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葉林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13:23: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闊葉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探討次生闊葉林培植技術

摘要:概述了龍泉市次生闊葉林現狀,闡述了次生闊葉林的成因和闊葉林培育、保護過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培育和保護對策及營林培育措施。

關鍵詞:次生闊葉林;培育;保護;存在問題;對策;浙江龍泉

闊葉林是亞熱帶地帶性頂級森林生態系統,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以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闊葉林中的很多樹種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在家具、建筑、造紙、雕刻、細木工等方面被廣泛應用,是人民生活、農村農業產業發展和工業產品制造的重要原料。

龍泉市地處浙江西南,地理位置為東經118°43′~119°25′,北緯27°42′~27°21′,總面積30.4hm2,其中林業用地26.5hm2。地形屬浙南山地,處在武夷山系的洞宮山脈和楓嶺山脈之間,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溫暖溫潤,雨量充沛,境內地形復雜,河流山溪眾多,土壤肥沃。植物群落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生長有眾多珍稀瀕危、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是我國南方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素有“浙南林海”之美譽。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市工業、農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由于人們對闊葉林資源的重視不夠,大量的天然闊葉林被肆意砍伐,原生植被幾乎破壞殆盡,現殘存的原生植被、半原生植被已十分稀少,僅在山區交通不便的偏遠地段才有小片的常綠闊葉林保留。如今能夠看到的闊葉林基本上都是20世紀80~90年代采伐后遺留下來的次生闊葉林。這些闊葉林遠看是青山,近看不成材,且生長極不平衡。因此,如何經營和保護好現有的次生闊葉林、發展闊葉林資源已成為當前林業生產上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次生闊葉林的成因

查看全文

小議次生闊葉林培育和保護途徑

摘要:概述了龍泉市次生闊葉林現狀,闡述了次生闊葉林的成因和闊葉林培育、保護過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培育和保護對策及營林培育措施。

關鍵詞:次生闊葉林;培育;保護;存在問題;對策;浙江龍泉

闊葉林是亞熱帶地帶性頂級森林生態系統,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以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闊葉林中的很多樹種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在家具、建筑、造紙、雕刻、細木工等方面被廣泛應用,是人民生活、農村農業產業發展和工業產品制造的重要原料[1,2]。

龍泉市地處浙江西南,地理位置為東經118°43′~119°25′,北緯27°42′~27°21′,總面積30.4hm2,其中林業用地26.5hm2。地形屬浙南山地,處在武夷山系的洞宮山脈和楓嶺山脈之間,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溫暖溫潤,雨量充沛,境內地形復雜,河流山溪眾多,土壤肥沃。植物群落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生長有眾多珍稀瀕危、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是我國南方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素有“浙南林海”之美譽。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市工業、農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由于人們對闊葉林資源的重視不夠,大量的天然闊葉林被肆意砍伐,原生植被幾乎破壞殆盡,現殘存的原生植被、半原生植被已十分稀少,僅在山區交通不便的偏遠地段才有小片的常綠闊葉林保留。如今能夠看到的闊葉林基本上都是20世紀80~90年代采伐后遺留下來的次生闊葉林。這些闊葉林遠看是青山,近看不成材,且生長極不平衡。因此,如何經營和保護好現有的次生闊葉林、發展闊葉林資源已成為當前林業生產上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1次生闊葉林的成因

查看全文

闊葉林禁伐工作方案

根據縣人大《關于禁止采伐天然闊葉林的決議》和縣政府《關于禁止采伐天然闊葉林的若干規定》要求,為扎實推進我縣天然闊葉林禁伐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停止天然闊葉林的商品性采伐,實施天然林保護,促進我縣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和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實現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建設“中國最美鄉村”和“世界最大生態文化公園”營造良好的環境。

二、工作目標

全面實施天然闊葉林的商品性采伐,實施封山育林,“封、管、造”并舉,使全縣163萬畝天然闊葉林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休養生息。

三、工作步驟

查看全文

限伐天然闊葉樹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有關部門,縣直有關單位:

為切實保護好我縣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山川秀美的目標,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發[2003]9號)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文件精神,贛州市人大二屆一次會議158名代表聯名向大會主席團提交的“在全市范圍內禁伐天然闊葉樹”倡議的有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經縣政府研究,決定在全縣范圍內開展限伐天然闊葉樹。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保護天然闊葉樹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我縣現有森林面積150萬畝,其中闊葉林面積43萬畝,蓄積170萬立方米,且大多為中、幼林。天然闊葉林是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維護生態平衡效果最好的森林樹種,我縣的小水電方興未艾就得益于天然闊葉樹的保護。多年來,我縣在保護森林資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受利益驅動的影響,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以來,一些以消耗天然闊葉樹為主的半成品沙發廠一度泛濫,遍地開花,耗費了大量天然闊葉樹,全縣利用闊葉樹加工的廠家最多時達40多家,目前仍有15家之多,使得我縣的天然闊葉樹可采資源急劇下降,到了利用中、幼闊葉林的地步。這一狀況如果不從根本上加以遏制,生態環境將出現逆轉。因此,各鄉鎮、縣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正視我縣天然闊葉林資源逐年減少的嚴峻形勢,增強保護天然林資源的緊迫感,站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認識“限伐”工作的重要性,正確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在全社會營造一種保護天然闊葉林的濃厚氛圍。

二、實行限伐天然闊葉樹。各鄉鎮、縣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從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環境的角度認真搞好限伐天然闊葉樹的宣傳工作。縣政府要求,從今年11月份起限伐天然闊葉林,從下文之日起暫停辦理發放闊葉樹采伐證,已發放采伐證未進山采伐的收回采伐證,正在采伐的做好林農工作暫停采伐,待調整計劃后再確定。今后除毛竹林撫育、闊葉樹中的過熟林經報批核準可采伐外,一律不準采伐天然闊葉樹。縣林業部門要從嚴把關,縣森林公安分局、林政管理稽查大隊要加強稽查,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督。我縣還將聘請一批事業心、責任感強的離退休老同志為義務監督員,并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確保限伐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三、切實加強闊葉樹加工企業的管理。由于闊葉樹資源有限,加工廠嚴重偏多,部分闊葉樹加工企業必須取締,根據資源狀況保留生產高利用率、高附加值產品和引進材、替代材產品的加工企業。從下文之日起,所有的闊葉樹加工企業一星期內必須停止購進縣內闊葉樹原材,縣林業部門不得辦理運輸證。我縣將組織由縣林業、工商等部門人員參加的清理整頓工作組,到各加工企業進行盤點,查清已進廠的原木及產成品。今年11月份起暫停辦理產品放行手續,是外引內聯招商引資企業的,由縣招商引資領導小組收回其“招商引資保護牌”,待清理整頓后由縣政府確定是否同意年審和繼續開工生產,今后縣內的木材加工許可證一律由縣政府審核并向上報批。

四、嚴格控制闊葉樹木材流動。所有經批準采伐的闊葉樹商品材只允許縣內加工,不準出縣銷售。縣林業木材檢查(護林)站要按上述規定要求嚴格控制闊葉樹原材及其產品的運輸流動,發現擅自放行無證運輸木材的,按規定從嚴查處有關責任人責任。縣森林公安分局、林政稽查大隊、鄉(鎮)林業站等要加強巡邏,堅決堵住無證運輸木材的行為。

查看全文

縣化林業生態建設工作總結

一、重點突出,措施明確到位。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生態建設,目前重點是“三管兩堵”禁伐天然闊葉林。“三管”,一是管住源頭,2006年1月1日起全面禁伐天然闊葉林(樹),從2006年起不再下達雜木指標;二是管住流通,林業部門整合執法力量分片包干,分兵把口,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嚴厲打擊擅自砍伐、運輸、購銷雜木行為;三是管住加工,凡企業收購未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核的雜木原料及加工產品,一律沒收并處罰。“兩堵”,一是堵住審批關,縣林業局除災害性、罰沒性指標外,全部下達到鄉鎮(場),鄉鎮(場)一律下達到林農;二是堵住說情關,誰說情誰交處罰款,觸及干部的先查處干部。

二、上下聯動,宣傳發動到位。按照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全縣上下把保護天然闊葉林資源當作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生態建設的最主要、最緊迫的任務,正確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墻報標語、宣傳手冊、宣傳車等宣傳工具,大力宣傳禁伐天然闊葉林政策。縣電視臺從2006年1月4日起連續播放《××縣人民政府關于全面禁伐天然闊葉林(樹)和保護古樹名木的通告》;縣林業局已將縣人民政府《關于全面禁伐天然闊葉林(樹)和保護古樹名木的通告》和《關于禁止采挖冬春筍的通告》印制4000多份,張貼到全縣近2000個自然村,編印5萬多份《林業法規政策與實用技術宣傳手冊》,發放到全縣所有農戶,做到每戶1份,派出工作組進村入戶宣講政策,派出宣傳車在全縣鄉村進行流動廣播,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三、嚴管重罰,責任落實到位。全面實施禁伐天然闊葉林工程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責任明確,密切配合,全力做好禁伐工作。縣林業部門作出公開承諾,林業部門干部職工參與興辦木材加工企業的,參與山林流轉的,一律在規定時間內退出。加強源頭監管,嚴格對伐區的事前、事中、事后督查,特別是對實施重點工程等涉及的天然闊葉林(樹),設立專項臺帳監管;嚴格林地管理,對在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區域、洞山風景名勝區、黃檗山景區、官山自然保護區外圍區域等開挖集材道、運材道的,由林業、國土、水務、旅游等部門聯合審批;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已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對擅自砍伐、運輸、購銷雜木的,盜挖古樹名木的,以及林業執法人員執法不力的,實行有獎舉報,為舉報人保密;充分調動鄉鎮(場)林業管理積極性,整合林業執法力量,實行綜合執法。用嚴管重罰的手段執行禁伐政策,對擅自砍伐、運輸、購銷雜木的,盜挖古樹名木的,一律依法嚴厲查處,直到追究刑事責任;對涉及天然闊葉林(樹)的案件,減化審批程序,做到快批、快審、快判,啟動公捕公判,堅決打擊破壞生態建設違法犯罪行為,對4起林業違法案件的5名涉案人員進行了公捕和刑拘。

四、齊抓共管,配套完善到位。加快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結合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啟動生態公益林補償基金,逐步與國家、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同步到位;建立健全木竹交易市場,完善服務體系,規范市場行為,嚴禁無序流通;加強對移植古樹名木的管理,嚴格控制古樹名木運輸出縣;對全縣林地、伐區、無證收購行為、木竹加工企業等進行全面清理整頓,依法關閉一批技術落后、污染嚴重、消耗大的木竹加工企業,推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節約型發展格局逐步形成;結合造楊工程,加快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2005年全縣種植楊樹113.5萬株,面積2.2萬畝,2006年結合重點抓造楊工程,各鄉鎮(場)重點完成“四個一”,即棠浦河、長塍河、耶溪河、錦江沿岸鄉村要重點綠化好一段河岸;結合新農村建設重點綠化好一個村莊;結合村村通工程重點綠化一條公路;結合義務植樹活動一人栽好3-5棵樹。對楊樹、榿木、泡桐等速生豐產林,落實誰造誰有、自主采伐、不受采伐限額限制、免收林業規費的政策,加大項目扶助力度,把長防林、退耕還林等項目向闊葉林封育、營造者傾斜。

查看全文

廬山地理調查實習報告

實習目的:調查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況。

實習時間:××年月日至××年月日

實習地點:江西省廬山

實習內容: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

實習生:地理系級本科函授班張雅蕓

一、概況:

查看全文

自然等級分析管理論文

摘要:研究信豐縣典型森林群落的近自然等級分析表明,該地區典型林分的近自然度等級:常綠闊葉林為Ⅱ級,人工馬尾松林為Ⅴ級、Ⅵ級,人工濕地松林為Ⅶ級。并提出了相應的近自然經營對策。

關鍵詞:信豐;森林群落;近自然度;近自然經營

德國利用近自然經營體系中的近自然度評定森林近自然狀態程度,在于表達沒有人為干擾的條件下森林群落從最不穩定性的外來樹種或人工林造林群落向原生頂極群落演替的過程。森林經營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借助自然力并輔以人工力量,恢復和重建健康森林。在這樣的健康森林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病蟲害、空氣污染、營林措施、木材采伐等)共存對森林的影響不會威脅到現在或將來森林經營的目標[1]。為評判森林近自然經營或森林健康經營過程中自然力和人工力量的作用程度,本文試圖通過分析主要群落的近自然度[2]等級,來評估森林經營的現狀和提出森林健康經營的途徑和方法,以便于近自然森林經營目標和規劃的檢查和控制。

1信豐縣自然地理概況

信豐縣位于江西省南部,居貢水支流—桃江中游,地理位置為東徑114°34′—115°19′,北緯24°59′—25°33′,境內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63公里,有林地面積為18.41萬公頃。該區處于中亞熱帶南緣,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該區草本層主要植被有鐵芒萁、芒(Miscanthussinensis)、蕨類等;喬灌木層主要有馬尾松、杉木、青剛櫟、木荷、栲樹、楓香、米櫧、苦櫧、黃端木、山蒼子、香樟、若竹、白茅、絨楠等。主要的演替天然林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林齡多在25a—60a之間,主林層20—30m。人工林多為中幼林,主要有馬尾松(Pinusmassoniana)8.33萬公頃,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5.66萬公頃,濕地松林(PinuselliottiiEngelm.)1.01萬公頃。平均林齡在20a—35a,樹高8-20m。

2材料與方法

查看全文

林業局上半年林業工作總結

上半年,我局以抓“跡地更新年”活動為契機,以闊葉林發展工程為重點,堅持一手抓生態林業、一手抓森林資源保護,扎扎實實開展綠化造林、跡地更新,森林防火、闊葉林發展工程試點示范區及省重點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落實等工作,現將各項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按照“慎用錢”的要求,落實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

根據《浙江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的要求,我局抽調專門人員由局長親自帶隊,跑遍全市各鎮(街、區)開展摸底調查、召開座談會。在調研的基礎上,會同各鎮(街、區)主要領導、林技人員對我市26萬畝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進行落實、部署。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一)實地界定范圍。由各鎮(街、區)林技員根據生態公益林界定的范圍,攜帶地形圖會同村干部一起到所在山頭進行指界確認。

(二)現場確定權屬。由各鎮(街、區)相關聯村干部會同村干部到確認的生態公益林山上確定集體山或自留山等權屬。

(三)造冊、公示。由聯村干部負責對確權的重點公益林經營單位(戶)、山名、面積、所在小班進行造冊,并予以張榜公示。林技員對張榜公示的內容進行拍照存檔。

查看全文

林場森林資源現狀及經營對策

1森林經營現狀

1.1商品林經營現狀

杉木林。杉木林面積110.7hm2,活立木蓄積14290m3。其中:人工杉木純林89.88hm2,天然杉木混交林20.82hm2;杉木林多處于近自然經營狀態,杉木林經營是以管護為主,采伐、造林為輔,3a共采伐杉木木材1990.6m3,其中:2009年142.6m3,2010年943m3,2011年905m3;采伐方式有撫育間伐、擇伐和皆伐3種。共營造杉木林25.5hm2,其中:2010年造林7.09hm2,2011年造林5.87hm2,2012年造林12.55hm2。馬尾松林。馬尾松林9.84hm2,林分蓄積1339m3。多為松杉闊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的上部或山脊上,采伐集運難度較大;馬尾松林多處于近自然林業經營狀態。馬尾松林經營以管護為主,采伐為輔,2010年度擇伐松木木材33m3。闊葉林。闊葉林面積37.21hm2,蓄積4480m3。其中:天然闊葉林31.52hm2,人工闊葉林5.69hm2;闊葉林經營是以管護為主,造林為輔,林場堅決執行2005年靖安縣人民政府第001號令《靖安縣關于禁止采伐采挖天然闊葉樹的規定》,禁止采伐闊葉樹。2010年春在場部附近營造闊葉樹林1.64hm2,主要樹種有桂花、青楓、檵木、紫薇等,不僅提高了森林的服務功能,而且增加了有林地面積。毛竹林。商品毛竹林295.19hm2,占毛竹林總面積的86.8%,林分活立竹481723株,平均立竹度1620株/hm2;屬逢單大年的毛竹林。毛竹林多為竹杉闊混交林,主要伴生樹種有杉木、南方紅豆杉、青岡、尖栗等。采用“砍八留六”的毛竹林經營模式,林場共采伐毛竹8.67萬株,其中:2009年擇伐毛竹3.57萬株,2010年擇伐毛竹2萬株,2011年擇伐毛竹3.1萬株。未成林造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面積27.14hm2,跡地造林25.5hm2,造林樹種均為杉木;荒地造林1.64hm2,造林樹種有桂花、青楓、檵木、紫薇等;及時按技術要求進行了撫育,目前長勢均較好。

1.2公益林經營現狀

生態公益林面積78.06hm2。該林場按照《江西省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靖安縣國家重點防護林護林員管理(暫行)辦法》和《靖安縣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暫行)》的要求,制定了生態公益林保護措施,建立了生態公益林監管網絡,簽訂了生態公益林委托管護合同書、生態公益林專職護林員管護合同和生態公益林禁伐或限伐協議書,在生態公益林周邊的明顯處設置了封山育林標志牌,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自然特性。經檢查驗收林場的生態公益林無盜伐、濫伐林木現象,無亂捕濫獵野生動物和亂采濫挖野生植物現象,無挖筍、放牧和砍柴現象,無森林火警(災、病蟲災害現象,無林地逆轉現象。生態公益林內物種多了,林分結構穩定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生態功能提高了,經檢測其地表水符合生活飲用水的衛生標準。馬尾松林。馬尾松面積10.31hm2,蓄積1176m3,人工造林后撫育5a,封山育林。闊葉林。闊葉林面積22.8hm2,蓄積3112m3,闊葉林經營進行封山管護。毛竹林。毛竹林面積44.95hm2,立竹70835株。竹林經營以護筍、護竹為主,以衛生伐竹方式為主,擇伐7年生以上的毛竹。

2發展對策

查看全文

粉煤灰造林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調查結果,峰山森林公園有種子植物156科902種,古樹14種21株;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常綠針闊竹混交林、山地灌木林等4種。分析了植物區系特點,提出了植物和名木古樹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建議。

關鍵詞:峰山;植物和古樹;資源;建議:

1自然概況。

峰山地處江西省贛州市東南角,是章貢區與贛縣南山片眾山峰的合稱;峰山森林公園包括章貢區、贛縣的沙石、沙河、王母渡、大埠、大田等5個鄉(鎮)26個自然村的范圍,總面積20291.3hm2。位于東經114°55′-115°07′,北緯25°48′-25°52′。整個地勢南高北低,成南北走向。海拔一般為195-800m,最高峰為1016.4m;年均氣溫19.8℃,年極端最高氣溫39℃,極端最低氣溫-7℃,年降雨量1534.2mm,年日照時數1814.2h,無霜期300d以上,屬典型的亞熱帶溫暖濕潤性氣候。境內土壤主要是由花崗巖、砂頁巖和紫色頁巖發育形成的山地紅壤和紫色土。其水系屬贛江水系,源于峰山深山峽谷,由溪澗涌泉匯流而成的龍下河、南田河、華林河等組成。

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踏查、線路調查、集中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并以線路調查為主,即根據踏查的情況,選擇有一定代表性,能經過山坡、山脊、山溝的線路,以每小時1.5—2.0公里的速度進行調查,借助望遠鏡、攝像機、照相機等工具,及時記錄線路兩旁觀察到的實物并采集標本,對稀有種類進行定點調查;在實地及時記錄物種的名稱及分布狀況并調查其生長壞境,對一時不能識別的種類采集標本進行檢索鑒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