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骨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12:53: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橈骨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橈骨頭骨折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評價橈骨頭骨折切開復位微型鋼板螺釘內固定的臨床效果。方法應用微型鋼板螺釘治療橈骨頭骨折21例,術后將肘關節伸直位前臂中立位固定5~10d。結果術后隨訪6.5個月。21例患者中19例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時間10周。肘關節活動好,無活動痛。2例骨折未愈合,1例行單純橈骨頭切除術,1例行假體置換術。結論就目前隨訪結果分析,切開復位微型鋼板螺釘固定治療橈骨頭骨折,愈合率高,肘關節功能優良。該方法操作簡單,易于掌握,是一種橈骨頭骨折理想的治療方法。【關鍵詞】橈骨頭;骨折;微型鋼板螺釘TheSurgicalTreatmentoftheRadialHeadFracturesCAOLihe,HEDonghuang,ZHANGYijun,etal(DepartmentofOrthopaedics,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BaotouMedicalCollege,Baotou014010,China)Abstract:ObjectiveTheclinicaleffectof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withminiplatesandscrewsfortheradialheadfractureswasreported.Methods21fracturesoftheradialheadhadbeentreatedwithminiplatesandscrews.Externalfixitionwasusedtolocktheelbowinextensionwiththeforearminneutralposition510daysafteroperation.ResultsThepatientswerefollowedup6.5months.19of21united,timetounionaveraged10weeks,theactivitiesofelbowjointweregood,nopain,2casesweren′tunited,onehadaradialheadresection,theotherhadaprosthesisreplacement.ConclusionAsouranalysis,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withminiplatesandscrewsfortheradialheadfracturesmostlikelyleadstohighunionandfinefunctionofelbowjoint.Itisawieldandidealmethodwithsimplemanipulation.Keywords:radialhead;fracture;miniplateandscrew橈骨頭骨折在成人肘部損傷中較常見,約占20%[1]。橈骨頭是肘部第二個重要的穩定結構。在肘部最重要的穩定結構被損毀的前提下,行橈骨頭切除是不恰當的[2],可能會導致橈骨向近側移位,外翻不穩定[3]。我們于2000年至2006年應用切開復位微型鋼板螺釘固定治療橈骨頭骨折21例,效果滿意。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21例,男性19例,女性2例;年齡28~40歲,平均34歲。右側15例,左側6例。MasonⅠ型7例,MasonⅡ型12例,MasonⅢ型2例。致傷原因:墜落傷18例,交通傷3例。骨折時間至手術時間6h~7d。1.2手術方法臂部驅血,止血帶控制下操作。切口起自肱骨外上髁近端2~3cm并弧向背側平行于橈骨跨越肱橈關節,長度為3~4cm。注意保護皮神經。在后側的肘肌與前側的尺側腕伸肌間切開深筋膜,小心分開兩塊肌肉,近側分離關節囊,至少顯露出肱骨外髁。前臂旋前到最大以保護骨間背側神經。在肱骨外髁外側切開關節囊并向遠側延伸。在近側,將關節囊從肱骨外髁前方剝離,避免向后剝離損傷外側副韌帶。如要更多顯露橈骨頸,環狀韌帶需要切開。找到骨間背側神經加以保護。清除骨折塊間血腫,必須徹底清除關節面骨折塊間的嵌壓骨塊,并用細克氏針進行準確的復位及固定,骨折粉碎時可能需要植骨。如是單純橈骨頭骨折可選用1.5~2.0mm螺釘擰入橈骨頭安全地帶(前臂中立位旋轉,以橈骨頭為中心,旋前65°,旋后45°的110°的弧形范圍)[4]。如合并有橈骨頸骨折,用1.5mm或2.0mm的T/L形鋼板予以固定[5]。無法重建的橈骨頭骨折,應行橈骨頭假體置換[6]。活動肘關節,檢查骨折復位及內固定放置情況。檢查肘關節外翻的穩定性,如不穩定,則修復內側副韌帶。沖洗閉合切口,置引流,前臂中立位肘關節伸直位石膏固定。2結果本組21例患者術后隨訪6~7個月(平均6.5個月)。19例患者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時間10周。術后隔月復查X線片直至判定骨折愈合。肘關節活動好,無活動痛。2例骨折未愈合,1例行單純橈骨頭切除術,1例行假體置換術。典型病例為一男性,33歲,因墜落傷致右橈骨頭骨折6h入院,為MasonⅡ型骨折,應用切開復位微型鋼板螺釘固定。術后隨訪6個月,骨折愈合,肘關節功能滿意,見圖1~4。圖1術前肘關節正位X線片圖2術前側位X線片圖3術后3個月正位X線片圖4術后3個月側位X線片3討論3.1適應證及禁忌證適應證:橈骨頭脫位超過2mm,或橈骨頸骨折成角移位;關節內骨折,骨折線通過關節唇或骨折塊超過關節面的1/2;下尺橈關節韌帶及橈側副韌帶或尺骨冠狀突聯合損傷。禁忌證:無法內固定的嚴重粉碎性骨折;伴有下尺橈關節骨間韌帶及橈側副韌帶或尺骨冠狀突損傷者,則考慮切除橈骨頭或假體置換。3.2內固定物的選擇通常應用1.5~2.0mm的螺釘對邊緣型骨折塊或楔形骨折塊進行拉力固定。壓縮骨折可用相同型號螺釘。對于粉碎壓縮的橈骨頭骨折或合并有橈骨頸骨折,應使用微型T板或L板做支持固定。3.3手術技巧與體會楔形骨折:骨折易復位可用2.0mm拉力螺釘固定。將嵌插于關節間隙的軟骨碎片予以清除。螺釘帽應進行埋頭處理。壓縮骨折:用小骨鉤或小骨膜起子撬撥復位,必要時在肱骨外髁取松質骨植骨。應用小型螺釘作為位置螺釘固定或應用微型T板或L板做支持固定。粉碎骨折:復位后用細克氏針臨時固定,應用微型T板或L板做支持固定。復位時注意保護骨折塊間相連的骨膜。接骨板應進行預彎以適應局部骨骼形態,從而避免在上尺橈關節部位發生撞擊。同時,固定骨折后修復環狀韌帶,被動活動肘關節以檢查其穩定性。合并肘關節脫位的病例應修復外側副韌帶。3.4對于失敗病例的評估在本病例組中2例患者失敗。2例均為高能量粉碎骨折MasonⅢ型,復位困難,內固定后欠穩定,發生骨不愈合。對于橈骨頭粉碎骨折,如術中橈骨頭難以重塑或內固定不穩定,應行假體置換術。人工假體置換術可作為治療粉碎嚴重橈骨頭骨折的一種選擇。綜上所述,隨著小型植入物設計和應用技術的提高,使橈骨頭骨折的內固定變得更可靠[7]。其成功依賴于準確選擇手術指征,正確評估骨折與軟組織損傷以及熟練的手術技術。【參考文獻】[1]RommensPM,VerbruggenJ,BroosPL.Retrogradelockednailingofhumeralshaftfractures[J].JBoneJointSurg(Br),1995,77(1):8489.[2]McKeeMD,SeilerJG,JupiterJB.Theapplicationofthelimitedcontactdynamiccompressionplateintheupperextremity:ananalysisof114consecativecases[J].Injury,1995,26(10):661666.[3]KyleRF,SchaffhausenJM,BechtoldJE.Biomechanicalcharacteristicsoninterlockingfemoralnailsinthetreatmentofcomplexfemoralfractures[J].ClinOrthop,1991,(267):169173.[4]斯特恩.骨科關鍵技術[M].溫建民,譯.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4849.[5]吳慶.微型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頭及橈骨頸骨折27例[J].實用骨科雜志,2004,10(5):471472.[6]ThomasP.Ruedi,WilliamM.Murphy.骨折治療的AO原則[M].王滿宜,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334.[7]Browner,BD.創傷骨科學[M].王學謙,譯.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7:13771378.
成人橈骨頭骨折分析論文
【關鍵詞】成人橈骨頭骨折
橈骨頭骨折是常見的肘部損傷,在國內,孤立性的橈骨頭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1%~2%,占全部肘部創傷的11%。由于橈骨頭有特殊的解剖形態、血流供應和生物力學作用,其治療存在較多的爭議。本文作者復習國內外的文獻后就成人橈骨頭骨折的治療現狀作一綜述。
1解剖和生物力學
橈骨頭為盤狀,其上面凹陷,覆予軟骨與肱骨小頭相關節。橫截面上橈骨頭略呈橢圓形,其周圍有一軟骨,構成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骨切跡對合,是前臂旋轉活動的重要結構。整個橈骨頭位于肘關節囊內,其血供主要來源于橈動脈返支和骨間上動脈所形成的骨膜動脈網以及髓內血供,無任何韌帶、肌腱附著,因而骨折移位時易造成橈骨頭缺血致骨不連或橈骨頭壞死。
肘關節在屈曲時可以產生4倍于體重的力量,研究表明,橈骨頭具有作為杠桿傳導肱橈關節所受的承載負荷和穩定肘關節的作用,在前臂旋轉伸肘時,肱橈關節具有最大接觸面積并傳導最大負荷,即使將前臂骨間膜切斷,肱橈關節仍可傳導手和前臂至肱骨載荷的55%~60%[1]。在肘關節的后外側旋轉穩定性方面起主要穩定作用的是外側副韌帶,而橈骨頭起著輔助和次要的作用。
如果肘關節的韌帶完好,橈骨頭切除對整個肘關節活動的影響并不大,因為對抗肘關節的外翻應力主要依靠內側副韌帶。但橈骨頭切除后,橈骨絕對長度縮短,橈骨上端空虛,肱橈關節及上尺橈關節接觸消失,可出現橈骨向近端移位,進而可引起尺骨彎曲、下尺橈關節半脫位、骨間膜增寬或繼發肘腕關節和前臂疼痛。
橈骨頭骨折治療方法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討論橈骨頭骨折的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治療橈骨頭骨折35例,按Manson分型,Ⅰ型9例;Ⅱ型11例,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3例;Ⅲ型13例,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5例,EssexLopresti損傷1例;Ⅳ型2例,均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其中尺骨冠狀突骨折1例。Ⅰ型骨折肘關節制動2周后開始功能鍛煉;Ⅱ型骨折橈骨頭切開復位固定后,檢查肘關節伸直位外翻穩定性,早期肘關節功能鍛煉;Ⅲ型骨折切開復位或橈骨頭切除,石膏固定3周;Ⅳ型骨折先復位肘關節,肘外側入路切開復位固定橈骨頭,合并冠狀突骨折者肘前入路切開復位固定,石膏固定3周。結果30例患者得到平均2.1年隨訪,按照Anderson肘關節屈曲及前臂旋轉功能評價標準評價。Ⅰ型7例:優5例,良2例;Ⅱ型9例:優4例,良4例,差1例;Ⅲ型12例:優5例,良2例,可1例,差4例;Ⅳ型2例:可1例,差1例。結論按橈骨頭骨折Manson分型,隨著損傷級別增加,治療效果逐漸變差。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者,術畢檢查肘關節伸直位外翻穩定性,不穩定者石膏固定3周,不必切開修復。橈骨頭切除適用于Manson型切開復位固定困難者,效果好。【關鍵詞】橈骨頭骨折;外科治療;手術治療橈骨頭骨折是肘部常見的關節內骨折,盡管治療技術有顯著進步,但對骨科醫生來講,仍然是一個挑戰。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我科共收治橈骨頭骨折35例,采用Manson分型[1]對骨折進行分類治療,并強調早期功能鍛煉,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齡31.5歲。左側14例,右側21例。按Manson橈骨頭骨折分型,Ⅰ型9例;Ⅱ型11例,肘內側副韌帶損傷3例;Ⅲ型13例,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5例,EssexLopresti損傷[1]1例;Ⅳ型2例,均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其中尺骨冠狀突骨折ReaganMorreyⅡ型1例。1.2治療方法MansonⅠ型橈骨頭骨折保守治療,肘關節制動2周后開始功能鍛煉;MansonⅡ型橈骨頭骨折手術治療,取肘關節外側入路,可吸收棒固定3例,微型鋼板螺釘6例,克氏針2例。橈骨頭固定后,檢查肘關節伸直位外翻穩定性,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3例均無肘外翻不穩定,自疼痛消失后即開始主動伸屈肘功能鍛煉;MansonⅢ型橈骨頭骨折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10例,其中微型螺釘加克氏針5例,微型鋼板2例,克氏針3例;橈骨頭切除3例。術畢檢查肘關節伸直位外翻穩定性,5例術前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者均有肘外翻不穩定,其中包括橈骨頭切除3例,屈肘90°內翻石膏固定3周,其余均自疼痛消失后即開始主動伸屈肘功能鍛煉;MansonⅣ型骨折番肘外側入路,切開復位固定橈骨頭,微型鋼板固定2例。合并尺骨冠狀突骨折1例采用肘前入路切開復位固定,石膏固定3周后開始伸屈功能鍛煉。2結果所有傷口均一期愈合。本組中1例MansonⅢ型橈骨頭骨折,術前查體雖腕部未受外力但下尺橈關節有疼痛,腕部X線片亦未見異常,橈骨頭骨折塊游離進入肘內側,診斷EssexLopresti損傷,切開復位微型螺釘加克氏針固定橈骨頭。術后半年復查下尺橈關節無疼痛,骨折雖愈合但肘關節功能差,主要是前臂旋轉功能(旋前30°,旋后10°),后切除橈骨頭,術后3個月復查,前臂旋前50°,旋后4°,改善明顯。35例患者中5例失訪,30例患者得到隨訪1.8~3.2年,平均2.1年。功能評價按照Anderson肘關節屈曲及前臂旋轉功能評價標準[2],優:肘關節活動正常;良:肘關節屈曲受限10°,前臂旋轉受限30°以內;差:未達到上述標準。Ⅰ型骨折7例:優5例,良2例;Ⅱ型骨折9例,優4例,良4例,差1例;Ⅲ型骨折12例:優5例(包括3例橈骨頭切除者),良2例,可1例,差4例;Ⅳ型骨折2例:可1例,差1例。3討論Manson將橈骨頭骨折分成四種類型[1]。Ⅰ型:骨塊無移位的(邊緣)骨折;Ⅱ型:骨塊有移位的骨折;Ⅲ型:粉碎性骨折;Ⅳ型:骨折(粉碎性)伴有肘關節脫位。分析本組治療結果,MansonⅠ型橈骨頭骨折,骨折塊移位可能小,僅需制動2周,早期開始功能鍛煉,效果滿意;MansonⅡ型骨折,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恢復橈骨頭形態。術前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者,橈骨頭固定后常規檢查肘關節伸直位外翻穩定性,本組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3例均無肘外翻不穩定,自疼痛消失后即開始主動伸屈肘關節功能鍛煉,獲得滿意效果;MansonⅢ型骨折橈骨頭粉碎,多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對于橈骨頭尚能作內固定者,采用切開復位固定,無法固定者則切除,可獲得滿意療效;MansonⅣ型骨折通常效果較差。本組病例隨著損傷級別增加骨折粉碎程度加重,即使有微型鋼板這樣的固定器材,恢復橈骨頭外形和牢固固定亦很困難,加上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不能早期開始功能鍛煉,所以效果逐漸變差。本組中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者較多,肘內側腫脹,皮下淤血,觸診有漂浮空虛感,伸肘外翻活動大于健側,即可能為肘內側副韌帶損傷。但肘內側副韌帶損傷是否需要早期修補,我們的經驗是橈骨頭固定后常規檢查肘關節伸直位外翻穩定性。MansonⅡ型骨折中3例術前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者,術中骨折解剖復位均無肘外翻不穩定;MansonⅢ型橈骨頭骨折中5例術前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者,術畢檢查均有肘外翻不穩定,其中包括橈骨頭切除3例,屈肘90°內翻位石膏固定3周,使其自然愈合,日后復查并未出現肘外翻不穩定。內側副韌帶在肘外翻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肘關節最大伸直時,前關節囊及骨關節起相等的外翻穩定作用。屈肘90°時內側副韌帶對外翻力提供55%的穩定作用,其中前斜部是內側副韌帶最需要的部分。Jobe尺側副韌帶重建的兩個適應證[1]為:a)當渴望保持肘關節活動能力的投擲運動員出現副韌帶急性完全破裂時;b)當至少保守治療3個月后慢性疼痛或不穩定仍沒有改善者。但是最近一些文獻強調一期修復內側副韌帶的重要性。Beingessner[3]提出,在橈骨頭切除合并肘內側副韌帶損傷的尸體模型中,僅采用橈骨頭置換而不修復肘內側副韌帶,肘關節穩定性不能恢復;若采用橈骨頭置換且修復肘內側副韌帶,肘關節的運動軌跡與穩定性得到恢復。橈骨頭切除與固定對肘關節切除功能的影響,本組MansonⅢ型橈骨頭骨折中3例橈骨頭切除的病例與內固定病例比較,在早期獲得了良好的旋轉、伸屈功能,肘關節的外翻穩定性與內固定病例比較并無明顯差別。最近國內一些文獻稱,內固定組較切除組有更好的療效,主要表現在肘關節穩定和肌力等方面。我們的意見是上肢不負重無須過分強調穩定與肌力,要考慮關節活動范圍,只要功能良好,并非不可切除,尤其是一些粉碎性骨折,難以達到堅固固定不能早期鍛煉者。在我們隨訪的病例中,多數患者肘關節伸屈活動能達到正常或稍差,但前臂旋轉功能通常較差,這不能不說與較多的內固定物有關,甚至有時難以恢復正常的上尺橈關系。對于合并EssexLopresti損傷及MansonⅣ型合并冠狀突骨折脫位的病例,早期切除橈骨頭是不適當的,因其合并廣泛的骨間膜操作,切除后易引起橈骨上移及下尺橈關節脫位。【參考文獻】[1]盧世壁.坎貝爾骨科手術學[M].第9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272;2274;1368.[2]AndersonLD,SickTD,ToomsRE,pressplatefixationinactuediaphyscalfracturesoftheradiusandulna[J].JBoneJointSurg(Am),1975,57(3):287.[3]BeingessnerDM,DunningCE,GoreonKD,etal.Theeffectofradialheadexcisionandarthroplastyonelbowkinematicsandsatability[J].JBoneJointSurg(Am),2004:86(8):17301739.
微型螺釘內固定治療橈骨小頭骨折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研究微型螺釘內固定治療橈骨小頭骨折的治療方法和結果。方法對12例橈骨小頭MasonⅡ、Ⅲ、Ⅳ型骨折行切開復位微型螺釘固定并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結果術后隨訪9~13個月,按Steinberg的主觀功能評定方法,優6例,良5例,差1例,優良率為95%,骨折平均愈合時間為24周。結論用微型螺釘對橈骨小頭骨折作固定,具有復位滿意、固定可靠、方法簡單,利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等優點,是治療橈骨小頭骨折的理想方法。【關鍵詞】橈骨小頭骨折;微型螺釘;內固定橈骨小頭骨折較常見,占肘部損傷的20%,治療方法尚有分歧,包括保守治療的時間,手術治療的切開復位內固定以及橈骨小頭切除和小頭置換等[1]。我科從2004年7月至2006年8月對12例橈骨小頭骨折患者行切開復位微型螺釘內固定術,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共12例12肘,男4例,女8例;年齡18~52歲,平均31歲。受傷原因:車禍傷7例,跌傷5例,均為閉合傷。術前均行關節正側位片及CT檢查。根據Mason分型[2],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2例。1.2手術方法采用Kocher切口,由尺側伸腕肌及肘肌間進入,部分掀起尺側伸腕肌,顯露出肘外側副韌帶并探查。若韌帶復合體完好,將韌帶在尺骨附著處的前方關節囊作橫行切開并向前后牽開,直視下復位。用0.8mm的克氏針暫時固定骨折前半部后,與克氏針相平行鉆孔、測深、攻絲埋頭后旋入合適長度的2.7mm螺釘。注意避免勿使螺釘穿透對側皮質,螺釘可植入小頭的邊緣,此處在前臂極度旋前及旋后位時都不與尺骨相關聯。1.3術后處理術后24~72h拔除皮片引流,應用抗生素5~7d,均以石膏托固定肘關節于旋后位,如固定可靠用輕便關節被動練習器訓練2~3周。3周時復查X線片,若骨折穩定,則開始輕柔的主動活動,鼓勵被動的旋前旋后,但避免在前臂旋前位屈肘,否則將增加骨折端的應力。2結果本組12例,術后隨訪9~13個月。按Steinberg的主觀功能評定法進行評定,優:肘關節活動正常,無疼痛,本組6例;良:肘關節活動度喪失小于20°,輕度疼痛,本組5例;差:肘關節活動喪失大于20°,休息痛,本組1例。愈合時間15~38周,平均24周。3討論3.1手術時機選擇及術前準備本組患者手術均在入院后3~5d內進行,此時軟組織腫脹基本消退,炎性反應輕,利于切口的顯露和閉合。在術前常規應用消腫、脫水治療。本組12例均常規行CT掃描,雖然普通X線片對大多數骨折可做出比較明確的診斷,但是通過CT在軸位、矢狀面及冠狀面對橈骨頭的掃描,可以評估骨折的范圍、骨塊的大小及移位和粉碎程度,對術前內固定的準備和手術中復位、固定有較強的指導意義。3.2橈骨小頭骨折治療的選擇對于Mason分型中的Ⅰ型骨折,治療方法沒有分歧,學者們都支持行保守治療,并行早期的功能訓練,基本可獲得良好的功能。而Ⅱ型骨折的治療需要考慮骨折的范圍及移位的程度,還有患者對肘部功能的要求以及是否有合并損傷,是否出現機械阻擋等因素。如無機械阻擋,可行保守治療。如有機械阻擋或合并損傷,就有手術干預的必要性。而Ⅲ、Ⅳ型骨折治療的爭議焦點在于是優先選擇內固定還是橈骨小頭切除或者橈骨小頭置換。橈骨頭的生理作用包括兩部分,即傳導應力和維持肘關節外側的穩定性,橈骨頭的存在對保持肱橈關節的生物力學特性至關重要,尤其在合并肘關節周圍韌帶損傷的情況下。筆者以為對于MasonⅢ、Ⅳ型骨折的治療,應首先從前臂骨間膜及肘關節的功能解剖考慮,橈骨頭承擔著約30%的肘關節外翻穩定作用,其不僅在內側副韌帶損傷時是肘關節抵抗外翻應力的重要結構,而且在骨間膜破裂時可防止橈骨向近端移位。如首先選擇行橈骨小頭切除,極易發生橈骨向近端移位,從而導致下尺橈分離,出現疼痛、旋轉障礙。Leppilahti等[3]對23例因單純橈骨頭骨折行橈骨頭切除術的患者平均隨訪5年,發現并發癥發生率極高,如腕關節不適、橈骨近側移位、肘關節活動障礙、腕肘關節炎等。由于內固定物的發展,現在內固定物規格齊全,使橈骨頭骨折的堅強內固定成為可能。Boulas等[4]比較切開復位內固定、橈骨頭切除、硅假體置換及非手術方法治療橈骨頭骨折,發現切開復位內固定對握力影響最小。對于固定失敗的病例,可延期至傷后4~6周再切除橈骨頭。3.3手術注意事項較好的橈骨小頭骨折顯露是經肘及尺側腕伸肌間隙進入,注意保護骨間背神經。對于有軟組織附著的小骨塊應小心保護其血供。復位時首先保證關節面的解剖復位,以克氏針臨時固定后,維持前臂中立位,在橈骨前后位平分線的前65°和后45°之間確定“安全區”。由于其外側不與尺骨近端相關節,在該區域安放內固定物不會對前臂旋轉帶來不利影響。然后在軟組織保護套保護下鉆孔、攻絲、旋入合適的螺釘,注意避免鉆透對側皮質。縫合關節囊時避免過緊或重疊影響前臂旋轉。對于復位后橈骨頸若有骨缺損,一期行植骨術,達到早期誘導成骨作用,防止橈骨頭塌陷。3.4并發癥及防治術中應注意不要過分暴露橈骨頸遠側或過度牽拉旋后肌,以免損傷橈神經深支。注意保護骨塊的軟組織附著,以免影響血供,發生橈骨頭不愈合或橈骨頭壞死。術后主要是內固定失敗,術中應對骨折形成可靠的固定,并以標準的AO技術操作,使每一枚螺釘都對骨折形成良好的把持力,術后利于CPM訓練,盡量避免主動活動以防止肱橈關節壓力增高。定期復查X線片,了解骨折愈合情況,合理指導功能訓練。肘關節損傷的異位骨化發生率高,在手術時盡量減少對肌肉的牽拉損傷,術中徹底沖洗傷口,術后避免強力被動活動,都對防止異位骨化的發生有一定作用,必要時可口服消炎痛來預防。總之,通過合理的術前評估,術中可靠的內固定及術后合理的鍛煉,內固定手術不失為治療橈骨頭骨折的理想方法。【參考文獻】[1]曾炳芳,張長青.2004創傷骨科新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84.[2]MasonML.Someobservationsonfracturesoftheheadoftheradiuswithareviewofonehundredcases[J].BrJSurg,1954,42(172):123132.[3]LeppilahtiJ,JalovaaraP.Earlyexcisionoftheradialheadforfracture[J].IntOrthop,2000,24(3):160162.[4]BoulasHJ,parisonof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vs.excision,silasticreplacement,andnonoperativemanagement[J].ChirMain,1998,17(4):314320.
鋼板治療橈骨小頭骨折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評價微型鋼板治療MasonⅢ型橈骨小頭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對10例MasonⅢ型骨折進行微型鋼板內固定,根據患者肘關節活動疼痛、穩定性和肌力情況,依照Broberg和Morrey肘關節評分標準進行功能評價。結果10例患者隨訪12~24個月,平均20個月,肘關節平均評分58分(30~90)分,其中優1例,良4例,差5例,優良率50%。結論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的MasonⅢ型橈骨小頭骨折,不能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如果要獲得較好的肘關節活動和早期康復,可考慮橈骨小頭切除或置換。【關鍵詞】微型鋼板;橈骨;骨折;內固定AClinicalStudyofTreatingMasonⅢRadialHeadFracturebyMinitypePlateInternalFixationWANGZhijun,YINGAngao,LIUFuguang(DepartmentofOrthopaedicsTengchongCountyPeople′sHospital,Tengchong6791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assesstheeffectstoutilizeminitypeplateinternalfixationinradialheadfractureofMasonⅢ.Methods10casesofpatientswithclosedradialheadfracture(MasonⅢ)underwentminitypeplateinternalfixationbyopenreduction,andthefunctionalevaluationofelbowwascarriedoutbythepain,stability,myodynamiaofelbow,togetherwiththeelbowjointscoreofBrobergandMorrey.ResultsIn10caseofpatientswith12~24monthsfollowup(averagetime20months),theelbowjointmeanscoreis58(30~90)withexcellentcase1,good4,poor5,andthefinenessrateis50%.ConclusionItisfailedtotreatcomplicatedradialheadfracturebyminitypeplateinternalfixation,whilemaybeitisbettertoresectorreplaceradialheadforthesetypes.Keyword:minitypeplate;radiusfracture;internalfixation隨著對橈骨小頭在肘關節外側柱穩定作用的重要性的認識及內固定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肘部外傷后及功能恢復要求的提高,對復雜的橈骨小頭骨折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采用內固定技術。為了探索對復雜橈骨小頭骨折,進行內固定治療的效果,我們在2004年8月~2007年8月對10例橈骨小頭MasonⅢ型骨折患者進行了切開復位微型鋼板固定術,隨診結果不夠滿意。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10例,男8例,女2例;年齡35~68歲,平均45.6歲,左側6例,右側4例,均為MasonⅢ型骨折。所有患者均于傷后1~2周內手術固定。1.2手術方法采用臂叢麻醉,驅血后上氣囊止血帶,kocher入路,術中旋前患肢,可避免損傷橈神經深支。切開環狀韌帶及部份旋后肌,即可充分暴露橈骨小頭,因10例骨折均粉碎脫落,故只能將骨塊取出后拼裝,恢復頭部解剖形態后用2~3枚微型螺釘固定并埋頭處理,再將橈骨頭用微型鋼板固定于橈骨上,直視下骨折對位、對線良好,旋轉活動不受限,沖洗傷口,并修復環狀韌帶,逐層關閉傷口。常規放置負壓引流,術后不用石膏固定,3~7d后行功能鍛煉。1.3臨床評價表1肘關節力量、穩定性及疼痛的評分方法根據患者肘關節活動度,肌力,穩定度和疼痛情況,按照Broberg和Morrey的肘關節評分標準[1]進行評分,其中肘關節活動度的評分方法如下:肘關節屈伸評分=0.5×肘關節屈伸弧,滿分27分,旋前評分=0.1×旋前角度,滿分6分,旋后評分=0.1×旋后角度,滿分7分。其中屈伸弧的極限值定義為135°,旋前弧定義為60°,旋后弧定義為70°。其他評分方法見表1,滿分100分,95~100分為極好,80~94分為好,60~79分為一般,0~59分為差,同時觀察有無橈骨小頭壞死及異位骨化、骨不連的發生。2結果所有患者隨訪12~24個月,平均18個月,本組病例肘關節屈曲平均105°(80°~120°),伸直平均50°(25°~80°),旋前平均35°(0°~70°),旋后平均30°(10°~65°);遺留肘部疼痛者7例,其中輕度3例,中度2例,重度2例。肘部及腕部無力者6例,其中輕度無力者2例,中度無力3例,重度無力1例。肘關節外翻不穩定者5例,均為輕度不穩。肘關節功能評分平均60分(30~86)分。其中優1例,良4例,差5例,優良率50%。10例中有5例骨延遲愈合,3例骨不連,1例異位骨化,結果差的5例中3例骨不連,2例因對疼痛無法耐受而放棄鍛煉,本組病例中4例因疼痛和功能障礙行二期橈骨小頭切除。3討論橈骨小頭骨折在肘部骨折中約占17%~19%[2]。根據Mason分型為Ⅰ~Ⅲ型,Ⅰ~Ⅱ型手術非手術均能取得良好效果,近年來為了維持肘關節穩定性,對于Ⅲ型骨折的治療觀點也傾向于盡可能通過內固定的方法保留橈骨小頭。因為大多數學者認為橈骨小頭切除會帶來肘關節的外翻不穩、橈骨的進行性上移、下尺橈關節的紊亂、腕尺側撞擊綜合征以及繼發的肘部、腕部疼痛和無力等后遺癥[3,4]。我們嘗試采用微型鋼板及螺釘內固定治療MasonⅢ型的橈骨小頭骨折,隨訪結果不良,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a)骨折均為粉碎性,在復位時頭部骨折塊與周圍軟組織徹底分離血供受損嚴重,術中放置鋼板常常打開環狀韌帶,加重了軟組織損傷。在軟組織損傷未明顯恢復前患者常因疼痛而放棄功能鍛煉,使關節功能恢復較差。b)該組病人年齡偏大。骨折愈合在年齡大的人群中常出現骨延遲愈合,這可能是本組病例結果與其他文獻結果存在一定差異的原因。c)在患者看到骨折延遲愈合時產生的不良心理反應,主觀上放棄了功能鍛煉或功能鍛煉未按醫囑完成,可能也是本病例結果不盡人意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認為MasonⅢ型橈骨小頭骨折考慮手術固定應慎重,因骨折固定難度較大,追求良好復位及固定常使原本脆弱的骨質血供遭到進一步破壞。內固定置入不當引起的刺激可能造成肘關節僵硬及疼痛,對于粉碎程度過大的骨折,不合理的固定反而造成肘關節的病廢,在這種情況下行橈骨小頭切除或置換可能是明智的選擇。【參考文獻】[1]BrobergMA,MorreyBF.Resultsofdelayedexcisionoftheradialheadafterfracture[J].JBoneJointSurg(Am),1986,68(5):669674.[2]MorreyBF.Radialheadfracture[M]∥MorreyBF.Theelbowanditsdisorders.2nded.Philadelphia:WBSaunder,2000:341364.[3]HerbertssonP,JosefssonPO,HasseriusR,etal.UncomplicatedmasontypeⅡandⅢfracturesoftheradialheadandneckinadults:alongtermfollowupstudy[J].JBoneJointSurg(Am),2004,86(3):569574.[4]KingGJ,EvansDC,KellamJF.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fradialheadfractures[J].JOrthopTrauma,1991,5(1):2128.
兒童尺橈骨骨折研究論文
兒童尺橈骨遠端骨折是兒童常見骨折之一,尺橈骨完全骨折后,骨折端常發生旋轉、成角或背向重疊移位,尤其背向重疊移位在臨床上尤為多見[1],若處理不當,可引起腕關節及前臂的功能受限。前臂功能復雜,它所具有的旋轉功能尤為重要。兒童因配合差,在尺橈骨骨折治療中單純應用小夾板固定存在困難,常見的問題是復位外固定后易再次移位。2000年6月以來,我們應用閉合穿針髓內固定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兒童尺橈骨骨折60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齡5~14歲,平均8.7歲。骨折類型:尺橈骨雙骨折45例,單純尺骨骨折8例,單純橈骨骨折7例,均為閉合性骨折。不穩定骨折直接采用手術治療41例,手法復位失敗改用手術治療13例,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后再次移位6例。手術時間3~7天。
1.2手術方法采用臂叢神經阻滯或靜脈麻醉,根據髓腔大小選用1.5~2mm克氏針。
1.2.1尺骨的固定(1)尺骨中上段骨折:進針點為鷹嘴后下方,透視下避開骺板順尺骨干髓腔穿至骨折斷端。手法整復骨折,再將克氏針繼續打入遠折段髓腔,不超過尺骨遠端骺板;(2)尺骨下段骨折:則從尺骨莖突的背側穿針,注意避開骺板并在透視下證實,沿髓腔順行穿至骨折斷端,手法整復骨折后,將針打入近段髓腔,直至達到尺骨鷹嘴部;針尾折彎埋于皮下或露于皮外。
1.2.2橈骨的固定于橈骨遠端背側Lister結節偏橈側處進針,透視下確定進針點位于橈骨遠側干骺端并避開骺板。將克氏針先垂直再漸斜后平行鉆入髓腔,沿髓腔內橈側縱軸方向向近側徐徐打入至骨折端,復位骨折后再將克氏針繼續打入近折段髓腔達橈骨頭下,不要超過橈骨近端骺板。針尾折彎,可埋于皮下或露于皮外。術后處理:抗感染、補液、消腫治療。功能位小夾板固定5~6周,定期復查X線片觀察骨痂生長;鍛煉時要做到由輕到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逐步適應。(1)傷后1~2周,主要以肌肉舒縮為主,囑患者做握松拳活動,按摩患指,絕對避免被動活動。(2)傷后3~5周,繼續肌肉舒縮活動,未被固定的關節應開始活動,患者可以屈伸關節,活動范圍要從小到大,肌肉鍛煉亦要加強,以防肌肉萎縮,但不宜強烈活動。(3)傷后6~8周,患肢多數固定已拆除,應進行全面的肌肉和關節鍛煉,增大活動量和活動范圍,如做攀登上位等活動,直到功能最后恢復,但要避免過分沖擊性活動。功能鍛煉時以肘、腕、掌指關節為主,盡量避免前臂旋轉運動。骨痂明顯增多,骨折線模糊后拆除外固定加強功能鍛煉,此期可行前臂旋轉鍛煉;骨折臨床愈合后拔針。
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手術論文
【關鍵詞】尺橈關節脫位關節炎手術
下尺橈關節在維持腕關節的穩定和力量傳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的治療以往國內多采用尺骨小頭切除,但切除尺骨頭后出現腕關節的生物力學明顯改變,引起腕關節不穩定[1]。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手外科采用Sauvé-Kapandji手術融合下尺橈關節和造成尺骨假關節治療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20例,獲得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齡35~54歲,平均42歲。左側11例,右側9例,12例右側均為優勢手。橈骨遠端骨折14例,下尺橈關節陳舊脫位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4.4年,平均1.5年。
1.2手術方法臂叢或者全身麻醉下,尺背側弧形切口,尺骨小頭處分離保護好尺神經背側支,分離出第5、6伸肌腱鞘,將其打開,尺側伸腕肌腱牽拉向尺側,伸指肌腱牽拉向橈側,切開關節囊,顯露尺骨小頭及下尺橈關節,觀察下尺橈關節損傷情況。咬骨鉗咬除下尺橈關節相鄰的關節軟骨。距下尺橈關節3cm處用電鋸截除長1.5cm尺骨作為骨橋,骨橋兩端先行打磨,使其與橋接尺橈骨接觸面相適應。將尺骨復位,用兩枚螺釘分別固定下尺橈關節面以及尺骨移植段處。尺骨的遠近端截骨面分別用旋前方肌及骨膜包繞。縫合關節囊及伸肌腱鞘,上肢石膏托外固定4周。
2結果
尺橈關節脫位關節炎手術配合探討論文
【關鍵詞】尺橈關節脫位關節炎手術
下尺橈關節在維持腕關節的穩定和力量傳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的治療以往國內多采用尺骨小頭切除,但切除尺骨頭后出現腕關節的生物力學明顯改變,引起腕關節不穩定[1]。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手外科采用Sauvé-Kapandji手術融合下尺橈關節和造成尺骨假關節治療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20例,獲得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齡35~54歲,平均42歲。左側11例,右側9例,12例右側均為優勢手。橈骨遠端骨折14例,下尺橈關節陳舊脫位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4.4年,平均1.5年。
1.2手術方法臂叢或者全身麻醉下,尺背側弧形切口,尺骨小頭處分離保護好尺神經背側支,分離出第5、6伸肌腱鞘,將其打開,尺側伸腕肌腱牽拉向尺側,伸指肌腱牽拉向橈側,切開關節囊,顯露尺骨小頭及下尺橈關節,觀察下尺橈關節損傷情況。咬骨鉗咬除下尺橈關節相鄰的關節軟骨。距下尺橈關節3cm處用電鋸截除長1.5cm尺骨作為骨橋,骨橋兩端先行打磨,使其與橋接尺橈骨接觸面相適應。將尺骨復位,用兩枚螺釘分別固定下尺橈關節面以及尺骨移植段處。尺骨的遠近端截骨面分別用旋前方肌及骨膜包繞。縫合關節囊及伸肌腱鞘,上肢石膏托外固定4周。
2結果
骨細胞瘤術后探討論文
【摘要】探討骨巨細胞瘤復發的相關因素和各種術式的選擇與療效,為臨床治療及降低復發率提供參考依據。[方法]收集本院1996年~2004年經手術病理證實的骨巨細胞瘤53例,根據臨床、X線分級程度采用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大塊切除、人工關節置換等不同手術方式進行治療。通過隨訪觀察療效。[結果]隨訪最短2年6個月,最長6年,平均3年。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術14例,復發6例;腫瘤骨大塊切除,帶血管腓骨髂骨移植術17例,復發1例;22例瘤段切除,均無復發。[結論]長骨骨巨細胞瘤術后復發相關因素復雜多樣,腫瘤復發與Companicci影像學分級、手術方案的選擇有著密切關系;單純瘤體刮除術可致較高比例的腫瘤復發,故正確估計預后和選擇適當的手術方案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骨巨細胞瘤復發相關因素
骨巨細胞瘤是最常見骨腫瘤之一。其特點為潛在惡性,侵襲破壞力大,易局部復發。其復發率多數報道為8%~40%〔1、2〕。近幾年許多學者對降低骨巨細胞瘤術后復發做了許多嘗試,作了許多報道。作者對本院自1996~2004年以來獲隨訪53例骨巨細胞瘤,采用不同的手術治療方式,就其術后復發原因加以分析探討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
本組53例(其中有7例為外院刮除植骨復發后到本院就診),男36例,女17例;年齡16~46歲。發病部位為:脛骨上端15例,股骨下端16例,股骨上端7例,橈骨遠端6例,肱骨8例,腓骨上端1例。所有病例均為術前穿刺取活檢,術后大體標本再次確診。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肘關節的應用
【摘要】康復外科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肘關節功能評分及出院當日患者滿意度。結果:觀察組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系統(MEPS)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2.3%(12/13),高于對照組的80.0%(8/1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可促進肘關節恐怖三聯征患者肘關節功能恢復,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肘關節恐怖三聯征;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肘關節功能;護理滿意度
肘關節恐怖三聯征是指肘關節后脫位,同時合并冠狀突及橈骨頭骨折的肘關節損傷[1]。該病可造成肘關節穩定性結構嚴重破壞,引發關節不穩定、關節僵硬及關節炎等并發癥[2]。臨床以恢復并維持肘關節的結構及其穩定性,使肘關節在功能活動范圍內進行無痛活動為手術治療原則[3]。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由丹麥醫生KEHLETH提出,通過聯合運用各種經循證醫學證實的方法對患者進行管理,以減少圍手術期患者應激反應,進而減少并發癥,促進康復[4]。本研究探討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肘關節恐怖三聯征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接受手術治療的肘關節恐怖三聯征患者23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10例)和觀察組(13例)。對照組男8例,女2例;平均年齡(35.03±5.12)歲;損傷部位左側3例,右側7例;高處墜落5例,車禍4例,摔傷1例。觀察組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齡(33.21±4.29)歲;損傷部位左側6例,右側7例;高處墜落7例,車禍4例,摔傷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15-01-05-003)。1.2納入標準通過X線片、肘關節平掃+三維重建CT診斷為肘關節恐怖三聯征[3];手術治療方式為肘關節恐怖三聯征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外側副韌帶及關節囊修補術+石膏外固定術;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3排除標準伴有精神障礙、嚴重溝通障礙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神經血管損傷及病理性骨折者。
2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