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1:47: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避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力系統避雷策略
雷擊跳閘一直是電力供應安全的重要問題,目前,電力系統運輸線路都是架空傳輸的,雷擊造成的斷電事故成為最主要的問題,約占事故總數的三成以上,因此,尋找適當的防雷措施,進行有效的操作,成為維護輸電線路的主要焦點。
一、電力系統輸電線路事故
在一些地區,特別是南方的某些地區,到了夏季,陰雨天氣常見,陰雨天氣中常常會伴有閃電、雷擊等現象。這樣長期陰濕的環境,本來就會對一些輸電線路產生一些不良影響,例如會導致設備的陳舊,輸電線路收到一定程度的腐蝕,都會給電力輸送帶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再加上時有雷擊現象發生,就更可能在電力輸送過程中產生事故,設備比較陳舊,網絡布局不合理,再加上環境原因,因為意外被雷電擊中的輸電線路癱瘓頻繁發生。不僅影響設備的正常運作,并影響了許多用戶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電一直是關系到人們生活的關鍵,特別是對一些大型企業來說,斷了電,很多工作都進行不下去,完不成工程質量,受到合約限制,受到銀行貸款因素限制,因此,電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一個公司的前途,所以說,做好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輸,是至關重要的。
二、輸電線路防雷措施探討
雷擊事件是造成輸電線路故障的關鍵因素,那么就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建立一個強大的保護屏障,防止光波的干擾,以提高線路防雷水平,以避免或減少線路絕緣,大幅降低雷擊跳閘率,這樣才可以有效地保障整個輸電線路的正常工作,針對當前的環境,提出了以下防雷措施:
2.1執行雷電參數分析目前,很多行業都進行了數據分析工作,對行業的歷史數據進行搜集、分析,挖掘出可以做出決策的一些結果。對電力系統也是這樣,對地區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找出雷擊事件比較頻繁的地區,進行重點建設,同時也要借助于雷電定位系統,將所有的數據輸入到雷電定位系統中,借助于這樣的系統,進行科學的分析,確定雷擊的可能性大小,指導我們采取合理的措施,預防雷擊事件的發生。這是雷擊事件預防開始往智能方向發展的一個起步,要不斷的堅持下去,使防雷措施更加科學、更加合理。
常規避雷裝置分析論文
摘要:避雷帶是在建筑物的屋脊和屋頂四周敷設的接地導體,是由避雷針、避雷線發展而來的。作者最早是由德國資料中了解到這項技術。避雷網是在避雷帶的中間敷設接地導體,以保護建筑物的中間部位。
關鍵詞:避雷裝置避雷帶避雷器
常規避雷裝置及其發展
1750年,富蘭克林提出以針尖放出電荷緩慢中和雷云中的電荷的避雷針用來防雷。后來的實踐證明,它不能“避雷”,而是將雷引向自身來保護其周圍的設備。隨后俄國羅蒙諾索夫在重復了富蘭克林的著名風箏試驗(他的朋友利赫曼和他一起試驗,因被引下的直擊閃電擊中而犧牲)之后,于1753年發表的論文(關于因電力而產生的大氣現象的發言)中也對此作了重要論證。一個鮮為人知的重要事實是,富蘭克林發表避雷針理論之后不久,法國一位工程師即按其理論建立一個避雷針,并且很快發生一次接閃。這是人類首次主動設法改變雷閃途徑,也是直擊雷可以防護的證明。這位法國工程師作為一個正直的科學家,當即高興地報告了富蘭克林避雷針的引雷成功。
避雷針的實際應用,必須解決的是它的保護范圍問題。這是在試驗室和實際應用中多年逐步定量化的,而且其精確性已基本滿足了工程設計的需要。正是各國高壓輸電和電力系統的發展推動了這一科研工作的前進。
1925-1926年,Peek第一個在實驗室內利用沖擊電壓發生器造成“人工雷”對避雷針模型放電,研究保護范圍—保護系數與雷云高度對針高之比(H/h)的關系,并研究了雷云極性對保護系數的影響。1930-1934年,各國開始廣泛利用避雷針保護發電廠和變電所。當時230KV電網已經出現多年,287KV超高壓電網正在建設中。如美國煤氣和電力公司(AGE)1934年開始用避雷針、避雷線保護變電所,避雷線的保護范圍是這樣確定的:當架構強度足夠時,每保護水平距離0.45m,避雷線懸掛高度要抬高0.3m;架構強度受限制時,每保護水平距離0.6m,要抬高0.3m。這分別相當于保護角56°和64°。這與日本60年代末的防雷規范60°相近。到60年代初(1963年Davis)、70年代初美、英等國對保護輸電線路的避雷線的保護范圍陸續提出擊距理論,即考慮雷電流輻值的大小來選定保護范圍。我國高電壓工作者(朱木美教授指導王小瑜同志)在職1962~1964年研究輸電線路防雷時也提出了類似方法。至于用來保護發電廠和變電所,我國50年代因擔心避雷線斷線會波及全廠和全變電所而只采用避雷針。到70年代中期,才明確避雷線可用于發電廠和變電所的保護。
常規避雷裝置發展論文
常規避雷裝置及其發展
1750年,富蘭克林提出以針尖放出電荷緩慢中和雷云中的電荷的避雷針用來防雷。后來的實踐證明,它不能“避雷”,而是將雷引向自身來保護其周圍的設備。隨后俄國羅蒙諾索夫在重復了富蘭克林的著名風箏試驗(他的朋友利赫曼和他一起試驗,因被引下的直擊閃電擊中而犧牲)之后,于1753年發表的論文(關于因電力而產生的大氣現象的發言)中也對此作了重要論證。一個鮮為人知的重要事實是,富蘭克林發表避雷針理論之后不久,法國一位工程師即按其理論建立一個避雷針,并且很快發生一次接閃。這是人類首次主動設法改變雷閃途徑,也是直擊雷可以防護的證明。這位法國工程師作為一個正直的科學家,當即高興地報告了富蘭克林避雷針的引雷成功。
避雷針的實際應用,必須解決的是它的保護范圍問題。這是在試驗室和實際應用中多年逐步定量化的,而且其精確性已基本滿足了工程設計的需要。正是各國高壓輸電和電力系統的發展推動了這一科研工作的前進。
1925-1926年,Peek第一個在實驗室內利用沖擊電壓發生器造成“人工雷”對避雷針模型放電,研究保護范圍—保護系數與雷云高度對針高之比(H/h)的關系,并研究了雷云極性對保護系數的影響。1930-1934年,各國開始廣泛利用避雷針保護發電廠和變電所。當時230KV電網已經出現多年,287KV超高壓電網正在建設中。如美國煤氣和電力公司(AGE)1934年開始用避雷針、避雷線保護變電所,避雷線的保護范圍是這樣確定的:當架構強度足夠時,每保護水平距離0.45m,避雷線懸掛高度要抬高0.3m;架構強度受限制時,每保護水平距離0.6m,要抬高0.3m。這分別相當于保護角56°和64°。這與日本60年代末的防雷規范60°相近。到60年代初(1963年Davis)、70年代初美、英等國對保護輸電線路的避雷線的保護范圍陸續提出擊距理論,即考慮雷電流輻值的大小來選定保護范圍。我國高電壓工作者(朱木美教授指導王小瑜同志)在職1962~1964年研究輸電線路防雷時也提出了類似方法。至于用來保護發電廠和變電所,我國50年代因擔心避雷線斷線會波及全廠和全變電所而只采用避雷針。到70年代中期,才明確避雷線可用于發電廠和變電所的保護。
避雷帶
避雷帶是在建筑物的屋脊和屋頂四周敷設的接地導體,是由避雷針、避雷線發展而來的。作者最早是由德國資料中了解到這項技術。避雷網是在避雷帶的中間敷設接地導體,以保護建筑物的中間部位。用于保護建筑物,其優點是敷設簡便、造價低,而且同高聳的避雷針相比,引雷的幾率大為減少。而且它接閃后一般是由多根引下線泄散電流,室內設備上的反擊電壓相對較低。我國建筑防雷工作者提出并在全國廣泛應用的籠型防雷方式則是利用建筑物鋼筋形成的法拉籠。同時也解決了等電位連接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建筑防雷的可靠性。此外,它也便于籠內(屋內)電力、電信、電子設施統一接地(共地式)。我國電力部門發電廠廠房、機房、變電所及主控室,包括控制和信號電纜等不同用途不同電壓設備,并制訂1952、1956年以來各版過電壓和接地標準。這同IEC近年規定、國外公司廣泛宣傳的統一接地和等電位連接相比,要早40年以上。
廣播電視發射臺避雷防雷策略分析
1雷電的成因及其危害性
由于空氣對流過強而產生的瞬間放電過程就會產生雷電,一般出現在積雨云中。產生雷電時會伴有最高可達300000A的強大電流和沖擊力,對人類、建筑及線路等都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雷擊方式有很多種,包括:直擊雷、感應雷、球形雷等。以感應雷來說,感應雷是直擊雷過后表現的二次雷電效應,其具有的靜電作用和電磁感應能夠讓地表有限區域內附上反向電荷,由于電流分散過程中的電阻較大,導致部分區域產生高電壓。這些電量能夠通過電線和房間內的通道等方式導入室內,從而損壞室內電子設施。通常感應雷強度不高但產生幾率大,直擊雷只有擊中地面時才能造成破壞且破壞范圍小,感應雷能夠被傳導到更大范圍進行連續破壞,因此感應雷更具危險性。雷電還可以通過電磁脈沖的方式對人們的財產和生命安全產生危害,表現為電磁輻射危害、電磁波危害等。其中最為嚴重的是電磁輻射帶來的電磁干擾現象,它能夠直接導致所有設備的損壞,造成巨大的損失。
2廣播電視高山臺站雷擊過程分析
雷擊對廣播電視高山臺站的破壞途徑如圖1所示。雷擊產生的電磁輻射能夠破壞廣播電視高山臺站的通電線,從而干擾站內的電子設備。站內的避雷針等防雷措施受到雷電擊中后,隨之出現的超強電流也能帶來大范圍的破壞。同時,廣播站的電子信號發射系統一旦受到幾千安培電流帶來的電子輻射便能夠瞬間失靈。具體表現為:第一,電力線感應雷引起的設備損壞。即使在電線中安裝了各種避雷裝置,但有些高山臺的地網電阻通常超過10Ω,甚至達到30Ω,因此電線里的殘余壓力仍很高。如:220V低壓氧化鋅避雷器在1.5KA時殘壓為1.3KV,若考慮10Ω地網電阻上的壓降,電源線上總殘壓為Uz=1.3KV+1.5KA×10Ω=16.3KV,設備由于不能夠承受如此大的電壓而被燒壞。第二,地網反擊導致信號發射電源體系故障。當雷電流為100KA(出現概率為20%),地網電阻為10Ω時,地網電壓能夠達到100萬伏。使用單獨接地線的電源變壓器距離較遠,在小范圍內可能產生設備表面向電源放電的反擊情況。如果在此時使用避雷器,那么雷電電流產生的各種能量可逆向破壞電源。第三,直擊雷被導入室內造成破壞。直擊雷能沿著臺站內的接地線進入機房,由于設備的耐壓性遠遠不夠從而造成設備的損壞。
3廣播電視高山臺站防雷減災的策略
3.1建立完善的接地系統,進行地網的等電位連接。廣播電視高山臺站主要建立在擁有大電阻的山頂上,接地系統環境較差。據研究,可以利用加大地網面積和采用角鋼等耐腐蝕的鋼材作為地網接地體,降低其間的電阻,從而保證地網的長久連通性,同時可使用一些能降低電阻的物質,確保廣播站的安全。但接地網必須要短,因為長度越長則會導致電阻越大。假如高山臺站每種接地線的帶點都能相同,那么總體電位差大約為零,從而達到了保護效果。3.2建立多層安全保護措施,進行防雷實踐。把雷電通過地網傳導到大地是防雷的有效措施。實踐得出,由于雷擊電量過于強大,必須采用多層安全保護措施。首先,可以將室外變壓器轉移到站內,能夠有效降低變壓器受到雷擊的概率。其次,需要在高壓變壓器的出入線端口安裝高壓變壓器保護裝置作為第一層保護,再通過在電柜端口安裝穩定電壓的裝置作為第二層保障。最后,在所有核心設備的端口安裝電源浪涌保護器作為第三層安全保障。3.3電源系統的防雷措施。高山臺站遭遇的雷擊事件很大一部分是從供電系統串入,雷擊造成電力設備設施損壞,比如:電力變壓器,從而造成節目停播的事件。第一,臺外高壓輸電線路防雷措施。目前,在線路路徑受地形和投資限制、選擇范圍不大的情況下,高壓輸電線路防雷設計主要采用:架設避雷線、降低桿塔接地電阻、裝設避雷器、提高線路絕緣水平等方法。第二,臺內低壓輸電線路防雷措施。低壓線路的防雷屏蔽,其措施與高壓線路的防雷屏蔽相同,有條件的臺站可采取低壓電纜地埋的方法,從變壓器輸出的低壓電纜直接地埋進入機房,兩端屏蔽層要做到良好接地,防止雷電從低壓線路中串入,也可考慮在電源引入端加裝隔離變壓器或其他雷電保護裝置。3.4天饋系統的防雷措施。第一,加裝避雷針。天線安裝位置應在避雷針的保護角之內,避雷針與天線之間的最小距離應大于3m,避雷針高度要足夠高,保護角要小。第二,系統接地。天饋系統接地要良好,天線豎桿或鐵塔應整體連接,饋線輸入端、輸出端、機房入口端均應良好接地。有條件的臺站可加裝必要的防雷裝置。要切實監督鐵塔建設廠家做好鐵塔防雷工程工作。在實際運用這一技術時,需要明確接地裝置的構成,主要為電線與接地體,進而通過與大地的連接來實現自身作用的發揮,還要將發射臺帶電設備的連接裝置以及金屬導線等與防雷網相連接,進而實現防雷的作用。同時,應采用降低接地電阻這一技術來實現防雷擊,通常情況下,如防雷地網所處的位置不夠干燥,相應的導電性能就會偏低,因此需要使用木炭、鹽、物理降阻劑等物質來降低電阻,進而提升防雷效果。3.5機房內設備設施的防雷措施。機房內部防雷措施極其重要,可采用機房屏蔽的方法來做好機房內部的防雷。由于屏蔽是利用各種金屬屏蔽體來阻擋和衰減施加在設備上的電磁干擾或過電壓能量,因此,機房的屏蔽可利用機房的鋼筋、金屬構架、金屬門窗、地板等相互焊(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法拉第籠,并與地網可靠的電氣連接,形成初級屏蔽網。3.6廣播電視臺站的防雷措施。為了確保廣播電視節目的安全播出,需要落實完善的防雷措施以避免雷擊所造成的破壞,在實際落實這一內容的過程中,要結合臺站的實際情況并根據以往經常發生的雷擊問題,實施有針對性的防雷擊措施。在落實防雷擊措施前,需要以完善的方案設計為基礎并做好定期檢修維護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有效解決,確保臺站的正常運行,為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質量提供保障。3.7信號傳輸線路的防雷措施。第一,針對鐵塔天線引線,其需要和鐵塔內側保持足夠的距離,以避免發生感應電流。第二,位于鐵塔與機房間的引線需要用金屬線槽進行包裹,然后安裝到避雷網上,以充分實現防雷效果。
線路避雷器線路防雷分析論文
摘要:為了減少雷擊對輸電線路的傷害,將線路避雷器安裝在輸電線路的易擊段,可以提高線路的耐雷水平。鑒此,介紹了線路避雷器防雷的基本原理和安裝前的準備工作。并對近年來肇慶四會供電分公司部分已掛網運行的避雷器進行了跟蹤分析,原多雷擊桿塔自從加裝了線路帶串聯間隙避雷器后,迄今桿塔未發生雷擊跳閘。
關鍵詞:線路避雷器;輸電線路;桿塔;雷擊
為了減少雷擊對輸電線路安全運行的影響,通常采取多種防雷措施,主要有:降低桿塔接地電阻;架設避雷線;提高線路絕緣水平;加裝耦合地線;等等。但在防止繞擊雷對線路造成影響及高土壤電阻率的線路桿塔防雷問題上,仍不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為此,迫切需要采取一些新的技術措施來提高線路桿塔的耐雷水平,以減少雷擊跳閘率。
隨著合成絕緣材料在防雷技術上的應用和發展,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將避雷器安裝在輸電線路的易擊段,以提高線路的耐雷水平,降低雷擊跳閘率。廣東省廣電集團有限公司肇慶四會供電分公司于1999年開始對幾條跳閘率較高的35kV及110kV輸電線路安裝了線路避雷器。經過了幾年的運行,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線路避雷器防雷的基本原理
對一般高度的桿塔,線路的耐雷水平主要與4個因素有關:線路絕緣子的50%放電電壓;有無架空地線;雷電流強度;桿塔的接地電阻。絕緣子的50%放電電壓是一定的,雷電流強度與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相關,不裝避雷器時,提高輸電線路耐雷水平往往是采用架空地線、降低桿塔的接地電阻。在山區,降低接地電阻是非常困難的,又容易發生繞擊,這也是為什么山區輸電線路雷擊跳閘率高的原因。
架空輸電線路避雷研究論文
摘要:架空輸電線路防雷是電力系統防雷工作的重要方面,常用的防雷改進措施有:架設避雷線、安裝避雷針、加強線路絕緣、采用差絕緣方式、裝設藕合地線或輛合地理線、升高避雷線減小保護角、裝設消雷器及預放電棒與負角保護針、使用接地降阻劑等。解決線路的雷害問題,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關鍵詞:接地電阻、差絕緣、耦合地線、避雷線、消雷器
架空輸電線路是電力網及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它暴露在自然之中,故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損害,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方面是雷擊。架空輸電線路所經之處大都為曠野或丘陵、高山,輸電線路長,遭遇雷擊的機率較大。
架空輸電線路雷害事故的形成通常要經歷這樣四個階段:輸電線路受到雷電過電壓的作用:輸電線路發生閃絡;輸電線路從沖擊閃絡轉變為穩定的工頻電壓;線路跳閘,供電中斷。針對雷害事故形成的四個階段,現代輸電線路在采取防雷保護措施時,要做到“四道防線”,即:
1防直擊,就是使輸電線路不受直擊雷。
2防閃絡,就是使輸電線路受雷后絕緣不發生閃絡。
監控室機房避雷設計特征分析論文
摘要:通過對**東興市某監控室機房的勘察,做出相應的防雷設計,運行實踐證明該防雷系統安全可靠,達到了設計要求和正常運行的目標。
關鍵詞:機房;感應雷;防雷設計
**東興市地處我國海岸的最西端,緯度低,年雷暴日數平均達106d,最多年份達133d,屬于特高雷區,每年都全發生多起雷災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近年來,隨著邊境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機房和監控設備的增多,不按防雷規范設計的機房監控室,往往遭到雷擊而引起誤動作甚至造成設備損壞,而雷擊造成的數據丟失比設備損壞更為嚴重。為此,針對某機房監控室,設計了一套防雷方案,經過3年多運行,證明該防雷設計合理、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避免和防御雷電對設備的侵襲,為系統的正常運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一、雷電對電氣設備的危害
雷擊災害主要由以下4個原因造成:①直擊雷。直擊雷蘊含極大的能量,其電壓峰值可達數千KV,電流峰值一般在數十KV以上,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如果建筑物被雷電擊中,會造成如下影響:一是巨大的雷電流在數微秒時間內流下地,使地電位迅速升高,造成反擊事故,危害人身和設備安全;二是雷電流引發強大的電磁波,在電源線和信號線上感應極高的脈沖電壓;三是強大的雷電流產生的熱效應、沖擊波、電動力,造成機械性破壞,甚至引發火災或爆炸事故。②傳導雷。遠處的雷電擊中線路或因電磁感應產生極高的電壓,由室外電源線路和通信線路傳到建筑物內,損壞電氣設備。③感應雷。云層之間頻繁放電產生強大的電磁波,在電源線和通信線感應極高的脈沖電壓,峰值可達50KV,使傳輸和存儲的數據受到干擾或丟失,網絡不穩定,設備誤動作、死機,系統癱瘓。
二、監控室機房防雷設計
光纖有線閉路電視系統避雷研究論文
摘要:在有線電視系統中,防雷設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若干有線電視工作者長期研究的課題。本文首先分析了雷電對有線電視系統的影響,針對雷電的危害,提出了有線電視系統防雷的若干措施。
關鍵詞:雷電;有線電視系統;防雷
一引言
有線電視系統是將通過光纜接入的有線電視信號,或由大樓通過衛星天線和一組優質共用天線接收的開路電視系統信號,經前端處理后,以有線方式將電視信號分送到電視系統的各終端用戶。在有線電視系統中,防雷設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若干有線電視工作者長期研究的課題。雷電災害的嚴重性表現在它具有巨大的破壞性上,其特點電壓高,閃電電流幅值大,變化快,放電時間短,閃電電流波形陡度大。雷電的破壞作用在于強大的電流,熾熱的高溫,猛烈的沖擊波,劇變的電磁場以及強烈的電磁輻射等物理效應,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造成人員傷亡、巨大破壞、起火爆炸、嚴重損失。雷電也常常使有線電視設備嚴重損壞,在實際工程當中,沒有良好防雷措施的系統一旦遭到雷擊就會遭到嚴重破壞,甚至癱瘓。對于干線較長的大系統,防雷設計更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在有線電視系統中,防雷設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這里我們根據自己的工作實踐和學習談談對雷電對有線電視系統的影響以及對雷電的防范舉措。
二雷電對有線電視系統的影響
對有線電視系統影響的雷擊主要有兩種:“直擊雷”和“感應雷”。直擊雷是帶電云層和大地之間放電造成的。當雷云很低,周圍又沒有異性電荷的雷云時,就會在地面或者建筑物上感應出異性電荷,形成帶電云層向地面或者建筑物放電;放電電流可達到幾十甚至幾百千安,放電時間為50~100us,這種放電就是直擊雷。直擊雷對建筑物和人、畜安全危害甚大。對于有線電視系統,直擊雷只有雷擊率的10%左右,盡管破壞力大,但危害范圍一般較小,可使用避雷針、避雷線和避雷網來防避。安裝了避雷針后,有線電視系統的電子設備即使在其保護范圍之內,仍然可能遭雷擊而受損,大多數都是燒保險絲、電源變壓器、整流元件、三端穩壓器,嚴重的還可能損壞集成電路等元件。這說明雷擊不是從天線引入的,而是從電源線引入的,可見避雷針雖保護了建筑物,卻保護不了置于其內的有線電視電子設備,這是感應雷造成的。感應雷電分為靜電感應和雷電流產生的電磁感應兩種原因所引起。靜電感應是當帶電的云層(雷云)靠近輸電線路時,會在它們上面感應出異性電荷,這些異性電荷被雷云電荷束縛著,當雷云對附近的目標或接閃器(避雷針是最早、最常用的接閃器)放電時,其電荷迅速中和,而輸電線路上束縛的電荷便為自由電荷,形成局部感應高電位。這種感應高電位發生在低壓架空線路時亦可達100KV,在有線電視線路上可達40~60KV,而且它可以沿著線路傳人電子設備,造成損害。電磁感應是雷擊后巨大的雷電流在周圍空間產生交變磁場,由于電磁感應使附近設備感應出高電壓,從而使設備損壞?!案袘住闭祭讚袈式?0%,危害范圍甚廣,有線電視系統的電子設備受雷擊損壞,主要是感應雷造成的。
線路避雷器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為了減少雷擊對輸電線路的傷害,將線路避雷器安裝在輸電線路的易擊段,可以提高線路的耐雷水平。鑒此,介紹了線路避雷器防雷的基本原理和安裝前的準備工作。并對近年來肇慶四會供電分公司部分已掛網運行的避雷器進行了跟蹤分析,原多雷擊桿塔自從加裝了線路帶串聯間隙避雷器后,迄今桿塔未發生雷擊跳閘。
關鍵詞:線路避雷器;輸電線路;桿塔;雷擊
為了減少雷擊對輸電線路安全運行的影響,通常采取多種防雷措施,主要有:降低桿塔接地電阻;架設避雷線;提高線路絕緣水平;加裝耦合地線;等等。但在防止繞擊雷對線路造成影響及高土壤電阻率的線路桿塔防雷問題上,仍不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為此,迫切需要采取一些新的技術措施來提高線路桿塔的耐雷水平,以減少雷擊跳閘率。
隨著合成絕緣材料在防雷技術上的應用和發展,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將避雷器安裝在輸電線路的易擊段,以提高線路的耐雷水平,降低雷擊跳閘率。廣東省廣電集團有限公司肇慶四會供電分公司于1999年開始對幾條跳閘率較高的35kV及110kV輸電線路安裝了線路避雷器。經過了幾年的運行,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線路避雷器防雷的基本原理
對一般高度的桿塔,線路的耐雷水平主要與4個因素有關:線路絕緣子的50%放電電壓;有無架空地線;雷電流強度;桿塔的接地電阻。絕緣子的50%放電電壓是一定的,雷電流強度與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相關,不裝避雷器時,提高輸電線路耐雷水平往往是采用架空地線、降低桿塔的接地電阻。在山區,降低接地電阻是非常困難的,又容易發生繞擊,這也是為什么山區輸電線路雷擊跳閘率高的原因。
通信設施避雷措施研究分析論文
摘要:大規模集成電路和智能化在通信設備中的廣泛應用,使得各種先進通信設備對過電壓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因此必須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以避免因過電壓及其所產生的過電流對傳輸線路、通信設備和人員造成的危害。本文重點介紹“整體防御、綜合治理、多重保護”的防范原則,力爭將其產生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點。
關鍵詞:通信設施;防雷措施;電壓防護;降低危害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大規模集成電路和智能化在通信設備中的廣泛應用,使得各種先進通信設備對過電壓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由于雷電在電源線、信號線、天饋線等上感應的瞬間過電壓造成的危害時常發生,因此必須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以避免因過電壓及其所產生的過電流對傳輸線路、通信設備和人員造成的危害。
雷電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曾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不少危害,國際電工委員會已將雷電災害稱為“電子時代的一大公害”,雷擊、感應雷擊、電源尖波等瞬間過電壓已成為破壞電子設備的罪魁禍首。從大量的通信設備雷擊事例中分析,專家們認為:由雷電感應和雷電波侵入造成的雷電電磁脈沖(LEMP)是通信設備損壞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了解了它的形成過程,尋求有效地防護措施才能減少雷電帶來的損失。根據氣象觀測,地球上每秒鐘要出現大約100次左右的閃電雷擊。按照電信專用房屋設計規范,通信大樓一般都安裝有避雷針、避雷網或避雷帶,并且均采取了聯合接地的方式。從形式上看,它已具備了良好的防雷和抗外界電磁干擾的性能,然而通信設備為什么有時還會遭受過壓過流而損壞呢?甚至還會對操作維護人員的人身構成威呢?這是由于當發生雷電時,帶電的云層會在通信設施的天線上產生感應電荷或雷電感應通過通信和電力線路侵入,如果天線和通信線纜與大地之間直流通路不暢,就會由于感應在天線和線纜與大地之間產生高電位而引起過電壓,致使通信設施無法承受強電流的侵入而損壞,甚至會危及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隨著長江通信建設速度的加快,先進通信設備在長江通信網的大規模應用,單一的防護體系已不能滿足現代通信網絡安全的要求,我局也加大了對防雷接地系統的投入,防護體系也日趨完善。防護體系已從單一防護體系轉為多級防護,多級防護包括防直擊雷、防感應雷電、防地電位反擊引起的瞬間過電壓影響等多方面的防護,應根據數字程控、數字微波、VHF、光電傳輸、交直流電源等所有微電子設備的不同功能、不同受保護程度確定防護要點和保護等級。根據雷電引起瞬間過電壓的危害的可能侵入的通道,從電源線到數據通信線路都應該做到多級保護。為此我們應采取的防范原則是“整體防御、綜合治理、多重保護”,力爭將其產生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點。
一、通信設施的防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