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利益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07:38: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家利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家利益合同法論文
摘要:國家利益是一個政治性的概念,筆者認為將其放進合同法中,有諸多不妥。因此,以社會公共利益涵蓋國家利益并作為無效合同認定的邊界,符合私法存在的基礎即平等公正、社會自治的精神。
關鍵詞: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合同法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一般認為公有住房及國有企業資產“不能等同于國家利益”。有學者認為,國家利益是特定的,僅指國防利益。如是,就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作為無效合同認定的邊界是否妥當,有何弊端,對國有企業資產、公有住房等國家財產的保護在合同法中又該如何體現,筆者作如下探討。
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含義辨析
從本質上看,任何法律都是調整個人、社會和國家關系的規則體系。法律的產生源于利益的分化、沖突。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與發展,整個社會也逐漸分裂為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兩大相對立的利益體系,著名的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依照法律所調整的利益不同而將整個法律體系劃分為了公法和私法,他認為:“公法是關于羅馬帝國的規定,私法則是關于個人利益的規定?!边@也就是說,在社會生活中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關系,即平等主體之間的、不需要國家公權力參與的關系與不平等主體之間的、需要國家公權力參與的關系,于是產生了作為不同調整手段的公法、私法。無疑,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合同法當屬私法領域。
對于私法,一個不爭的觀點就是私法以保障個人利益,高揚個人權利為主旨,即使其對公共利益有所保護,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個人利益的保護為起點和依歸的。但我國的合同法中,卻一直存在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以及第三人利益這樣并列的利益分類,且國家利益被加以了特別的保護,那么,這樣的規定是否妥當呢?
小議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的聯系
摘要: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行為的基本動因。因此,本文擬從國家利益視角出發,分析時代主題轉換給國家利益帶來的變動,以期透過國家利益這一國際關系的指示器來判斷國際關系的走勢。其意義在于為國家戰略決策的制定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國家利益時代主題國家利益轉變國家戰略
國家利益是國際政治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從國家利益視角分析國家關系是研究國際關系的一種重要方法。但國家利益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國際社會土壤中,并依國際社會歷史階段的變遷而變動。換言之,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分析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的關系,有利于我們把握國家利益在內容、結構、維護手段上的變動,辯請國際關系的走勢。為國家戰略的制定提供依據和參考。為此,本文擬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一、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行為的最基本動因
隨著國際關系的不斷擴大,延續已久的國際交往的最主要也是最簡單的方式,國家間的雙邊關系已難以涵蓋國際關系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二戰后,逐步形成了以國際組織、世界政黨、國際政治運動和跨國公司這四種非國家行為主體為基本類型的國際行為主體。它們與國家行為主體一起共同構成了國際行為主體。非國家行為主體的出現是國際關系不斷擴大發展的產物,然而,主權國家作為國際政治學最基本的研究對象和邏輯起點的地位,迄今為止依然是不可動搖的。因此它仍舊是國際關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國際行為主體。
國家利益是國家的對外行為的最基本動因?!皣抑g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這種觀念為許多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家和政治家、外交家所信奉。
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透析
摘要:鄧小平認為,國家利益是國家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利益等多方面的有機統一體。鄧小平善于從全球的高度來分析戰略態勢,把中國的國家利益與人類的根本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從全人類的發展中來界定中國的國家利益,確保中國的國家利益與人類整體的進步、發展保持一致性。他強調,依據時代主題來確定中國的國家利益,維護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主張在國際交往中要把國家利益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確定中國對外行為的最高準則。
關鍵詞:鄧小平國家利益國家利益觀
國家利益觀是對國家利益的根本的、總體的看法,是關于國家利益的內容、價值、途徑等方面的根本認知、評價與操作方法。不同的民族、國家、階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國家利益觀。這種國家利益觀既是對客觀的國家利益的一種能動反映,也受到歷史文化傳統、國際規范建構等方面的影響。作為戰略思維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利益觀一旦形成,便會對國家戰略的決策和實施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是鄧小平在實現、維護和發展中國國家利益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全黨的智慧所形成的,是對中國國家利益的內容、主體、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根本觀點和總體看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以中國人民為本
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利益最終是中國人民的利益。我國的國體決定了我們的國家利益必然真正體現、切實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鄧小平曾深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1982年9月,鄧小平在與撒切爾夫人談到香港問題時說:如果在1997年后還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人民就沒有信任我們。在談到中印邊界問題時,他對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指出,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你們有人民感情的問題,我們也有人民感情的問題。這些論述表明,鄧小平始終把中國人民的意志、需要、愿望、感情,作為國家利益的最終歸宿與依據。另一方面,鄧小平還強調,要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就必須堅定地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還存在的國際社會中,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仍然存在的現實生活中,要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和權利,就必須堅定地捍衛國家的利益。
實現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堅定不移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鄧小平經常把“中華民族”和“國家”這兩個概念交替使用,要求把捍衛民族利益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把以民族利益為重的行為看成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愛國行為。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就曾指出,我們共產黨認為,沒有民族利益就沒有了階級利益,因為國亡了,地主、資本家無出路,工農、小資產階級也無出路,所以我們始終堅持統一戰線,主張各黨派、各階級的密切合作。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新澤西kil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在談到如何解決臺灣問題時說:“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們希望國共兩黨共同完成民族統一,大家都對中華民族作出貢獻。”[](p3o~1990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馬來西亞郭氏兄弟集團董事長郭鶴年時指出:“大陸同胞,臺灣、香港、澳門的同胞,還有海外華僑,大家都是中華民族子孫。我們要共同奮斗,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Oly[](P362)鄧小平不僅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利益是真正全面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而且指出,只有真正地愛社會主義中國,才能確實地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
國家利益探討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引發反傾銷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反傾銷背后的國家利益博弈,論證了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對外出口迅速增長時期遭遇反傾銷的客觀必然性,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國應對反傾銷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反傾銷國家利益博弈
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我國曾對非市場經濟地位作了期限15年的承諾,而今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成了我國出口商品遭受反傾銷調查的最主要原因。2004年以來我國為爭取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做了很大的外交努力,迄今獲得了40多個國家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然而歐美等國至今都不承認我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還提出了各自的市場經濟標準,用于判定反傾銷對象國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表面上看,反傾銷只是一個經濟問題,實質上卻是一個政治與外交問題,其背后是國家利益的博弈。如何應對日益增多的反傾銷調查,是我國目前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傾銷是指一項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反傾銷是針對傾銷行為而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是世貿組織允許采取的、各國公認的維護公平貿易和保護國內產業安全的合法手段。實施反傾銷不是一個國家政府的隨意行為,它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最基本的要件:傾銷、損害以及傾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一些國家利用某些貿易糾紛案件,把反傾銷作為貿易保護的工具,人為地夸大出口國產品所謂傾銷的幅度,尤其是把一些發展中國家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采用與這些國家經濟毫不相干的第三國(替代國)的市場價格來計算這些國家產品的正常價值,而不從這些國家產品的實際成本和價格出發來計算,使一些國家出口產品被錯誤地裁定為“傾銷”,給這些國家出口造成人為的壁壘,給國際貿易公平秩序造成過度的摩擦和動蕩。
反傾銷的實質
國際貿易實質是不同國家的利益互換,反傾銷只不過是維護一個國家的利益在國際貿易中不遭受損失的手段,所以,反傾銷的實質是在國際貿易中盡可能維護進口國的國家利益?,F存國際貿易體制是由歐美等國主導建立的,歐美等國作為利益既得者當然不愿看到自己利益受到損害,他們在通過國際貿易獲得更多利益的同時,還會千方百計地維護既得利益,他們用于反傾銷的所謂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和市場經濟標準其實都是為了實現其國家利益最大化。當前我國屢遭反傾銷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出口增長撼動了現存的國際貿易格局,對歐美等國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威脅。就像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經濟擴張頻遭黑手一樣,日本作為西方工業化七大國之一,顯然是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但是當日本出口商品威脅到歐美等國的既得利益時,日本同樣要遭受反傾銷。我國從2001年入世以來,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順差不斷增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論是否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否符合歐美等國的市場經濟標準,都會得到比別人多得多的反傾銷調查。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不斷升級,反傾銷逐漸演變成為許多國家進行貿易保護的手段。
小議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的關系
摘要: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行為的基本動因。因此,本文擬從國家利益視角出發,分析時代主題轉換給國家利益帶來的變動,以期透過國家利益這一國際關系的指示器來判斷國際關系的走勢。其意義在于為國家戰略決策的制定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國家利益時代主題國家利益轉變國家戰略
國家利益是國際政治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從國家利益視角分析國家關系是研究國際關系的一種重要方法。但國家利益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國際社會土壤中,并依國際社會歷史階段的變遷而變動。
換言之,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分析國家利益與時代主題的關系,有利于我們把握國家利益在內容、結構、維護手段上的變動,辯請國際關系的走勢。為國家戰略的制定提供依據和參考。為此,本文擬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一、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行為的最基本動因
隨著國際關系的不斷擴大,延續已久的國際交往的最主要也是最簡單的方式,國家間的雙邊關系已難以涵蓋國際關系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二戰后,逐步形成了以國際組織、世界政黨、國際政治運動和跨國公司這四種非國家行為主體為基本類型的國際行為主體。它們與國家行為主體一起共同構成了國際行為主體。非國家行為主體的出現是國際關系不斷擴大發展的產物,然而,主權國家作為國際政治學最基本的研究對象和邏輯起點的地位,迄今為止依然是不可動搖的。因此它仍舊是國際關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國際行為主體。
反傾銷背后的國家利益博弈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引發反傾銷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反傾銷背后的國家利益博弈,論證了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對外出口迅速增長時期遭遇反傾銷的客觀必然性,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國應對反傾銷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反傾銷國家利益博弈
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我國曾對非市場經濟地位作了期限15年的承諾,而今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成了我國出口商品遭受反傾銷調查的最主要原因。2004年以來我國為爭取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做了很大的外交努力,迄今獲得了40多個國家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然而歐美等國至今都不承認我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還提出了各自的市場經濟標準,用于判定反傾銷對象國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表面上看,反傾銷只是一個經濟問題,實質上卻是一個政治與外交問題,其背后是國家利益的博弈。如何應對日益增多的反傾銷調查,是我國目前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傾銷是指一項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反傾銷是針對傾銷行為而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是世貿組織允許采取的、各國公認的維護公平貿易和保護國內產業安全的合法手段。實施反傾銷不是一個國家政府的隨意行為,它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最基本的要件:傾銷、損害以及傾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一些國家利用某些貿易糾紛案件,把反傾銷作為貿易保護的工具,人為地夸大出口國產品所謂傾銷的幅度,尤其是把一些發展中國家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采用與這些國家經濟毫不相干的第三國(替代國)的市場價格來計算這些國家產品的正常價值,而不從這些國家產品的實際成本和價格出發來計算,使一些國家出口產品被錯誤地裁定為“傾銷”,給這些國家出口造成人為的壁壘,給國際貿易公平秩序造成過度的摩擦和動蕩。
反傾銷的實質
國際貿易實質是不同國家的利益互換,反傾銷只不過是維護一個國家的利益在國際貿易中不遭受損失的手段,所以,反傾銷的實質是在國際貿易中盡可能維護進口國的國家利益?,F存國際貿易體制是由歐美等國主導建立的,歐美等國作為利益既得者當然不愿看到自己利益受到損害,他們在通過國際貿易獲得更多利益的同時,還會千方百計地維護既得利益,他們用于反傾銷的所謂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和市場經濟標準其實都是為了實現其國家利益最大化。當前我國屢遭反傾銷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出口增長撼動了現存的國際貿易格局,對歐美等國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威脅。就像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經濟擴張頻遭黑手一樣,日本作為西方工業化七大國之一,顯然是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但是當日本出口商品威脅到歐美等國的既得利益時,日本同樣要遭受反傾銷。我國從2001年入世以來,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順差不斷增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論是否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否符合歐美等國的市場經濟標準,都會得到比別人多得多的反傾銷調查。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不斷升級,反傾銷逐漸演變成為許多國家進行貿易保護的手段。
鄧小平國家利益觀基本特點論文
國家利益這一概念,是在近代民族國家的概念形成之后,才開始在政治家和學者中使用的。在當代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和交往日益緊密,另一方面,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差別卻日趨明顯,因此,維護國家利益已經成了當代政治家和政治學家們的口頭禪。西方現實主義學派認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鄧小平作為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長期參與和主持制訂我國的對外政策,對國家利益的認識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特別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對國家利益的論述逐漸增多,國家利益成了他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指導對外政策的主要依據。他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包含了系統而有鮮明特色的國家利益觀。
一、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性
在錯綜復雜的國際舞臺上,用什么樣的最高準則來指導我們的對外政策,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戰略問題。歷史經驗表明,只有把處理國家間相互關系的最高準則搞清楚,才能制訂出正確的戰略和策略,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對此,有兩種絕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劃線;一種是以國家利益作為最高準則。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放在處理國際事務的首要地位,是“冷戰”時期的一個主要內容和標志。關于這一點,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是有著慘痛的教訓的。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的推進,中國的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國際環境也在不斷發生演變。“兩極”對抗已經結束,世界出現了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趨勢。盡管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現象時有發生,但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明確和完善處理國際事務的指導思想和最高準則,以適應變化了的國內外環境。鄧小平總結了建國以來我們處理國際關系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明確提出了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要維護國家利益,確保本國在國際上的有利地位,謀求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早在1981年初,鄧小平就對來訪美國人說:“認為中國政府信奉的意識形態旨在摧毀類似美國這樣的政府,這樣的觀點至少不是八十年代觀點,也不是七十年代的觀點,而是恢復了六十年代以前的觀點。”(《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78頁)。這就向世人宣示,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不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為依據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到了80年代末期,鄧小平十分明確地提出了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的問題。他在會見美國已故前總統尼克松時說:“我知道你是反對共產主義的,而我是共產主義者。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樣的大問題上,我們都是現實的,尊重對方的,胸襟開闊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30頁)。鄧小平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指導處理國家關系,提出了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的原則,反映了我國國際戰略和外交思想的根本性變化。國家利益是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和階級利益的集合。在當今世界,只要仍然存在不同的民族國家,就會產生特定的國家利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的利益,勞動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同樣集中地體現在國家利益上。離開了國家利益去分析和處理國際事務、國際關系,勢必脫離國內外的現實,違背歷史潮流,損害人民利益。當然,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同國家利益關系密切。例如,中國之所以堅持社會主義,因為中國人民從長期的斗爭中深深地體會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最能實現中國的國家利益。同樣,中國堅持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意識形態,因為只有這一意識形態才能保持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從而更好地維護和發展中國的國家利益。但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能成為發展國家關系的障礙,不能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的最高準則。無數事實說明,相同社會制度和相同意識形態的國家間也可能發生利益沖突甚至流血事件。如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進行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發生過邊境戰爭。反之,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間也可能進行某些合作。如中國與幾個西方大國相繼建立起了“戰略伙伴關系”,成功地解決了許多雙邊關系中的問題。因此,處理國家間的相互關系不能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而只能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仍有少數政客,為一己私利,極端仇視共產主義,頑固地以意識形態劃線,以“自由”、“民主”、“人權”等口號為幌子,干涉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內政,企圖“西化”、“分化”社會主義中國。這是典型的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冷戰思維。如果他們得逞,不僅會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最終也對他們自己的國家不利。鄧小平告誡西方有識之士不要上當受騙。他說:“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并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對待。這樣,什么問題都可以妥善解決。”(同上)鄧小平的這一段話,不僅鮮明地舉起了國家利益的旗幟,而且深刻地闡明了鄧小平國家利益觀的豐富內涵:一是立足于長遠的戰略利益,而不是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二是立足本國利益,同時尊重和考慮對方的利益;三是向前看,不去計較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四是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一律平等。
在鄧小平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思想指導下,我國制訂了一系列正確的國際戰略,加強了我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穩定了我國周邊地區,緩和了許多熱點地區的緊張局勢,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贏得了時間并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捍衛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的堅定性
國家利益經濟審計研究論文
民營企業一直是國家審計的盲點、疑點。對民營企業涉及國家利益的經濟活動進行國家審計,是指在國家審計作為一個獨立的高層次的綜合的經濟再監督系統的條件下,在民營企業資產來源不單一、涉及國家利益的條件下,在國家審計人員做到“八不準”,即不給予規范的民營企業增加任何負擔的前提下,國家審計機關應對民營企業涉及國家利益的經濟活動進行國家審計或調查,以保護國家利益。
一、對民營企業涉及國家利益的活動進行國家審計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是適應我國改革開放新形勢和保護國有資產與國家利益的需要。
隨著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混合經濟的形成,民營企業的資產來源渠道也呈多元化趨勢,除了私人投資轉入和正常的借款外,還有財政無償或有償資金的投入,或國家控股商業銀行、國家獨資銀行大量貸款的投入,或稅收“跑、冒、滴、漏”形成,或土地劃撥和優惠出讓形成,或社會保險費、環境污染治理費未付出而形成,或通過變相的非法集資而形成,或因其他種種原因導致的國家利益的進入而形成。
在上述民營企業來源渠道多元化的資產中,除私人投資轉入外,其余資產均牽涉國有資金的投入或出借,要么涉及到國家利益,要么牽涉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受損也會間接或直接影響國家利益)。因此,國家審計機關站在國家的立場上,根據黨的十六大“依法加強監督和管理,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精神,為了保護國有資產、監督有關經濟法規執行、保護國家利益,就應該對民營企業涉及國家利益的經濟活動開展國家審計。
(二)是加強國家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高層次經濟再監督職能作用的需要。
鄧小平國家利益觀理論創新
一、將國家利益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最高準則
在建國初期,由于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政權的敵視,提出了聯蘇抗美全方位“一邊倒”的外交戰略;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末,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與中國為敵的局勢下,又提出了建立世界范圍反帝反霸統一戰線的國際戰略;到七十年代初,在面對主要來自蘇聯霸權主義的現實威脅下,提出聯美遏蘇的“一條線”外交戰略。可以說,我們經歷了從聯蘇抗美到反帝反修再到聯美抗蘇這樣一個艱難過程。在這樣一個演變過程中,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采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來劃分敵友,從而在外交策略上表現出來的是近乎于結盟的一種做法。這樣做法受冷戰思維的作用,片面強調階級斗爭,過分強調意識形態,使意識形態分歧的表面現象掩蓋了深層次的國家利益矛盾,也使中國的對外政策打上了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甚至有時國家利益要服從意識形態的需要。它造成了我國在較長時期里十分不利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發展。對于這樣一種做法,鄧小平進行了尖銳批評,認為這實際上是作繭自縛、畫地為牢、自設障礙,自己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他拋棄了冷戰思維方式,開始從國際和平和國內發展的高度分析和思考問題。他總結了建國以來我們處理國際關系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了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要維護國家利益,確保本國在國際上的有利地位,謀求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早在1981年初,鄧小平就對來訪的美國人說:“認為中國政府信奉的意識形態旨在摧毀類似美國這樣的政府,這樣的觀點至少不是八十年代的觀點,也不是七十年代的觀點,而是恢復了六十年代以前的觀點?!边@就向全世界表明,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不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為依據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到了80年代末,鄧小平十分明確地提出了以國家利益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最高準則。1989年10月,他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明確指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的自身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并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彼f:“我知道你是反對共產主義的。而我是共產主義者。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樣的大問題上,我們都是現實的,尊重對方的,胸襟開闊的。”
二、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強調國家的經濟利益,把它作為新時期主要的國家利益
國家利益是具有一定的次序性的,是不斷發展的。在特定時期,對國家利益各方面的政策維護是有輕有重的,需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適時調整。鄧小平堅持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問題,既繼承了時期的注重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的觀點,又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發展了的觀點。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主權喪失獨立,在百余年時間里任人宰割,國家利益被西方列強踐踏無遺。飽受列強欺侮的中國人對主權問題異常敏感和重視。新中國成立后,主權獲得獨立,但同時面臨著以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直接或間接威脅和干涉。等新中國領導人也意識到了這點,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安全。鄧小平繼承了對待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的思想,認為“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始終要放在第一位”。1982年鄧小平在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時,“鐵娘子”提出歷史上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仍然有效,堅持用香港主權交換香港治權等。對此,鄧小平立場堅定地說:“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p>
鄧小平國家利益觀的特點及意義透析
摘要: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立足干世界歷史與現實的大坐標系中思考我國的對外戰略,形成了內涵豐富而見解獨到的國家利益觀。他的國家利益觀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的一致;國家利益與人類利益的結合;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統一。在今天,認真研究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國家利益觀國家關系
一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首先,國家利益是處理國家關系的最高準則。1989年l0月,在中美關系處于非常嚴峻的時刻,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十分明確地提出了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的觀點。他說:“我非常贊賞你的看法,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拔抑滥闶欠磳伯a主義的,而我是共產主義者。我們都是以自己國家的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樣的大問題上,我們都是現實的,尊重對方的,胸襟開闊的”。這里鄧小平用“最高準則”四個字鮮明地指出了國家利益在戰略決策中的特殊地位和舉足輕重的作用,即國家利益具有最高性。這是鄧小平對國家關系的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對國家利益的深刻理解,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反映了我國國際戰略和外交思想的根本性變化。在國際交往中,國家利益是一種無法回避的客觀存在。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必然維護在本國社會制度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因而意識形態利益是構成國家利益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意識形態利益只是作為國家整體利益的一部分被體現在各國的對外關系中。由于它是國家利益的一部分,因此,意識形態利益必須服從國家整體利益的要求。這就決定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能成為發展國與國關系的障礙,更不能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最高準則。
其次,長遠利益是處理國家之間利益關系的著眼點。鄧小平認為,國家間的利益關系是長期存在的,主權國家的對外政策應立足于國家的長遠戰略利益,不要去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對于我國的對外開放,鄧小平認為:“現在總的是要允許吃虧,不怕吃虧,只要對長遠利益有益就可以干?!贬槍ξ鞣侥承┐髧咽欠窠邮芩鼈兊膬r值觀念、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發展模式作為提供援助、進行合作條件的做法,鄧小平富有遠見地指出,那種動輒對不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發展模式的國家進行經濟封鎖和制裁,甚至大動干戈直接出兵干涉的行為,不僅嚴重影響著別國的發展,最終也會影響發達國家的自身利益。他特地提醒外國友人:“歷史最終會證明,幫助了我們的人,得到的利益不會小于他們對我們的幫助。至于政治上戰略上的意義就更大了?!?/p>
最后,共同利益是和平解決國家之間矛盾沖突的關鍵。鄧小平認為,在國際社會中由于存在著不同的民族國家,國家間的利益沖突是必然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沖突不可調和,解決沖突的方法也不一定非得使用武力,國與國之間共同利益的尋求才是和平解決國家間沖突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既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又不損害其他國家利益,達到利益雙贏與共同繁榮。依據這一思想,一生務實的鄧小平積極探索新時期解決國際爭端的有效途徑,創造性地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戰略思想?!皵R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新思路,不是不要主權,而是把雙方爭議的主權問題暫時放一下,通過“共同開發”這個經濟利益的共同紐帶將爭議中的雙方連接起來,雙方共同受益,這有利于增進友誼和信任,為最終用和平的方式合理解決主權的歸屬創造了條件。鄧小平堅信,只要認真按照“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思路走下去,就一定能獲得一個圓滿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