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皮樺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2 00:51: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光皮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光皮樺引種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介紹了光皮樺引種栽培地的情況,同時從采種及種子處理、播種及管理、整地栽植、撫育、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光皮樺的引種栽培技術,以期為光皮樺的引種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光皮樺;引種;栽培技術
光皮樺(Betulaluminifera),又稱亮葉樺,為優良速生鄉土闊葉樹種,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材質優良、用途廣、栽培容易、病蟲害少等一系列優良性狀,可單獨造林,也可與杉木、馬尾松等樹種營造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河南西峽、蒿縣及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甘肅、四川等地。喜溫暖濕潤氣候及酸性、微酸性土壤,耐干旱瘠薄,深根性,根系發達,具固氮作用,在其自然分布區主要生長在低山丘陵的向陽山坡上。滁州市地處江淮之間,宜林地多為緩坡丘陵及崗地,但造林樹種比較單一,丘陵低山多為松類、平原圩區多為楊樹。單一樹種的造林不利于營造良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給我市的林業工作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和損失。因此,開展光皮樺引種栽培試驗工作,對于改變我市“一棵松”、“一棵楊”的單一造林模式、調整我市林分結構、開展多樹種造林有著重要意義。
1引種栽培地情況
2004年4月,從安徽黃山地區引種進行育苗試驗,育苗地選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并分別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鳳陽縣白云山林場、沙河集林業總場白米山林場等地選擇不同立地條件的地塊作為造林地。幾處造林地的共同特點是冬季多風,降水偏少,夏季降水較多,氣候、植被、物種有明顯的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色。選擇地塊類型有崗地、山坡地、平地;土壤為黃棕壤,包括普通黃棕壤、黏盤黃棕壤、黃棕壤性土3種,厚度一般為20~100cm,合計栽植試驗林面積4hm2。
2栽培技術
光皮樺引種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光皮樺;引種;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介紹了光皮樺引種栽培地的情況,同時從采種及種子處理、播種及管理、整地栽植、撫育、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光皮樺的引種栽培技術,以期為光皮樺的引種栽培提供參考。
光皮樺(Betulaluminifera),又稱亮葉樺,為優良速生鄉土闊葉樹種,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材質優良、用途廣、栽培容易、病蟲害少等一系列優良性狀,可單獨造林,也可與杉木、馬尾松等樹種營造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河南西峽、蒿縣及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甘肅、四川等地。喜溫暖濕潤氣候及酸性、微酸性土壤,耐干旱瘠薄,深根性,根系發達,具固氮作用,在其自然分布區主要生長在低山丘陵的向陽山坡上。滁州市地處江淮之間,宜林地多為緩坡丘陵及崗地,但造林樹種比較單一,丘陵低山多為松類、平原圩區多為楊樹。單一樹種的造林不利于營造良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給我市的林業工作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和損失。因此,開展光皮樺引種栽培試驗工作,對于改變我市“一棵松”、“一棵楊”的單一造林模式、調整我市林分結構、開展多樹種造林有著重要意義。
1引種栽培地情況
2004年4月,從安徽黃山地區引種進行育苗試驗,育苗地選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并分別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鳳陽縣白云山林場、沙河集林業總場白米山林場等地選擇不同立地條件的地塊作為造林地。幾處造林地的共同特點是冬季多風,降水偏少,夏季降水較多,氣候、植被、物種有明顯的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色。選擇地塊類型有崗地、山坡地、平地;土壤為黃棕壤,包括普通黃棕壤、黏盤黃棕壤、黃棕壤性土3種,厚度一般為20~100cm,合計栽植試驗林面積4hm2。
2栽培技術
光皮樺栽培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光皮樺;引種;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介紹了光皮樺引種栽培地的情況,同時從采種及種子處理、播種及管理、整地栽植、撫育、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光皮樺的引種栽培技術,以期為光皮樺的引種栽培提供參考。
光皮樺(Betulaluminifera),又稱亮葉樺,為優良速生鄉土闊葉樹種,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材質優良、用途廣、栽培容易、病蟲害少等一系列優良性狀,可單獨造林,也可與杉木、馬尾松等樹種營造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河南西峽、蒿縣及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甘肅、四川等地。喜溫暖濕潤氣候及酸性、微酸性土壤,耐干旱瘠薄,深根性,根系發達,具固氮作用,在其自然分布區主要生長在低山丘陵的向陽山坡上。滁州市地處江淮之間,宜林地多為緩坡丘陵及崗地,但造林樹種比較單一,丘陵低山多為松類、平原圩區多為楊樹。單一樹種的造林不利于營造良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給我市的林業工作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和損失。因此,開展光皮樺引種栽培試驗工作,對于改變我市“一棵松”、“一棵楊”的單一造林模式、調整我市林分結構、開展多樹種造林有著重要意義。
1引種栽培地情況
2004年4月,從安徽黃山地區引種進行育苗試驗,育苗地選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并分別在滁州市林科所試驗苗圃、鳳陽縣白云山林場、沙河集林業總場白米山林場等地選擇不同立地條件的地塊作為造林地。幾處造林地的共同特點是冬季多風,降水偏少,夏季降水較多,氣候、植被、物種有明顯的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色。選擇地塊類型有崗地、山坡地、平地;土壤為黃棕壤,包括普通黃棕壤、黏盤黃棕壤、黃棕壤性土3種,厚度一般為20~100cm,合計栽植試驗林面積4hm2。
2栽培技術
高山毛頂蛾生物防控技術研究
摘要:高山毛頂蛾主要在青海省互助縣北山林場、門源縣仙米林場地區發生,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區白樺、紅樺等,自2006年以來,青海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部門不斷探索有效的防控方法,在2014年提出生物防控理念,探索利用天敵———鐮尾姬蜂進行生物防控,連續做好調查監測,不斷實踐生物防控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山毛頂蛾;生物防控;有效措施
一、高山毛頂蛾
高山毛頂蛾(EriocraniasemipurpurrellaalpinaXu),鱗翅目,毛頂蛾總科,毛頂蛾科,毛頂蛾屬。調查其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縣、門源縣、樂都縣、湟源縣。寄主為白樺、紅樺、糙皮樺。生物學特性:成蟲,雄蛾翅展11~15mm,體黑色。頭頂雜生白、褐兩色長毛。觸角線狀,黑褐色,著白色纖毛。前翅披針形,紫褐色,前緣外角的金色小較明顯;后通淺紫色,半透明,勻伏纖毛。足淺褐色,著白毛;距淺黃色,后足2對,中足1枚。雌翅展9~12mm,觸角略長于前翅長的1/2。卵,淡黃色,長橢圓形。幼蟲,淡黃色,無足,體扁,前寬后窄,長約5mm。繭,灰紫色,方圓形,長約3mm,寬約2mm,頗堅實。高山毛頂蛾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蟲結繭在土層中越冬。越冬老熟幼蟲翌年4月中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化蛹結束,5月上、中旬為成蟲羽化高峰期,5月下旬成蟲羽化結束。成蟲交尾多在樹干上進行,卵產于葉背面葉肉內。5月中旬始見幼蟲,幼蟲在葉肉內潛食,危害的葉片呈斑狀,潛害過程中隨著蟲齡增長,潛害斑也逐漸擴大,斑內排有螺紋狀的黑色糞線。老熟幼蟲6月下旬開始陸續從葉片中鉆出,在葉片正面或邊緣開一脫落孔,直接墜入樹冠周圍腐殖質層。下樹老熟幼蟲在腐殖質層下0~12cm土層結繭化蛹。高山毛頂蛾成蟲白天活動,飛翔力弱,多于13:00~16:00時集群飛翔,常停息于樹干和葉片上,以樹干上較多,易捕捉。成蟲具有假死性,受到干擾后從樹干或葉片上直接墜地,片刻后找合適場所隱蔽。危害特征:該蟲主要以幼蟲潛于葉內取食葉肉危害,嚴重時葉片受害率為50%-60%,且一個葉片內平均有7~8個幼蟲,整個葉片的葉肉被全部食光,僅剩下表皮,7月中下旬整個樺樹林一片枯黃。老熟幼蟲下樹后,樺樹林新葉陸續長大,恢復生機。
二、高山毛頂蛾防控現狀
高山毛頂蛾目前在國內記載僅分布于青海省,寄主為樺樹,主要以幼蟲潛于葉內取食葉肉,危害嚴重時葉片受害率可達50%~60%,整個葉片的葉肉被全部食光,僅剩下表皮,致使葉片枯黃,林分呈現夏樹秋景,影響光合作用和樹木正常生長。在青海門源縣、互助縣、樂都縣、湟源縣均有發生。2007年在互助北山林場、門源仙米林場暴發成災,嚴重影響天然樺樹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發揮和森林景觀。各級林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對高山毛頂蛾的防治。為減少其發生危害,2007—2013年期間全省針對高山毛頂蛾采取了噴煙防治、飛機防治等減災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效果不盡人意。為解決這一難題,青海省森防總站聘請相關專家及時進行了實地調研。原國家森防總站研究中心專家調查后發現了寄生性天敵,確定為鐮尾姬蜂,在對其寄生率進行了細致觀測和研究的基礎上,省森防總站召開了專家論證會,提出了“以蟲治蟲,綠色防控”的建議。自2014年起,全部禁止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結合天敵防控、自然生態恢復等措施進行生物防控,至2017年蟲口密度和危害程度大幅度下降。通過近年來的監測數據顯示,2018、2019年蟲口密度逐年有所回升,呈有蟲不成災的狀況。互助北山林場2010—2014年間高山毛頂蛾危害嚴重的地塊,最高每百葉上的幼蟲達415條,單株樺樹蟲口密度達10余萬頭,最高單葉上的幼蟲達28條,整個葉片葉肉潛食完,僅剩上下表皮,造成葉片枯黃和早落,嚴重影響到整個林區景觀,威脅到整個北山林區的生態安全。從高山毛頂蛾歷年百葉蟲調查匯總表看,2010年蟲口密度普遍高,2014年蟲口密度達到歷史最低點。北山林場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安排,2007—2014年進行了防治,自2015年起開展生物防控。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自2014年開始采取天敵———鐮尾姬蜂進行生物防控的措施以來,全省高山毛頂蛾的發生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反彈或大面積擴散蔓延的趨勢。
云冷杉林植物管理論文
摘要:采用典型抽樣方法,對長白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帶云冷杉林的植物種類組成及重要值進行了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長白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帶云冷杉林的建群種均為臭松、魚鱗云杉,主要伴生樹種有紅松、紅皮云杉、長白赤松、長白落葉松及岳樺。根據主要伴生樹種在各云冷杉林群落的重要值,長白山北坡的云冷杉林可分為三類,即分布于海拔1290m左右的紅松云冷杉林,分布于海拔1500m附近的典型云冷杉林及分布于海拔1680m周圍直到1820m的岳樺云冷杉林。組成長白山北坡各類云冷杉林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109種,分屬43科88屬,其中喬木植物15種,灌木層植物21種,草本植物73種。在所有灌木層和草本層植物中,既有廣泛分布于各海拔帶云冷杉林中的種類,也有僅限于某一云冷杉林類型中的種類。草本植物的主要組成種類以北方泰加林的常見種為主。
關鍵詞:亞高山云冷杉林;植物種類組成;重要值;長白山
植物種類組成是植物群落的最重要最基本特征之一[1],是群落結構形成及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植物種類的重要值是由J.T.Curtis和R.P.McIntosh(1951)在森林群落分析中提出的,其數值大小可作為群落中植物種優勢度的一個度量標志,指出群落中每種植物的相對重要性及植物的最適生境。
亞高山云冷杉林在長白山地區分布廣泛,且隨坡向和海拔高度的改變發生一定程度的類型更替。這其中,既有向紅松針闊混交林過渡而形成的紅松云冷杉林,也有向亞高山岳樺矮曲林過渡而產生的岳樺云冷杉林。陳靈芝等(1963,1964)[2、3]、王戰等(1980)[4]分別對長白山北坡及西南坡亞高山云冷杉林的植物種類組成進行過研究,并取得部分結果。以往研究工作的側重點不在北坡隨海拔高度改變而發生的各類云冷杉林,有關長白山北坡亞高山云冷杉林植物種類組成與重要值及在隨海拔高度改變而發生的不同云冷杉林中變化規律的研究未見有報道。
本文擬針對長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帶亞高山云冷杉林中的植物種類組成及重要值的變化規律作一初步研究。
1研究地點及方法
民族工藝美術環境設計研究
摘要:在北方大興安嶺地區長期生活的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他們的主要的生活方式是以狩獵為基礎的民族。所以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關于狩獵方面的內容,創造了很多含有特色的民族符號。其中很多民族的工藝美術符號蘊含著狩獵的特色,他們出現在現代的環境設計中。為現代環境設計提供多種形式的民族特點。其中尤為著名的就是樺樹制品的工藝設計,最能體現鄂倫春族的民族特點和鄂倫春人民的技、精神文化。
關鍵詞:鄂倫春民族;工藝美術;符號化;環境設計
1鄂倫春民族工藝
我國是有一個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我國的民族分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在我國的東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少數民族之一就是鄂倫春族。是以狩獵為主要生存方式的少數民族。因為鄂倫春族的生活地區因素的影響,他們在樺樹皮的制作工藝上遠遠領先于我國其他民族的水平。在鄂倫春族人民的勞動生活中樺樹樹皮的應用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促進了樺樹樹皮文明的發展,豐富了樺樹樹皮文明的內涵。經過時間的發展和變化鄂倫春族的樺樹樹皮文化形成了鄂倫春民族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成為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是由于白樺樹是興安嶺地區最為代表性的樹木,白樺樹具有抗寒能力強,喜光、根部發達且樹木生長迅速的特點。一般情況下,樺樹可生長到20米的高度。樺樹皮的特點是堅韌且柔軟,是由大量的纖維組織形成的。鄂倫春民族的人們主要應用樺樹皮制作生產工具,生活工具,工藝品因、以及宗教用品上。其中最為被人們所熟知的生產工具就是樺皮船。樺樹皮被廣泛地運用到了鄂倫春民族人們的各個方面中。鄂倫春民族人民對樺樹樹皮的制作有著天生的藝術感和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能夠想象到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及圖案應用到樺樹樹皮的制作上,經過時代的發展,樺樹皮制品累積了大量的工藝品,這些工藝品的圖案大致可以分成四大類別,包括有動物、植物、人物以及幾何圖案。首先,樺樹皮制作的藝術品的主要題材是動物紋路,鄂倫春民族的人民在對動物紋路的創造上也有巨大的天賦。由于他們的生活離不開狩獵,于是對動物的觀察更為細致,對于動物主題的紋理也更加的活靈活現。但是,以動物造型為紋理的工藝品并不常見,它主要作為工藝品的主要部分。其次,樺樹樹皮上繪制植物圖案的工藝品在這些作品中占據很大一部分的比例,這是由于鄂倫春族的主要生活環境是在東北地區的興安嶺區域。鄂倫春族人民在樺樹品工藝品制作的時候,借鑒了當地植物的葉子形狀,樹木形狀以及花瓣的形狀,除此之外還包含了當地的一些花卉、果實等圖案。再次,在樺樹皮制品中也會應用人形圖案的紋理作為裝飾,這部分的圖案通常以人在狩獵的活動為主題。最后,樺樹皮制品還會以幾何圖形作為裝飾圖案,其中標準的圖案中常見的有圓形、三角形、直線型等;還包括一些不標準的幾何圖形例如云卷型和水波型。利用這些形狀展示獨特的藝術效果。
2我國民族工藝美術的發展
在二十世紀末期以來,我國的工藝美術作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需求逐漸減小,我國工藝美術的制造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由于鄂倫春族是以狩獵為主要生存方式的民族,所以他們大多數的工藝美術作品體現在使用器物上,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方式的改變,他們的工藝美術作品逐漸消失。
香菇栽培研究論文
一、林分選擇
適宜人工促進封山培育菇木林的林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闊葉林采伐后,由于人為的干擾,不斷地拔大毛形成的殘次闊葉林;另一種是荒山經過封山育林形成針闊混交林。闊葉樹種較多的林分,一般都可以改造成菇木林。目前,全縣可以人工促進封山培育菇木林的林地有數千公頃,主要集中分布在左溪、荷地、竹口、五大堡等鄉鎮。但是,要想使改造后的林分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必須選擇好林地,并根據立地、交通等條件連片建立生產基地。
1.立地條件好
立地是菇木生長的基礎。由于菇木樹種生長迅速,對林地的要求高。一般可選擇土層較為深厚,肥力足,光照條件好的林地,集中建立菇木林培育基地。
2.交通便利
交通便利是封山改造培育菇木林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必要條件。菇木林生長量大,大量的菇木需要運輸,交通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了菇木的運輸成本。封山改造成菇木林的林地一般應選擇交通便利的地區,以利菇木的運輸,節約運輸成本,提高菇木人工促進封山培育的經濟效益。
森林類型現狀及森林自然度與經營度評價
洪田村主要植被類型
本地區地處南方集體林區,是主要的林木生產基地,最初木材主要來源于天然林,之后又大面積種植人工林。長期嚴重的人為干擾條件下,該村的范圍內的原始地帶性植被已經幾乎不存在,在交通不便利的山頂或者溝谷處有百年以上直徑80cm左右的殼斗科的老樹存在,但并不呈片狀存在。現在常見的天然闊葉林多是皆伐后或者火燒跡地上經過一系列演替形成以殼斗科為主要建群種的一批次生林,也是當地的森林演替的頂級群落。這類植被多分布在海拔250m到800m之間。由喬、灌、草共同形成復式的復雜結構,其生態功能更為穩定。建群種多屬于硬闊以殼斗科Fagaoeae的紅椎CastanopsishystrixA.DC、格氏栲CastanopsiskawakamiiHay、青岡櫟Cyclobalanopsisglauca、福建青岡Cyclobalanopsischungii和錐栗Castaneahenryi等為主,伴生樹種為南酸棗Choerospondiasaxillaris、楠木PhoebezhennanS.LeeetF.N.Wei、檫樹Sassafrastsumu、光皮樺BetulaluminiferaH.Winkl、擬赤楊Alniphyllumfortunei(Hemsl.)Makino、木荷Schimasuperba等。在該地區響應政策的號召,已經無人類介入生態系統,作為水土保持林或者水源涵養林存在。在馬尾松Pinusmassoniana建群之后的演替過程中,闊葉樹種如紅椎、光皮樺、格氏栲、楠木、擬赤楊、木荷等樹種會陸續出現從而逐漸取代馬尾松林群落中的位置。這個時候的森林結構較為復雜,結構不穩定。該部分森林也作為生態公益林受到保護,幾無人類參與其正常生態演替的過程,并且為演替過度階段。在馬尾松與闊葉樹的混交林中種植杉木,或者杉木與闊葉樹混交,或者是闊葉樹在杉木林經過多次間伐不加管護的立地上與杉木林共存。雖然杉木是本土的樹種,但是在正常的森林演替過程中其生長發展的空間不大,出現在上述兩種森林類型中,是有人為的經營活動參與到其中,但是也并沒有徹底毀掉原有的森林群落中的相關樹種,人為經營活動的參與帶來的一系列后續的操作還是要影響到森林正常的演替的。喬木層主要有杉木、馬尾松、木荷、南酸棗等。喬木層是馬尾松和杉木,多為人工建立的也混交林,且為同齡林。杉木的胸徑和樹高略高于馬尾松。此時由于馬尾松對土壤條件改善還沒有完成,灌木層基本沒有建立起來,草本層主要是蕨類、鐵芒萁和一些禾本科的植物。馬尾松是陽生樹種,對土壤要求不嚴,其生物生理特性決定了成作為南方的造林的先鋒樹種,也是一種優良的用材林樹種。在該地區,馬尾松在荒山荒坡,采伐跡地或者火燒跡地上形成森林之后,改善了土壤的性質并為某些陰生或中性樹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森林演替的基礎。多分布于海拔800m以下,陽坡長勢良好,土壤條件良好的地方,下木多為闊葉小喬木,草本多為禾本科的五節芒等。該地區的杉木天然林群落已經不存在,零星分布于闊葉林中。該地區的杉木林是屬于速生豐產林性質的,多為天然次生林皆伐后人工種植并連作,一代后的杉木林有人工種植和萌生兩種。杉木的成熟周期為40年,但該地區杉木經營多采用的是中小徑階模式,所以年齡一般從1到30不等,林分的密度在10~12株/hm2。杉木林的經營模式已經成熟,經營程度高,1代和2代的林分生長較快較好。人為的經營活動比較頻繁,但是林下的幾乎無灌木,草本也比較少,蓋度較小,常出現的是比較矮小的比如禾本科的植物。由于桉樹是外來樹種,該地區的桉樹林經數年來的經營經驗,因其對土壤的損傷比較嚴重,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該地區的桉樹林也多是在皆伐后的林地上生長起來的,其林下幾無其他樹種出現,草本層多為五節芒。現存的毛竹林多是天然起源并保存良好,竹林少于其他樹種成混交狀況,只散生油桐、楓香、杉木等,林下幾乎無灌木,草本層多是淡竹葉、菝葜等,部分草本的蓋度高達90%。毛竹長勢良好,且生長蔓延迅速,管護方便,成材快。毛竹屬于喜陰植物,多生長于陰坡或者混生山谷中的闊葉林中。3.6經濟林當地的經濟林主要是柑橘、板栗,生長良好,柑橘多生長于山谷中,大片存在,管護程度高,板栗的管護程度不高,面積縮減。經濟林要求的管護程度高,多分布在人口居住地周圍。
洪田村森林自然度和經營管護度的評價
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和人口的壓力,木材的需求量在增大,林分中人為干擾越來越頻繁、強度也越來越大,各林區內的天然林林分都在減少,與此同時人工林的面積在擴大。因此單純描述當地現存的植被與原始植被之間的差異意義不大,需與人為經營干擾對林分的影響相結合進行綜合考慮,并探究兩者之間的聯系,為后期林分的改造和發展提供新的理論基礎。洪田村自從1998年林權改革以來,將林地林木的經營權分到農戶手中,林業創收是當地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是單純木材生產,追求經濟利益,對環境影響比較差。為了林區的可持續發展,即在追求收益的同時也能兼顧到森林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發揮,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對該地區范圍內的林分進行自然度和經營度兩個指標的評價,對其資源現狀和今后的發展方向進行合理的分析,使得林區經營能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統一。自然度是對森林自然化程度的一種量化的描述,表示森林接近自然狀態的程度,一般認為在天然林中,與人類的干擾程度相關,人類的干擾越大,林分的自然度就越低[10-14],反之就越大。在人工林構成植被群落中,自然度表示林分構成和結構與自然林的相似程度。綜合前人的對自然度等級劃分標準并結合洪田村森林構成,將其區域內的林分劃分為2大類7小類對應的自然度為Ⅵ級如表1所示。經營管護是指在人們按照經營的目的積極地在森林群落中采取一系列諸如采伐、更新、撫育等措施。森林的經營管護度是指人為經營對森林的管護程度。當地對森林的經營管護程度可以分將上述兩個指標結合起來之后對林分資源現狀的評價更適合人工林系統與天然林群落共存的區域。雖然經營管護相對于森林系統來說是一種人為干擾,自然度和經營管護程度之間是存在一定的關聯,但并不表現為絕對意義的負相關。例如經營管護程度高的人工林林分,其自然度卻也能表述為近自然林。非人工系統中的強度干擾下的林分,經營管護度不高,其自然度值很低。對洪田村林分現狀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后,按照上述評價標準表進行分類評價,按優勢樹種劃分的各種類型的面積比重如表4所示。從表4中可以看出,該村中多于三分之一的林分為經營良好的杉木人工林,人為管理嚴格,經營力度大,立地質量高,但是林分多純林,林內灌木基本沒有,而林下的草本層蓋度低,種類少,是主要的用材林,但是自然度偏低。另外當地的天然林的林分的郁閉度高,喬灌草層都比較完整,自然度前兩級占的比重比較大,但是多處于無人管護的狀況,可以通過一定的撫育管理措施促進林內環境的改善。此外該村的果樹林也有相當的比例,但是自然度也偏低。所以總體來說,該村對林分的經營多針對用材林,管護經營程度比較好,但是整體的自然度是偏低的。需要有對應的措施進行改善:一方面,不能忽略對天然林的撫育管理,改善林內環境,采取保護性的經營措施,另一方面要通過合理的經營配置提高人工林林分的自然度,對人工林系統中的自然植被合理的管護,在進行木材管理的過程中盡可能實現森林的多功能,從而達到森林三大效益的統一。
結論與建議
(1)洪田村是典型的山區,長期以來林農對山林依賴極強,經濟發展的需求,使得認為干擾對該村植被的影響極大。原有的地帶性植被已經基本不存在,現存的天然林多為次生林,且管護程度不力。森林系統多以人工的杉木林為主。天然的群落中,杉木零星與其他闊葉樹種混交,因此杉木林人工系統需要人為持續干擾也即集約經營才能維持。自此,從整體上講,洪田村的森林自然度偏低,經營管護還有待進一步的加強,采取合理的經營管護措施能提高森林的自然度。(2)雖然作為公益林的天然林保護程度較好,但在山谷地帶,人為的干擾造成毛竹入侵的現象時常存在,且發展較快,因此要加強對山谷地帶天然林的防護和管理,阻止毛竹對闊葉林的威脅,保護地帶性植被。(3)非林地、荒山荒地和灌叢地應當采用人為的改造和調整,采用人為更新為主,人為促進天然更新的模式,快速構建林地體系,增加其自然度。(4)針對人工林管護良好但是自然度偏低的現狀,應當加強科學的管理,建議:(一)盡量減少甚至杜絕皆伐,多采用間伐;減少中小徑材的培養比例,增加大中徑材的培養。(二)皆伐后林地留一定的林地休整期,或者選擇合適的替代樹種,世代交替種植,避免連作對土壤的損傷;伐后的土地上適當的保留植物殘枝,或者使用綠肥;加強中幼林撫育管理,提高森林質量。(三)單一的人工林應當適當的混植鄉土樹種,以提高適應性。如杉木可以與馬尾松或者闊葉樹混交;非鄉土不適生樹種不應該繼續種植,以免對土壤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5)為了提高集體林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康度,應當對區域內的林地進行整體的規劃,從整體到局部提高林分的自然度和經營度,把提高林地生產力和追求森林生態穩定性相結合,實現森林的良性發展。
菇木林封山培育分析論文
一、林分選擇
適宜人工促進封山培育菇木林的林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闊葉林采伐后,由于人為的干擾,不斷地拔大毛形成的殘次闊葉林;另一種是荒山經過封山育林形成針闊混交林。闊葉樹種較多的林分,一般都可以改造成菇木林。目前,全縣可以人工促進封山培育菇木林的林地有數千公頃,主要集中分布在左溪、荷地、竹口、五大堡等鄉鎮。但是,要想使改造后的林分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必須選擇好林地,并根據立地、交通等條件連片建立生產基地。
1.立地條件好
立地是菇木生長的基礎。由于菇木樹種生長迅速,對林地的要求高。一般可選擇土層較為深厚,肥力足,光照條件好的林地,集中建立菇木林培育基地。
2.交通便利
交通便利是封山改造培育菇木林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必要條件。菇木林生長量大,大量的菇木需要運輸,交通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了菇木的運輸成本。封山改造成菇木林的林地一般應選擇交通便利的地區,以利菇木的運輸,節約運輸成本,提高菇木人工促進封山培育的經濟效益。
張北縣鄉村旅游調研報告
一、發展情況
近幾年,隨著****草原生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作為旅游產業合理延伸的鄉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發展中,我們始終堅持鄉村旅游與富民強縣相結合的指導方針,制定出臺了《****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的規定》以及相關行業管理辦法,并對鄉村旅游經營服務標準做出了具體要求。20****年全縣鄉村旅游共計投入資金達230萬元,接待游客達6萬多人次,實現收入1200萬元。到目前,全縣已有三寶營盤、三臺蒙古營、海子洼、大梁莊等7個村的500多戶農民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中來。其中,郝家營鄉三寶營盤村已被評為河北省首批30處鄉村旅游示范點之一。
三寶營盤村緊鄰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草場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去年該村投入資金60多萬元,新建了農家賓館樓一棟和農家小院5處。截止****年底,全村旅游接待戶發展至50多戶,擁有馬匹85匹,草原摩托35輛,卡丁車20輛,戶均收入1.6萬多元。經營突出的農戶,被授予“星級鄉村民俗旅游接待戶”標牌。農戶家家吃、住設施一應俱全,娛樂項目、針繡編織等農民自制旅游紀念商品特色鮮明。鄉村旅游的興起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再就業,拉動了鄉村經濟的有效增長,成為實現我縣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補充。
二、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問題
一是鄉村旅游發展還處在散亂狀態,缺乏科學規劃來指導鄉村旅游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二是鄉村旅游特色品牌不夠突出,文化內涵有待深入挖掘;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強,基礎服務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四是鄉村旅游市場秩序有待進一步加強管理與規范,鄉村旅游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