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原則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3:44: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會計原則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會計原則論文

我國會計原則問題論文

[摘要]對權責發生制原則、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和穩健性原則的探討,進一步說明了這些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規范會計制度、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是遵循各項會計原則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會計;原則;探討

我國規范會計行為的制度、措施相繼頒布和實施,如《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等法規制度已實施;會計憑證、帳簿、報表正推行規范管理;會計處理方法和計算方法已基本消除行業差別等等,而相應的會計監督體系和監督方法已趨向成熟、初步形成了法律規范政府監督、市場引導、行業自律的監督格局。我國基本會計準則的實施,基本上實現了計劃經濟會計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換。會計準則的出臺不僅涉及到會計領域,還涉及到國家財政稅收、預算、證券等方方面面。

一、會計的權責發生制

會計實務中一直是將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確認的基礎。對于權責發生制,國際會計準則解釋為:“按權責發生制,要在交易事項和其他事項發生時而不是在收到和支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時確認其影響,而且要將它們記入與它們相聯系期間的會計記錄并在該期間的財務報告中予以報告。”這一解釋明確了要在“發生”時確認,并不是在“收到和支付”時確認。權責發生”制在理論上應用于具體的會計事務中,應該完全按照權利是否形成、義務是否發生為標準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但在會計實務中,一般也很難嚴格遵守這一原則,比如現行會計實務對權責發生制可能會產生以下的沖擊:

(一)對于一些已經形成的權利和義務,由于沒有相應的交易活動而無法確認,致使權責發生制顯得不夠完善,如:企業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因經營優良形成的商業信用,即商譽,就不能確認入帳。

查看全文

突破會計原則認識運用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的會計結構中包含謹慎性原則的必要性;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現代會計中的具體運用;防止過度謹慎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在處理企業不確定的經濟業務時,應持謹慎的態度、構成當今世界通用的會計結構的主要因素、權責發生制原則中包含謹慎性原則、現代會計以費用和收入的發生為依據,進行期間損益的計算、實現原則中包含謹慎原則、在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上也貫穿著謹慎性原則、謹慎性原則的本質、提取壞帳準備、允許采用后進先出法對發出或零用的存貨進行計價,低估存貨成本、我國不少企業的折舊率水平還是比較低的、謹慎性原則作為一種原則性規定,是較為抽象的,并帶有一定的模糊性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以國際會計慣例為基礎,從會計結構的角度,詳細的論述我過新會計制度采用謹慎性會計原則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以及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現代會計中的運用;在采用謹慎性原則的同時,應防止過度謹慎的做法。

關鍵詞:謹慎性原則必要性運用過度謹慎

謹慎性原則又稱穩健性原則,是指在處理企業不確定的經濟業務時,應持謹慎的態度。也就是說,凡是可以預見的損失和費用都應予以記錄和確認,而沒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則不能予以確認和入帳。

1我國的會計結構中包含謹慎性原則的必要性

構成當今世界通用的會計結構的主要因素有:四項會計假定,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和收入實現原則。在四項會計假定的基礎上,企業按權責發生制計算費用和收入,按配比原則計算損益,這些假定和原則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是通用的,在這樣的會計結構中,實際浸透社謹慎性原則(或謹慎思想)。

查看全文

會計原則導向管理企業盈余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與會計職業判斷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內容空前擴大,留給企業盈余管理的空間也相應的擴大、盈余管理也稱利潤管理,是近年來會計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盈余管理已成為美國證券市場參與者之間違背市場原則的游戲、盈余管理方法概述、對會計原則的選擇與運用、會計政策和方法的選用、會計估計的時點和數量以及關聯方交易的判斷也給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管理當局的私人利益、盈余管理研究將總體應計部分拆分為非主觀應計部分和主觀應計部分等,具體請詳見。

我國2006年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體現出國際趨同的同時,也給企業的財務和會計人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最顯著的就是引入公允價值,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內容空前擴大,留給企業盈余管理的空間也相應的擴大。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要求企業的會計人員不僅要了解準則制定者的意圖,而且提供的會計信息也要對企業經營提供更強的決策參考。本文就是在研究新準則體系會計職業判斷空間的基礎上,提出了運用新準則體系內的會計職業判斷空間進行盈余管理的方法,為企業的管理當局和會計人員提供一個適度盈余管理的平臺。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盈余管理也稱利潤管理,是近年來會計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但關于盈余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一直存有諸多不同意見。權威的定義有美國會計學家雪普(KatherineSchipper,1989)曾在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評論”文章中提出的:盈余管理實際上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的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該定義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出發點是私人利益的滿足。美國會計學家斯可特(Scott,2000)認為“盈余管理是在GAAP許可范圍內,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使經營者自身效用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但該定義是狹義的,將盈余管理限定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范圍內,采取的方法僅包括會計政策選擇。此外,美國前證監會主席萊維特(ArthurLevitt,1998)對盈余管理現象表示擔憂,認為盈余管理已成為美國證券市場參與者之間違背市場原則的游戲,將給美國財務報告系統造成很壞的影響。管理當局濫用“巨額沖銷”的方式來調整費用正在威脅著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將盈余管理與財務舞弊之間不易區分的地帶稱之為“灰色地帶”。該定義是廣義的盈余管理概念。本文研究將盈余管理界定在狹義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方法概述

查看全文

會計學術界盈余管理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盈余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契約磨擦”與“溝通磨擦”;盈余管理實證研究及其深遠影響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在學術界,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是一個有20年歷史的研究話題、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對外報告領域、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某些私人利益、在定義盈余管理時,并沒有倚賴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減少企業實際的盈利、盈余管理必然會同時涉及經濟收益和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問題、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盈余管理的客體主要是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確又非常復雜、盈余管理是現代會計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盈利區分為操縱過的和沒有操縱過的部分、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不僅自身成為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除分析了盈余管理的一般定義外,著重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含義,并明確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五個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本文透過對現代企業存在的“契約磨擦”和“溝通磨擦”分析,提出契約磨擦和溝通磨擦是盈余管理存在的兩個基本條件。此外,本文還討論了盈余管理實證研究的內容、深遠意義和目前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盈余管理經濟收益觀信息觀契約磨擦溝通磨擦實證研究

在學術界,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是一個有20年歷史的研究話題。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產生的條件和動機有哪些?盈余管理研究包括哪些內容?盈余管理研究的方法有什么特點?盈余管理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兒?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研究盈余管理時必須弄清楚的基本理論問題。

一、盈余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

在會計學術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為旨在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對于這個定義,以下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

查看全文

盈余管理基本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除分析了盈余管理的一般定義外,著重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含義,并明確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五個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本文透過對現代企業存在的“契約磨擦”和“溝通磨擦”分析,提出契約磨擦和溝通磨擦是盈余管理存在的兩個基本條件。此外,本文還討論了盈余管理實證研究的內容、深遠意義和目前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盈余管理經濟收益觀信息觀契約磨擦溝通磨擦實證研究

在學術界,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是一個有20年歷史的研究話題。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產生的條件和動機有哪些?盈余管理研究包括哪些內容?盈余管理研究的方法有什么特點?盈余管理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兒?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研究盈余管理時必須弄清楚的基本理論問題。

一、盈余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

在會計學術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為旨在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對于這個定義,以下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

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對外報告領域,而把管理會計報告以及那些意在影響或改變公認會計原則的活動(如游說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等排除在其討論之外。這樣考慮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便于討論。如果將盈余管理僅限于對外報告領域,在現行的公認會計原則和應計制下討論“干預”問題,則可以把對盈余管理的研究簡化許多。二是在1990年以前,會計理論界對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對外財務報告為主。盡管當時人們就注意到報酬方案(compensationschemes)和部門經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勵對內部管理會計報告進行操縱的潛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資料難得,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少見。那一階段比較多見的研究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術,應計制下的會計政策、會計選擇與股票回報的關系等。難怪戴維森等人在其所著的《會計:商業語言》中,專辟一節討論“會計戲法”(accountingmagic)問題,并給盈余管理下了一個更加具體而狹義的定義:在公認會計原則限制的范圍內,為了把報告盈利調整到滿意水平而采取有計劃行動步驟的過程。

查看全文

盈余管理基本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除分析了盈余管理的一般定義外,著重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含義,并明確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五個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本文透過對現代企業存在的“契約磨擦”和“溝通磨擦”分析,提出契約磨擦和溝通磨擦是盈余管理存在的兩個基本條件。此外,本文還討論了盈余管理實證研究的內容、深遠意義和目前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盈余管理經濟收益觀信息觀契約磨擦溝通磨擦實證研究

在學術界,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是一個有20年歷史的研究話題。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產生的條件和動機有哪些?盈余管理研究包括哪些內容?盈余管理研究的方法有什么特點?盈余管理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兒?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研究盈余管理時必須弄清楚的基本理論問題。

一、盈余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

在會計學術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為旨在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對于這個定義,以下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

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對外報告領域,而把管理會計報告以及那些意在影響或改變公認會計原則的活動(如游說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等排除在其討論之外。這樣考慮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便于討論。如果將盈余管理僅限于對外報告領域,在現行的公認會計原則和應計制下討論“干預”問題,則可以把對盈余管理的研究簡化許多。二是在1990年以前,會計理論界對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對外財務報告為主。盡管當時人們就注意到報酬方案(compensationschemes)和部門經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勵對內部管理會計報告進行操縱的潛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資料難得,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少見。那一階段比較多見的研究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術,應計制下的會計政策、會計選擇與股票回報的關系等。難怪戴維森等人在其所著的《會計:商業語言》中,專辟一節討論“會計戲法”(accountingmagic)問題,并給盈余管理下了一個更加具體而狹義的定義:在公認會計原則限制的范圍內,為了把報告盈利調整到滿意水平而采取有計劃行動步驟的過程。

查看全文

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

【摘要】本文除分析了盈余管理的一般定義外,著重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含義,并明確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五個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本文透過對現代企業存在的“契約磨擦”和“溝通磨擦”分析,提出契約磨擦和溝通磨擦是盈余管理存在的兩個基本條件。此外,本文還討論了盈余管理實證研究的內容、深遠意義和目前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盈余管理經濟收益觀信息觀契約磨擦溝通磨擦實證研究

在學術界,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是一個有20年歷史的研究話題。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產生的條件和動機有哪些?盈余管理研究包括哪些內容?盈余管理研究的方法有什么特點?盈余管理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兒?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研究盈余管理時必須弄清楚的基本理論問題。

一、盈余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

在會計學術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為旨在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對于這個定義,以下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

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對外報告領域,而把管理會計報告以及那些意在影響或改變公認會計原則的活動(如游說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等排除在其討論之外。這樣考慮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便于討論。如果將盈余管理僅限于對外報告領域,在現行的公認會計原則和應計制下討論“干預”問題,則可以把對盈余管理的研究簡化許多。二是在1990年以前,會計理論界對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對外財務報告為主。盡管當時人們就注意到報酬方案(compensationschemes)和部門經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勵對內部管理會計報告進行操縱的潛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資料難得,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少見。那一階段比較多見的研究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術,應計制下的會計政策、會計選擇與股票回報的關系等。難怪戴維森等人在其所著的《會計:商業語言》中,專辟一節討論“會計戲法”(accountingmagic)問題,并給盈余管理下了一個更加具體而狹義的定義:在公認會計原則限制的范圍內,為了把報告盈利調整到滿意水平而采取有計劃行動步驟的過程。

查看全文

財務會計稅務效益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成本效益分析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根本目的不同、主體不同、遵循的原則不同、核算方面的不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成本分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收益分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成本效益分析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會計制度財務會計稅務會計成本效益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對財務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新的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中,均體現了會計原則和稅法各自相對的獨立性和相分離的原則。本文在介紹了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的基礎上,從成本效益出發分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

1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

財務會計是在公認會計原則和會計制度的指導和規范下對己發生或己經完成的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并由此形成財務信息,對企業和外部有利益關系的各方面提供報告,以滿足其經濟決策的需要為目標的會計。稅務會計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會計學科,它是以國家現行稅收法令為準繩,以貨幣計量為基本形式,運用會計學的理論和核算方法,連續、系統、全面地對稅款的形成、計算和繳納,即稅務活動引起的資金運動進行核算和監督的一門專門會計。

近幾年,關于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問題一直是我國會計學界和稅務學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筆者在分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區別基礎上,重點從成本效益出發探討了兩者的分離情況。

查看全文

會計畢業論文-成本會計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會計畢業論文

1993年7月1日實施“兩則”“兩制”以來,“成本會計”已從原來的行業會計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會計學分支,在高校中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列入教學計劃中,并在成本核算基礎上加入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等內容,大有與管理會計融為一體之趨勢,造成課程內容的重復和學科的混亂。鑒于此,探討有關成本會計的理論與實務問題當屬必要。

一、關于成本會計的獨立性問題

成本作為企業一定時期內生產特定種類和數量產品的資金耗費,是任何時代的任何企業都十分重視的一個問題,在走向市場經濟的今天更是如此。那么是76否所有與成本有關的價值問題都可以納入成本會計呢?顯然不是。現在有一種不良的趨向:各個學科(分支)都在盡力擴大自己的“努力”范圍,拉長自己的“羽翼”,造成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復。

一般認為,現代管理會計是從原來的成本會計中發展而來的,由此成本會計的職能即擴展為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及成本考核等,形成了龐大的成本會計體系和內容,從而造成了與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課程的重復。為此有的學校將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合并為“成本管理會計”,其重要理由之一是:現代會計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大分支,成本會計順理成章融入管理會計,同時與西方會計體系保持一致。事實上,中西方在經濟體制及會計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必然影響到成本會計,成本的宏觀約束與調控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稅法中均有較嚴格的規定,言管理會計(含成本會計)不受會計準則的影響,不完全符合我國的國情;其次,西方對成本的會計約束也日漸增強,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如日本制定有“成本會計準則”(我國也有要求制定成本會計準則的觀點),成本會計的獨立及其內容的專一性可視為一種趨勢;第三,成本會計反映與監督的主要內容,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費用的支出以及產品生產成本和期間費用的形成,即成本會計的對象是會計對象要素中的“費用”要素,財務會計的對象則是其他五個要素(“費用”只是作為計量利潤的必要條件而列入的)。

因此,西方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兩大分支,在我國應分為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三大分支。成本會計應致力于“費用”要素的反映與監督,以完全成本核算、變動成本核算及標準成本核算作為其主要內容。

查看全文

會計創新因素分析論文

[論文]會計創新;相關因素

[論文摘要]會計的創新和發展有著內在的規律。會計環境、會計目標、會計對象、會計信息技術等要素對會計理論和信息系統的變革、完善有著決定性的功能。本文透過這些要素變化分析,揭示會計創新的內在聯系。

會計環境是左右會計發展的外在因素;而會計目標、會計對象和會計信息技術等要素變化是推動會計發展的內在動力。而今會計環境和20世紀相比,已發生諸多變化。在當今環境中,會計提出了更高的發展目標;要求關注會計對象中過去曾經疏漏的具體元素;而會計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在不同角度引發了會計理論和實踐方面的諸多新問題。所有這些正在推動著會計系統的演變和變革。

會計創新,又稱會計再造,是依據當今知識經濟、全球經濟、信息經濟的客觀需要,通過對傳統會計的揚棄,構建現代會計理論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和信息化相匹配的數據處理、存儲,以及信息應用機制,以實現會計工作的重心轉移和管理工作更進一步的深入和精細化。筆者曾在相關論文中探索了會計創新的內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則從會計環境、會計目標、會計對象和會計信息技術4個方面剖析會計創新的基本推動力。

一、會計環境變化推動會計創新

會計系統的發展是一個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不僅有自身內在的發展動力和軌跡,而且“遵從”、“趨同”環境的發展變化,以便和所處環境保持“協調”[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