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5:34: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禮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巴的商務禮俗

古巴共和國(TheRepublicofCuba),簡稱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是西印度群島中的一個島國。面積11萬平方公里。古巴一名,因印第安人的領袖得名。有“千島之國”、“世界糖罐”、“世界甘蔗國”、“安的列斯的珍珠”的美稱。黑人占23%,其余為印歐或非歐混種人,還有華僑2萬多人。首都哈瓦那就有192.4萬多人。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國語為西班牙殖民地,獨立后受美國保護,1961年與美斷交,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1960年9月28日與我國建交。古巴產量僅次于印度、巴西,居世界第3位,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年產量一直保持在5000-7500萬噸之間。1981年種植面積已達172萬公頃,產量達7359噸,原糖出口達707萬噸。古巴糖是稱霸世界的拳頭產品。1985-1986年度糖產量達850萬噸。

按照古巴的商務禮俗,隨時宜穿保守式樣西裝。拜會政府機關,必須先訂約。居民大多數信奉天主教,宗教對他們的生活習慣有較大的影響,如:忌諱“13”這個數字,更忌諱13日星期五這一天舉行娛樂活動;嬰兒出生后要舉行洗禮,并給其取教名;習慣過復活節、圣誕節、狂歡節等。還有一種奇趣的習俗,即在每年的新年除夕,按習慣每人必須要準備一碗清水,等午夜的時鐘敲過12下后,每人就各自將準備的那碗清水到室外去以表示去舊迎新。

經濟機構都是國營,各個貿易組織無在外貿部統一領導之下。和古巴商人打交道,你得有恒心、有毅力、有耐心,才做得成買賣,古巴官員對外國人還算友好。在談話時,宜避免談及你所代表的公司的業務以外的事務。古巴人會要求你打折扣。還價甚厲害。兌換古巴幣,一定要到指定的官方兌換處辦理。在古巴,別給對方禮物——這被視為非法行為。對方如招待你餐,一定是一群人在公共店進行,不會是一對一在旅舍密餐,注意禁止對軍事設施、政府機關拍照。少談古巴的內政與外交問題。

古巴人在飲食上習慣以吃歐式西菜為主,一般以愛吃烤、煎、炸制的菜肴者居多。他們的口味喜清淡,不喜油膩,以豬、肉為主要食品,也受吃魚以及各種味食品。他們還愛咖啡、可可、紅茶。但須注意的是,他們一般不太愛吃肉和海味。圣誕節的傳統菜肴是串在烤肉簽上的。古巴盛產熱帶水果,居民一般將芒果、菠菜、柑橘等切成塊,加大量的糖摻和著吃。

煙草是古巴的傳統經濟作物,著名的“哈瓦那雪茄”,馳名世界。古巴各省都出產煙草,但是產量最大、質量最好的煙草產地在比那爾德里奧省的埃塔巴亞堆地區,這里煙草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0%,是制作哈瓦那雪茄的主要原料。古巴的煙草和煙草制品年產量約5萬噸,大部分供出口。

海關免稅香煙200支,或雪茄煙25支,或煙草1磅、酒2瓶。本國貨幣禁止出入境。外幣不限,先申報數額,屆時可攜回。美元旅行支票在古巴不通用。不妨購買加拿大幣或英鎊作旅行支票使用。

查看全文

我國禮俗文化探討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與思考

所謂禮俗社會,即是以民間生活習俗為基礎,以禮治為主導,實施秩序管理的社會。

王安石在《周官新義》中所說:“禮俗,以馭其民者。其民所履唯禮俗之從也。”依靠民間習慣勢力進行社會管理,并提升為禮的規范,教化民眾服從這種秩序,是儒家推行禮治的一貫主張,這與依仗權力馭民的法治有所不同,更與現代的法理社會有不同的實質。雖然在實施禮治的實踐中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禮的情況,但它作為治國理政的藍圖,為歷代圣賢所推崇,并以禮義之邦的標榜,來表現中華民族有別于外邦異域的社會理想,此種文化形態也可稱為禮俗文化。因此以禮治秩序或禮俗社會來概括鄉土中國,是認識前現代中國社會的國情,切入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重要思路。由于禮學史研究在大陸的長久冷落,對禮俗社會的研究成果甚為少見,因此這一學說50多年來很少有所發展。

早在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從鄉土社會的視角,提出“禮治秩序”的概念,與此同時,柳詒徵先生的《中國禮俗史發凡》一文,也從歷史上考察禮俗的源流和沿革,認為古代中國“以禮為立國根本”。不論是從社會學還是歷史學出發,是用“禮治秩序”還是“禮俗”來概括,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前現代中國社會所具有的禮俗社會的特征。

如今這一觀點面臨新一代學者的挑戰,有的認為:“費氏筆下的‘禮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為構造的虛幻實在,支撐這一構造的二元對立(按:指禮治秩序與法治秩序)實際上并不存在,相反,實際情況可能是,‘禮治秩序’中有‘法治秩序’的生長點,‘法治秩序’也可以從‘禮治秩序’中獲取養分。”又說:“中國歷史上既缺少關于習慣法的說明性學理,也缺乏一個從事于這種探究和說明工作的群體,結果是,所謂習慣法只能是一種粗糙、實用的地方性知識,而無由成為一種精致、抽象和富有學理性的知識系統。”[1]

最近,又有人提出:儒學由于缺少像基督教那樣“一套完善、有效的宣傳和教化機構,傳播到民間世界的各個層次和各個角落”。同時也因為“儒學自身缺乏對私人生活和世俗生活的關懷”。“先秦諸子主要是政治哲學”,而“官僚無法擔當儒家文化傳播為重任”。因此“把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實際上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想象”。[2]

查看全文

禮俗文化研究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與思考

早在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從鄉土社會的視角,提出“禮治秩序”的概念,與此同時,柳詒徵先生的《中國禮俗史發凡》一文,也從歷史上考察禮俗的源流和沿革,認為古代中國“以禮為立國根本”。不論是從社會學還是歷史學出發,是用“禮治秩序”還是“禮俗”來概括,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前現代中國社會所具有的禮俗社會的特征。

所謂禮俗社會,即是以民間生活習俗為基礎,以禮治為主導,實施秩序管理的社會。這也就是王安石在《周官新義》中所說:“禮俗,以馭其民者。其民所履唯禮俗之從也。”依靠民間習慣勢力進行社會管理,并提升為禮的規范,教化民眾服從這種秩序,是儒家推行禮治的一貫主張,這與依仗權力馭民的法治有所不同,更與現代的法理社會有不同的實質。雖然在實施禮治的實踐中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禮的情況,但它作為治國理政的藍圖,為歷代圣賢所推崇,并以禮義之邦的標榜,來表現中華民族有別于外邦異域的社會理想,此種文化形態也可稱為禮俗文化。因此以禮治秩序或禮俗社會來概括鄉土中國,是認識前現代中國社會的國情,切入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重要思路。由于禮學史研究在大陸的長久冷落,對禮俗社會的研究成果甚為少見,因此這一學說50多年來很少有所發展。

如今這一觀點面臨新一代學者的挑戰,有的認為:“費氏筆下的‘禮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為構造的虛幻實在,支撐這一構造的二元對立(按:指禮治秩序與法治秩序)實際上并不存在,相反,實際情況可能是,‘禮治秩序’中有‘法治秩序’的生長點,‘法治秩序’也可以從‘禮治秩序’中獲取養分。”又說:“中國歷史上既缺少關于習慣法的說明性學理,也缺乏一個從事于這種探究和說明工作的群體,結果是,所謂習慣法只能是一種粗糙、實用的地方性知識,而無由成為一種精致、抽象和富有學理性的知識系統。”[1]

最近,又有人提出:儒學由于缺少像基督教那樣“一套完善、有效的宣傳和教化機構,傳播到民間世界的各個層次和各個角落”。同時也因為“儒學自身缺乏對私人生活和世俗生活的關懷”。“先秦諸子主要是政治哲學”,而“官僚無法擔當儒家文化傳播為重任”。因此“把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實際上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想象”。[2]

前者從明清以來頻繁的訴訟為例,說明鄉土中國已孕育現代性的法理要求,這是從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并非二元對立的視角,對禮治秩序提出的質疑;后者認為儒學由于缺乏對世俗生活的關懷和教化手段,并未構成中國文化的主流。要知道,禮治秩序的立論是以關注世俗生活為前提,這是儒學最高的社會理想,如果儒學無視世俗生活,那禮治秩序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這兩種看法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又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禮俗社會說是“人為構造的虛幻實在”或“自我想象”。

查看全文

禮俗文化研究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與思考

早在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從鄉土社會的視角,提出“禮治秩序”的概念,與此同時,柳詒徵先生的《中國禮俗史發凡》一文,也從歷史上考察禮俗的源流和沿革,認為古代中國“以禮為立國根本”。不論是從社會學還是歷史學出發,是用“禮治秩序”還是“禮俗”來概括,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前現代中國社會所具有的禮俗社會的特征。

所謂禮俗社會,即是以民間生活習俗為基礎,以禮治為主導,實施秩序管理的社會。這也就是王安石在《周官新義》中所說:“禮俗,以馭其民者。其民所履唯禮俗之從也。”依靠民間習慣勢力進行社會管理,并提升為禮的規范,教化民眾服從這種秩序,是儒家推行禮治的一貫主張,這與依仗權力馭民的法治有所不同,更與現代的法理社會有不同的實質。雖然在實施禮治的實踐中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禮的情況,但它作為治國理政的藍圖,為歷代圣賢所推崇,并以禮義之邦的標榜,來表現中華民族有別于外邦異域的社會理想,此種文化形態也可稱為禮俗文化。因此以禮治秩序或禮俗社會來概括鄉土中國,是認識前現代中國社會的國情,切入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重要思路。由于禮學史研究在大陸的長久冷落,對禮俗社會的研究成果甚為少見,因此這一學說50多年來很少有所發展。

如今這一觀點面臨新一代學者的挑戰,有的認為:“費氏筆下的‘禮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為構造的虛幻實在,支撐這一構造的二元對立(按:指禮治秩序與法治秩序)實際上并不存在,相反,實際情況可能是,‘禮治秩序’中有‘法治秩序’的生長點,‘法治秩序’也可以從‘禮治秩序’中獲取養分。”又說:“中國歷史上既缺少關于習慣法的說明性學理,也缺乏一個從事于這種探究和說明工作的群體,結果是,所謂習慣法只能是一種粗糙、實用的地方性知識,而無由成為一種精致、抽象和富有學理性的知識系統。”[1]

最近,又有人提出:儒學由于缺少像基督教那樣“一套完善、有效的宣傳和教化機構,傳播到民間世界的各個層次和各個角落”。同時也因為“儒學自身缺乏對私人生活和世俗生活的關懷”。“先秦諸子主要是政治哲學”,而“官僚無法擔當儒家文化傳播為重任”。因此“把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實際上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想象”。[2]

前者從明清以來頻繁的訴訟為例,說明鄉土中國已孕育現代性的法理要求,這是從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并非二元對立的視角,對禮治秩序提出的質疑;后者認為儒學由于缺乏對世俗生活的關懷和教化手段,并未構成中國文化的主流。要知道,禮治秩序的立論是以關注世俗生活為前提,這是儒學最高的社會理想,如果儒學無視世俗生活,那禮治秩序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這兩種看法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又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禮俗社會說是“人為構造的虛幻實在”或“自我想象”。

查看全文

禮俗文化再研討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與思考

早在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從鄉土社會的視角,提出“禮治秩序”的概念,與此同時,柳詒徵先生的《中國禮俗史發凡》一文,也從歷史上考察禮俗的源流和沿革,認為古代中國“以禮為立國根本”。不論是從社會學還是歷史學出發,是用“禮治秩序”還是“禮俗”來概括,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前現代中國社會所具有的禮俗社會的特征。

所謂禮俗社會,即是以民間生活習俗為基礎,以禮治為主導,實施秩序管理的社會。這也就是王安石在《周官新義》中所說:“禮俗,以馭其民者。其民所履唯禮俗之從也。”依靠民間習慣勢力進行社會管理,并提升為禮的規范,教化民眾服從這種秩序,是儒家推行禮治的一貫主張,這與依仗權力馭民的法治有所不同,更與現代的法理社會有不同的實質。雖然在實施禮治的實踐中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禮的情況,但它作為治國理政的藍圖,為歷代圣賢所推崇,并以禮義之邦的標榜,來表現中華民族有別于外邦異域的社會理想,此種文化形態也可稱為禮俗文化。因此以禮治秩序或禮俗社會來概括鄉土中國,是認識前現代中國社會的國情,切入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重要思路。由于禮學史研究在大陸的長久冷落,對禮俗社會的研究成果甚為少見,因此這一學說50多年來很少有所發展。

如今這一觀點面臨新一代學者的挑戰,有的認為:“費氏筆下的‘禮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為構造的虛幻實在,支撐這一構造的二元對立(按:指禮治秩序與法治秩序)實際上并不存在,相反,實際情況可能是,‘禮治秩序’中有‘法治秩序’的生長點,‘法治秩序’也可以從‘禮治秩序’中獲取養分。”又說:“中國歷史上既缺少關于習慣法的說明性學理,也缺乏一個從事于這種探究和說明工作的群體,結果是,所謂習慣法只能是一種粗糙、實用的地方性知識,而無由成為一種精致、抽象和富有學理性的知識系統。”[1]

最近,又有人提出:儒學由于缺少像基督教那樣“一套完善、有效的宣傳和教化機構,傳播到民間世界的各個層次和各個角落”。同時也因為“儒學自身缺乏對私人生活和世俗生活的關懷”。“先秦諸子主要是政治哲學”,而“官僚無法擔當儒家文化傳播為重任”。因此“把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實際上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想象”。[2]

前者從明清以來頻繁的訴訟為例,說明鄉土中國已孕育現代性的法理要求,這是從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并非二元對立的視角,對禮治秩序提出的質疑;后者認為儒學由于缺乏對世俗生活的關懷和教化手段,并未構成中國文化的主流。要知道,禮治秩序的立論是以關注世俗生活為前提,這是儒學最高的社會理想,如果儒學無視世俗生活,那禮治秩序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這兩種看法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又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禮俗社會說是“人為構造的虛幻實在”或“自我想象”。

查看全文

禮俗文化再分析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與思考

早在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從鄉土社會的視角,提出“禮治秩序”的概念,與此同時,柳詒徵先生的《中國禮俗史發凡》一文,也從歷史上考察禮俗的源流和沿革,認為古代中國“以禮為立國根本”。不論是從社會學還是歷史學出發,是用“禮治秩序”還是“禮俗”來概括,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前現代中國社會所具有的禮俗社會的特征。

所謂禮俗社會,即是以民間生活習俗為基礎,以禮治為主導,實施秩序管理的社會。這也就是王安石在《周官新義》中所說:“禮俗,以馭其民者。其民所履唯禮俗之從也。”依靠民間習慣勢力進行社會管理,并提升為禮的規范,教化民眾服從這種秩序,是儒家推行禮治的一貫主張,這與依仗權力馭民的法治有所不同,更與現代的法理社會有不同的實質。雖然在實施禮治的實踐中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禮的情況,但它作為治國理政的藍圖,為歷代圣賢所推崇,并以禮義之邦的標榜,來表現中華民族有別于外邦異域的社會理想,此種文化形態也可稱為禮俗文化。因此以禮治秩序或禮俗社會來概括鄉土中國,是認識前現代中國社會的國情,切入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重要思路。由于禮學史研究在大陸的長久冷落,對禮俗社會的研究成果甚為少見,因此這一學說50多年來很少有所發展。

如今這一觀點面臨新一代學者的挑戰,有的認為:“費氏筆下的‘禮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為構造的虛幻實在,支撐這一構造的二元對立(按:指禮治秩序與法治秩序)實際上并不存在,相反,實際情況可能是,‘禮治秩序’中有‘法治秩序’的生長點,‘法治秩序’也可以從‘禮治秩序’中獲取養分。”又說:“中國歷史上既缺少關于習慣法的說明性學理,也缺乏一個從事于這種探究和說明工作的群體,結果是,所謂習慣法只能是一種粗糙、實用的地方性知識,而無由成為一種精致、抽象和富有學理性的知識系統。”[1]

最近,又有人提出:儒學由于缺少像基督教那樣“一套完善、有效的宣傳和教化機構,傳播到民間世界的各個層次和各個角落”。同時也因為“儒學自身缺乏對私人生活和世俗生活的關懷”。“先秦諸子主要是政治哲學”,而“官僚無法擔當儒家文化傳播為重任”。因此“把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實際上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想象”。[2]

前者從明清以來頻繁的訴訟為例,說明鄉土中國已孕育現代性的法理要求,這是從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并非二元對立的視角,對禮治秩序提出的質疑;后者認為儒學由于缺乏對世俗生活的關懷和教化手段,并未構成中國文化的主流。要知道,禮治秩序的立論是以關注世俗生活為前提,這是儒學最高的社會理想,如果儒學無視世俗生活,那禮治秩序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這兩種看法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又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禮俗社會說是“人為構造的虛幻實在”或“自我想象”。

查看全文

用餐禮儀:壯家的飲食禮俗

重禮好客是壯族的民族風尚。迎賓待客、祝壽賀喜、男婚女嫁等風俗活動,都包含有濃郁的飲食禮俗。

壯家的木樓,是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當你踏入壯鄉,你就會看見這用木料建成的,分為上、下層的建筑。來到壯鄉,哪怕你是個不速之客,熱情的壯鄉人也會將你迎進木樓。木樓的上層住人,下層用于飼養畜或堆放雜物。走進這布局合理的木樓,聽著那淳樸的敬酒歌,你會油然生起賓至如歸的感覺。

壯家的飲食禮俗主要表現在宴請賓客方面。宴請賓客時,壯家講究主賓座位的排列。一般來說,年老的客人與同輩的老人坐正席,年輕人要為客人斟好酒才入席。席上眾人都要等主人為客人夾上最好的菜以后才能動筷。好客的主人不斷為客人添菜,若客人的碟子見底,主人則會感到自己沒盡到禮儀。

貴賓來到壯鄉,壯家人要依俗輪流著盡地主之誼。壯家的木樓座座相連,不用下樓就能在寨中穿行。客人要到每家每戶做客,哪怕吃一口菜,與主人喝一杯交杯酒,主人也會高興,證明客人看得起他。

壯家待客的菜肴有白斬雞、木瓜絲、炒肉、扣肉、生魚和冷菜拼盤等。魚生是一道最有壯家特色的菜,它的制作如徐霞客所述:“乃取巨魚細切為膾,置大碗中,以蔥及姜絲與鹽、醋拌而食之,以為至味。”人們邊吃邊飲,主人頻頻敬酒。《敬酒歌》如酒一般香醇:“諸位貴客臨家門,屋前家門萬事順,喜鵲叫聲聲。我以真心敬貴客,敬你一杯賽天神。”客人在這熱情的酒歌中,進一步領略到壯家人的盛情。

在壯族婚姻禮俗的婚宴中,送親的隊伍一到,主家便將隊伍迎進廳堂,禮俗歌也隨即唱起,謝媒人、謝親友,敬茶、敬煙、敬酒,真心感謝眾人辦成兒子的人生大事。敬茶時唱道:“初來到,奉請送親食杯茶,千條路遠走辛苦,喉不渴來眼也花。”“明火燒茶出青煙,茶到面前你莫嫌,今天好事成雙對,好事成雙結團圓。”敬茶完畢,主家的娶親隊伍用餐。婚宴中,主人的敬酒歌把眾人的情緒調動起來,使婚宴充滿了喜慶氣氛。“敬了茶完把酒來,篩杯談酒上高臺,今日食杯成雙酒,日種桃花夜望開。”眾人觥籌相錯,交杯而飲,賓主互相祝福,將婚慶氣氛推至高潮。“恭喜啊恭喜,恭喜你造新房娶媳婦,恭喜你掃屋堂迎佳賓。今年賢媳接到家,明年金竹出金筍……”簡煉樸實的歌詞,表達了眾人的心,主家在眾人的祝福中頻頻舉懷,感謝大家的光臨。整個婚禮宴席熱烈而融洽。

查看全文

春節的紅包禮俗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征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征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查看全文

除夕守歲的禮俗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以上便是傳說中除夕守歲的來歷。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查看全文

結婚前的梳頭禮俗

如果你是位中國媽媽,正為女兒的婚禮而興奮,你會做些什么呢?自豪的母親也許會面臨一個這樣的任務——梳頭。

新娘洗了澡,打扮一下然后哭上一場就算是從“未婚”過渡到“已婚”了,你的任務呢?幫助女兒洗澡(象征性的),給她梳一個“有福氣的女人”的發型,整個過程如果請親友一起參加,會變成一個Party。

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著慶賀什么,但是中國的婚前洗澡卻絕不僅是你平常所認為的20分鐘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氣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屬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氣”,而且還意味著幸運、長壽以及繁榮,除了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還有助于讓皮膚光滑、鮮嫩,許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梳頭

下一步就是梳頭了。有些中國新娘穿上傳統的紅衣褲,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餃子,有3枚餃子,一個預示著愛情,一個預示著多子多福,還有一個意味著幸福。給新娘梳頭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滿的,被稱為有福氣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員都可充當這一角色,她一邊梳一邊說一些祝福的話,這一禮儀據說能給新郎新娘帶來和諧、財富以及多子多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