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08:58: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帝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帝國時代世界傳播論文

“國際關系”和“國際傳播”等概念暗示了在現代世界體系中民族國家作為主要政治參與者和基本理論分析范疇的首要位置。然而,在全球化不斷加深的今天,世界權力格局和政治規范已經發生了許多重要的變化。比如,2000年4月,當布什在攻打完阿富汗之后為進攻伊拉克而做輿論準備的時候,英國首相布萊爾在一次講話中公開宣稱,他為英國能參與使一個國家發生政權更迭的行動而自豪。1在經濟領域,不少跨國公司操縱著規模遠遠大于許多民族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經濟實體。在傳播領域,一些主權的民族國家紛紛修改憲法和其他法律中有關傳播產業結構和所有權的條款,以適應世貿組織和其他多邊貿易協定的要求。所有這些都表明,僅僅把民族國家作為理解和分析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關系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傳播現象已經不夠了。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提出以下一系列相關的問題:在大英帝國的舊殖民主義政策和布萊爾今天熱衷的在某些國家搞政權更迭的策略之間有什麼區別?在一個第三世界國家的政府官員們紛紛展開紅地毯歡迎國際傳媒巨子,而這些國家的傳媒機構則忙于與以西方為基地的傳媒跨國媒體公司結盟的時代,對“文化帝國主義”這樣的概念是否應該重新理解?當第三世界中有第一世界的生存景況、第一世界也存在著第三世界的生存景況之時,當分散在紐約、孟買、圣保羅等地的消費精英們彼此之間的共同語言比他們與各自國家中的貧困群體的共同語言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考慮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單一的分析框架在理論上和政治上的局限性?

本文擬探索一條理解世界傳播的新思路。首先,本文引入帝國這一概念作為理解我們這個快速變化的全球政治經濟結構的新的分析框架。其次,本文提供對世界傳播舞臺中四個主要參與者,即超國家機構、國家、資本和非政府組織的角色變化和運作邏輯的概述,并在此基礎上試圖描述帝國時代世界傳播的混雜建構狀態。之后,本文簡要討論9•11之后世界傳播領域中的新發展,尤其是美國國家對自己作為帝國的首要傳播者的地位的強化以及國家與資本間更加緊密的關系。在最后的結論中,本文將簡短歸納現行世界傳播秩序中的矛盾與張力。

一、帝國和新型統治制度的建構

冷戰結束、跨國公司與超國家機構如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的力量增長,以及市場關系在全球范圍內的勝利導致了民族國家統治權力的削弱,盡管這是一個極端不平衡的過程。今天,在確定的區域內管制經濟和文化交流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了。然而,帝國主義“就是歐洲民族國家把主權擴展到自己的邊界以外”2這一傳統觀念已經不再能夠恰當描述世界現行秩序了。許多學者就此提出一系列的新的理論表述,從右翼的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到左翼的哈維的(DavidHarvey)“后現代狀況”和卡斯泰爾(ManuelCastells)的“網絡社會”。最近,哈特(MichaelHardt)和內戈雷(AntonioNegri)關于帝國的理論在西方知識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他們合著的《帝國》一書中,作者用帝國這一概念來描述一種在全球范圍內操作的新的統治形式。就象他們所說:

我們最基本的假設是統治采取了一種新的形式,這種形式由一系列國家和超國家機構在一個單一的邏輯規則下聯合組成。這種新的全球統治形式我們稱之為帝國……與帝國主義相反,帝國并不建立地域權力中心,也不依賴固定的邊界和障礙。它是一個分權和去地域化的統治機器,不斷地將整個全球領域包括在其開放和擴展的前沿。帝國通過調整其命令網絡控制著混合的身份,可變的等級制度,以及多元的交流系統。在帝國主義時代世界地圖上清晰可辨的代表不同國家的色彩條塊已融化混合成為帝國時代的全球彩虹。3

因此,帝國是與世界市場的實現相對應的一個新的全球政治秩序。就像哈特和內戈雷所定義,帝國的概念“假定一個有效地囊括了空間全部的制度,或者規則凌駕于整個文明世界的現實”。4全球化,從這個觀點看來,不是侵蝕了單個國家的主權,而是將其轉化為一個由擴散的國家和超國家機構組成的新的系統。這產生了新的裁判機構和新的管制及社會控制形式,這些新的機制既依賴于國家又依賴于資本全球化。這種新的統治形式并不導致統治的終結,而是將其自身建構為全新的形式--“一個單一的邏輯規則”。5這一形式一方面凌駕于現有民族國家形式和國際體系之上,一方面又依存于現代國家與國際體系,并把這一體系與資本的全球擴張緊密聯結起來.因此雖然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依然存在,這種競爭已被一種單一的權力秩序和權力觀念所決定。6作為一種新的全球政治秩序,帝國是一個“混雜的結構”--其組成不僅包括民族國家和國際體系,還包括跨國機構和非政府組織。

查看全文

反抗帝國主義研討論文

[摘要]蔣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檔案為依據,填補了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為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標準。他對琦善的一些論斷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時人對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與他的真實意圖存在著差距。他的目的在于為中國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找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即運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現代化的方法來與帝國主義相抗衡。

[關鍵詞]琦善;鴉片戰爭;反抗帝國主義;中國近代外交史

在鴉片戰爭史研究中,琦善的地位遠遜于林則徐。頭一次以琦善為主角并且還為他說了一些好話的,當推1931年蔣廷黻發表在《清華學報》上的《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了。對此當時既有人吹捧,也有人批評。1980年以來,這種褒貶不一的情形又再度出現。實則蔣廷黻后來還在一些文章中繼續討論過這個問題,下面就先總結一下他的基本觀點。

一蔣廷黻關于琦善的基本觀點

蔣廷黻主要從軍事及外交兩個方面人手研究琦善在鴉片戰爭中的言行及功過。軍事上主要有三個問題:首先,琦善應負撤防的主要責任嗎?其次,琦善到底有沒有開門揖盜?最后,琦善有沒有拒絕增兵、陷害忠良?他認為,琦善未主持交涉之前,道光帝即已制定并下達了撤防的命令,因此“道光二十年秋冬之間,撤防誠有其事,并且是沿海七省共有的,但撤防的責任不能歸諸琦善,更不能歸諸他一人”。其二,說琦善開門揖盜有失偏頗。談判破裂以前,“琦善不但不愿散漫軍心,且思‘激勵士氣’;不僅未撤防具,且派員前往虎門‘妥為密防’”。談判漸趨破裂以后,琦善一方面仍不放棄談判,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強軍備。在兩種矛盾的策略下,廣東的防務呈現出偏重于虎門以內的局面,并且一直秘密從事,結果于國內國外均不得諒解,終致開戰。從大角、沙角之戰與虎門之戰的戰況來看,中方“失敗的理由不在撤防,因為炮臺上的兵實在多,炮位亦甚多,而在兵士缺乏訓練及炮的制造與安置不合法。失敗之速則由于關天培忽略了下橫檔”?!爸袊牟呗灾粓D以臺攻船,而二月六日英人實先以臺攻臺?!薄皯馉幍氖。苹蝽氊撘徊糠值呢熑?,但是說他戰前不預備,戰中節節后退,不但與事實相反,且與人情相反。”總起來說,琦善在軍事上的表現“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失敗的根源還是在于當時戰斗力“遠不及英國”。不過蔣廷黻也承認,雖然客觀上琦善沒有撤防,沒有陷害忠良,但在他的主觀看法上,對于戰爭是十分悲觀的。

蔣廷黻對琦善的外交是基本給予肯定的,認為“他的外交有時人的通病,也有他的獨到處”。一是尊重英國人;二是基于中英實力的懸殊而堅持以交涉的方式來結束沖突,堪稱“中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三是當談判破裂后,簽訂了一個實際上令英國政府極為不滿的《穿鼻草約》,與后來的《南京條約》相比,這是“琦善外交上的大勝利”。

查看全文

媒介帝國主義詳細內容管理論文

在90年代中國大眾文化批評中,有一種值得注意的方法是把大眾文化批判與媒介帝國主義批判(或相關的后殖民主義、第三世界批評、多元文化主義、全球化等)結合起來。認為西方(尤其是美國)大眾文化的跨國性、全球性的傳播導致非西方或第三世界國家文化傳統的喪失,導致全球文化的"美國化"。以形象的語言說就是整個世界的"麥當勞化"或"可口可樂化"。比如姚文放先生在《文化工業:當代審美文化批判》(《社會科學輯刊》1999、2)中專門談到了"文化工業與文化殖民主義"問題。文章指出:"文化工業的跨國跨地區運作,最終結果勢必是達成全球文化的一體化、單一化,它致力于讓長期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們用同樣的方式去看、去聽、去思考,將他們的意愿、思想、情緒、欲望統統納入同樣的模式,而這同一的觀念形態、生活方式和話語系統主要以發達國家地區的文化為標準,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差異性為代價。"作者認為這是文化上的一場"不帶硝煙的戰爭。"(1)

在好萊塢巨片《泰坦尼克號》以銳不可擋之勢席卷中國之時,運用媒介帝國主義的理論討伐該片以及中國觀眾的文章也鋪天蓋地地被炮制出來。媒介帝國主義的批評常常有高屋建瓴之勢與振聾發聵之聲。比如在媒介帝國主義的論述者看來,《泰坦尼克號》的凱旋標志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傳媒對于第三世界的文化征服。有論者寫道:"《泰坦尼克號》的巨大勝利是金錢的絕對勝利,金錢以它戰無不勝的巨大力量將一部空洞無聊的三流影片變成了一部’巨片’。同時,它是美國意識形態的勝利,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遮蔽和欺騙","90年代,是美國文化工業在中國的巨大勝利,成為美國文化工業在中國的一次諾曼底登陸。于是中國成為好萊塢的一個分銷店,它不僅壓迫了中國的國產電影,而且放逐和壓迫了電影的精神內涵,使電影徹底地商業化,電影實際上成為一片精神廢墟,90年代將作為中國電影引進史上和中國思想史上最可恥的年代而進入歷史"(2);另有論者就《泰坦尼克號》的消極影響寫道:"我們的感官在感受強烈刺激的時候,大腦已被悄悄地沖洗。長此以往,沒有任何意義的消遣和盲目的認同,將成為我們走進電影院的直接動機和不期然而然的結果"(3)

說實在的,最初看到這樣的批評時,感受到的震驚實在不亞于《泰坦尼克》。我想如果不是我缺乏起碼的藝術趣味與民族尊嚴還有階級覺悟,那就是我們的這些批評家的藝術趣味、民族尊嚴、階級覺悟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為我本人作為偶爾也從事電影批評的人,居然很喜歡《泰坦尼克號》,而且看了兩遍!有幾天,我對自己從事文學與文化批評的信心大大動搖。好在最近看了湯林森(J·Tomlinson)的一本書叫《文化帝國主義》,對于媒介帝國主義的論述提出了質疑,這才稍稍找回了一點感覺。

2、文化帝國主義的四種形式

依據湯林森的劃分,文化帝國主義的論述可以分為四種,一是作為一種媒介帝國主義

(1)、姚文放:《文化工業:當代審美文化批判》,《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第2期。

查看全文

反抗帝國主義道路研究論文

[摘要]蔣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檔案為依據,填補了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為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標準。他對琦善的一些論斷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時人對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與他的真實意圖存在著差距。他的目的在于為中國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找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即運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現代化的方法來與帝國主義相抗衡。

[關鍵詞]琦善;鴉片戰爭;反抗帝國主義;中國近代外交史

在鴉片戰爭史研究中,琦善的地位遠遜于林則徐。頭一次以琦善為主角并且還為他說了一些好話的,當推1931年蔣廷黻發表在《清華學報》上的《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了。對此當時既有人吹捧,也有人批評。1980年以來,這種褒貶不一的情形又再度出現。實則蔣廷黻后來還在一些文章中繼續討論過這個問題,下面就先總結一下他的基本觀點。

一蔣廷黻關于琦善的基本觀點

蔣廷黻主要從軍事及外交兩個方面人手研究琦善在鴉片戰爭中的言行及功過。軍事上主要有三個問題:首先,琦善應負撤防的主要責任嗎?其次,琦善到底有沒有開門揖盜?最后,琦善有沒有拒絕增兵、陷害忠良?他認為,琦善未主持交涉之前,道光帝即已制定并下達了撤防的命令,因此“道光二十年秋冬之間,撤防誠有其事,并且是沿海七省共有的,但撤防的責任不能歸諸琦善,更不能歸諸他一人”。其二,說琦善開門揖盜有失偏頗。談判破裂以前,“琦善不但不愿散漫軍心,且思‘激勵士氣’;不僅未撤防具,且派員前往虎門‘妥為密防’”。談判漸趨破裂以后,琦善一方面仍不放棄談判,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強軍備。在兩種矛盾的策略下,廣東的防務呈現出偏重于虎門以內的局面,并且一直秘密從事,結果于國內國外均不得諒解,終致開戰。從大角、沙角之戰與虎門之戰的戰況來看,中方“失敗的理由不在撤防,因為炮臺上的兵實在多,炮位亦甚多,而在兵士缺乏訓練及炮的制造與安置不合法。失敗之速則由于關天培忽略了下橫檔”?!爸袊牟呗灾粓D以臺攻船,而二月六日英人實先以臺攻臺?!薄皯馉幍氖。苹蝽氊撘徊糠值呢熑危钦f他戰前不預備,戰中節節后退,不但與事實相反,且與人情相反?!笨偲饋碚f,琦善在軍事上的表現“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失敗的根源還是在于當時戰斗力“遠不及英國”。不過蔣廷黻也承認,雖然客觀上琦善沒有撤防,沒有陷害忠良,但在他的主觀看法上,對于戰爭是十分悲觀的。

蔣廷黻對琦善的外交是基本給予肯定的,認為“他的外交有時人的通病,也有他的獨到處”。一是尊重英國人;二是基于中英實力的懸殊而堅持以交涉的方式來結束沖突,堪稱“中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三是當談判破裂后,簽訂了一個實際上令英國政府極為不滿的《穿鼻草約》,與后來的《南京條約》相比,這是“琦善外交上的大勝利”。

查看全文

大眾文化·文化殖民·媒介帝國主義

1、《泰坦尼克號》風波

在90年代中國大眾文化批評中,有一種值得注意的方法是把大眾文化批判與媒介帝國主義批判(或相關的后殖民主義、第三世界批評、多元文化主義、全球化等)結合起來。認為西方(尤其是美國)大眾文化的跨國性、全球性的傳播導致非西方或第三世界國家文化傳統的喪失,導致全球文化的"美國化"。以形象的語言說就是整個世界的"麥當勞化"或"可口可樂化"。比如姚文放先生在《文化工業:當代審美文化批判》(《社會科學輯刊》1999、2)中專門談到了"文化工業與文化殖民主義"問題。文章指出:"文化工業的跨國跨地區運作,最終結果勢必是達成全球文化的一體化、單一化,它致力于讓長期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們用同樣的方式去看、去聽、去思考,將他們的意愿、思想、情緒、欲望統統納入同樣的模式,而這同一的觀念形態、生活方式和話語系統主要以發達國家地區的文化為標準,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差異性為代價。"作者認為這是文化上的一場"不帶硝煙的戰爭。"(1)

在好萊塢巨片《泰坦尼克號》以銳不可擋之勢席卷中國之時,運用媒介帝國主義的理論討伐該片以及中國觀眾的文章也鋪天蓋地地被炮制出來。媒介帝國主義的批評常常有高屋建瓴之勢與振聾發聵之聲。比如在媒介帝國主義的論述者看來,《泰坦尼克號》的凱旋標志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傳媒對于第三世界的文化征服。有論者寫道:"《泰坦尼克號》的巨大勝利是金錢的絕對勝利,金錢以它戰無不勝的巨大力量將一部空洞無聊的三流影片變成了一部’巨片’。同時,它是美國意識形態的勝利,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遮蔽和欺騙","90年代,是美國文化工業在中國的巨大勝利,成為美國文化工業在中國的一次諾曼底登陸。于是中國成為好萊塢的一個分銷店,它不僅壓迫了中國的國產電影,而且放逐和壓迫了電影的精神內涵,使電影徹底地商業化,電影實際上成為一片精神廢墟,90年代將作為中國電影引進史上和中國思想史上最可恥的年代而進入歷史"(2);另有論者就《泰坦尼克號》的消極影響寫道:"我們的感官在感受強烈刺激的時候,大腦已被悄悄地沖洗。長此以往,沒有任何意義的消遣和盲目的認同,將成為我們走進電影院的直接動機和不期然而然的結果"(3)

說實在的,最初看到這樣的批評時,感受到的震驚實在不亞于《泰坦尼克》。我想如果不是我缺乏起碼的藝術趣味與民族尊嚴還有階級覺悟,那就是我們的這些批評家的藝術趣味、民族尊嚴、階級覺悟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為我本人作為偶爾也從事電影批評的人,居然很喜歡《泰坦尼克號》,而且看了兩遍!有幾天,我對自己從事文學與文化批評的信心大大動搖。好在最近看了湯林森(J·Tomlinson)的一本書叫《文化帝國主義》,對于媒介帝國主義的論述提出了質疑,這才稍稍找回了一點感覺。

2、文化帝國主義的四種形式

依據湯林森的劃分,文化帝國主義的論述可以分為四種,一是作為一種媒介帝國主義

查看全文

帝國體系對中華民族整合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帝國體系下的民族關系與少數民族;從帝國體系到民族國家建設的開啟;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邏輯;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將中華民族匯聚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政治共同體的形式是不同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國家,這是無待于言的、中國傳統社會的帝國體系,又稱為中華帝國體系、這種契合性保障了帝國體系的超穩定結構、文化的同化、中央的調控、經濟的滲透、族群的流動、民族之間的關系既有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一面、人類近代社會發展的歷史背景以及中華各族聚合的實際政治意蘊、外部列強的欺壓,是中華民族走向自覺的外因、“中華民族”從自在存在向自覺存在轉變的歷史過程,應該從三層歷史邏輯來看、自在存在的中華民族是與傳統的帝國體系相適應的等,具體請詳見。

今天存在于中國社會的所有民族,都有相當的歷史,它們在歷史潮流的推動和作用下,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為界,將中華民族匯聚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政治共同體的形式是不同的。在1911年之前,這個共同體是傳統的中華帝國體系;在1911年之后,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和帝國體系的瓦解,這個共同體就是逐漸確立和發展的現代民族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的國家戰略。這個戰略的實現,既需要中國現代化的全面發展,也需要中華民族在現代化過程中實現更高程度的團結與統一。本文將通過對帝國體系與現代民族國家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作用的考察,揭示中華民族形成發展與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設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趨勢。

一、帝國體系下的民族關系與少數民族

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國家,這是無待于言的。一個大民族,固然總是融合許多少數民族而成,然其中亦必有一主體。為中國民族主體的,無疑是漢族了?!辟M孝通先生描述了這個過程:“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若干民族集團匯聚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它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了這個核心。它在擁有黃河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壯大,而且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疆域內部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形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呂思勉先生和費孝通先生對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邏輯的描述都共同展現出一個基本現實,即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一個以漢族為核心,以華夏為中心不斷吸納和融合周圍少數民族的歷史過程;在近代以前,主導這個歷史過程的是以漢族為主體、以中原為腹地發展起來的華夏文明,而華夏文明發展出來的,以秦統一國家為起點形成的帝國體系則是漢族與其他民族實現互通、互融的直接主導力量。

中國傳統社會的帝國體系,又稱為中華帝國體系,是在秦建立統一的國家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漢承秦制之后,通過獨尊儒術,實現了制度體系和價值體系的有機統一,此后這套體系不斷完善,直至存續至清末。這套帝國政治體系的政治基礎是以皇權和官僚統治為主體的中央專制集權;經濟基礎是以自耕農為主體的農業經濟;社會基礎是以家族單位為主體的宗法社會;文化基礎是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中國傳統社會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雖然有朝代更替、分合循環,但是帝國體系的基本架構卻持續存在,它與構成這個體系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要素之間具有高度的契合關系。這種契合性保障了帝國體系的超穩定結構。這套帝國體系的創造主體是漢族與漢文化,但在帝國體系的存續的歷史過程中,它并非都一直掌握在漢族統治為主體的王朝手中,如元、清兩代就非漢族統治,但是,作為一種華夏文明的制度和價值的具體體現,這套帝國體系憑借其所蘊含的文明力量的優勢,卻自始至終保持著以漢文化為核心聚合多元少數民族的民族關系格局。在中國傳統社會,各少數民族都有在各自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社會存在形態和治理形態,但與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發生交往關系后,其生存與發展就不得不面臨帝國體系的作用與影響。從傳統中華帝國體系發展來看,帝國體系對少數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作用和影響主體體現為以下四大方面:

第一,文化的同化。在艾森期塔得看來,在前現代社會所存在的帝國體系中,中華帝國體系屬于文化性的,其最基本的特點就是作為帝國統治所必然追求的領土擴張、軍事強盛和經濟增長等等,“總是在文化方面被表達出來,并且是作為文化價值與取向的從屬物而形成的。”中華帝國體系的這個特點決定了文化同化是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文明、與漢文化交往必然面臨的問題。這種文化同化,首先源于中原地區文明對周邊和外圍文化的輻射作用以及漢族以“文化”內涵來確定族群“認同”的觀念。從歷史上看,中原王朝在區分屬民時,常用的范疇是“化內”和“化外”。所謂“化”,指的是漢文化的“教化”,凡是接受“教化”的就被認同是“天子”的臣民?!盎庵瘛闭呤切枰逃_化的生番、“蠻夷之屬”。因而,“化”實際上具有很強的文化同化功能,而這種文化同化,不僅僅具有文化的意義,而且具有政治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帝國體系內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以及少數民族中個體的社會身份,因而其內在力量是很強的。問題的另一面是,由于文明與文化之間客觀存在的歷史落差,使得少數民族往往自覺不自覺地以中原地區的文明作為仿效的典范,學習漢文化,爭取中央朝廷的賜封和爵位。由于有對漢文化的自覺認同和對中原地區文明的向往,這種文化同化,不是通過武力或其它強力實現的,而是通過政治和文化的交往實現的,其過程是漸進的,潛移默化的。

查看全文

解密全球糧價暴漲背后的食物帝國

全球糧價上漲已牽動國人的心,這不僅關系到普通老百姓飯桌,更關系到國家未來的農業發展戰略。

中國人民大學周立教授歷時一年,對美國農業和糧食市場進行了“田間考察”和調研,訪問眾多基層消費者、農業生產者以及NGO行動者和研究者。經過3個月的寫作,他完成了題為《美國的糧食政治與糧食武器》的報告,對全球糧食產業鏈進行了相對完整的梳理,并提出中國糧食政策的方向性建議。

本報記者就當下全球糧食問題對他進行了專訪。

農業是最容易被資本所拋棄的

如何看待去年以來的這一輪全球糧價暴漲?已有的分析說,各國糧食儲備下降、出口國干旱歉收、乙醇汽油開發、石油漲價,還有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工業用地擠占耕地、生活水平提高糧食需求量增大,這些原因共同構成了糧價上漲。請問,您認為這中間最根本的問題是什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缺乏資本青睞,常常成為投入不足的產業,這使得其穩定的供給常常是脆弱的。糧食儲備下降、出口國干旱歉收、石油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漲價、工業化城市化占地等因素,在近兩年集中釋放,影響了糧食的穩定供給,打破了本來應該相對穩定的糧食供求平衡。

查看全文

媒介帝國主義管理論文

1、《泰坦尼克號》風波

在90年代中國大眾文化批評中,有一種值得注意的方法是把大眾文化批判與媒介帝國主義批判(或相關的后殖民主義、第三世界批評、多元文化主義、全球化等)結合起來。認為西方(尤其是美國)大眾文化的跨國性、全球性的傳播導致非西方或第三世界國家文化傳統的喪失,導致全球文化的"美國化"。以形象的語言說就是整個世界的"麥當勞化"或"可口可樂化"。比如姚文放先生在《文化工業:當代審美文化批判》(《社會科學輯刊》1999、2)中專門談到了"文化工業與文化殖民主義"問題。文章指出:"文化工業的跨國跨地區運作,最終結果勢必是達成全球文化的一體化、單一化,它致力于讓長期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們用同樣的方式去看、去聽、去思考,將他們的意愿、思想、情緒、欲望統統納入同樣的模式,而這同一的觀念形態、生活方式和話語系統主要以發達國家地區的文化為標準,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差異性為代價。"作者認為這是文化上的一場"不帶硝煙的戰爭。"(1)

在好萊塢巨片《泰坦尼克號》以銳不可擋之勢席卷中國之時,運用媒介帝國主義的理論討伐該片以及中國觀眾的文章也鋪天蓋地地被炮制出來。媒介帝國主義的批評常常有高屋建瓴之勢與振聾發聵之聲。比如在媒介帝國主義的論述者看來,《泰坦尼克號》的凱旋標志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傳媒對于第三世界的文化征服。有論者寫道:"《泰坦尼克號》的巨大勝利是金錢的絕對勝利,金錢以它戰無不勝的巨大力量將一部空洞無聊的三流影片變成了一部’巨片’。同時,它是美國意識形態的勝利,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遮蔽和欺騙","90年代,是美國文化工業在中國的巨大勝利,成為美國文化工業在中國的一次諾曼底登陸。于是中國成為好萊塢的一個分銷店,它不僅壓迫了中國的國產電影,而且放逐和壓迫了電影的精神內涵,使電影徹底地商業化,電影實際上成為一片精神廢墟,90年代將作為中國電影引進史上和中國思想史上最可恥的年代而進入歷史"(2);另有論者就《泰坦尼克號》的消極影響寫道:"我們的感官在感受強烈刺激的時候,大腦已被悄悄地沖洗。長此以往,沒有任何意義的消遣和盲目的認同,將成為我們走進電影院的直接動機和不期然而然的結果"(3)

說實在的,最初看到這樣的批評時,感受到的震驚實在不亞于《泰坦尼克》。我想如果不是我缺乏起碼的藝術趣味與民族尊嚴還有階級覺悟,那就是我們的這些批評家的藝術趣味、民族尊嚴、階級覺悟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為我本人作為偶爾也從事電影批評的人,居然很喜歡《泰坦尼克號》,而且看了兩遍!有幾天,我對自己從事文學與文化批評的信心大大動搖。好在最近看了湯林森(J·Tomlinson)的一本書叫《文化帝國主義》,對于媒介帝國主義的論述提出了質疑,這才稍稍找回了一點感覺。

2、文化帝國主義的四種形式

依據湯林森的劃分,文化帝國主義的論述可以分為四種,一是作為一種媒介帝國主義

查看全文

媒介帝國主義管理論文

1、《泰坦尼克號》風波

在90年代中國大眾文化批評中,有一種值得注意的方法是把大眾文化批判與媒介帝國主義批判(或相關的后殖民主義、第三世界批評、多元文化主義、全球化等)結合起來。認為西方(尤其是美國)大眾文化的跨國性、全球性的傳播導致非西方或第三世界國家文化傳統的喪失,導致全球文化的"美國化"。以形象的語言說就是整個世界的"麥當勞化"或"可口可樂化"。比如姚文放先生在《文化工業:當代審美文化批判》(《社會科學輯刊》1999、2)中專門談到了"文化工業與文化殖民主義"問題。文章指出:"文化工業的跨國跨地區運作,最終結果勢必是達成全球文化的一體化、單一化,它致力于讓長期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們用同樣的方式去看、去聽、去思考,將他們的意愿、思想、情緒、欲望統統納入同樣的模式,而這同一的觀念形態、生活方式和話語系統主要以發達國家地區的文化為標準,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差異性為代價。"作者認為這是文化上的一場"不帶硝煙的戰爭。"(1)

在好萊塢巨片《泰坦尼克號》以銳不可擋之勢席卷中國之時,運用媒介帝國主義的理論討伐該片以及中國觀眾的文章也鋪天蓋地地被炮制出來。媒介帝國主義的批評常常有高屋建瓴之勢與振聾發聵之聲。比如在媒介帝國主義的論述者看來,《泰坦尼克號》的凱旋標志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傳媒對于第三世界的文化征服。有論者寫道:"《泰坦尼克號》的巨大勝利是金錢的絕對勝利,金錢以它戰無不勝的巨大力量將一部空洞無聊的三流影片變成了一部’巨片’。同時,它是美國意識形態的勝利,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遮蔽和欺騙","90年代,是美國文化工業在中國的巨大勝利,成為美國文化工業在中國的一次諾曼底登陸。于是中國成為好萊塢的一個分銷店,它不僅壓迫了中國的國產電影,而且放逐和壓迫了電影的精神內涵,使電影徹底地商業化,電影實際上成為一片精神廢墟,90年代將作為中國電影引進史上和中國思想史上最可恥的年代而進入歷史"(2);另有論者就《泰坦尼克號》的消極影響寫道:"我們的感官在感受強烈刺激的時候,大腦已被悄悄地沖洗。長此以往,沒有任何意義的消遣和盲目的認同,將成為我們走進電影院的直接動機和不期然而然的結果"(3)

說實在的,最初看到這樣的批評時,感受到的震驚實在不亞于《泰坦尼克》。我想如果不是我缺乏起碼的藝術趣味與民族尊嚴還有階級覺悟,那就是我們的這些批評家的藝術趣味、民族尊嚴、階級覺悟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為我本人作為偶爾也從事電影批評的人,居然很喜歡《泰坦尼克號》,而且看了兩遍!有幾天,我對自己從事文學與文化批評的信心大大動搖。好在最近看了湯林森(J·Tomlinson)的一本書叫《文化帝國主義》,對于媒介帝國主義的論述提出了質疑,這才稍稍找回了一點感覺。

2、文化帝國主義的四種形式

依據湯林森的劃分,文化帝國主義的論述可以分為四種,一是作為一種媒介帝國主義

查看全文

新帝國主義,戰略恐怖主義,還是天下主義?

一、新帝國:戰國邏輯的一個結果

如果不考慮意識形態,冷戰時的力量格局應被描繪為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核恐怖均衡。按照基辛格的理論,由于雙方都擔心對方會進行核報復,所以不輕易發動核攻擊;又因為任何常規戰爭都可能升級為核戰爭,所以雙方盡量避免沖突(1972)。美蘇兩國甚至自覺地利用核恐怖互相制衡。1972年,它們簽署了《反彈道導彈條約》,其用意就是將雙方暴露在對方導彈攻擊的威脅之下,反而促使雙方謹慎從事,進而減少核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事實證明,核恐怖均衡是起作用的。自二戰結束到蘇聯解體的近50年間,除了一些局部戰爭,世界基本上是和平的;尤其是,美蘇之間沒有打過仗。

顯然,與無核世界相比,核恐怖均衡是一種不合作均衡。我曾提出,在存在著武器競賽的情況下,不合作均衡也是不穩定的,因為會有一種"不合作升級"現象,或叫作"不合作非均衡"(盛洪,1999,第188頁)。即當其中一方在武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后,就打破了原有的軍備均衡,獲得不合作升級帶來的好處(見圖一)。兩個超級大國的競爭又類似于經濟學描述的雙寡頭壟斷。一般而言,當有兩個競爭者時,競爭往往是惡性的,即一方要將另一方淘汰出局,才善罷甘休。盡管不合作升級對整個世界沒有好處,由于會給其中一方帶來暫時利益,所以變得似乎不可遏制。因此,核恐怖均衡是不穩定的。

說明:當美蘇雙方知道,一旦發生核戰爭,雙方都會同歸于盡(-∞比-∞),它們寧愿采取核恐怖均衡的策略(5比5);但美國打破了武器(包括導彈、生化、基因和太空武器)水平的均衡,即采取了不合作升級的策略,獲得了相對于俄羅斯的明顯優勢,它必然挖掘這一優勢所帶來的好處,成為新帝國(10比-20)。

事實上,雖然沒有爆發核戰爭,雙方都在"暗中較勁"。其目的是改變力量對比,在競爭中勝出。直接來看,盡管雙方簽署了一系列保持戰略武器平衡的條約,但任何一方從來沒有放棄過改進武器的努力,或者鉆條約規定的空子,或者開發沒有條約約束的、但更為"先進"即更為可怕的武器。而其戰略,包括改變結盟關系(如從蘇中結盟到美中結盟),也包括經濟發展的競賽,因為軍事實力背后一定是經濟實力。更長遠地看,即使兩大國沒有太大的變化,其它國家的發展也會打破現有均衡。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越來越多,在核俱樂部中達成一致也就越來越困難。蘇聯的解體證明了這種兩國體系的不穩定性,而冷戰后新的核國家的出現,使核恐怖均衡體系變得更加復雜了。

冷戰的結束,實際上就是這場雙寡頭競爭的一個結局。盡管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仍是一個軍事大國,但其經濟實力已經遠遠落后了。這意味著兩大國體系將要終結。充分意識到自己優勢的美國顯然要面臨選擇:或者繼續維系這種均衡;或者擺脫它,走向單極世界,即本文所說?quot;新帝國"。與一個其實力與自己相差甚多的國家維系一種均衡,意味著美國要壓抑自己的發展潛力,同時要在國際經濟政治關系中放棄假如在單極世界中無需放棄的利益。而如果擺脫舊有均衡的束縛,走向新帝國,盡管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建立戰略導彈防御體系有某種增大核戰爭的危險,由于對手俄羅斯的衰落,這種危險已經不如原先那樣大了。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美國實力上升,俄國實力下降的階段,把握時機擴大優勢、拉開距離,則可以一舉成為沒有競爭對手的超超級大國。其對美國的好處自不必說。對世界而言,從短期看,一個新帝國支配的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比雙寡頭的情形似乎更具穩定性。因此,不管是否小布什上臺,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國際規則下,美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在短期內的理性選擇,就是要成為一個新帝國。原來保證核恐怖均衡的條約體系,現在在美國看來都是要擺脫的"過時的"束縛。美國參院否決批準、繼而小布什不再要求國會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使美國實際上退出了該條約;為推出戰略導彈防御體系,美國公然退出《反彈道導致條約》;一直秘密研制生化武器,在被披露后又聲稱"為了防衛",干脆把《禁止生物和毒劑武器公約》視為一紙空文;我們更不驚訝,當美國宣布要研制太空轟炸機時,也不認為還存在《外空條約》了;更不用說美國還在加緊研制暫時沒有條約束縛的基因武器。進行新的一輪武器升級和擴軍備戰,加上海灣戰爭,北約東擴、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就是美國走向新帝國的足跡。問題是,新帝國是可能的嗎?它將給世界帶來什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