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質量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18:12: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環境質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環境質量監管策略
1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我國環境監測工作起步較晚,同時受多種因素制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1機構和制度不健全,基礎能力建設滯后
健全的機構、完善的制度,是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我國許多環境監測單位的質量管理部門人員較少,與整體監測業務的工作量不匹配,監督檢查和質控力度比較薄弱。除實驗分析的質量管理體系比較健全外,其他監測工作的質量管理工作尚屬起步階段,質控項目有限,質控措施單一,整個管理制度亟待完善。我國質量管理工作的基礎能力建設嚴重滯后于環境監測能力的發展,質量管理人員的數量和能力相對不足,相關設備、物資的支持力度不夠,基礎技術理論研究缺乏,標準樣品等相關技術研發投入較少,質控指標體系不健全,這些因素均限制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1.2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監測人員質量意識淡薄
隨著國家環保事業的進步與發展,環境管理者對監測數據的需求逐步增多,監測站的工作任務日益繁重,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在確保完成監測任務與加強質量管理之間,站領導往往忽視后者,對質量管理工作重視不夠,失去了既提高監測水平又保障監測數據可信度的有力抓手。在領導不重視的情況下,監測人員極易表現出質量意識淡薄,缺乏學習和貫徹質量體系的自覺性,對質量管理人員的工作不愿配合或存在抵觸情緒,致使質量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缺少執行力。
耕地環境質量與污染防治分析
摘要:耕地是農業發展的保障,其質量影響著農業產出,所以對耕地的質量進行控制有非常顯著的現實意義。就耕地質量控制來看,最為重要的內容是環境質量控制。為了對耕地環境質量控制提供基礎參考,文章對耕地環境質量控制的相關問題以及耕地污染防治的具體措施等進行討論與分析,要做好土壤污染調查,加強環境監管,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增強科技支撐能力與培訓,加強示范引領和結構構調整,有效降低土壤污染程度,合理改善寶雞市耕地環境質量。
關鍵詞:耕地;環境質量;污染;防治;環境監管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而耕地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從全國經濟發展實踐來看,重視耕地的保護有突出的現實價值[1]。就目前的耕地資料研究分析來看,全國的耕地面積在減少,而且耕地的質量在不斷的下降,其中耕地面積的減少與各類工程設施建設有關,耕地質量的下降則和耕地污染有顯著的關系??偟膩碇v,耕地污染造成了土壤酸堿失衡、營養元素流失或者是有毒元素含量增多等問題,這嚴重的影響了土壤的產出能力,所以從農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對耕地的環境質量進行控制,并采取措施積極的防治耕地土壤的污染情況現實價值顯著。
一、耕地環境質量
從現階段的資料整理來看,所謂的耕地環境質量具體指的是從環境角度出發對耕地所做的質量評估結果。就具體的環境要素來看,包括了水文特點、土壤營養特點、土壤的酸堿性以及重金屬污染等多方面的內容,所以土壤的耕地環境質量是對耕地綜合產出表現的一種評價。對目前的耕地環境質量做具體的分析,影響耕地環境質量的因素比較多,所以在質量評估中需要對各個要素進行把握,同時還要掌握科學有效的評估方法,這樣,最終的耕地環境質量確定才會更具真實性和有效性[2]。
二、耕地環境質量問題以及評價分析
環境質量狀況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報告
2021年,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我局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為工作方針,統籌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有效改善,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區生態環境安全穩定,轄區內未發生環境安全事件。
一、環境質量總體情況
(一)大氣環境質量狀況。2021年省市下達我區細顆粒物(PM2.5)考核目標為49.5微克/立方米。截至11月22日,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8%;優良天數比例為76.9%,同比上升7個百分點。秸稈禁燒已連續七年實現“零火點”,我區總體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二)水環境質量狀況。2021年,轄區主要河流水質狀況良好,其中納入市級考核的6個水生態補償考核斷面水質改善明顯,均達到地表水水質考核標準;市級地表斷面水生態補償資金已撥付我區450萬元;鄉鎮污水處理站獲得“以獎代補”考核資金19.2萬元;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區塌陷水域水質良好,南湖及華家湖水質達到Ⅲ類標準,“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初步顯現。
(三)土壤環境狀況。我區農用地暫無污染點位,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情況較好,工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污染地塊相對較少,整體土壤環境情況在可控范圍內。
二、生態環保工作開展情況
環保局環境質量改善小結
市環保局的幫手撐持下,區環保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成長不雅觀為指導,以辦事經濟發展為重點,以污染減排為工作核心,以確保環境安全為己任,以創環保品牌為特色,圓滿地完成了年度各項目標任務,全區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主要工作成效
一、以推進區域經濟成長為重點。
1提高環境審批和驗收門檻。拒批重污染項目10余個,對登記申請驗收54家企業完成驗收32家,對不具備驗收條件的20多個建設項目提出整改要求,很好地執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
2積極推進重點工程項目。經過不懈努力,克服資金籌備等各種困難,于本年11月份順利完成日處理4.8萬噸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主干管網建設,現已進行進水調試。城北污水處理廠的順利投產,較好地完成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務,也為我區全面完成“十一五”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強化飲用水源庇護。加大對轄區內尤其是飲用水源庇護區內20多家重點污染源的監察、監測頻次,全年累計到通榆河城東水廠取水口采樣230余人次,對全區110個農村地表水斷面進行監測,最大程度上掌握水源隱患的最新情況,消除水源地環境安全隱患。同時,成立健全飲用水源庇護區的日常監測和監管機制,重新修訂了區環境污染變亂應急預案》加強長效辦理,鞭策伍佑工業集中區規劃功能調整,對飲用水源地一級、二級庇護區內的重金屬排放企業,一律取締關閉。對通榆河庇護區以及通榆河沿線飲用水源庇護區內的工業、農業、生活、船舶等污染源開展全面整治,堅決消除通榆河水環境污染隱患。整治了非化工污染源12家,對市畢華麗有限公司養豬場(150頭)實施關閉,對市鼎天實業有限公司酸洗車間實施取締。
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預測研究
[摘要]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與保障,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縣域的農業生產面積不斷減少,但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農業化學藥品的使用量也不斷增加,從而導致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所以對縣域農業生態環境進行客觀,深入的評價,有利于保護縣域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縣域;生態環境;時間;空間
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是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基礎,是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使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的發展模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鑒于區域內各地區在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不均質,本研究從全國農業生態環境資源在不同地區的影響進行一個南北,東西的劃分,結合縣域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等因素進行全方位評價。
1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概述
農業生態環境是一個由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組成的龐大復雜的多因素系統,為了評價其質量高低,首先必須遵循一定原則篩選建立一套滿足研究需要并符合研究區實際狀況的科學評價體系[2]。對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一個動態評價就要從時間,空間上進行立體分析。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位于北緯4°-55°,東經73°-135°,東西、南北在氣溫、降雨量、農業生產上差距較大。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在各地也呈現不同的現象,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生態環境質量也略有不同,導致農業生態出現土地荒蕪,水土流失,水資源破壞等一系列問題。
2縣域農業生態環境時間變化
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研究
摘要:地表水作為作為人們日常飲用以及生活用水主要來源,其質量必須要得到保證,所以我們的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針對如何進行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展開論述,對不同的方法進行應用實踐,完善我們的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標準體系,從而解決們在地表水環境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我國江河湖海等地表水的環境質量,
關鍵詞: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應用實踐研究
水作為我們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資源,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來保護其不受污染。但是,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過度開發,導致地表水,如江河湖海,遭到嚴重的破壞,地表水的面積逐年減少,同時,現存的地表水也時刻遭受著污染的襲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環境部頒布關于地表水環境質量的評價系統管理措施,在其中詳細的提出了幾種方法,以便我們能夠將其應用在實踐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的保護中。由于我們在這方面起步較晚,造成在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過程中缺乏經驗,所以我們的評價標準也不能夠準確核實地表水質量是否達標,所以我們要在原有的方法上進行總結,得出一套完善的質量評價體系。
1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
1.1現階段我國地表水質量評價方法水平較低。由于我國地表水質量評價需要檢測多項指標,其中包括水溫,水體基本感官指標,還有測其化學中PH值,氨基等,物理指標中有像大腸桿菌這樣的病毒或者是像鉛,砷這樣的有毒金屬,可以說,我們的質量檢測是一項龐大工作量的任務,一旦我們的在地表水質量評價中出現失誤或者漏洞,那么將會給飲用地表水的人和動物帶來健康危害,造成不可挽回的錯誤。而我國在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過程中,所使用的技術水平較為落后,對于地表水中的有害物質檢測不出來,導致質量評價不能作為參考依據。比如說,我國在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中往往會用到水質的物理化學參事的實際的測量值為參考依據的評價方法,由于所取的目標較為單一,忽視了地域的差異性,與其他的環境不能形成統一的條件,使得我們的評價標準不具備科學性與客觀性??偠灾?,我國的地表水質量評價方法過于單一,評價水平較低,在實際的參考中發揮不了重要的作用。1.2我國地表水分類不同,造成質量評價也不相同。盡管根據我國頒布的相關條例規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適用于全國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但是針對我國的地表分類不同,導致質量評價標準也隨之而改變。比如說,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以及特定項目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所劃分的保護區,這些都需要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地表水水質特點和環境管理的需要進行選擇,對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和選擇確定的特定項目作為基本項目的補充指標。由此可見,我們必須要根據某個地區地表水周圍的環境以及自身的特點,來制定相應的質量評價標準。同時,我們還需要根據地表水的水量分布,如河流與湖泊在制定標準時就會有所差異,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為了減少監測的范圍和次數,導致質量標準統一化,不利于我們對質量評價進行參考。同時,在進行質量評價標準時,根據不同的水體及水域環境,取個平均值就直接作為時候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的標準,我們常稱這種方法為“一刀切”最后卻使這個標準不具有參考價值。1.3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次數少,質量標準評價達不到參考目的。要想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質量評價系統,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通過對地表水質量進行實時監督,比如說,我們在測量湖泊的含氮量與含磷量,需要對我國境內的多處湖泊都需要進行一個階段性的監測,根據監測數據的變化來判斷,我們所制定的質量評價標準是否可作為參考內容,對以后湖泊含磷與氮的數量有一個清楚科學的分析。所以,增加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次數,使得我們的質量監測更加準確,可以為我們的質量評價標準提供一個有效的模版,讓我們可以有效的保護地表水環境。
2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方法及應用研究
工業能源對環境質量影響思索
一、引言
能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能源的需求也在急劇的增加,同時不斷增加的能源消耗對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的進程中,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以上,加上工業發展的“高資源投入,高污染排放”,大量的工業能源消費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經濟損失[1]。據國家環??偩趾蛧医y計局《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核算結果顯示:2004年總環境退化成本為5118.2億元,占地方合計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為2871.1億元,占當年GDP的1.8%,其中工業污染治理成本為1790.3億元,占虛擬治理總成本的62.4%[2],可見我國的環境形式十分嚴峻。因此,如何協調能源消費與環境的關系,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節能減排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存在從經濟增長到能源消費量的短期單向因果關系,且兩者之間保持長期均衡的發展關系[3]。1985-2007年,甘肅省經濟增長年均增速為15.2%,能源消費年均增長速度為5.0%,2004年,高達15.78%。甘肅省經濟的快速增長必然拉動能源消費量的快速增加。在甘肅省加快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隨著工業能源消費量的增加,環境質量將承受巨大壓力。通過分析甘肅省能源消費最重要的特征,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甘肅省環境質量變化態勢的綜合評價指標,來研究甘肅省工業主要能源消費量與環境質量指標之間的關聯程度,揭示環境質量變化和甘肅省工業能源消費的趨勢,以建立適合甘肅省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政策體系,在確保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實現能源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甘肅省能源消費特征及態勢
1.能源消費總量增速快、消費結構單一從能源消費總量看,1985-2007年能源消費絕對量逐年上升,從1985年的1790.12萬噸標準煤上升到2007年的5109.29萬噸標準煤,翻了2.85番。從能源消費相對量看,1985-2001年,能源消費保持平穩增長,16年間年均增長速度為3.19%。到2003年開始,隨著甘肅省“工業強省”戰略的提出和大力投資石油、化工和資源型行業的發展,能源消費速度加快,年增長率高達11.14%。從圖2顯示的能源消費結構看,20世紀中期至今,甘肅省以煤炭為絕對主導的能源消費結構仍未得到有效改善,所占比重在66%左右(見表2)。天然氣、水電和風電這些比較清潔的能源所占比重年均為15.6%,遠低于煤炭和石油。近年來,天然氣清潔能源消費的比重在增加,2007年占能源消費總量的3.3%,但是天然氣的增加補償了水電、風電的減少,這種清潔能源之間的相互替代,加上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對甘肅省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2.工業部門是能源消費大戶,且能源利用效率低工業部門始終是甘肅省能源消費第一大戶,且能源利用效率低下。1985-2003年,工業能源消費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年均保持在66%左右,2004-2007年,工業耗能所占比重在72%以上,2007年,其他部門能源消費狀況為:農業4.8%,建筑業1.28%,交通運輸和郵電業6.28%,生活能9.9%,其他第三產業2.61%。由于節能意識和技術水平的逐漸提高,節能減排工作的不斷開展,甘肅省工業總產值能耗逐年降低,從1985年的9.97噸標準煤/萬元降到2007年的1.19噸標準煤/萬元(見圖3)。與全國水平相比,差距較大,但呈現逐年縮小的趨勢,說明工業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潛力較大。一定的能源消費結構和不同行業的技術水平、能源利用率決定了環境污染的程度[5]。甘肅省以煤為主單一的能源消費結構和低效率的工業能源消費特征導致了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大,增長速度快,單位工業產值能耗高。甘肅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技術進步在工業中的貢獻能力不強,工業設備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三廢”排放量較高,導致甘肅省生態環境惡化,給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造成了昂貴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
三、甘肅省環境質量綜合測算評價
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論文
1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進展
1.1國外研究進展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基于單項污染的技術治理已難以有效阻止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從20世紀40年代起,許多國家的學者在環境質量評價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等領域開展了諸多的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后,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開始應用到環境科學領域。目前世界各國特別是以荷蘭、捷克、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和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北美國家以及澳大利亞等都很重視生態環境質量的調查和評價,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景觀生態的設計、規劃和管理,例如荷蘭實行的景觀對策計劃、德國對農村景觀空間結構發展變化的研究、澳大利亞與加拿大的土地生態分類調查、美國對新澤西州海岸平原松林景觀和對西部山地花旗松景觀的研究等??偟膩碇v,國外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起步早,手段先進,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定量化特征比較明顯。
1.2國內研究進展
國內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始于20世紀60—70年代的城市環境污染現狀調查評價和工程建設項目影響評價。之后,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領域逐步由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發展到水體、農田、旅游等諸多領域,研究內容及研究深度則由單要素評價向區域環境的綜合評價過渡,由污染環境評價發展到自然和社會相結合的綜合或整體環境評價,逐步涉及到土地可持續利用、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等,進而到縣域尺度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從總體上看,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多是全國性、大區域的定性描述,依然處于初始探索階段,表現為環境問題的簡單羅列,或者環境問題沒有考慮區域分異規律。
2云南省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的必要性和意義
居民消費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及對策
摘要:基于2003—2017年武漢市統計年鑒的數據,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建立環境污染與居民消費正相關的假設模型,同時利用SPSS分別以人均固體廢物產生量、人均廢氣排放量、人均廢水排放量為因變量進行一元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武漢市居民消費的增加使得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從而使得環境質量下降,即武漢市環境質量與居民消費水平呈現負相關關系。針對此結論,為了減少居民消費帶來的負效應,本文提出了相應措施。
關鍵詞:居民消費;環境質量;污染損失;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回歸分析
消費一直是國民經濟中的熱門話題。一般認為,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通過刺激消費可以推動經濟發展。但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消費實際上又是一把雙刃劍。消費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消費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正在加劇[1~2],消費污染正在由過去的“配角”逐漸成為“主角”,正成為中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的關鍵性阻礙和風險[3]。消費污染及其治理問題迫切需要引起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4]。武漢市作為我國中部的國家中心城市,具有悠久的工業發展歷史,目前正在建設國際知名的美麗宜居城市,其環境問題既為城市居民所關注,也是政府精心治理的重要領域。那么,常住人口超千萬的武漢市,是否也存在消費污染呢?又該如何治理呢?本文擬對此進行檢驗并提出治理建議。
1文獻綜述
國內研究消費污染的文獻較少,但近年來研究逐漸增多。在已有的文獻中,李曉壯認為,隨著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轉變,消費帶來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將從以往的“邊緣角色”成為“時代主角”[1]。盧泉、文虎的研究發現,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生活垃圾清運量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居住類、食品類消費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響最大[5]。丁翠翠基于1999—2011年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基礎上,考察現階段中國城鎮化、居民消費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發現居民消費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亦存在著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關系[6]。林秀清(2017)結合福建省實際,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城鎮居民的各項生活消費支出與生活“三廢”進行灰色關聯度計算,研究結果表明,城鎮居民的生活消費支出與生活“三廢”之間有著十分顯著的關系[2]。毛克貞等基于我國31個省市(區)2003—2015年間的面板數據,驗證了不同條件下城鎮居民消費與生活污染之間的內在關聯,研究表明,城鎮居民消費不僅具有顯著的直接污染效應,還會透過生產環節對生活環境帶來間接的污染[7]。綜合來看,上述研究從宏觀層面論述或檢驗了居民消費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模型假設、數據描述與回歸分析
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論文
1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
1.1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標準
按照環境生態學理論,生態環境是支撐人類生命系統的整個自然系統的總稱,生態環境質量是指在一個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態系統的總體和部分生態環境因子的組合對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適宜程度。由于評價的標準體系復雜,且因地而異,需要分層次進行,而我國目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標準尚處于探索階段,無統一標準。因此本文依據國內外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廣泛應用的生態環境質量等級劃分,將生態環境質量等級分為優、良、一般、較差、差五個等級,并考慮到呼包鄂地區的氣候、土地、人口、經濟發展狀況、工業排放量等,得出各評價指標的等級標準值。
1.2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層次分析法是美國著名運籌學家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是一種廣泛的綜合決策方法,但其中的權重是由主觀確定的,缺乏一定的客觀性。因此本文在指標權重的確定中引入熵,將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得到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熵權。
2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