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腿菇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11:29: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雞腿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雞腿菇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健詞雞腿菇;栽培;管理;技術
論文摘要雞腿菇作為一種食用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菌類產品,具有“天然、營養、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從雞腿菇的栽培場所、物料準備、栽培管理、采收時機等方面詳細介紹雞腿菇的栽培技術。
雞腿菇,學名毛頭鬼傘,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鬼菌科、鬼菌屬。雞腿菇是一種可被人工簡易栽培的野生菇種,因形似雞腿而得名。其品質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種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雞腿菇的優點很多,如技術簡單,易于栽培,適應性強,易于管理,原材料來源廣泛,生產成本低,且產量高。近年來在國內得到大面積推廣,在全力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農村庭院栽培雞腿菇具有非常廣泛的前景。
1生物學特性
雞腿菇能廣泛利用農產品的下腳料,如麥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殼、花生皮、木屑、畜糞等進行栽培。雞腿菇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為3~35℃,最適溫度為21~28℃。菌絲適宜培養料含水量以60%~70%為宜,空氣相對濕度70%~80%,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濕度要求在80%~90%。覆土濕度以20%~40%為好,即捏緊成團、觸之能散的濕潤狀態。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在黑暗條件菌絲生長旺盛,較強的光照反而對菌絲有抑制作用。雞腿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生成都需要新鮮空氣。雞腿菇菌絲能在pH值為2~10的培養基中生長,以pH值為7最適。子實體的發生及生成均離不開土壤,若無土壤刺激,菌絲即使長滿培養料也不會形成子實體,故在栽培雞腿菇時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藝
雞腿菇栽培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健詞雞腿菇;栽培;管理;技術
論文摘要雞腿菇作為一種食用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菌類產品,具有“天然、營養、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從雞腿菇的栽培場所、物料準備、栽培管理、采收時機等方面詳細介紹雞腿菇的栽培技術。
雞腿菇,學名毛頭鬼傘,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鬼菌科、鬼菌屬。雞腿菇是一種可被人工簡易栽培的野生菇種,因形似雞腿而得名。其品質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種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雞腿菇的優點很多,如技術簡單,易于栽培,適應性強,易于管理,原材料來源廣泛,生產成本低,且產量高。近年來在國內得到大面積推廣,在全力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農村庭院栽培雞腿菇具有非常廣泛的前景。
1生物學特性
雞腿菇能廣泛利用農產品的下腳料,如麥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殼、花生皮、木屑、畜糞等進行栽培。雞腿菇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為3~35℃,最適溫度為21~28℃。菌絲適宜培養料含水量以60%~70%為宜,空氣相對濕度70%~80%,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濕度要求在80%~90%。覆土濕度以20%~40%為好,即捏緊成團、觸之能散的濕潤狀態。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在黑暗條件菌絲生長旺盛,較強的光照反而對菌絲有抑制作用。雞腿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生成都需要新鮮空氣。雞腿菇菌絲能在pH值為2~10的培養基中生長,以pH值為7最適。子實體的發生及生成均離不開土壤,若無土壤刺激,菌絲即使長滿培養料也不會形成子實體,故在栽培雞腿菇時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藝
試議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的路徑
一、我市循環農業的典型模式
陽泉市郊區義井鎮牛家峪村位于陽泉市獅腦山腳下。全村總面積1650畝,全村擁有耕地面積400畝,林地面積920畝,居住150多戶、600口人。牛家峪村主要依靠以糧食和果樹種植為主(目前果樹已多數衰老),2006年,牛家峪支村兩委審時度勢,圍繞新農村建設這一主線調整產業機構,重新定位全村經濟工作:一方面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在現有耕地上挖潛改造、增產增效;另一方面發揮區位優勢,緊緊抓住獅腦山整體開發和打造紅色旅游景區的發展機遇,開發休閑生態和觀光采摘園區。從2006年起的4年里,全村完成了以下工程:①4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建設項目。主要利用地形落差,采用自流式,完成注入糞便、產氣、沼渣沼液利用等全過程,所產沼氣可供全村150多戶使用,實現了沼氣“戶戶通”,為農民生活提供了新型能源,同時沼渣、沼液直接還田,既實現了農作物的無害化,又使農業生產增產增效;②完成凈化水廠建設工程。解決了人畜飲水安全問題,也使農田灌溉得到了水源補償;③發展水果和經濟林等。目前共發展桃、杏、棗、蘋果、葡萄等經濟林200畝,苗木花卉100畝,飼料作物100畝。同時為了使沼氣工程項目運轉順利進行,村里還擴大了養豬場,專供沼氣使用。到目前為止,牛家峪村已形成養豬、沼氣利用、糧食、果樹、苗木、無公害蔬菜種植相連接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高效發展模式。全村農業經濟循環發展、政治持續穩定,村民安居樂業,全村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牛家峪村豬、沼、果、苗循環經濟鏈條:水廠————→豬場————→沼氣↓↑↓糧食、果樹、苗木、飼料作物←沼渣、沼液現在,牛家峪村已經逐步形成全市農業廢物資源化、農業生產高效化、農村環境清潔化、農民生活文明化的典范。同時,牛家峪村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正在一天天壯大,成為全市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典范。
二、運城市循環農業的典型模式
運城市鹽湖區楊家門“福昌”食用菌合作社采用土窯洞生產模式,以棉籽皮、玉米芯、花生殼等各種作物秸稈為主料生產雞腿菇。楊家門村位于鹽湖區最北端的稷王山下,共有兩個自然村,全村總人口647人,總戶數157戶,耕地面積2000余畝,共有戶用沼氣池71個,屬純旱垣地帶。2010年,楊家門村黨支部、村委會根據鹽湖區政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設施農業,進而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總體要求,經專家論證和組織部分群眾外出考察,確定了發展雞腿菇產業的工作思路。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共投資300余萬元,打成土窯洞150眼,投料生產80眼,每眼窯洞年產值達到6萬余元,純收入3萬元。雞腿菇生產、銷售采用合作社的經營方式,共有101戶群眾參加合作社。該村運用沼渣、沼液拌料新技術發展雞腿菇生產。具體做法為:把原料平鋪在水泥地面上,將2%的生石灰均勻灑在料面上,用沼液將生石灰粉均勻沖于原料內(原料和沼液的比例為1:1.5~1.6),充分攪拌均勻后建堆,堆寬為1.2~1.5米,高為1.2米,長度不限,呈梯形,稍加壓實。最后用直徑約3.5厘米粗的木棍在料堆頂部每隔40~50厘米扎一至地面的通氣孔,并搖至10厘米,以免造成厭氧發酵。白天覆蓋上塑料薄膜,以防病蟲侵入和水分散失,但塑料薄膜與地面要留空隙,以利通氣。晚間溫度降低后將塑料薄膜揭開,以利通氣。當整料堆中心溫度上升到70%以上時,再持續24小時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的原則是:內外想調、上下換位。
具體操作是,將原料堆中上部經過高溫發酵料內產生大量白色放線菌(有益菌)的培養料,翻到新建堆的下部,將原料堆表層5~10厘米的料翻至新建堆中部。原料堆底部的料翻到新堆的上部,如此可使上次未到高溫發酵的整料于本次經過高溫發酵;尤其是上次料堆底部水分偏大并處于厭氧狀態的整料至上部,使水分下沉并經過高溫發酵;如此經過3-4次翻堆后,即可確定整料的每顆料至少經過2次高溫發酵,達到充分腐熟的目的。pH值為7~8左右,含水量在65%左右為宜。此種集養殖、培育、種植于一體的生態農業循環模式,使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廢棄物得到了“整體、高效、再生、循環”的利用,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同時,完成了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楊家門村每眼窯每年上料3茬,每茬上料5噸,年總投料量達到3000噸。沼渣、沼液用量按1:1.6計算,年用沼渣、沼液量達4800噸,鮮菇總產量達3900噸,按現行市場價格8600元/噸計算,年總效益達到3354萬元。如果麥麩或玉米面等輔料的添加量按20%計算,年可節約麥麩或玉米面600噸,按現行市場價格2000元/噸計算,合計節約120萬元,增產量按30%計算,年可增產900噸,產值774萬元。因此,沼渣、沼液拌料生產新技術的大面積的推廣應用,不但使楊家門村的沼渣、沼液得到了綜合利用,而且給廣大菇農帶來了很高的經濟效益。2010年楊家門村雞腿菇生產示范區被山西省確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2011年被省農業廳確定為“一村一品”示范村,并形成了集雞腿菇生產、采摘、農家樂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以上所述三個范例,都是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點范,從中可以看出,都是以農村沼氣為紐帶,以“豬—沼—果”、“豬—沼—糧”、“豬—沼—菜”、“豬—沼—魚”等方式循環經濟發展,通過這種形式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環境,而且可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是轉形發展的一種可取之路。綜上所述,我市農村如何加快發展循環農業應借鑒上述事例,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綜合規劃利用,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實現全市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
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策略詮釋
摘要:分析莊浪縣食用菌產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莊浪縣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有利條件,進一步提出發展對策,以為推動莊浪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食用菌產業;現狀;發展對策;甘肅莊浪
食用菌具有食藥兩用優點,具有降脂、降糖、抗癌、提高免疫力、促進生長、改善胃腸功能、延緩衰老、增強記憶力、改善骨質疏松、美容減肥等功能[1]。食用菌是新時代保健食品,發展食用菌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我國是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近20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較快,已成為僅次于糧、棉、油、菜、果傳統農業的新型優勢產業。
莊浪縣于20世紀80年代就有零星的食用菌栽培點,自1993年引進日光溫室技術后,食用菌產業有了突破性發展,產量和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10年上半年,莊浪縣食用菌生產大戶有110戶,從業人員600人,總產量1700t,總產值330萬元,戶均純收入1.5萬元。發展龍頭產業,不僅振興莊浪經濟,而且活躍了周邊縣、市經濟。但莊浪縣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與鄰近天水地區差距較大。現將莊浪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狀況總結如下。
1莊浪縣食用菌產業存在的問題
1.1生產規模小,品種單一
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考察報告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發展現狀;呈現的特點及優勢;存在的問題;發展思路和目標;對策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全區食用菌種植品種主要以平菇、雙孢菇為主,附帶種植少量的香菇、金針菇、雞腿菇、全區生產平菇約500多萬袋,年產量750萬公斤,年產值2250萬元;生產雙孢菇40萬平方米,年產量400萬公斤,年產值2000萬元;生產香菇8萬袋、全區食用菌生產鄉鎮有30個、全區生產食用菌菌種的單位和個人有5家,年產各類菌種100萬瓶、規模化優勢初步形成: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區食用菌生產已整合為適應市場需求的有規模、有組織的穩定生產、資源優勢凸顯:雙孢菇生產逐步向水資源缺乏,蔬菜生產比較弱勢的沿山冷涼灌區集中、經濟效益明顯:按50米長的棚計算,種菇每戶平均純收入6000-8000元,效益十分顯著、產業化經營剛剛起步。隨著雙孢菇生產的擴大和產地規模形成、資金嚴重不足、生產水平低、生產規模小、加工能力不強、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加強組織領導,狠抓措施落實,為食用菌產業提供組織保證、落實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扶持,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強化市場監管,嚴把菌種質量,確保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加強技術合作,開展技術攻關,解決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問題、強化技術培訓,健全服務網絡,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扶持龍頭企業,規范合作組織,推進產業化經營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市、區兩級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隨著日光溫室由川區向沿山區的擴展,特別是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實施以來,*區委、區政府把沿山冷涼灌區定位為以雙孢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帶,各鄉鎮采取措施,加大了以雙孢菇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力度,使雙孢菇生產在近3年中實現了快速發展,并逐步向沿山冷涼灌區集中,產品遠銷香港、新疆、西寧、蘭州、金昌等地市,已成為我區特別是沿山冷涼灌區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節水農業,增加農民的主要優勢產業之一。
1、種植品種
全區食用菌種植品種主要以平菇、雙孢菇為主,附帶種植少量的香菇、金針菇、雞腿菇等。
2、種植規模
詮釋食用菌產業發展困境及措施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發展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向了如何優化種植結構、改善品質和提高效益上。淮安市是江蘇著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隨著大農業生產比較效益的降低,農民收入進入新的增長滯緩期,農村經濟由小康走向富裕的進程受阻,弱的市場激勵機制大大降低了糧農的生產積極性。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后,農業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市場一體化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調整種植結構,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獲得最佳的收益,這不僅是農民的困惑,也是各級政府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對商品農業生產以外的特色產業,如食用菌產業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以期為農民及政府部門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和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1淮安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和問題
1.1生產規模小,品種單一,技術落后,管理粗放
目前,淮安市食用菌生產還停留在一家一戶的水平,生產過程缺乏技術規范。筆者對淮陰區三樹鎮、丁集鎮的食用菌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該鎮菇農目前主要以生產雞腿菇、蘑菇、平菇為主,其他珍稀食用菌品種如茶樹菇、巴西蘑菇等基本無生產。同時發現,菇農在從事食用菌生產過程中沒有完全按照食用菌的標準操作規程進行。雖然該鎮食用菌生產起步早,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眾對食用菌生產技術環節和流程處于一種懵懂狀態,有的菇農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標準操作規程,為什么要實施標準操作規程,而是依靠經驗進行生產和管理。這說明大部分食用菌生產者在知識和技能方面都與食用菌標準操作規程要求存在一定距離。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經營格局形成多樣化的生產體系,進一步增加了食用菌生產標準技術規范落實的難度,降低了菇農整體的經濟收益。
1.2產品質量差,市場競爭力不強
由于食用菌生產和管理過程的多樣化(選種、生產流程、采收、加工等),導致產品混雜、等級不分。如同樣是平菇生產,在丁集鎮的同一村就有6~7個品種,有的一戶就有2~3個品種,導致生產和采收時間不一致,難以形成規模銷量和買方市場的壓力,市場競爭力不強。另外,菇農在生產過程中缺乏一個整體利益觀,有些人為謀取私利,摻雜使假,以次充好,這些行為大大影響了食用菌生產者的信譽。精明的商家常利用這一情況進行壓價,導致即使是優質的食用菌產品也賣不上好價錢。此外,菇農生產缺乏創新性,沒有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沒有將品牌和特色與市場掛鉤并進行產品包裝和市場定位,在市場競爭中常處于被動地位。
剖析食用菌產業發展困境及策略
摘要:分析了淮安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加快發展淮安市食用菌產業的對策,以為加快發展淮安市食用菌產業提供依據。
關鍵詞:食用菌;現狀;對策;江蘇淮安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發展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向了如何優化種植結構、改善品質和提高效益上。淮安市是江蘇著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隨著大農業生產比較效益的降低,農民收入進入新的增長滯緩期,農村經濟由小康走向富裕的進程受阻,弱的市場激勵機制大大降低了糧農的生產積極性。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后,農業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市場一體化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調整種植結構,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獲得最佳的收益,這不僅是農民的困惑,也是各級政府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對商品農業生產以外的特色產業,如食用菌產業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以期為農民及政府部門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和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參考[1,2]。
1淮安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和問題
1.1生產規模小,品種單一,技術落后,管理粗放
目前,淮安市食用菌生產還停留在一家一戶的水平,生產過程缺乏技術規范。筆者對淮陰區三樹鎮、丁集鎮的食用菌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該鎮菇農目前主要以生產雞腿菇、蘑菇、平菇為主,其他珍稀食用菌品種如茶樹菇、巴西蘑菇等基本無生產。同時發現,菇農在從事食用菌生產過程中沒有完全按照食用菌的標準操作規程進行。雖然該鎮食用菌生產起步早,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眾對食用菌生產技術環節和流程處于一種懵懂狀態,有的菇農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標準操作規程,為什么要實施標準操作規程,而是依靠經驗進行生產和管理。這說明大部分食用菌生產者在知識和技能方面都與食用菌標準操作規程要求存在一定距離。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經營格局形成多樣化的生產體系,進一步增加了食用菌生產標準技術規范落實的難度,降低了菇農整體的經濟收益。
環保新工業建設打造生態致富路經驗交流材料
打造環保新工業,循環利用增效益
該縣采取市場手段對高耗能企業進行產業結構重組與優化升級,提升企業的裝備水平和產品競爭力。通過科技嫁接、引進配套項目,延長產業鏈,改“資源—產品—廢物”的直線型產業鏈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產業鏈,實現企業節能增收、減污增效。陶瓷是該縣的傳統支柱產業。過去,陶瓷企業生產能耗大、資源利用率低,次、廢品全部被丟棄,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造成大量材料被浪費。該縣加大了陶瓷企業節能減排技改力度,出臺了《關于加快陶瓷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實施意見》。陶瓷企業建起了燃氣寬截面節能明焰裸燒隧道窯,由燒煤改為燒氣,采用窯爐余熱干燥技術,實現了熱能的循環利用,公斤瓷能耗從過去10000千卡降至3000千卡,年節約燃料費1200多萬元;產品燒成率還由過去的85%提高到95%以上。如:康舒陶瓷公司通過回收次、廢品和銷售中的破損陶瓷,再次利用廢品中的鋰輝石,年節約原料50噸,節約資金18萬元。該公司還建立純水過濾池,收集原料車間廢水,澄清下層泥漿再利用,年節約用水600多噸,節約原料70噸,節約資金近100萬元。
建設生態新農村,農民增收添渠道
該縣以沼氣建設為龍頭,推廣“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種養模式。這種生態循環模式不僅推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而且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形成“做飯不靠柴和炭、種菜不花化肥錢,綠色產品無污染”的家庭莊園式生產格局,實現了生物質能的循環利用。今年來,該縣新建沼氣池100多座,全縣5000多戶農民用上了衛生、方便的沼氣灶,涌現出沼氣生態莊園60多個。不僅減少了焚燒木柴、秸稈造成的大氣污染,節約了森林資源,同時也大大改善了農村衛生條件,提高了農民生產和生活質量。該縣日峰鎮塘回上村村民曾蘭香在當地政府的幫助和引導下建起了沼氣池,家里的爛柴草和廢水派上了大用場,她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家里養豬一年能賺3000多元,用沼渣當肥料種菜能節省化肥開支1000多元,種出的蔬菜是綠色無公害蔬菜還能多賣錢,再加上省下的燃料費、取暖費,一年能增收8000多元,沼氣池變成了咱農民的‘聚寶盆’”。
發展綠色新農業,農民致富道路寬
該縣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按照“山上種桔、棚里育菇、田間栽煙”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農民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蜜桔、食用菌、烤煙三大產業,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農民70%現金收入來自此“綠色新農業”。
村黨支部的優秀事跡材料
*,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黨支部書記。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支部書記這個崗位上,無私奉獻,艱苦創業,帶領干部群眾把一個昔日的落后村變成了全縣的先進村、富裕村。他本人也先后被評為省勞模、市勞模,市農村經紀人標兵,鄉十佳村干部、“雙強”支書。20*年4月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稱號。
*村原來又窮又亂,各項工作在全鄉排名倒數。1998年,剛剛走馬上任的*決心帶領群眾大干一場,徹底改變*村的落后面貌。他組織干部群眾為*會診,認為問題的癥結在于村里經濟發展緩慢,干部沒有明確的發展思路,多年來也未能給群眾辦幾件實事。*在黨員會上推心置腹,擺明觀點,動員大家積極參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利用本地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力爭在短時間內建成文明富裕村。
為探索致富道路,他甘當“實驗品”。1998年秋天,他與人合伙種了50畝紅蘿卜,但是訂單客商毀約逃離,為了不讓農戶受損,他自己凈賠5000元承擔了全部損失。1999年秋,*帶領兩委干部實地考查外村食用菌種植,回來決定動員群眾種植金針菇,可是種慣了莊稼的群眾誰也不敢嘗試,還是他率先示范,與村長和會計每人投資3000元建成了3個1萬袋規模的食用菌棚。在他的帶動下當年全村種植金針菇12萬袋,期間他多次請技術員逐戶上門進行指導,通過精心種植和經營,當年所有菇農都收回了全部投資,而且戶均盈利5000至7000元不等。
*年春季,群眾種植金針菇的熱情漸漲,紛紛表示要建食用菌大棚。有心的*重估形勢,與兩委干部合股投資20萬元建起了全村第一家食用菌公司——鑫泰公司,采用“公司加農戶”的模式,發展菇農10余戶。金針菇種植一期結束后,公司收回了全部投資,菇農戶均收入8000—10000元不等。為擴大規模效益,2001年春*又動員合股人新上兩家食用菌公司,食用菌大棚達到60棟,帶動菇農40余戶。為了尋找銷路,他利用空閑時間積極學習市場經濟知識,認真分析、掌握銷售價格趨勢和規律,并把這些知識和信息傳授給在外銷售的經紀人隊伍,迅速擴大了市場。在全村食用菌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還在加工運輸方面做了不少文章。2001年,他協調貸款幫助四個農戶,合股建成了韓莊鄉鑫地蔬菜購銷公司,扶持上了一家小型食用菌真空包裝廠,使該村在食用菌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上形成產業鏈條,并輻射帶動了周圍村食用菌的發展。
20*年韓莊鄉黨委政府成立了食用菌協會,*被推選為會長。協會有力地推動了全鄉食用菌的發展,使該鄉食用菌產業走上了規范化、產業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通過幾年的發展,目前該村已有食用菌公司12家,標準食用菌棚180棟,種植金針菇、雞腿菇等多個品種,全村長年從事食用菌生產的有400余人,經紀人隊伍達40余人,僅此一項全村年人均增收1000元。現在*村已成為豫北最大,全國聞名的食用菌種植專業村。
“城鄉黨建結對共建”工作匯報
一、基本情況
村位于鄉東南部,轄2個村民小組,是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村。全村現有村民72戶、320人,其中生活困難人員19戶、78人。本村黨員共計11人,貧困黨員1名。自城鄉黨組織結對共建工作開展以來,我局高度重視、積極部署,以推進組織共建、黨員共管、干部共育、發展共贏、困難共幫、資源共享為重點,結合學習實踐“兩學一做”活動和創先爭優活動,扎實推進城鄉黨組織結對共建工作的深入開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明確目標
我局成立了結對共建工作領導小組,局黨支部書記為組長,其他黨支部領導為成員,主要領導親自過問,分管領導負責統籌抓好結對共建工作,充分發揮我局黨支部在基層城鄉結對共建工作中的領導協調和橋梁紐帶作用。
(二)、嚴格考核,督促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