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氰基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23:07: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含氰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含氰基高性能聚芳醚材料論文

【摘要】:本文合成了含氰基的雙二氮雜萘酮單體,然后與二氟芳香單體進行親核取代反應制備了三種含氰基的新型聚芳醚,并用TGA、DSC、GPC等分析測試等手段對其

綜合性能進行表征與測試。結果表明所合成的含氰基聚芳醚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

(T5%>492ºC)、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g=262~320ºC)和良好的溶解性能,易溶于氯代烷烴(如氯仿)和極性非質子溶劑(如DMAc、DMF、NMP等)。

【關鍵詞】:氰基;聚芳醚;高性能

聚芳醚是一類綜合性能優異的特種工程塑料,因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耐熱性、耐腐

蝕性、絕緣性等優點,廣泛用于航空航天、電子器件、機械儀表等領域[1-3]。其高分子主鏈中同時具有剛性的對苯撐和柔性的醚鍵結構,使其在保持優良的機械性能和耐熱性能的同時,具有一定的柔韌性,易于加工成型。含二氮雜萘酮結構聚芳醚是其中一種耐熱性能更為優異的品種,引起了極大的關注[4-9]。它首先由加拿大McGill大學的AllanSHay實驗室于1993年合成[4],國內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課題組也做過這方面的工作[8-9]。由于二氮雜萘酮單體具有扭曲、非共平面和稠環的結構特點,使得這類聚芳醚既具有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和優異的熱穩定性,又可在室溫下溶解于普通的溶劑,改善了聚合物的加工性能。

查看全文

含氰基高性能聚芳醚材料表征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合成了含氰基的雙二氮雜萘酮單體,然后與二氟芳香單體進行親核取代反應制備了三種含氰基的新型聚芳醚,并用TGA、DSC、GPC等分析測試等手段對其綜合性能進行表征與測試。結果表明所合成的含氰基聚芳醚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T5%>492ºC)、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g=262~320ºC)和良好的溶解性能,易溶于氯代烷烴(如氯仿)和極性非質子溶劑(如DMAc、DMF、NMP等)。

【關鍵詞】:氰基;聚芳醚;高性能

聚芳醚是一類綜合性能優異的特種工程塑料,因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耐熱性、耐腐

蝕性、絕緣性等優點,廣泛用于航空航天、電子器件、機械儀表等領域[1-3]。其高分子主鏈中同時具有剛性的對苯撐和柔性的醚鍵結構,使其在保持優良的機械性能和耐熱性能的同時,具有一定的柔韌性,易于加工成型。含二氮雜萘酮結構聚芳醚是其中一種耐熱性能更為優異的品種,引起了極大的關注[4-9]。它首先由加拿大McGill大學的AllanSHay實驗室于1993年合成[4],國內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課題組也做過這方面的工作[8-9]。由于二氮雜萘酮單體具有扭曲、非共平面和稠環的結構特點,使得這類聚芳醚既具有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和優異的熱穩定性,又可在室溫下溶解于普通的溶劑,改善了聚合物的加工性能。

氰基(-CN)是一個強極性基團,若將其引入聚芳醚高分子鏈中,可以加強分子鏈間偶極-偶極作用,使耐熱性、機械性能都得以提高;強極性的氰基可以促進基體和填料間的粘合,有利于制備性能優異的復合材料[10]。同時氰基也是一個潛在的交聯點,可通過交聯進一步提高聚芳醚的性能[11-12]。而利用活潑氰基的各種化學反應又可制備一系列新型的功能材料。

1.實驗部分

查看全文

含氰基高性能聚芳醚材料合成論文

【摘要】:本文合成了含氰基的雙二氮雜萘酮單體,然后與二氟芳香單體進行親核取代反應制備了三種含氰基的新型聚芳醚,并用TGA、DSC、GPC等分析測試等手段對其綜合性能進行表征與測試。結果表明所合成的含氰基聚芳醚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T5%>492ºC)、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g=262~320ºC)和良好的溶解性能,易溶于氯代烷烴(如氯仿)和極性非質子溶劑(如DMAc、DMF、NMP等)。

【關鍵詞】:氰基;聚芳醚;高性能

聚芳醚是一類綜合性能優異的特種工程塑料,因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耐熱性、耐腐

蝕性、絕緣性等優點,廣泛用于航空航天、電子器件、機械儀表等領域[1-3]。其高分子主鏈中同時具有剛性的對苯撐和柔性的醚鍵結構,使其在保持優良的機械性能和耐熱性能的同時,具有一定的柔韌性,易于加工成型。含二氮雜萘酮結構聚芳醚是其中一種耐熱性能更為優異的品種,引起了極大的關注[4-9]。它首先由加拿大McGill大學的AllanSHay實驗室于1993年合成[4],國內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課題組也做過這方面的工作[8-9]。由于二氮雜萘酮單體具有扭曲、非共平面和稠環的結構特點,使得這類聚芳醚既具有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和優異的熱穩定性,又可在室溫下溶解于普通的溶劑,改善了聚合物的加工性能。

氰基(-CN)是一個強極性基團,若將其引入聚芳醚高分子鏈中,可以加強分子鏈間偶極-偶極作用,使耐熱性、機械性能都得以提高;強極性的氰基可以促進基體和填料間的粘合,有利于制備性能優異的復合材料[10]。同時氰基也是一個潛在的交聯點,可通過交聯進一步提高聚芳醚的性能[11-12]。而利用活潑氰基的各種化學反應又可制備一系列新型的功能材料。

1.實驗部分

查看全文

胰島素非注射給藥研究論文

胰島素(INS)是目前治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的主要藥物,屬多肽類藥物,分子量大,半衰期短,脂溶性差,不易透過生物膜,長期以來一直以注射給藥為主,不僅用藥不便而且會出現注射部位炎癥,硬結等副作用及耐藥性,為此,國內外學者一直致力于INS非注射給藥劑型的開發與研制,如口服、鼻腔、肺部、直腸、透皮制劑等,并已在這些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績。現就近年來的有關研究動態做一簡要綜述。

1口服給藥

游離的INS口服無效是由于①INS易被胃腸道中的酶水解失活,②INS分子量大超過6000,很難透過胃腸道上皮細胞,③肝臟首過效應。因此需要對INS加以保護及促進吸收才能使口服成為可能。目前常用的技術手段和劑型如下。

1.1制成微囊、毫微囊或納米顆粒

Damage[1]等報道分別給予大鼠口服12.5和50IUkg-1INS微囊,可分別降低血糖水平至50-60%,達6d和20d。對糖尿病模型大鼠及糖尿病狗依次不同劑量一次口服氰基丙烯酸酯包裹的INS微囊,可維持1-3周的降糖效果,INS可在小腸各部位吸收,其吸收大小順序為:回腸>空腸>十二指腸>結腸[2]。楊彩哲等[3]也報道給糖尿病大鼠一次口服120IUkg-1的氰基丙烯酸酯毫微囊乳液,給藥后第1d血糖下降,第2d降至正常,維持正常血糖3d,降糖幅度達90%。

張強等[4]用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包裹INS,制成INS毫微球,比較了INS溶液皮下給藥和INS毫微球口服的降糖效果,結果表明INS毫微球口服后降血糖速度低于皮下給藥,但作用持續時間較長,血糖水平相對較為穩定,相對生物利用度為7.58%。之后[5]又改進了配方,比較兩種INS毫微球的降糖作用,其生物利用度分別為27.86%和28.56%。毫微球增加INS吸收的機制已明確的有兩點:一是小于500nm的NP可以在腸道的派爾淋巴集結(Peyer''''spatches)中累積,并以完整的結構通過淋巴結集中的M細胞,將藥物釋放到循環中去[6],其次是由于INS分子結合于毫微球,INS受到NP的保護,與蛋白水解酶的接觸機會大大下降,從而增加了吸收的機會[7]。

查看全文

胰島素非注射給藥管理論文

摘要進入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胰島素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發展迅速,不少制劑現已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有希望在最近一兩年內上市,從而將給長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帶來福音。本文重點綜述了胰島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胰島素;非注射給藥途徑;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之后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據1998美國糖尿病協會年度報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圍內糖尿病患者約為1.35億人,到2025年,估計糖尿病患者將上升到3億人,其中發達國家由5100萬增加到7200萬,增加42%;而發展中國家由8400萬躍進到2.28億人,增幅達170%。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萬,約占美國總人口的5.9%,為此美國每年在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上約花費1000億美元左右。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狀況也不容樂觀。1998年的統計表明,我國有2000多萬糖尿病患者,25歲至64歲的人群中發病率為2.5%。隨著我國人口的日益老齡化以及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胰島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療中不可缺少的藥物。目前市售胰島素制劑多數為注射劑,長期的注射會給病人帶來軀體痛苦和耐受性,這已經是臨床上治療糖尿病被長期困擾的問題。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劑型的開發近二十年來一直在不斷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不少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制劑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從而使該類制劑的開發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

1口服給藥

口服給藥是所有給藥途徑中最為方便的一種,其病人依從性最好。但由于胰島素作為一種蛋白質,在胃腸道內的吸收難以克服酸催化分解、蛋白酶降解以及粘膜穿透性差等屏障,具有生物利用度低下的缺點,因而提高該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藥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克服的難題。目前胰島素口服制劑的研究主要著重于如下幾方面:

查看全文

胰島素非注射給藥途徑研究論文

摘要進入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胰島素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發展迅速,不少制劑現已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有希望在最近一兩年內上市,從而將給長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帶來福音。本文重點綜述了胰島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胰島素;非注射給藥途徑;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之后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據1998美國糖尿病協會年度報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圍內糖尿病患者約為1.35億人,到2025年,估計糖尿病患者將上升到3億人,其中發達國家由5100萬增加到7200萬,增加42%;而發展中國家由8400萬躍進到2.28億人,增幅達170%。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萬,約占美國總人口的5.9%,為此美國每年在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上約花費1000億美元左右。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狀況也不容樂觀。1998年的統計表明,我國有2000多萬糖尿病患者,25歲至64歲的人群中發病率為2.5%。隨著我國人口的日益老齡化以及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胰島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療中不可缺少的藥物。目前市售胰島素制劑多數為注射劑,長期的注射會給病人帶來軀體痛苦和耐受性,這已經是臨床上治療糖尿病被長期困擾的問題。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劑型的開發近二十年來一直在不斷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不少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制劑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從而使該類制劑的開發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

1口服給藥

口服給藥是所有給藥途徑中最為方便的一種,其病人依從性最好。但由于胰島素作為一種蛋白質,在胃腸道內的吸收難以克服酸催化分解、蛋白酶降解以及粘膜穿透性差等屏障,具有生物利用度低下的缺點,因而提高該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藥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克服的難題。目前胰島素口服制劑的研究主要著重于如下幾方面:

查看全文

臨床胰島素非注射給藥試驗階段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口服給藥;肺部給藥;口腔給藥;其它給藥途徑;結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之后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目前市售胰島素制劑多數為注射劑、口服給藥是所有給藥途徑中最為方便的一種、微球及毫微球制劑、胰島素脂質體、胰島素微乳及油制劑、肺部具有較多的優點、胰島素的毫微球及微球制劑的肺部給藥、胰島素經鼻粘膜吸收被認為是效果確切的、口服該藥物在體內可引起細胞內胰島素的解聚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進入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胰島素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發展迅速,不少制劑現已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有希望在最近一兩年內上市,從而將給長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帶來福音。本文重點綜述了胰島素口服、肺部和口腔等非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胰島素;非注射給藥途徑;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之后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據1998美國糖尿病協會年度報告中指出,目前世界范圍內糖尿病患者約為1.35億人,到2025年,估計糖尿病患者將上升到3億人,其中發達國家由5100萬增加到7200萬,增加42%;而發展中國家由8400萬躍進到2.28億人,增幅達170%。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糖尿病患者接近1600萬,約占美國總人口的5.9%,為此美國每年在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上約花費1000億美元左右。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狀況也不容樂觀。1998年的統計表明,我國有2000多萬糖尿病患者,25歲至64歲的人群中發病率為2.5%。隨著我國人口的日益老齡化以及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胰島素是I型和中重度II型糖尿病患者日常治療中不可缺少的藥物。目前市售胰島素制劑多數為注射劑,長期的注射會給病人帶來軀體痛苦和耐受性,這已經是臨床上治療糖尿病被長期困擾的問題。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劑型的開發近二十年來一直在不斷地研制探索中,九十年代后期,隨著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不少胰島素非注射給藥制劑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從而使該類制劑的開發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

1口服給藥

查看全文

靶向給藥研究論文

【關鍵詞】靶向給藥;藥劑學;藥物載體

0引言

常規劑型的藥物經靜脈、口服或局部注射后,藥物分布于全身,真正到達治療靶區的藥物量僅為給藥量的小部分,而大部分藥物在非靶區的分布不僅無治療作用,還會帶來毒副作用.因此,藥物新劑型的開發已成為現代藥劑學發展的一個方向,其中靶向給藥系統(Targeteddrugdeliverysystem,TDDS)的研究已經成為藥劑學研究熱點[1].TDDS指一類能使藥物濃集定位于病變組織、器官、細胞或細胞內的新型給藥系統.靶向制劑具有療效高、藥物用量少.毒副作用小等優點.理想的TDDS應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釋藥,同時全身攝取很少,這樣,既可提高療效,又可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TDDS要求藥物能到達靶器官、靶細胞,甚至細胞內的結構,并要求有一定濃度的藥物停留相當長的時間,以便發揮藥效.成功的TDDS應具備3個要素:定位蓄積、控制釋藥、無毒可生物降解.靶向制劑包括被動靶向制劑、主動靶向制劑和物理化學靶向制劑3大類.目前,實現靶向給藥的主要方法有載體介導、受體介導、前藥、化學傳遞系統等.現就靶向給藥方法研究進展作一介紹.

1載體介導的靶向給藥

常用的靶向給藥載體是各種微粒.微粒給藥系統具有被動靶向的性能.有機藥物經微粒化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制劑的均勻性、分散性和吸收性,改變其體內分布.微粒給藥系統包括脂質體(LS),納米粒(NP)或納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細胞和乳劑等.微粒靶向于各器官的機制在于網狀內皮系統(RES)具有豐富的吞噬細胞,可將一定大小的微粒(0.1~3.0μm)作為異物攝取于肝、脾;較大的微粒(7~30μm)不能濾過毛細血管床,被機械截留于肺部;而小于50nm的微粒可通過毛細血管末梢進入骨髓.

肝癌、肝炎等肝臟疾病是常見病和多發病,但目前藥物治療效果很不理想,其原因除藥物本身藥理作用尚不夠理想外,不能將藥物有效地輸送至肝臟的病變部位也是一重要原因.將一些抗腫瘤、抗肝炎藥物制備成微粒,給藥后可增加藥物的肝靶向性.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DHAQBSAMS)的體內分布研究發現,給藥20min時,DHAQBSAMS和米托蒽醌(DHAQ)在小鼠體內分布有顯著差異,DHAQBSAMS約有80%的藥物集中在肝臟,而85.9%以上的DHAQ存在于血液中[2].張莉等[3]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微乳的形態、粒徑分布及生物安全性,研究NCTD微乳及其注射液在小鼠體內的組織分布,結果表明,NCTD微乳較NCTD注射液增強了藥物的肝靶向性,降低了腎臟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延長藥物在小鼠體內的循環時間.納米粒和納米囊肝靶向制劑的研究報道較多,如氟尿嘧啶、阿霉素、羥基喜樹堿、狼毒乙素、環孢素等抗癌藥物都被制成了納米靶向制劑[4].王劍紅等[5]采用二步法制備米托蒽醌明膠微球,粒徑在5.1~25.0μm范圍的占總數87.36%,體外釋藥與原藥相比延長了4倍.經小鼠體內分布試驗表明具有明顯的肺靶向性,靶向效率增加了3~35倍,肺中藥代動力學行為可用一室開放模型描述,平均滯留時間延長10h.在納米粒表面上包封親水性表面活性劑,或通過化學方法連接上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可以減少與網狀內皮細胞膜的親和性,從而避免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提高毫微粒對腦組織的靶向性.Gulyaev等[6]以生物降解材料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為載體,以吐溫80為包封材料制備了阿霉素毫微粒,研究結果表明腦中阿霉素濃度是對照組的60倍.一些易于分解的多肽或不能通過血腦屏障的藥物(如達拉根、洛哌丁胺、筒箭毒堿)通過制成包有吐溫80的生物降解毫微粒在動物身上已取得一定的靶向治療效果[7].研究表明粒徑是影響微粒進入骨髓的關鍵因素,粒徑越小越容易進入骨髓.彭應旭等[8]制得不同粒徑的柔紅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小鼠尾靜脈給藥,小粒徑組(70±24)nm骨髓內柔紅霉素濃度是大粒徑組(425±75)nm的1.58倍.骨髓會因腫瘤浸潤、化療藥物或嚴重感染受到抑制.研究表明,多種生長因子,如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促使骨髓細胞自我更新、分裂增殖,并提高其活性.利用骨髓靶向載體可提高藥物在骨髓內分布,并避免血象中的不良反應.Gibaud等[9]以聚氰基丙烯酸異丁酯、異己酯毫微粒為載體攜帶GCSF,提高了其在骨髓內的分布.

查看全文

食品科學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發展趨勢食品科學現狀

[論文摘要]食品與人類有著密切的聯系,“民以食為天”說明食品對人類來說如同陽光雨露一樣重要。本文著重介紹了食品科學的現狀及未來食品的發展趨勢。

食品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它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中。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品,它是人類與環境進行物質聯系并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

一、今天的食品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對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人們開始從健康、衛生、營養、科學的角度注重飲食生活。因飲食不當等種種原因造成的心臟病、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已逐漸減少。

1.發酵食品。是人類巧妙的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類食品,具有獨特的風味,它豐富了我們的飲食生活。如酸奶、干酪、酒釀、泡菜、醬油、食醋、豆豉、腐乳、黃酒、啤酒、葡萄酒,甚至還包括臭豆腐,這些都是頗具魅力而長期為人們喜愛的食品。發酵食品經發酵后使一些不能被人體利用的物質(如乳糖、棉子糖等)轉變成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物質,并使一些食物中有害的氰基化合物經發酵轉變成安全無毒的物質,改善了風味和結構;對于酸奶發酵生成乙醛、雙乙酰、3-羥基丁酮等,使其產生愉快的口感,具有柔軟結構,而且發酵食品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增加保質期。發酵能提供種類繁多的組分、風味和結構的食品。

查看全文

混凝土自動修復研究論文

摘要:自修復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自修復的核心是物質補給和能量補給,其過程由生長活性因子來完成[5]。自修復混凝土是模仿動物的骨組織結構受創傷后的再生,恢復機理,采用修復膠粘劑和混凝土材料相復合的方法,對材料損傷破壞具有自修復和再生的功能,恢復甚至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種新型復合材料。

關鍵詞:自修復混凝土

1自修復混凝土的基本特征

自修復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4]。自修復的核心是物質補給和能量補給,其過程由生長活性因子來完成[5]。自修復混凝土是模仿動物的骨組織結構受創傷后的再生,恢復機理,采用修復膠粘劑和混凝土材料相復合的方法,對材料損傷破壞具有自修復和再生的功能,恢復甚至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種新型復合材料。

據此,學者們設想具有自修復行為的智能材料模型為,在材料的基體中布有許多細小纖維的管道。管中裝有可流動的物質——修復劑。在外界環境作用下,一旦材料基體開裂,則纖維隨即裂開,其內裝的修復劑流淌到開裂處,由化學作用自動實現粘合,從而抑制開裂修復材料。這可以提高開裂部分的強度,增強延性彎曲的能力,從而提高整個結構的性能[6]。若采用低模量的膠粘劑修復混凝土,則可以改善建筑結構的阻尼特性,以減輕地震的大風對建筑物的破壞;如果膠粘劑彈性模量較大,則可以恢復結構的剛度和強度;不同凝固時間的膠粘劑可以用于對結構的彎曲進行控制。

自修復混凝土,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是一種機敏混凝土。機敏混凝土是一種具有感知和修復性能的混凝土,是智能混凝土的初級階段,是混凝土材料發展的高級階段[7]。由這種材料構建的混凝上結構出現裂紋和損傷后,如何利用自身的材料特性達到自修復、自鈍化,對混凝土結構起到自防護的作用,是我們關注的主要問題。近年來,損傷自診斷混凝土、溫度自調節混凝土、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等一系列機敏混凝土的相繼出現為智能混凝土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未來,可在自修復混凝土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信息科學的內容,如感知、識別和驅動控制等。從而達到適應環境、調節環境、材料結構和健康狀況的自診斷和自修復等目的。使其具有多種完善的仿生功能,包括骨骼系統(基材)提供的承載能力,神經系統(傳感網絡)提供的檢測和感知能力,肌肉系統(驅動元件)提供的康復能力,真正達到混凝土材料的結構——智能一體化的境界[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