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模型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9:03: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動物模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動物模型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概念分析論文

提要本文系統地論述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內容、地位和作用;透徹地分析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和今后一個時期內的發展方向;指出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將為中藥藥理學和實驗動物學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首先是這個學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發展。中藥的藥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陳克恢研究麻黃[1]以來,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這就是中藥藥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基于此,有必要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進行整理、探索,為進一步指導中藥藥理學發展、豐富實驗動物學的內容起作用。故本文試圖較系統地論述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探索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指在中藥藥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和相關材料,它包括人類疾病動物模型、人類證候動物模型、人類病證動物模型三部分的內容,它既是實驗動物學的范疇,又是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的核心。

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石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機理、以及體內過程,從而闡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學。它包括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三部分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的研究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乳腺癌動物模型研究現狀論文

【摘要】乳腺癌動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可分為自發性、誘發性和移植性3種,每種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和應用條件。

【關鍵詞】乳腺癌;動物模型;現狀與評價;綜述

乳腺癌是一種嚴重威脅女性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惡性腫瘤。乳腺癌在世界范圍內呈上升趨勢[1],乳腺癌動物模型的制作對進一步研究乳腺癌的病因、發病機理,從而對其進行有效預防、提高治療效果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在這方面,國內外有關學者已做了大量工作,現將其研究狀況作一綜述。

1實驗動物的選擇

建立乳腺癌模型時對動物一般要求其癌誘發率高,飼養方便。常選用的動物主要有大鼠、小鼠、裸鼠、貓、犬及兔。其中,大鼠、小鼠由于成本低,易飼養,且誘癌周期相對較短,故多用于大批量的實驗研究。但由于不同科系、性別乃至不同鼠齡的大鼠均會直接影響到誘癌率和造模時間,因此,誘癌率較高的Wistar系雌性大鼠常被選用。

裸鼠因先天性缺乏胸腺,T細胞免疫功能接近于零,所以人體腫瘤異種移植時無排斥反應,移植后的人體腫瘤保持其原有的組織形態,免疫學特點以及特有的染色體組型和對抗腫瘤藥的原有敏感性,且對培養條件等要求比SCID鼠低,無毛,易于動態觀察腫瘤的生長狀態,同時浸潤與轉移是人類惡性腫瘤的兩個重要特征,在裸鼠上可以通過接種方式、部位的選擇,達到較滿意的轉移效果,因此,目前多選擇其進行人乳腺癌細胞異位移植。

查看全文

腎臟纖維化動物模型研究論文

【關鍵詞】動物模型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060785)

近年來,研究了許多抑制ECM積聚的細胞因子,其中肝細胞生長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作為一種抗纖維化的因子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它不但能加速急性腎衰中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再生,而且能減緩慢性腎衰的進程。在體實驗發現,加入HGF可以改善腎纖維化的程度,而加入HGF的特異性抗體則加速腎纖維化的進展,顯示出良好的治療前景。多項研究表明,急性腎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患者血清HGF的水平呈顯著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ARF患者腎功能恢復[1-3]。本文就近年來對HGF和其受體c-met的研究,以及其在腎臟纖維化動物模型中的研究作一綜述。

1.HGF/c-met的一般生物學特性

1.1HGF的起源肝細胞生長因子(HGF)又名Scatter因子(scatterfactor,SF),因其與血液凝固級連反應的酶具有結構同源性,而成為纖溶酶原相關生長因子(theplasminogenrelatedgrowthfactorsfamily,PRGFs)家族的成員之一。它最初是從部分肝切除的大鼠血漿中分離純化獲得的,因能刺激原代培養的肝細胞生長而得名。1987年日本的中村敏一從3000只大鼠的血小板中將HGF純化成單一的蛋白質,1989年根據HGFN末端氨基酸序列成功地克隆了HGF的cDNA并得出了其全氨基酸序列,并用基因重組的方法人工合成了HGF。

1.2HGF/c-met的結構和作用機理HGF是由由分子量69kD的重鏈(α鏈,465個氨基酸)和34kD的輕鏈(β鏈,234個氨基酸)以二硫鍵連接而成的異二聚體糖蛋白。重鏈N末端的31個氨基酸為信號序列,其后由1個發夾域和4個卷曲域組成花瓣式構造,輕鏈含有絲氨酸蛋白酶樣結構。HGF的單鏈前體無生物活性,雙鏈的成熟HGF才是其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HGF的受體是c-met原癌基因編碼的一種跨膜酪氨酸激酶[4],是目前已知的HGF的唯一受體,在腎臟表達相當廣泛,主要分布于近曲小管、髓袢厚段、薄段以及集合管。c-met是由分子量50kD的α鏈和145kD的β鏈組成的異二聚體跨膜蛋白,α鏈在膜外,β鏈橫跨細胞膜。β鏈的胞外端富含與HGF結合有關的丙氨酸,而胞內端則富含酪氨酸激酶構域。其中c末端的MDS可與信號傳遞分子發生特異性結合。HGF與受體結合后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導致c末端酪氨酸殘基磷酸化,從而發揮HGF的多種生物學功能。HGF/c-Met信號傳導途徑對于胚胎發育過程中腎的器官發生,正常結構的維持和患病腎的修復和再生都起著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解析異位種植結腸癌肝轉移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世界每年超過100萬人診斷為結直腸癌[1],近年來其發病率在歐洲躍居第1~2位[2],我國居第4位[3]。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問題是腫瘤復發或轉移,其中肝臟是結直腸癌血行轉移最主要的靶器官[4]。大約25%的患者在診斷結直腸癌時就已出現肝轉移[5、6]。手術切除結直腸腫瘤后仍有大約20%~50%的患者出現肝轉移,其5年存活率約10%~58%[7]。研究和建立結直腸癌肝轉移的動物模型,特別是具有高轉移率的肝轉移動物模型,對研究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以及抗腫瘤藥物的篩選等具有重要意義。結腸癌肝轉移種植性動物模型主要有腫瘤細胞原位種植和異位種植,后者主要包括腫瘤細胞肝門靜脈注射(Intraportalinjection),脾臟種植(Intras-plenicinjection)兩種方式。雖然這兩種異位種植的?動物模型應用廣泛,關于它們形成結腸癌肝轉移效率及效果的認識還不統一[8]。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有學者進行研究,迄今為止已有多種結腸癌肝轉移異位種植動物模型報道,各具優缺點[9]。本研究對結腸癌異位種植動物模型肝門靜脈注射法和脾臟種植法的肝轉移率及其效果進行分析比較,為結腸癌肝轉移的預防和治療提供動物模型。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

1.1.1實驗動物BALB/c小鼠共60只,由廣西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體重20~25g,周齡6~8周。合格證號:SCXK桂2003-0003。在II級動物實驗室飼養。

1.1.2實驗瘤株BALB/c小鼠結腸腺癌細胞株(CT26)由美國引進,第二軍醫大學曹雪濤教授惠贈。常規培養CT26細胞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營養液。取指數生長期的細胞(圖1),消化吹打成單細胞懸液,952g(1000rpm)離心5min,棄上清液,加適量不含血清的RPMI-1640營養液調整細胞濃度至1×106個/mL。圖1對數生長期CT26細胞(10×10)

1.2實驗方法

查看全文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論文

【摘要】腰椎間盤承受人體重力,日常勞損較重,加上椎間盤血供極少,營養來源多依靠軟骨終板的滲透作用,因此極易發生退變。在此基礎上可以發生形態上的改變,即膨出、突出、脫出、間盤游離,臨床上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動物模型

腰椎間盤承受人體重力,日常勞損較重,加上椎間盤血供極少,營養來源多依靠軟骨終板的滲透作用,因此極易發生退變。在此基礎上可以發生形態上的改變,即膨出、突出、脫出、間盤游離,臨床上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自從mixter和barr[1]于1934年提出并首先報道手術治療該病以來,手術治療已成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常規手段,大部分患者可獲得滿意療效。但是,仍有部分患者術后療效不佳、癥狀加重甚至復發,需要再次手術治療,有報道顯示再手術率為5%-19%[2],腰椎間盤切除術后復發率為5%~11%,腰椎間盤切除術后效果不滿意率為5%~20%[4.5],可見復發性腰椎間盤突癥是術后療效欠佳的主要原因。

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原因

研究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原因主要是間盤組織切除不徹底,同一間隙間盤組織再突出。復發原因可能與手術技巧、間盤切除量的大小等有關。初次手術若髓核未能完全切除,術后患者恢復立位和行走后,由于壓力的增加和退變,可導致殘留的間盤組織從纖維環破口再次突出。

對于是否需要將椎間盤髓核組織徹底切除,目前仍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認為應盡量減少術后腰椎生物力學改變,采用只切除突起的纖維環,刮除其下的部分變性突出的髓核組織的有限切除手術方法[3];另一種認為應盡量切除髓核組織,遺留組織越多,復發率越高[4.5]。但是,椎間盤是維持腰椎穩定的重要因素,髓核摘除使得間盤與上下椎體所形成的統一體被破壞,術后病變間隙高度下降,前、后縱韌帶松弛,小關節突內聚活動增加,影響腰椎穩定性,腰椎的抗旋轉及抗剪力明顯下降,腰椎的穩定性受到影響。多數學者主張后一種觀點[6],Suk等[7]將單純行突出或破裂部分間盤組織的切除與常規椎間盤切除相比,發現前者復發率高。目前,隨著人工假體的飛速發展,已經有人工椎間盤和人工髓核等替代品出現,但其臨床療效及遠期效果仍有待觀察。

查看全文

生長抑素類似物對人肝癌細胞株MHCC97

【關鍵詞】MHCC97

InfluenceofsomatostatinanalogueonhumanhepatocellularcancercelllineMHCC97H

【Abstract】AIM:TostudytheinfluenceofsomatostatinanalogueoctreotideonhumanhepatocellularcancercelllineMHCC97Handitsmechanismsinvivo.METHODS:Twentysevennudemice,ofwhichMHCC97Htumormasswasplantedinliver,weredividedinto3groupsrandomly:negativecontrolgroup,lowdoseinterferedgroup,largedoseinterferedgroup,andraisedatsimilarconditionfor35dthesurvivaltime,theweightatthedeathpointwereracordedandthepathologicailchangesofliversandlungswerechanged;theexpressionofmatrixmetalloproteinases2(MMP2)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wasdetectedbyimmunohistochemicaltechnique.RESULTS:Comparedwiththeanimalmodelsofnegativecontrolgroup,theanimalmodelsofinterferedgroupswereheavierinmeanweightatdeathpointandlowerinmetastasisrate(P<0.05);whiletherewasnostatisticaldifferencebetweenthe2interferedgroups(P>0.05);theexpressionofMMP2inhepatocellularcarcinomaofinterferedgroupswasgraduallyincreasedthanthatincontrolgroup(P<0.05);whiletherewasnostatisticaldifferencebetweeninterferedgroups(P>0.05).CONCLUSION:OctreotidecanimprovethelivingqualityofanimalmodelsandinhibitthemetastasisofhumanhepatocellularcancercelllineMHCC97Hinvivo,whichmightberelatedtothedownregulationoftheexpressionofMMP2.

【Keywords】MHCC97H,octreotide,inhibition

【摘要】目的:探討生長抑素類似物奧曲肽對人高轉移潛能肝癌細胞株MHCC97H的影響及可能機制.方法:MHCC97H腫瘤組織種植于裸鼠肝臟建立肝癌動物模型27只,隨機分為3組:陰性對照組和小、大劑量干預組,同等條件下飼養35d,記錄動物模型生存期,死亡時質量;觀察肝臟,肺臟病理改變;免疫組化方法檢測肝臟腫瘤組織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表達變化.結果:奧曲肽干預組動物模型較陰性對照組動物模型死亡時平均體重增加,肝癌轉移率下降(P<0.05);干預組間對比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免疫組化顯示干預組肝臟腫瘤細胞MMP2表達較陰性對照組下調(P<0.05);干預組組間比較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奧曲肽可改善荷MHCC97H細胞裸鼠肝癌模型生存質量,抑制MHCC97H細胞肺轉移,下調腫瘤組織MMP2的表達是奧曲肽抑制MHCC97H細胞侵襲轉移的可能機制之一.

【關鍵詞】MHCC97H細胞株;奧曲肽;抑制

查看全文

中藥復方藥理作用論文

【關鍵詞】中藥復方動物模型物質基礎藥理學研究

中藥復方是中藥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指導下,根據病機和藥性理論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則配伍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藥方。中醫關于方劑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學性,中藥復方蘊涵了中醫理論豐富、深刻而復雜的科學內涵,中藥復方藥理學研究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最為復雜、難度最大和最具有挑戰性的研究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化學藥物不良反應大及其開發難度越來越大,植物藥重新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關注。雖然中國在世界“復方類”天然藥領域具有綜合優勢,但是中國在世界植物藥領域并不處于優勢地位,而是亞洲的日本、歐洲的德國為代表處于領先地位。我國作為傳統醫藥大國,中藥出口國際市場份額一直在5%左右,和我國的地位極不相稱。日、德等國之所以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就是在現代化方面走到了我國的前面。加強中藥復方藥理學研究對中藥現代化及中藥新藥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把握研究方向,走中西醫結合道路

中藥的藥理作用與西藥相比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一是整體觀思想。現代西藥均是結構和理化性質清楚的單體化合物,劑型先進,藥效及其作用機制清楚;中藥尤其是中藥復方藥效的發揮是其所含多種活性成分通過多種作用途徑、環節和靶點所表現的綜合作用。辨證施治、君臣佐使等原則是中醫用藥的精髓。中藥不等于一般的植物,它必須具備中藥應有的真正的內涵,離開了中醫藥整體觀,單純追求西藥化,將使中藥藥理學研究路子越走越窄。二是現代科學化。從藥物的角度來看,中藥與西藥的作用對象是相同的,都是通過化學物質作用于機體生物大分子,影響機體的病理生理而發揮藥理作用,其作用和作用機制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因此,客觀地講應用現代的科學手段是能夠揭示中藥復方的作用機制的,關鍵是怎樣才能全面準確地揭示。我國著名藥理學家周金黃教授曾多次指出,中藥復方藥理學的研究應在中西醫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主張在中藥復方藥理學的研究中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整體觀著重于宏觀,現代科學著重于微觀,二者有機結合便能形成宏觀與微觀辨證統一的中藥復方藥理學。

20世紀90年代,Sheehan發表了中藥復方湯劑治療皮膚病過敏性皮炎的臨床研究論文,運用隨機、雙盲、對照實驗,觀察了服用中藥復方湯劑對過敏性皮炎的療效,結果顯示,復方湯劑療效顯著。PC-SPES在美國的興起,是中藥復方按國際通行標準研制成功的又一例證。專家認為PC-SPES在美國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劑型質量控制較好和療效令人信服。由此可見,中藥復方的臨床療效完全可以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來確證,可以進入歐美主流藥物市場,關鍵是研究工作的質和量。

查看全文

怒致病與心理應激研究論文

1七情學說與心理應激的相似性

1.1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就是整體觀念,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重視人體內部以及人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協調統一。七情學說強調情志與臟腑之間依靠氣機正常升降而產生的統一協調,認識到情志與臟腑氣機之間任何一個方面出現異常,均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應激理論則適應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需要而迅速發展起來,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構成的應激中介機制將應激源(生活事件)與最終的心理生理反應聯系在一起。

1.2七情學說與應激理論均認同七情與應激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作用。七情是人們對外界刺激產生的正常情緒體驗,能夠促進臟腑功能協調和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當情志過于強烈持久,超過了人體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時,則會損傷機體,造成陰陽失衡、臟腑精氣虛衰而產生病變。應激則是個體對變化著的內外環境所做的一種適應,是機體提高警覺系統以應付可能的威脅與挑戰的防御反應。適度應激可以提高機體的適應及應對能力,而積極應激,強烈、持久的應激則會使體內的穩態打破,形成消極應激,波及多個系統及易感內臟,導致疾病。可見七情與應激都強調一個內環境的平衡。

2怒致病與心理應激的相關性

盡管中醫學中沒有“心理應激”這一概念,但中醫藏象及七情學說很早就認識到不良的環境或精神刺激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心理應激理論與中醫情志內傷理論在理論框架與對發病原理的認識上存在一致性[1],周萍等[2]認為中醫情志致病與現代心理應激理論在認識方法上有很大的相同之處,其扼要模式S-R(S:外界刺激,R:人體心理性的、生理性的多層次的反應)是一致的;從中醫角度而言,機體調節應激反應的核心臟腑是肝[3]。嚴燦等[4]則認為應激理論與中醫學陰陽氣血、臟腑機能平衡的整體觀高度一致,肝主疏泄的功能更是在機體心理應激中起決定作用。肝在志為怒,負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發因素,所以怒致病與心理應激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2.1病理機制的相通性怒致病的病理機制。現代醫學認為怒主要是通過引起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的失調而致病的。憤怒情緒發生時,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引起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內分泌系統被激活,血中腎上腺皮質激素、腎素血管緊張素、甲狀腺素、胰高血糖素、垂體后葉激素分泌增加,這些激素對肝臟和其它一些器官都有影響[5],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病癥。

查看全文

市創新計劃項目申報材料

為貫徹實施*市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及“*”規劃,進一步提升實驗動物研究水平,加強和完善*實驗動物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功能,為*的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醫藥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特*年度“創新行動計劃”項目實驗動物研究指南。

一、研究專題和期限

專題1、實驗動物資源收集保存、生物學特性研究及質量檢測技術研究領域

研究目標:收集、保存實驗動物品系,對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并建立數據庫;建立SPF雞和實驗用魚質量監測新指標和新技術;建立高等級東方田鼠種群和*地區野生小鼠種質資源庫。本專題凡涉及實驗動物資源及數據庫建設的,需將有關研究與*實驗動物資源中心研究工作結合,對形成的成果實行共享。

研究內容:

1、引進、收集、保存至少15種以上包括裸大鼠實驗動物品系,開展原代的生物學特性研究并建立數據庫(鼓勵多家單位聯合申報);

查看全文

中醫藥心理應激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目前對心理應激的研究也越來越豐富和深入。通過回顧幾年來國內中醫藥對應激的研究發現,有關心理應激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系統研究報道不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顯示出較好的科研前景。本文擬就近年來中醫藥有關心理應激方面的研究現狀進行簡要綜述。

關鍵詞:中醫藥心理應激分析

心理應激是機體通過認識、評價而察覺到應激原的威脅時引起的心理、生理機能改變的過程。

一、心理應激模型的制作

中醫心理應激動物模型的制作理論依據主要來源于中醫的臟象理論和七情學說。目前較為成熟的動物模型有“怒傷肝”和“恐傷腎”兩種。須惠仁等采用夾尾刺激的方法復制中醫肝郁證大鼠模型,但根據中醫發病學原理以及其造模的方法,有學者認為該模型應屬于急性“怒傷肝”大鼠模型。趙曉林等以束縛制動作為應激源制作“怒傷肝”模型,形成慢性激怒應激反應,此種模型從制作的方法來看,比較符合中醫情志致病的特點,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此外,岳文浩等采用電刺激貓“怒吼中樞”(groaningcenter,GC)和破壞大鼠雙側膈區的方法復制中醫“怒傷肝”模型,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參考價值。“恐傷腎”的模型目前有3種:第一種為貓嚇鼠致恐傷腎模型;第二種為人嚇貓致恐傷腎模型;第三種為爆竹嚇狗致恐傷腎模型。以上3種方法從制作的思路上來講,比較符合中醫病因學理論,體現了中醫理論的特色,作為研究心理應激的實驗動物模型較為合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