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蓄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06:41: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集蓄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雨水集蓄工程開發管理論文

地處魯東南沂蒙山區的費縣,總面積1903.75km2,耕地面積6.2萬hm2,轄18個鄉鎮,90余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2萬人。多年平均降雨量850mm,年內降雨分配極不均勻,多集中在6—9月份汛期,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5%。年際降雨量不平衡、豐水、枯水年比較懸殊,最大年降雨量模比系數1.45—1.76,一般1.56;最小年降雨量模比系數為0.48—0.66,一般0.6左右。自古以來就有“十年九旱”之說,一年中常出現冬春連旱、春夏連旱和伏旱連秋旱,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下面筆者就費縣雨水集蓄工程建設經驗進行總結,探討一下雨水集蓄工程類型、開發方式,以及雨水集蓄工程開發建設的重要性。

1.充分認識雨水集蓄利用的重大意義,增強緊迫感

費縣山區面積大,約占全縣總面積的76.4%,已建大、中、小型水庫95座,總流域面積1017.5km2,其中,縣境內面積801.6km2,也就是說水庫工程僅能攔蓄降雨所形成徑流的42%,尚有58%的徑流白白流入大海。因此,要在全縣范圍內,廣泛進行雨水集蓄宣傳,樹立憂水意識,使全民認識到發展雨水集蓄工作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不是單純的技術或行業工作,不是一個眼前利益問題,更不是權宜之計,是一個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問題。為此,應把雨水集蓄工作當作生命工程來抓。

2.在雨水集蓄形式上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不同的地質、地形條件,具有各自的優缺點,我縣在大地構造上屬魯南臺隆、斷裂結構發育、巖性條件較復雜、地表巖石出露較多。石灰巖地區主要分布在祊河以南,朱田、新莊以東,探沂、劉莊以西大部地區,面積761.67km2,為奧陶系、寒武系地層。火成巖、變質巖地區主要分布在北部蒙山,西南老虎山,面積684km2。碎屑巖地區主要分布在蒙山前的上冶、薛莊、胡陽、新橋等鄉鎮的局部地區,面積78.6km2。

查看全文

西部地區雨水集蓄利用管理論文

世紀之交,黨中央不失時機地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無疑為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嚴重,荒漠化不斷擴展,生態環境惡化日益嚴重。為此,解決西部地區“水”的問題已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首要任務之一。近幾年來,西部各省區在有效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時,雨水集蓄利用也是一條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集雨工程的實施,使得西部干旱缺水地區水利條件得到初步改善,為當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民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基礎。下面就西部地區開展雨水集蓄利用談幾點認識。

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

(一)西部地區水資源現狀

我國西部地區具體地講分為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氣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35毫米左右,而水面蒸發量卻高達1000--2600mm,水資源總量只占全國的8%,是世界上干旱缺水最嚴重的地區。再加上無序開發,荒漠化面積急劇增加,使原來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加惡劣,水資源更加緊缺。西南地區氣候濕潤,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以上,水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該地區人多地少,山高破陡,水低地高,加上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目前人均灌溉面積只有0.36畝,尚有56%得耕地缺水灌溉。因此,水得問題已成為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在西北水資源短缺地區開展雨水集流工程無疑尋找到了一個新水源,在西南水資源豐富地區更應該充分利用雨水集流工程把水留住進行農業生產和灌溉。

(二)西部地區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西部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55%,有2億多人口,3億多畝耕地面積。由于歷史原因,干旱或季節性干旱缺水問題十分嚴重,區域內至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口吃水困難和不能穩定地解決溫飽問題。從總體上來講,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還沒有擺脫靠天吃飯、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低的被動局面。主要體現在:一是13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西部地區總人口只占全國的28%,農村飲水困難人數卻占全國總飲水困難人口的54%。二是有效灌溉面積極少。西部12省區人均占有灌溉面積只有0.62畝,低與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有1億多人口人均旱澇保收基本農田少于0.5畝。重慶、貴州、青海等省沒有一個大型灌區,人均只有0.3畝灌溉面積。三是牧區水利嚴重滯后。全國可利用草原的31億畝中有95.6%集中在西部,全國水土流失面積1/4在牧區。由于牧區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加上不合理的傳統牧業生產方式,造成牲畜超載,過度放牧,部分草原生態環境惡劣,沙漠化特別嚴重。

查看全文

雨水資源綜合利用論文

1國外雨水利用情況評述

目前,在世界各大洲,都有收集雨水解決生活和生產用水的成功做法。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在城市雨水資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方面的經驗和方法,對解決我國缺水問題很有借鑒意義。(1)美國的雨水利用。美國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滲能力為目的。1993年大水之后,美國興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統,建立屋頂蓄水和由入滲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讓洪水迂回滯留于曾經被堤防保護的土地中,既利用了洪水的生態環境功能,同時減輕了其他重要地區的防洪壓力。美國的關島、維爾金島廣泛利用雨水進行草地灌溉和沖洗。美國不但重視工程措施,而且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對雨水利用給予支持,如制定了《雨水利用條例》。條例規定了新開發區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過開發前的水平,所有新開發區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

(2)德國的雨水利用。德國的雨洪收集利用技術是最先進的,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實用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利用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采用簡單的處理后,達到雜用水水質標準,便可用于街區公寓的廁所沖洗和庭院澆灑。另外德國還制訂了一系列有關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規。如目前德國在新建小區之前,無論是工業、商業還是居民小區,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設施,若無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將征收雨水排放設施費和雨水排放費。

(3)丹麥的雨水利用。丹麥98以上的供水是地下水,但是地下水開發利用率都比較低,一些地區的含水層已被過度開采。為此在丹麥開始尋找可替代的水源,以減少地下水的消耗。在城市地區從屋頂收集雨水,收集后的雨水經過收集管底部的預過濾設備,進入貯水池進行儲存。使用時利用泵經進水口的浮筒式過濾器過濾后用于沖洗廁所和洗衣服。

(4)日本的雨水利用。日本于1963年開始興建滯洪和儲蓄雨水的蓄洪池,許多城市在屋頂修建用雨水澆灌的“空中花園”,有些大型建筑物如相撲館、大會場、機關大樓,建有數千立方米容積的地下水池來儲存雨水,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而建在地上的也盡可能滿足多種用途,如在調洪池內修建運動場,雨季用來蓄洪,平時用作運動場。近年來,各種雨水人滲設施在日本得到迅速發展,包括滲井、滲溝、滲池等,這些設施占地面積小,可因地制宜地修建在樓前屋后。在日本,集蓄的雨水主要用于沖洗廁所、澆灌草坪,消防和應急用水。日本于1992年頒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正式將雨水滲溝、滲塘及透水地面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須設置雨水就地下滲設施泰國在20世紀80年代,建造了0.12億多個2m3的家庭集雨水缸,解決了300多萬農村人口的吃水問題。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典、印度、以色列、巴西和墨西哥等國家,采取修建小型水池、水倉、塘壩、淤地壩等工程措施,攔蓄雨水進行灌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國外發達國家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經驗是:建立了完善的屋頂蓄水和由人滲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制定了一系列有關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規;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沖廁所、洗車、澆庭院、洗衣服和回灌地下水。

查看全文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研究

摘要:建設海綿城市,統籌發揮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干預功能,有效收集利用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低影響開發城市發展方式,使城市在適應自然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發揮良好調蓄作用。

關鍵詞:雨水利用;低影響開發;防洪排澇

1雨水綜合利用

1.1雨水利用流程

建設項目屋面及硬化地面產生的徑流通過項目區內雨水收集系統排入就近的下凹式綠地內,攔蓄入滲到地下,下凹式綠地蓄滿后通過項目區內道路布設的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經雨水沉砂池沉淀后匯入雨水調蓄池內或排入項目區內生態景觀水體。雨水調蓄設施蓄滿后,超過設計標準的雨水溢流排入區域市政雨水管道或項目區內雨水花園等景觀水體。集雨池收集的雨水經過濾后,通過灌溉系統最終用于項目區喬灌木及綠地灌溉或道路澆灑,提高雨水資源利用率,改善區域水環境。總之,通過雨水綜合利用,可以涵養地下水資源,同時能夠緩解下游區域雨水管網的排水壓力。

1.2雨水綜合利用系統

查看全文

集水技術研究管理論文

1.1非洲屋脊上的文明古國——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位于非洲東部,是個有著3,000年文明歷史的古國。位于非洲之角的中心,東與吉布提、索馬里毗鄰,西北和蘇丹交界,北接厄立特里亞,南和肯尼亞接壤。國土面積約114萬km2,非洲第三,人口約7000萬人,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埃塞俄比亞境內多高原,占全國面積的2/3;低地沙漠占全國面積1/4左右。全國平均海拔2500-3000m,有“非洲屋脊”之稱。東非大裂谷橫貫境內,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因此又有“非洲水塔”之稱。由于緯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較大,雖地處熱帶,但是各地溫度冷熱不均。每年6-9月為大雨季,10-1月為旱季,2-5月為小雨季。不同季節和地區降雨極不均勻,易出現局部干旱。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位于全國中心,地處高原,平均海拔2450m,氣候涼爽宜人,全年氣溫9.7℃-25.5℃,年平均溫度為16℃。

埃塞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2001年人均GDP為165美元,其基本經濟特點是: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農業勞動力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85%以上,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左右,也是最重要的出口創匯來源。生產以小農耕種為主,耕作方式十分落后,基本靠天吃飯,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低。農作物以苔芙、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是世界上唯一以苔芙為主食的國家。人均產糧只有100余公斤,45%的人口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埃塞牲畜總數居非洲第一位、世界第十位。畜牧業以小規模家庭放牧為主,管理粗放,受干旱和瘟疫影響大,發展比較緩慢。工業基礎薄弱,主要為紡織、皮革加工、食品飲料等輕工業,零部件、原材料主要依靠進口,工業產值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左右。

近現代史上,埃塞戰亂頻繁,生態惡化,旱災嚴重,貧病交加。1973年和1983年兩次,奪走了50多萬人的生命。二十世紀末期,艾滋病以驚人的速度在埃塞蔓延,300萬人染病,30萬人死亡,艾滋病死亡率高居世界之首。1991年埃塞新政府成立以后,政局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政府選擇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制訂了“以農業為先導的工業化發展戰略”,人力資源開發被列為優先發展的重點。2001-2005年五年內,在14個領域開展改革和教育培訓。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項目是國家能力建設長遠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埃塞政府促進農業和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1.2埃塞俄比亞集雨利用的重要性

埃塞俄比亞號稱非洲的水塔,尼羅河的兩大支流之一—青尼羅河就發源于埃塞俄比亞境內的塔納湖,從全國多年平均降雨等值線圖可以看出(圖1),全國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均大于300mm,降雨量大于600mm的國土面積約占一半以上。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埃塞水資源比較豐富。

查看全文

分流制排水系統處理工藝設計研究

【摘要】:為了有效削減初期雨水排入水體中的污染物,以實際工程為例,對分流制排水系統初期雨水調蓄池容積計算方法、調蓄池進出水水質及處理流程的確定及主要調蓄、處理構筑物設計進行論述分析,通過采用細格柵+旋流除砂+高效沉淀的預處理、人工濕地深度處理等組合措施,確保初期雨水達標后排入公園水體用于補水。

【關鍵詞】:分流制;排水系統;初期雨水調蓄池;人工濕地;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

隨著各大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深入,河道流域的點源污染大部分得到有效治理;而面源污染由于具有分散性、隱蔽性、隨機性和累積性等特點,治理難度較大,解決面源污染問題日漸成為河流水質持續改善的關鍵。初期雨水中攜帶的大量源于城市地表、混接污水以及排水系統管道沉積污染物,是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1]。雨水調蓄池作為控制初期雨水污染的一項重要設施,通過對初期雨水的蓄存能夠有效削減排入水體的污染物。初期雨水污染物以無機物為主,具有水量大、水質波動性大等特點,常規城市污水處理設施不能適用于初期雨水處理。目前,多數初期雨水調蓄池的排空均為就近排入污水管網最終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該方案一方面增加了城市污水處理廠雨季的處理負荷,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雨水資源的浪費。天津市解放南路海綿城市試點區在初期雨水調蓄及初雨資源化利用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多種初期雨水處理利用的工藝組合。洞庭路雨水泵站2#調蓄池作為洞庭路雨水系統末端的初期雨水調蓄池,是天津市解放南路試點區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1初期雨水調蓄池總體設計

1.1容積計算

GB50014—2006《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6年版)》規定,用于分流制排水系統徑流污染控制時,計算調蓄池容積的調蓄雨量高度可取4~8mm;但是,作為所在雨水分區海綿城市建設的一部分,應在控制初期雨水徑流污染的基礎上,兼顧整個分區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作為城市建成區的海綿城市項目,源頭減排措施的海綿化改造受現狀條件無法全部達到目標要求;因此,在海綿城市建設方案中將每個雨水分區作為一個整體考慮,通過源頭控制和末端控制相結合的方式保證各分區達到建設目標要求。根據試點區系統化方案及模擬結果,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和徑流污染控制率兩指標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故本工程選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關鍵指標進行調蓄標準的校核分析。洞庭路2#雨水分區面積352hm2,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8%,需控制徑流深度24.9mm,末端需調蓄控制凈雨量為5.5mm,按照徑流系數0.5計算,需控制降雨高度標準為11mm。根據規范初期雨水調蓄池容積公式計算,所需末端控制調蓄池容積為19360m3,考慮雨水泵站出水至調蓄池之間調水管線的3850m3可用調蓄容積后,設計雨水調蓄池有效容積確定為15510m3。

查看全文

冰蓄冷空調系統預測管理論文

摘要:準確的預測是冰蓄冷系統優化和控制的基礎和前提。本文介紹了冰蓄冷系統預測的內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室外逐時氣象參數的預測和建筑物逐時冷負荷的預測。其中,溫度預測通常采用形狀系數法;而人工神經網絡在太陽輻射預測和建筑物冷負荷預測中優勢顯著。

關鍵詞:冰蓄冷氣象參數形狀系數人工神經網絡

1前言

對北京市冬夏季典型日電力負荷構成情況的調查表明:民用建筑用電是構成電力峰荷的主要因素[1]。目前,我國城市建筑夏季的空調用電量占其總用電量的40%以上。解決電力不足的途徑有很多種,根據有關資料,在采用電能儲存解決電力峰谷差的成熟技術中,冰蓄冷的轉換效率最高[2]。在建筑物空調中應用冰蓄冷技術是改善電力供需矛盾最有效措施之一。

冰蓄冷空調系統的設計前提是設計日的負荷分布,系統主要設備的容量都是按設計日進行的。然而,100%的設計冷負荷出現時間僅占總運行時間的o%[3]。同時,由于分時電價或實時電價(RTP)的引入,建筑物中各種設備的運行控制更為復雜,運行決策必須以天、甚至小時為基礎[4].1993年,ASHRAE研究項目RP776對美國蓄冷(水蓄冷、優態鹽。冰蓄冷)系統的調查顯承;冰蓄冷系統約占近對m個蓄冰系統總數的86.7%。從設計到運行、維護,控制及控制相關問題是蓄冷系統的首要問題。在蓄冷系統滿意程度的調查中,冰蓄冷系統滿意率最低,僅有50%的冰蓄冷用戶認為達到了預期的設計目的人正確地運用優化和控制技術至關重要[5]

一些研究報告指出,某些蓄冷系統在降低電力峰值需求的同時,顯著地增加了總的年電力消耗。因此,將最終導致發電量增加,自然資源浪費和環境污空失這些批評導致了對蓄冷系統及相關研究項目資助的減少[6].1994年,Brady根據實測數據證明,上述消極影響可以通過充分的利用蓄冰系統的優點來消除。蓄冰系統可以降低年能量消耗、峰值電力需求、年運行費用[7][8]和系統對環境的影響[6][9]。1993年,Fiorino對Dallas某(水)蓄冷進行了改造,使蓄冷系統不但減少了運行費用,而且節約了用電量[10][11]。冰蓄冷空調也是如此[12][13]。

查看全文

小議冰蓄冷空調系統預測方法的回顧

摘要:準確的預測是冰蓄冷系統優化和控制的基礎和前提。本文介紹了冰蓄冷系統預測的內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室外逐時氣象參數的預測和建筑物逐時冷負荷的預測。其中,溫度預測通常采用形狀系數法;而人工神經網絡在太陽輻射預測和建筑物冷負荷預測中優勢顯著。

關鍵詞:冰蓄冷氣象參數形狀系數人工神經網絡

1前言

對北京市冬夏季典型日電力負荷構成情況的調查表明:民用建筑用電是構成電力峰荷的主要因素[1]。目前,我國城市建筑夏季的空調用電量占其總用電量的40%以上。解決電力不足的途徑有很多種,根據有關資料,在采用電能儲存解決電力峰谷差的成熟技術中,冰蓄冷的轉換效率最高[2]。在建筑物空調中應用冰蓄冷技術是改善電力供需矛盾最有效措施之一。

冰蓄冷空調系統的設計前提是設計日的負荷分布,系統主要設備的容量都是按設計日進行的。然而,100%的設計冷負荷出現時間僅占總運行時間的o%[3]。同時,由于分時電價或實時電價(RTP)的引入,建筑物中各種設備的運行控制更為復雜,運行決策必須以天、甚至小時為基礎[4].1993年,ASHRAE研究項目RP776對美國蓄冷(水蓄冷、優態鹽。冰蓄冷)系統的調查顯承;冰蓄冷系統約占近對m個蓄冰系統總數的86.7%。從設計到運行、維護,控制及控制相關問題是蓄冷系統的首要問題。在蓄冷系統滿意程度的調查中,冰蓄冷系統滿意率最低,僅有50%的冰蓄冷用戶認為達到了預期的設計目的人正確地運用優化和控制技術至關重要[5]

一些研究報告指出,某些蓄冷系統在降低電力峰值需求的同時,顯著地增加了總的年電力消耗。因此,將最終導致發電量增加,自然資源浪費和環境污空失這些批評導致了對蓄冷系統及相關研究項目資助的減少[6].1994年,Brady根據實測數據證明,上述消極影響可以通過充分的利用蓄冰系統的優點來消除。蓄冰系統可以降低年能量消耗、峰值電力需求、年運行費用[7][8]和系統對環境的影響[6][9]。1993年,Fiorino對Dallas某(水)蓄冷進行了改造,使蓄冷系統不但減少了運行費用,而且節約了用電量[10][11]。冰蓄冷空調也是如此[12][13]。

查看全文

新農村建設中雨水利用研究

摘要:分析了新農村建設雨水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從雨水直接利用、間接利用和綜合利用三方面,對現有的雨水利用技術進行了效益分析和方案優化,從而提高雨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推動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雨水利用,水資源,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政策實施以來,農村水資源調配模式得以優化升級,一定程度上緩減了農村水資源供需矛盾,但受各方面條件限制,我國雨水利用仍存在資金不足、技術單一、利用率低等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地面硬化程度加深,使地表徑流量增加,加速了徑流匯集,極易引發洪澇災害。目前,在部分農村,農業、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尤其是生活用水的水質不達標,直接影響農村居民的生命健康[1]。此外,雨水沖刷還會引發農業面源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因此,結合新農村建設實際需求,對農村現有技術進行效益分析和方案優化,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是推動新農村建設、解決水危機的有效途徑。

1新農村建設中雨水利用存在的問題

當前,新農村建設中雨水利用還存在如下問題:1)農村地區技術水平有限,通常以效率低的傳統技術為主;2)現有雨水利用技術一般僅考慮雨水的直接回收與利用,未考慮與雨水回補地下水、水土保持和環境改善等多目標結合;3)雨水利用沒有很好地與生態景觀及環境建設相結合[2];4)由于缺乏管理和凈水配套設施,收集雨水的水質不達標,對農民生命安全產生威脅;5)雨水利用技術過于單一,缺乏技術集成和綜合利用方法,未形成科學的技術體系。

2新農村建設中雨水利用體系的構建

查看全文

農田除澇措施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田;除澇;方法

論文摘要農田除澇是農業高產穩產的基礎,是農業豐產豐收的關鍵,詳細介紹了農田除澇的基本措施及具體要求,主要包括:洪澇分治,綜合治理;開挖溝網、墑網,改善排蓄重要條件;高、低地分開、分片排澇;自排為主,輔以抽排;控制運用,加強管理。

防洪的基本方法是應在鞏固防洪設施的前提下,堅持顧全大局,分區分片控制,做到上下游,蓄與排,排與灌兼顧,整體照顧局部,團結治水,因地制宜,綜合治理,避免產生新的洪澇矛盾或水害搬家的現象。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現將農田除澇的基本措施介紹如下。

1洪澇分治,綜合治理

治洪是除澇的前提。在洪澇并存的地方,必須按照洪澇分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采取蓄泄兼籌,整治骨干排洪河道,擴大洪水出路,鞏固防洪堤防與水庫大壩,同時積極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這不但能保障大片地區的防洪安全,也為大面積農田除澇排水解決出路問題。在洪水問題初步得到解決后,應該積極除澇。辦法就是洪澇分離,讓出洪水走廊,因地制宜規劃某些河道為行洪河道(高水河),某些河道為排澇河道(低水河),把洪水干擾排除在外,給洪水以出路,分區分片治理,達到山區、平原分開,山區、圩區分開;高、低地分開。

2開挖溝網、墑網,改善排蓄重要條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