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7:44: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避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緊急避險的法哲學透析
論文關鍵詞:功利主義;倫理思想;刑法謙抑;人性基礎
論文摘要:本文以功利主義原則為理論起點,從法哲學的角度時緊急進險行為進行了闡釋,認為緊急避險是一種利益選擇的結果,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緊急避險的理論基礎在于倫理思想、刑法謙抑主義和人性基礎。
在生活中,往往會出現兩個合法利益發生沖突,為保全其一而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地犧牲另一利益的緊急情況,法律上稱之為緊急避險?;谔囟ǖ膬r值取向,許多國家在民法、刑法中對緊急避險進行了相應的規范,如《德國民法典》第228條、904條,《德國刑法典》第34條、35條,《日本民法》第720條第2款,《日本刑法》第57條第1項,《意大利民法典》第2045條,《意大利刑法典》第233條等,我國民法通則第129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6條、刑法第21條,就是關于緊急避險的規定。
一、緊急避險的本質、構成條件
緊急避險屬于刑法上的行為正當化事由之一。正當化事由是指客觀上造成一定損害結果,形式上似乎符合犯罪的構成要件,但實質上行為人沒有罪過,不具備社會危害性與刑事違法性,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各國刑法理論對正當化事由的稱謂不同,大陸法系刑法理淪稱之為違法阻卻事由,英美法系稱之為合法抗辯,前蘇聯和我國刑法稱之為排除犯罪性的行為。有的學者明確把緊急避險歸屬于客觀危害的阻卻事由之一。
我國刑法第21條第1款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我國刑法中的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損害較小合法利益來保護較大的合法利益的行為。
淺析緊急避險的責任承擔
針對我國緊急避險制度在民事責任的承擔上存在輕視受害人權益保護的問題,本文就責任人引起危險和自然原因引起危險兩種情況下的責任承擔提出了相應的見解,并對受害人尋求法律救濟進行了程序設計,以更利于保護受害人權益。
緊急避險制度作為我國法律明文規定的阻卻違法事由,刑法和民法中均有規定,在緊急避險行為的基本構成要素上兩法的規定并無原則區別,僅在緊急避險過當的后果承擔上,前者需負刑事責任,后者則負民事賠償責任。在日常生活中,因緊急避險而引發的相關民事糾紛并不鮮見,其核心即為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細究現行民事緊急避險制度,有時亦不免生出一些疑問。本文擬就緊急避險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完善這一制度有所添益。
一、責任人引起危險的責任承擔
1、問題的提出
先來看一則案例。*年3月9日*駕駛小汽車在街道上正常行駛,忽然一輛摩托車從一小巷鉆出飛速橫穿路面向對面街道駛去,*急踩剎車并往右打方向盤,車輛由于慣性的作用將在街道右邊行走的黃玲撞傷,花去醫藥費6000余元。摩托車駕駛員見發生交通事故迅速逃離現場。后經交警部門調查,認定摩托車駕駛員應負本起事故的全部責任,*和黃玲均無責任。但摩托車駕駛員已逃逸,雖經交警部門全力追查,仍不知其姓甚名誰,是何身份,更不用說追究其肇事責任。黃玲遂以自己被*致傷為由要求*賠償其損失,*則據理力辯,稱自己既無責任何需賠償。雙方爭執不下,矛盾一度非常尖銳。后經交警部門和雙方單位領導出面協調,由*支付黃玲3000元了結此事。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因緊急避險而引發的民事糾紛。由于引起險情發生人摩托車駕駛員的逃逸,直接導致了采取避險措施人*和受害人黃玲間就損失承擔問題的爭執。依據現行《民法通則》第129條之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焙翢o疑問,本案的賠償責任應由摩托車駕駛員承擔,受害方無權追究避險人的民事責任。但仔細思量起來,該貌似公正的責任承擔機制實則有著極不合理的弊端。
煤礦安全避險系統的管理對策
通常情況下選擇在井底車場或上下山附近設置永久避難硐室,為井下工作人員提供食物、飲用水和氧氣,從而為礦井或采區避險人員提供安全的避險區域。
1煤礦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重要作用
煤礦安全避險“六大系統”,主要包括通信聯絡系統、供水施救系統、壓風自求系統、緊急避險系統、人員定位系統和監測監控系統幾個部分。煤礦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的主要指導原則為“綜合治理、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煤礦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建立和完善是安全發展、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實踐,也是煤礦安全生產理論創新的體現。以事后應急求援為核心的減災措施、以安全避險為核心的避災措施以及安全避險科學理念的提出共同形成了煤礦井下安全保障體系,從而有助于井下工作人員避災、逃生、自救等整體安全避險措施的形成,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損失、人員傷亡率以及災害事故發生率。
2煤礦安全避險六大系統設置
2.1通信聯絡系統設置
煤礦通信聯絡系統也稱為礦井通信系統,能夠為煤礦應急救援、安全避險和安全生產調度提供有力保障。系統主要包括礦井內部通信和外部通信兩個組成部分,煤礦內部通信系統涉及礦井救災通信系統、礦井移動通信系統、礦井廣播通信系統和礦用調度通信系統幾個部分。各個煤礦應設置礦用調度通信系統,并廣泛推廣礦井移動通信系統和礦井廣播通信系統,礦井救災通信系統也是礦山救護隊必備的救援設備。
煤礦安全避險培訓體會
根據國家有關文件精神,為了規范和促進我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建設完善工作。2011年3月25日,在張總、高總的安排下,我們六位管理人員赴太原市參加由中煤科院文學寬、寧尚根兩位教授主講的《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培訓班學習。在這有限的幾天里,這次學習對我感觸很深,對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促動。通過這次學習使我認識到:
國家對煤礦建設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要求
(1)國家對所有煤礦除緊急避險系統外的五大系統,在2011年六月底全部建設完善。
(2)國家對所有煤(巖)與瓦斯突出礦井中央企業和國家重點煤礦中的高瓦斯、開采容易自燃煤層的礦井,在2012年六月底前建設完善緊急避險。
(3)國家對其他所有煤礦在2013年六月底完成緊急避險系統的建設完善,否則不予頒發《安全生產許可證》。
2、建設煤礦井下“六大系統“的意義
泥石流預警應急防災避險辦法
流域地處縣城東北部位置,主溝道所設排洪渠從下壩居民區縱穿而過,流域內暴雨引發的洪水泥石流嚴重威脅著城區居民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生命財產的安全。為了進一步搞好泥石流的監測預警防災減災工作,根據《縣預防山洪災害的預案》,特制定《縣泥石流應急防災避險方案》。
一、加強組織領導
1、成立泥石流防災避險指揮部。為了便于工作和統一指揮,按照“政府負責,站點預警,以點帶面,群測群防”的工作方針和以“防避為主,加強監測,站點結合,確保重點”的原則,縣上成立泥石流防災避險指揮部,由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任永明任總指揮,縣水保局局長趙明錄、工信局局長丁建文、城關鎮黨委書記車貴存任副總指揮,水務局、住建局、氣象局、廣電局、武裝部等有關單位負責人為指揮部成員,指揮部地點設在水保局,由水保局局長趙明錄兼任辦公室主任,水保局副局長陳義權任副主任。在防汛期間,抽調有關單位工作人員和專業人員集中辦公,實行二十四小時輪流值班制度。
2、預警工作重點和要求。指揮部辦公室職責是汛前及汛期檢查,保證監測點的儀器和通訊設備的正常運行,確保汛情及時上傳下達;強化責任,明確制度,嚴明組織紀律;做好危險區的防災避險組織工作,各有關單位也要堅持二十四小時值班,隨時與防災避險指揮部辦公室保持聯系,值班人員要保證隨叫隨到,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值班責任。(防災避險辦公室聯系電話)。
二、及時安全疏導
縣水保局負責對的降水和泥石流泥位進行嚴密監測,當洪水位達到臨界值時,監測點值班人員要及時向泥石流防災避險指揮部和縣防汛指揮部報告,(縣防汛辦公室電話—),并通知城關鎮、工信局、武裝部負責人組織搶險隊,及時對群眾和有關單位執行常規疏散、緊急疏散和搶險防災等工作,并對重質災害和救災情況向政府作專題匯報。
地災避險搬遷工作總結
2018年上半年,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局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鄉鎮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努力下,進一步明確責任、完善制度、強化措施,防災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將2018年上半年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匯報如下:
一、工作進度
今年全縣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任務為80戶。截至目前,已完成45戶,完成率56%,正在修建新房的有32戶(其中4戶已完成主體部分),3戶還處于備料階段。
二、存在的問題
(一)受我縣地形地貌的制約,尋找一處既安全,又適宜老百姓生產生活的居住地十分艱難。有些老百姓著眼于下一代的成長發展,耗費了不少的人力財力仍然沒有找到一塊自己滿意的宅基地,凸顯出“想搬卻搬不動”的局面。(二)峨美路實施交通管制,給農戶運送建房材料帶來不便,成本也相對增大,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搬遷進度。(三)個別鄉鎮在實施過程中宣傳力度不夠,在確定搬遷戶時前期工作不夠扎實,調查摸底的情況不清,在申報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指標時數據過大,在實施過程中一部分人不愿意搬遷,讓搬遷工作陷入被動局面。
三、當前措施和下一步安排
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論文
正當防衛同緊急避險兩種行為,是和前面講的犯罪概念、犯罪構成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兩種行為的基本特點,從外表上看似乎具備刑法分則某一種犯罪構成的要件,但實際上它們并不具有社會危害性這一犯罪最本質的屬性,相反它們是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行為。這在刑法理論上稱為“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例如某婦女用剪刀扎死強奸自己的犯罪分子。這一行為從外表上看好象具有殺人罪的犯罪構成,實際上卻是正當防衛的合法行為。又如某民航班機,在飛行途中突然遇到惡劣的寒冷天氣,飛機表面結冰,重量增加,被迫下降,情況緊急,飛行員為了保障旅客的生命安全,防止飛機超重墜毀,在沒有其它有效措施可采取的情況下,只得命令將過重的行李、物品拋出艙外。從外表上看,飛行員的行為也似乎具有故意毀壞財產罪的犯罪構成,實際上卻是緊急避險的合法行為。
一正當防衛
(一)正當防衛的概念和意義
依據我國刑法第17條的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限度損害的防衛行為。從這個概念出發,必須明確下面兩個問題:
其一,一個人在正當防衛情況下所實施的行為,從客觀上看它是制止不法侵害行為,使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免遭損害,這種行為對社會,對人民起的作用是有益的,因此它不僅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相反是有益于社會的,從主觀上看行為人實施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不具有違法犯罪的心理狀態。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正當防衛行為是有益于社會的合法行為,它同危害社會的違法犯罪行為是有本質區別的。
其二,刑法規定對不法侵害可以實行正當防衛;這是法律賦予我國公民的一種權利。正當防衛所以成為公民的一種權利,是基于這種行為產生的特殊背景,即行為本身發生在合法利益正在遭受不法侵害的緊急狀態下,而國家的公安、司法及有關機關在時間上又干預不及時,在這種場合下,提倡每一個公民起來積極實行自衛、勇于幫助他人、維護國家的利益、堅決同不法侵害作斗爭是十分必要的。也正因為這樣,支持和鼓勵公民充分行使正當防衛的權利,對于防止和減少犯罪,維護社會治安,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具著重要意義。
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工作總結
為確保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措施的落實,增強人民群眾的防災避險能力,防止和減少突發性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危害及損失,根據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高辦〔2012〕37號)和縣國土資源局(高國土資發〔2012〕6號)文件要求,5月至9月組織開展了村、村、村、村、村、村、村10個地質災害點群眾進行了應急避險演練,通過地質災害模擬應急避險演練能及時安全撤離險區,保障廣大群眾生命財產安?,F將2012年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工作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鎮轄區內共有10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村組(回頭線)1個點,規模2.5萬立方米,類型崩塌,涉及8戶35人;村新房組1個點,規模11.2萬立方米,類型滑坡,涉及13戶58人;村三角組1個點,規模25萬立方米,類型滑坡,涉及11戶42人;村組1個點,規模45萬立方米,類型滑坡,涉及14戶75人;村建設組1個點,規模60萬立方米,類型滑坡,涉及18戶74人;村小坳組(黃桷塝)1個點,規模135萬立方米,類型滑坡,涉及16戶54人;村小坳組(杉木灣)1個點,規模8.5萬立方米,類型滑坡,涉及3戶14人;村長田組1個點,規模180萬立方米,類型滑坡,涉及6戶22人;村田壩組1個點,規模15萬立方米,類型滑坡,涉及11戶51人;村光榮組1個點,規模2萬立方米,類型滑坡,涉及2戶9人。本轄區內地質構造復雜,地形變化多樣,生態地質環境脆弱,一旦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地震等因素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穩定斜坡。
二、主要成效
(一)加強培訓,提高水平。為確保每次應急演練成功,切實體現統一指揮、迅速、高效和相關部門協調的一體性,我鎮每到一處組織演練都要提前召開了協調會議。會議內容是:(1)介紹演練工作方案;(2)向當地群眾講解掌握地質災害前兆、監測方法、報警方式、撤離路線等有關知識;(3)討論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征求參會人員意見,進一步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群測群防意識。
(二)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我鎮成立了由鎮長任組長和演練總指揮、分管副鎮長任副組長和現場總指揮、人大副主席、副鎮長、副組長,由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組成的應急演練領導小組,由鎮武裝部牽頭,鎮黨政辦、經發辦、農業服務中心、民政辦、國土所、派出所、衛生院、學校等相關部門組成成員單位,演練所在村組負責人和監測員以及駐村干部為成員的鎮地災防治指揮部,并明確了各組工作職責,其工作職責如下:
災害避險搬遷生態扶貧工作總結
為切實做好我縣2019年度第一批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生態扶貧安置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立足抓早,早安排、早動員、早部署,健全機構,加強領導,明確責任,保障經費,強化監督,狠抓工作落實,保證了工程建設進度快、效果好、群眾滿意?,F將我縣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領導重視,責任明確
為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工作,我縣成立了縣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工程領導小組,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任組長,縣自然資源局局長任副組長,政府辦、財政局、民政局、住建局、審計局、目督辦等部門主要領導及實施鄉鎮的鄉(鎮)長為成員,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自然資源局,局分管地環工作的領導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制定方案,精心組織
避險搬遷安置工程涉及面廣,針對性強,時間緊、任務重,為保證精心組織、規范實施,并嚴格按照省、州、縣工作布署,編制了實施方案;分解任務,明確責任,由鄉鎮黨委政府負責組織實施。
三、強化宣傳,提高認識
刑法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的探討
摘要:緊急避險是指為了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迫不得已的情形下而采取的犧牲另外相對較小的合法權益的行為。而在現實的生活中,往往會出現為了保全一方的生命而犧牲另一方生命的案件,在這種一命換命的情形下,是否還可以適用我國刑法中的緊急避險來免責?一命換命從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的角度來看又屬于什么法律性質?生命權是否可以作為我國緊急避險的客體呢?這些問題都是近年來我國刑法界學者討論和爭議的焦點。本文主要是從我國刑法中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入手,分別論證生命權是否可以作為我國緊急避險的客體及緊急避險在涉及到生命權并造成他人生命權損害的情況下,是否可以以緊急避險來主張免責等方面來論證。
關鍵詞:緊急避險;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生命權;緊急避險的客體
一、我國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分析
目前世界各國對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的分析主要分為兩種主流觀點:第一種觀點是緊急避險所要保護的權益必須要大于其所要損害的權益。代表國際主要有:俄國、美國等國。第二種觀點是緊急避險所要保護的權益一定要大于或者等于其所要損害的權益。代表國家主要有:日本等國。我國刑法第21條明確的規定了:“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雹購奈覈谭ǖ?1條中不難看出,我國緊急避險的時間條件是正在發生的危險,主觀條件是為了使合法的利益不受到侵害,除此之外我國的刑法還為緊急避險設置了一個限度條件———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對于究竟什么是必要的限度我國的刑法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我國學理界對限度條件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張明楷教授和陳興良教授贊成第二種觀點②,即緊急避險所要侵害的權益可以等于行為人所要保護的權益,但是二人都認為這種情況只能發生在“迫不得已”且“唯一手段”的情形下,否則不得適用。但是我國還有不少的學者反對這種觀點,這部分學者支持第一種觀點,認為緊急避險所要保護的對象必須也只能大于所要侵害的對象這些學者認為如果法律允許保護的權益與損害的權益相等,那么必然會導致在發生緊急避險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殘殺,弱肉強食,這樣強者必然會打敗弱者,弱者的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也有可能會造成兩敗俱傷。這與法律的本意是相悖的,不利于我國法治進程的發展。筆者更贊同第二種說法。一般而言,我們所說的權益包括兩種,一種是財產權益,一種是人身權益。當緊急避險所涉及的僅僅是財產權益時,我們往往是按數量的多少,價值的多少來衡量大小,來決定所要保護的權益是否大于所要損害的權益,來考量是否符合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當緊急避險所涉及到的不僅僅只有財產權益,還涉及到人身權益時,我們往往認定人身權益要大于財產權益,我們需要保全人身權益而犧牲財產權益,這不僅符合立法的本意,更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緊急避險涉及的是生命權,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去評判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有的學者認為生命權是平等的,生命權是人最至高無上的權利,是不可以用來衡量的。而有的學者則認為生命權既然是一種權益,它就可以用來衡量大小③。
二、生命權是否可以作為我國刑法中緊急避險的客體
生命權是指自然人最重要的人格權,是自然人維持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權利生命權是憲法賦予我們的權利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也明確的規定了“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⑤,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三條中也規定了人人享有生命權⑥。生命權是一切其他權利的根本所在,沒有了生命權其他的權利就無從談起,所以,從法律上來說生命權既不可以用來轉讓,也不可以拋棄。有的學者認為生命權僅指的是生存權,而有的學者對生命權做了廣義的解釋,認為生命權所具有的內容是復雜的⑦,認為生命權不僅僅指包括生存權,它還包括許多的權利,比如健康權、存在權、勞動權,救濟權等權利。⑧對于生命權是否可以作為緊急避險的客體,國內學者存在不同的觀點,主要有三種主流的觀點:第一是否定說,傳統的大陸法系的學者認為“任何法益均可因緊急避險加入而做出犧牲,唯有人的生命屬于例外,因為人的生命是不存在差別的”。⑨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人的生命是至高無上的⑩,生命權是一個自然人存在的根本,是無法用來進行衡量的,法律要絕對的保護公民的生命權,所以生命權是絕對不可以作為緊急避險的客體的。個體的尊嚴要受到全社會的尊重?!?1黎宏在他編寫的《刑法總論問題的思考》中提出了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權都不可以用來作為實現其他目的的手段,僅僅只能作為目的,黎宏多提出的這個“人不可以作為手段只能作為目的”○12的觀點,這里所提到的生命權只能作為目的,是指生命權的目的性。“一部分人的生命,不可以成為保護另一部分人生命的手段,不能為了保全一部分人,而剝奪另一部分人生存的權利”○13,這是體現了否定說———生命權不可以作為緊急避險的客體。第二種是肯定說,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從法律上講,在法律的面前生命權是不分等級,不分輕重,都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犧牲一個人的生命換取另外一個平等的生命是我國刑法中緊急避險所允許的,也沒有超過必要的限度從道德上講,能夠在發生危難的時候犧牲自己的人畢竟只是少數人,多數人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都會選擇自救,在危難的時候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犧牲他人的生命是人性的一種體現。支持肯定說的觀點大多數是贊同功利主義思想○14的,功利主義認為集體主義的幸福要大于個人主義的幸福,多數人的生命要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具有價值。我國的部分法學家認為“生命雖然在質上沒有差別,但是在量上還是有差別的,是可以比較的”?!?5還有的法學家指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犧牲一個人的生命來保全多數人的生命,這種行為應當是法律所允許的?!?6而法國著名的刑法學家卡斯東.斯特法尼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刑法既不強迫人做出犧牲,也不將英雄主義強加于人,在此時法律懲罰的威嚇不可能比此時此刻害怕失去生命的危險具有更大的力量?!薄?7第三種是折中說,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生命權能否作為緊急避險的客體要適情況而定,在一對一的情況下,以一個人的生命來換取兩外一個人的生命,這種情況很難把它認定為合法。但是假如是用一個人的生命來換取一群人的生命呢?如果我們認為是不合法的,那么就會發生一群人死掉,一個人存活,這樣的結局是否有能被我們所接受呢?有的學者提出,當我們在考慮涉及到生命權的緊急避險時還應當考慮到當時的環境,被犧牲的人的存活率的問題,如果一個人即使沒有被犧牲,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是不可能存活下來的,這種情況下可以認定為緊急避險。還有的學者認為,在共同處于危難的時候,如果一個人表示愿意犧牲自己來保全他人,這樣是應改被法律所允許的。筆者同意折中說,第一種和第二種觀點都太過于絕對化了,生命權是自然人最重要的權力,是其他權力的基本所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可以犧牲,有些時候附加限制條件的以生命權去保護生命權,也是法律所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