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2 20:39: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輿情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調查核實情況
經過與縣森林公安局、鎮深入林區開展的排查摸底,鎮村確實存在盜伐集體商品林、濫伐個人所有的自留山、責任山林的現象確實存在。2014年至今鎮、鎮共受理并辦結林業行政案件90件、罰款8.23萬元、沒收違法所得0.04萬元、沒收木材60立方米,辦理刑事案件2件、治安案件1件。其中2014年截止目前已查處鎮村林業行政案件5件、刑事案件1件、口頭警告1人。
二、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
一是由鄉鎮村組負責管理的集體林,管護責任落實不到位,管護人員形同虛設且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得罪人的思想,導致集體林、自留山、責任山管理失控。
二是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權已分山到戶,原八十年代栽植的商品林已到輪伐期,加之我對木材采伐利用控制較嚴,但受經濟利益驅使,部分村民變相出售或濫伐自家自留山上的林木現象十分嚴重。
三是市場對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成都地區木材可以自由買賣,木材價格高加之漩映地區臨界都江堰市,交通便利,特別是地震后村村通水泥路,部分林區也修通了水泥路,這在給農戶帶來快捷交通的同時,也為不法分子偷運木材提供了便利。
四是在該地區,一些微型面包車主受利益驅使,偷拉盜運十分猖獗,部分面包車主甚至結成團伙作案,采取盯梢、跟蹤等方式掌握森林公安、巡山護林人員行蹤,逃避打擊,藐視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規定,蓄意實施違法犯罪行為。
五是打擊力度不夠。近年來,縣環林局與縣森林公安局對該地區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多次組織開展專項打擊活動,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當前形勢依然嚴峻,問題依然突出。一是通訊手段現代化,違法犯罪分子反偵察能力強,有效打擊難度大。二是在現行法律法規框架下林業行政執法處罰力度小導致違法犯罪成本低,林業行政執法的威懾作用不強。
三、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是開展全面的清理工作。通過到重點林區現場查驗登記造冊,落實權屬所有人;通過走訪群眾,了解盜伐濫伐情況。
二是縣環林局、森林公安局行政執法隊伍加強路巡路檢工作,從運輸環節堵截非法運輸。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強森林管護和宣傳引導工作。一是國有林森林管護人員,在對國有林進行管理的同時,協助鎮、村兩級做好集體林地的管理工作。二是村集體管護人員應充分掌握其管護環境,做好管護工作,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各鄉鎮人民政府定期召開專題會,聽取護林員匯報巡山管護情況,發動群眾積極提供違法犯罪線索,切實加強源頭管理。同時,將護林員工資與監管工作掛勾,納入考核后依據工作開展情況發放工資。三是各鄉鎮和村組要在村民大會(或戶主大會)上宣傳《森林法》、《省集體林地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不留盲點,不留死角,做到家喻戶曉。
(二)整合力量集中整治。由縣人民政府統一協調安排,落實部門責任,加強部門協作,多措并舉,形成合力,集中打擊涉林違法犯罪行為。同時,出臺相關地方性法規或政策,著重對林區的亂砍濫伐、偷拉盜運、亂墾、亂占林地行為給予嚴厲處罰。
篇2
一、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情緒管理
情緒心理學家斯托曼將情緒定義為感受。大學生的情緒問題,一般是指某一情緒發生的頻度和強度過度時,引起情緒之間、情緒與認知及人格適應性的沖突,并加重負性情緒的反應。[1]大學生情緒管理即對大學生情緒進行控制和調節的過程。而在網絡時代,大學生情緒沾染了網絡的色彩而具有新的特點。
1.從眾性。大學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趨向成熟的階段,中學時代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和相對單一的生活目標(高考)讓他們對具體事件的分析和理解相對片面,也相對簡單。當網絡更是成為絕大多數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爆炸時代帶給他們鋪天蓋地的信息,其中,網絡輿論尤其是對熱點事件的評判最易影響大學生的情緒,大學生由于認知評價的片面性和社會閱歷的缺乏而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導致大學生情緒具有從眾性的特點。
2.起伏性。因為大學生情緒具有從眾性的特點,所以當外部的情緒導向發生變化,他們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化。而網絡信息量龐大而迅疾,網絡輿論的導向會隨著信息的充分披露而產生快速反應,大學生在面對網絡輿論導向的波動時,觀點也會相應發生變化,而由于大學生的情緒反應比較強烈,他們對外部的刺激格外敏感,因此網絡的介入令大學生情緒的起伏性更加鮮明。同時,大學生的情緒體驗又極易影響周圍的同學,從而使情緒的起伏性更具普遍性。
3.極端性。如前所述,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并未成熟,尚處在青春期的他們看待事物很少能做到客觀公允,甚至有些極端,所謂的“憤青”就是對他們之中較為極端的人群的稱呼。而網絡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網民的言論常常具有非常鮮明的感性色彩,他們會基于自己的主觀傾向做出忽視客觀事實的判斷,網絡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則令大學生們很容易接觸到一些極端言論并為其所影響,這種影響力遠遠超過傳統媒體,使得極端性成為更多大學生的情緒特點。
二、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是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有效手段。
網絡日益普及,網絡輿論則圍繞社會事件和公眾言論,普遍存在于網絡空間,因此,大學生作為網絡輿論的主要接受群體之一,其情緒表達方式深受網絡輿論的影響,流于簡單、直接,傳遞觀點時缺乏責任感。網友在發表言論時常常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容易情緒沖動,對事件缺乏客觀、理性的判斷。同時,互聯網管理的疏缺和匿名性也導致網絡輿論中不乏無端的謾罵和不當的引導。很多網友在跟帖中并不能對事件理性分析,而是對不同觀點橫加指責,甚至恣意發泄情緒,而很多網絡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和輿論引導的重要性,道聽途說、奇談怪論在網絡上并不鮮見。此外,網上還經常出現附和他人意見、缺少分析與判斷的所謂灌水帖。當網絡滲透進大學生的生活,互聯網的生存狀態必定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緒表達的方式。
在這樣的情勢下,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正確引導網絡輿論,則可以在引導的過程中,通過思想教育、輿論引導、社會活動等多種方式幫助大學生甄別網絡輿論的精華與糟粕,理性對待網絡輿論對社會事件的評析,不從眾、不盲目,形成自己的判斷與想法,變沖動為理智,從而幫助大學生形成恰當的情緒表達方式,產生積極健康的情緒。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應當成為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高校校報在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運用得當,勢必能夠提高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成效。
作為高校的主流媒體,高校校報在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雖然,當網絡媒體迅猛發展,“議題設置”不再是大眾媒體的專屬特權,民眾可以隨時隨意將自己的“議題”在網上,任何事件都可能在網絡的助推下成為社會熱點和輿論焦點,網絡傳播的交互性對校報傳播的單向性提出了挑戰,網絡傳播的即時性也對校報傳播的滯后性帶來了沖擊,作為傳統媒體,校報必須面對這樣的窘境,但是校報并非無能為力,校報相對于網絡媒體,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1.校報的權威性高于網絡媒體。網絡媒體魚龍混雜,不少網絡媒體還缺乏作為大眾媒體所應具備的社會責任心,不僅大大損害了網民的利益,更是導致了網絡媒體公信力的喪失。高校校報則不然,作為學校黨委的機關報,校報承擔著校內信息的重責,校報宣傳的事件客觀真實。而校報在校內的普及度很高,因此,學生常常通過這個渠道了解校內發生的重要事件,權威性提升可信度,學生普遍認可校報這個傳播平臺。有了信任的基石,校報便可以在正確引導網絡輿論上有所作為。對于網絡輿論聚焦的社會熱點事件與現象,校報可以圍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線,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深入剖析,深度報道,正面引導。
2.校報內容的針對性強于網絡媒體。網絡媒體受眾廣泛,因此網絡輿論必定觀點交匯,百家爭鳴,不可能為大學生厘清正確與謬誤,更不可能為大學生做出有針對性的引導,校報則不然。在某種程度上,校報亦承擔著育人的職責,也是為學生服務的工具。面對網絡上撲面而來的各類事件、各種評論,校報會根據大學生的接受習慣和教育導向選擇適合的內容加以刊載。對于一些頗具普遍性的現象,校報會結合校園里的真實事例采寫新聞,使社會熱點更加貼近大學生,也讓大學生從身邊的故事中有所思,有所得,比如考碗、村官、蟻族等等。
3.校報的易讀性優于網絡媒體。網絡媒體必須依托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傳播信息,缺少這些工具,受眾便不能從網絡媒體獲取信息,網絡輿論也不可能影響受眾。在大學校園,電腦并非全面覆蓋,手機上網也往往局限于QQ、人人網、微博等交友、聊天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網絡輿論的傳播。校報則不然,紙媒體便于攜帶,方便閱讀。此外,網絡媒體具有無限延伸的空間,能夠容納龐雜的信息,受眾淹沒其中,不知主次,校報則規避了這一缺點,有限的版面要求內容精要、具有可讀性。因此,校報的易讀性遠遠勝過網絡媒體。
既然校報相比網絡媒體有優勢,那么校報可以也應該在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方面有所作為。
首先,校報要有占領校園輿論主陣地的意識。對于紛繁的網絡輿論,校報要及時傳遞主流信息,經常清洗非主流信息,加強政治觀的引導;校報要倡導奉獻,教會感恩,培養學生的高尚品格,加強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校報要介紹新鮮的教育理念,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科學精神的引導;校報要營造人文氣氛,提升學生個人素養,加強人文精神的引導;校報要宣傳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加強就業觀的引導。
其次,校報要有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的舉措。相比社會報刊,校報版面有限,校報必須精選稿件,使有限的版面發揮強大的作用。除了及時報道校園重大事件,宣傳學校中心工作,校報要選取校內先進典型,樹立榜樣,營造有學校特色的文化氛圍,幫助大學生樹立進取健康的人生目標,抵擋不良的網絡輿論的攻擊;針對網絡熱點話題,校報要從各種觀點中辨析是非,選取適合大學生的角度加以分析,用積極正面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借力打力,使網絡輿論為我所用。
校報既不能完全獨立于網絡之外,也不能完全被網絡所同化,而應該在正確認識網絡對輿論宣傳的作用和特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和發揮好校報網絡版的作用。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大數據;突發事件;網絡輿情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25
隨著我國網民的數量越來越多,移動智能設備如手機、電腦、平板也越來越普及,社交網絡等新媒體工具更是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突發事件在網絡上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人們對突發事件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突發事件一旦發生,相關部門如何快速收集網絡上的輿情信息,跟蹤事態變化,及時向有P部門通報,是新形勢和新環境下急需解決的問題。大數據時代,網絡上承載的信息和數據越來越多,給網絡輿情的信息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優勢,網絡輿情信息相關部門可以從網上海量的、多樣的信息中迅速分析、挖掘出有價值的輿情信息,如何濃縮并解讀海量的信息,提高輿情數據的研判能力是大數據環境下輿情分析的重要挑戰,大數據技術將在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工作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1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現狀分析
從目前研究輿情的文獻來看,輿情的研究經歷了傳統社會輿情分析、網絡輿情分析、大數據輿情分析三個階段。Facebook、推特、微博等社交網絡媒體的興起掀起了研究網絡輿情的熱潮,Nathalie Henry通過推特獲取了2012年法國大選中網民情感取向數據,并對大選結果進行了預測,證明社交網絡媒體確實有較好的預測能力。喻國明(2013)在文章中指出網絡輿情的研究經歷了早期簡單粗放的研究階段和當前海量的網絡輿情研究兩個階段。孫帥(2014)等用時間序列的分析方法探求網絡輿情的進化規則,創立了網絡c情變化發展的分布模型,并且發現其適應的分析方法。李弼程(2010)等人創立了多種網絡輿情的姿態分析模型來對網絡行為進行分析判斷。網絡輿情的信息工作要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新特點、新變化,將大數據與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應對策略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網絡輿情工作中起的重要支撐作用,既可以推進互聯網現代化的治理,還可以提高政府在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應急處理能力。
2大數據在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應用
應用在網絡輿情的大數據技術有很多,目前比較成熟的是Apache 軟件基金會提出的 Hadoop 分布式計算系統基礎框架。框架包含多個大數據技術開源項目,相關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分布式計算模型(MapReduce)、分布式文件系統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數據倉庫工具Hive和分布式數據庫 Hbase,其中對大數據網絡輿情分析起著關鍵作用的是MapReduce。Hadoop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MapReduce模型實現其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數據的監測、分析以及輿情的趨勢分析、跟蹤預警,從而提高數據挖掘與分析能力。分布式文件系統 HDFS還可以有效利用與管理硬件資源和存儲資源,提供更高的數據存取能力。Hive可以快速查詢數據、挖掘數據并迅速建立索引。基于非結構化數據存儲的數據庫Hbase的使用,可以兼容不同類型的數據實現分布式存儲。
傳統的監測工具、方法和流程難以處理現在海量復雜的網絡輿情,基于Hadoop的大數據技術因其快速的數據處理能力、數據存取效率極高、靈活的應用平臺能力以及可以通用的硬件系統諸多良好的性能,可以在海量數據的環境下完成輿情信息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及突發事件預警支持、輿情信息報告等工作,滿足了突發事件網絡輿情信息相關工作的高標準和高要求。Hadoop是當前學術科研界和企業實務界用來解決大數據存儲和數據分析的主流技術,更加縮短了數據處理的時間、降低了綜合成本。
3基于大數據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31前期:搭建網絡輿情收集、分析平臺
搭建具有公信力的網絡輿情收集、分析平臺,該平臺應同時具有網絡輿情宣傳、評價、報告和處理等功能。通過平臺,我們可以及時收集、跟蹤網絡熱點問題,第一時間研判網絡輿情事件;通過多種方式引導網絡輿情,在收集、分析網絡輿情信息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傳播、處置信息;及時反饋處理的輿情信息、作出評價并定期輿情報告。通過平臺,可以有效地掌握輿情處理的主動權。
32中期:建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處理機制
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處理不僅適用于事件輿情的前期爆發階段,也適用于事件網絡輿情發展的其他階段。有效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處理機制,可以把事件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疏導,從而化解社會矛盾、減小影響,并防止事件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33后期:完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事后體系
善后是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里必要的步驟,主要協助輿情相關部門恢復網絡的正常秩序,防止或控制此事件輿情再次發生,為以后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應對和處理提供經驗。所以,事后體系應該包括對現有處理方案的評估、總結和輿情數據庫的建立。我們需要建立相關的網絡輿情數據庫,便于以后及時查閱、完善網絡輿情的事后體系。
4結論
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分析已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門課題。目前來看,國內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網絡輿情分析算法、輿情監控系統的研究,對基于大數據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分析相關的技術研究相對較少,還不能滿足現在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需求。確實,現在網絡輿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情報方面的工作,但是加入大數據的背景之后,我們可以從定性的方法慢慢變成定量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大數據對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進行研究,總結了大數據在網絡輿情的應用及應對策略,展望下一步研究可以從可視化方面研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解決網絡輿情問題。
參考文獻:
[1]Jennifer Bachner,Kathy WHillAdvances in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Attitudes Research:The Policy Studies in New Zea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2014,23(1):45-53
[2]Nathalie Henry,Jean-Daniel Fekete,Michael JMcGuffinNodeTrix:A Hybrid Visualization of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12,46(3):1302-1309
[3]喻國明大數據分析下的中國社會輿情[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5):2-9
[4]李艷靈,李剛大數據環境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分析及應對策略[J].網絡通訊與安全,2015,15(11):14-15
[5]汪可大數據路徑下鐵路突發事件輿情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6]張寧熙大數據在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工作中的應用[J].現代情報,2015,35(6):38-42
[7]張倩大數據在突發事件政府決策中的應用[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6):73-79
[8]孫帥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9]李弼程,林琛,郭志剛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研究探討[J].情報雜志,2010,29(7):54-57
篇4
關鍵詞 網絡輿情 應對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一、當前網絡輿情應對現狀
縱觀網絡輿情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它已經改變了我國傳統的社會輿論格局,促發了網民的權力意識覺醒,但網絡輿情的負面因素依舊存在,對社會發展造成威脅。政府做好網絡輿情應對工作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黨和政府對網絡輿情工作高度重視,但仍存在著應對不及時、應對不主動、監管無序化、問責不到位等問題,對社會穩定和政府公信力的維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二、政府應對網絡輿情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從思想認識來看,政府官員對網絡輿情認識欠全面。
一是對網絡輿情理解不深,重視不夠,正面回應不夠。有的片面認為網絡是年輕人的娛樂工具,有荒誕低俗甚至“很負面”的東西,所以在工作中仍按傳統工作方法和模式行事; 有的對網絡民意的關注往往停留在“高點擊率”、“高關注度”、“大量跟帖”、“群體性”之類的問題上,而除此之外大量的問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處理;有的是對網民反映的問題,特別是不正之風、腐敗現象等問題,不擇手段地進行“刪帖”,甚至一味排斥、打壓,不少網絡舉報人因此獲罪,使一些網民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了網上舉報的積極性。二是視網絡輿情為民意的全部,對網絡輿情過度依賴。盲目迷信網絡輿情功能的強大,要求對網絡輿論全面放開,不加干涉,聽任網民發表觀點,這種做法可能導致網絡輿論失控,帶來一定程度的社會輿論混亂。
(二)從管理體制來看,“雙軌統一分級管理制”實行中存在不足。
我國現行的網絡管理體制是“雙軌統一分級管理制”,即黨委部門和政府部門同時參與,中央、省屬、外宣媒體都參與地方網絡市場的競爭,使得整個網絡媒體結構多元化,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化,在實際操作中會存在齊抓共管的現象,造成了網絡輿情信息重復搜集、分散管理、政出多門等問題。而且在機構設置方面,某些地方政府的機構設置不夠健全。首先,雖然某些地方政府部門都設有網絡輿情監測中心、站點,但很少設立應急機構,所以發生突發事件時常常由于準備不足而應對遲緩。其次,設立的機構間還未形成完整對接的嚴密規范的系統,內外協同聯動管理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另外,區縣以下的網絡輿情監管站點有虛設形象,從監測人員的配備到其文化素質及政治敏感度等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都還達不到現實要求。
(三)從機制運行來看,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工作機制不系統。
網絡輿情信息的龐大、變化的突發及影響力的強大加大了政府應對工作的難度,要保證政府工作目標和任務真正實現,必須建立一套協調、靈活、高效的工作機制。就目前我國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工作來看,雖然在實踐的基礎上已逐漸對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整個工作機制還未達到系統化的要求,如存在工作流于形式,人為因素作用較大;缺乏主動引導,依舊采取封堵輿論的方法;缺乏應對預案,透明性不高、應對失當等問題,使黨和政府經常處于被動和被質疑的局面。
(四)從法律制度來看,網絡監管的法律體系有待完善。
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相比,我國對互聯網的立法還相對滯后。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管理辦法》等,它們的頒布對我國網絡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這些法規較零散,不夠系統,有些法律較為陳舊,已無法應對日趨復雜的網絡信息傳播。缺少外在的法律約束不僅降低了網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同時身處網絡群體中,“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也助長了網絡暴行的蔓延。
三、實現網絡輿情科學應對的對策
(一)提升網絡輿情治理理念。
首先,增強政府官員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是人們對于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產生媒介信息的能力。網絡作為新興媒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日益顯現。政府官員需要學會運用官方網站、媒體網站、網民留言板、官方機構或官員個人微博等互聯網新媒體手段,進行信息和意見溝通。讓“上網看看”、“在線聊聊”、“網上蹲點”成為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職責要求,使網絡成為了解世界、掌握資訊,科學決策、推動工作,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重要平臺。
其次,強化政府官員的責任意識。一要強化占領輿論陣地的責任意識。各級政府官員要積極探索和研究網絡輿情發展規律,發揮政府門戶網站和主流媒體的政治優勢和思想優勢,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做正面宣傳,擴大主陣地的影響力。二要強化把握輿論導向的責任意識。政府要努力掌握網絡輿論話語權,用主流媒體的聲音占領網上新陣地,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導多樣化的思想熱潮,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的主流意識形態。三要強化化解社會矛盾的責任意識。政府官員要利用好手中的權力,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解決好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問題。
(二)完善網絡輿情管理體制。
1、實現網絡輿情管理機構科學化。
網絡輿情已經成為常態,各級政府應該設立網絡輿情常設機構來保證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常規性與延續性。從長遠發展和管理需要來看,需要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常設性網絡輿情管理機構,進行垂直管理。而針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危機應對,需設立網絡輿情應急機構。它是在其常設機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臨時機構,由宣傳部門、職能部門、公安部門、部門、紀檢監察部門、辦公廳等成立領導小組。另外,為了更加有效地應對網絡突發事件和問題,還應組織成立“顧問團”。為避免出現應對失誤,可聘請權威專家學者、資深媒體人、公共危機處理專家等組成“顧問團”。
2、促成內外協同聯動管理。
跨時空性是網絡輿情與一般社會輿情的重要區別。網絡輿情可以瞬時由一點輻射到地域上處于極度分散的廣大受眾,從而引發輿論狂潮。因此,政府要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就要努力促成內外協同聯動管理。體制內網絡輿情管理機構應在網絡輿情信息搜集的基礎上,共同建立和完善多層次信息共享及部門間協同工作體系,以便統一調度應急所需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權力資源和經費資源等,提高政府網絡輿情危機應對的響應速度和處置能力。政府需做好更多行業和網民自律的宣傳,通過政策和財政等方面的支持,為其提供保障,最終形成“網絡主導、官民聯動、上下互通、快捷通暢、條塊結合、密切協作”的立體式、全方位網絡輿情快速反應體系。
(三)健全網絡輿情工作機制。
1、建立完善的研判機制。
網絡輿情研判是做好網絡輿情應對工作的關鍵環節,需要確定一套科學的研判流程。這包括:初步篩選--深入分析--綜合判斷--報告寫作。初步篩選,即要將預設的目標輿情或熱點輿情從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來。主要通過建立歸類系統,進行量化分析和圖表呈現的方式來篩選。深入分析,即探究這些有價值的輿情的生成發展規律,找出其信息來源、傳播路徑、利益訴求和網民參與動因等,分析輿情走勢和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綜合判斷,即結合初步篩選與深入分析的結果劃分輿情危機等級,提出方案。報告寫作,即通過對網絡輿情定性與定量的判斷,最終要形成相應的網絡輿情報告,做出規律總結和研判結論。只有確立嚴謹的研判工作流程,才能為政府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建議。
2、建立系統的預警機制。
首先,根據研判結果確定預警等級。將網絡輿情的預警等級劃分為:非常態的輕警告(IV級,藍色)、警示級的中度警情(III級,黃色)、危險級的重警情(II級,橙色)、極度危險級的特重警情(I級,紅色)。其次,建立預警組織體系。一是建立各相關職能部門的橫向與縱向體系。相關的中央到基層的各工作網點,要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使預警工作深入開展。二是建立政府到公眾的立體體系。政府是預警的主體,社會中介組織是溝通與反應民意的重要組織也可承擔預警的責任,專業機構提供技術或理論支持,而社會公眾是網絡輿情最初感知的社會主體。三是建立網上到網下的雙層體系。在預警工作中,既要密切關注網上輿情的發展變化,也要通過了解網下社會的動態,適時調整方案,提高預警能力。
3、建立完備的引導機制。
政府需實現引導途徑多元化。通過借助網絡發言人、網絡留言板、官方機構與官方微博、網絡評論員等進行輿情引導。具體注意事項:一是完善網絡發言人機制。借鑒傳統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組成一個完整的團隊和制度,堅持“說明大事,說細實事,說透難事,說清壞事”的引導原則。二是制度化回復與辦理網民留言。成立固定的工作機制,明確辦理機構和流程;組建網絡留言督辦處,真正做到“件件有回復,件件能落實”。三是加強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業務過硬的網評隊伍,是將網絡輿情引導好的重要組織措施。
4、建立高效的處置機制。
首先,實現案情處置程序化。通過科學的計劃制定,完善的部門協調,充分的人財物保障,可將網絡輿情案件的處理從非程序化的決策過程,變成程序化的決策過程。這有利于提高有關部門的響應時間。其次,加強對相關官員的問責力度。根據《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定》的要求,對在群體性、突發性事件中處置失當,導致事態惡化、造成惡劣影響的政府官員進行問責。最后,在網絡輿情危機處理后,要對危機情進行系統反饋和評估,從中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以不斷提升政府應對網絡輿情危機的能力。
(四)加快推進網絡監管法制化。
1、盡快制定一部系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監管法》。對網民正常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進行明確界定,以規范其信息識別、、傳播等行為,切實保障其正當的權利;對網絡平臺、網站、網絡中介的職責進行合理的規范,加強對微博、社區網站等的有效管理;對政府監管的職責、監管的標準和方法作明確的界定,使政府互聯網監管規范化。
2、對我國現有法律體系進行及時的調整、完善和補充。凡現行法律體系中與互聯網相關且仍然適用的,應當保留;對已經不再適用的,應及時予以廢除、修改和完善;凡現行立法不能涵蓋的事項,要進行補充立法。從而形成一個由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行業自律規范共同構筑的我國信息網絡安全規范體系。
注釋:
鄒慶國.應對“網絡問政”黨政干部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7-148.
新華網.中國互聯網期待在法制監管“度”上展現智慧. http:///2010-12/16/c_12888614.htm.
鄒慶國.應對“網絡問政”黨政干部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6.
篇5
〔關鍵詞〕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回應機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36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2-0143-04
Study 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Chen Qian Chen Qi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d some intensive research 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university emergenc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which include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echanism,event judged mechanism,resource mobilization mechanism,event tracking mechanism and recovery mechanism.Then it did some intensive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of each sub-system to make the response mechanism valuable.
〔Key words〕emergency;internet public opinion;response mechanism
1 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概念界定
網絡輿情研究的興起與中央政府的政策導向密切相關,學者對網絡輿情的內涵、誘發因素、演變機理、預警與引導都有相應的研究,尤其在其內涵方面已經形成初步共識,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劉毅[1]和曾潤喜[2]的觀點,即網絡輿情的本質是網民具有傾向性的意見、態度以及情緒的集合。在網絡輿情概念的基礎上,部分學者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展開研究,包括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片面化呈現[3]、演變機理[4]和應對機制[5]。然而卻少有學者從微觀的角度研究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該如何回應,也沒有構建具有實踐價值和普及價值的回應機制,理論的缺乏與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影響的廣泛性和地位的重要性形成鮮明對比。筆者則試圖在此領域有所突破,嘗試構建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回應機制。結合劉毅以及曾潤喜對網絡輿情的界定,筆者將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定義為網民在與具體高校有關的突發事件的刺激下形成的并通過網絡傳播的具有傾向性的態度、意見、以及情緒的集合。與普通突發事件網絡輿情不同的是,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客體是高校內部發生的突發事件或者與高校個體有關的突發事件,此類事件發生后,高校的名稱往往成為網絡信息標題的核心標簽,網民態度和情感的表達也以高校為中心。
2 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回應機制構成
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各種力量的互動推動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形成和發展,放大效應與聚焦效應的聯合作用增加網絡輿情的穿透性和破壞性,群體極化效應的啟動則易使網民最初帶有傾向性的觀點走向極端。處于輿論中心的事發高校必須采取措施對輿情走向加以引導,以避免網絡輿論引發的蝴蝶效應所帶來的損害。事實上,圍繞事件本身展開的評論所具有的傾向性反映著網民的某種訴求,如對高校學術造假的聲討便體現網民對學術道德的捍衛,對道德價值體系的維護。學術造假當事人得到應有的懲罰后,網絡輿情也開始進入衰退和消解狀態。然而訴求的多元性以及網民參與動機的差異性使得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對當事人或者當事行為的直接處理往往并不總是能滿足網民的訴求,必須建立系統的回應機制來應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
正如塔羅和蒂利所指出的那樣,機制是有著明確界限的重大事件在各種不同條件的作用下,以相同或極其相似的方式,使特定的一組要素之間的關系發生改變。那些經常重復發生的具有因果關聯的機制鏈的組合和作用推動著事件的發生和發展[6]。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回應機制主要有以下部分構成:(1)信息匯集機制。互聯網去中心化以及匿名互動的特性打破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網民只要愿意就可以通過發帖、轉帖、跟帖以及評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每個網民都是記者。當高校發生突發事件后,相關信息都能夠在網絡社會得以呈現,要響應這些帶有訴求的信息就必須對其進行收集。(2)事件研判機制。主要對匯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如議題的性質和網民評論的趨向等。(3)策略選取機制。根據對事件進行分析和判斷所得到的結果制定和選取針對性的策略以提高回應的效果。(4)資源動員機制。資源動員是回應策略得以實施的關鍵,資源動員的程度直接決定事發高校對網絡輿情回應的成效。(5)事件追蹤機制。通過資源動員將策略實施后,必須對網民的反應予以追蹤,最直接的就是時刻關注網絡上與事件相關的帖子、評論以及新聞的情況。當網絡輿情不僅沒有呈現消解趨勢反而更加激進的時候,則要再次啟動信息匯集機制、事件研判機制、策略選取機制以及資源動員機制。反之,則啟動事后恢復機制。(6)事后恢復機制。突發事件發生尤其是網絡輿情的形成使事發高校內部生態平衡受到干擾,如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學校聲譽遭受的損失,必須采取措施恢復原有的平衡狀態。回應機制的6個組成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具有很強邏輯關系,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回應機制示意圖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回應機制研究Feb.,2012Vol.32 No.23 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回應機制運行
3.1 作為回應基礎的信息匯集機制運行
信息匯集機制是整個回應機制運行的基礎,其運行的順利與否直接決定整個回應機制的效果,也決定著能否成功消解網絡輿情。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當高校發生突發事件后,相關的信息便會在較短時間內呈現在網絡上,尤其當事件超乎網民意料的時候。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信息擴散的催化劑,它們的介入使事件信息擴散到現實和虛擬世界的各個角落,并引起網民的激烈討論,新聞網站、網絡論壇、私人博客、社交網站以及聊天工具等都成為信息的載體。信息匯集的主要工作就是關注和搜集各類載體上承載的信息和評論。事發高校內部師生員工對于事件本身的態度和意見也是信息匯集的重要部分。兩類信息的匯集路徑是有所區別的。輿情信息的收集要堅持質量和數量并重的原則。數量上主要由兩支工作隊伍來保證。面向校外傳播載體的輿情核心團隊,由校黨委宣傳部、新聞學院專家學者以及校輿情信息中心成員(如果事發高校未成立輿情信息中心,則可以將學生組織中負責宣傳的人員納入其中)組成。主要負責從網絡海量信息中搜集與事件有關的信息,對于網民關注的熱帖以及熱門議題、各網絡媒體以及知名博客的報道和評論要重點搜集;面向校內的輿情協助團隊,由輔導員和主要學生干部構成。通過學生會干部監測學校BBS的動態,搜集在校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通過輔導員和班干部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輿情協助團隊所搜集到的信息要及時上報至輿情核心團隊以作匯總。質量上主要強調的是輿情核心團隊要對所有的信息按某種方式分類匯總,如日期、帖子的關注度,網絡媒體報道的傾向等,從而提高事件研判機制的運行效率。
3.2 具有導向功能的事件研判機制運行
事件研判機制的運行以信息匯集機制所搜集到的信息為依據,研判的結果對網絡輿情回應策略的選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事件研判機制的運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對信息進行鑒別,將歪曲事實甚至虛假捏造的信息單列出來,并判斷信息的發出者是網絡媒體還是網民個體,分析信息發出者的動機,將蓄意制造混亂的網民或者網絡媒體與由于缺乏完整信息而產生誤解的網民或網絡媒體區別開來,從而為回應策略的選擇提供支持;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深度分析。輿情核心團隊專家學者要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從原始材料中梳理和提煉出對回應策略選取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如從已有報道中發掘各大媒體的立場,找出對事發學校持中立尤其是支持態度的媒體;對網民的評論進行深入研究,觀察是否出現網民評論泛化的現象,即網民的評論是否已經超出涉事高校本身而擴大到其他層面;對已有的主要議題和熱點評論進行分析,總結出媒體和網民關注的焦點,找到解決事件以消解網絡輿情的關鍵癥結所在;形成研判書面報告。研判報告要突出重點,重視關鍵節點,要預測輿情走向以及事件發展的態勢,從而使得回應策略的選取具有前瞻性和實效性。
3.3 決定回應方式的策略選取機制運行
策略選取機制主要是根據事件研判的結果以及高校擁有的資源狀況選擇合適的回應策略,不同的策略對應不同的回應方式。筆者通過對已有案例的研究發現,當前高校發生突發事件后為避免受到過多的關注通常采取實質性的回應方式,即處理行為的實施者并積極滿足回應對象的訴求。如2010年3月31日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書記車軋女記者事件 被媒體曝光后,武昌分校領導4月2日便召開董事會緊急會議,免除陳定友(行為實施者)職務,親自向報社記者道歉,并對記者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武昌分校對事件的回應方式充分滿足了報社、網民以及問題最初反映者三方的需求,從而避免了因網絡輿情的極端化發展對學校造成的負面影響。武漢大學應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教訓也使得實質性回應備受重視。武漢大學在處理張在元事件的過程中主要以法律為依據對網民和網絡媒體的質疑進行被動型回應以化解他們心中的不滿,由于解聘張在元的行為事實上是合法的,張在元家屬的訴求便被武大所忽略,形式型回應也被武大所采納,從而導致其面對道德指責的無力,事件相關網絡輿情也不斷走向并對武大造成較大困擾和損害。其實回應的方式并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華科武昌分校與武漢大學在應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所取得的截然不同的效果與他們策略的選取息息相關。武大在張在元事件中的被動局面便是策略選取的失誤造成。策略的選取要遵循以下原則:效果最大化原則。所采納的策略應盡可能滿足主要訴求主體的需求以消解其對學校的負面情緒,使得訴求方對學校的認知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從而消解網絡輿情,將學校遭受的損害降至最低;信息完備原則。主要是指學校在選取回應策略時要將事件相關信息盡可能完整的呈現在公眾和媒體面前,避免其以爆料的形式出現而引起網民情緒的劇烈波動并最終致使學校處于被動地位。例外的是如果學校在對事態發展趨進行勢判定后發現信息完全呈現會造成嚴重影響的話則要慎重考慮。前瞻性原則。所采納的策略應該考慮網民和網絡媒體未來可能的關注點,以將其消解在襁褓中。
3.4 決定實施效果的資源動員機制運行
資源動員機制是策略順利實施的關鍵。從廣義層面看,信息匯集機制的啟動便可以視為資源動員機制運行的開始,此時資源動員機制發揮的是輔助作用,支持信息搜集工作的展開。而筆者所探討的主要是作為回應機制核心組成部分的資源動員機制如何運行。資源動員機制主要由“內聚動員”和“外擴動員”[7]兩部分組成。內聚動員的主要任務是充分調動學校內部的積極力量尤其是學生群體參與到策略實施中來。高校學生的愛校熱情在事件的處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活躍于各大網絡論壇的學生群體能夠及時發現事件信息并及時進行回應,他們的自組織回應能夠降低學校的官方色彩從而使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易接受性。學生群體的參與甚至能夠直接消解正在形成中的網絡輿情。在2010年8月份發生的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招生門事件 中,浙江學院并沒有對事件作出官方回應(官方回應是指以事發高校的名義和身份相關信息)。帖子出現初期網民的評論也以指責該學校為主,浙江學院學生參與跟帖(根據網友的跟帖內容判斷)后,“網友dd丟丟船”所的帖子中與實際情況不符的信息被挑選出來,網民的評論逐漸轉向帖子主人“網友dd丟丟船”,使其面臨巨大的輿論壓力,事件也因此漸漸平息。外擴動員的重點在于爭取大眾傳播媒介的支持。與網絡論壇相比,大眾傳播媒介具有的多層信息把關體系使其報道的新聞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并成為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大眾傳播媒介對突發事件的正面報道能夠有效引導網民對事件的看法,其對議題的選擇也有利于分散和轉移網民的注意力。事發高校應該主動與在事件研判時發現的友好媒體進行溝通,使其對事件的報道以及對議題的選擇盡可能配合學校的回應策略。高校也應充分信任這些友好媒體,告知其事件的完整信息。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爭取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運用政府的資源為網絡輿情回應服務。
3.5 檢驗實施效果的事件追蹤機制運行
網民和媒體以事發高校為中心發表意見和看法,高校的相關行為被不斷放大,當事發高校為引導和消解沸騰的網絡輿情而采取措施進行回應時至少可能產生兩種結果:多方訴求得到滿足,高漲的輿論開始衰退或者措施本身對網民和媒體起到刺激作用并推動網絡輿情持續高漲。為此,高校對網絡輿情采取回應策略后需要對網絡社會的反應進行追蹤。事件追蹤機制主要圍繞以下內容展開:關注策略實施后網民和媒體對事件的態度進而為決策提供依據。高校采取回應措施后,部分媒體會以不同的新聞標題進行報道,關鍵詞的選取基本可以看出媒體的立場。網民以新聞報道為基點進行的評論也反映網民對高校行為的滿意度;檢驗回應措施的效果從而為類似事件的處理提供經驗和教訓。對于效果的考察主要依據媒體對事件的報道量和網絡論壇帖子的數量以及網民對于相關新聞的評論數目是否有所增加。當三者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時則說明回應效果較好;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消解進行跟蹤,重點監測可能出現的輿情反復現象。網絡輿情衰退過程中,刺激性信息的輸入往往會再次誘發網民的共鳴,如果未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將使事發高校重新陷入被動狀態。
3.6 促進系統平衡的事后恢復機制運行
高校突發事件發生后網絡社會便會出現與之相關的各種評論,由于所發生的事件往往與網民對高校原有的形象認知不符合,為彌補這種差異性帶來的心理失衡,網民的評論往往具有強烈的情緒性和負面性,從而對高校的形象造成巨大損害。而正在形成期的高校學生群體的價值系統和認知系統具有不穩定性,當他們通過網絡接觸到這些負面評價時,對學校的既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便會有所削弱。在這種情況下缺乏社會經驗的部分學生甚至在輿情回應過程中以各種方式發泄消極情緒。然而,大多高校在處理因突發事件而形成的網絡輿情時往往著力解決事件在社會系統中造成的影響以便盡快脫離輿論風暴中心以致忽略對學校內部生態系統的恢復。因此,必須依靠事后恢復機制的運行來促進系統的平衡,具體來說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學校應向在校學生表明其對事件的處理態度以及對網絡輿論的態度,從而使得其明白學校的立場和苦衷并增進彼此間的理解;應借助各種形式讓在校學生了解網絡輿論的特點及形成過程以幫助其正確地認識網絡上對學校的負面評價;通過與友好媒體合作策劃積極網絡事件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從而增加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 討 論
本文試圖構建具有實踐價值和普及價值的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回應機制,為高校應對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網絡輿情提供相應的指導。該機制由信息匯集機制、事件研判機制、策略選取機制、資源動員機制、事件追蹤機制和事后恢復機制構成,其目標是引導和消解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將事件對高校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各子機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具有很強的邏輯關系。每個子機制的運行好壞不僅決定其他子機制的運行狀態,而且直接影響整個回應機制的效果。在結合案例的基礎上,我們發現當某個子機制運行發生偏差時,事發高校容易在網絡輿情的回應中陷入被動狀態并成為輿論風暴席卷的對象,如武大張在元事件。當然,這不意味著高校在應對網絡輿情時必須嚴格按照回應機制所設置的流程進行,那就與本研究的初衷相背離。筆者所希望的是該機制能夠為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曾潤喜.網絡輿情管控工作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8):79-82.
[3]方付建,王國華,徐曉林.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片面化呈現的形成機理――基于網民的視角[J].情報雜志,2010,(4):26-30.
[4]史波.公共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內在演變機理研究[J].情報雜志,2010,(4):41-45.
[5]史波.公共危機事件網絡輿情應對機制及策略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7):93-96.
篇6
關鍵詞 網絡輿情;網絡輿情危機;形成原因;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7-0185-02
1 網絡輿情危機概念及表現形式
網絡輿情是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而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網絡輿情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偏差性、突發性的特點。
網絡輿情危機是針對某一特殊事項所產生的涉及民眾利益較深、較廣的輿情,在相對短時間內生成大量信息,并在一個社區或更大范圍內民眾中掀起范圍更大、強度更強的社會反映,最終,與事項刺激方或事項本身形成激烈的認識或觀點對抗。網絡輿情危機有多種表現形式,從危機所影響到的部門和人員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1高校網絡輿情危機
在我國網民中,高校學生占有著不可忽視的比例。而大學生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的一個精英群體,因而他們對國家政治和新聞有著比較高的關注度。但因為學生自身某方面的限制,他們思考問題缺乏全面性,因而當某件事情的發生或即將發生在廣大的學生中引起共鳴時,可能會形成網絡輿情危機。因為這些事件可能從網絡中走向現實社會,成為。
1.2政府網絡輿情危機
當某件事情的發生在網絡上引起網民的巨大反映時,也可能對政府的公信力產生負面影響,如“7·23”動車追尾事故,進而形成政府網絡輿情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需要迅速找出妥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對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深入調查和及時公布,以減少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1.3企業網絡輿情危機
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帶動了社會化媒體的流行,如論壇、博客等。它的出現,使消費者能即時發表對企業的產品、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并在網絡中迅速傳播,形成一種輿論,影響企業的發展。如果不利于企業的言論在網絡上迅速擴散,將會對企業產生不利的影響,進而形成企業網絡輿情危機。
2網絡輿情危機的形成原因
根據分析,網絡輿情危機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網民結構的影響
根據我國《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學生群體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遠遠高于其他群體,有接近1/3的網民為學生,他們對國家的發展戰略及新聞的關注度很高,且大學生群體的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社會經驗不足,比較容易沖動,因而看問題時往往比較主觀片面和偏激,進而形成洶涌的網絡輿情危機。
2.2信息的不對稱
由于事件的當事人掌握的信息多于普通的網民,因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網絡信息的不對稱。若當事人未對事件的發生緣由做出及時的回應,則會形成網民猜測,并將其猜測的結果公布到網絡平臺如微博中,然后經過大量網民的迅速轉載而泛濫,導致輿情危機,進而對社會或個人產生不利的影響。
2.3網絡道德的缺乏
由于網絡的匿名性,部分網民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的時并沒有遵循公正、公開的準則,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甚至有的網民在網絡上捏造事實,或者是發表一些偏激的言論,他們把網絡當做一個可以隨意發泄自己不滿情緒的地方。當過多的偏激言論或虛假事實聚集在一起時,就會影響他人的判斷力,形成網絡輿情危機,對社會穩定構成一定的威脅。
3 網絡輿情危機的應對策略
政府在應對網絡輿情危機中起著主導作用。首先,政府應該增加自身的透明度和政府工作的效率,使人民群眾對政府產生信任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其次,政府應該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及時引導,使其從負面逐漸向正面進行轉化,政府還應該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督、管理和對不法網絡行為的懲罰力度,督促各個網站對網上的一些虛假信息進行刪除,同時及時向網民公布官方消息,使那些虛假信息不攻自破,還網民一個健康、可靠的網絡環境。
其次是學校方面,學校應該對網絡輿情進行積極的研究,了解網絡輿情危機產生的原因以及帶來的影響,結合學校的報刊,廣播等各種媒體資源,加強對網絡輿情的正面宣傳和引導。同時學校應該通過向學生講述網絡輿情危機對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來引導學生積極正確地使用網絡資源,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和遇事沉著、冷靜的心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然后是自身方面,為了保障健康的網絡環境,我們每一位公民都應該以身作則,學會自律,正確、積極地使用網絡。盡管網絡具有匿名性的特點,但我們更應該意識到網絡是一個公共的環境,我們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時應該基于基本的事實,客觀、公正地對事件進行評論,而不是將網絡當作是一個發泄個人不滿情緒的平臺,還他人和自己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
最后,建立一個網絡輿情危機評估機制,對網絡輿情進行迅速、及時地評估。應對網絡輿情進行監控,當某件事情的發生引起網民的迅速關注與跟帖時,根據某種方式對其進行一個評估,評估其轉移到現實社會中的可能性,并對其進行實時的監測,一旦發現很有可能從網絡轉移到現實社會中,則應在對該事件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的同時采取一些防范措施,盡可能的減少該事件轉移到現實社會中所帶來的危害。
4 結論
通過對網絡輿情危機事件形成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的分析,我們可以對網絡輿情危機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我們應該意識到網絡輿情危機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進而從政府、學校、自身三方面加強危機預防同時重視危機評估,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曾潤喜.網絡輿情管控工作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8):9-82.
篇7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 直接輿情 間接輿情
【中圖分類號】G202 【文獻標識碼】A
現如今,大數據浪潮已洶涌來襲:40億部手機、10億臺電腦,隨時隨地向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服務器發送數據,近6億手機網民隨時上傳和交流數據信息。與互聯網的發明一樣,這絕不僅僅是信息技術領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圍啟動政府管理改革、加速企業創新、引領社會變革的利器。作為政府管理的一個重要信息通道——輿情監測,也在大數據時代面臨巨大的考驗,需要推動從間接輿情搜集管理的模式,邁向間接輿情搜集管理和直接輿情搜集管理相結合的新階段,推動輿情監測和社會管理更加科學化。
一、形勢描述:大數據時代的含義及其對社會各領域的科學化沖擊
美國IBM公司把大數據概括成三個V,即大量化(Volume)、多樣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這三個特點也反映了大數據所潛藏的價值(Value),我們可以認為,這四個V就是大數據的最基本特征。《紐約時報》網站2012年3月21日刊載文章稱,“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在這一領域擁有專長的人士正面臨更多機會。文章指出,“大數據”正在對每個領域造成影響。舉例來說,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行為將日益基于數據和分析而做出,而并非基于經驗和直覺;IBM數據顧問的職責就是幫助企業弄明白數據爆炸背后的意義——網絡流量和社交網絡評論,以及監控出貨量、供應商和客戶的軟件和傳感器等——用來指導決策、削減成本和提高銷售額。在科學和體育、廣告和公共衛生等其他許多領域中也有著類似的情況,正朝著數據驅動型的發現和決策的方向發生轉變。哈佛大學量化社會科學學院(Institute for 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院長加里·金(Gary King)稱:“這是一種革命,我們確實正在進行這場革命,龐大的新數據來源所帶來的量化轉變將在學術界、企業界和政界中迅速蔓延開來。沒有哪個領域不會受到影響。”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埃里克·布呂諾爾夫松(Erik Brynjolfsson)提出,如果想要理解“大數據”的潛在影響力,可以看看顯微鏡的例子。顯微鏡是在四個世紀以前發明的,能讓人們看到以前從來都無法看到的事物并對其進行測量——在細胞的層面上。顯微鏡是測量領域的一場革命。布呂諾爾夫松進一步解釋稱,數據測量就相當于是現代版的顯微鏡。舉個例子,谷歌搜索、Facebook(臉書)帖子和Twitter消息使對人們行為和情緒的細節化測量成為可能。2012年2月于瑞士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大數據是討論的主題之一。這個論壇上的一份題為《大數據,大影響》(Big Data, Big Impact)的報告宣稱,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類別,就像貨幣或黃金一樣。以紐約市為首的警方部門也正在使用計算機化的地圖以及對歷史性逮捕模式、發薪日、體育項目、降雨天氣和假日等變量進行分析,從而試圖對最可能發生罪案的“熱點”地區做出預測,并預先在這些地區部署警力。
二、現實分析:大數據時代的技術、政治、文化意義理論分析
綜合來看,大數據是一個包含文化基因、政治態勢、經濟走向、營銷理念的金礦。這個金礦有這樣幾個特點:
1.后臺化。諸如騰訊、百度這樣的網絡公司有能力借助大型高速計算機存儲和管理散布在論壇、聊天、社區、微博、手機等傳播終端的海量信息,這些信息從前端來看,是由用戶各自加密碼自我保護的,但在后臺還有一個技術出口,端口是由這些網絡數據公司依法把控的。
2.可控制。在大數據技術角度來看,借助高速計算機技術,互聯網就是一個飯店的大堂,各個欄目、社區、群、組甚至是私密的聊天,在管理者來說,就像飯店大堂里用簾子隔開的所謂“包間”,都是可以通過技術“中控”看得一清二楚的。
3.精準化。“一葉知秋”的文化寓言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可能成為現實,原因是這樣的判斷基于海量信息的科學化分析。比如,社會或社交網絡上的微弱聯系以及獨立、偶然的信息呈現,在傳統的統計技術下,就像地下貧鐵礦,對開采技術要求高,開采價值也不大。但現在,高速計算機系統可以將這樣的微弱聯系進行歷時空的對比交叉分析,從而可以探測或預測更多信息,原來近乎神話的“蝴蝶效應理論”變成現實——突然爆發在現實中的一個事件,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最終追蹤到網上一個帖子甚至一句話、一個短信、一個人。從理論上來說,后臺的這些數據是一個閃閃發光的信息金礦,如果能夠加以合理、合法的利用,新型傳媒終端給傳統社會管理帶來的機遇遠大于挑戰——研究的內容開始涉及如何采集龐大的數字化數據集合,用來科學預測和闡釋網絡上的集體化行為。
三、問題概括:大數據時代對輿情監測和管理的影響
以往的輿情收集一般是由專業研究人士、智庫機構和內參部門等通過社會調查、訪談、統計和定性的方法,針對媒體報道、論壇BBS、社會上出版流通的出版物、聊天工具等進行概約化的統計、分析和判斷,得出一些社會現象和事件描述性特征以及趨勢預測。一言以蔽之,既往的輿情研究是對“已經”物理呈現在研究者“眼前”的文本進行統計和分析,其對研究者的社會、政治、文化素養以及資料來源廣度和信息覆蓋程度要求很高。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所有文本都已經數字化呈現和流動的前提下,一方面是呈現在研究者面前的物理文本相對數量呈下降趨勢,更多的文本以電子的形式分布在不同的傳播終端;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催生的傳播形式的多元化,使有關各個方面情況描述、敘說和分析的文本絕對數量呈急劇上升趨勢。舉例來說,騰訊QQ一個月積累下來的文字量即可以達到7200萬字,這是一個海量的信息流通。
如此,就給輿情的監測、統計和管理帶來相當大的難題。一方面,海量的數字信息使既往的研究者運用傳統的研究方法搜集輿情信息已經呈現出愈發捉襟見肘的狀態;另一方面,海量的數字信息及其高度的分散程度(包括手機、BBS、論壇、QQ、各種聊天工具、甚至是商務通信工具、博客、微博以及日新月異的傳播終端等)給研究者搜集信息帶來相當大的難度。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囿于信息數量以及信息搜集難度的極度擴張和研究手段的相對萎縮,使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愈發帶有主觀臆斷、片面性、臨時性、階段性、閃爍性,從而使輿情分析的質量呈現相對下降的趨勢。借助這樣的輿情分析造成形勢誤判的風險呈現不斷加大趨勢。這樣的一種狀態,作為國家的管理者不可不察。
四、對策建議:把握大數據時代機遇,推動輿情監測和管理更加科學化
大數據時代給政府管理帶來的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數據流越來越大,管理難度加大;但另一方面,相對于以往紙質文本的呈現形式和傳播形式,電子文本的傳播形式更容易通過高速計算機和搜索工具進行檢索和監控。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數字技術推動政府的管理之手不斷地后退,真正地朝向“看不見的手”的管理模式進步。數字技術給中國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一個物理性的機遇和條件。
為把握大數據時代的機遇,提升輿情監測管理以及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建議如下:
1.盡快完善數據管理立法,確保一些大型門戶網站和網絡數據公司合法使用后臺數據。但是要注意不能因為單純的商業利益將這些后臺數據出售給境外的分析機構,否則會直接危及國家信息和文化的安全。
2.確立直接輿情搜集管理和間接輿情搜集管理相結合的方針。從理論角度來看,大數據時代的統計分析,通過后臺數據監測、統計以及精準化的分析和定位,提供量化的科學數據,即所謂直接的輿情搜集管理。而以往的間接輿情報告就相當于傳播學研究的“焦點訪談”,又再一次通過專業人士的眼光對數據進行分析,更能有效地印證輿情質量。二者相互配合,將極大地提升輿情分析科學化水平和輿情報告的精準性、對策的針對性。
3.整合以往的輿情監測統計分析單位,或歸口依法管理,或在宣傳部下設立大數據輿情監測管理部門,對口采集廣電、報紙等傳統媒體信息,通過門戶網站、商業網絡和數據公司,開發數據洪流,呈現真實輿情。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形勢面前,把握數據的時效性,是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而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運用前沿技術,則可以有效地把握大數據時代給中國提供的提升社會管理水平的歷史性機遇。
篇8
關鍵詞:監獄;網絡輿情;科學技術
監獄是我國重要的刑罰執行機關,是我國司法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對于監獄網絡輿情的管理,還處于初級階段,十分不完善。我國對網絡輿情分析的研究始于2005年,之后相關的研究逐年遞增。截至2014年11月,在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上以網絡輿情為主題的研究成果共有5782篇,以涉警輿情為主題的研究成果共有78篇,以監獄(網絡)輿情為主題的研究成果只有5篇。初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近階段對于公安、司法等涉警行業的網絡輿情的分析和研究才剛剛起步,文獻成果較少。
1國內監獄與網絡輿情突發問題應對的現狀
1.1網絡輿情的特點網絡輿情是廣大公眾,充分利用互聯網,自由表達自己的態度、意見、觀點和情緒等。網絡輿情的主體是網民,網民雖然具有很大的參考性,但是不代表所有的民意。網絡輿情的主要載體是網絡上的各種社交軟件、新聞網站等。網絡輿情經過網絡的傳播,與一般的現實輿情不同,有許多獨特的特點。第一是具有豐富性和多元性,由于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的網絡交流十分簡單而且方便,能夠廣泛地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第二是網絡輿情具有情緒化和非理性化的特點。公眾由于心理上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或者受其他公眾的影響,常常出現不理性化的輿情。再加上網民的責任意識不高,沒有網絡文明的意識,出現了不少相互謾罵、惡意攻擊的問題,情緒化和非理性化嚴重。第三是從眾化和群體極化。在網絡輿論中,存在著故意夸大事實,歪曲事實的問題。一些志同道合的網民在網絡上交流溝通后,出現群體極化,甚至更加極端的情況,聽不到不同的意見,漸漸脫離現實情況。而且網民的從眾心理比較嚴重,常常不顧及事實,只聽別人的一面之詞。1.2監獄網絡輿情監獄網絡輿情由于其特殊性,具有自己的特點,監獄網絡輿情具有敏感性、突發性、負面性、可控性差的特點。監獄是司法機關的重要部分,既有教育改造的職責,也承擔著刑罰的執行責任。監獄工作具有保密性,成為人們挖掘的重點,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的觀念深入人心,監獄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公眾的關注。尤其是涉及到執法不嚴、執法不公等的問題,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非常容易引發網絡輿論危機。其后續的連鎖反應,也十分嚴重,對于司法機關的公信力是一個嚴重的考驗。監獄在公眾心中的正義形象將會受到影響,甚至帶來社會恐慌。1.3應對現狀近年來,監獄網絡輿情的負面輿情不斷上升,并且輿情的發生點分布不均,有網絡暴力向現實演變的趨向。隨著媒體結構越來越多元化,監獄網絡輿情的信息來源越來越多,輿情的受眾越來越多。但是傳播主體大多判斷能力不高,沒有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很容易受到輿論的影響,出現盲從的現象。目前應對網絡輿情危機,監獄相關機關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前期沒有危機預警,在后期恢復階段,處理能力有限。監獄管理部門的日常管理不規范,沒有危機意識,并且在工作中出現了違法違紀的行為,造成了輿論危機。在案件曝光前,已經發現并進行了處理,但沒有向社會公布,造成了曝光后的被動局面,沒有把握控制輿情危機的最佳時期。而且與媒體缺乏溝通交流,造成輿情反復,降低了監獄執法的公信力。
2監獄處理網絡輿情危機的問題
2.1決策層不重視,沒有應對的長效機制決策層不重視網絡輿情危機的處理,沒有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造成對網絡輿情危機可控性差的局面,影響執法機關的公信力。網絡輿情危機應急處理,應該是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并沒有納入其中。監獄不能準確地評估網絡輿情危機,缺乏長效的預警機制以及管理機制,往往造成危機進一步爆發。2.2缺乏監獄信息化建設人才目前,監獄缺乏信息化建設人才,監測輿情缺乏及時性和有效性,僅靠一些檢測人員的主觀判斷,往往使涉警輿情在第一時間錯過了處理和應對。相關工作人員缺乏網絡輿情危機意識,不能準確地分析和判讀網絡輿情危機,便不能及時控制危機,對網絡輿論進行引導,不能及時消除公眾的質疑。2.3經費緊張當前,各級監獄機關正在建立網絡輿情的應對體系,在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部分監獄的機關,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不能進一步完善網絡輿情危機的應對機制[5]。許多地區的信息化建設,都是通過自籌的資金進行的,對于全區的網絡輿情危機應對系統的建設,很難實施。資金不足,經費緊張,不能加強對現有技術人員的的培訓工作,覆蓋全區或者全省的網絡系統不能建立,缺乏必要的網絡監控和處理機制。2.4后備人才嚴重不足監獄現有人員信息化水平較低,后備人才嚴重不足。不重視對網絡輿情危機的管理,沒有后備人才,往往造成網絡輿情危機進一步擴大。當前工作人員的信息化水平有限,技術手段比較簡單,沒有良好的危機檢測系統和預警系統,無法保證對于網絡輿情危機,能夠有效地進行控制和處理。
3監獄處理網絡輿情危機的對策
3.1重視網絡輿情危機處理領導決策層要重視網絡輿情危機的處理,建立長效的預警機制和管理機制,完善應對處置預案。可以設置網絡輿論危機管理小組,負責網絡監控和信息的,及時判斷輿論的導向、性質和可能的后果等,在最短的時間內,消除公眾的質疑,避免輿論進一步擴散[6]。要及時整理和收集網絡上各種信息資料,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分析,預測潛在的危機。可以聯合專家學者和司法人員,建立完善的應急處理方案,提高應對網絡輿論危機的能力。3.2加強信息化人才建設,充實后備人才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對現有工作人員的要定時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時要制定完善的人才計劃,充實后備人才。要注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既能夠掌握監獄管理的工作,又了解信息化假設,了解網絡輿情的特點和傳播規律,相互配合,形成一支高素質的危機管理團隊。3.3增加資金投入,改進網絡技術網絡輿情危機處理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加強信息化建設,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需要有政府財政的支持,加大對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通過改進網絡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對網絡輿情危機的管理。利用網絡技術,能夠對相關的網站信息進行分類,從中挑選出與監獄網絡輿情相關的內容,判斷輿情的結果,并對監獄網絡輿情進行有效的監測。
4監獄與網絡輿情突發問題對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
要培養高素質的監獄信息化專業人才,既要重視網絡技術的培養,也要重視對刑事執行機關管理的培養。要完善專業課程設置,合理設置專業課程的權重,使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關注網絡輿情的內容和趨勢,及時收集整理相關信息,進行分析、預估和判斷。要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技術,使教學更有實效性和針對性,培養具有實用性的人才。
5加強校局合作,努力為司法行業系統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要加強相關院校和監獄機關的合作,在高職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政法警察類院校要充分發揮辦學的優勢,使學生參與到實踐問題的處理中,積極與行業相關部門合作,完善監獄網絡輿情危機處理系統和應急方案。對監獄網絡輿情進行合理劃分,采取相應的措施,培養學生應對不同情況的處理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專業人才。要繼續豐富校局合作的內容和方式。學校應當緊密跟隨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繼續加強與行業有關的應用研究,力爭為實務部門解決具體問題。總之,當前我國監獄在處理輿情危機方面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沒有建立長效的應急機制,資金和人才投入不足。要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合理措施,促進監獄部門更好地處理網絡輿情危機,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王治荃.新媒體背景下監獄應對突發事件的危機與對策——以“訥河監獄囚犯獵艷案”為視角[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5,13(2):107-111.
[2]許林,于瑮.地方政府網絡輿情危機管理及應對[J].學術論壇,2014,37(9):23-27.
篇9
關鍵詞:網絡輿情;高校突發事件;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3-0297-02
據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 580萬;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而據2008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互聯網發展研究部的最新互聯網調查顯示,中國1700萬在校大學生中,95%以上都是網民。美國學者費姆·邦茨認為,“網絡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受眾獲取信息的又一重要載體, 其影響已融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見,網絡對高校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深刻的影響,網絡引導著高校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心理發展。
一、網絡輿情的特征
所謂網絡輿情指的是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網絡輿情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擴散、傳播性強。網絡時代使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被打破,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而網絡媒體可以不受時間限制,隨時消息,具有及時、信息量大等特點。而高校學生作為網絡使用者的一大族群,在查看新聞、搜索信息、跟帖評論、郵件收發、軟件下載、交友聊天和娛樂休閑等網絡活動中,是最長時間、積極、主動參與其中的一個族群。他們善于利用QQ、MSN等聊天軟件,博客、微博、論壇、網絡社區等各種的載體形式,轉載、評論和分享各種所關心的事件,從而使信息短時間內擴散到網絡世界及現實生活的各個角落。近幾年又以微博的轉播速度最為驚人,往往一個事件或受關注人物的言論,能在一小時能轉發上萬條。
2.隨意性高,可信度低.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傳統媒介失去了信息的壟斷權,在網絡世界,只要愿意,人人都可通過網絡這一平臺分享各種信息,而這些信息在沒有經過任何監管機構的審查便可,致使網絡上充斥著各種各樣未經證實的信息,而網絡匿名性的特點進一步助長了這些未經證實甚至于虛假的信息在網絡的傳播。可見,隨著網絡信息供給量的增加,其可信度卻并未提高。
3.互動性強,影響力大。而網絡的另一個特點是參與度高,互動性強。與單向傳播的傳統媒體相比,網絡使一個雙向的交互式的信息傳播通道。通過互動及思想的交流,網民很容易在某一事件中找到與增加觀點相同的人,即使觀點存在差別,也能在不斷的互相交流中,產生相同的思想感情并達成共識。而一些沒有自我觀點的網民則更容易盲從于已達共識的言論,從而使更多的人對這一個事件產生相同想法,致使這一想法成為這一事件的主流觀點,并形成具有一定規模、聲勢的網絡輿情。
而這種情勢進一步發展,會出現嚴重的“群體極化”傾向。所謂“群體極化”傾向是指在網絡環境下,網民以群內同質化、群際異質化的特點聚集。既是對某一事件,剛開始并沒有任何偏向或者有著某些偏向,受到經常瀏覽的網頁的主流觀點的影響或尋找與自己觀點相同的群體,以致其偏向繼續移動,從而形成極端的觀點。最終失去控制,影響社會穩定。而高校學生雖然充滿愛國激情、政治敏感度高、思想開放活躍,但由于自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尚未完整建立,又具有思想波動大、不成熟,又缺乏對社會現實的充分認知、行為非理性化等特點,在網絡空間的頻繁交流,同步互動,論點爭論中,對網絡輿情的是非分辨能力較低,或多或少必定會被網絡輿情所感染和影響,這使高校學生成為最容易被誘導,被網絡輿情所影響的一個群體。
二、就事件我校采取的措施
此次的事件,就體現了網絡輿情擴散性強,隨意度高,影響力大的特點。由于高校學生有著高政治敏感度,對時事、社會事件又有著高關注度,而這種社會時事事件的網絡輿情中的刺激性信息,往往會引起他們強烈的反應,并迅速通過QQ、MSN等通訊軟件形成串聯,從而極有可能演變成一次高校突發事件。在此次事件中,全國大多城市的高校學生都通過網絡互相聯系,通知,并舉行了游行等抗議活動,但也有部分學生和社會人士在各種抗議活動中失去理智做出損害他人利益甚至做出傷害他人人身安全的違法事件。
在此次事件中,我校采取了一些很有效的措施:(1)關注時事動態,及時了解事態的進展。(2)做好預案,提前做好發生突發事件的準備。(3)讓班主任,輔導員等及時了解學生想法,并及時上報給學校各級領導。(4)學校由上至下采取責任制,加強(尤其是九一八前后)的值班工作。(5)九一八當天確保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去向,以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6)九一八后,開展班會活動,討論怎樣理國,并要求上課老師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走向。(7)各級召開會議,闡明事件的持久性,要求各級教職工不要松懈,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及時了解學生動向,及時疏導并引導學生如何正確愛國。通過此次事件,我校掌握的一些經驗,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并利用網絡的特點,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以應對各種高校突發事件。
三、在網絡時代如何應對高校突發事件
1.時刻關注網絡輿情,做到事前預防,科學應對,事后總結。所謂事前預防,就是學校應該時刻關注校園論壇,QQ群等網絡平臺中學生的動態,及時捕捉一些有苗頭,有傾向性的問題,并在網絡中給予正確引導,將此不和諧的苗頭盡早消除。
所謂科學應對是指網絡輿情一旦出現不可控制的苗頭,要及早啟動預案,做到第一時間分析輿情內容及性質,預想輿情可能帶來的影響,及時對預案做出修正及調整,切勿機械運作,一定要科學靈活應對。事后總結是指要客觀的評價每一次的網絡輿情的應對工作,并對存在的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及調整,以應對不同性質的高校突發事件。
2.老師應在網絡、課堂及生活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高校中,老師的言論往往對學生有著較深的影響力,有時老師的一句無心言論,會把學生導向錯誤的一方。在現代網絡時代背景之下,高校教師大多通過QQ群、校園網等網絡手段與學生溝通,課后及網絡上的言論更需注意。這就要求老師要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避免過激的言論與行為。在平時應大力宣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3.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管理網絡系統。信息的收集對于有效防范高校突發事件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高校的信息收集和管理網絡應該是一種從學生到領導、從領導到學生的通暢的信息傳輸系統。所謂從學生到領導是指從班級調查員(心理委員)—班長—輔導員—各二級學院領導—學校領導的信息的完全暢通。從領導到學生則是指:學校領導——學校各部門—各二級學院領導—輔導員—學生的信息傳達體系。我校已建立了這樣雙向的體系,且在實踐中不斷的完善之中。
我校還可建議網絡的信息收集管理系統,設立各級匿名信箱,使師生的各種意見都能第一時間快速的接收并加以處理,使矛盾消失在萌芽狀態。
四、結論
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之下必須注重網絡輿情的發展,做好網上與網下教育的結合, 在獲取網絡輿情中學生思想動態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觀點。總之,網絡時代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挑戰、新要求的同時,也要求我們開辟新途徑、新課題來更好的適應這一新的時代變化,否則,網絡時代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將難以進行。
參考文獻:
[1] 曾潤喜.網絡輿情信息資源共享研究[J].情報雜志,2009,(8):187-191.
篇10
>> 信息生命周期理論在企業信息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信息管理系統在施工企業設備采購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現代信息管理技術在高校檔案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信息管理技術在農業機械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微博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研究 計算機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研究 數據倉庫在高職院學生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研究 WebGIS技術在名優農特產品信息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三維GIS在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信息管理系統在設備采購中的應用研究 VPN技術在企業信息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自動備份技術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研究 計算機技術在檔案信息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信息管理系統在雷達產品檢驗中的應用研究 計算機數據庫技術在信息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政務微博發展研究綜述 計算機數據庫系統在信息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論計算機技術在環境監測信息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無線網絡技術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研究 Multi_Agent智能決策在畢業設計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奧巴馬政府加入Twitter革命[EB/OL].(2009-04-27)[2013-05-03].
[4]鄭磊,魏穎昊.政務微博危機管理:作用、挑戰與問題[J].電子政務,2012,(6):2-6.
[5]劉依卿?微博.政府危機公關新手段[J].寧波大學學報,2012,(5):125-129.
[6]李多,周蔓儀,楊奕.網絡平臺對于政府與網民之間關系建設作用的探索――以伍皓的微博為例[J].新聞知識,2010,(8):49-51.
[7]Pu Li.Investig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disasters:Three essays on microblogging and 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FOSS)environment[C].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2012.
[8]楊妍.自媒體時代政府如何應對微博傳播中的“塔西佗陷阱”[J].中國行政管理,2012,(5):25-31.
[9]Tobias Ed.Using Twitter and othe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o provide situational awareness during an incident[J].Journal of Business Continuity & Emergency Planning,2011,5(3):208-223.
[10]Waters,Richard D,Williams, Jensen M. Squawking, tweeting, cooing,and hooting: analyzing th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of government agencies on Twitter[J].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2011,11(4):353-363,11.
[11]Vladimir Barash,Scott Golder.Analyzing Social Media Networks with NodeXL[M].California :Morgan Kaufmann,2011:143-164
[12]C.Williams,G.Gulati.Social media in the 2010 congressional elections,Paper delivered at the 2011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C].Chicago,IL2011.
[13]J.Stromer-Galley.On-line interaction and why candidates avoid i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0,(5):111-132
[14]張浩,尚進.微博時代的電子政務建設與創新[J].中國信息界,2011,(9):35-38.
[15]李雅.從政務微博看政府信息公開的發展[J].電子政務,2012,(4):34-40.
[16]Craig Chavez,Michael A.Repas,Thomas L. Stefaniak.A New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Residents: Local Government Use of Social Media to Prepare for Emergencies[J].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City/Coun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10,(8):247-258.
[17]Kavanaugh, Andrea L. Fox, Edward A.Sheetz. Social media use by government: From the routine to the critical[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2,29,(4):12,480-491.
[18]Crowe, Adam.The social media manifesto: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emergenc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Continuity & Emergency Planning,2011,5,(1):12,409-420.
[19]農專文.政府微博在網絡問政中發展前景與困境及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2:16,35-36.
[20]姜勝洪.微博時代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研究[J].理論與現代化,2012,(3):47-51.
[21]劉運來.微博時代政府在危機公關中公信力建設研究――以三亞“天價海鮮事件”為例[J].今傳媒,2012,(5):17-18.
[22]姚寶權.突發自然災害政務微博的實證研究――以北京7?21暴雨為例[J].懷化學院報,2012,(9):48-51.
[23]趙鴻燕,李金慧.西方政務微博的應用現狀與管理對策[J].中國記者,2012,(12):114-115.
[24]Hyehyun Hong.Government websites and social media's influence on government-public relationships[J].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 Public Relations,2013,39,(4):11,346-356.
[25]蔡鈺.“微博問政”與政府管理創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1,(11):78-79.
[26]羅雙江.對突發事件中微博傳播效應的思考[J].傳媒觀察,2011,(3):29-31.
[27]Kavanaugh, Andrea L. Fox, Edward A.Sheetz. Social media use by government: From the routine to the critical[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2,29,(4):12,480-491.
[28]陳顯中.政務微博引導網絡輿情的機制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2,(5):9-13.
[29]WALL ST. 10 Ways Twitter Will Change American Business[N]. Time,2009-03-29.
[30]趙一鳴.微博在網絡輿論中的傳播機制與對策[J].青年記者,2011,(15):71-72.
[31]匡文波,郭育豐.微博時代下謠言的傳播與消解――以“7?23”甬溫線高鐵事故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2,(2):64-70.
[32]Liu Zhiming,Liu Lu,Hong Li.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retweeting in microblogging[J]. Internet Research,2012,22,(4):24,443-466.
[33]Hemant Purohit, Andrew Hampton, Valerie L.Shalin,What kind of conversation is Twitter? Mining psycholinguistic cues for emergency coordin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6):2438-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