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進校園工作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15 22:56: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生進校園工作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生進校園工作計劃

篇1

關鍵詞 醫生進校園 醫療 健康宣教 現狀培訓 策略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2-0016-03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doctors into the campus in Siping Community

XU Xiaolin1, GU Wen-juan1, CHEN Hua1, GE Xiaomao2

(1. Si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2; 2. Elderly House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octors-into-campus” project and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strategy. Method: 12 doctors who went into the campus were the objects to be investig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ontent analysis. The training willingness, acquirement projects, training time and results were evaluated with percentile score. Results: 94 score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proper training time on the average. The satisfaction with teaching content was 91 scores averagely. The teaching methods satisfied with an average of 89 scores. The practicality averaged 87 scores. 91.20 % of the doctors felt to have learnt a lot.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doctors-into-campus was obvious in Siping community, some of which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KEY WORDS doctors-into-campus; treatment; health education; status quo training; strategy

楊浦區“醫生進校園”行動方案旨在通過“醫生進校園”行動,提高學校衛生服務與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進校園醫生的主要工作為:定期對學校師生開展健康教育,為學生家長提供就醫指導;協同開展常見病、傳染病防治工作,加強對特異體質學生的關注與篩查,協同開展對常見兒童發展問題的早發現、早干預研究。為學校衛生工作“1+5+X”標準化與專業化建設項目(1為健康檔案;5為制度建設、健康教育、食品衛生、常見病防治、傳染病防控;X為校(園)衛生工作特色項目)進行指導,并記好《醫生進校園工作日志》。做好醫生進校園工作,關鍵在進校醫生。為了解進園醫師的培訓需求,筆者以問卷形式進行了調查,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四平社區共有16所中小學生和托幼機構,進校園醫師共12名。被調查的醫師中,男4人,女8;年齡特征20~歲1人,30~歲4人,40~歲2人,50~歲5人;大專學歷5人,本科學歷7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7人,初級職稱3人,見習醫生1人。

1.2 方法

1.2.1 進校醫生培訓方法

1)首先對進校醫生的培訓需求進行調查。

2)針對需求開展的培訓[1]:①營養健康與發育、青少年眼保健、兒童生長發育規律;②常見病、傳染病防治:手足口病的預防、齲齒的防治、兒童腹痛、貧血的防治、鼻衄處理、發熱兒童的處理;③日常生活衛生:遠離,拒絕成癮;食堂安全工作,幼兒膳食的合理安排;④幼兒青少年急救:學生傷害事故的預防、幼兒防窒息、幼兒跌傷的處理、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⑤青少年心理衛生: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和治療、考試焦慮、考試相關的心理問題;⑥小學教師的心理調適:師生溝通技巧、健康宣教方法。

3)培訓方法“培訓主要以專家講座形式在四平社區衛生中心進行,中間穿插實踐活動;頻率為每月1次;另外邀請專家在對口校園舉辦講座、廣播等,進園醫師旁聽學習。

1.2.2 問卷調查和評估

自行編制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分為3部分:1)進園醫師的基本信息;2)進園醫師培訓意愿;3)進園醫師培訓需求項目。問卷共20個封閉性和開放性問題。在問卷初稿設計完成后征求了有關專家意見進行了修改。于2011年2月,由經過培訓的課題組成員集中發放問卷,進行面對面調查。進校醫師發放問卷12份,回收有效問卷10份,回收率為83.3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2007軟件,采取專業人員雙人錄入的形式,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進校醫生對培訓方式的要求

對培訓必要性的認識,91.67%的進校醫生認為有必要進行業務培訓,8.33%的醫師認為無所謂;在培訓時間上,66.67%的醫生選擇每次培訓時間在0.5~1 h,75.00%的醫生認為培訓頻次以每月1次最為合適;在培訓的方式上,66.67%的進校醫生選擇授課形式,25.00%的醫生希望上下互動,16.67%的醫生樂于進行實戰演練,25.00%的醫生愿意進行經驗分享,16.67%的醫生希望采取研討的形式。

2.2 進校醫生對培訓內容的需求

進園醫生在工作中會碰到與院內不同的困擾,希望就此展開相關的培訓。調查數據顯示:75.00%的醫生希望培訓少年兒童營養健康與發育的相關內容;50.00%~58.00%希望開展常見病、多發病防治的培訓;50.00%的醫生希望對溝通技巧和青少年心理衛生問題進行專業輔導;17.00%~25.00%的進校醫生希望就青少年傳染病防治、飲食衛生、學生意外傷害的處理、醫療服務平臺的搭建等問題進行培訓。

2.3 進校醫生對培訓的總體評價

12位進校醫生對業務培訓的評價共5方面內容,由參加培訓者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平均得分結果顯示:培訓的迫切性為91分;培訓時間安排合適為94分;對教學內容滿意為91分;授課方式滿意為89分,課程的實用性為87分。

2.4 進校醫生對培訓內容的評價

對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合理性、實用性進行綜合評分,每項內容最高為100分。評分結果顯示:營養健康與發育專題為71分;常見病、傳染病防治和日常生活衛生問題為69分;兒童、青少年意外傷害預防和處置為54分;青少年心理衛生問題為29分;

2.5 進校醫生培訓獲得的收益

91.20%的進園醫生感到培訓收獲很大,收獲很大的原因是培訓的內容及形式與進校衛生保健的實踐緊密結合[2]。89.05%的進校醫生表示培訓長期堅持很有必要。

但培訓也存在一定的不足:43.00%的醫師認為課程內容安排上缺乏邏輯性;14.02%認為是培訓的組織安排不很恰當;14.07%認為是培訓老師本身不了解社區衛生;71.21%認為是醫生個人的問題。

3 討論

3.1 進校醫生培訓效果總體不錯

四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認真落實市政府、市教委、市衛生局和區政府相關工作要求,以“重視學校衛生,保障學生健康”為宗旨,通過“醫生進校園”行動,醫教結合、防保為主、專兼互補,加快學校衛生保健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學校衛生服務與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按照楊浦區“醫生進校園”行動方案,總體目標是以“一塊一專家分隊”對接的方式,引進優質衛生專家資源,解決學校衛生工作的重、難點問題,進一步增強學校衛生保健人員科學育兒、科學宣教的能力;以“一校(園)一醫”對接方式,將學校衛生工作納入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網格化管理體系,進一步增強學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提高學校衛生保健人員的專業水平,全面提升學校保障少年兒童健康的衛生服務工作水平。我們的具體做法是:1)聘請部分市三級醫院的兒科醫學、兒童保健、心理學、特殊兒童教育、營養學、食品安全等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指導團隊,團隊由12個分隊組成,每個分隊相對固定對接1個社區塊,每月指導2次,實現“一塊一專家分隊”。2)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服務團隊(每個服務團隊由5~7人組成),與所在地段學校(園)進行對接。每位醫生相對固定對接若干所學校(園),實現“一校(園)一醫”。

由于社區醫生服務對象以老年人為主,專業以慢性病治療為主,因此對社區進校醫生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目前我們的進校醫生也難以達到全部本科畢業的全科醫生的人員配備要求。因此加強進校醫生的培養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過這次評估,認為培訓時間合適平均為94分;教學內容滿意平均為91分;授課方式滿意平均為89分,實用性平均為87分,91.20%的進園醫生感到培訓收獲很大,對學校衛生服務起到了很大幫助,所以這次培訓的效果總體較好,達到預定的要求。

3.2 進一步完善進校醫生培訓的建議

3.2.1 注重轉變進園醫師的觀念

主要轉變醫師的兩種觀念:一是基本醫療觀念,從“以醫療為中心”轉為“以醫療保健、宣教為中心”的觀念。二是轉變工作方式,從單純憑經驗進行宣教轉變為科學安排進園工作,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進行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培訓中要增強醫師對醫生進校園理論的認識,使醫師看到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效果和力度,改變以往憑直覺與經驗無計劃性工作的習慣。同時,醫師豐富的工作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資源,在培訓中應加以充分利用。

3.2.2 加強調查研究,增強培訓的針對性

醫生進校園工作的價值在于有效的服務于廣大學校、幼兒園的教育實踐,解決兒童、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生理、心理、環境等各方面問題。針對醫師對進校園具體工作內容和安排不甚明確的情況,我們應該增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力度。培訓理論應盡量貼近實踐,能解決進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以實用為主。爭取讓醫師在較短時間領會醫師進校園的精髓,嘗到用科學理論指導進園工作實踐的甜頭,以刺激醫師不斷進行學習和研究。培訓中,要重視醫療方法的一些細節內容,使醫師對醫療、宣教工作計劃的每一步驟的意義和具體做法有深入的體會,達到活學活用。比如,為了增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力度,可以對現有醫療、宣教模式進行修改,使其更符合進園醫師的日常工作過程。

3.2.3 青少年心理調適和幼兒營養是培訓的重點

青少年心理調適、幼兒營養和生理是進園醫師工作的重點內容,然而通過調查,可以看出這恰恰也是醫師的業務弱點,所以應該作為培訓的重點內容。培訓中,應針對不同的工作任務,對各種服務對象,特別是青少年的心理狀況和兒童生長發育情況加以詳細分析。可以通過實例,使醫師對相關方面的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從而在實踐中加以靈活應用。培訓中除了要提高醫師的理論修養,還要重視醫師的宣教、及溝通能力。詳細闡述每一種溝通模式的優點、缺點和適用條件,增強醫師根據服務對象和內容靈活選擇與應用的能力。必要時,可以對現代媒體(比如多媒體計算機等)的操作方法加以專門培訓。醫生進校園開展培訓,對校園里的保健老師提高相關醫療衛生知識有益處,老師也可接受培訓,對學生健康可帶來一些列好處;家長適時也可以接受社區醫生的培訓。

3.2.4 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增長才干

為轉變部分醫師對培訓的消極態度,提高醫師的學習熱情,我們必須改進傳統純理論灌輸的講座式培訓方法。同時,醫師進校園是一項新穎、復雜、多層面的應用性很強的工作模式,醫師不但要掌握相關醫學理論,而且還要具備將理論付諸實踐的能力。所以,應該在實踐中滲透醫療、宣教的基本內容,使醫師在實踐中深入領會理論的精髓,在實踐中感悟和體會醫學原理與方法。這樣,醫師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才能隨機應變,靈活的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問題。比如,培訓中可以安排一定的操作練習,這樣既可以使醫師得到實踐鍛煉,又可以使醫師立刻看到所學知識的效果,提高學習興趣。另外,為了便于醫師所學知識與技能的遷移,培訓中應盡可能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比如通過案例分析法,給醫師提供觀察、模擬和思考的機會。給醫師提供醫療、宣教的正反案例,能激發醫師針對實際問題進行思考,有利于醫師在分析實際問題時提煉出自己的實踐性知識。同時,對具體的進校園工作情境進行分析,并通過相互討論的方式找出案例的優點和缺點,能提高醫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瑤娜, 陳澤銘, 姚雪. 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保健, 2009, 117(20): 82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