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營養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04:5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植物營養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字:創新素質特征誤區對策
一、創新素質的基本特征
創新素質是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核心素質,特指人的創新活動穩定化的身心成分。大學生的創新素質主要體現在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三個方面,1)創新品質是創新素質的重要條件。以追求創新,旨在鼓勵發現新問題及解決新問題,同時具備敢于否定和批判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及心理素質。2)創新思維是創新素質的動力源泉。它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善于抓往機遇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思維高度,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及變通性。3)創新能力是創新素質的最終目標。與實際動手能力相似,主要是使大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敢于運用創新的方法,積極進行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關鍵在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進取心,競爭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真正具備為社會服務的獻身精神。
二、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
2.1進行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需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創新人才的競爭。當前我國的科技水平還滯后于發達國家,要加快我國的科技發展,就必須重視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
2.2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是增強競爭力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但那些個人能力發展全面,尤其創新素質突出的大學生卻有著很強的競爭力,受到社會、企業的青睞與重視。近幾年來,我校凡參加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數學建模、英語演講、機械創新設計、“挑戰杯”、廣告創意、力學競賽等競賽的學生,大多數學生畢業之際即能被用人單位聘任。因為他們參與此類競賽或培訓后,其創新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明顯高于其他學生。事實證明,創新素質是大學生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條件。
三、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誤區
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與重點高校、老牌高校的大學生創新素質存在明顯差異,如全國各類競賽、英語和計算機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等均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地方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認識不足、管理跟不上,主要的誤區表現在:
3.1對創新素質認識不足,放松對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
有部分人認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天賦”、與生俱來的,或者只有精英才能具備的,從而不注重對大多數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訓和創新素質的培養。也有人覺得大學生經常參與創新活動會減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學習,導致“撿了芝麻丟掉西瓜”的結果。因此對大學生的創新活動開展不是積極支持,而是進行推辭、限制。也有的人認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展的各種科技活動或競賽活動,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效果并不明顯;特別是進行指導、培訓的部分教師,認為花費這些時間、精力,還不如自己去搞教學、科研,在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上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消極情緒。
3.2忽視創新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高等學校的專業教育趨向細化現象,新專業設置不斷出現,但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專業設置中仍存在規定課程多,選修課程少,課時比例不恰當等現象。由于缺少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束縛了學生思維擴展,不利于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培養。特別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有些地方高校仍把大學生當作“滿堂灌”的對象,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缺乏求異精神、創新思維,使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無法實現。
3.3創新實踐活動減少,獲取創新能力降低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靠大學生親身參加實踐來實現。大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不僅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運用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還可以引導大學生有組織的深入社會生產實際,去了解社會,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優勢和位置,去發展改變自己,這樣對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現在有些地方普通高校,對大學生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視不夠,或只作為常規性或階段性的實踐活動來應付,由于大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學校投入不足,造成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低的后果。
3.4忽視情感教育,造成大學生綜合素質滑坡
大學生創新素質是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綜合,也是能力、精神、人格等方面的綜合,創新素質的大學生一定首先要具備有理想、有抱負、有知識、有能力的條件。目前在高校擴招、網絡普及等新形勢下,大學生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而地方普通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教育重視不夠,尤其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輔導與咨詢工作還未落到實處,有些大學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或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導致學習缺乏動力,生活缺乏理性,甚至出現心理障礙和綜合素質整體滑坡等現象,嚴重制約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健康發展。
四、對策
4.1樹立科學的創新素質觀,充分激發高校和師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關鍵在于創新意識,要激發起高校和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高校作為傳播和創造知識的中心,理應肩負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要在科教興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理應是具備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教育管理部門理應盡可能為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給予政策、財政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樹立起科學的創新素質觀,真正實現高校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4.2改革創新教育模式,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改革創新教育模式,既不能否定也不能淡化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必須強調“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的教育理念,在課程體系上,改革課程結構,構建引導創新的課程和教學模式,處理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開設比例,注重改革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寬口徑的專業層面上打好知識基礎,在柔性的專業方向上培養適應能力,在整體培訓上提高綜合素質。
近幾年來,我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成功嘗試。如2007年修訂本科人才方案時,對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進行適當整合,突出專業主干課程和主要實踐環節培養,突出專業應用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自學與實踐給出時間和空間。特別是要求學生至少選修8學分的跨專業文化素質課程,即理工科學生至少修滿3學分人文社科類課程,文科學生至少修滿3學分自然科學類課程,其余5學分按照學校創新學分和技能學分管理條例,通過參加課外創新實驗項目、教學競賽、發表學術論文作品、考取各類資格證書來獲取學分。從2009屆畢業生開始,遵照《湖南省教育廳關于全面推進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意見》,要求非藝術類專業本科學生在校期間,至少選修1門公共藝術類限定課程。通過這些改革,促進了大學生文理知識滲透和融通,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陶冶了學生情操,確保提高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4.3建立科學管理方法,激勵大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首先必須要對舊的管理方式進行創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的大學生素質培養管理方法,確保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同時,把學生各項服務工作落到實處,積極營造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的良好環境。
為了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地方高校理應把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放在首要位置并作為重要課題來建設,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勇于進取、積極探索的高素質、強能力的創新人才,為他們步入社會、自我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家才.論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J].教育創新,2004(9).
[2]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篇2
2 010年6月27日,由國際營養膳食補充劑協會聯盟、中國毒理學會食品毒理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植物化學物與人體健康研究新進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從事營養學和食品安全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教授與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彼得?阿蓋特教授共同擔任大會主持。紐崔萊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營養產品研發總監奧德拉?維斯作為大會的首要報告專家,應邀發表精彩演講。此外,來自美國、德國及中國的其他專家也紛紛就類胡蘿卜素、類黃酮以及各種植物成分間的協同作用進行了深入介紹。大會吸引了3 0 0余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研討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就植物化學物、植物營養素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入交流。其中,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得曼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的杰弗里?布隆伯格教授介紹的類黃酮的有益作用,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興趣。類黃酮是由5 000 多種植物成分和其代謝物組成的一個酚類化合物大家族。其中包括人們熟悉的花青素、原花青素、異黃酮,也包括諸如黃酮、黃烷酮、黃酮醇、兒茶酚等。類黃酮在體內的主要作用機制是影響人體細胞信號傳導通路和基因表達,大多數植物類黃酮在體外具有較強的清除自由基能力。類黃酮的生物活性形式主要是一些酶類物質的代謝產物,而并非植物本身存在的苷類。膳食中的類黃酮有著較為廣泛的來源,比如大豆及大豆分離蛋白、柑橘及柑橘提取物、葡萄籽、野葛和堅果等食物。
TIPS :看看SCI 期刊怎么說
S C I 是“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它收錄全世界出版的數學、物理、醫學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3 700 多種,S C I 收錄的文獻能夠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將介紹一些國外的SCI 期刊所刊登的類黃酮相關文章,看看SCI 期刊是如何關注類黃酮的。本文所涉及的SC I 期刊包括:《美國臨床營養雜志》《歐洲更年期雜志》《植物療法研究》《臨床眼科學》和《英國營養學雜志》。
改善心血管健康
研究表明:攝入富含類黃酮的食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類黃酮的心血管保護機制包括:有助健康成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上調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餐后核轉錄因子的活化,維持血漿抗氧化防御能力,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風險。此外,類黃酮還能減少血管平滑肌的病理性改變,有助減少血管粥樣斑塊的形成以及血管內皮增生。2008 年,《美國臨床營養雜志》刊文顯示:長期攝入類黃酮及富含類黃酮的食物,能幫助收縮壓下降1.15 毫米汞柱,舒張壓下降0.9 毫米汞柱。其中大豆分離蛋白有助降低舒張壓達1.99 毫米汞柱,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19 毫摩/ 升,綠茶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23毫摩/ 升。2010 年,《歐洲更年期雜志》刊文指出:來自大豆、葡萄籽、堅果等食物的類黃酮成分可幫助降低血壓和血脂,并延緩血糖的升高,同時對改善代謝綜合征和減少血管內皮功能的損傷都有幫助。類黃酮作用機制包括抗氧化,改善內臟血液運送,阻礙脂肪酸釋放及合成,以及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等。
改善認知能力
類黃酮對認知能力的改善作用也得到了若干臨床研究的支持,特別是在執行功能、工作記憶和其他記憶功能,以及諸如處理速度等方面。類黃酮的神經保護作用機制包括:減少由神經毒素導致的損傷,抑制神經炎癥和氧化應激,以及調節促進存活的轉錄因子和基因的表達。因此,類黃酮有助抵御因正常衰老引起的記憶缺失和由老年性癡呆、血管性癡呆和帕金森病導致的神經退化。2008 年,英國《精神藥理學雜志》刊登的一項關于攝入類黃酮提取物的研究,101 位60 ?85 歲的老年人被分成2組,在3 個月內,一組每天攝入150 毫克類黃酮提取物,另一組服用外觀相同的安慰劑,結果服用類黃酮提取物的老年人的空間工作記憶相比對照組得到了改善,且工作記憶質量指數也得到了提高,與此同時,該組老年人體內過氧化產物的濃度也低于對照組老年人。2008 年,英國《植物療法研究》雜志刊登了另一項人群研究,42 位50 ?65 歲的男性分2 組,一組攝入含有類黃酮的提取物加維生素C,另一組只攝入維生素C,療程為5 個星期,結果顯示,相比只攝入維生素C,攝入含有類黃酮提取物加維生素C 的受試者,在空間工作記憶以及即時識別測試中都有更好的表現。
改善眼睛健康
2010 年,英國《臨床眼科學》雜志刊登了一項臨床研究,79 位無明顯癥狀的眼內壓過高的患者被分為3 組,一組服用越橘等植物的提取物(富含類黃酮),另一組只使用眼藥水,第三組使用提取物加眼藥水,共24 周。結果表明,同時使用植物提取物及眼藥水的受試者在4 周時眼內壓由38.0 毫米汞柱下降至27.3 毫米汞柱,并在6 周及24 周時進一步下降至24.2 毫米汞柱和23.0 毫米汞柱。
降低癌癥風險的潛在作用
類黃酮降低癌癥風險的潛在作用目前仍處于研究中。一些動物性研究顯示:類黃酮可降低化學物誘導的腫瘤數量。類黃酮癌癥的抑制機制包括:調節細胞色素P450 酶,以預防致癌物活化;并增加某些酶的表達來促進致癌物質排泄等。
篇3
關鍵詞:土壤肥料學;英語;教材選擇;實驗教學;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202-02
土壤與肥料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土壤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資源,如何在農業生產中合理利用土壤和科學施肥,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1]。因此,《土壤肥料學》是包括園藝學專業在內的植物生產類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而園藝專業學生不管是花卉、蔬菜、果樹等方向,都要求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達到園藝作物生產高產、穩產、優質的目標,而土壤與肥料是至關重要的基礎知識[2]。因此,園藝專業學生學習《土壤肥料學》要結合專業實際情況,重點要學會認土、評土、用土、改土的方法和措施,掌握植物營養的基本知識和主要肥料的性質及科學施用方法。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2008年開始招收園藝專業本科,每年1-2個班。作為一個地方二本院校,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的定位和特色在于培養一線工程師為主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園藝專業則相應要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能較快適應并服務園藝生產一線的技術管理人才。而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國內園藝企業與國外企業合作,外資企業也大量進入中國,這些企業對就業人員的英語素質有較高要求。因此,雙語教學是培養既有豐富專業知識,又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復合型一線園藝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我校自2010年開始,進行《土壤肥料學》課程的雙語教學實踐,為更好地促進教學效果,對三年的實踐經驗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
一、教材、參考書選擇和教學內容調整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載體,是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重要源泉,教材的選擇要堅持適用性原則。在雙語教學中,一般采用國外原版教材,優秀的英文教材可以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專業詞匯,充分把握專業教學思路[3]。然而,國外原版教材引進成本過高,我們選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Soil Fertility and Fertilizers:An Introduction to Nutrient Management(7th Edition)影印版《土壤肥力與肥料:養分管理導論(第7版)》作為配套英語教材。該教材經過多次修改再版,內容新穎,結構合理,深入淺出,英文語句也自然易懂,十分適合。同時,我們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土壤肥料學通論》作為中文教材,該教材簡明扼要,內容全面,使用效果良好。然而,英文教材的內容及結構編排與中文教材差異較大。英文教材重點在于土壤肥力和養分管理,中文教材出現的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我國的主要土壤類型及其分布、農田土壤生態與保護等方面內容較少。就園藝專業而言,目的是讓學生在園藝生產中能夠更好利用土壤、科學施用肥料進行栽培管理,英文教材的內容編排更加適用。但基于二本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差且差異較大,難以直接采用全英文教材。我們在征訂教材前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僅有34%的同學愿意購買英文教材,采用英文為主的教學。因此,我們仍以中文教材為主教學,英文教材自愿購買,教學內容也以中文教材為主。為適應園藝專業特點,拓寬學生知識面,我們還選擇了《Plant Nutrition of Greenhouse Crops》(Springer,2009年出版),《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JOHN WILEY & SONS 出版,第8版),兩本書籍供學生選讀,而這兩本書可以通過學校圖書館獲得電子版,不增加學生的經濟負擔。
在教學內容方面,盡量緊扣園藝生產實際,以園藝作物替代教材中大田作物的相關案例和圖表。如在植物營養學內容中,各元素的失調癥舉例說明時,全部以蔬菜、花卉、果樹等園藝作物的圖片形象展示,加強學生的專業結合,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課內實驗的雙語教學
《土壤肥料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實驗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素質[4]。針對園藝專業特點和實驗室實際情況制定實驗教學大綱,開設了土壤顆粒分析、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測定、土壤pH和電導率測定、土壤有機質測定、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測定、有機肥消化和總氮測定共8個實驗。在中文實驗指導書的基礎上,我參考了METHODS IN AGRICULTURAL CHEMICAL ANALYSIS——A Practical Handbook(CABI Publishing)一書,編寫了英文的實驗指導書供學生參考。由于實驗原理和操作步驟所用英文語句相對簡單,容易理解,學生接受度較高。通過中英文對照,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基本術語及分析測試步驟的英文表達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同時,鼓勵學生使用英語撰寫實驗報告,這對學生撰寫畢業論文英文摘要和一些考研的學生今后進行科研論文寫作有較大幫助。
三、教學措施和教學效果的思考
由于本課程在大學第二學期或第三學期開設,地方二本院校學生英語成績良莠不齊,開課時通過大學英語四級的只有25%左右,難以開展英文授課。我們在上課前進行問卷調查,只有38%的同學愿意采用英文授課為主的方式。即使在一些211重點農業院校,也是基本通過四級英語考試的學生選修雙語教學課程,英語基礎相對較好,在采用英文講課和英文板書時,也發現效果不理想,學生掌握的專業詞匯還沒有達到聽課的水平,只能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形式,在講授不同的教學內容時采用不同的語言[5]。而作為非農業地方院校,涉農專業少,必修《土壤肥料學》課程的學生人數有限,無法開展根據學生英語水平進行中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分班。考慮到雙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應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使學生掌握英語專業術語,具有專業閱讀、理解與交流能力[6]。因此,我們以中文授課為主,在幻燈片中將重要術語用中英文雙語解釋,對于案例中出現的圖表,全部引用英文原圖出現于幻燈片,配以中文分析講解。對常用專業詞匯,在授課中不斷提及,以達到讓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的目的。通過教學形式的改變,學生在雙語教學中的負擔雖然有所增加,但提高了學習積極性,避免了雙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因英語理解能力不夠而出現變為以學習英語為主,卻忽視了對本專業知識的理解而本末倒置的情況,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件制作時重點考慮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眾多的彩色圖片、數據圖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結合當前的一些生產實際和科研進展,引入大量圖表數據進行分析講解,避免照本宣科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提高教學效果。
對雙語教學的考試方式也進行了改革,考卷采用中英文結合的形式,主要是名詞解釋部分直接使用英語術語,考查學生專業詞匯的掌握情況,其余題目仍以中文形式。對于二本地方院校學生來說,學習和掌握學科專業知識仍是第一位的。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引導有興趣的學生參與科研,我鼓勵學生申請一些與土壤肥料相關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在項目申請和參與教師科研過程中,鼓勵他們閱讀一些科技文獻,對學生理解不了的地方,進行課外一對一輔導,提升他們的外語文獻閱讀能力和專業外語的學習興趣。同時,借助網絡,建立聊天群等,及時利用網絡通訊工具掌握學生的學習動向,對學生及時答疑,共享一些電子版英文書籍和科技論文等,提高教學效果。
綜合而言,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本科學生今后從事科研工作的相對較少,《土壤肥料學》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為主,雙語教學僅僅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手段。在開展雙語教學之前,必須要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對英語授課的接受度等方面進行調研,采用循序漸進、難易適中的雙語教學方法,避免學生聽不懂或跟不上教師授課的節奏,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專業知識沒有理解,英語水平也沒有提高的局面。老師和學生都應牢記土壤肥料學的專業知識是學習的重點,英語只是幫助更好掌握這些專業知識的工具,這樣才能避免本末倒置,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學知識的基礎上掌握一些英語專業詞匯,在今后工作中能夠在涉及專業的外文資料或國際交流中應用,這樣就達到了雙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沈其榮.土壤肥料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劉軼飛,韓曉日.園藝專業土壤肥料學課程的教學體會[J].中國科技信息,2012,(17):146-147.
[3]王海燕,劉玲,孫向陽,查同剛.“土壤學”雙語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13,31(03):42-45.
[4]常連生,韓志卿,張電學,朱曉萍.《土壤肥料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21(04):66-69.
[5]陳效民,陳巍,潘根興,葉民標,李輝信.土壤學雙語教學的課堂實踐及體會[J].中國大學教學,2005,(07):33-38.
篇4
關鍵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踐能力;啟發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4-0132-02
一、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高校實踐教學,是指為了實現高校教育培養目標,在高校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各門學科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注重培養其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一類課程[1]。實踐教學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要進行的各種實踐環節,具有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包括課程設計、實驗、畢業論文設計、認知實習、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頂崗實習等[2]。
《農業生產實習》是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踐必修課之一。作為重要實踐課,通過課程的學習及實踐可使學生掌握農業中玉米栽培的整個環節,重點了解種植前土地的整理、翻地、起壟、播種方法、種肥的選擇和施用、間苗、除草、中耕、追肥、收獲記產、考種等農業生產環節,使學生將課本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并親自動手操作,掌握最基本的農作物種植、管理等方法,為今后的實際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針對此實習課程的開設,各大院校差異較大。例如中國農業大學實踐環節中僅僅設置了兩門專業實習:資源環境野外大實習和專業認識實習。兩門課雖然包含了所有農資專業所涉及的專業課實習,但實習周數為4周,時間略短,難以覆蓋所有專業課所學知識。縱觀其他高校,如西北農林、華中農業大學等,他們多數將專業課程實習整合在一起,卻沒有專門的《農業生產實習》實踐課程。
《農業生產實習》實踐課為沈陽農業大學農資專業自主設置的實習課程,此課程主要針對玉米種植整個環節進行系統講解和動手操作。可以說本校開設的實踐課針對性較強,通過實習可以使學生系統了解玉米栽培過程,掌握農事操作的基本方法,明確農業生產中計產的方法。目前國內各農業高校盡管實習課程開設的門類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實習多為“坐車前往―下車參觀―坐車回校”模式,總體上學生實習熱情不高,體會不到實習的意義。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習教學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者探索的課題。在眾多建議和措施中,實習教學中增加學生親自參與機會、提高學生主動性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多所大專院校的實踐教學改革已經對如何調動學生主動性,增強創新能力,增強實際操作能力,加深對理論課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開展了一些工作,但總體上變化不大,效果甚微。因此,如何更合理的推進實踐教學改革成為目前至關重要的課題。
本文針對目前農業生產實習的現狀,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教學工作情況,從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如何建立科學的、體現專業特色的教學體系,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學以致用,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解決問題的實踐者。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實踐指導教師隊伍的“混亂化”。農業生產實習以往沒有固定的課程組和任課教師,主要是由教研室主任隨機安排,導致課程缺乏連續性和持久性,沒有建立一支良好的教師團隊。我校2008年后才逐步組建了完整的課程組和教師梯隊。其次授課教師到國內其他高水平院校進修的機會幾乎沒有,多年的教學僅局限于本學校,發展較慢。
2.實踐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套路化”。以往實踐教學一直延續教師講解,學生照搬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很難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基本為被動教學方式。通過近幾年與學生交流,學生戲稱實踐課程為“種地”,只能片面理解實踐課程設置的意義,導致學生能力提高幅度不大,教學效果甚微。
3.授課對象實習成果的“大鍋飯化”。由于一直以來采用“大鍋飯”的方式,所有學生統一進行農業生產實踐,導致“干多干少一樣,干好干壞一樣”現象嚴重。學生實踐熱情較低,成果較差。另外,由于沒有進行實踐任務的細化,導致無法合理評價學生實踐成果。
4.考核方式及成績評定的“單調化”。一直以來農業生產實踐考核主要是以最終實習報告為主,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導致了“重結果,輕實踐”。在多年的實習報告評閱中,發現部分同學存在抄襲現象。目前的實踐考核方式已經不能正確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改革措施
1.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整體實力,建立良好的課程組。選拔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優秀教師擔任實踐課的技術指導,以保證實踐課程的主導方向不偏離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總體規劃。重點培養中青年教師,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充實實踐課程組師資力量。注重教師隊伍業務能力培養,建立定期進修制度,加強實踐教師與其他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協作。結合教師科研課題,鼓勵教師將自身科研經歷和經驗傳授給本科生。
2.改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為“啟發式”。具體為:(1)生產資料的購置(種子、化肥等)由教師購買,然后教師將玉米品種、肥料品種等提供給學生,由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及結合以往學過的“作物栽培學”、“植物營養學”和“施肥原理與技術”等理論知識,自己設計播種量、施肥量等技術指標,寫出計算依據。(2)田間操作的實施――對比操作。每個小組實習操作分為個人實踐區和教師指導區。個人實踐區針對玉米生產的每個環節(播種除外),各實踐(施肥、間苗、除草、追肥、記產、收獲等)全部由學生自主安排。每個環節學生都要自行決定操作方法、所需工具、注意事項等,并寫出操作方案。教師指導區為每組對照操作區,由教師講授,學生進行第二次操作,與個人實踐區進行對比,查找錯誤的地方,撰寫對比報告。
3.提高學生的實踐主動性――責任制度。改變傳統的大鍋飯做法,在開學初對不同人員進行分組。每4~5人一組,自由選擇。整個專業分成15~20組,每個小組劃分不同地塊,整個生產實踐過程中各小組只負責自己地塊的各項工作,做到“分田到戶,責任到人”。開展生產評比活動,每個小組間所采用的材料完全一樣,只是管理和操作方法各異。最后針對產量進行評比,分別設置狀元、榜眼、探花,對產量最高的前三名進行獎勵(獎金和證書)。
4.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現場評分與實踐效果相結合。改變單一的實習報告評分機制,建立一套圍繞預案的撰寫―實踐環節執行―各環節實踐效果―田間管理―產量等環節評分機制。(1)預案撰寫。每個實踐環節操作前都要進行預案的撰寫,寫出實踐所需用具(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任課教師根據方案的內容進行評分,占總成績的10%。(2)實踐環節的執行及對比報告撰寫。針對玉米種植中不同的生產環節,考察每個小組時間安排的是否合理。此部分占總成績的10%。(3)實踐效果。此部分為重點,主要對每個小組具體的操作方法和實踐效果進行考核。例如播種環節,考察播種方法的正確與否、施肥的方式、用量等;間苗環節考察是否有遺漏的苗(即每穴多于1棵)、除草方法、追肥方法和計產方法等。每個環節都要在現場進行評分,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扣分。無差錯不扣分,出現1處錯誤扣除1~2分。此部分占總成績40%。(4)計產方法和產量高低評比。在實踐最后環節考察每個小組采取的產量計算方法是否正確與產量的高低。而不同小組間產量的高低也決定整個實踐環節的。此部分占總成績的30%。(5)田間管理及實習報告的撰寫。此部分考察學生整個田間管理情況,如雜草等。最后撰寫實習報告,此部分占總成績10%。
四、預期效果
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衡量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2]。通過實踐教學課程的改革,建立了一套合理、完整、科學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手段,提高了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生操作能力。重點變“填鴨式”為“啟發式”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動手操作和創新能力。通過整個實踐環節的改革,從而引發學生對實踐課程的興趣,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總之,實踐教學的改革必將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