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初始提名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03:15: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干部初始提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干部選拔初始提名思考
初始提名是干部選拔任用中確定考察對象的一個過程,直接關系選人用人的準確性。初始提名是民主與集中的統一,是黨管干部與群眾公認的統一,是程序與質量的統一。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把握好“度”,對做好初始提名工作尤為重要。
實踐中,難以把握的“度”主要表現為“五難”:一是難以把握提名內涵的深度。《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對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原則、條件、程序、管理、監督等都作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規定,但對初始提名,尤其是初始提名權的問題沒有具體的規范和規定。初始提名有沒有必要作為干部任用中的一個獨立環節,能不能體現黨管干部的原則,應由誰提名、提誰的名、怎樣提名,提名者應承擔哪些責任、如何追究等等,都沒有統一的理論標準和操作模式。二是難以把握提名主體的廣度。廣義上講,初始提名主體不僅包括組織部門、領導干部,還應包括普通干部群眾。前者的提名權比較容易到位,而后者參加什么層次人選的提名,擴大到什么程度,卻沒有統一的規定。三是難以把握提名范圍的寬度。不同的領導職位有著不同的任職條件,在什么對象中進行推薦提名,左右著能不能把最合適的人選提名上來。如果“門檻”過高,難免在“少數人中選人”,如果“門檻”過低,難以“好中選優”。如何選定一個最佳范圍,直接關系到提名的準確性。四是難以把握提名方式的維度。提名方式有多種,有個人自薦、領導舉薦、組織提名、民主推薦,還有公開選拔、公推直選等等,對某一空缺職位采取何種方式進行提名,或同時采取哪幾種方式提名,各地做法不一,隨意性比較大。五是難以把握提名責任的力度。提名責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約束提名人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可能束縛提名人的手腳。如何讓提名主體出以公心地推薦干部,如何準確界定提名對象出問題后應當承擔的責任,如何客觀公正地追究提名責任,都是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初始提名還處于探索階段,尚無固定的模式、統一的標準和嚴謹的制度,實踐中有了更大的創新空間和探索形式。筆者認為,在“四個環節”上把握好“度”,有利于提高初始提名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合理性。
1、擴大民主,提高初始提名的參與度。提名結果的代表性和最優性取決于提名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關鍵在于由“多數人提名”,在“多數人中提名”。一是要明確提名主體。也就是給哪些人賦予初始提名權的問題,應針對不同級別的提名職位區別對待,因崗制宜,確定不同的提名主體,既不能局限于少數人,又不宜無限制地延伸,必須在擴大民主的基礎上突出重點。二是要提高參與意識。干部群眾參與提名的主動性、積極性決定了提名質量的優劣。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初始提名辦法、程序及其意義的宣傳力度,讓干部群眾充分了解初始提名,熟悉提名的條件和要求。正確引導干部群眾樹立公正意識和責任意識,自覺從大局出發、從對組織對本人負責的高度出發,慎重提名。三是要科學采納民意。由于工作閱歷、價值取向、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不同的提名主體針對同一職位所提出的人選必然不會完全一樣。操作中,必須有機地把握提名主體之間的差異性,科學設定不同提名主體在提名結果采納中的權重,真正把最適合最優秀的人選提名出來。
2、規范程序,提高初始提名的可靠度。根據《干部任用條例》規定,應當經過民主推薦提出考察對象,初始提名是對民主推薦結果的運用和提升,雖然沒有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必經程序,但在干部選拔任用中所處的位置卻不容忽視,必須在程序上加以規范。一是向提名主體公布空缺職位。當領導職位出現空缺時,由組織部門預先公布空缺崗位、選拔條件、提名要求,增強提名推薦的公開性和針對性。同時,適時公開符合提名條件人選的工作實績和現實表現。二是組織提名主體廣泛提名推薦。各類提名主體按照規定的條件、領導班子建設的需要和領導干部工作實際表現,參考民主推薦測評的結果和年度考核情況,以組織或個人的名義提名推薦干部人選。三是科學分析結果,差額確定初步人選。對初始提名結果進行科學分析,統籌考慮各提名主體,特別是組織部門和地方黨委領導的意見,在綜合的基礎上形成系統的意見,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反饋,按照崗位匹配、人崗相宜的原則,差額提出初步人選。四是組織測評考察。無論是何種方式提名產生的初步人選,都必須重新到被推薦提名對象所在單位接受民主測評和考察,進行進一步“驗證”。同時,要把初始提名程序與其他干部工作程序進行有效對接,防止與整體干部工作割裂開來。
3、完善制度,提高初始提名的公認度。形成一定經驗的做法必須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才能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嚴肅性和規范性。在初始提名的推進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制度”。一是定期研究干部制度。每季召開一次集體專題研究干部工作會議,分析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制定推進干部工作的階段性目標和措施,包括擬定干部調整計劃,確定初始提名的條件和要求。二是定期民主推薦干部制度。每年對基層領導班子組織一次民主推薦活動,分“近期可任一把手”、“近期可進班子”、“可作為培養對象”三種類型進行普遍推薦,對一些重點、熱點崗位,可以進行定向民主推薦,分類型建立后備干部人才庫,為初始提名儲備充足的干部人才資源。三是領導干部署名提名制度。領導干部和普通干群一樣,享有同等的初始提名權,但領導干部所承擔的提名責任卻比普通干群要大,無論是會議投票提名,還是個人提名推薦,都必須署名。四是提名工作回避制度。雖說舉薦不避親,但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作為干部任用中的特殊身份,不宜把與自己有夫妻關系、直系親屬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近姻親關系的干部作為推薦提名對象。
干部初始提名辦法
為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擴大干部選拔任用民主,規范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根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干部路線方針政策,擴大民主,完善程序,努力構建民主、公開、公正、透明的選人用人機制,充分發揮縣委委員和其他干部群眾在干部選拔任用初始環節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用人上的失察失誤,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實現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
二、基本原則
1、擴大民主、落實“四權”的原則;
2、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原則;
規范干部初始提名工作與思考
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規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干部選拔初始提名是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啟動程序,也是決定干部任用質量的首要環節。近年來,敦煌市認真貫徹《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堅持把好干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關,不斷規范初始提名程序,落實初始提名責任,著力推進初始提名環節的民主化、公開化和制度化建設。
一、突出重點,明確提名主體
敦煌市在選拔任用干部的實踐中,不斷擴大提名推薦環節的民主,采取組織提名、領導干部個人提名、干部群眾聯名提名、公開選拔提名、競爭上崗提名、公推公選提名、全額定向推薦提名等多種方式提名推薦干部建議人選。1、組織推薦提名。包括市委常委會(全委會)、市委組織部、基層黨組織和上級黨組織推薦。市委組織部根據領導班子配備需要,結合干部年度考核、平時考核、民主推薦和群眾認可程度,召開部務會議,提出擬提拔和調整的干部初步建議人選。市委常委會(全委會)結合干部績效考核、年度考核和社會公認程度,可提出擬提拔和調整的干部初步建議人選。基層黨組織和上級黨組織也可根據基層單位領導班子建設需要,經領導班子集體研究同意后,向市委組織部書面提名推薦干部初步建議人選。2、個人推薦提名。包括領導干部推薦、干部聯名推薦和自我舉薦。領導干部個人推薦干部人選時,必須填寫《科級干部推薦表》,并負責地寫出書面的署名推薦材料,介紹被推薦人的德、能、勤、績、廉等情況,說明推薦理由和任職崗位建議,注明與被推薦人的關系。干部群眾及各級黨代表、人民代表、政協委員根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的需要,可聯名推薦干部建議人選,并明確提名任職意向和提名理由等內容。3、公開選拔提名。包括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提名。2005年以來,敦煌市采取“一推雙考”和民主選舉的方式公開選拔了18名科級領導干部和70名副科級后備干部,按照有關程序向市委常委會進行了提名。
二、緊扣核心,規范提名程序
敦煌市不斷探索完善提名推薦制度,進一步規范提名程序,從程序上把好了推薦提名的質量關口。一是公告初始提名職位。在每次調整任用干部前,市委組織部都要向市委常委會(全委會)、相關單位公告擬配備、提名的領導職位。二是明確提名原則、條件。敦煌市在提拔任用干部中,提名人選一般從科級后備干部中產生。所有推薦人選必須具備《干部任用條例》中規定的任職資格和條件。敦煌市對推薦提名的干部嚴格按照《干部任用條例》規定的任職資格和德才條件,一一進行審查,不符合任職資格和條件的,不列為提名對象,不提交會議討論。三是開展民意調查和民意測評。敦煌市在干部初始提名中,堅持民意調查、民意測評和民主推薦,民意集中到哪些人身上,就把哪些人作為提名對象。四是提供初始提名參考人選。市委組織部按照擬配備的崗位要求,綜合單位民意測評、民主推薦和干部日常考核結果,按每一職位不少于2名的要求,提出參考人選報市委研究確定考察對象;對于平行調整的領導干部,一般由市委組織部征求各方面意見后,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差額提出人選。市委常委、委員既可以根據市委組織部提出的參考人選進行推薦,也可以署名另外推薦他人;最后,經市委組織部部務會議綜合分析,提名考察對象,向市委匯報考察方案。五是進行民主推薦、組織考察和醞釀協商。初始提名人選屬提拔任職或平級轉任重要職務的,進入民主推薦和組織考察環節;屬其他平級轉任的,進入醞釀環節。
三、抓住根本,落實提名責任
干部初始提名工作思考
初始提名是干部選拔任用中確定考察對象的一個過程,直接關系選人用人的準確性。初始提名是民主與集中的統一,是黨管干部與群眾公認的統一,是程序與質量的統一。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把握好“度”,對做好初始提名工作尤為重要。
實踐中,難以把握的“度”主要表現為“五難”:一是難以把握提名內涵的深度。《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對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原則、條件、程序、管理、監督等都作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規定,但對初始提名,尤其是初始提名權的問題沒有具體的規范和規定。初始提名有沒有必要作為干部任用中的一個獨立環節,能不能體現黨管干部的原則,應由誰提名、提誰的名、怎樣提名,提名者應承擔哪些責任、如何追究等等,都沒有統一的理論標準和操作模式。二是難以把握提名主體的廣度。廣義上講,初始提名主體不僅包括組織部門、領導干部,還應包括普通干部群眾。前者的提名權比較容易到位,而后者參加什么層次人選的提名,擴大到什么程度,卻沒有統一的規定。三是難以把握提名范圍的寬度。不同的領導職位有著不同的任職條件,在什么對象中進行推薦提名,左右著能不能把最合適的人選提名上來。如果“門檻”過高,難免在“少數人中選人”,如果“門檻”過低,難以“好中選優”。如何選定一個最佳范圍,直接關系到提名的準確性。四是難以把握提名方式的維度。提名方式有多種,有個人自薦、領導舉薦、組織提名、民主推薦,還有公開選拔、公推直選等等,對某一空缺職位采取何種方式進行提名,或同時采取哪幾種方式提名,各地做法不一,隨意性比較大。五是難以把握提名責任的力度。提名責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約束提名人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可能束縛提名人的手腳。如何讓提名主體出以公心地推薦干部,如何準確界定提名對象出問題后應當承擔的責任,如何客觀公正地追究提名責任,都是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初始提名還處于探索階段,尚無固定的模式、統一的標準和嚴謹的制度,實踐中有了更大的創新空間和探索形式。筆者認為,在“四個環節”上把握好“度”,有利于提高初始提名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合理性。
1、擴大民主,提高初始提名的參與度。提名結果的代表性和最優性取決于提名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關鍵在于由“多數人提名”,在“多數人中提名”。一是要明確提名主體。也就是給哪些人賦予初始提名權的問題,應針對不同級別的提名職位區別對待,因崗制宜,確定不同的提名主體,既不能局限于少數人,又不宜無限制地延伸,必須在擴大民主的基礎上突出重點。二是要提高參與意識。干部群眾參與提名的主動性、積極性決定了提名質量的優劣。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初始提名辦法、程序及其意義的宣傳力度,讓干部群眾充分了解初始提名,熟悉提名的條件和要求。正確引導干部群眾樹立公正意識和責任意識,自覺從大局出發、從對組織對本人負責的高度出發,慎重提名。三是要科學采納民意。由于工作閱歷、價值取向、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不同的提名主體針對同一職位所提出的人選必然不會完全一樣。操作中,必須有機地把握提名主體之間的差異性,科學設定不同提名主體在提名結果采納中的權重,真正把最適合最優秀的人選提名出來。
2、規范程序,提高初始提名的可靠度。根據《干部任用條例》規定,應當經過民主推薦提出考察對象,初始提名是對民主推薦結果的運用和提升,雖然沒有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必經程序,但在干部選拔任用中所處的位置卻不容忽視,必須在程序上加以規范。一是向提名主體公布空缺職位。當領導職位出現空缺時,由組織部門預先公布空缺崗位、選拔條件、提名要求,增強提名推薦的公開性和針對性。同時,適時公開符合提名條件人選的工作實績和現實表現。二是組織提名主體廣泛提名推薦。各類提名主體按照規定的條件、領導班子建設的需要和領導干部工作實際表現,參考民主推薦測評的結果和年度考核情況,以組織或個人的名義提名推薦干部人選。三是科學分析結果,差額確定初步人選。對初始提名結果進行科學分析,統籌考慮各提名主體,特別是組織部門和地方黨委領導的意見,在綜合的基礎上形成系統的意見,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反饋,按照崗位匹配、人崗相宜的原則,差額提出初步人選。四是組織測評考察。無論是何種方式提名產生的初步人選,都必須重新到被推薦提名對象所在單位接受民主測評和考察,進行進一步“驗證”。同時,要把初始提名程序與其他干部工作程序進行有效對接,防止與整體干部工作割裂開來。
3、完善制度,提高初始提名的公認度。形成一定經驗的做法必須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才能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嚴肅性和規范性。在初始提名的推進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制度”。一是定期研究干部制度。每季召開一次集體專題研究干部工作會議,分析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制定推進干部工作的階段性目標和措施,包括擬定干部調整計劃,確定初始提名的條件和要求。二是定期民主推薦干部制度。每年對基層領導班子組織一次民主推薦活動,分“近期可任一把手”、“近期可進班子”、“可作為培養對象”三種類型進行普遍推薦,對一些重點、熱點崗位,可以進行定向民主推薦,分類型建立后備干部人才庫,為初始提名儲備充足的干部人才資源。三是領導干部署名提名制度。領導干部和普通干群一樣,享有同等的初始提名權,但領導干部所承擔的提名責任卻比普通干群要大,無論是會議投票提名,還是個人提名推薦,都必須署名。四是提名工作回避制度。雖說舉薦不避親,但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作為干部任用中的特殊身份,不宜把與自己有夫妻關系、直系親屬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近姻親關系的干部作為推薦提名對象。
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度
今年1月和4月,**省委兩次召開全委會全體會議,對5個市的9名黨政正職,以及44個省政府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主要負責人、省級群團組織和省直屬企事業單位正職共53名擬任人選進行推薦提名。這標志著**省干部選拔工作初始提名階段的民主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從《干部任用條例》看,干部的任用程序主要有民主推薦、考察、醞釀、討論決定、任前公示等五大程序。但在實際操作中,民主推薦程序其實內含一個初始提名的環節。換句話說,到哪個單位去進行民主推薦?推薦什么樣的人?這是首先要決定的。
干部一旦被提名,任用的可能性就很大。**市曾對**年至**年298例正職領導干部任用情況進行調查,初始提名最后被任用的有292人,占97.99%。
如果沒有規范性的要求,初始提名環節就有很大的隨意性,導致選人用人的公信度受到質疑,實行黨委全委會成員推薦提名制度,就是要規范干部的初始提名,提高選人用人透明度公信度。
這項改革,**省于**年在**市進行試點。**市規定,凡是提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門和鄉鎮黨政正職人選,以及從山區鄉鎮黨政正職調任平原鄉鎮正職、一般部門正職調任熱點部門正職的人選,都必須經過全委會成員民主推薦提名產生。
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省委組織部于**年6月制定出臺《關于試行市、縣(市、區)黨委全委會成員民主推薦提名制度的意見》,在全省各市、縣(市、區)全面推行。這一制度進一步明確初始提名的范圍:下一級黨政正職以及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工作部門和人民(群眾)團體正職提任人選,需要全委會成員民主推薦提名。各地還進一步明確需經全委會成員推薦提名的領導職務名單,并向社會公開。
干部選任初始提名權改革思考
為進一步擴大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拓寬選人用人渠道,保證干部任用公正、公認、準確,**縣在干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環節大膽探索,去年以來,該縣結合鄉鎮領導班子換屆,按照《干部任用條例》及有關規定,對部分正科級領導職位實行了實名推薦。**年11月和今年3月,兩次分別就4名縣直單位正科級重要領導崗位、3名鄉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和4名鄉鎮長人選進行實名推薦。此舉從干部選任的源頭工作出發,通過署實名推薦的方式,實現了干部選任注重業績、注重公認,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極大地調動了全縣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實名推薦的主要程序為:
一是選擇推薦重要崗位。去年11月,縣委根據正科級領導崗位空缺情況和干部工作實際,結合鄉鎮黨委換屆,選擇縣林業局局長、規劃建設局局長、環境保護局局長、縣委(縣政府)信訪局局長4個重要崗位,試行了全委會和縣四套班子成員實名推薦。今年3月,結合鄉鎮人大、政府班子換屆,根據市委鄉鎮班子換屆調整原則,對3個鄉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職位、4個鄉鎮長職位再次實行了全委會和縣四套班子成員實名推薦。兩次實名推薦的11個崗位都屬于重要的正科級領導崗位。
二是確定推薦原則。根據推薦崗位及所在班子結構情況,確定推薦原則,明確崗位匹配需要條件、要求,明確規定推薦人選必須具備的年齡、文化程度、專業知識、任職經歷等,注重選拔熟悉經濟、具有綜合管理能力、開拓創新意識和執行力強的復合型干部。比如縣規劃建設局長要求具有規劃建設方面的專業知識,鄉鎮黨委書記要求在鄉鎮擔任過副科以上職務,使干部迅速進入工作角色。
三是提出預備人選。根據崗位匹配條件,采取組織推薦和個人報名相結合的方式確定推薦預備人選,兩次推薦共有103名干部作為預備人選。
四是精心組織推薦。制定了實名推薦工作方案,印制了預備人選基本情況、德才表現、工作業績簡介,設計了推薦表格。參加推薦的人員為縣委委員和不是縣委委員的縣四套班子成員。推薦會由縣委書記作動員講話,介紹推薦崗位、推薦原則和推薦要求,強調推薦紀律;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介紹預備人選近幾年根據工作考核考察綜合的德才表現、工作實績等情況,并作填表說明;與會人員根據預備人選基本情況簡介和平時了解掌握的情況進行署實名推薦。
五是計票綜合比優。由縣委組織部分管副部長和干部辦主任進行統票,嚴格保密。然后組織部門對每個職務得票前幾名的人選進行綜合考察比優,特別是對近三年來的工作業績、群眾反映的優劣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將最優秀的干部確定為該崗位的擬任人選。最后經公示和考察后,經縣委常委會進行無記名投票表決產生任職人選。
縣干部初始提名制度
為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擴大干部選拔任用民主,規范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根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干部路線方針政策,擴大民主,完善程序,努力構建民主、公開、公正、透明的選人用人機制,充分發揮縣委委員和其他干部群眾在干部選拔任用初始環節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用人上的失察失誤,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實現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
二、基本原則
1、擴大民主、落實“四權”的原則;
2、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原則;
干部初始提名創新交流
初始提名是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基礎環節,是影響干部選任工作質量的關鍵因素。去年以來,洛南縣委把干部任用初始提名作為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實行了“多輪推薦,差額提名,面試答辯,民主圈選”的干部任用初始提名辦法,探索出了一條民主用人、科學用人、規范用人的干部任用新路子,為洛南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突破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一、創新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度的主要做法
多輪推薦,依據民意選才。一是基層單位干部職工推薦,召開鄉鎮和縣直部門全體干部職工會議,分別進行投票推薦和口頭推薦,作為使用干部的前提條件。二是全縣領導干部大會推薦,召開全縣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會議,對科級領導干部進行民主測評,作為提拔和交流領導干部的基礎依據。三是由縣直和鄉鎮的主要領導、包鄉鎮和分管縣直部門的縣級領導、其他縣級領導干部,以個人名義推薦,作為使用干部的參考。四是分別召開縣委常委會、縣委全委會、幾套班子領導會進行推薦,作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
類比篩選,組織部門薦才。組織部門綜合四輪推薦情況,結合后備干部培養和年度考核情況進行類比篩選,查閱干部檔案,進行資格審核,根據擬任職位職責要求和班子結構需要,按照人崗相宜的原則,以不少于30%的差額比例提出初步人選,經縣委書記與副書記、分管組織、紀檢的縣委常委共同醞釀后,然后提交全委會、常委會面試圈選。
面試答辯,優秀人才顯才。在面試形式上,根據不同崗位和職位特點選擇面試形式和擬定面試試題。
投票圈選,公平公正用才。通過層層推薦確定初步候選人后,召開縣委全體委員會議、常委擴大會議進行面試圈選,當場公布圈選結果,以得票多者提名為正式考察人選。
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辦法
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辦法
為了進一步加快我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擴大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規范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序,根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結合實際,特制定本辦法。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干部路線方針政策,擴大民主,完善程序,加大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公開透明度,有效避免少數人選人,實現干部選拔任用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
二、基本原則
1、擴大民主、落實群眾“四權”的原則;
如何把握干部選拔初始提名中的度
初始提名是干部選拔任用中確定考察對象的一個過程,直接關系選人用人的準確性。初始提名是民主與集中的統一,是黨管干部與群眾公認的統一,是程序與質量的統一。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把握好“度”,對做好初始提名工作尤為重要。
實踐中,難以把握的“度”主要表現為“五難”:一是難以把握提名內涵的深度。《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對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原則、條件、程序、管理、監督等都作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規定,但對初始提名,尤其是初始提名權的問題沒有具體的規范和規定。初始提名有沒有必要作為干部任用中的一個獨立環節,能不能體現黨管干部的原則,應由誰提名、提誰的名、怎樣提名,提名者應承擔哪些責任、如何追究等等,都沒有統一的理論標準和操作模式。二是難以把握提名主體的廣度。廣義上講,初始提名主體不僅包括組織部門、領導干部,還應包括普通干部群眾。前者的提名權比較容易到位,而后者參加什么層次人選的提名,擴大到什么程度,卻沒有統一的規定。三是難以把握提名范圍的寬度。不同的領導職位有著不同的任職條件,在什么對象中進行推薦提名,左右著能不能把最合適的人選提名上來。如果“門檻”過高,難免在“少數人中選人”,如果“門檻”過低,難以“好中選優”。如何選定一個最佳范圍,直接關系到提名的準確性。四是難以把握提名方式的維度。提名方式有多種,有個人自薦、領導舉薦、組織提名、民主推薦,還有公開選拔、公推直選等等,對某一空缺職位采取何種方式進行提名,或同時采取哪幾種方式提名,各地做法不一,隨意性比較大。五是難以把握提名責任的力度。提名責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約束提名人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可能束縛提名人的手腳。如何讓提名主體出以公心地推薦干部,如何準確界定提名對象出問題后應當承擔的責任,如何客觀公正地追究提名責任,都是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初始提名還處于探索階段,尚無固定的模式、統一的標準和嚴謹的制度,實踐中有了更大的創新空間和探索形式。筆者認為,在“四個環節”上把握好“度”,有利于提高初始提名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合理性。
1、擴大民主,提高初始提名的參與度。提名結果的代表性和最優性取決于提名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關鍵在于由“多數人提名”,在“多數人中提名”。一是要明確提名主體。也就是給哪些人賦予初始提名權的問題,應針對不同級別的提名職位區別對待,因崗制宜,確定不同的提名主體,既不能局限于少數人,又不宜無限制地延伸,必須在擴大民主的基礎上突出重點。二是要提高參與意識。干部群眾參與提名的主動性、積極性決定了提名質量的優劣。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初始提名辦法、程序及其意義的宣傳力度,讓干部群眾充分了解初始提名,熟悉提名的條件和要求。正確引導干部群眾樹立公正意識和責任意識,自覺從大局出發、從對組織對本人負責的高度出發,慎重提名。三是要科學采納民意。由于工作閱歷、價值取向、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不同的提名主體針對同一職位所提出的人選必然不會完全一樣。操作中,必須有機地把握提名主體之間的差異性,科學設定不同提名主體在提名結果采納中的權重,真正把最適合最優秀的人選提名出來。
2、規范程序,提高初始提名的可靠度。根據《干部任用條例》規定,應當經過民主推薦提出考察對象,初始提名是對民主推薦結果的運用和提升,雖然沒有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必經程序,但在干部選拔任用中所處的位置卻不容忽視,必須在程序上加以規范。一是向提名主體公布空缺職位。當領導職位出現空缺時,由組織部門預先公布空缺崗位、選拔條件、提名要求,增強提名推薦的公開性和針對性。同時,適時公開符合提名條件人選的工作實績和現實表現。二是組織提名主體廣泛提名推薦。各類提名主體按照規定的條件、領導班子建設的需要和領導干部工作實際表現,參考民主推薦測評的結果和年度考核情況,以組織或個人的名義提名推薦干部人選。三是科學分析結果,差額確定初步人選。對初始提名結果進行科學分析,統籌考慮各提名主體,特別是組織部門和地方黨委領導的意見,在綜合的基礎上形成系統的意見,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反饋,按照崗位匹配、人崗相宜的原則,差額提出初步人選。四是組織測評考察。無論是何種方式提名產生的初步人選,都必須重新到被推薦提名對象所在單位接受民主測評和考察,進行進一步“驗證”。同時,要把初始提名程序與其他干部工作程序進行有效對接,防止與整體干部工作割裂開來。
3、完善制度,提高初始提名的公認度。形成一定經驗的做法必須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才能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嚴肅性和規范性。在初始提名的推進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制度”。一是定期研究干部制度。每季召開一次集體專題研究干部工作會議,分析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制定推進干部工作的階段性目標和措施,包括擬定干部調整計劃,確定初始提名的條件和要求。二是定期民主推薦干部制度。每年對基層領導班子組織一次民主推薦活動,分“近期可任一把手”、“近期可進班子”、“可作為培養對象”三種類型進行普遍推薦,對一些重點、熱點崗位,可以進行定向民主推薦,分類型建立后備干部人才庫,為初始提名儲備充足的干部人才資源。三是領導干部署名提名制度。領導干部和普通干群一樣,享有同等的初始提名權,但領導干部所承擔的提名責任卻比普通干群要大,無論是會議投票提名,還是個人提名推薦,都必須署名。四是提名工作回避制度。雖說舉薦不避親,但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作為干部任用中的特殊身份,不宜把與自己有夫妻關系、直系親屬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近姻親關系的干部作為推薦提名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