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別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08:22: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差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產品差別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產品差別競爭力
論文內容摘要:產品差別是形成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基礎。決定企業對市場控制權的重要因素在于企業的經營特色和各自的比較優勢。本文通過對企業實施產品差別戰略的優劣勢分析,提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只有成功實施產品差別,通過生產差異化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高的效用,從而滿足市場需求差異化的要求,才能提高和保證企業的競爭力。
產品差別釋義
產品差別是指同一種產品在質量、包裝、牌號或銷售條件等方面的差別。為了增加自己的市場權力或壟斷地位,在競爭中,廠商努力生產和銷售同種但有差別的產品。這里的產品差別既可以表現在產品的質量、性能方面(稱為自然差別),也可以表現在包裝、商標以及銷售服務態度等方面(稱為人為差別)。在現實中,實行產品差別不僅限于生產同種商品的廠商,一些生產多種產品的廠商特別是大企業也在推行產品多樣化,這是因為在消費者的嗜好多樣化的情況下,廠商生產的產品差別程度越大,從既定總產量中得到的總收益便越大。從當前各類市場狀況看,許多產品,只見有“共性”,鮮見有“個性”;只求“大眾化”忽略“個性化”;只見市場“大體樣”,不究市場“精細分”。這樣雖說消費者可選擇的范圍寬了,可仔細選擇時卻發現各種產品間沒有明顯差異,消費者不知購買誰家的產品能給他帶來更大的效用。同時,由于差異不大沒有特色,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又得不到滿足,因而,消費者不愿為不能給自身帶來更高效用的產品支付高價格,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企業間為了銷售自己的產品與同類產品廠家發生無序價格戰,其最終結果將會如同我國彩電企業間出現的惡性價格競爭那樣,導致兩敗俱傷,誰也無法得到好的發展。
產品差別的競爭力分析
(一)優勢分析
區域金融的差別與戰略
從全國范圍來看,CREDIT指標的變異系數為0.35,PRIVATE指標的變異系數為1.02,這兩個指標的全國變異系數小于東部,大于西部、中部及東北。相比CTEDIT指標,PRIVATE指標的地區差異更顯著。
(2)資本市場發展差異。區域資本市場發展差異(如圖2所示)。
從四大區域之間來看,股票指標均值依次為:東部35.21%、西部19.35%、中部13.64%、東北12.34%;債券指標均值依次為:東部9.52%、中部1.64%、西部1.45%、東北0.56%。東部省市資本市場發展的整體水平遙遙領先,排除北京對東部的影響后,由于北京集聚了大量金融機構總部和央企總部,而股票和債券大多以總公司的名義發行,導致北京股票和債券規模偏大,其中,債券出現了75.05%的離群值。東部股票指標均值為25.46%,債券指標均值為2.24%,仍然居四大區域之首,顯示了東部省市較強的直接融資能力,其次是西部,中部和東北的整體發展水平仍然較弱。
從四大區域內部來看,股票指標變異系數依次為:東部1.08、西部0.69、中部0.49、東北0.31;債券指標變異系數依次為:東部2.43、西部0.78、東北0.75、中部0.40,排除北京的影響后,東部股票指標變異系數為0.93,債券指標變異系數為0.81,東部各省市的資本市場發展仍存在最嚴重的不平衡;西部區內差異次于東部,其中,西藏的債券指標趨于0;東北三省的債券市場較股票市場發展差異明顯;中部的區內差異較小。
從全國范圍來看,股票指標的變異系數為1.07,債券指標的變異系數為3.31,排除北京的影響后,股票指標的變異系數為0.82,債券指標的變異系數為0.81。整體上看,資本市場發展的規模遠不及金融中介發展的規模,而且資本市場發展的地區差異大于金融中介發展差異。
(3)保險市場發展差異(如圖3所示)。
當前融資順序的差別與成因
本文通過對中美上市公司融資順序的實證描述,認定二者存在巨大的差異,進而尋找這種差異背后的原因。
一、中美上市公司融資順序的差異
美國財務學家梅耶斯(Myers)和馬基盧夫(Majluf)于1984年提出了融資優序理論,其核心思想是:企業融資首選內源融資,其次為外源融資,在外源融資中又首選債券融資,其次才是股權融資。隨后,納拉亞南(Narayanan)等人用不同的方法也得到類似的結論。盡管布楞南(Brennal)認為不存在融資優序,即認為企業經理對融資偏好沒有一種必然順序,但他認為內部融資和舉債比發行股票融資更優。
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的大部分企業在融資決策上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了這一融資規律。美國非金融專業公司1965~1996年第一季度的資金來源充分證明了梅耶斯的理論,詳見表一。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企業從股票市場贖回了約6000億美元的股票,同時在債券市場上增加了10000億美元的債券,發行債券成為美國大多數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股票市場已成為次要的融資渠道。
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順序體現了與梅耶斯融資優序理論不同的特點,西南財經大學郭復初教授在其領著的《財務專論》一書中指出:“根據梅耶斯等人提出的觀點,公司籌資是按自有資金→負債→股票的次序進行的,而我國上市公司的籌資次序恰好相反?!彼J為中國的上市公司都嚴重依賴外部籌資,內部籌資所占比重平均不超過5%,在公司的外部籌資中又明顯地偏好權益籌資。
建筑差別分析論文
1.建筑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
從建筑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筑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筑體系中,包括屬于東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來營造的,屬于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筑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唯有我國古典建筑(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于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中西方的建筑對于材料的選擇,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采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疤烊撕弦弧笔菍θ伺c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系,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系的結果。
2.建筑空間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區別。
從建筑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筑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筑,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筑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種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筑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筑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后者則采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于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筑占據著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米。文藝復興建筑中最輝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莊嚴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3.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國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顯的曲線,屋頂上部坡度較陡,下部較平緩,這樣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與通風。在歇山頂與廡殿頂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兩側升高,特別是屋角部分做成明顯的起翹,形成翼角如飛的意境。對比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實例帕特儂神廟,它的檐部則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線,正好與中國古典建筑屋檐曲線相反。西方這種凸曲線產生了一種挺拔平整的藝術效果。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有明顯的收分和卷殺,希臘古典建筑的柱子還有側腳和角柱加粗的手法;對比中國古典建筑,尤其是唐宋時期的正統建筑柱子的卷殺與側腳也極常見,這反映了對審美手法的共同性,只是柱子由于材料的不同而在比例上有所不同。
當代中日文化淵源與差別
本文作者:范維哲工作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
在閱讀兩篇文章時,總體來說相似之處可概括為以下三點:(1)村落關于桃花源中的村落生活有如下描寫: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中華書局2011年3月)世界盡頭的村落與桃花源頗為相似:穿過橋南岸零零星星的人家,路右側映入眼簾的便只有農田了,石子路也隨之變成了狹窄的泥路。田壟之間,幾道結凍發白的積雪如搔傷遺痕似的存留下來。左邊河岸排列著柳樹,柔軟的枝條依依垂向河面。小鳥落在弱不禁風的枝上,為保持平衡而晃動了幾次樹枝,終于改變主意,往別的樹飛去。陽光淡淡的,輕柔而和煦。(《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經比較不難發現,兩文都落腳于鄉村生活的描繪,仙境這一概念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非凡神仙所居之地,而是一種理想化的原始農耕生活。農耕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自古以來北種粟,南種稻的傳統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而日本主要的糧食來源稻米,是由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經由朝鮮傳入的,所以在重視農耕這一社會傳統上,中日兩國不謀而合。另一方面,魏晉時期的中國,“隱逸”盛行,隱士這一群體逐漸成為文人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對城市生活的厭倦,以及返璞歸真的人生追求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我”身上也得到了印證,作為計算士的主人公厭倦了冰冷,過于理性的城市生活,選擇了世界盡頭這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狀態。可見,《桃花源記》和《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兩文都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響。(2)屏障仙境的存在基于高度封閉的可能性和難以尋找的神秘性,正如桃花源以山為屏障,阻隔了仙境與人間世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中華書局2011年3月)這層屏障不僅阻隔仙境之外的人進入,也可以阻攔外界文明的干擾,同時由于內部人員不能自主的吸收外部信息,所以造成了“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钡木置?。世界盡頭的圍墻同樣是不可入,不可出的象征,人的自我、欲望之心被棄于圍墻之外,正因如此,仙境的純潔性才得以保持。圍墻附近大多是茂密的竹叢、樹林或嶙峋的怪石,很難近前察看清楚。人家全都集中在流過鎮中心的河的西岸,甚至偏離一步都不容易找到路。僅有的一條可以摸索前進的小路也半途而廢,被密密麻麻的荊棘叢吞得無跡可尋。每當這時我就得不辭勞苦地繞道而行,或折回原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圍墻之內的人都無私心,不再有形形色色的欲望,達到“無所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能夠和諧。此處并非宣揚荀子的“性惡說”,不妨用基督教中的原罪解釋。“人雖有良知,亦有趨惡的種種可能,無法達到絕對的善。”這也就證明了屏障的重要性,在仙境中屏障起著雙重作用:阻隔外界的侵入和防止內部人員偷食外部“禁果”。正是由于這種雙向的吸引,強烈的異域氛圍及未知世界的吸引造就了人們對仙境的不斷追求,屏障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視的。(3)無從考證關于桃花源是否存在,后人做出了諸多考證,第一批探秘者當屬武陵太守與南陽劉子驥。當他們企圖再探桃花源時,結果并不如意。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中華書局2011年3月)可見,捕魚人進入桃花源是偶然也是必然:無目的性的探險和所謂“仙分”成就了這次奇遇。陳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記旁證》中指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因此,歷代人不斷探求桃花源到底在哪里這個命題,雖有不同假說,但也多為附會之辭,并無真實可考的依據。世界盡頭這一仙境的不可考性給予了桃花源新理解的可能:仙境是由人的意識創造出來的。至于我是何以拋棄原來世界而不得不來到這世界盡頭的,我卻無論如何也無從記起,記不起其過程、意義和目的。是某種東西、某種力量--是某種豈有此理的強大力量將我送到這里來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主人公“我”并不知道如何來到潛意識生成的世界盡頭,換言之,武陵捕魚人在回到現實社會后再尋桃花源無果,也同樣存在著桃花源本就為捕魚人潛意識創造出來的可能性。“鎮中有我,我中有鎮”,存在于個人意識核中的世界,其他人無法進入,更無從考證。如果說現實世界是人有意識的在腦中映照出來的,那么“夢幻”的仙境世界就是由潛意識在腦海中自動生成的。通過對夢的解析,實際上,可以發現人們隱藏在內心的真正愿望,甚至原始的沖動。在中國,“夢幻”被詮釋為“神游”,《列子》中提到的華胥國就是如此:“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從這方面看,桃花源可以不真實存在,捕魚人“神游”所見的桃花源只存在于個人意識中,他人尋而不得也可以得到解釋,捕魚人通過潛意識中的世界反觀現實,寄托了一種追求抱樸歸真的社會理想。亦需亦實,遙遠而又近在咫尺的仙境引無數人探求,卻又都無獲而終,仙境是否只存在于當事人的夢幻與神游之中呢?這同樣無從考證。
武陵捕魚人在桃花源中挺數日后選擇“辭去”,回歸現實社會?!妒澜绫M頭與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我”經過在兩個平行世界間的掙扎,放棄了與象征現實生活的影子一起逃回現實社會的機會,最終選擇了停留在潛意識世界中,這意味著舍棄了肉身,獲得精神意志的永存。我轉身離開水潭,冒雪向西山岡行進。西山岡的另一邊應該有鎮子,有河流,有她的手風琴在圖書館等我歸去。(《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由最初的相同的出世選擇,到最后捕魚人和讀夢者“我”入世和出世兩種的兩種道路,陶潛和村上春樹展現了兩種不盡相同改造社會的道路。首先,魏晉時期,儒道釋“三教合一”形成玄學。東晉時期,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能夠達到超生死,得解脫的境界。陶潛深受玄學影響,在探求隱逸生活時描繪了與世無爭的仙境,而在結尾捕魚人選擇回歸現實社會,企圖在“此岸”實現現實世界的改變,使之成為理想世界。這其中仍保有對現世生活的留戀,充分享受生命,在世俗生活中尋求超越,回歸人間社會是因為黑暗的現實還可以被改變,精神寄托只是一時的,一切都要從現世道德的改變出發。而佛教將肉身視為超脫的阻礙,只有神與形相離,脫離輪回之道,人才能脫離苦海得到解脫。進入思維中的人是不死的。準確來說縱使并非不死,也無限接近于不死,永恒的生。(《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精神不滅,當靈魂脫離肉體,才得以永恒。死對于佛教而言是拯救,是靈魂重獲新生的途徑,他們將之成為“圓寂”,所謂“寂”意為諸惡寂滅,只有在此時,人才能走進悟的精神境界?!妒澜绫M頭與冷酷仙境》主人公“我”的肉身在現實社會中成為了一具尸體,但精神卻得以在潛意識世界中永生,從現實社會出走成為必然的選擇。這看似荒誕的邏輯實際上也是佛教對涅槃的追求,佛教理想與日本文學的唯美主義同樣契合,唯美主義主張一種超越物質的力量,當人們放棄了并不完美的軀殼,才能實現精神的提煉與升華?!短一ㄔ从洝分械牟遏~人和《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我”傳遞了兩種從現實世界逃離的選擇:回歸與出走。對生與死,肉身與靈魂,入世與出世的不同看法造成了主人公們不同的選擇。
桃花源中的村民講述先祖是為躲避戰亂,所以來到仙境隱居: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中華書局2011年3月)秦末社會動蕩,戰亂頻繁,東晉劉裕弒帝篡位,戰火紛紛。在如此社會背景下,百姓疾苦,天下蒼生無家可歸。魏晉時期屬“冷兵器時代”,戰爭直接影響著人民的物質生活,陶潛構建的精神世界中首先就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要求,其次崇尚自然,渴望歸隱山間的個人理想才得以實現。村上展現的世界盡頭是搭建在知識飽和,科技大爆炸的東京都之上的仙境,知識的蓬勃發展本來是推進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但現代社會中知識的發展速度已遠遠超過了可控的限度。大量科技不斷被用于戰爭,違背人道的研究中:若在飛機上安裝除音器,機場附近的居民必然歡天喜地。問題是,除音增音這項成功同時勢必以各種形式用于軍工生產和犯罪活動。顯而易見,無聲轟炸機、消音槍、以驚人音量破壞人腦的炸彈將接二連三誕生出來,有組織的大屠殺也將以更為巧妙的形式出現。(《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現代意義上的戰爭是知識與科技的戰爭,本來可以用于服務人民的科技卻被戰爭分子當作推動科技化戰爭的工具。如果說陶潛所處的社會背景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的話,那么村上就正處于“科技的戰爭”的風口浪尖之上。雖然人們的生活可以一切自動化,簡單到只按下按鈕就可心想事成,聲音,味覺,視覺更是可以被隨隨便便的去除,但這種去除是發展還是倒退,是值得人們思考的。我在能想起的范圍內一個接一個彈奏和弦,并用右手指探索似的按動音階。旋律固然無從記起,但無所謂,只消像風一樣讓她聽手風琴聲音即可,像鳥一樣把心交給風即可,別無他求。(《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世界盡頭中有最自然的聲音,樂器其實是自然聲音的再現,人類對自然聲音的改造或者詮釋不該忤逆或者妄自摧毀自然,而應在順應自然。人和自然的和諧是中國道教文化的核心,日本人也一直在追求環境與發展的平衡,科技的戰爭導致的人類社會迅猛發展,而環境急劇倒退,這種現象是村上不愿看到的,唯有世界盡頭才能讓人與自然和平相處,這與陶潛的“復得返自然”是同一個道理。一種是人與人之間的殺戮,另一種是科技對人性的摧殘,不同的戰爭,陶潛和村上都選擇了仙境的出路,對于自然(下轉第86頁)的崇尚和回歸原始樂園的追求在兩人身上有相同的體現。中日文明在同源的道路上相互依存影響,在社會、思想與文學等多方面都有所體現,如圖騰崇拜及神話傳說。由此看來,“復得返自然”是中日文化的共同追求。有關仙境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為了刻畫一個理想社會,居民無所求,社會能夠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儒家倡導的和諧社會,天下大同也可基于這種理想世界實現。但值得思考的是,社發展進步的推動力實際上是人們源源不斷的欲望,如果離開欲望和對更加先進時代的追求,人類社會勢必止步不前。因此仙境作為理想社會很難在現實社會中實現,這也許就是“彼岸”追求的意義,雖然無法達到,卻永遠有人探尋,正是有了“彼岸”的存在,人們才不會在“此岸”迷失。分析《桃花源記》與《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兩篇有關仙境的文章可以看出中日文化之間的聯系與差異,中國文明與中國思想文化是日本文明之源頭。無論是農耕經濟的社會形態,還是儒道釋三教在思想上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日兩國有著相似的文明背景。從另一方面看,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后接受了大量的歐美文化,這使其在東西方文化融合后形成了中,日,西三種文化鑲嵌的現象。單一的中國文化與復合型的日本文化展現在文學作品中體現的不同文化追求正是應該被關注的,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解讀日本文學作品,反觀中國文學,才有獲得新觀點的可能。仙境作為東西方文化兼有的意象仍存在著多種被解讀的可能,這種超現實的文化概念映射出了民族心理及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解讀,重釋成為了推敲文化關聯及差異的重要手段。
網絡營銷差別定價策略的思考
一、網絡營銷實施差別定價的原因
基于營銷“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盡可能多的獲得利潤”的目的,企業為了更多地占有消費者剩余,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利潤,便會訴諸于實施差別定價的手段來實現。通常不同的消費者在做購買決策時需求欲望有強弱之分,支付能力有大小之別等諸多因素差異,導致其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會存在差異。因此相比統一定價,實施差別定價可獲得更多利潤。對于網絡營銷,網絡的互動性這一特點使企業更易獲得與消費者相關的信息,企業可以據此制定不同的價格。也就是說,網絡營銷比傳統營銷更具有實施差別定價的條件。下圖表示的是一種假定產品的需求情況:曲線ABC代表需求曲線,表明需求量隨著價格的降低不斷增加,本曲線代表所有用戶的購買愿望。據需求曲線可以發現,在價格為P時,需求量為Q,若單位量Q都以價格P賣出,則總收入為ODCE的面積,即P×Q。第Q個用戶也可稱為邊際用戶,他支付的價格和他愿支付的剛好相等;而對于其他的非邊際用戶而言,他們支付的價格比預計支付的價格底,則ADC部分的面積即為消費者剩余。若廠商掌握每個用戶對商品的估價信息,就可以分別與他們談判,按照他們預計支付的價格進行銷售。例如,假定廠商悉知甲對商品的估價最高為P1,那么廠商要求他支付P1,否則廠商拒絕出售,并且出售同時防止其他的人轉售給甲;若廠商知道乙對商品的估價為P2,廠商便以P2的價格銷售給乙,以此類推。那么,在這種情況下,ADC的面積實質上是廠商用差別定價取代統一定價(價格為P)而獲得的潛在利潤,即實現了消費者剩余向廠商利潤的轉化。由此可見,實施價格歧視比統一定價獲得的利潤高得多。此外從微觀經濟學理論的角度來看,差別定價未必會損害社會總體的福利水平,甚至有可能導致帕累托更優的結果。既然這樣,實施差別定價策略就更有其合理性。
二、網絡營銷實施差別定價的形式
網絡營銷相比傳統營銷一大優勢在于可以實施第一級差別定價。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企業只能采取統一定價策略。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網絡市場似乎具有完全競爭市場所具備的許多特征,一個完全競爭市場通常要符合如下幾個假設:(1)潛在的買方和賣方很多,且能夠無代價地進入或退出市場,即沒有進入障礙;(2)即使買賣雙方很多,但都不能單獨影響市場,即買、賣方均為價格接受者;(3)產品同質,即沒有產品差異;(4)買賣雙方都了解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即具有完全信息。據此,若網絡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那么這個市場只能提供一個統一的價格,卻不能實施差別定價;但實際上,網絡市場并不是一個有效的競爭市場,因為產品差異這一方面是企業本身可以控制的,企業可以通過提供有差異的產品而改變網絡所具備的完全市場的特征。此外隨著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移,產品供大于求,顧客的消費更加趨于理性化;并且隨著同質化消費時代的結束,個性化需求日漸明顯,消費者也更需要有差異的產品,而網絡所提供的大量互動的信息很好的滿足了這種個性化需求。在了解消費者需求方面,網絡銷售具有極大的便利。一方面,顧客通過網絡可以迅速地將自己的需求告知廠商,使得訂制化生產成為可能,這在傳統市場上是難以做到的;另一方面,網絡使得廠商也可以較容易地了解顧客的真實消費需求,并向顧客提供訂制化的產品或服務,對不同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產品或服務,同時制定不同的價格,即實施第一級差別定價。
三、網絡營銷實施差別定價的典型案例
Dell公司是一家成功實施網絡營銷差別定價的計算機公司,其經營理念即按照顧客的要求制造并銷售計算機。對于消費者而言,Dell公司為消費者設計了完善的服務體系,顧客通過瀏覽Dell公司電子商務網站可以自己配備計算機,并以適合自己的合理價格進行購買。而對于Dell公司而言,這種方式的定制可以使其通過分析顧客有關數據,有效和明確地了解客戶需求,從而針對不同的顧客群、不同的計算機配置制定不同的價格。Dell公司的這種經營模式和產品定價方式為其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巨額的經濟效益。當然,網絡營銷也可以采取傳統營銷差別定價的形式。當廠商可以觀察到某些與消費者偏好相關的信息時,如年齡、職業、所在地等,就可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差別定價。比如,對學生制定一個較低的價格,這種基于鑒定識別的差別定價為第三級差別定價。團體打折和等級打折都是建立在第三級差別定價原則之上的。如果沒有識別不同的顧客,廠商只能依據顧客的自我選擇,比如根據購買量的不同來實施差別定價,即實施第二級差別定價。由此可以看出,在網絡營銷狀態下,由于廠商可以獲得更多的關于用戶信息的詳細資料,這就使得第一級差別定價成為可能。綜上,網絡營銷可以采用任何一種差別定價形式。
市場營銷價格差別戰略研究
市場營銷是指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以合適的價格和銷售行為向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過程,其中合適的價格是決定消費者是否購買的重要因素,影響著市場需求和企業經濟效益。因此,如何定價成為現代企業擴大市場份額、獲取最大利潤的關鍵點。在眾多定價策略中,價格差別策略的實際應用較為典型,如今的大數據時代也更有利于差別定價,企業需要著眼于當下的時代背景和市場環境,深入分析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心理,靈活利用價格差別策略,制定最優價格,從而創造最大利潤。
差別定價策略概述
(一)差別定價策略的內涵。價格策略是市場營銷組合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企業商品價格的制定應同時兼顧商品生產成本和消費者支付能力,因此,商品價格實質上是由買賣雙方共同決定的。差別定價的目的是為了企業能夠從消費者手上獲取更大利潤,也稱為歧視性定價或彈性定價。差別定價是根據不同市場、不同消費者對同一產品或服務進行區別定價,即價格不同并不是因為成本有所差異,而是以消費者支付意愿為基礎設置的價格結構。采用差別定價比統一定價更能讓愿意購買的顧客支付更高價格,也更能讓原本不愿支付統一價格的顧客,以較低價格滿足或激發更多購買需求,因此采取差別定價可使企業獲取更大利潤。(二)消費者剩余與差別定價。采用差別定價最關鍵的原因是消費者剩余的存在,消費者剩余是微觀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是指消費者愿意為某種商品支付的價格與實際支付價格之間的差額,此差額能體現消費者額外的獲得感,因此稱為消費者剩余。消費者剩余代表消費者主觀認同的心理感受,反映消費者對購買商品的價值判斷。因為消費者一般無法準確衡量所購買的商品為自己帶來多大滿足,只能通過心理感知來判斷是否物有所值,這也就是市場中的賣方如何利用消費者剩余理論進行合理定價的突破口。由于顧客收入與購買偏好等均不相同,顧客心理可承受的最高價格是不同的。如果賣方統一定價,則擁有高保留價格的顧客消費者剩余會更多,擁有低保留價格的顧客消費者剩余會很少甚至為負數,從而賣方將失去這部分客源。因此,賣方要想留住保留價格不同的顧客,就需要實行差別定價策略。消費者剩余理論是實現買賣雙方均滿意的一條聯絡橋,圖1展示了價值、價格、成本與消費者剩余之間的關系。(三)差別定價策略的種類。差別定價可劃分為四類:顧客細分定價策略、產品式樣定價策略、地點定價策略、時間定價策略,具體含義如表1所示。從差別定價的不同種類可以看出,產品或服務的不同價格并不是源自成本差異,而是與時間、地點、式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如今差別定價策略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企業要想創造更多利潤,可以根據自身經營實際選擇具體的差別定價策略。
差別定價策略的實施條件
(一)前提條件。市場經濟條件下廠商無法掌控商品價格,價格由市場買賣關系決定。市場中存在大量買方和賣方,單個買方需求量或單個賣方供給量不足以對市場價格產生作用。而且市場中廠商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沒有任何差別,無論產品本身的材質、型號,還是售賣場景、售后服務等均相同,導致買方沒必要對賣方進行選擇,賣方也不用在價格方面下功夫。因此,在完全競爭市場環境下,實行差別定價是毫無意義的,實施差別定價是需要條件的,只能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實施差別定價策略。(二)基礎條件。首先,市場必須具備可細分的特點,并且不同細分市場之間的需求要有所差異。在細分市場環境下,賣方能夠通過了解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傾向和支付能力,從而制定不同產品價格,獲取更大利潤。其次,不同市場或者不同消費群體之間是相互分隔的。消費者不能通過在不同市場之間轉移商品而賺取差價(套利),否則價格差別就會隨著套利的發生而逐漸消失。一般情況下,服務是很難進行套利的,例如醫生診療、管理咨詢服務等,因此服務業特別適合實施差別定價策略。最后,對市場進行細分和控制的成本應低于實施差別定價獲得的額外收入。因為區分消費者群體是需要費用的,應該將這部分費用降至最低,才能發揮差別定價的價值;差別定價不會造成消費者的反感和不滿,需要支付較多價格的消費者能比較容易地理解價格存在差異的原因;實施差別定價的形式必須合法合規,需要符合價格政策,不能采取不正當競爭從而損害消費者權益。
差別定價策略的通常形式
少數民族母語差別權利國際法保護
語言多樣性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每一種語言都對應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種語言的消亡都是人類文化的重大損失。學習母語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自然狀態的學習;一是有計劃的系統教育?!罢幗逃龑φZ言的保持、發展和消亡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少數民族差別權利“實質是在公民基本權利之外通過憲法或特別法律規定的,以包容文化差異和尊重文化多樣性為目的、通過差別待遇行使的特別權利”。[2]少數民族母語是文化差異表現和文化多樣性的組成部分?!吧婕澳刚Z的語言權既包括對一種母語的認同權,又包括一種或多種母語作為媒介進行教育和公共服務的權利”。[1]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是在法律同等待遇平等的基礎上,國家保障少數民族群體和個人自由選擇母語學習和接受母語教育差別待遇的特別權利。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法律保護自近代以來呈現國際化趨勢。當前,關于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的內涵、性質、目的、內容、國家義務及救濟等,在理論與立法兩方面存在著許多爭議,從國際立法地位、權利內容、國家義務等角度剖析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成就和缺陷,有助于深化我國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理論認識和推進現實生活中的立法實踐。
一、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國際法地位
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得到國際法的確認和保護。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的國際法地位的確認,經歷了有限具體認可、法律間接承認再到立法一般保護的復雜過程。1815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有限具體認可時期。1815年之前,除雙邊協定外,任何國際條約都未涉及語言人權。1815年通過的《維也納會議決議》第1條規定了某種保護少數民族母語的措施,其他一些條約有明確規定包括少數者語言學校在內的文化機構都受保護。《巴黎和約》規定:在母語不是官方語言的國民占居民的相當比例的城鎮和區域,提供適當的設施以確保這些國民的子女獲得以其母語為媒介語的小學教育。[3]說明該時期國際法有限具體承認少數群體母語教育差別權利。1945年至20世紀70年代,為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法律間接承認期。該時期對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通過平等和禁止歧視的一般性國際文件進行間接保護。1945年頒布的《聯合國憲章》未提及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僅在第1條第3款規定了禁止語言歧視:“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946年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和平會議沒有接受匈牙利提交的保護少數民族的草案。1948年蘇聯曾建議在《世界人權宣言》中寫入:“應保障少數民族享有使用母語,擁有本民族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和其他文化設施的權利”,未被采納。該時期的《世界人權宣言》同樣未明確規定少數民族母語教育權,僅在第2條第1款規定了禁止語言歧視的權利:“每一個人享有本宣言規定的所有權利和自由,不分……語言?!?960年公布的《取締教育歧視公約》僅從禁止教育語言歧視的角度間接承認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其中第5條第3款規定:“必須確認少數民族的成員有權進行他們自己的教育活動,包括維持學校及按照每一國家的教育政策使用或教授他們自己的語言在內?!?0世紀70年以后,進入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立法保護期。1966年通過、1976年生效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規定:“在那些存在著人種的、宗教的或語言的少數人的國家中,不得否認這種少數人同他們的集團中的其他成員共同享有自己的文化,信奉和實行自己的宗教或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痹摋l雖然沒有直接提及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但在1994年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制定的《第23號一般性意見》第27條明確指出:“規定并確認賦予少數群體的個人的權利,人人能夠根據‘公約’享受一切其他權利?!庇袑W者認為:“使用其共同語言的權利是指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在公共場合或私下使用少數人的語言。締約國……不得妨礙屬于少數人群體的兒童在公共或私立學校中學習和進一步發展其語言?!保?]為了充實《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內容,并進一步促進多項國際公約的實現,1992年又頒布了《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于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其中第4條第3款規定:“各國應采取適當措施,在可能的情況下,使屬于少數群體的人有充分的機會學習其母語或在教學中使用母語?!痹摋l明確規定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由此可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從國際立法的層面上,保障和提升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國際法律地位。此后,國際上又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少數民族母語差別權利的國際法地位。如2001年頒布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第5條規定:“每個人都應當能夠用其選擇的語言,特別是用自己的母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實施《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行動計劃要點》第6條規定:“提倡在尊重母語的情況下,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實現各級教育中的語言多樣化,鼓勵自幼學習多種語言?!鄙贁得褡迥刚Z教育差別權利國際法地位的確認,經歷了有限具體認可、法律間接承認再到立法一般保護的漫長曲折的歷史過程。1815年以前,國際上基本對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實行貶低和否認,實行單語即官方語言教育同化政策。進入近代社會初期,國際法開始有限具體認可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且有部分國家開始保護少數民族母語和實施雙語或多語教育。二戰以后至70年代,國際人權領域以西方自由主義價值和文化普遍主義為哲學基礎,強調人權的普遍性,否認文化差異和文化識別,將人權等同于公民個人權利?!白鳛橐环N無論何時何地都屬于全人類的人權概念,它不僅忽視了文化的多樣性,而且忽視了人的個性的社會基礎。它以同質的無社會、無文化的人類為前提,但這樣的人類是不存在的”,[5]進而否認包括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在內的文化差別權利。國際法在此基礎上僅間接確認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20世紀70年代后,國際法在社群主義價值和文化相對主義哲學的基礎上,開始反思回應少數民族因文化差異特殊性而產生的權利訴求,直接確認少數民族包括母語教育差別權在內的文化差別權利?!豆駲嗬驼螜嗬麌H公約》第27條創設了有約束力的國際義務,并在《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于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等其他國際人權文件中作拓展和補充,至此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已具有國際法立法意義上的法律保護地位。
二、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國際法內容
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是一項基本人權,在許多國際組織的條約和宣言及非政府組織法律文件中已得到了承認和保障。但在國際人權法中,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立法,相關的規定和解釋分散在各自不同的國際法文件中。綜合分析相關的國際法條款,從消極權利與積極權利的角度剖析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它包括母語教育差別的“平等權”和母語教育差別的“自由權”等主要內容。
1.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民族語言平等是少數民族母語教育保護的基礎。現代國際法確立了民族語言平等的原則,并在此基礎上確認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F代國際法文件奠定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平等權的基本原則。鑒于國際歷史上發生過民族語言教育同化、歧視和不平等的事實,導致少數民族語言瀕危和消失,近現代國際社會開始平等地保護少數民族語言。1945年通過的《聯合國憲章》第1條第3款宣布宗旨為:“不分……語言……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的平等和不歧視原則。1948年頒布的《世界人權宣言》進一步確認民族語言平等原則,其第2條規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钡?條第1款規定:“人人有資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語言……等任何區別?!辈⒃诘?6條第2款中明確規定:“教育應促進各國、各種族或各宗教集團間的了解、容忍與友誼”,該條款原則性地體現了對教育中包括多民族語言的多元文化平等的承認。以上的國際立法,將少數民族語言教育平等確立為基本原則?,F代國際法文件奠定了民族教育平等權的基本原則,其后出臺了保護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的專門法律條文。1960年通過的《取締教育歧視公約》就是專門保護教育平等的國際法文件,具體確認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其第5條第1款丙項規定:“必須確認少數民族的成員有權進行他們自己的教育活動,包括……按照每一國家的教育政策使用或教授他們自己的語言在內”,由于該《公約》設定了“按照每一國家教育政策”的條件限制,1966年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不設限制條件的確認了少數民族使用自己的語言的權利。1992年頒布的《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于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對該《公約》的規定具體細化,第4條第3款規定:“使屬于少數群體的人有充分的機會學習其母語或在教學中使用母語?!?003年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進一步強化了民族語言教育差別平等權,其第2條第2款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第2條第3款規定:保護措施包括“傳承(主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毕嚓P國際法律文件和專門保護少數民族的國際法律文件對民族教育差別平等權的確認,使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從應然權利變為實然權利。新近的其他國際法律文件和非政府組織文件在法律層面或學術層面具體規定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1992年頒布的《世界基本語言人權憲章》規定:“所有人都有學習自己母語的權利?!?996年國際筆會通過的《世界語言權宣言》第2條規定:“被教導自己語言和文化的權利?!钡?條規定:“所有語言社群,無論其法律地位為官方、地方或少數族群語言,均是平等且獨立的?!?999年通過的《關于少數民族有效參與公共生活的隆德建議書》第18條第1款第2項規定:“少數人的教育機構可以確定傳授其語言、文化或語言及文化的教學大綱。”2003年聯合國巴黎會議提出的《行動計劃建議書》第11條第1款第4項規定:“特別要明確所有相關語言在教育體系……的正當地位。”以上的一系列國際法律文件,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產生了共識并上升到立法層面進行保護。
完善差別電價意見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差別電價政策的意見》已經國務院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實行差別電價政策,有利于遏制高耗能產業的盲目發展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緩解能源供應緊張局面。各地區、各部門要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實施和完善差別電價政策的重要意義,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對能源、資源、環境問題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出發,認真做好落實差別電價政策的各項工作,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促進建立節約能源、資源和降低能耗的長效機制。各地區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及時進行督促檢查,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同時,要切實采取有力措施,制訂預案,做好企業關停并轉及職工安置等善后準備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關于完善差別電價政策的意見
(發展改革委)
為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淘汰高耗能產業中的落后產能,促進節約能源和降低能耗,現就進一步做好對部分高耗能產業實行差別電價政策提出以下意見:
小議知識產權及其民商法的差別
摘要:知識產權法與民商法在價值趨向、立法目的、法律形式、法律屬性、權利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著重大差別,不能簡單地把兩種法律并在一起。
關鍵詞:知識產權法、民商法、權利、區別
知識產權法作為法律體系中的后起之秀,由于人們缺乏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往往把它和民商法聯系在一起;在我國,有人直接把知識產權法并入到民商法中去。事實上,知識產權法和民商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還有其根本的原因。這種原因主要在于兩種法律完全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調整社會關系的,它們調整社會關系的出發點不同,目的不同,方式不同;兩種法律中,權利的形態不同,權利誕生的條件和發揮作用的方式關系也不同??梢哉f,知識產權法與民商法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下面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證。
一對知識產權法的分析
1、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內在關系
首先,可以概括地說,知識產權法是確認、規范和保護知識產權權利的一類法律的總稱。按照我國傳統的知識產權法的法律規定,知識產權法應該包括版權法、工業產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這三大類,其中,工業產權法又分為專利法和商標法[1].按照Trips協議的規定,又增加了保護地理標志和保護知識產權程序上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