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損失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20:51: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精神損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旅游糾紛精神損失賠償問題
本文所指的旅游合同指旅行社提供旅游給付、旅游者支付旅游費用的合同。長期以來,無論實務界還是理論界,關于旅游合同中精神損害賠償的爭議一直存在。這中間尤以旅游合同中能否主張精神損害賠償、依照什么樣的法律進行賠償、對哪些范圍內的精神損失予以賠償等問題為主要焦點。筆者試就旅游合同糾紛中精神損害賠償的幾個問題提出一家之言,以供商榷。
一、現實案例對旅游合同糾紛中精神損害賠償的不同態度
以下是筆者從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庫中選取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均為公開及生效判決,后文的說理也將基于這三個案例展開。案例一:1999年8月,原告王某參加了由雄都旅行社組織的旅游。出發前,原告預付了旅游費用7000元(含人身保險費)。旅游期間,王某的兒子王呈(14歲)不幸死亡。但因旅行社未給王呈辦理保險手續,所以保險公司拒賠。原告于是訴至江蘇揚州中級人民法院,要求旅行社賠償30萬保險金損失以及精神撫慰金20萬元。法院經審理認為,旅行社違約,故被告應賠償原告可得利益的損失30萬元,但沒有任何法律規定合同的違約方需要向另一方給付精神撫慰金,因此,對原告關于精神撫慰金20萬元的請求不予支持。案例二:2000年1月,馮林、段茜與海峽旅行社及北京招商國際旅游管理總公司在履行旅游合同過程中,由于招商國際旅游管理總公司的過失,致使馮段夫婦在出國旅游期間因證件不符被當地政府扣留遣返回國。于是原告向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雙倍返還旅游費用以及利息,并向每人賠償精神損害賠償金20000元。法院審理認為,被告招商國際旅游管理總公司因疏忽造成馮林夫婦人格受到侮辱,造成精神上損害,根據《合同法》第107條、第424條的規定,判決被告賠償原告每人20000元的精神損害賠償金。二審法院認為賠償數額過高,改判為每人獲得5000元的精神撫慰金。案例三:2001年初,原告劉志斌等十三人與被告廣東永安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中山四路營業部簽訂廣州一日游旅游合同。旅游團乘被告向另一個公司租用的客車從白云山風景區下山時,客車墜入山澗,致多人不同程度受傷。后經廣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認定:大客車司機駕駛制動效能、轉向器不合格的大客車上路行駛,應負事故全部責任。原告劉志斌等十三名旅游者以違反合同為由,向廣州市白云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標準賠償自己的各種損失,總計近300萬元人民幣。廣州市白云區人民法院認定,雙方存在旅游服務合同,原告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要求被告承擔違約責任或依照其他法律要求被告承擔侵權責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3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二款、第一119條之規定判決:被告賠償原告劉志斌等十三名旅游者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等共計355多萬元。
二、旅游合同糾紛中能否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理論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和發展,人格尊嚴和精神因素對人和社會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非財產性損失,逐漸成為違約行為的另一項后果,受到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的支持。旅游合同,正是這一特征最為顯著的合同。相對其它合同,旅游合同雖然也以金錢為標的之一,但對游客而言,合同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獲得與交付的金錢對價的物質和經濟,而是為了追求精神的愉悅和內在的享受。當合同的這一主要目的受到嚴重影響的時候,精神損害,就不可避免地成為雙方糾紛的主要內容。案例一和案例二,從相反角度體現了人民法院對旅游合同糾紛中精神損害賠償的不同觀點。江蘇揚州中院認為,沒有法律規定合同的違約方需要向另一方給付精神撫慰金,原告在合同違約糾紛中主張精神損害賠償,于法無據;而北京朝陽區法院認為,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享有人格尊嚴得到尊重的權利,在人身、財產受到損害時,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這種分歧也體現在民事法學理論界,贊同的觀點各有不同,反對的聲音則幾乎一致,其中尤以傳統民法理論的泰斗王利明為代表,他認為,“精神損害是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難以預見的,同時這種損害又難以通過金錢加以確定,因此受害人不能基于合同之訴獲得賠償”。①筆者認為,旅游合同糾紛中能否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取決于以下兩個因素:一是違反旅游合同能否造成游客的精神損害,二是這種損害是否應當在合同法的框架內得到賠償。對于第一個問題,各方觀點已經取得一致,即一方違反合同的行為,可能導致另一方精神受到損害。根據民事法律最基本的平等、公平的原則,一方因另一方的違約行為而產生的損失,不論是哪一方面的損失,均應得到賠償,尤其是在違約方由此產生收益甚至是不當利益的情況下,對受到損失(當然包括精神損失)的一方予以賠償,則更顯得理所當然。按照否定說的觀點,《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侵犯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的,予以精神損害賠償,故精神損害賠償只能在侵權事由中,以侵權糾紛的名義提出,即使是同一行為既屬違約也屬于侵權時,也只能選擇一種起訴,如果選擇了違約之訴,則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也是案例一所采納的觀點。但從邏輯上說,《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可以在侵權之訴中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并不能說明法律禁止在其他合同行為中以違約之訴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相反,這至少證明了一方因另一方的行為造成的精神損害,有權主張賠償。李永軍先生認為,在遵守限制規則的前提下,在一定條件下給予因違約造成的包括精神損害在內的非財產性救濟,是生活邏輯的必然要求。②程嘯先生也指出,在特定情形下因違約造成他人非財產損害時,必須允許受害人通過違約之訴要求賠償。③長期以來,一些觀點將侵權與違約的區別絕對化,并將能否對精神損害提供救濟看成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之一。J?弗蘭克指出,法律現實主義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更多地回應社會需要”。④對于違約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在實際案例中已經大量出現,受損害方有強烈的賠償需求,法律的理解和適用上并無明顯禁止的情形,法律就應當對這一需要做出回應,案例二、三中人民法院都對旅游合同糾紛中的精神損害賠償持支持意見,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三、旅游合同中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
小議環境侵權中的精神損失
【摘要】精神損害賠償具有撫慰與懲罰的雙重功能,可以達到伸張法律正義,維護合法權利的效果。環境侵權作為侵權方式的一種,其維權模式自然與精神損害賠償有著密切聯系,分析環境侵權的特殊性,并結合我國現存的環境侵權救濟機制,建立與完善符合環境保護與權利保障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應當引起理論界與實務部門的關注,也是本文核心之所在。
【關鍵詞】精神損害賠償;環境侵權
現在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與日俱增,也越來越注重自己的精神利益。自從我國有了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之后,在環境質量日益惡化的今天,受污染者不僅在財產上遭到了損失,在精神上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害,污染者不僅要賠償受害者的經濟損失,也應該賠償受害者的精神損失。
1精神損害賠償的功能
對于精神損害賠償的功能,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有單一功能說、雙重功能說、三重功能說,每種學說又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各學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筆者認為,精神損害賠償的功能在于撫慰和懲罰。
(1)撫慰功能
剖析精神損失賠償法律定性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雖沒有精神損害法定性的明文規定,但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定性始終是貫穿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主線,鑒于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復雜性以及成文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本文就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定性原則進行了簡要的分析論證,并對其進一步完善提出了具體的構想,以求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不斷完善。
關鍵詞:精神損害;賠償法定性;損害賠償制
一﹑“精神損害”具體內涵的分析界定
對于“精神損害”的具體內涵,我國法學理論界存在廣義說和狹義說兩種學說。廣義說認為,精神損害包括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損失。其中,精神痛苦是指自然人因人格權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導致自然人的精神活動出現障礙,或使人產生憤怒、絕望、恐懼、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而精神利益的損失是指自然人和法人的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遭受侵害,如名譽權受到損毀,肖像權受到侵害等。狹義說認為,精神損害就是公民因其人格權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上、心理上的痛苦及其他不良情緒。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不難發現廣義說和狹義說的分歧,實際上是由于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導致的差異。這個問題就是精神損害與非財產損害之間的關系。對此筆者認為,精神損害與非財產損害不能混為一談,兩者無論是在概念的寬泛度上,還是在救濟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非財產損害的概念要明顯大于精神損害的概念。因此,狹義說的觀點更加符合精神損害賠償的制度設計,突出了精神損害的特殊性。
其一,精神損害賠償作為一種對人格權的補救方式,是對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所進行的補償,以求實現精神損害賠償調整、慰撫與制裁的功能。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精神損害應限于因人格權或其它權利受到侵害以后所遭受的生理痛苦、精神痛苦以及其他不良情緒,而不應包括人格權遭受侵害的事實本身,即所謂精神利益的損失。因為精神利益的損失僅僅是導致精神損害的根源,也是精神損害能夠獲得賠償的前提,其本身并不是精神損害。
其二,精神損害應該具有特定的主體適用范圍,它只能是自然人在其人格權等權利受侵害以后所遭受的生理疼痛和精神痛苦。因此法人不可能存在精神損害。其原因在于:其一,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作為法律人性色彩的集中體現,是“以人為本”和法律人文關懷思想的產物。法人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盡管一定程度上負載著人們的情感,但是,“法人,相對于這世界終極價值源泉的自然人而言,只能是手段”,因此法人不具備承認其精神損害人本關懷的價值基礎。其二,現實生活中,法人精神利益的喪失,主要表現為財產上的損失,如企業收入的下降,利潤的減少,這些損失都可以通過主張財產賠償,或其他民事責任方式的承擔來予以彌補。因此,凡是精神損害,必須與自然人相聯系,而與組織體無關。這也正是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以及我國民法將精神損害的主體范圍限定于自然人的原因所在。
婚姻家庭立法賠償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離婚;精神損害;賠償
【論文摘要】我國的離婚精神損失賠償制度在立法上仍然有一些不足,在實踐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離婚精神損失賠償制度的完善已經提到議事日程。本文結合理論界關于離婚損失賠償制度的最新研究成果,對離婚精神損失賠償的不足及完善措施進行分析與探討,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隨之而產生的離婚率居高不下,而由離婚帶來的離婚精神損失賠償問題也因此成為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離婚的精神損失賠償問題已經成為擺在我國法律理論界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1精神損失賠償的概念、性質
精神損失賠償制度萌芽于古羅馬時期,在20世紀得到確立與發展。精神損害現已涉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貞操權等許多方面,財產和人身損害造成的精神痛苦也可以請求物質賠償。
1.1精神損失賠償的概念我國立法明確規定侵害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的受害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失賠償。這一法定范圍,顯然是過于狹窄了,其與現實狀況不適應,就我國司法實務而言,采取司法解釋的方法,將隱私權、自由權、信用權某些方面的保護,納入了精神損失賠償范圍,類推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關于保護名譽權的規定,但是,即使采取了這些辦法,也沒有徹底改變我國精神損失賠償適用范圍過于狹小的弊病,對于民事主體人身權的保護,仍存在諸多不完備的情況。現在,最高人民法院精神損失賠償司法解釋解決了這個問題,使精神損失賠償民事責任方式的適用范圍大大擴大。
刑事責任牽帶民事問題探究論文
摘要:我國司法訴訟制度中的刑事附帶民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其本質是以立法為根本,能夠更好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利,能夠更好的使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為侵害之后造成的損失可以在法律上獲得救濟。但在實踐過程中,立法的簡約造成了司法的消極和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擴大,既不符合立法本意也不能真正體現被害人合法權益在實體上的切實保障。因此有必要在維護法律的同時,尋找可以完善的方式方法,提出可以構建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的思路和具體方案,最終真正體現本質的存在。
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損失;司法訴訟制度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公安機關、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由遭受物質損失的被害人或者人民檢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引起的物質損失而進行的訴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就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訴訟,在刑事訴訟案件中同時要遵守《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及最高院一系列相關的司法解釋。兼顧多部法律,那必然對于其要求規范性之高可想而知。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其中的“物質損失”就是本文談及的重點,也是法律的不完善的體現。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規定問題的解釋》規定,明確當事人可以因為他人侵權而獲精神損害,但是司法解釋又規定,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被害人不能獲得精神損失賠償。
一、附帶民事訴訟的性質、范圍
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導源于古代社會贖罪制度中,中國的附帶民事訴訟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起來。附帶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因其犯罪行為所引起的損失賠償而進行的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均對此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法律均限定為物質損失。“物質損失”,是指被害人的人身、財產遭受犯罪行為的侵害所遭受的損失。最高人民法院《附帶民事訴訟規定》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作出了規定:
損害賠償的補償性與法則探究
一、損害的認定
何謂損害,理論不一,關于損害的分類,也存在不同標準。按一般理解,損害指因違約造成的對非違約方的不利益。抽象的概念始終具有爭議性和模糊性。但不可回避或必須要解決的重點是,哪些損害可以獲得賠償?
(一)所受損失與可得利益
《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7.4.2條:此損害既包括該方當事人遭受的任何損失,也包括其被剝奪的任何收益,但應考慮到受損害方當事人由于避免發生的成本或損害而得到的任何收益。合同法第113條: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范圍相同。《法國民法典》第1149條規定:對債權人應負的損害賠償,除下述例外和限制外,一般應包括債權人所受的損失和所失的可得的利益。
法國學者認為,所失的可得的利益即指間接損失。(根據損害與違約行為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來區分,如果損害是由違約行為直接引發的,沒有介入其他因素,那就是直接損害;如果介入了其他因素,就是間接損失。)這樣的問題在于,如果是間接的損害,則不能認定為間接損失。
(二)精神損失
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幾點思考
我國《刑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上述法律規定有利于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能夠使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為的侵害后就其損失獲得法律救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在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實踐中,也出現了因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不完備或不合理而影響被害人合法權益保護的情形,實有完善之必要。現簡要分析如下:
一、關于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可以告知因犯罪行為遭受損失的被害人、已死亡被害人的近親屬、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人,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由于這里規定的是法院“可以告知”,而非“應當告知”,不是強行性規定,實踐中就出現了審理刑事案件的法官因為怕麻煩而怠于履行或疏忽大意忘記履行該項義務的情況,導致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到法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時卻被告知刑事案件已經審結,不能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雖然其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但卻要交納訴訟費,而附帶民事訴訟是不收取訴訟費的,這就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并且造成權利救濟的遲延,更為嚴重的可能使被害人本應得到的賠償無法得到。因為在刑事案件與附帶民事案件同時審理時,被告人為了得到從輕處理,本人或其親屬往往會積極主動地賠償被害人的損失,但如果刑事判決已經宣告,再審理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就不會主動賠償被害人的損失,因為他知道即使賠償了刑事判決也不會更改。這種情況的出現是違背法律設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本意的,因此應當予以糾正。筆者建議將“可以告知”修改為“應當告知”,增加“如果因為法官沒有及時告知而導致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在刑事判決宣告前未能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應由同一審判組織來繼續審理附帶民事訴訟”,并且要追究法官不作為的責任,以減輕被害人的負擔,促使法官積極履行自己的義務,使被害人的損失得到最大限度的賠償。
二、關于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一)侵財型犯罪造成的財產損失能否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故在實務中,對于盜竊、詐騙、搶劫、貪污等侵害財產的犯罪,采取追贓和退賠的辦法,將追回的贓款贓物返還被害人或者由人民法院責令被告人退賠,不得由刑事被害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屬于限制解釋,違背了立法的本意,不利于保護被害人的損失得到有效救濟。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規定為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的財產損失或者物質損失的場合,也就是說,只要被害人遭受了財產或物質損失的,就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卻縮小了該范圍,僅僅局限在因人身權利受到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筆者認為,最高法院之所以限制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可能是基于避免過度增加法院刑事審判庭的負擔的考慮。如果將盜竊、搶劫、詐騙等侵財型犯罪給被害人造成的財產損失也納入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將會使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大幅度增加,由于刑事案件審理期限較短,再要審理附帶民事訴訟,將會使法官不堪重負。有人認為,雖然這類案件的被害人不能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可以在刑事判決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并不妨礙被害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
論文摘要
因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害的被害人是否有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已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本論題闡明了精神損害、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本含義,對精神損害的范圍和標準予以明確界定。并運用大量的理論和事實,深刻闡述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應有精神損害賠償的理由。
筆者認為,精神損害既包括犯罪行為侵害人身權和人格權導致的精神損害,也包括侵犯財產權犯罪而引發的精神損害賠償。主要理由是,1、在法治社會中,只要有侵權,必然就有賠償,有物質損害,應就物質損害賠償;有造成精神、心理上創傷的,應就精神損害部分彌補損失。2、附帶民事訴訟在性質上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事訴訟,就應保護受害人的民事權利,任何機關和個人都不能剝奪,不管它是通過民事訴訟程序還是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進行。3、盡管時下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以于法無據為由,不予支持、不予受理,但因犯罪行為而導致的被害人精神損害的情況大量存在,根據有損害后果發生,就應當有司法上的救濟,做出精神損害賠償之規定,已成當務之急。4、對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責任和要求犯罪分子對受害人進行精神損害賠償,是兩種性質不同的責任。前者是犯罪分子對國家承擔的公法責任,后者則是犯罪分子對受害人承擔的私法責任,追究刑事責任不能代替民事上的精神損害賠償。我國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中尚未明確規定精神損害的賠償,但從長遠來看,這亦應當成為附帶民事訴訟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精神損害賠償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能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是許多人關注的一個焦點。依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目的和內容為物質損害的賠償。然而,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許多人愈來愈認識到,物質損害賠償不再是附帶民事訴訟的唯一內容和目的,精神損害賠償也應納入其中。“附帶民事訴訟的目的,物質賠償是主要方面,但也不應把追究其他民事責任排除在外”。①附帶民事訴訟解決的是被害人遭受的損失賠償,要由被告人承擔民事責任。損失可以是物質損失,也應包含精神損失在內。
一、關于精神損害賠償內涵的法理性分析
益征收征用補償標準研究論文
摘要全國人大第四次修憲規定了公益征收征用應該給予“補償”的原則,國家應當制定公益征收征用法,依據實際情況確立“補償”的具體標準。文章認為,根據大陸公益征收征用的具體情況,對被征收征用人的補償可分別實行“完全補償”、“適當補償”、“超值補償”幾種不同標準。現階段不宜主張公益征收征用中的精神損失補償,也不宜把對財產權的限制即“實質侵犯”也包括在公益征收征用的補償范圍之內。
關鍵詞公益征收征用補償標準完全補償適當補償超值補償
(一)
十屆人大二次會議在對現行憲法進行修改時(以下簡稱第四次修憲),明確規定了國家實行公益征收征用應該給予“補償”的原則。其具體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將現行憲法第10條第3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用。”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
二是將現行憲法第13條“國家保護公民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它合法財產的所有權。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修改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
民法視角下食品安全問題研究
一、食品安全的民事責任
狹義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食物等用于使用的食物,必須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必須從食品的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環節都符合國家強制標準的要求,必須不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廣義的食品安全不僅包括食品的健康與可使用,還包括實物量的安全。本文主要探討食物物質的安全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食品安全的民事責任是指食品有毒害或食品不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造成或可能造成包括急性、慢性危害的公民或法人因此而應當承擔的民事違法行為,并且當事人必須對相應的民事違法行為承擔的不利后果和責任。我國《食品安全法》中關于食品安全的民事責任中明確規定:如果違反了食品安全法中的相關規定,生產、銷售造成人體健康損害的食品對人身、財產或其它造成損害的筆下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和民事責任。生產和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了可以獲得相應的造成的損失的賠償金,還可以依法向食品生產商或食品銷售商索賠,索賠金額為食品價款的十倍。
二、我國食品安全立法的局限性
(一)我國食品立法歸責舉證責任不明確
所謂歸責原則是法律審批中根據相應的標準和原則確定行為人導致的損害而造成的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是處理侵權糾紛的基本原則和造成侵權損害是的賠償標準原則。當前我國對侵權的歸責主要有無過錯、過錯和公平責任等原則。我國民法中對于食品安全的歸責提出因食品、產品質量造成他人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時,產品的制造和銷售者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并且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和義務。我國《食品安全法》中明確食品生產者和食品銷售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和過錯責任并存。這種并存的歸責原則容易導致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后,舉證責任不明確,不利于食品安全責任人的判定和食品安全責任人賠償金額的確定。
(二)我國食品安全民事賠償范圍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