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08:42: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記者觀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記者觀察

記者觀察力研究論文

記者要具備的基本功很多,其中觀察力是不可缺少的。觀察是一種重要的采訪手段,也是一種應有的采訪作風。記者只有深入現場目睹真實具體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新聞,從而增強說服力、可讀性和可信度。

運用眼晴發現新聞

我國歷來有眼見為實的說法,新聞就是要真實,所以應該用眼睛去觀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從而發現實實在在的新聞。

2000年初,我在湖南農村采訪中發現,各地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除了調減早稻和棉花以外,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大力發展蔬菜生產,一些縣市出現一哄而起的大搞蔬菜百畝片、千畝片、萬畝片,甚至十萬畝片的情況,許多公路旁的田野里掀起了大種蔬菜的熱浪,到處搭塑料大棚,下種育苗,插上蔬菜示范田的牌子,給人一種增收就要種菜的感覺,而且這些地方發展的多是旺季大路菜品種,市場相對飽和??吹竭@個動向以后,我接著采訪了湖南省蔬菜辦的負責同志,他們也擔心在新一輪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中,部分地方盲目發展蔬菜,不看市場需求,弄不好可能出現“小白菜倒在水里喂魚”、“種苦瓜吃苦果”、“生姜爛在馬路旁”的慘劇。為此我寫了一篇記者來信,《盯住菜藍子種好菜園子》(新華社2000年3月29日長沙電)提出“冷思考”,并給農民傳遞哪些菜可以適當發展,哪些菜不宜盲目擴種的信息。此稿由于來自生產實際,所以3月30日被《人民日報》和《新華每日電訊》等報紙全文刊出,對實際工作產生了定推動作用,受到農業和蔬菜管理部門有關同志的贊揚。平時,我寫一些動態新聞也必須觀察后再下筆,如《春節市場貨豐價穩》、《早稻生長良好》、《湖南市場優質農產品增多》都是眼皮下的消息。

回顧前些年,湖南分社的報道中還有兩條用眼睛采訪來的典型報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條是一位老攝影記者到綏寧縣黃雙山區去參加森林資源考察時,看到路邊的大樹被一些不法分子把樹皮活活地剝了,讓大樹枯死,然后再來砍伐,這種肆意破壞森林的違法行為令人痛恨,這位記者立即就將現場拍下來,發往總社,評了好稿。再一篇論文是一個老記者見到湘北農村在給老人祝壽時,將許多100元的人民幣用大頭針一張一張地撇在一大塊花布上,然后兩人抬著去喝壽酒,顯示“氣派”。這種不保護人民幣的舉動,使我們的記者抓拍了,稿件發往總社后很快編發,并為中央多家報紙采用,成為一張很好的社會新聞照片。以上兩稿看出記者的眼力高人一籌,很值得學習。

須知,我們的觀察在多數情況下,是眼見為實,不容懷疑的,但是,有時也不盡然。電視里曾播過,有的鄉村為了開現場會表揚養牛專業戶,把周圍農戶養的牛,集中到一個專業戶家里,弄得戶主很為難,事后揭穿了謎底。這些事告訴我們眼見的情況也要當心有假,應防止上當。

查看全文

深度報道的告知和社會價值論文

摘要本文以山東大學威海新聞調查小組所作出的深度報道為例,分析如何認識深度報道的價值與意義,如何正確實現深度報道記者的選題定位,如何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實現告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在新聞各元素的價值博弈中實現其最高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深度嚴肅定位價值博弈

身處這個經濟與文化全面轉型、社會變動劇烈、信息傳播全面提速的時代,公眾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作為媒介,作為公眾代言人的記者,不僅有義務去報道那些已哄傳街巷的新聞事件、茶余飯后娛樂大眾的小道消息,還要去揭示公眾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的本質,調查隱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讀與觀察新的社會現象,以求公正與正義。深度報道多角度、深層次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信息傳播中釋疑解惑的歷史重任。筆者結合山東大學威海新聞研究所新聞調查小組師生在《中國社會導刊》、《記者觀察》、《新京報》等新聞報刊發表的數十篇深度報道,以此為例,對深度報道的原理與實踐進行探討。

一、正確理解深度報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眾知情權

傳統媒體正受到新媒體的嚴峻挑戰。面對新媒體的快捷、互動、海量信息,傳統媒體必須尋找證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報道和報道深度就是傳統媒體難以替代的強項。

查看全文

深度報道分析論文

一、正確理解深度報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眾知情權

傳統媒體正受到新媒體的嚴峻挑戰。面對新媒體的快捷、互動、海量信息,傳統媒體必須尋找證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報道和報道深度就是傳統媒體難以替代的強項。

廣播、電視、網絡、手機、電影、直投雜志、移動媒體……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競爭導致的信息輪番轟炸,讓更多的人、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與社會的動向,但海量的信息流入也讓公眾“亂花漸欲迷人眼”,無所適從,不知應該相信誰。而深度報道作為更全面、更詳實、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發展的過去、現在與將來之間的復雜聯系,還原各重要元素的細節準確性的報道,已經成為新的信息傳播環境中公眾知情權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新聞專業是一個在觀念意識上比較前衛的傳媒研究與實踐場所,比較媒體而言,它能夠擺脫信息的瑣碎與功利,更加容易宏觀地把握輿論導向,判斷各種信息的社會意義、文化背景與新聞價值。因此,在高校新聞專業開展新聞調查,進行深度報道的實踐,是訓練一支高素質的記者隊伍有效的手段與過程。山東大學威海新聞研究所新聞調查小組針對諸多社會問題,深入實際,展開調查,受到了明顯的實踐效果。

2.娛樂大環境下的嚴肅、厚重。

查看全文

深度報道分析論文

一、正確理解深度報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眾知情權

傳統媒體正受到新媒體的嚴峻挑戰。面對新媒體的快捷、互動、海量信息,傳統媒體必須尋找證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報道和報道深度就是傳統媒體難以替代的強項。

廣播、電視、網絡、手機、電影、直投雜志、移動媒體……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競爭導致的信息輪番轟炸,讓更多的人、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與社會的動向,但海量的信息流入也讓公眾“亂花漸欲迷人眼”,無所適從,不知應該相信誰。而深度報道作為更全面、更詳實、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發展的過去、現在與將來之間的復雜聯系,還原各重要元素的細節準確性的報道,已經成為新的信息傳播環境中公眾知情權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新聞專業是一個在觀念意識上比較前衛的傳媒研究與實踐場所,比較媒體而言,它能夠擺脫信息的瑣碎與功利,更加容易宏觀地把握輿論導向,判斷各種信息的社會意義、文化背景與新聞價值。因此,在高校新聞專業開展新聞調查,進行深度報道的實踐,是訓練一支高素質的記者隊伍有效的手段與過程。山東大學威海新聞研究所新聞調查小組針對諸多社會問題,深入實際,展開調查,受到了明顯的實踐效果。

2.娛樂大環境下的嚴肅、厚重。

查看全文

深度報道的正確價值定向探究論文

摘要:本文以山東大學威海新聞調查小組所作出的深度報道為例,分析如何認識深度報道的價值與意義,如何正確實現深度報道記者的選題定位,如何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實現告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在新聞各元素的價值博弈中實現其最高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深度嚴肅定位價值博弈

身處這個經濟與文化全面轉型、社會變動劇烈、信息傳播全面提速的時代,公眾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作為媒介,作為公眾代言人的記者,不僅有義務去報道那些已哄傳街巷的新聞事件、茶余飯后娛樂大眾的小道消息,還要去揭示公眾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的本質,調查隱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讀與觀察新的社會現象,以求公正與正義。深度報道多角度、深層次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信息傳播中釋疑解惑的歷史重任。筆者結合山東大學威海新聞研究所新聞調查小組師生在《中國社會導刊》、《記者觀察》、《新京報》等新聞報刊發表的數十篇深度報道,以此為例,對深度報道的原理與實踐進行探討。

一、正確理解深度報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眾知情權

傳統媒體正受到新媒體的嚴峻挑戰。面對新媒體的快捷、互動、海量信息,傳統媒體必須尋找證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報道和報道深度就是傳統媒體難以替代的強項。

查看全文

媒介融合下如何做好新聞傳播

摘要:媒介的發展一方面促使受眾所處的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提高了受眾的參與意識、傳播能力以及創造的生活方式等。同時也為信息交互發展奠定了基礎,改變了傳統媒體傳播渠道不全和信息相對滯后的缺點,改變傳統媒體的單路傳播模式。使媒介信息傳播更加多樣,受眾信息接受更加通暢。新媒體技術對于傳統新聞業是挑戰,但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改變的是媒介,不變的是新聞。傳統新聞業只有以新聞為基本;新技術為支撐,兼容并蓄,才能在媒介融合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媒體發展;新媒體;融媒體;變革

一、引言

媒介作為信息傳遞、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傳播媒介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從單一到綜合,從簡單到復雜。新技術向傳統新聞業提出了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要適應現在的媒體形式,利用媒介更好地為新聞服務。我們要遵循發展規律,從信息傳播的歷史中一探究竟。早在遠古時代的人類,信息傳遞是通過一些簡單的、來源于身體結構的如聲音、表情、打手勢等體語來傳遞。伴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生活生產的發展,使得傳播需求的增大,人們逐步創造出在一定范圍內傳播方式,如標記、圖畫等一些象形符號。語言的產生使傳播發生了根本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生活逐漸復雜,傳播的活動也越加頻繁與復雜,原有的傳播方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于是文字產生了,傳播史上進入了文字傳播時代。印刷術的發明,為文字的傳播創造了發展的機會。直到20世紀初,電子傳播工具的發展才使人類進入電子傳播時代。進入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傳播方式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從方式上改變了人類的工作與生活。在新聞方面的突出表現是信息量的急速增長,使得由新聞機構新聞變成由公眾選擇新聞,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和個性化,新聞傳播事業從單一集中的形式更多地轉向多維度的專業化和模塊化方面發展,新聞信息傳播者不但要成為專業學術精湛的專家,而且還要成為知識廣博的“雜家”。相比于傳統媒體,互聯網是一個高維度的媒介。傳統媒體的轉型是互聯網、智能化和融媒體對新聞業的重塑。重塑讓新聞本身定義就在發生變化,從內容屬性逐步轉向了產品屬性,新聞信息的單向傳播也逐漸向雙向、多向交流發展。從單線敘事,到多重演繹;從被動接收內容,到主動沉浸式體驗。在千千萬萬用戶為主體性的新語境下,編輯記者都意識到了隨著媒介維度的變化。新聞已經從內容屬性逐步轉向了產品屬性,新聞價值發生著游移,獲取信源、核查事實的方式都在這種新語境下發生著劇烈的變化。作為一名新媒介語境下的傳統新聞記者,如何在新的媒介環境背景中生存和發展?如何做好新聞報道?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二、堅持內容為王的主導思想

早在1990年,維亞康姆公司總裁薩默•雷石東在決定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內容提供商時,就有過如下發言:“總會有不同類型的傳播渠道,但內容永遠是根本?!碑敶男侣劽襟w,所有的技術手段運用,最終也還是為了信息內容傳播的準確、快捷、豐富、多彩。因此,不同的傳播渠道之間的關系并非對立,更非誰取代誰。我們要把傳統媒體在內容方面的特點,安放在新媒體中,讓具有真實、權威、正能量的優質內容,成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共同價值追求。

查看全文

電視新聞報道對現場采訪細節的把握

【摘要】電視新聞報道中現場采訪是極為重要的部分。在現場采訪中注重細節的把握,不僅有利于保證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還能夠讓新聞報道更具感染力。電視新聞報道的現場采訪細節包括采訪者與采訪對象的動作、語言、場景等諸多細節,新聞工作者要從自身觀察能力、前期準備工作、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與發散思維等方面入手進行優化,充分利用現場優勢條件,提高新聞采訪水平。

【關鍵詞】電視新聞報道;現場采訪;細節把握;提升

在電視新聞報道現場采訪中,對細節的把握是不可忽略的內容,細節的優化一方面可以保證現場采訪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另一方面也能讓新聞報道本身更加具有感染力,帶領受眾走進新聞現場。新聞工作者要把握現場采訪的細節,從細節本身入手,了解現場采訪中常見的動作細節、語言細節及場景細節等。同時也應該提高個人專業能力,從采訪前準備、觀察能力提升、與采訪對象溝通、創新能力與發散思維等方面,積極提升自身的新聞素養,更好地進行現場采訪的細節把握,提高采訪質量。

一、電視新聞報道中現場采訪常見細節

1.動作細節

電視新聞報道現場采訪中常見的細節之一是動作細節?,F場采訪中,記者往往與采訪對象有著密切的溝通,在溝通過程中會經常運用肢體語言。在現場采訪中,不同職業、年齡的人在動作和著裝方面往往有不同的表現,新聞工作者往往可以通過適當的動作與采訪人物進行溝通。采訪對象本身的動作細節也是現場采訪中頗為重要的內容,其眼神、表情、手勢等細節,都會傳達出豐富的采訪信息,在采訪過程中需要對動作細節進行重點關注。

查看全文

廣播電視新聞采訪選題和準備探討

【摘要】在進行新聞采訪的工作中,新聞采訪內容的選題是十分重要的步驟,成為整個新聞采訪工作的重心。新聞內容的價值和新聞的選題息息相關,新聞選題要做好全方位的工作,嚴格地按照新聞選題的原則做好新聞采訪的前期準備工作。文章首先簡要介紹了廣播電視新聞采訪選題的主要依據,其次概述了新聞選題的原則,最后詳細地對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的準備工作進行了表述,為新聞工作者順利地進行采訪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采訪選題;采訪準備

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為了最大化地還原新聞事件的原貌,對客體進行的觀察以及采訪、記錄的全過程。在新聞工作的采訪過程中,新聞選題在采訪工作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廣播電視新聞的選題工作決定著新聞工作者工作的目標,確定好新聞選題的主要方向,有利于新聞記者順利地開展新聞采訪工作,精準地給新聞采訪活動進行定位,指引新聞采訪工作的進行,幫助新聞記者挖掘更有價值的新聞報道。

一、廣播電視新聞選題主要依據

一般而言,廣播電視新聞的選題主要是對事物的特點進行綜合考慮、對采訪的題目進行準確的定位。廣播電視新聞的選題還要具備典型的特征,在當下社會發生的新聞熱點中,找到更具代表性的新聞事件,從而能夠準確地把握新聞事件內容,擬定好新聞事件的標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廣播電視新聞進行采訪過程中要選取最適宜的角度,更能體現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更準確地確定新聞的事實以及題目。在進行新聞選題時,要嚴格地把握新聞價值,新聞價值是新聞選題的主要依據,對時下新聞產生的時間以及內容進行有效性分析,嚴格地遵循國家的政策法規,站在國家政策的角度對新聞價值進行重點定位,是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工作的中心環節。

二、廣播電視新聞選題的原則

查看全文

記者的觀察力研究論文

記者要具備的基本功很多,其中觀察力是不可缺少的。觀察是一種重要的采訪手段,也是一種應有的采訪作風。記者只有深入現場目睹真實具體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新聞,從而增強說服力、可讀性和可信度。

運用眼晴發現新聞

我國歷來有眼見為實的說法,新聞就是要真實,所以應該用眼睛去觀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從而發現實實在在的新聞。

2000年初,我在湖南農村采訪中發現,各地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除了調減早稻和棉花以外,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大力發展蔬菜生產,一些縣市出現一哄而起的大搞蔬菜百畝片、千畝片、萬畝片,甚至十萬畝片的情況,許多公路旁的田野里掀起了大種蔬菜的熱浪,到處搭塑料大棚,下種育苗,插上蔬菜示范田的牌子,給人一種增收就要種菜的感覺,而且這些地方發展的多是旺季大路菜品種,市場相對飽和。看到這個動向以后,我接著采訪了湖南省蔬菜辦的負責同志,他們也擔心在新一輪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中,部分地方盲目發展蔬菜,不看市場需求,弄不好可能出現“小白菜倒在水里喂魚”、“種苦瓜吃苦果”、“生姜爛在馬路旁”的慘劇。為此我寫了一篇記者來信,《盯住菜藍子種好菜園子》(新華社2000年3月29日長沙電)提出“冷思考”,并給農民傳遞哪些菜可以適當發展,哪些菜不宜盲目擴種的信息。此稿由于來自生產實際,所以3月30日被《人民日報》和《新華每日電訊》等報紙全文刊出,對實際工作產生了定推動作用,受到農業和蔬菜管理部門有關同志的贊揚。平時,我寫一些動態新聞也必須觀察后再下筆,如《春節市場貨豐價穩》、《早稻生長良好》、《湖南市場優質農產品增多》都是眼皮下的消息。

回顧前些年,湖南分社的報道中還有兩條用眼睛采訪來的典型報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條是一位老攝影記者到綏寧縣黃雙山區去參加森林資源考察時,看到路邊的大樹被一些不法分子把樹皮活活地剝了,讓大樹枯死,然后再來砍伐,這種肆意破壞森林的違法行為令人痛恨,這位記者立即就將現場拍下來,發往總社,評了好稿。再一篇論文是一個老記者見到湘北農村在給老人祝壽時,將許多100元的人民幣用大頭針一張一張地撇在一大塊花布上,然后兩人抬著去喝壽酒,顯示“氣派”。這種不保護人民幣的舉動,使我們的記者抓拍了,稿件發往總社后很快編發,并為中央多家報紙采用,成為一張很好的社會新聞照片。以上兩稿看出記者的眼力高人一籌,很值得學習。

須知,我們的觀察在多數情況下,是眼見為實,不容懷疑的,但是,有時也不盡然。電視里曾播過,有的鄉村為了開現場會表揚養牛專業戶,把周圍農戶養的牛,集中到一個專業戶家里,弄得戶主很為難,事后揭穿了謎底。這些事告訴我們眼見的情況也要當心有假,應防止上當。

查看全文

新聞采訪的語言符號特點研究分析論文

【摘要】: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是記者與被采訪對象進行信息交流與分享的動態過程。在新聞采訪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記者巧妙、有效地運用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采訪的質量。文章試從分析新聞采訪語言的有效性和非語言符號的重要性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聞采訪;語言符號;有效性;非語言符號;重要性

長久以來,記者采訪水平的高低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采訪中技巧的運用成為記者個人的法寶,帶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新聞采訪是記者與被采訪對象進行信息交流與分享的動態過程,從傳播學角度講,記者與采訪對象交流與分享的是信息符號,聲音、語言、文字、圖畫、手勢、姿態、表情等都屬于符號。文章擬就這些信息符號在采訪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一、采訪中的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

傳播學認為,人類使用的信息傳播符號分為兩類,一類是語言符號;另一類是非語言符號。語言符號是人類進行信息傳播與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包括了聲音語言(有聲符號),文字語言(寫作符號)兩部分。語言符號傳播的特征是概念清晰,陳述按照時間順序,推理合乎邏輯規范,富有抽象概括性。非語言符號是指在聲音語言與文字語言以外的為人們的感覺器官接收的各類表象符號,例如人的神態、姿勢、服飾、色彩、人際距離、環境景別、音響、畫面等。非語言符號的意義在于符號自身。表象是具體的,但含義往往模糊容易產生多義性。因此,非語言符號的傳播往往無秩序,且多通道,不如語言符號便于控制。

二、采訪中語言符號的有效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