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情緒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19:38: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師情緒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幼兒教師的情緒管理
一、幼兒教師的情緒管理意義
1.有利于保證教育質量。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把控者,其必須要保證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確保幼兒教育活動的有序展開,并能夠在幼兒教育活動過程中,合理的處理各種問題,讓幼兒在教育活動中學到知識,以確保幼兒教育活動的質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緒表現會對幼兒的智力開發、習慣養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教師積極的情緒狀態能夠給帶學生一種積極的感染力,有助于幫助學生在思維訓練、語言表達、行為習慣上有所提升,提高教育效果。消極的情緒則會對幼兒的行為產生負面干擾、抑制,為幼兒心理帶來消極變化,進而影響教育效果。所以說,教師對自己的情緒管理會影響教學質量效果。
2.有利于幼師實現自身進步。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教育的引導者,其在教學過程中既負責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同時也關系著自己的學習問題。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必須要具有幼兒為本的工作理念,并且能夠在工作中遵循幼兒心理發展需求和生理發展規律,才能確保自己教育行為的有效性。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教師都不具備上述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要在工作中不斷的進行自我提升、自我學習,以保證自身素質的進步。在教學過程中,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夠幫助教師更好的集中精神開展活動,這樣更容易讓教師發現自己在教育活動當中的優勢與不足,為教師教育行為的進步與提升提供支持。
3.有利于幼兒園長遠發展。幼師作為幼兒教育的直接行為者,他們是構成幼兒園的組要元素。幼兒園想要實現長遠的發展,就必須要保證自身幼教水平和管理能力,而幼師作為幼兒園幼教水平的直接表現,他們的個人素質與幼兒教育能力會對幼兒園的綜合實力產生直接影響。幼師具備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能夠讓自己在工作過程中,調動起自己的積極性,激發出自己的教育熱情,增強主人翁意識,愿意為幼兒園的發展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為幼兒園綜合實力的提升提供支持,也為幼兒園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二、幼兒教師的情緒管理方法
為了能夠提升幼兒教師的情緒管理水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開展相應的工作:
教師的情緒探究論文
[摘要]在已有的教學公平研究中,教師情緒基本是“不在場”的,具體表現為“漠視”教師情緒和“敵視”教師情緒兩種態度。然而。教師情緒既不能歸為“虛無”,也無法徹底“拒斥”。面對這樣的情形,“正視”教師情緒理應成為教學公平研究的應有取向。這一取向要求我們正面對待教師情緒,在關注教師情緒“阻礙”教學公平的同時,看到教師情緒也是教學公平的“促進者”。而且,這一取向要求我們正面對待教師情緒并正確引導教師情緒。
[關鍵詞]教師情緒;教學公平;研究取向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永恒的理想。一般來說,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點、過程和結果公平。長期以來,人們主要圍繞“起點”和“結果”公平進行研究。近年來,人們發現教育“過程”公平不能被忽視,開始將視野投向學校與課堂教學,研究其中涉及的公平問題。然而,當前研究重在揭示教學公平的理想圖景和提出促進教學公平的多種策略。這種的取向解決的是教師“知不知”什么樣的教學是公平的、“會不會”使用相應的策略保證教學公平的問題。至于教師“愿不愿”使用相應策略去實現教學公平,卻被長久地“懸置”甚至“遮蔽”起來。而“愿不愿”歸根結底是一個“情緒”問題,它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學公平的實現。鑒于此,本文擬在清理、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闡明“正視”教師情緒是教學公平研究的應有取向。
一、已有態度:“漠視”和“敵視”教師情緒
在已有的教學公平研究中,教師情緒基本是“不在場”的。這又具體表現為“漠視”教師情緒和“敵視”教師情緒兩種態度。
(一)一種疏離的傾向:“漠視”教師情緒
教師情緒研究論文
[摘要]在已有的教學公平研究中,教師情緒基本是“不在場”的,具體表現為“漠視”教師情緒和“敵視”教師情緒兩種態度。然而。教師情緒既不能歸為“虛無”,也無法徹底“拒斥”。面對這樣的情形,“正視”教師情緒理應成為教學公平研究的應有取向。這一取向要求我們正面對待教師情緒,在關注教師情緒“阻礙”教學公平的同時,看到教師情緒也是教學公平的“促進者”。而且,這一取向要求我們正面對待教師情緒并正確引導教師情緒。
[關鍵詞]教師情緒;教學公平;研究取向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永恒的理想。一般來說,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點、過程和結果公平。長期以來,人們主要圍繞“起點”和“結果”公平進行研究。近年來,人們發現教育“過程”公平不能被忽視,開始將視野投向學校與課堂教學,研究其中涉及的公平問題。然而,當前研究重在揭示教學公平的理想圖景和提出促進教學公平的多種策略。這種的取向解決的是教師“知不知”什么樣的教學是公平的、“會不會”使用相應的策略保證教學公平的問題。至于教師“愿不愿”使用相應策略去實現教學公平,卻被長久地“懸置”甚至“遮蔽”起來。而“愿不愿”歸根結底是一個“情緒”問題,它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學公平的實現。鑒于此,本文擬在清理、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闡明“正視”教師情緒是教學公平研究的應有取向。
一、已有態度:“漠視”和“敵視”教師情緒
在已有的教學公平研究中,教師情緒基本是“不在場”的。這又具體表現為“漠視”教師情緒和“敵視”教師情緒兩種態度。
(一)一種疏離的傾向:“漠視”教師情緒
農村幼兒教師情緒管理研究
摘要:通過對10所農村幼兒園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農村幼兒教師情緒管理的現狀.研究表明,農村幼兒教師情緒管理水平適中,情緒覺察水平最高,情緒運用水平最低;教齡越高,職務越高,情緒管理水平越高;年齡與薪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幼兒教師的情緒管理水平.提出提高農村幼兒教師情緒管理能力的建議:幼兒教師提高自身情緒管理能力;幼兒園加強對教師情緒的管理;政府和社會為幼兒教師提供支持.
關鍵詞:農村;幼兒教師;情緒管理
1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幼兒園“虐童”事件頻發,全國兩會期間,攜程親子園、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被作為典型案例寫入了201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虐童”事件的發生,究其原因除了教師專業素質不高、監管力度不夠等因素外,幼兒教師的情緒管理問題也不容忽視.對相關報道分析后發現,由于此類事件備受關注的幼兒園大多位于城市,而農村并不是不存在此類事件,而是因為信息傳播途徑有限、家長受教育程度較低等原因未被社會重視.教師情緒管理即教師通過對自身情緒的認知、表達、協調和控制,采取適當的方法來緩解自身消極情緒,與他人進行良好的互動,從而讓自己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歐陽秋瓊等認為,心理健康的幼兒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幼兒,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水平可以在情緒管理上體現,幼兒的身心發展直接受到幼兒教師情緒好壞的影響[1].譚萍認為“虐童”事件頻頻發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2].王衛國指出,有效的幼兒教師情緒管理有利于提升保教質量,有利于幼兒教師自身成長,有利于幼兒園科學發展[3].通過文獻查閱得知,關于農村幼兒教師情緒管理的研究屈指可數.因此,對農村幼兒教師的情緒管理開展研究,幫助幼兒教師有效管理情緒,促使管理者重視教師情緒管理問題,對于促進農村幼兒教師自身成長,提升農村學前教育質量,進而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通過問卷和訪談調查農村幼兒園教師情緒管理的現狀.選取衡水市的10所農村幼兒園,向園內的農村幼兒教師發放問卷110份,回收有效問卷99份,有效回收率為90%.2.2研究方法.2.2.1問卷調查法.采用廖麗娟的《幼兒教師情緒管理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各題采用李克特(Likert)5點評分法,“完全符合”“比較符合”“有點符合”“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對應的分數分別為5分、4分、3分、2分、1分.被試分數越高,則表明其情緒管理水平越高.問卷包含四個維度:情緒覺察、情緒表達、情緒調適、情緒運用.問卷數據采用SPSS22.0進行統計處理.2.2.2訪談法.采用廣州大學廖麗娟碩士論文《幼兒教師情緒管理的現狀研究》中的訪談提綱,對衡水市農村幼兒園的5名幼兒教師和5名園長進行訪談,以深入了解農村幼兒教師情緒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做好記錄和整理.
教師情緒控制研究論文
摘要: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研究者也開始關注人行為中的心理因素。由于情緒反應在行為進程中是第一位的。個體無時不刻地處于某種情緒狀態中。為了提高中學教師的生活質量,本文分析了中學教師的一些不良情緒表現。并對不良情緒的控制情緒提供了方法。為提高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情緒;不良情緒;情緒的控制
一、問題的提出
2000年2月1日,同志在教育問題的談話中,特別強調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新時期,全社會都認識到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F在教育和教師成了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使教師感到莫大的欣慰。“為人師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的職業有數不清的贊美之詞。各種耀眼“光環包裹下的教師,集各種角色的要求于一身,被推到了至高、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但是教師也是人,不是神。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和其他人一樣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物質財富變得越來越豐富,教師在物質上的需要基本得到保障。教師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忽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教師精神需要得到滿足的標志之一?,F在教師角色也不容易,面臨的壓力很多、很大。特別是中學教師,繁重的工作量;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增加,中學生的個性凸出和不那么順從:社會、家庭要求有較高的教育質量:老師自身不斷需要更新知識、接受繼續教育等各種壓力。面對這樣多的壓力,教師的心理健康嗎?教師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了嗎?那么現在的中學教師怎樣才能成功應對這樣的壓力呢?怎樣才能快速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辦法就是運用情緒的功能。
二、什么是情緒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里的情是指狹義的愛情而言。其實,各種情緒,例如喜悅、憤怒、悲哀、恐懼、苦惱、煩悶、贊嘆等等,人們都有過切身的體驗。設想一下,如果你可以思考和行動,卻沒有感覺,生活將會怎樣?你是否愿意不再體驗到恐懼的感覺,但同時也不得失去愛人熱吻的激情的能力?你是否樂于以放棄歡樂為代價去遠離悲傷?這些都與我們所說的情緒的功能有關,那什么是情緒呢?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研究者對情緒有不同的定義,也許你認為情緒只是一種感覺——“我感到快樂”或“我覺得悲傷”。但是當代外國的心理學家認為情緒是一種軀體和精神上的復雜的變化模式,包括生理喚醒、感覺、認知過程以及行為反應,對個人知覺到的獨特處境的反應。而我國的心理學家人為情緒不同于認知,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是反映事物或事物的屬性極其聯系和關系,情緒不是反映活動,情緒是人對反映內容的一種特殊的態度,它具有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情緒總是或隱或現地有行為表現,情緒總是由某種刺激所引起的。因此我國的研究者把情緒定義為人對待認知內容的特殊態度,它包括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情緒刺激的認知等復雜成分。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外國的心理學家,還是我國的心理研究者,雖然對情緒的定義有所不同,但都贊同情緒反映個體與環境關系的持續變化。美國心理學家lazarus認為當個體經歷某個重大的生活事件時,個體與環境的關系就會成為情緒的一個來源,因而,情緒歷程不能僅僅局限于個體內部或大腦內部進行理解,而應該在個體與其所評價的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理解,經歷某種情緒,無論是以原始的知覺形式,還是以某個較高級的區分符號的進程,個體都必須進行認知評價,所以,認知評價是情緒的必要的前提條件。這樣情緒就是關于人和環境的關系,不良情緒和積極情緒。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特別是我們的中學教師面對特殊環境,因工作的需要,教師必須利用情緒的動機去反應日常生活中適應沖突的目標,去認識和評價日常生活中的沖突事件,表現教師角色積極情緒,控制不良的情緒。從而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師教學中的情緒狀態探索
摘要:教師的情緒狀態是其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心理體驗形態。它是影響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一是要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養,二是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
關鍵詞:教師情緒教學活動
在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每當上課情緒狀態好時,就會思路清晰,語言流暢,輕松自然。可謂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課下準備十成,課上能講出十成,甚至會超水平發揮。學生也聽得興趣盎然,與教師配合默契。課堂氣氛活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上課時情緒狀態不好,就會思路模糊,語言阻塞,吃力呆板。無論如何總覺得不順手。課下準備十成,課上只能講出七八成,甚至更少。學生則是反映冷淡,注意力分散,啟而不發。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當然不會好。這反映出教師的課堂情緒狀態對教學水平發揮和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
人的情緒,從心理學上講,是一種人腦的生理機能,是與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最基本的自身體驗。人的情緒狀態則是這種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心理體驗形態。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兩極性。即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當一個人的需要(在現在社會里主要是社會性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狀態,如滿意、愉快等;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狀態,如不滿、悲傷等。二是蔓延性。某種情緒狀態的產生,開始是指向一定對象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蔓延到與原指對象相關或無關的其他事物。形成在一段時間里無一定指向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形態。三是感染性。某人的一定情緒狀態對周圍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好的情緒狀態產生積極的影響,不好的情緒狀態產生消極的影響,并且會因周圍的人與某人關系的疏密而受不同程度的影響。四是一定的支配作用。某種情緒狀態對人的行為表現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致使其所有的情感體驗無不打上這種情緒狀態的烙印,表現在一個人處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中時,會看什么都順眼,想什么都順心,做什么都順手。這就能促進人的活動能力;若處在消極的情緒狀態時,則會看不順眼,想不順心,做不順手。這樣就會抑制人的活動能力。古人所謂“憂者見之則憂,喜者見之而喜”,就說明了一定的情緒狀態對人的行為表現的支配作用。
基于人的情緒的以上特點,作為一名教師,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只有通過語言交流和感情交流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因而教師的情緒對學生會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對年齡較小的學生,影響會更大。并由對學生自然情緒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學生的行為情緒—聽課情緒和學習情緒。學生的行為情緒再進一步影響到教學活動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對于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主要從兩方面談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怎樣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
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養。高尚的政治思想修養主要表現為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熱愛和敬業精神。魯迅先生說:“教育后代是一種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工作”。從事教育工作就意味著奉獻和犧牲,忠誠是一種信念,熱愛屬于志趣;信念而至于志趣,就會產生對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飽滿的熱情、理想追求等均由極大的激勵作用。它能促進教師的行為需要始終指向社會性需要這一目標,并把社會性需要轉化為自身需要,從而產生并保持對行為對象(教學活動)的持久的積極的情緒狀態。因此,教師高尚政治思想修養是保持其積極的情緒狀態的最根本的內在動因。
教師的情緒調節和課堂管理
摘要:本文利用文獻法回顧了與教師情緒相關的研究,并采用訪談法對個別教師的課堂情緒管理進行了訪談。結果發現,教師經常進行情緒調節,因為他們認為這能使他們更有效地管理與教育學生以及妥善處理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此外,教師更有信心交流他們的積極情緒而不是減少消極情緒,并且他們更有信心使用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包括預防性和反應性方法。
關鍵詞:教師情緒;課堂管理;教學實踐;調節策略
教學是一種情緒實踐,其中涉及大量的情緒理解和情緒勞動。[1]當教學目標達到時,教師會體驗到幸福(快樂)感;當學生沒有掌握概念時,教師會有挫折感;當學生品行不端時,教師會憤怒;當學生不努力時,教師會失望;當個人能力受到挑戰時,教師就會焦慮。教師的這些情緒通常來自課堂教學的管理和組織,并且由于他們相信這些情緒將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目標,所以該教師他們常常試圖控制這些情緒。例如,一個從教四年的中學教師,由于學生的打打鬧鬧,結果損壞了某個教學儀器,使她非常生氣,但她會努力保持冷靜,因為她知道生氣或表現出憤怒會分散正在做實驗的其他學生的注意力。由于這部分原因,所以該教師必須用冷靜的方式來處理它,怎樣有助于教學的繼續進行才是這節課的重點。我們接觸過的其他中學教師也說,他們試圖減少課堂上的憤怒,因為他們知道大呼小叫或發脾氣可能會損害他們與學生的關系,他們認為這種關系對教師的效能感至關重要。90%以上的教師認為他們通過深呼吸、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等方式掌控憤怒,減少憤怒。教師課堂情緒,已成為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只關注學生情緒,卻忽視了自身情緒的控制。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困難和不良表現更易使教師產生消極情緒。而教師的消極情緒更容易妨礙教育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2]然而,課堂管理的理論與研究很少關注教師的情緒。因此,本文利用文獻法回顧了與教師情緒相關的研究,并采用訪談法對個別教師的課堂情緒管理進行了訪談,在此基礎上闡明教師情緒調節的相關策略,并思考這項工作對課堂管理的意義。
一、情緒及情緒調節
情緒是一種多成分的復合心理過程,它是由個體的主觀體驗、外部行為表現和生理喚醒三種成分組成的;情緒調節是每個人無意識和有意識地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3]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會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制,使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表情行為等方面發生一定的變化。成功的情緒調節,主要是要管理情緒體驗和行為,使之處在適度的水平,其中包括:“削弱或去除正在進行的情緒,激活需要的情緒,掩蓋或偽裝一種情緒”,等等。如,當你跟愛人或者家里人吵架后心情肯定是不開心的,但當你進入班級的時候,要面帶微笑,似乎讓人覺得你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要保持這個狀態。[4]可見,情緒調節既包括抑制、削弱和掩蓋等過程,也包括維持和增強的過程。情緒體驗似乎有廣泛的文化和個體差異,即使一套核心情緒也可以進行跨文化識別。在課堂上,感覺到更多憤怒和較少快樂的教師與感覺到較少憤怒和更多喜悅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體驗。情緒體驗是通過人們使用隱喻來研究的,比如將憤怒中心比喻成沸騰的液體。一位老師說,“我很生氣,如果蒸汽可以從我的鼻子和耳朵出來的話,那它早已沖出”。人們常常試圖矯正自己的感受。例如,有的老師報告說自己使用可視化的方式減少負面情緒:“我在山頂,太陽落山了,這樣立刻讓我平靜下來?!鼻榫w涉及認知過程。例如,心理學研究表明,憤怒通常涉及個人因目標受阻、傲慢的權利或不公平而受責備的判斷或評價,而挫折涉及環境的評價而不是責備個人。[5]調整認知過程是情緒調節的策略之一。例如,老師可以盡量減少因學生不尊重而產生的憤怒,因為老師知道這個學生家里最近出現了重大變故———他父親犯法入獄。教師會努力通過重新評價、停下來思考、提醒自己面對的只是接受教育的孩子等方式調節憤怒和挫折。例如,一個有8年經驗的男性中學教師說,“我只是退后一步,想一會兒,真的不需要太久,但是停下來思考那一刻,……給予我極大的幫助”。行動傾向是行為情感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恐懼涉及獲得安全的傾向。雖然個人對另一個人感到憤怒時,有走向那人的沖動,但一些個人也往往選擇離開。此外,個人通過選擇生氣時一動不動也可以調節這些行動傾向。行為過程也涉及面部表情,如驚喜中常見的眉毛揚起和睜大眼睛。教師像其他人一樣,可能嘗試掩飾這些面部表情,這樣他們的情緒就沒有傳遞給他人,或者夸大情緒溝通。一個人的心率、呼吸率、血壓和皮膚溫度是情緒生理反應的所有組成部分,人們可以通過包括深呼吸或運動等方法來調節這些反應。教師可采用向上或向下調節情緒的方法來調節情緒。向上調節情緒是指個人努力增加積極情緒的強度或持續時間。教師為了在課堂上傳達一個積極的信號,就可以上調積極情緒,如快樂、熱情。一位女老師曾說道:“如果你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快樂學習,那么你每天早上去學校之前必須將自己調節好,帶著你的熱情去上課。”為了使學生清楚違規的嚴重性,教師有時也可以適度放大憤怒,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有效管理情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碰到犯重大錯誤的學生,可能聲音要高一點,表情要嚴肅一點,而不能一直心平氣和。教師有時提高聲音,但心里并不是真生氣,而是為了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做錯了。[6]向下調節情緒是指個人努力減少消極情緒的體驗。當教師因為學生之過產生消極情緒時,有的教師會選擇抑制,或換位思考,舒緩自己的情緒等方式下調其不良情緒,如降低憤怒,從而保證自己在課堂教學中不失態,繼續按計劃進行課堂教學,同時與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有時也會通過說理教育,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問題。[7]許多教師與其他人一樣下調消極情緒往往比上調積極情緒更多。[8][9]因此,當前的理論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調消極情緒方面。
二、教師對情緒調節的信念
簡述教師情緒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摘要:無論面對哪個年齡段的學生以及何種性質的課程,教師情緒都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很大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采取多形式的醫學教育中,教師情緒因素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成績好的班級有更多的學生持這一觀點(P<0.05)。在不同形式的醫學教育中教師情緒因素發揮的作用不同。教師應盡量采取多種方法調整課堂情緒,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情緒;教學效果;教學形式;醫學教育
耶魯大學的薩洛維(Salovey)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瑪依爾(Mayer)于1990年最早提出了情緒智力這一概念,即情商,至今被人們公認為成功的重要因素。他們認為,情緒可促進思維,具有高情緒智力的人可促進情緒和思維向更積極的方面發展[1]。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本杰明•布盧姆也曾說過,帶著積極情緒上課的學生會比缺乏熱情或興趣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且更快速掌握課堂內容。因此,教師若以愉快的情緒教學,可通過引導學生產生同樣愉快的學習情緒來提高教學效果。
一、教師課堂情緒影響教學效果的研究證據
(一)教師課堂情緒對教學效果影響的研究國內研究表明,無論是幼兒園孩子、小學還是初中的學生,當教師以快樂、振奮的情緒教學時,學生的學習效果普遍提高,最多高16分;而當教師以不高興、低沉的情緒教學時,其效果則普遍下降,最多降30.7分[2]。邱莉[3]選擇23名教師進行了干預研究,設立干預班和對照班并以誘導上課教師的負性情緒為干預措施來評價教師情緒和教學效果,最后對所有實驗結果進行的meta分析顯示,教師消極的課堂情緒狀態可導致教學效果的下降。喬建中[4]就課程性質和授課水平對學生情緒感受的影響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課堂情緒和對教師的情緒感受取決于教師授課水平中的“生動活潑性”,而與課程性質無關。(二)多形式醫學教育中教師課堂情緒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我們在《兒童少年衛生學》授課過程中采取了理論教學、視頻教學、實踐操作、課堂討論以及學生自學+課堂展示等多種授課方式,課程全部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上述多種形式的醫學教育中,35名學生認為對教學效果影響最大的是“老師生動的講解”,占47.3%,其次是“老師講課的激情”占16.2%,然后依次是“課程形式”占14.9%,“課程內容”占13.5%,“老師的為人/人品”占5.4%,“老師的外表”的為0%。最終考試成績分別為81.5±6.2分和70.8±9.2分的A班和B班(兩個班的成績有統計學差異,t=4.821,P<0.001)各自的選擇情況詳見表1。將這幾類影響因素歸為“教師因素”和“課程因素”兩大類,A、B兩個班級分別有41人和10人選擇“教師因素”,各占73.2%和55.6%,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將“教師因素”中的“老師生動的講解”和“老師講課的激情”歸為教師“情緒因素”后發現,A班選擇“情緒因素”的比例顯著高于B班(表3),即學生成績好與學生持“教師情緒因素是影響教學效果的最主要因素”這一觀點有關。由此可見,無論面對何種授課對象以及進行哪種類型的教學,教師的情緒都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二、為什么教師課堂情緒會影響教學效果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接受程度與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關,即能否理解這些內容,也與學生的自身興趣有關,即是否愿意接受它們。積極的課堂情緒也是學生保持持久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學記》有云:“親其師信其道?!苯處煼e極的課堂情緒可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精神愉悅、反應靈敏,易與老師形成共鳴,學生也會因喜歡一個老師而增強對其所授學科的興趣,反之亦然。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以愉快的情緒感染學生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三、多形式醫學教育中不同教師角色及課堂情緒的作用
教師教學中的情緒狀態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情緒教學活動
【論文摘要】教師的情緒狀態是其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心理體驗形態。它是影響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一是要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養,二是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
在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每當上課情緒狀態好時,就會思路清晰,語言流暢,輕松自然。可謂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課下準備十成,課上能講出十成,甚至會超水平發揮。學生也聽得興趣盎然,與教師配合默契。課堂氣氛活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上課時情緒狀態不好,就會思路模糊,語言阻塞,吃力呆板。無論如何總覺得不順手。課下準備十成,課上只能講出七八成,甚至更少。學生則是反映冷淡,注意力分散,啟而不發。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當然不會好。這反映出教師的課堂情緒狀態對教學水平發揮和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
人的情緒,從心理學上講,是一種人腦的生理機能,是與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最基本的自身體驗。人的情緒狀態則是這種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心理體驗形態。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兩極性。即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當一個人的需要(在現在社會里主要是社會性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狀態,如滿意、愉快等;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狀態,如不滿、悲傷等。二是蔓延性。某種情緒狀態的產生,開始是指向一定對象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蔓延到與原指對象相關或無關的其他事物。形成在一段時間里無一定指向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形態。三是感染性。某人的一定情緒狀態對周圍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好的情緒狀態產生積極的影響,不好的情緒狀態產生消極的影響,并且會因周圍的人與某人關系的疏密而受不同程度的影響。四是一定的支配作用。某種情緒狀態對人的行為表現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致使其所有的情感體驗無不打上這種情緒狀態的烙印,表現在一個人處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中時,會看什么都順眼,想什么都順心,做什么都順手。這就能促進人的活動能力;若處在消極的情緒狀態時,則會看不順眼,想不順心,做不順手。這樣就會抑制人的活動能力。古人所謂“憂者見之則憂,喜者見之而喜”,就說明了一定的情緒狀態對人的行為表現的支配作用。
基于人的情緒的以上特點,作為一名教師,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只有通過語言交流和感情交流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因而教師的情緒對學生會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對年齡較小的學生,影響會更大。并由對學生自然情緒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學生的行為情緒—聽課情緒和學習情緒。學生的行為情緒再進一步影響到教學活動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對于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主要從兩方面談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怎樣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
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修養。高尚的政治思想修養主要表現為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熱愛和敬業精神。魯迅先生說:“教育后代是一種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工作”。從事教育工作就意味著奉獻和犧牲,忠誠是一種信念,熱愛屬于志趣;信念而至于志趣,就會產生對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飽滿的熱情、理想追求等均由極大的激勵作用。它能促進教師的行為需要始終指向社會性需要這一目標,并把社會性需要轉化為自身需要,從而產生并保持對行為對象(教學活動)的持久的積極的情緒狀態。因此,教師高尚政治思想修養是保持其積極的情緒狀態的最根本的內在動因。
教師不良情緒控制研討論文
摘要: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研究者也開始關注人行為中的心理因素。由于情緒反應在行為進程中是第一位的。個體無時不刻地處于某種情緒狀態中。為了提高中學教師的生活質量,本文分析了中學教師的一些不良情緒表現。并對不良情緒的控制情緒提供了方法。為提高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情緒;不良情緒;情緒的控制
一、問題的提出
2000年2月1日,同志在教育問題的談話中,特別強調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新時期,全社會都認識到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F在教育和教師成了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使教師感到莫大的欣慰?!盀槿藥煴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的職業有數不清的贊美之詞。各種耀眼“光環包裹下的教師,集各種角色的要求于一身,被推到了至高、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但是教師也是人,不是神。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和其他人一樣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物質財富變得越來越豐富,教師在物質上的需要基本得到保障。教師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忽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教師精神需要得到滿足的標志之一?,F在教師角色也不容易,面臨的壓力很多、很大。特別是中學教師,繁重的工作量;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增加,中學生的個性凸出和不那么順從:社會、家庭要求有較高的教育質量:老師自身不斷需要更新知識、接受繼續教育等各種壓力。面對這樣多的壓力,教師的心理健康嗎?教師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了嗎?那么現在的中學教師怎樣才能成功應對這樣的壓力呢?怎樣才能快速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辦法就是運用情緒的功能。
二、什么是情緒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里的情是指狹義的愛情而言。其實,各種情緒,例如喜悅、憤怒、悲哀、恐懼、苦惱、煩悶、贊嘆等等,人們都有過切身的體驗。設想一下,如果你可以思考和行動,卻沒有感覺,生活將會怎樣?你是否愿意不再體驗到恐懼的感覺,但同時也不得失去愛人熱吻的激情的能力?你是否樂于以放棄歡樂為代價去遠離悲傷?這些都與我們所說的情緒的功能有關,那什么是情緒呢?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研究者對情緒有不同的定義,也許你認為情緒只是一種感覺——“我感到快樂”或“我覺得悲傷”。但是當代外國的心理學家認為情緒是一種軀體和精神上的復雜的變化模式,包括生理喚醒、感覺、認知過程以及行為反應,對個人知覺到的獨特處境的反應。而我國的心理學家人為情緒不同于認知,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是反映事物或事物的屬性極其聯系和關系,情緒不是反映活動,情緒是人對反映內容的一種特殊的態度,它具有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情緒總是或隱或現地有行為表現,情緒總是由某種刺激所引起的。因此我國的研究者把情緒定義為人對待認知內容的特殊態度,它包括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情緒刺激的認知等復雜成分。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外國的心理學家,還是我國的心理研究者,雖然對情緒的定義有所不同,但都贊同情緒反映個體與環境關系的持續變化。美國心理學家lazarus認為當個體經歷某個重大的生活事件時,個體與環境的關系就會成為情緒的一個來源,因而,情緒歷程不能僅僅局限于個體內部或大腦內部進行理解,而應該在個體與其所評價的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理解,經歷某種情緒,無論是以原始的知覺形式,還是以某個較高級的區分符號的進程,個體都必須進行認知評價,所以,認知評價是情緒的必要的前提條件。這樣情緒就是關于人和環境的關系,不良情緒和積極情緒。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特別是我們的中學教師面對特殊環境,因工作的需要,教師必須利用情緒的動機去反應日常生活中適應沖突的目標,去認識和評價日常生活中的沖突事件,表現教師角色積極情緒,控制不良的情緒。從而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