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胱氨酸蛋白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6 22:22: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半胱氨酸蛋白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半胱氨酸蛋白酶

人肝癌細胞凋亡影響半胱氨酸蛋白酶論文

【摘要】研究日本新近研制的第三代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匹伐他汀(pitavastatin,NK-104)對人肝癌細胞凋亡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影響。方法:采用細胞培養技術,以肝癌細胞系HepG2為靶細胞,以不同濃度的藥物處理細胞48h后,利用WST-8法測定NK-104對細胞增殖的影響;利用熒光染料Hoechst33258染色,熒光顯微鏡觀察細胞核碎片;以流式細胞儀分析細胞周期的變化;采用半胱氨酸蛋白酶3比色法檢測caspase-3活性。結果:NK-104(10μmol/L)對HepG2細胞有明顯抑制作用,可誘導HepG2細胞凋亡,并能增強caspase-3基因的活性。結論:NK-104能夠誘導HepG2細胞凋亡,其機制與caspase-3依賴性凋亡調節信號通路有關。

【關鍵詞】肝癌

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統稱為抑制素,是重要的脂類合成抑制劑,主要在人體肝臟中代謝,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治療高脂血癥[1]。最近研究發現,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具有生物學多效性,與降血脂無關。有報道其在體外具有抗癌作用[2]、體內與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共同作用能夠延長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3]。匹伐他汀(pitavastatin,NK-104)是日本新近研制的第三代高效HMG-CoA還原酶抑制劑[4]。在血管內皮細胞系NK-104通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teinkinaseB,PI3K-Akt)基因激活途徑對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已有報道[5],但其在肝癌細胞系的抗癌作用尚未見報道。本文在肝癌細胞系HepG2通過2-(2-甲氧基-4-硝基苯)-3-(4-硝基苯)-5-(2,4-二硫代苯)-2H-四氮唑單鈉鹽{[2-(2-methoxy-4-nitrophe-nyl)-3-(4-nitrophenyl)-5-(2,4-disulfophenyl)-2H-tetrazolium,monosodiumsalt],WST-8}、熒光染料Hoechst33258染色、流式細胞儀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比色法等檢測方法,研究NK-104對人肝癌細胞凋亡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影響,為NK-104在抗腫瘤中的作用機制提供實驗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主要材料與儀器NK-104,日本興和有限公司(日本名古屋)和日產化學工業公司(日本東京)產品;熒光染料Hoechst33258、甲羥戊酸(mevalonicacid,ME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iodide,PI)染色液(PI100g/L,1%Triton100,9g/LNaCl),Sigma公司產品。流式細胞儀,2000FCA,美國BD公司產品。

1.2實驗方法

查看全文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與免疫調理

半朧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ystatin)廣泛分布于植物、細菌、病毒、原生動物和哺乳動物體內,參與各種生理和病理的過程,如蛋白質的分解代謝、感染與免疫、腫瘤的侵襲和轉移等。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Fossum和whitaker[’〕就已從雞蛋清中分離得到半朧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并發現其具有抑制無花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及二膚酶的活力。80年代早期,Anastasi等[zl首次采用親和層析方法從雞蛋清中分離得到半朧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并命名為“cystatin”,此后,cystatin相繼在不同的物種中被分離純化。這些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進化上相似性的內源性半朧氨酸蛋白酶抑制劑構成一個Cystatin超家族。

cystatin除了具有獨特的抑制半朧氨酸蛋白酶(如組織蛋白酶eathepsinB、L、S和天冬酞胺內膚酶AE功活性外,還具有一些免疫調節活性。本文就cystatin的分類、結構及免疫調節活性方面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由一條約含100個氨基酸的多膚鏈構成,不含二硫鍵和糖基,分子量約11一12KD。這類分子包括人stefinA、B,鼠。tefin。、俘等,主要分布于上皮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內;②cystatins家族,為分泌型蛋白。由約120個氨基酸組成,分子量約13一14KD,位于多膚鏈的c端有兩個鏈內二硫鍵,也不含糖基。目前,有些學者認為川。ystati。超家族除上述的3個類型外,還包括一些胎球蛋白、組氨酸糖蛋白、cys-tatin相關蛋白以及恒定鏈等,這些均與cystatin同源,歸為新一類cystatin超家族成員。

cystatin分子的結構特征cystati。分子的共同特征是[5]能以等摩爾與半朧氨酸蛋白酶分子發生緊密、可逆地結合。經氨基酸序列分析發現它們具有3個高度保守的區域:①靠近N端的區域,其中甘氨酸一11(cystatinC序列)高度保守;②第一個發夾環,包括高度保守的QVvAG序列(谷氨酞胺一55一甘氨酸一59);③第二個發夾環,包括脯氨酸一105和色氨酸一106。這3個區域均為疏水性,其疏水性作用與cystatin和目標酶的結合有關。

eysrain與抗原呈遞樹突狀細胞(DC)是[7]一類重要的抗原呈遞細胞(APC)。早期或未成熟的DC具有很強的攝取抗原的能力,而無或很弱的呈遞抗原的能力。它們在外周組織接受刺激(如抗原、1」S、細胞因子等)后逐漸向次級淋巴器官遷移。在遷移過程中,DC經歷一個130成熟的過程:首先逐漸喪失內化抗原的能力,接著表達MHC一n分子和協同刺激分子增加,最后胞膜表面呈遞抗原膚一MHC一n復合物。總之,DC通過調控MHC一11分子的胞內轉運和胞膜表達來調節其抗原呈遞能力。

查看全文

探索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腦梗死的關系

【摘要】目的:探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腦梗死的關系。方法:選取8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實驗組,60例基本情況與實驗組無顯著性差異的健康者為對照組,測定各自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進行對比。結果:腦梗死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7.46±6.3)umol/L與對照組(7.82±3.64)umol/L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血漿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腦梗死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值得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腦梗死

近年來,大量研究證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e,HCY)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一個新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是尚未被完全清楚認識、掌握的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1,2]。本研究通過檢測80例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與60例健康對照者相比較,探討Hcy水平與腦梗死的關系。

一、資料和方法

1.1病例選擇:所有80例腦梗死患者皆為2007年11月-2009年3月的我院住院病人,男女比例為46∶34,年齡45-79歲,平均(61±8)歲,全部病例均為發病5天以內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所有病例均經頭顱CT或MRl證實。排除糖尿病、心臟病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健康對照組60例,男女比例為34:26,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59.8±7.2)歲,均為我院健康體檢者,無高血壓、腦血管病、糖尿病、心臟病及肝腎功能不全等病史。兩組受試者基本情況經檢驗無顯著性差異。

1.2檢測指標:病例組和對照組的受試者在近二個月內均未服用各種影響同型半胱氨酸代謝的藥物。病例組患者在入院后24小時內測定空腹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健康受試者測定空腹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查看全文

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途徑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細胞凋亡;信號傳導

【論文摘要】凋亡是細胞的主動死亡過程,此過程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達和調控。在細胞的正常發育過程中,約有半數細胞通過凋亡途徑被清除。由于細胞凋亡在胚胎發育、新舊細胞更替、免疫反應終止、腫瘤發生和自發抑制,以及許多免疫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等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闡明細胞凋亡的發生及其調控機制將對相關疾病的治療展示光明的前景。本文就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途徑研究及其最新進展作一綜述。

細胞凋亡主要通過受體介導的信號途徑誘導細胞凋亡因子或刺激因素通過第二信使系統傳遞信號,信號傳遞途徑決定了細胞的命運。本文嘗試從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途徑角度來對其機制做一概述。

1死亡受體信號通路

死亡受體配體主要通過以半胱氨酸蛋白酶下幾個方面啟動信號傳導:受體齊聚、特殊銜接蛋白募集和caspase級聯活化。

以Fas/FasL為例:Fas是一種跨膜蛋白,屬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超家族成員,它與FasL結合可以啟動凋亡信號的轉導引起細胞凋亡。其活化包括以下步驟:首先配體誘導受體三聚體化,然后在細胞膜上形成凋亡誘導復合物,這個復合物中包括帶有死亡結構域的Fas相關蛋白FADD[2]。Fas又稱CD95,是由325個氨基酸組成的受體分子,Fas一旦和配體FasL結合,可通過Fas分子啟動致死性信號轉導,最終引起細胞一系列特征性變化,使細胞死亡。Fas作為一種普遍表達的受體分子,可出現于多種細胞表面,但FasL的表達卻有其特點,通常只出現于活化的T細胞和NK細胞,因而已被活化的殺傷性免疫細胞往往能夠最有效地以凋亡途徑置靶細胞于死地。Fas分子胞內段帶有特殊的死亡結構域。三聚化的Fas和FasL結合后,使三個Fas分子的死亡結構域相聚成簇,吸引了胞漿中另一種帶有相同死亡結構域的蛋白FADD[3]。FADD是死亡信號轉錄中的一個連接蛋白,它由兩部分組成:C端(DD結構域)和N端(DED)部分。DD結構域負責和Fas分子胞內段上的DD結構域結合,該蛋白再以DED連接另一個帶有DED的后續成分,由此引起N段DED隨即與無活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酶原發生同嗜性交聯,聚合多個caspase-8的分子,caspase-8分子遂由單鏈酶原轉成有活性的雙鏈蛋白,進而引起隨后的級聯反應,活化caspase-8通過兩個平行級聯刺激細胞凋亡:直接切割和活化caspase-3;切割Bid(Bcl-2家族蛋白),截型Bid(tBid)移位至線粒體,誘導細胞色素C釋放,從而活化caspase-9和caspase-3,作為酶原而被激活,引起下面的級聯反應,細胞發生凋亡[4]。TNF誘導的細胞凋亡途徑與此類似[5]。TNF和DR-3L能夠傳導促凋亡和抗凋亡信號。TNFR和DR3通過接頭蛋白TRADD和活化caspase-8加速細胞凋亡。另一方面,活化NF-κB和誘導存活基因(IAP)的一種接頭蛋白復合物(包括RIP)可抑制細胞凋亡。通過Apo2L誘導細胞凋亡需要caspase活性,但是否需要接頭蛋白參與尚不清楚。

查看全文

急性腎衰病患臨床護理研究論文

急性腎功能衰竭(ARF)是以腎小球濾過率快速下降為特點的綜合征。目前其精確定義仍不確定,因為現有實驗室檢查尚不能判定腎功能的突然變化。腎臟具有一系列功能,包括分泌激素,調節酸堿平衡及調節血壓。目前,臨床仍以尿量及血清肌酐來監測腎功能并指導臨床治療。盡管對ARF作了許多研究并取得一定的進展,但仍是相當一部分病人發病及死亡的原因,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年,急性透析質量發起組(AcuteDialysisQualityInitiative(ADQI)Group)根據尿量及血清肌酐,提出危重病人ARF分期定義,被稱為RIFLE(risk,injure,failure,loss,andendstage)。在20000例病人回顧性研究中發現RIFLE可獨立預測ARF病人住院死亡率。另一項回顧性研究也發現RIFLE可預測心臟手術病人ARF的死亡率。

RIFLE分期在腎功能衰竭診斷方面向前邁進重要一步,但早期識別腎功能損害并提供有價值治療仍較困難,盡管有報道腎功能損傷的蛋白生物指標(類似于肌鈣蛋白是心肌損傷指標一樣)可以更早的發現腎臟疾病并提供更加及時治療。而目前對手術病人尚缺乏預防腎功能衰竭的特殊治療措施。

一、ARF的原因

ARF分為腎前、腎本身及腎后原因。腎前氮質血癥是由于絕對或相對腎血流量不足,如不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缺血性腎小管壞死(ATN)。腎臟原因分為血管、腎小球、間質及腎小管原因。腎后原因包括膀胱及輸尿管梗阻。危重病人ARF主要是腎本身原因,ATN是大部分病人潛在原因,文獻報道大于70%,ATN起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由于缺血及毒性反應引起。在ICU中,敗血癥是急性腎衰的第一原因,幾乎占50%以上。

二、急性腎小管壞死的病理生理

查看全文

大豆抗營養因子管理論文

摘要:抗營養因子能破壞或阻礙營養物質的消化利用,對動物健康和生長性能產生不良影響。本文對大豆中的幾種重要的抗營養因子的作用機理及其鈍化處理方法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抗營養因子大豆鈍化

大豆作為植物飼料蛋白質源,被廣泛應用于飼料行業中。大豆粕粗蛋白含量為35-42%。大豆粕以其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比較平均而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植物蛋白質飼料原料。但大豆中含有多種抗營養因子,嚴重影響動物的消化、吸收。大豆中的抗營養因子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劑、植物凝集素、大豆抗原蛋白(致敏因子)、脲酶、脹氣因子、植酸及致甲狀腺腫素等多種抗營養因子。

一、抗營養因子

1.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有KTI(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BBI(弓手抑制因子)兩類。KTI主要抵抑制胰蛋白酶,而BBI同時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質酶。蛋白酶抑制因子,它能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性,促進胰腺分泌、胰腺腫大,造成必需氨基酸內源性損失的結果;生長停滯、生產性能下降。其中重要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影響胰腺的分泌功能,它與胰蛋白酶在小腸中的濃度相關。腸道的胰蛋白酶與抑制因子結合,然后經糞便排出體外,因此降低了胰蛋白酶的濃度。大量胰蛋白酶的大量補償性分泌,造成內源性含硫氨基酸的丟失引起體內氨基酸代謝不平衡,特別是蛋氨酸的不足引起生長受阻,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和紊亂(Callaher和Scheeman,1986)。

2.植物凝聚素植物凝聚素主要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它的主要作用是對免疫系統和器官具有一定的毒害,對腸道產生的免疫球蛋白A有顯著的拮抗作用;能影響家畜的生產性能。植物凝集素是一種對某些糖分子具有高度親和力的蛋白質,其中大多數是糖蛋白。植物凝集素和糖及配糖體(糖脂、糖肽、低聚糖、氨基葡聚糖)的結合,類似于酶和底物的結合或抗原和抗體的結合,具有高度的特異性。

查看全文

環肽的合成方法研究論文

多肽藥物在治療上的重要性,越來越引起廣大藥學工作者的重視。根據肽鏈的構成可將多肽分為同聚肽(Homomeric)和雜聚肽(Heteromeric)兩大類,前者完全由氨基酸組成,后者是由氨基酸部分和非氨基酸部分組成的,如糖肽。根據肽鍵的結構又分為直鏈肽和環肽。其中直鏈肽的研究最為廣泛和深入,尤其在直鏈肽的合成技術方面無論是液相法還是固相法都已成熟。雖然許多直鏈肽體外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和穩定性,但是進入體內后活性很快消失。因為體內環境復雜,存在各種各樣的酶。直鏈肽在酶的作用下很快降解,導致活性喪失[1-2]。另外,直鏈肽在液相里的構象柔性使得不大容易符合受體的構象要求。這些不利因素造成多肽藥物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為了得到生物活性優秀半衰期長,受體選擇性高的多肽,文獻報道過很多多肽改造的方法,其中包括將直鏈肽改造成環肽[3-8]。這種大環分子具有明確的固定構象[9],能夠與受體很好地契合,加上分子內不存在游離的氨端和羧端使得對氨肽酶和羧肽酶的敏感性大大降低[10-12]。一般地說,環肽的代謝穩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遠遠高于直鏈肽[13]。鑒于環肽的諸多優點,近年來對多肽研究的熱點已轉移到環肽的合成和生物評價上。

根據環肽的環合方式又分為首尾相連環肽(Head-to-tail)、側鏈和側鏈相連環肽(Sidechain-to-sidechain)[14]、側鏈和端基相連環肽(Sidechain-to-end)[15]、含二硫橋的環肽(Disufide-bridge)[16-18]、以及含有其他橋連結構的環肽[19-23]。從合成方法上講,首尾相連的環肽的合成難度最大。因為環肽的前體-直鏈肽的肽鍵具有很強的p鍵特征,分子更偏愛形成反式構象,呈舒展狀態,造成屬于反應中心的端基的羧基和氨基在空間上距離較遠,不利于發生分子內縮合反應,有利于分子間縮合。

首尾相連的環肽通常是N端和C端游離的直鏈肽在稀溶液中(10-3~10-4M)由羧基和氨基形成酰氨鍵來合成。直鏈前體中的氨基酸種類和數目對成環的難易程度和環肽的收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甘氨酸、脯氨酸或D-構型氨基酸具有誘導b-轉角(b-Turn)的作用,常被認為可增加成環的可能性和收率[24-25]。

1.合成首尾相連環肽的經典方法

合成首尾相連環肽的經典方法是在稀溶液(10-3~10-4M)中,將保護的線性前體選擇性地活化并環合。常用活潑酯法和迭氮法。

1.1活潑酯法

查看全文

蛋白家族調控論文

1972年,Kerr等提出細胞凋亡的概念,細胞凋亡(apoptosis)又謂細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是一種參與了生物體許多過程的細胞去除機制,是由基因編程調控的細胞主動自殺過程。生物體通過這種機制完成對衰老細胞和畸形細胞的清除。另外細胞凋亡對胚胎發育,免疫耐受,細胞群體穩定等有重大影響,并且對進一步深入研究艾滋病,癌癥等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的疾病有潛在的價殖。因此,許多年以來,細胞凋亡一直是生物領域科研研究的熱點。細胞凋亡的過程非常復雜,與此有關的兩大家族bcl-2,caspase對細胞凋亡的調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就這兩大家族對細胞凋亡的調控機制影響作一綜述。

1BCL-2蛋白家族

BCL-2蛋白家族分為三個亞族,原生存亞族(Pro-suvivalsubfamily)即BCL-2亞族成員有BCL-2,BCL-CL,KS-BCL-2,BCL-W,MCL-1,BHRF1,NR-B,ORF16,LMW5-HL,AL,FIB-19K,及CED-9;兩個原凋亡家族(Proapoptotrcsubfamily)是BaxandBH3亞族。Bax,bak,bid及egl-1屬bh3亞族【1】。其中15種蛋白為哺乳動物(主要是人)所有,nr-3為雞所有,線蟲c.elegans中的蛋白有ced-9及egl-1,病毒蛋白有LMW5-HL,BHRF1,ORF-16,KS-BCL-2和EIB-19K,BCL-2家族在細胞凋亡過程中起到調節者的作用。

1.1細胞周期

細胞增殖可以啟動PCD,在一定條件下,bax能加速細胞周期進程。而BCL對凋亡的阻遏抑制細胞增殖受阻礙的細胞也難以再進入細胞周期的淋巴細胞中,BCL-2造成的生長抑至與阻礙轉錄因子NFZF(NucleaarFactorAssocciateTranscription)激活相關,另外對FAS信號途徑的干擾會抑至細胞。增殖其中對FADD功能的干擾會破壞依賴生長抑至蛋白P53的細胞增殖。BCL-2家族成員對細胞增殖的作用機理目前尚不清楚【2】。

1.2BCL-2結構蛋白

查看全文

金屬蛋白酶青光眼研究論文

【摘要】基質金屬蛋白酶(MMP)是一類鋅離子依賴性內源性蛋白水解酶家族,主要功能是降解細胞外基質(ECM)和基底膜。近年來人們對MMP的結構功能、活性的調節及在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發病機制和治療中的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本文就這方面的研究結果作一綜述。

【關鍵詞】基質金屬蛋白酶;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細胞外基質

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POAG)是常見致盲性眼病之一,迄今為止,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小梁網組織的ECM與MMP的動態平衡改變日益受到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研究領域學者的關注。本文就MMP與POAG關系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MMP的結構及分類

MMP是一類鋅離子依賴性內源性蛋白水解酶,主要功能是降解ECM和基底膜,除此之外在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基底膜的降解,ECM的重構,結締組織的更新,血管的發生,再生,創傷的修復,腫瘤的發展和轉移。

MMP家族在人類目前已發現了20幾位成員,新成員還不斷被發現。根據其底物的特異性可將其分為五類[1]:(1)膠原酶,包括從纖維細胞、巨噬細胞、上皮細胞來源的膠原酶MMP-1,從中性白細胞中得到的膠原酶MMP-8、MMP-13和MMP-18。主要水解底物是膠原纖維,如Ⅰ、Ⅱ、Ⅲ、Ⅶ型膠原和基底膜成分。(2)明膠酶,包括主要由結締組織細胞來源的MMP-2和主要由中性白細胞和巨噬細胞分泌的MMP-9,即明膠酶A、B,其主要底物是明膠,Ⅰ、Ⅱ、Ⅲ、Ⅳ型膠原和基底膜成分,MMP-2還可以分解纖維粘連蛋白(FN)和層粘連蛋白(LN);(3)基質降解酶類,包括MMP-3,-10,-11,其底物比較廣泛,主要降解Ⅲ、Ⅳ、Ⅸ型膠原LN、FN、蛋白多糖及明膠等,并能激活某些MMP;(4)膜型酶,包括MMP-4,-15,-16,-17,-24,-25,是新發現的一類,能降解幾種ECM成分,有些可激活其他MMP;(5)未分類MMP,包括MMP-6,-7,-12,-19,-26,-28等,較復雜,有些底物仍不詳。

查看全文

血管生成素探究

1Ang1和Ang2的結構與生物學功能

1.1Ang1和Ang2的結構Ang1基因在1996年由Davis等[3]首次克隆出來。人Ang1基因定位于第8號染色體長臂上(8q22.3~q23),其基因開放的閱讀框為1497bp,編碼498個氨基酸。Ang1是一種糖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約75000。Ang2基因由Maisonpierre等[4]在1997年從人和小鼠的cDNA文庫內首先克隆出來。人Ang2基因定位于第8號染色體短臂上(8q23.1),其基因開放的閱讀框為1491bp,編碼496個氨基酸。Ang1,Ang2的蛋白結構基本相同,均有信號肽、N端卷曲螺旋結構域(coiledcoildomain,CC)和C端類纖維蛋白原結構域(fibrinogenlikedomain,FL)。其主要的結構特點有:(1)Ang1、Ang2的N端信號肽分別由10和20個疏水氨基酸組成,與血管生成素分泌到細胞外有關。(2)卷曲螺旋結構域分別由180和200個左右氨基酸構成,該斷氨基酸序列折疊彎曲,形成卷曲螺旋四級結構,這一結構可能與血管生成素和其他蛋白形成多聚體有關。(3)類纖維蛋白原結構域具有高度保守性,與血管生成素的生物學功能密切相關。改變該區域的氨基酸序列,血管生成素的功能也發生相應的改變;敲除血管生成素其他區域的氨基酸序列,保留該結構則其功能沒有明顯改變[34]。CC和FL結構域之間的連接肽是Ang1與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matrix,ECM)連接的結構域[5]。Ang2和Ang1的主要區別在于CC與FL的交界處前者比后者少1個半胱氨酸,導致了其生物學功能的截然不同。

1.2Ang1和Ang2的生物學功能Ang1和Ang2是Tie2(tyrosinekinasewithimmunoglobulinandepidermalgrowthfactorhomologydomain2)的天然配體。Ang1主要由血管旁支持細胞包括周細胞(pericyte)、血管平滑肌細胞和腫瘤細胞等合成,通過旁分泌作用,與附近內皮細胞膜上的Tie2受體特異性結合,引起其受體磷酸化和隨后的信號傳遞。迄今對調控其表達的因素知之甚少。Ang1的主要生物學功能有:(1)抑制內皮細胞凋亡、促進內皮細胞生存,減少血管的萎縮和退化。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不同,Ang1不是細胞有絲分裂原,不能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和內皮細胞相互聚合形成血管,而是通過激活絲氨酸蘇氨酸蛋白酶AKT,穩定細胞活力,抑制凋亡。(2)促進內皮細胞出芽,遷移,趨化。(3)穩定血管,防止滲漏[3,6]。Ang2主要由血管內皮細胞合成,通過自分泌作用,與自身細胞膜上的Tie2受體特異性結合,但不引起受體磷酸化和隨后的信號傳遞。因此Ang2的主要功能是競爭性抑制Ang1形成不穩定的血管。缺氧、VE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等因素可促進Ang2表達增高[7]。

2Ang1和Ang2與腫瘤的血管生成

Ang在腫瘤血管生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很多多血管性的實體腫瘤中得到了證實,如在人胃癌、肝癌、乳腺癌和膠質細胞瘤等均可見到有Ang1和Ang2及其受體Tie2表達增加,特別是在腫瘤邊緣的血管新生區。由此可見,Ang1、Ang2參與腫瘤的血管生成,但目前其具體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Ang2與腫瘤血管生成關系密切,可促進腫瘤細胞及腫瘤血管的生長;但Ang1和腫瘤血管生成的關系尚有爭議。

2.1Ang1與腫瘤血管生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