壯成長。
出生至1月:嬰兒因不適應宮外環境,情緒消極,愛哭鬧。此期在滿足嬰兒生理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多撫觸、摟抱嬰兒。盡量母乳喂養,哺乳時雙眼注視嬰兒。日常護理過程中,告知嬰兒將要做些什么、如吃奶、洗澡、穿衣等。平時多哼唱輕柔歌曲給嬰兒聽。可做的游戲:用嬰兒手握住母親的小手指、搖鈴、聽音樂。
1月至2月:此期嬰兒積極情緒增多,對清脆的鈴聲敏感,有面部表情,能微笑。如果家長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此期嬰兒會用不同的哭聲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還會發出“啊啊”等聲音,如果媽媽也能愉快地以孩子的節奏來回應孩子,與孩子溝通,那么母子之間就產生了快樂的交往。父母應多用欣賞、喜愛、關注的目光看著孩子的眼睛,還可以用夸張的表情、悅耳的疊聲跟嬰兒交流。可做的游戲:用色彩鮮艷的玩具給嬰兒看,讓孩子觸摸不同材質和性質的物品、抱孩子到空氣清新的地方,告訴他(她)看到東西的名字。
2月至3月:此期嬰兒能從仰臥位變為側臥位,用手摸東西,能咿呀發音,頭可隨看到的物品或聽到的聲音轉動180度,并注意自己的手。如果前期嬰兒能得到好的照顧,到這個時期,就顯得好帶,愛笑。父母應經常給嬰兒做按摩,鍛煉嬰兒,用物品逗引嬰兒轉動頭部,給孩子創造一個五彩繽紛的環境。可做的游戲:在寶寶的視線內擺放一些色彩鮮艷,能發出悅耳音響的彩球、玩具等,充分利用色彩和聲音對寶寶進行視覺和聽覺的刺激。
3月至4月:此期嬰兒脖子能漸漸挺立,可以在俯臥位時用兩手支持抬起胸部,手能握持玩具;能笑出聲,能抓面前物體,自己弄手玩,見食物表示喜悅。孩子開始關注自己的手,并把手送進口中,父母應理解孩子,這是孩子在用嘴在探索世界,時寶寶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現象,父母不能粗暴的打手或大聲呵斥,應注意積極引導。可做的游戲:舔舐各種東西、帶孩子外出呼吸新鮮空氣,看奔跑的小狗、盛開的鮮花,逗孩子笑,讓寶寶處于愉悅的狀態。
4月至5月:此期嬰兒扶腋下能站得直,能喃喃地發出單調音節,能伸手取物,能辨別人聲、望鏡中人笑。寶寶開始對母親表示出特殊的黏密。母親應盡快滿足嬰兒的要求,盡力讓孩子保持快樂,讓形成的黏密關系是安全型的。可做的游戲:逗逗飛、照鏡子、使用毛巾秋千培養嬰兒的平衡能力。
5月至6月:此期嬰兒漸漸能獨坐一會,用手搖玩具,能認識熟人和陌生人,自拉衣服,自握足玩。父母應微笑著與孩子講話。可作的游戲:拉拽東西、舉高高、扶腋下跳等。
6月至7月:此期嬰兒會翻身、自己獨坐很久,將玩具從一只手換入另一手。能聽懂自己得名字,自握餅干吃。保證每天3個小時的戶外活動。盡量與嬰兒多說話,如到醫院注射疫苗或接受治療等,事先一定告知嬰兒,切忌哄騙、強迫,以免造成嬰兒恐懼。可作的游戲:敲鼓、雙手打拍、坐姿的練習。
7月至8月:會爬,會自己坐起來,重復大人所發簡單音節,開始認識物體,模仿能力增強。多訓練嬰兒的爬行能力,協調能力,對于孩子的模仿行為,時刻記住給予足夠的關注。可作的游戲:用勺子吃飯(不要怕弄臟衣服)、用手指出五官、撕紙、投擲、看色彩鮮艷的水果、蔬菜、動物圖畫。
8月至9月:試獨站,會從抽屜中取出玩具,能懂“再見”。教會嬰兒與他人的日常交往。多贊賞、鼓勵嬰兒。可作的游戲:藏起玩具讓孩子找、插入吸管。
9月至10月:能獨站片刻,拇、食指對指拿東西,能摹仿成人動作。訓練嬰兒行走能力,對嬰兒的好奇心給予支持、鼓勵。可作的游戲:搭積木、撿拾細小物品、站立、邁步練習。
篇3
2009年中和鄉、那馬鎮和延安鎮記錄在兒童系統管理系統中的人數分別為為896、982和924人,2008年中和鄉、那馬鎮和延安鎮記錄在兒童系統管理系統中的人數分別為為746、701和794人,2年的平均管理率分別為70.1%和8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院所督導的兒童系統管理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根據該院督導的南寧市3個城區在2008年1月—2009年12月底記錄在兒童保健管理系統中的人數進行細致的分析,發現了較多的管理問題,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該院督導的兒童保健區域范圍大、居民居住比較分散,而且人口流動性較大。其次,各區域的經濟發展速度、人們生活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相差較大,導致在實施相關兒童保健活動中,被動參與保健的人數較多,占相當大的比例。第三,由于各種原因,該院的兒童保健工作受到自身的束縛,如,兒童保健管理人員缺乏,兒童保健網站尚未成熟,保健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對這些問題,我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進一步給出了解決措施。首先,兒童保健系統的管理受到了該院領導的高度重視,通過研究,該院調派資深兒科主治醫師來充實兒童保健工作中的技術支持,將臨床與保健兩部分的內容相互結合,面向群眾,從而達到提高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的目的,同時提高了兒童保健的知名度。另外,該院鼓勵各兒童保健單位對相關醫生進行不定期的培訓,有效的督導并提高了各兒童保健單位的服務能力。其次,該院鼓勵各城區部門不定期的開展會議。會議對象涉及到各街道相關領導、各級管理人員、婦女主任以及婦幼保健人員等。會議內容主要包括兒保工作中的任務、方法以及問題反映,強調兒保工作的重要性,鼓勵各部門間的相互配合與支持,對轄區內居民進行兒童保健的重要性教育。第三,對居民進行必要的兒童保健教育。在兒保工作中加入健康教育的內容,進行一系列相關專題講座、義診,定期舉辦一些宣傳欄,發放一些免費的宣傳資料等,將兒保的信息充分傳遞到每一位家長,提高了家長參與健康保健檢查的主動性,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第四,與婦女保健人員建立密切合作關系。
對婦女保健人員加強教育,讓其對兒童保健工作充分重視;定期從孕期女性的保健資料中收集詳細的產婦登記名單,有利于兒保人員掌握新生兒的具體信息,提前將這些信息真實寫進兒童保健管理的相關資料中,還可以主動聯系兒童家屬,從原本被動的位置變成主動的位置。第五,與產科建立密切合作關系。通過產科醫生的幫忙,可以有效減少對兒童管理的遺漏,同時,產科給每一位新生兒的家屬發放兒童保健手冊時加以宣教,提高家長參與兒保工作的主動性。第六,對兒童保健管理系統實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能有效提高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利用信息技術對大量的信息進行管理,進行兒童保健管理系統的更新、統計、核實,并在使用中對該軟件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改進,以達到最便捷最快速的管理目的。經過一年的上述措施的實施,該院所督導的各城區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在此過程中也總結了很多心得,如各個部門在相互協作,提高系統管理率的同時,拓展兒童保健的內容,為兒童們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保健服務,提高家長參加兒童保健的主動性,對健康知識進行更進一步的強化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兒童保健的系統管理率。
作者:陸金如 單位:南寧市江南片婦幼保健院
篇4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兒童健康護理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通常情況下的兒童保健護理指的是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的發育特征以及心理情況,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以盡量減少兒童疾病的發生,進而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2]。
兒童健康教育是我們社會整體教育的一部分,它本身就具有自身的價值和其特殊的規律,這種特殊規律的特殊性具體就表現在人的體魄、心理和美育的過程當中,在我們社會主體快速變化和發展的當今社會,完全可以說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體魄是做好事業和創造奇跡的堅實基礎。
兒童保健護理是研究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影響因素,運用我們現代護理理論和技術對兒童進行整體的護理,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兒童的健康發育。其研究內容包括兒童整張發育、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保健措施及患病兒童的護理。廣義上講,一切涉及兒童時期健康和衛生的問題都屬于兒童護理保健的范圍。
我們常說的兒童保健護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護理評估難度大,這就體現在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兒童已經成為父母日常消費的主要體現,父母為了孩子所付出的精力和金錢遠比以前多,孩子的健康自然也就成為父母心中的頭等大事,所以父母在為孩子保健付出了代價之后就要求達到相應的效果,這就對我們兒童護理保健提出了新的挑戰;②病情觀察任務較重;③護理項目繁雜瑣碎,由于當今社會醫療水平的提高和先進設備的不斷更新,兒童護理方面也涌現出了相當多的門類,這就要求我們兒童護理保健人員掌握更多的知識,熟練先進設備的操作,為日常護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④護理技術要求較高, 由于兒童的身體免疫力不是很好,所以,比較容易感染疾病,在平時,注意給孩子攝入均衡且豐富的營養,這是保證孩子的關鍵要素,另外,要注意讓寶寶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以增強自身的免疫力[3]。
1怎么進行兒童護理保健
采用科學方法養育孩子能使孩子少生病,一旦生了病,護理得當,恢復起來就快。疾病痊愈要靠身體的抵抗力,打針吃藥只是協助身體戰勝疾病。俗話說,"三分病七分養"。
1.1休息是恢復身體疲勞、減少身體能量消耗的最好方法。嬰幼兒身體的調節機能還未完善,有時往往出現孩子發燒至40℃,精神卻很好,因此很難做到臥床休息。為了不使孩子出去玩耍能好好休息,盡可能讓他在房間內或床上聽音樂、看畫、講故事、搭積木等,當孩子對游戲不感興趣的時候,適當地抱抱他。
1.2要多喝開水領孩子到醫院看病,常常聽到醫生講:"回去多喝水"。多喝水對身體起什么作用呢?水分在身體組織成分中占很大的比重,年齡越小比重越大,嬰幼兒身體內水分的總量占體重的70%~75%。由于發燒,出汗較多,水分消耗增加,這就需要多喝水及時加以補充。多喝水能促進血液循環,但是常常碰到孩子不肯喝水,這就要家長想方設法,如在水中加些鮮果汁。對大便稀薄的孩子,不宜多喝糖水,可喝些淡茶水,茶葉內有鞣酸,對大便有收斂作用[4]。
1.3飲食調理孩子患病后消化機能降低,出現食欲下降,胃口不好。這時過多吃營養食物是不能吸收和利用的,反而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最好能根據患兒平時飲食習慣,在原來飲食的基礎上吃些富于營養、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豆漿、蒸蛋、粥、面等。
1.4要給孩子測量體溫一般說體溫高低是疾病變化的標志之一。體溫高時每隔4h測量1次,如體溫在38℃以下,上下午各測量1次就可以了,采用腋下測量比較安全。體溫的波動有一定的規律,一般早上起床時體溫比較低,上午8:00~9:00時開始體溫逐漸上升,到晚上21:00~22:00時達到最高,以后又慢慢下降。患兒體溫一般呈波浪形,但是像下樓梯一樣,逐步下降到正常。假若患兒的體溫變化符合這個規律,家長可不必擔心了[5]。
2特殊兒童進行兒童護理保健的方法
2.1發熱發熱是兒童時期許多疾病發生過程中一個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兒童的正常體溫在一晝夜間會有一定的波動,但波動的范圍不會超過1℃。兒童正常體溫溫度36.9℃~37.5℃,腋溫36℃~37℃,舌下溫度較溫度低0.3℃~0.5℃,一般認為體溫超過基礎體溫1℃以上,則認為是"發熱"。發熱的可分為:低熱37.5℃~38℃,中度發熱38.1℃~38.9℃,高熱39℃以上。
兒童發熱護理要點:①體溫在38.9℃以下,物理降溫。冷濕敷、溫水洗澡、擦浴;②體溫在39℃以上,藥物降溫;③臥床休息多飲水;④注意孩子精神狀態和病情變化。
2.2驚厥兒童驚厥常常是突然發生,發作時可出現兩眼凝視,口吐泡沫,四肢抽動,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癥狀。
兒童驚厥護理要點:①讓患兒馬上躺平側臥,防止嘔吐物誤吸入氣管窒息;②將紗布包裹的壓舌板放人口腔內的上下磨牙之間,防止舌咬傷。
2.3嘔吐兒童嘔吐可以是單獨出現,也可以與其他癥狀同時存在。如果兒童出現嘔吐的癥狀作為兒童護理保健人員首先須注意:①嘔吐物的性狀與顏色:嘔吐物是否有酸臭等異味,有否含有咖啡色樣的物體;②嘔吐的同時是否伴腹瀉、腹痛;③嘔吐的同時是否有咳嗽、流涕、氣急等;④嘔吐的同時是否伴有發熱、精神萎靡、頭痛等。
兒童嘔吐的護理要點:①防止嘔吐物吸入氣管。(如睡覺時嘔吐,馬上給予側臥位);②嘔吐時僅有少量咳嗽或無其他癥狀時,吐后小兒精神狀態良好,繼續觀察;③如嘔吐呈噴射狀并伴發熱、精神萎、腹痛加劇等癥狀,應送醫院診治。
2.4兒童支氣管哮喘病的護理兒童哮喘是由于過敏所致一種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這種疾病護理的重點是預防哮喘發作:首先防止灰塵污染,室內避免放置花草、鳥羽等易引起過敏的物質。進行戶外陽光下活動,不要在易引起過敏的某種花草中亂跑。合理膳食,因哮喘發作使消化功能減弱,嚴重咳喘易嘔吐,應食富于營養,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誘發哮喘發作的食物,應及早發現喉癢、胸悶、干咳等發作先兆。
總的來說,兒童自身的抵抗力比較薄弱,在特定的時期容易患各種疾病,所以,更需要針對性的兒童保健護理。兒童保健護理主要是針對各個年齡段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的特點,在護士的指導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解決兒童常出現的問題,提高兒童的健康水準。由此可見, 兒童綜合保健護理對兒童成長發育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其能夠進一步提高兒童的健康水平,防止兒童在成長的各個階段出現各種營養性疾病,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郝波,王臨虹,張文坤.中國部分城市2歲兒童行為偏離的多因素水平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1(12):273-274.
[2]朱宗涵.兒童早期發展面臨的的挑戰[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1):53.
[3]梅建國.兒童護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10.
篇5
【關鍵詞】 兒童保健;成長發育;應用價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210
兒童處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 機體的各個器官、組織具有不同的生理特點, 若不能滿足兒童對營養的需求, 將直接影響兒童的健康和成長發育[1]。所以如何預防避免兒童發生營養性疾病已經成為目前臨床上探討的熱點話題。鑒于此, 本文通過對比兒童保健聯合常規保健與單純采用常規保健兩種方案得到了一些結論,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5年2月本院的102例健康兒童為研究對象, 兒童的監護人均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參加本次研究的兒童男69例, 女33例, 年齡11個月~6歲, 平均年齡(3.8±1.5)歲。將所有兒童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1例。觀察組男30例, 女21例, 平均年齡(3.6±1.3)歲;對照組男39例, 女12例, 平均年齡(3.8±0.9)歲。兩組兒童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兒童單純進行常規保健。采用Gesell成長發育體檢表對兒童的神經發育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應用PDI和MDI進行評估, 并依據WHO規定的兒童成長營養標準判斷兒童的營養性疾病發生情況。兩組兒童的保健時間均連續進行10個月, 兒童保健10個月后觀察記錄兒童的身高、體質量、語言、適應性、精細動作、PDI、MDI。
觀察組進行兒童保健聯合常規保健, 具體包括:①制作完善的保健體系, 堅持長時間對兒童生長發育情況進行跟蹤調查, 對其進行評估, 尋找并解決問題;②加強兒童早期教育, 主要進行感官功能、語言功能和動作的訓練, 尤其是>1.0歲的兒童應輔以感知動作思維、動作連貫性、動作活動等方面的訓練;③開展育兒知識講座, 加強對家長對兒童營養指導的相關教育;④加強疾病防治, 按時預防接種;⑤合理的飲食, 應適當合理的添加食用營養補充劑。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兒童各項健康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兒童的身高、體質量、MDI值、PDI值以及適應性、語言、精細動作等各項健康相關指標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兒童的營養性疾病的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兒童經過10個月的保健之后發現, 觀察組兒童的營養性疾病發生率為1.96%(1/51), 明顯低于對照組兒童的13.73%(7/5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人體的骨骼器官在兒童時期還沒達到成熟, 仍在不斷的發育, 如果此時社會和家長不能給予兒童有效的保護和科學的養育, 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靈上均會對其造成嚴重的影響, 例如兒童營養性疾病、心理性疾病等, 因此對兒童的保健顯得尤為重要[2]。
本文通過對比采用兒童保健聯合常規保健與單純采用常規保健兩種方案, 結果發現, 觀察組兒童的身高、體質量、MDI值、PDI值以及適應性、語言、精細動作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兒童(P
綜上所述, 兒童保健聯合常規保健相較于單純常規保健在兒童成長發育中作用顯著, 能夠有效的促進兒童體格、精神、心理的健康成長, 降低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率, 在臨床應用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金雪梅. 淺談兒童保健在兒童成長發育中的作用. 求醫問藥(下半月), 2013, 11(9):329-330.
[2] 吳燕. 探討兒童保健在兒童成長發育中的作用. 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11):250.
[3] 司冬梅, 蔡瑩瑩. 探討兒童保健護理對兒童成長發育的影響. 中國醫學工程, 2015, 6(3):80, 82.
篇6
1.不忘健康初心,關愛母嬰領航。
2.孕期規范的產科檢查是保障母嬰安全最有效的手段。
3.免費為孕產婦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健康檢查服務。
4.孕產婦和0-6歲兒童可享受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免費項目。
5.0-6歲兒童體檢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兒童免費提供的健康保障。
篇7
[關鍵詞]嬰兒;睡眠習慣;夜醒
[中圖分類號] R1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7(b)-010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infants′ sleeping and sleep disorders in Shunyi district of Beijing, and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ntervention strategies.Methods 171 infants who did physical examinations in Child Health Care Clinic from October 2015 to November 2015 were chosen and information about sleeping state as well as those that might closely be related (such as parental raising style)were collected via specific questionnaires which were interviewed by trained doctors.Data was analyzed by chi-squaretest.Results Problems existed in sleep habits of children who admitted to child health care clinic in Shunyi district.Sleeping with parents in the bed,abundance calmming and night nursing,accounted respectively 81.9%,85.4% and 81.3%.Frequent night waking and difficult falling asleep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sleep problems for the infants,and the incidence rate were 55.1% and 11.1% separately.Conclusion The sleep disorders may be relative to the parenting ways.We should give scientific guidances to parents about how to sleep with their infants in the bed,and to avoid abundance calmming and night nursing may be necessary.
[Key words]Infant;Sleep habit;Frequent night waking
近年來,隨著睡眠相關學科的發展,嬰兒睡眠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家長和兒童保健工作者的關注,良好的睡眠不僅對兒童體格、認知、神經運動、氣質的發育形成均有重要的影響[1],而且也影響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嬰兒期是人一生中身體、心理等各方面發展最快的時期,良好的睡眠對于嬰兒的體格生長、心理、行為發育均有重要影響。持續存在的睡眠障礙對兒童的體格、認知、情緒行為的發展以及內分泌等多系統功能均存在不良的影響結局,可導致兒童生長發育遲緩,學習、記憶能力下降,多動、易怒、攻擊性強等情緒行為問題及意外傷害的發生率增加,同時也是兒童乃至成人期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高風險因素。國內研究顯示,有睡眠問題的嬰兒較無睡眠問題的嬰兒生長速度減慢,頭圍、胸圍、體質量低[2-3],睡眠障礙已成為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4]。兒童保健是兒童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了解兒童睡眠現狀,找出不同月齡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提高兒童睡眠質量以及兒童保健的服務質量有重要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普查的方法,選取2015年10月~2015年11月在北京市順義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門診定期體檢的171例健康嬰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0~5個月齡嬰兒64例,男嬰37例,女嬰27例;6~11個月齡嬰兒107例,男嬰56例,女嬰51例。
1.2方法
在兒童定期體檢過程中,通過結構化問卷向家長了解嬰兒過去一周內睡眠狀況,內容包括24 h總睡眠時間、睡床方式、安撫方式、睡眠姿勢、夜醒次數、是否喂夜奶、是否存在入睡困難、磨牙、打鼾等睡眠障礙,其中夜醒次數及是否喂夜奶僅限于6個月齡以上嬰兒。睡眠障礙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制定的診斷標準,即入睡困難:入睡平均所需時間>30 min;頻繁夜醒:每夜睡眠中轉醒次數≥2次[5],因其他睡眠障礙不易不適宜于2歲以下兒童,本次調查對象為嬰兒,故未列出。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睡眠時間的比較
0~5個月嬰兒睡眠時間為(15.35±2.23)h;6~11個月嬰兒睡眠時間為(12.60±1.13)h。
2.2睡眠習慣的比較
2.2.1不同月齡嬰兒不同睡眠地點所占比例的比較 81.9%的嬰兒與家人(主要是母親)同床睡眠,18.1%的嬰兒與家人同睡一個房間,自己獨立睡小床,沒有嬰兒單獨睡眠。其中0~5個月嬰兒與家人同床睡眠的比例為75%,6~11個月與家人同床睡眠比例86.0%,0~5個月同床睡眠比例低于6~11個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3,P>0.05)(表1)。
2.2.2不同月齡嬰兒不同入睡方式所占比例的比較 喂奶和拍抱是該年齡段嬰兒睡前安撫的主要方式,嬰兒獨自入睡比例僅為14.6%,其中0~5個月嬰兒自我入睡比例為10.9%,低于6~11個月齡的16.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P>0.05)(表2)。
2.2.3不同月齡嬰兒不同睡眠姿勢所占比例的比較 0~5個月齡嬰兒的主要睡眠姿勢為仰臥,占67.2%,6~11個月嬰兒主要睡眠姿勢為側臥,占45.8%,6個月以后,俯臥位睡眠嬰兒所占比例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4,P
2.2.4夜間哺乳 6~11個月嬰兒夜間哺乳的比例較高,約為81.3%,僅有18.7%的嬰兒夜間不哺乳。
2.3不同月齡嬰兒不同睡眠障礙發生情況的比較
嬰兒總的睡眠障礙發病率為46.8%(80/171),其中嬰兒總的入睡困難發生率為11.1%,0~5個月嬰兒入睡困難發生率較低,為9.4%,6個月以后,嬰兒入睡困難發生率明顯增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P>0.05)。嬰兒期磨牙比較罕見,本次調查僅1例,占調查總數的0.6%。0~5個月嬰兒打鼾發生率較高,占17.2%,6月齡以上嬰兒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73,P
2.4不同睡眠習慣睡眠障礙發生率的比較
6~11個月齡夜間哺乳嬰兒睡眠障礙發病率為66.7%(58/87),明顯高于夜間不哺乳嬰兒的30%(6/20)(χ2=9.096,P0.05)(表5)。
3討論
3.1嬰兒睡眠障礙發生率高
本研究共選取嬰兒171例,基本包含了0~1歲各個月齡段,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從睡眠時間上來看,本次調查各年齡段睡眠總時間與全國調查基本一致[5],本次調查結果睡眠障礙發生率為46.8%,與國內其他類似調查相一致。特別是寶雞市和深圳市同樣以嬰兒為研究對象,報道發生率分別為47.92%和43%,說明睡眠發生率地區差異不大[6-7]。本研究重點呈現嬰兒期不同月齡睡眠障礙的分布情況,嬰兒由于喉軟骨尚處于發育過程中,打鼾發生率較高,隨著年齡增長,入睡困難和頻繁夜醒逐漸成為嬰兒睡眠的主要障礙,頻繁夜醒不僅影響嬰兒的睡眠質量、損傷學習、記憶等認知能力發育[8],也對全家人的睡眠造成不良影響。國內研究表明,夜醒次數越多,夜醒時間越長,兒童的智能發育指數越低[9],嬰兒睡眠質量與母親的焦慮、抑郁顯著相關[10],因此,睡眠問題應當引起兒童保健醫生的重視。
3.2不良睡眠習慣的影響
造成嬰兒睡眠障礙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家庭養育方式、母親焦慮情緒、孕期睡眠、嬰兒氣質、親子關系、營養均可能對嬰兒睡眠產生一定的影響[11-14],其中,不良睡眠習慣是造成嬰兒睡眠問題的重要原因,由于本次調查例數較少,入睡方式與睡眠障礙之間關系不能確定,有待于做更進一步證實。何種睡床習慣更有利于嬰兒睡眠尚存在爭議,2008年國內某項研究表明,獨立睡眠的嬰幼兒夜醒次數少于與母親合睡,且出現如急躁、膽怯、害羞的幾率明顯低于與母親同床[15]。本次調查不同睡床習慣睡眠障礙發生率未發現明顯差異,通過哺乳、拍抱、搖晃等方式安撫嬰兒入睡發生率較高,不利于嬰兒從小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12];在自然狀態下,嬰兒在4~6個月逐步建立晝夜節律,6個月后夜間無需哺乳,夜間喂奶將明顯增加嬰兒睡眠障礙的發生率。
3.3針對不同月齡嬰兒家長有重點地開展健康教育是減少嬰兒睡眠障礙的有效方法
不良睡眠習慣是造成嬰兒睡眠問題的主要原因,開展健康教育是減少嬰兒睡眠問題的最有效措施。根據嬰兒睡眠障礙發生的特點,在孕期開展健康教育,讓孕媽媽提前了解嬰兒睡眠的相關特點以及培養嬰兒良好睡眠習慣的相關知識;在家長學校開展睡眠健康教育,幫助新媽媽有效處理嬰兒睡眠出現的問題,均有助于嬰兒良好睡眠習慣的培養;在對兒童健康體檢時,針對嬰兒該階段經常出現的睡眠問題,更加有針對性地一對一指導。
綜上所述,睡眠問題已成為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在嬰兒期,入睡困難和頻繁夜醒影響兒童的體格、心理和智能的發展,在孕期和嬰兒期開展健康教育、引導家長采用科學的育兒方法,逐步改變不恰當的養育方式,對減少嬰兒睡眠障礙發生,提高嬰兒睡眠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Ednick M,Cohen AP,McPhail GL,et al.A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sleep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on cognitive,psychomotor,and temperament development[J].Sleep,2009,32(11):1449-1458.
[2]常琴,喬虹,溫恩懿,等.嬰兒睡眠與身長速度的相關性研究[J].重慶醫學,2010,39(21):2911-2912.
[3]吳至鳳,趙聰敏,趙雪晴,等.嬰幼兒睡眠質量與體格發育的關系[J].重慶醫學,2009,38(22):2806-2808.
[4]王惠珊.重視兒童睡眠障礙的評估與防治[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9):769-772.
[5]王惠珊,黃小娜,蔣竟熊,等.中國城市0-5歲兒童睡床習慣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4):420-422.
[6]杜亞梅,韓春玲,楊健梅,等.寶雞市城區240例嬰兒睡眠狀況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2(16):721-723.
[7]謝怡,孫曉勉,鄭雪娟.深圳市嬰兒睡眠現狀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1(19):977-979.
[8]Charmandari E,Kino T,Souvatzoglou E,et al.Pediatric stress:hormonal mediators and human development[J].Horm Res,2003,59(4):161-179.
[9]王愛萍,孫莞綺,駱曉萍,等.夜醒與嬰幼兒認知發育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14,11(32):1064-1068.
[10]尹國燕,馬淑麗,張琪,等.嬰兒夜醒行為與其家庭環境因素的調查[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17(16):2464-2465.
[11]P建鋒,張怡.兒童鼾癥與生長發育關系的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09,6(4):47.
[12]江帆,顏崇淮,吳勝虎,等.1-23個月兒童睡眠問題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3,37(6):435-438.
[13]Kordas K,Siegel EH,Olney DK,et al.Maternal reports of sleep in 6-18 month-old infants from Nepal and Zanzibar:association with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stunting[J].Early Hum Dev,2008,84(6):389-398.
[14]中國嬰兒睡眠監測組.嬰兒早期喂養方式對睡眠的影響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9):779-782.
篇8
上海,家住車站北路的孫女士哭訴:為了讓女兒長得更高更健康,從女兒5歲時,就給她服用某進口品牌的保健品,并堅持了近兩年。不久前發現8歲的女兒增大,個子卻不見高。醫生告訴孫女士,她女兒的癥狀屬“性早熟”,骨齡超前了3年。孫女士心急如焚,后悔莫及……
像孫女士的女兒這樣出現“性早熟”的兒童絕非一二,孩子服用補品補藥,即使孩子還是學齡前兒童,甚至是未滿周歲的嬰兒也可能會發生性早熟。這種性早熟是父母催出來的,所以叫假性性早熟。其特征是男孩變粗,女孩突然增大或陰道流出白帶樣的分泌物。這完全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導致兒童“性早熟”的主要誘因是孩子服用了含有雌性激素類藥物或營養補品,如雞胚寶寶素、蜂皇漿、花粉以及含人參的保健品等。許多家長聽說給孩子吃保健品有好處,可以促進生長發育。這樣做常常適得其反,弄巧成拙。這些含有性激素類物質,具有促進和加強的作用,兒童服用后會出現性早熟和“骨骼超齡”。“骨骼超齡”就會過早地關閉生長點(骺板),孩子反而長不高。
蜂王漿觸發過敏
《英國醫學》雜志和《美國醫學論壇報》先后報道了蜂王漿引起兒童哮喘的病例:有的在服用蜂王漿膠囊后40分鐘發生急性哮喘發作;有的發作時,需要氣管插管加以監護;有1例很明顯地在服用蜂王漿膠囊后發生急性哮喘,隨后心跳停止,一直人事不省,2天后死亡。
美國免疫學醫師卡金指出,蜂王漿可能被花粉或其他物質所污染,這些物質觸發免疫反應。患有未曾診斷出的變態反應患者,在初次服用蜂王漿后便有可能發生一次致命的變態反應。現已有充分證據表明,蜂王漿含有致敏蛋白,它有可能使哮喘或過敏反應患者發生危及生命的變態反應。
小胖墩患上脂肪肝
近年小胖墩越來越多,成了家長的一塊心病,有些7~8歲的小胖墩竟然患上脂肪肝。這其中除了營養過剩、缺少運動等因素外,濫用保健品也起了煽風點火的作用。有些保健品中可能含有激素,不僅刺激了孩子的食欲,還會導致內分泌功能失調,引起體內糖、脂肪代謝紊亂,脂肪異常蓄積,怎不讓胖墩再患上脂肪肝?有的還患上了糖尿病吶!
“佝僂癥”補成肌骨鈣化
某病兒,女性,生后一直服用濃縮魚肝油及鈣片。3個月時,某醫生體檢認為有多汗癥狀,診斷“佝僂癥”。6個月內除口服維生素D之外,還曾3次肌注維生素D80萬IU。連同口服,6個月內共接受660IU。7個半月,因納呆、惡心、嘔吐、煩躁3個月,低熱、尿頻、乏力半月,第一次入院。化驗:骨骼X線片檢查發現長骨干骺端臨時鈣化帶致密增厚,骨皮質增厚,骨小梁密度增高。四肢軟組織有轉移鈣化,確診為維生素D中毒。
其實本例無任何重癥佝僂癥的證據,不該大補維生素D。此例診治醫生負主要責任,但有些家長以為維生素是“補藥”“多用無害”,也起著促成錯誤的作用。要知道維生素補之不當也會中毒。維生素A急性中毒癥狀為倦睡、頭痛、嘔吐等;慢性中毒的癥狀有皮膚干燥、粗糙、呈魚鱗狀,脫發,唇干裂,搔癢,口舌疼痛,指甲易碎等。維生素C過量可發生腹瀉、尿酸尿甚至形成尿結石等。
“金”風勁吹又如何
首先是腦黃“金”,繼之是腦白“金”,接下來是黃“金”搭檔,現在又刮起了“金”維他。人的頭腦中真有黃金、白金嗎?大家到底該如何對待?
中國保健科技學會曾專門召開了一次“多不飽和脂肪酸學術研討會”,其目的是為了提醒廣大消費者慎重選用腦營養品,特別是不要讓青少年濫服此類藥品。專家指出所謂腦黃金的兩大主要成分不飽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確有健腦作用,有助于增強神經的信息傳遞作用,但長期過量服用會引起精神過度興奮,不易入睡。兒童服用應特別注意。EPA有增強的作用,因此少年兒童不宜服用。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強化DHA食品中,一般都是既含有DHA電含有EPA,但有的產品只標明含有DHA,應引起消費者高度注意。
面對保健品的選用原則
不可拔苗助長就是說小兒不宜用保健品。小孩的生長發育,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能人為地、隨意地加以改變。中醫認為“虛則補之”。小孩初生,生機蓬勃,何虛之有?所以根本不需要用保健品去補。在發育尚未成熟階段你用外來干預助長,勢必造成各器官、系統及臟器之間發育不平衡,以致出現畸形發展,性早熟就是典型例證。
牢記是藥三分毒盡管保健品不是藥,但它畢竟包含了某些中西藥物成分。中醫認為“是藥三分毒”。古人云:“誤用致害,雖人參、甘草亦毒藥之類也。”西醫早就觀察到,即使維生素用之過量,也同樣會中毒。
莫跟廣告跑幾年來,國人應該對廣告有所了解了。有人對藥價猛漲概括得很透徹:“我們吃的不是藥,是廣告!”你想一個廣告幾十萬、幾百萬,這鋪天蓋地的廣告費,不從買藥人的兜里掏,又從哪里拿呢?所以在美國花3~5美元(20~40元)就可買一瓶的各種魚油、卵磷脂、復合維生素,在我國就需一兩百元。
食補代替藥補如果孩子先天不足,或大病之后,確需進補,也應從食補著手,盡量不用藥物和保健品。許多保健成分盡在食物中:
“魚油”來自海產品,EPA和DHA均普遍存在于海魚或其他的海洋生物中,像日本人、愛斯基摩人那樣,常吃魚就可獲得豐富的EPA和DHA保健品。
核酸在細胞多的食物中,含核酸豐富的食物主要是豆類、海產品、雞肉、牛肉、動物肝臟等,牛奶沒有細胞,當然也就沒有核酸了。
卵磷脂就在蛋黃里,顧名思義,卵磷脂就是存在蛋黃中的磷脂。在大豆、蛋黃、玉米、棉子、油菜子、葵花子及豬腦中,不但膽堿含量較高,甚至還含神經鞘磷脂,是腦細胞膜重要組成物質。但是,豬腦、蛋黃膽固醇偏高,中老年人不宜大量食用;在植物種子中,油菜子、玉米及大豆卵磷脂所含的有效成分也不少。
篇9
【關鍵詞】流動兒童;3-5歲;保健現狀;干預方法
當今時期,由于人們的思維日趨開闊、生活方式明顯轉變,人口流動及遷移的現象日益加劇,成為社會的突出問題,而在此種社會環境中,流動人群尤其是流動兒童的衛生保健工作缺陷逐漸顯現出來[1]。由于流動人口普遍存在經濟條件差、知識水平低、流動性較強等特點,家長對于兒童的關注較少,缺乏對于衛生保健工作的重視,極大地阻礙到流動兒童保健工作的規范化以及合理化實施[2],使得保健檔案的建立率低、按要求體檢率低、疫苗接種率低,成為影響流動兒童健康的關鍵因素[3]。本次研究隨機抽取992例3歲-5歲間的流動兒童,分析了其保健現狀,并針對發現的保健問題談論了幾點干預措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調查所選992例3-5歲流動兒童,男556例,女436例,由抽樣人員采用分層抽樣法對本市內街道、鄉、村進行抽取,均為未有本市戶口的兒童,在本市居住時間>0.5年。兒童監護人的文化程度如下:高中及以上123例、初中/中專277例、小學512例、文盲80例;家庭月收入情況如下:不足1000元者69例,1000元-2000元者548例,2000元-3000元者210例,大于3000元者165例。
1.2方法從婦幼保健機構工作者選出專業人員組成調查研究小組,在研究之前,對其進行統一培訓,培訓完成后,由他們依據本次已預先擬定好的調查表對流動兒童所屬監護人員展開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監護人對于兒童保健知識的掌握程度、兒童保健檔案建立情況、兒童接種疫苗情況等。調查過程由專家控制小組實施現場監督,以保證問卷科學性、規范性、真實性,在調查問卷完成之后,再由專業負責人員再次對其進行審核,查看問卷中有無邏輯性錯誤,并及時對錯誤進行更改,以保證調查的科學性。
2結果
本次對992例年齡在3歲-5歲間的流動兒童保健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已建立保健檔案的兒童僅為676例,建立率為68.15%。按照規定進行體檢者僅為422例,達標率為42.54%,且過去一年內這422例兒童中體檢>4次者僅為59例(13.98%),另外的363例(86.02%)均不足4次。本組992例兒童中,928例有接種疫苗史,接種率為93.55%,861例按規定建立免疫接種卡,建立率為86.79%,但是,按照國家出局的兒童保健要求,完全接種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糖丸的兒童僅為703例(70.87%)。
3結論
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化水平日漸提升,帶動了人口向繁華城區的流動,大量的流動人員成為城市居住者,使得社會及經濟發展得到了新的推動活力,但由于這些人員具有較強的流動性特征,難以接受系統、穩定的衛生保健檢查,國家的各項醫療衛生保健事業面臨著諸多的挑戰[3]。3-5歲間的兒童作為這一龐大流動人群中的主要成員,當前的衛生保健狀況尤為堪憂,優化流動兒童保健工作狀況,迫在眉睫。本次調查992例流動兒童保健情況,發現了兒童在建立保健檔案、接受健康體檢以及進行疫苗接種保健方面均有諸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調查人員針對這些問題制定了以下幾點干預措施。
3.1轉變兒童保健工作體制,采取從小到達逐層梳理的方法,由固定的醫院及婦幼保健部門人員,負責對街道、社區的流動兒童進行免費健康體檢,并且督促他們定期地匯報體檢結果,以盡早發現并解決衛生問題。
3.2開展多樣化衛生保健宣教工作,由負責部門組織編訂兒童衛生保健手冊,或錄制衛生保健視頻,免費發放給本區域內所有的流動兒童監護人,并鼓勵原有流動人員向新來的流動人員進行衛生保健宣傳,保證所負責區域內所有兒童都處于科學規范的保健狀態。
3.3尋求社區管理部門的配合,要求新來流動人員進行人員暫住登記,對于家庭中有流動兒童者,及時主動地其聯系,要求他們到固定地點為兒童進行健康體檢,并向其宣傳兒童衛生保健知識。
3.4根據社區內所有流動家庭的家庭條件,鼓勵他們定期到兒童到醫院進行疫苗接種,向他們解釋清楚兒童接受疫苗接種的必要性,以實際案例向他們展示不接種疫苗的患兒可能遭受的傷害,提高兒童監護人員對兒童保健的重視程度。對于某些經濟條件較差,難以擔負定期接種疫苗的家庭,根據其實際狀況,為兒童實施免費接種。
3.5定期對本負責區域內所有的健康體檢設備進行檢修,定期更換問題設備,保證設備數量充足,以使全部的流動兒童都能夠接受健康體檢。
綜上所述,流動兒童作為當前流動人群中的特殊群體,免疫力較差,易患病,是傳染性疾病主要對象。就目前來看,流動兒童無法按照國家標準建立保健檔案、接受健康體檢、進行疫苗接種等問題不可忽視,流動兒童監護者對于兒童保健的重視力度不足,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力依然不高。因此,相關負責部門針對這一問題做好流動兒童的衛生保健工作,極其必要。
參考文獻
[1]丁文清,趙美蘭,李瑛.銀川市5歲以下流動兒童衛生保健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32(4):504-507.
篇10
兒童保健內容包含心理、運動發育規律。兒童心理運動發育,包括語言的發育、粗細動作的發育、感知覺的發育、注意的發展、記憶的發展、思維的發展、想象的發展、情緒情感的發展、意志的發展、性格的發展等都可以作為實踐教學的部分。通過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如動作的發展、語言能力、理解能力等,能加強學生對“虛幻”的心理學術語的理解,讓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具體。同時也可以從幼小機構學習到不同年齡段幼小兒童的教學特點,包括設施設備的要求、幼小兒童教學方法、體格鍛煉的方式等等。兒童保健內容包含兒童交往能力。兒童的氣質和社會性發展的特點,也是兒童保健教學的內容之一。綜上所述,兒童保健內容既有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也有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相結合,既有軀體保健和心理保健,也有正常狀態和疾病篩查,既是臨床工作內容,也是社區工作內容。
1兒童保健內容教學在幼小機構進行的方法
(1)把幼兒園、小學等設定為教學單位。通過文件或協議的形式,把相應區域內的幼兒園、小學等定為教學單位,明確教學改革需求的實際意義,取得托幼機構的支持。(2)合理分解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制訂好實踐內容的計劃。根據專業的要求不同,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安排明確的實踐內容,進行合理的內容分解和學時分配,并完成考核。(3)加強教學單位之間的學習與合作。醫學與教育的結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小教師對兒童發展的規律的認識,以及對兒童發展原理的認識。另一方面,醫學生也能看到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理論在幼小教學中應用。(4)可以學會簡單科研課題的開展。部分簡單、操作性強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橫向或縱向調查,讓醫學生學會初步的統計知識,甚至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兒少衛生學科研課題。(5)可以與幼小機構實行教學互助。可以利用醫學教學資源,為托幼、小學兒童開展人體認知方面的實物教學,解答兒童對身體方面的疑問,開展幼小機構的第二課堂。
2在幼小機構實踐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和技巧
(1)與幼兒機構教師充分交流,積極學習。教學開展前,要充分與托幼教師交流,明確教學內容和目的,取得支持和合作。(2)要指導學生與幼兒交流的方法。要求實習中不穿白大褂,盡量穿有卡通圖案的衣服,或者粉紅色衣服,得小朋友的認可。與小朋友說話,要注意語氣、語速,交流時要下蹲保持與小朋友平視水平。提倡以參與游戲的方式,加快與兒童的親近感,有利于實習順利進行。(3)以合理的參與形式,帶著兒童保健實踐內容為目的,融入幼小教學課堂。這樣的實踐教學,不能走馬觀花,要相對長時間與實踐對象相處。(4)加強實踐學生的考勤與考核辦法。新的教學方式能吸引大多數醫學生的興趣,但仍然可能存在不愿參與的同學。要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后,使學生實習內容的針對性強,設計一定量的作業進行檢查,加強考勤考核。走出傳統課堂,把兒童保健課堂教學改革成實踐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⑩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合作學習能力,以及自尊心與自信心,提高了教學質量,為醫學人才的培養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