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60年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21:37: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慶60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慶60年

退休黨員國慶60年優秀征文

年年有魚及其他

退休以后,每天進出菜市,總會聽到家庭主婦們相互詢問:“今天買點什么?”而對方又總是這樣回答:“還能買什么,雞鴨魚肉唄!”這句近乎口頭禪的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雞鴨魚肉已成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菜。

然而,在舊時代,這類東西只有富貴人家才能享用。半年不知肉味,是那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好士,門下食客數千。其中有個叫馮援的普通食客,因為不滿于粗劣的食物,天天倚在柱子上,彈著他的劍把,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雖然馮援發的牢騷,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魚和雞鴨肉等的確是上層社會的消費品,一般家庭是緣問津的。

東安是舜帝南巡駐蹕之地。據傳舜帝南巡,除了體察民情、排解民瘼以外,還把黃河流域先進的農耕文明帶到了南方,教導人民漁獵耕種。東安江河溪澗,縱橫交錯,沼洼池塘,星羅棋布,魚類資源極為豐富。在舜文化的薰陶下,東安人民對魚早就有著特別的偏愛,把魚作為一種吉祥物。而作為菜肴,魚又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卵磷脂,易被人體吸收,尤其適合老年人和少年兒童食用。因此,逢年過節,婚喪喜慶乃至親友小敘,餐桌上總少不了魚,真可謂“無魚不成席”。除夕和春節,為了體現年年有余(魚),魚更是必備之物,就連張貼在大門上的年畫,也是一個胖娃娃坐在一條大紅鯉魚上。

但是,舊時中國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糠菜半年糧的日子。在新舊年相交的除夕晚上,誰不希望新的一年里有個好的收成,過上溫飽生活?于是,年年有余(魚)就成了人們普遍心理。除夕的團年飯上,窮苦人家沒有魚,就用木頭雕刻一條,染上紅色,裝在盤子里,上面澆一些蔥蒜之類的調料,擺在餐桌上,直到元霄過后。1975年我在竹木町公社搞農業學大寨運動,就在楊梓洞大隊一戶人家神龕上發現一條保存完好的木刻大紅鯉魚。

東安人民歷來好客。“不抹一刀,禮不周到。”平時來客,一定要有雞。正式酒宴,至少得“十大碗”。第一碗是大三鮮,第二碗是肘子,第三碗是雞,第九碗才出魚。等魚一上桌,陪客(也稱提調)就高呼:“魚到酒止,開飯!”于是停止喝酒,大家吃飯。但2005年11月,我到山口鋪一位友人家恭賀新建喬遷,第一道菜出的竟是魚,一種被東安人民稱之為“富魚”的魚,第二道菜才是大三鮮。當時我想,第一道菜上“富魚”,大概是取“一開局就富,一進火就有余”吧。而事實上,主人造這幢二層小樓已用去近十萬元,還把相鄰的空地買空賣空,準備過一二年再擴建。家境如此殷實,“富余(魚)”早已不是一種企盼,而是一種印證了。

查看全文

國慶60周年演講材料

世界金融大危機到來之際,也是中國各行業,各戰線經濟大洗牌之際,中國人民科學發展,繼往開來,抓住契機,不進則退,終于迎來了2009黃金年,實現了一份豐碩的成果,向建國60周年獻上了一份豐厚的牛年厚禮。

回顧60年的歷程,我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敗了日寇,終于建立了一個人們當家做主的人民新中國,宣告成立的這一年正是牛年。這一天,中華大地,鑼鼓喧天,龍騰虎躍。從這一天起,陽光灑滿了每一個角落,祖國山歡水笑。為保衛新生的共和國,在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向世界宣示了中國的強大,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祖國的偉大。從此,我國轉到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拓荒、攻險,神州移山填海,改天換地。十二生小肖中,牛的體積最大,也是最勤奮的,牛是正義的使者,不畏路遠,路遙,更加心遠,志遠,勤勞的中國人民不正象牛那樣勤奮,無畏嗎.曾經,我們有快步進入共產主義的盲從.也有”立桿見影”建設社會主義”放衛星”,”大煉鋼”的熾熱.也有的禍國殃民的挫折.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們更多的是無比的喜悅,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我們涌現了一大批具有拓荒牛精神的勞模,英模,王進喜,焦玉祿……雖然面對嚴峻的局面,中國人民的目標還是一致的。黨審時度勢,運籌惟幄,英明決策,終于迎來了日新月異的改革三十年。建國六十年,困難和風險同在,機遇與挑戰同在。我們遭遇了洪水猛獸,我們遭遇了非典,我們也遭遇了罕見的冰雪災害汶川地震,但中國人民是壓不倒的.曾經,無數先烈用生命和鮮血向世界宣告了中國的強大,今天,紅軍傳人又用輝煌的經濟成果宣告了中國的強盛.書寫了東方神話,人間傳奇.黨總攬全局,帶領我們力排萬難,同舟共濟,萬眾一心,共克時艱.開放卅余國巨變,建國六十世領先.看牛勁拓春,金牛迎春,金牛奮蹄,牛氣沖天,九牛鼎力.看港澳回歸,看南水北調,三峽壯舉,××成功舉辦奧運會,殘奧會,神七笑傲藍天.中國城鄉大變樣了,中國城市文明大提升了.看中國人們,正以牛的韌勁,承擔起歷史賦予的崇高使命,積極發揮主人翁精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建功立業。

常言說:”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60年,我們從一窮二白,勵精圖治,艱苦奮斗,終于拼出了一個國泰民安的和諧局面和新環境。60

年風風雨雨,60

年勤奮耕耘.祖國的巨變令我驕傲和自豪,沒有黨,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全國人們眾志成城,象老黃牛一樣無私奉獻,腳踏實地耕耘腳下的這片新天地,就不會有今日生活的大變樣。

查看全文

退休黨員國慶60年優秀征文

年年有魚及其他

退休以后,每天進出菜市,總會聽到家庭主婦們相互詢問:“今天買點什么?”而對方又總是這樣回答:“還能買什么,雞鴨魚肉唄!”這句近乎口頭禪的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雞鴨魚肉已成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菜。

然而,在舊時代,這類東西只有富貴人家才能享用。半年不知肉味,是那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好士,門下食客數千。其中有個叫馮援的普通食客,因為不滿于粗劣的食物,天天倚在柱子上,彈著他的劍把,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雖然馮援發的牢騷,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魚和雞鴨肉等的確是上層社會的消費品,一般家庭是緣問津的。

東安是舜帝南巡駐蹕之地。據傳舜帝南巡,除了體察民情、排解民瘼以外,還把黃河流域先進的農耕文明帶到了南方,教導人民漁獵耕種。東安江河溪澗,縱橫交錯,沼洼池塘,星羅棋布,魚類資源極為豐富。在舜文化的薰陶下,東安人民對魚早就有著特別的偏愛,把魚作為一種吉祥物。而作為菜肴,魚又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卵磷脂,易被人體吸收,尤其適合老年人和少年兒童食用。因此,逢年過節,婚喪喜慶乃至親友小敘,餐桌上總少不了魚,真可謂“無魚不成席”。除夕和春節,為了體現年年有余(魚),魚更是必備之物,就連張貼在大門上的年畫,也是一個胖娃娃坐在一條大紅鯉魚上。

但是,舊時中國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糠菜半年糧的日子。在新舊年相交的除夕晚上,誰不希望新的一年里有個好的收成,過上溫飽生活?于是,年年有余(魚)就成了人們普遍心理。除夕的團年飯上,窮苦人家沒有魚,就用木頭雕刻一條,染上紅色,裝在盤子里,上面澆一些蔥蒜之類的調料,擺在餐桌上,直到元霄過后。1975年我在竹木町公社搞農業學大寨運動,就在楊梓洞大隊一戶人家神龕上發現一條保存完好的木刻大紅鯉魚。

東安人民歷來好客。“不抹一刀,禮不周到。”平時來客,一定要有雞。正式酒宴,至少得“十大碗”。第一碗是大三鮮,第二碗是肘子,第三碗是雞,第九碗才出魚。等魚一上桌,陪客(也稱提調)就高呼:“魚到酒止,開飯!”于是停止喝酒,大家吃飯。但2005年11月,我到山口鋪一位友人家恭賀新建喬遷,第一道菜出的竟是魚,一種被東安人民稱之為“富魚”的魚,第二道菜才是大三鮮。當時我想,第一道菜上“富魚”,大概是取“一開局就富,一進火就有余”吧。而事實上,主人造這幢二層小樓已用去近十萬元,還把相鄰的空地買空賣空,準備過一二年再擴建。家境如此殷實,“富余(魚)”早已不是一種企盼,而是一種印證了。

查看全文

感懷國慶60年優秀征文

——清明上河祭

在綿延起伏橫亙鄂豫皖三省八百里浩瀚沃野的大別山腹地,有一個馳名中外的秀美山鎮——它就是素有“雞叫狗咬聽三省”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南溪鎮。此地原屬河南省信陽商城管轄,1931年因表彰衛立煌圍剿紅軍有功,敕令將原分屬鄂豫皖三省數縣的部分地域析置立煌縣原歸河南信陽轄制,因遭當地頭面人物及百姓抵制,次年民國中央政府便將立煌縣劃歸安徽統治了。因原縣治在老金家寨鎮,故解放時更名金寨。這是題外話了。

南溪鎮后的青山因酷似奔馳的戰馬凌空嘶鳴故而得名馬頭山,鎮前蜿蜒東去的溪水淙淙流過,因在街巷之南而得名南溪——亦因此溪之名故而得之鎮名。至于一百多年前的那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僻野小村舊名——柴禾街,已沒有幾個年輕人能叫得出來了。

在鎮西古樸典雅的林氏宗祠里,每逢清明時節,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界人士和林氏后裔,必在此地焚香磕首,祭奠先賢和拜謁列祖列宗。南溪自古人杰地靈人文底蘊厚重,人才輩出,人才濟濟,佼佼者尤以林氏宗族為甚。

南溪河水祭英靈,浩氣長存昭日月。早在辛亥革命之初,林新武、林伯襄、林琴舫率先在鄉里辦起了民強新式小學堂,1912年又在河南省會開封倡導發起創辦了河南大學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專科學校,由林伯襄親履首任校長之職。又涌現出被當面稱為紅軍游擊專家的中紀委委員、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林維先中將;總政治部副兵團職顧問(元帥辦公室主任)林月琴;云南大學校長、黨委書記、拉薩市委首任書記老紅軍林亮;湖北省委紀委書記、省人大副主任林木森;中央軍委原裝甲兵副司令員林彬少將;江西省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林乃清少將;合肥市副市長林德等等。......

先烈林琴舫時任中華民國臨時議會議員,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被其派兇手暗殺。林伯襄之子林萃時任中央軍委特派員,被派人活埋于南京雨花臺。紅軍時期以及歷次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林氏兒女更是不計其數。

查看全文

農村國慶60周年征文

新中國成立60年了,60年來,我們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也說不完。具體到我們個人,總有一些事情是很難忘的,爺爺和煙,在我的記憶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爺爺是個老煙民了。從我記事的時候,他就抽煙。聽我奶奶說,爺爺從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抽煙。那時候他跟大人們一起干活,休息的時候大人們抽煙,也讓他學著抽。時間長了,爺爺學會了抽煙,而且煙癮很大。要他不吃一頓飯可以,要是叫他不抽煙,那簡直是要他的命。爺爺抽的煙,這些年發生了很多變化,它像一個縮影,讓我從中深切感受到了我們老百姓生活發生的變化。

我沒見過“蛤蟆頭”煙,奶奶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爺爺抽的煙多是一種我們當地生產的俗稱“蛤蟆頭”的煙。把煙葉用紙卷起來,有大拇指那么粗,抽煙人吐出來的煙味很嗆人,特別是小孩子,常常被嗆得直咳嗽。那時候,村子里會抽煙的男人都抽這種自己家地里種的煙,卷煙他們買不起。也許是因為習慣的關系,他們特別喜歡這種“蛤蟆頭”煙,說抽著“有勁”、“過癮”。卷煙是婦女們才抽的,男人抽卷煙被人看不起。

我六七歲的時候,爺爺就已經不抽“蛤蟆頭”煙了。他抽一種廉價的卷煙,很便宜,一毛五分錢一盒。他總和我奶奶說:“抽煙卷沒勁兒,還是“蛤蟆頭”煙好,有‘勁兒’!”我就問爺爺說:“爺,抽煙卷沒‘勁兒’,你怎么不抽‘蛤蟆頭’呢?”爺爺“嘿嘿”一笑,“村里的爺們都不抽‘蛤蟆頭’煙了,抽那個叫人笑話,好像咱沒錢買不起煙卷似的。”奶奶在一邊插話說:“沒人的時候,你爺還偷著抽點。不當著人面前抽了。”爺爺只是憨厚地笑著,不說話。其實真像爺爺說的,村里的男人們確實很少抽“蛤蟆頭”煙了,那種一進門就直沖鼻子的嗆人煙味,淡了不少。家鄉普通村民的生活的變化,從這小小的煙卷就能感覺到。

后來我叔叔調到省城上班,回家的時候很少。只有每年的春節才回家。每次都提前就給家里寫信,問問家里需要什么,好在省城里買。那時候,非常流行抽云南產的香煙,煙民俗稱“云煙”。有一次,爺爺給我叔叔回信說“如果可能的話,給我買兩盒‘云煙’”。那時風行抽“云煙”,誰要是能夠買到一兩盒“紅塔山”“石林”什么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別說是在農村,就連縣城里也很難買到“云煙”。爺爺覺得叔叔在省城應該能買到“云煙”。我叔叔不抽煙,也沒覺得買“云煙”是件什么難事,等到商店一打聽,才知道買“云煙”要“煙票”,沒“煙票”不行。趕緊找單位的同事要“煙票”,最后總算買了四盒“石林”……

爺爺對這四盒“云煙”的歡喜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他自己一個人從來沒抽過。都是有親戚朋友來看我,他才會把煙拿出來,分給大家抽,一邊很自豪地說:“兒子從省城里買回來的,沒‘門子’買不到的!就是比咱們當地煙好抽,不嗆。嘗嘗!”大家從爺爺手里接過香煙,先放在手里看看,然后點著慢慢地抽著,一邊夸獎叔叔有“本事”。這就是爺爺想達到的效果,滿足了他的一種虛榮,也是有種炫耀。

查看全文

退休黨員國慶60年優秀征文

年年有魚及其他

退休以后,每天進出菜市,總會聽到家庭主婦們相互詢問:“今天買點什么?”而對方又總是這樣回答:“還能買什么,雞鴨魚肉唄!”這句近乎口頭禪的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雞鴨魚肉已成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菜。

然而,在舊時代,這類東西只有富貴人家才能享用。半年不知肉味,是那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好士,門下食客數千。其中有個叫馮援的普通食客,因為不滿于粗劣的食物,天天倚在柱子上,彈著他的劍把,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雖然馮援發的牢騷,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魚和雞鴨肉等的確是上層社會的消費品,一般家庭是緣問津的。

東安是舜帝南巡駐蹕之地。據傳舜帝南巡,除了體察民情、排解民瘼以外,還把黃河流域先進的農耕文明帶到了南方,教導人民漁獵耕種。東安江河溪澗,縱橫交錯,沼洼池塘,星羅棋布,魚類資源極為豐富。在舜文化的薰陶下,東安人民對魚早就有著特別的偏愛,把魚作為一種吉祥物。而作為菜肴,魚又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卵磷脂,易被人體吸收,尤其適合老年人和少年兒童食用。因此,逢年過節,婚喪喜慶乃至親友小敘,餐桌上總少不了魚,真可謂“無魚不成席”。除夕和春節,為了體現年年有余(魚),魚更是必備之物,就連張貼在大門上的年畫,也是一個胖娃娃坐在一條大紅鯉魚上。

但是,舊時中國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糠菜半年糧的日子。在新舊年相交的除夕晚上,誰不希望新的一年里有個好的收成,過上溫飽生活?于是,年年有余(魚)就成了人們普遍心理。除夕的團年飯上,窮苦人家沒有魚,就用木頭雕刻一條,染上紅色,裝在盤子里,上面澆一些蔥蒜之類的調料,擺在餐桌上,直到元霄過后。1975年我在竹木町公社搞農業學大寨運動,就在楊梓洞大隊一戶人家神龕上發現一條保存完好的木刻大紅鯉魚。

東安人民歷來好客。“不抹一刀,禮不周到。”平時來客,一定要有雞。正式酒宴,至少得“十大碗”。第一碗是大三鮮,第二碗是肘子,第三碗是雞,第九碗才出魚。等魚一上桌,陪客(也稱提調)就高呼:“魚到酒止,開飯!”于是停止喝酒,大家吃飯。但2005年11月,我到山口鋪一位友人家恭賀新建喬遷,第一道菜出的竟是魚,一種被東安人民稱之為“富魚”的魚,第二道菜才是大三鮮。當時我想,第一道菜上“富魚”,大概是取“一開局就富,一進火就有余”吧。而事實上,主人造這幢二層小樓已用去近十萬元,還把相鄰的空地買空賣空,準備過一二年再擴建。家境如此殷實,“富余(魚)”早已不是一種企盼,而是一種印證了。

查看全文

中國60周年國慶閱兵感想

舉國歡度鴻運照,普天同慶國勢昌。昔日硝煙早已盡,今朝歌舞永難休。中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來到現在,已經走過了60個風風雨雨,經歷過60個艱苦歲月,在一代代中國領導人的領導下,現在的中國軍事,國防,教育,衛生都得到進一步提升,雖然還同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中國在胡主席的正確領導下,國家一定會繁榮昌盛,人民更加安居樂業,社會更加和諧。

國家昌盛六十華誕普天同大慶,中華騰飛億萬炎黃歌載頌千秋!中國的60年,來之不易,中國的60年,舉世矚目,震驚世界!

今天早上10點,相信每一個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激動,自豪的日子——中國60歲生日!相信每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人民,不用上班的年輕一代,有可能都會留在家中收看國慶60周年閱兵儀式!我也不例外,因為我從小立志想做一名軍人,報效祖國,但我由于視力不好,遺憾地不能成為一個軍人,我覺得軍人是最可愛的人,我要學習軍人不怕苦,不怕累,時刻以集體利益為出發點,但每每有祖國軍人的風采的時候,我會想方設法地借助其他渠道去收看。今天早上10點,我一個人懷著激動的心情收看了國慶閱兵儀式。從開頭到結尾,我都全部看完了,給我一個感受就是,中國強大,人民更加友好,此時此刻,我感動得好想喊。

中國的60周年閱兵儀式,一開始就是的一翻振奮人心的說話,锨起了60周年開幕的篇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整齊的步伐,精神飽滿的神態;女兵的精神抖擻的莊嚴,軍事力量的先進,特別是武器裝備的日益強大,戰斗機整齊列隊的姿勢,在空中盤旋的形態,都留給我一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各個方隊出場,整齊有序的列隊,都經過不停的訓練,才會有今天的成果,每每走到主席臺,站在最前面的領隊都大喊自己的口號,接受祖國的檢閱,接受祖國人民的給以的重要任務,其實我特別欣賞女兵們的那一顆熱血,巾國不讓須眉,女兵們一個個都不比解放軍差,所以話女同胞都可以獨當一面。。而我也蠻喜歡看軍事裝備,一個國家的繁榮,離不開軍隊,離不開軍隊的先進武器,裝甲車,坦克車。。。等等都顯示了中國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地位;戰斗機,在空中盤旋,劃過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精彩內容不容錯過,接下來就是由各個方隊組成的人高舉開創新中國領導人的頭像,那些領導人在中國的16大。17大的原聲說話,提倡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義而努力,值得我們年輕一代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

往往最精彩的部分當然是留在最后的了,各省份(包括香港,澳門,臺灣)的花車巡游,各個領域的花車(中國體育,中國衛生人口。。等等)都一一前進到主席臺,接受國家的檢閱,接受的檢閱,那些花車真的很美。。然后就是中國國家主席胡書記站在紅旗車度,紅旗車緩緩前進,一一檢閱各個人民解放軍部隊官兵,并以親切的笑容,揮手問好。祖國,我愛你,祝愿祖國繁榮!

查看全文

國慶60年特別優秀征文

自我介紹:

過渡:

在慶祝我們偉大的共和國60華誕之際,我僅以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身份,以我一雙老百姓的眼睛,從我最了解的教育的發展,來看共和國6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

學生:

書包網兜毛巾花格布軍挎包(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

查看全文

藝人國慶60周年征文

他頭發白了,皺紋深了,但身體仍十分硬朗,背不駝眼不花,講話不急不慢,思維清晰、活躍,這位銀發老人正在向只有15歲的學生傳授手捏泥人技藝。××新聞頻道《第一看點》、都市頻道《阿福聊齋》、揚子晚報等多家媒體記者紛紛采訪這位老藝人,用文字或攝影記錄這一感人的情景。

這位老藝人呂信捷現年77歲,惠山泥人傳奇人物高標的弟子之一。年輕時憑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從西子湖畔的杭州來到“泥人之鄉”的××拜師學藝,如愿進入惠山泥人廠工作,從藝56個春秋,多次創作出全國有影響力的作品,帶徒弟21名,如今全家有5人捏泥人,成為錫城名副其實的“泥人之家”。

說起惠山泥人的傳說、歷史和傳承等話題,呂老就很自然地打開了話匣子:1953年,我19歲時在杭州讀書,在中國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遇到了在講學的××惠山泥人大師高標,現場手捏泥人《武松打虎》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后來就瞞著家里退學,偷偷來到了××找高標師傅,幾經周折,終于被收留。

那時,惠山古鎮一條街上捏泥人的私人作坊較多,我晚上住閣樓,在被子里打手電筒捏泥人學藝。泥人在我心中,不僅親近無比,而且分量很重。自此,與泥人結下了深厚感情。

1954年7月1日成立泥人生產合作社時,我當上了第一批練習生,當時《投彈志愿者》作品投產。

1956年天津泥人張傳人張景祜先生遵照對民間藝術的指示精神,在全國范圍只招一個班學生,××被選中二人,我學泥塑,肖毓英(呂夫人)學上彩。目前,央視正在熱播的《望族》電視劇有“××元素”:杜清遠在惠山學會了捏泥人,并親自捏了一個惠山泥人作為定情信物送給王雨秋,他們的感情是因惠山泥人而開始。而我們倆年輕時因“泥人為媒”,與劇中的這段泥人情緣截然不同,《望族》故事情節中,他們倆太曲折、太苦澀,而我們倆相愛相守,日子過得和順、甜美。

查看全文

旅游局國慶60年精彩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縣旅游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今天,在新中國60年華誕到來之際,能和大家一起暢談“迎國慶·講文明·樹新風”這一主題,我感到非常激動和興奮。我演講的題目是《讓我們的心靈與××同美》。

作為旅游工作者,我想說說獅子山。這不僅因為獅子山天賜美景,文化彰顯,早已名揚四方。更因為獅子山的發展凝聚了多少先輩的心血,留下了多少感人的故事。獅子山是上天賜予武定的寶貴財富,獅子山是武定的一張名片,獅子山是武定文化旅游業發展的龍頭。正因為如此,多少代有良知、有遠見的武定人象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著他們心中的靈山圣地。曾幾何時,華夏大地刮起了“超英趕美”的旋風,城鎮農村伐薪燒炭,大煉鋼鐵,成片的森林倒下了,荒山禿嶺增多了,而××依舊那么蒼翠;曾幾何時,“破四舊”的吶喊聲振聾發聵,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中,多少廟宇被燒,多少文物被毀,而獅子山正續禪寺依舊法相莊嚴,廟宇井然。這不能不感謝我們的先輩們所付出的辛勞和汗水,甚至是血的代價。

保護獅子山,更要開發和利用好獅子山,真正實現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造福于武定人民。上世紀80年代初,一陣清風撲面而來,獅子山更加綠意盎然。這是改革的春風,有著先知先覺的武定人敏感地意識到,開發獅子山,發展旅游業的時機已經到來。于是修公路、修廟宇、建賓館、開發建設牡丹園、完善配套旅游服務基礎設施,獅子山成為了云南首批為數不多的旅游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后續的開發建設中,歷屆縣委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了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獅子山更具有了靈氣和活力。

然而,事與愿違的是,當更多的人關愛獅子山、守護獅子山的同時,也有那么少數人惡意破壞獅子山,干著損人不利己的事。獅峰在望石牌坊是縣城通往獅子山游行步道上的一個標志性建筑,由旅游部門籌資20多萬元修建。高大的牌坊氣勢雄偉,昂首的雙獅威風凜凜,向登山的游人訴說著××的神奇與雄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標志性建筑卻在建起來不久,就持續遭到人為破壞,先是石獅子外圍鋼筋護欄被盜賣,后是石獅子周圍的雕花石護欄被推倒砸毀,再就是石獅子遭了殃,今天掉了舌頭,明天斷了腳趾,威風凜凜的獅子已是遍體鱗傷,還不知會遭到怎樣的、更大的傷害?獅子山是一方風水寶地,也就成了很多人葬墳的首選。于是,非法買賣墓地,亂埋濫葬的勢頭始終難以得到遏制,白天有人管,晚上偷著葬,叫人防不勝防。也許今天你還在某快草地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愉快地做著健康操,明天再來的時候,這里已隆起高高的墳墓,讓您無立足之地。據初步統計,目前獅子山景區內的墳墓已達1600多冢,還不包括活人墓,而且每年還以幾十冢新墳的數量增加。我們不凡試想一下,照此發展下去,再過幾十年,或者上百年,獅子山真正變成了墳場,滿眼望去,只見墳墓相連,芳草凄凄。到那時,我們的游客到××游玩時就只能在墳墓間穿梭游走。到那時,誰還會由衷地發出感嘆,獅子山真美?

我們熱愛獅子山,我們更應該以實際行動保護獅子山,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雖然一些對獅子山的破壞行為讓我們心痛,但更多關心愛護獅子山的好人好事卻時常感動著我們。李有明,一個平凡的名字,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在爬山過程中當他看到圓覺庵小箐道路上的石板斷了一塊,他親自到石材廠找了一塊同樣大小的石板,用摩托車拉到山上,再背到箐底支砌好,讓大家更好地走路。當他看到路邊一顆挺拔筆直、胸徑30多厘米的沙欏樹因為長期雨水沖刷,樹根裸露,就要傾倒時,他自己出錢購買了水泥、沙石,并動員家人參與,親自動手為這棵大樹支砌起了保護擋墻。陳曉峰,南街社區一名普通的農民,多年來,長期堅持登××鍛煉身體,與別人不同的是,他登山時手里總是提著一個大口袋,那是他撿拾垃圾的專用袋。每天上山下山途中,發現有垃圾他就撿拾,常常下到山腳時,已有滿滿一袋垃圾,然后他將垃圾進行分揀,紙制品、塑料制品可以賣的就拿去賣點零花錢,不能賣的就倒入垃圾桶······。象這樣的好人好事還有很多很多,或許她們在上山的路旁栽了一棵小花,種了一棵小樹,看起來很平常,更說不上驚天動地,可歌可泣,但卻為××增添了一抹亮色。我不知道她們是誰,但我知道,她們一定是熱愛獅子山的人,并有著象獅子山一樣美麗的心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