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07:25: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蒙元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蒙元史研究論文
元朝是中國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國統一王朝。近十幾年來,國內(主要指大陸)史學界在蒙元史研究領域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包括貢獻出兩部學術水平很高的斷代史著作,即韓儒林主編《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和周良霄、顧菊英合著《元代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以及一些專題著作和大量的學術論文。然而歷史的復雜性,就在于學者可以不斷選擇問題、變換視角,見仁見智,對其進行不重疊的考察。本文打算將近年讀書所得,結合元朝的特性這一主線,就若干問題稍陳管見。題目較大,而個人學識淺薄,本不當率爾操觚,其中淺陋愚妄之處,尚望學界師友垂諒。
一從“征服王朝論”談起
建國以來的歷史研究,在很長時期內存在著將歷史簡單化的傾向。以對各北方民族所建立王朝(以下簡稱“北族王朝”)的研究為例,學者多以馬克思的著名論斷——“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1〕為指導,重點強調各北族王朝學習、吸收漢文化以及民族融合、“建立各族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一面,而忽視各族文化沖突、抵制、雙向影響以及民族政策不平等的一面。實際上,后一面的問題十分重要,在元朝的表現尤為人所共見。近十幾年來,蒙元史學者已對這方面作出大量研究,從而在事實上予上述總體偏差以不小的糾正。
然而,只有從理論上對中國古代諸北族王朝作出類型劃分,特別是從文化差異(主要是與漢文化的差異)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研究,才會對這些王朝(包括元朝)的特性、對中國古代歷史的復雜性有更深入的了解。筆者并無能力進行新的理論概括,只是想提到一種外國學者早已提出、運用而我們卻長期回避、排斥的理論模式——“征服王朝論”。
“征服王朝論”是德裔學者魏特夫于本世紀前半期提出的。他在《中國社會史:遼》一書(與中國學者馮家升合著)的導言中認為:中國古代諸北族王朝按其統治民族進入內地的不同方式,可劃分為兩類。第一類為“滲透王朝”(DynastiesofInfiltration),以十六國、北魏為代表;第二類為“征服王朝”(DynastiesofConquest),遼、金、元、清均屬其列。各北族王朝與漢地的文化關系,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同化(Assimilation),而是雙向性質的涵化(Acculturation)。它們對漢文化諸因子,并非被動地全盤接受,而是能夠進行主動的選擇。具體而言,它們對漢文化的態度也有程度上的差別。“征服王朝”較傾向于抵制,而“滲透王朝”較傾向于吸收。在諸“征服王朝”中,又由于從前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差異,遼、元較傾向于抵制,而金、清較傾向于吸收。〔2〕這一看法問世以后,在西方以至日本、港臺學術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引起若干爭論。但在新中國的學術研究中,它卻一直受到冷遇,研究者多小心地避開這一論題,即使偶爾提及,也都是作為反面觀點,斥之為“別有用心”、“居心叵測”。今天看來,我們的上述態度似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我們冷遇和批判“征服王朝論”的理由,主要是認為魏氏這一理論強調歷史上北方民族與中原漢族的對立、沖突,有挑撥中華民族大家庭內民族關系的嫌疑。這種從現實出發的義憤或許有其理由,但學術研究畢竟不應該過多地受感情左右。魏氏究竟出于何種目的、是否是在純學術背景下提出他的理論,姑置不談。我們所關心的,是他的理論對我們的研究是否有啟發和借鑒價值。我認為,盡管魏氏“征服王朝論”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有待商榷,但大體而言,還是值得參考的,特別是他對各北族王朝劃分類型的努力應予肯定。固然“征服王朝”的“征服”二字比較刺眼,但如果僅將它理解為一些北方民族進入中原時的方式和曾經(!)存在的狀態,似乎尚無大誤。承認歷史上一度存在過北方民族對漢族的征服狀態,與今天將它們共同看待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并不矛盾。不應該為現實曲解歷史。臺灣學者蕭啟慶在評論大陸蒙元史研究狀況時說:“蒙古人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是其征服及統治中原江南的結果,而不是先存事實。”〔3〕此語實為平實通達之論。
元朝蒙元史問題思考論文
元朝是中國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全國統一王朝。近十幾年來,國內(主要指大陸)史學界在蒙元史研究領域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包括貢獻出兩部學術水平很高的斷代史著作,即韓儒林主編《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和周良霄、顧菊英合著《元代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以及一些專題著作和大量的學術論文。然而歷史的復雜性,就在于學者可以不斷選擇問題、變換視角,見仁見智,對其進行不重疊的考察。本文打算將近年讀書所得,結合元朝的特性這一主線,就若干問題稍陳管見。題目較大,而個人學識淺薄,本不當率爾操觚,其中淺陋愚妄之處,尚望學界師友垂諒。
一從“征服王朝論”談起
建國以來的歷史研究,在很長時期內存在著將歷史簡單化的傾向。以對各北方民族所建立王朝(以下簡稱“北族王朝”)的研究為例,學者多以馬克思的著名論斷——“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1〕為指導,重點強調各北族王朝學習、吸收漢文化以及民族融合、“建立各族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一面,而忽視各族文化沖突、抵制、雙向影響以及民族政策不平等的一面。實際上,后一面的問題十分重要,在元朝的表現尤為人所共見。近十幾年來,蒙元史學者已對這方面作出大量研究,從而在事實上予上述總體偏差以不小的糾正。
然而,只有從理論上對中國古代諸北族王朝作出類型劃分,特別是從文化差異(主要是與漢文化的差異)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研究,才會對這些王朝(包括元朝)的特性、對中國古代歷史的復雜性有更深入的了解。筆者并無能力進行新的理論概括,只是想提到一種外國學者早已提出、運用而我們卻長期回避、排斥的理論模式——“征服王朝論”。
“征服王朝論”是德裔學者魏特夫于本世紀前半期提出的。他在《中國社會史:遼》一書(與中國學者馮家升合著)的導言中認為:中國古代諸北族王朝按其統治民族進入內地的不同方式,可劃分為兩類。第一類為“滲透王朝”(DynastiesofInfiltration),以十六國、北魏為代表;第二類為“征服王朝”(DynastiesofConquest),遼、金、元、清均屬其列。各北族王朝與漢地的文化關系,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同化(Assimilation),而是雙向性質的涵化(Acculturation)。它們對漢文化諸因子,并非被動地全盤接受,而是能夠進行主動的選擇。具體而言,它們對漢文化的態度也有程度上的差別。“征服王朝”較傾向于抵制,而“滲透王朝”較傾向于吸收。在諸“征服王朝”中,又由于從前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差異,遼、元較傾向于抵制,而金、清較傾向于吸收。〔2〕這一看法問世以后,在西方以至日本、港臺學術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引起若干爭論。但在新中國的學術研究中,它卻一直受到冷遇,研究者多小心地避開這一論題,即使偶爾提及,也都是作為反面觀點,斥之為“別有用心”、“居心叵測”。今天看來,我們的上述態度似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我們冷遇和批判“征服王朝論”的理由,主要是認為魏氏這一理論強調歷史上北方民族與中原漢族的對立、沖突,有挑撥中華民族大家庭內民族關系的嫌疑。這種從現實出發的義憤或許有其理由,但學術研究畢竟不應該過多地受感情左右。魏氏究竟出于何種目的、是否是在純學術背景下提出他的理論,姑置不談。我們所關心的,是他的理論對我們的研究是否有啟發和借鑒價值。我認為,盡管魏氏“征服王朝論”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有待商榷,但大體而言,還是值得參考的,特別是他對各北族王朝劃分類型的努力應予肯定。固然“征服王朝”的“征服”二字比較刺眼,但如果僅將它理解為一些北方民族進入中原時的方式和曾經(!)存在的狀態,似乎尚無大誤。承認歷史上一度存在過北方民族對漢族的征服狀態,與今天將它們共同看待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并不矛盾。不應該為現實曲解歷史。臺灣學者蕭啟慶在評論大陸蒙元史研究狀況時說:“蒙古人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是其征服及統治中原江南的結果,而不是先存事實。”〔3〕此語實為平實通達之論。
談論元代回醫藥發展
《明史•西域傳》載“元時回回遍天下”,承襲了先進伊斯蘭文明的回回人成為蒙元帝國統治者的得力助手。回回人的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為回回醫藥在蒙元帝國的興旺發達奠定了基礎,以外科、骨傷以及解毒見長的回醫藥也是擴張時期的蒙元帝國必不可少的醫藥學,而且蒙元統治者推行多種醫藥并存的方針,大力支持回回醫藥。以上諸因素決定了回回醫藥在蒙元帝國的疆域內大行其道,“回回醫師”遍布全國,回醫藥典籍層出不窮,回醫藥在元代可謂盛極一時。
l元帝國設置的回醫藥機構
元代是回回醫藥的興盛期,元帝國在全國范圍內設置了大量回回醫藥機構,如回回藥物院、廣惠司、惠民局等。除了元帝國設置的官方的回回醫藥機構外,元代還有很多民間私立的回回醫藥機構,如元末明初穆斯林巨商鄂拖曼的子孫在杭州設立的豪華回回私立醫院“鄂拖曼尼雅”。
1.1廣惠司
廣惠司是元代回回醫藥主要機構,也是元代回回醫家的大本營。《元史》列傳第二十一記載,中統四年(1263年)世祖命回回醫生愛薛“掌西域星歷、醫藥二司事”。在忽必烈的支持下,愛薛在京師成立了回回藥物院,從此,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官方的伊斯蘭醫藥機構。至元十年(1273年)春正月,回回藥物院“改廣惠司,仍命領之”。愛薛在廣惠司一直工作到至正十三年(1276年)。《元史》卷二十六記載,元仁宗大德六年(1302年)六月“丙子,升廣惠司秩正三品,掌回回醫藥”。《元史》卷二十A.ii2載,廣惠司的職責是“掌修制御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諸宿衛士及在京孤寒者”。回回人愛薛掌管下的廣惠司廣招回回醫師,研究回回醫藥,成為元代回回醫家的大本營。
1.2回回藥物院
耶律楚材的歷史作用論文
蒙元時期是一個民族紛爭的時期。蒙古族的興起使中原文化又一次與異族文化發生了碰撞。蒙古作為一個草原游牧民族,其文化是落后的,它的金戈鐵馬征服世界之后,其本有的落后的制度文化能夠使一個地跨歐亞、包括各種各樣文化的龐大帝國正常運行嗎?在逐步的擴張與統治中,蒙古統治者明白只有適應各個不同統治區域的風俗與文化才能鞏固統治,所以在這個龐大帝國的內部,有很多汗國,有多種統治方式。對于中原文化來說,情況略有不同。蒙古統治者很重視中原地區,這塊土地可以供應其所需而其本身又制造不出來的東西,并且由于長期的交往,中原在他們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這就是為什么蒙古把統治的重心放在中原而不是其他汗國。但這不意味著蒙古人會主動并且全面的接收漢文化。首先是因為兩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差異太大了,漢族是個典型的農耕民族,而蒙古是個典型的游牧民族,在民族差異上有著不可調和的部分,如果他們要自覺接受外族文化的話,一般是會選擇與他們自身有很多相通處的文化因素,比如推崇喇嘛教、大量吸收色目人的文化;蒙古族又是以一個征服者的身份臨尊中原的,他深深的以自己的文化為榮,這是一種勝利者的心態,蒙古人帶著這種優越感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在這個等級中,漢人和南人處于最后,如果他要推崇儒家文化的話,那么南人和漢人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要提高,面對這個矛盾蒙古人采取了形式上的運用,也就是說在蒙古貴族有意識的采用漢制的時候他們是把它當作權宜之計的。但歷史有她的必然性,在文化上蒙古人又不可避免地要被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征服。這就使得蒙古人在歷史進程中漸漸有了漢化的傾向與發展。我認為所謂“漢化”不是漢族把其他民族完全同化,這個“漢化”是一個異族吸收漢族文化因素的過程,是個量變的過程,程度有深有淺。我認為與遼金夏相比蒙古族的漢化程度顯然并不深,并且蒙古族的漢化道路實在是曲折而又艱難的,特別是在蒙元時期。在這個時期有一個人物對蒙古族的漢化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耶律楚材。本文試從政治文化方面來論述他是如何使蒙古接近漢化道路的。耶律楚材之所以能推動當時的漢化是因為他是個漢化的遼貴族并且他在窩闊臺時期主持了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行政事務,借助蒙古軍國主義政府的力量從文化和政治上推動了漢化。耶律楚材的改革在當時并沒有取得完全的成效,但他對后來忽必烈及其后代的具有漢化性質的政策的推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下面從四方面來論述。
1.漢化的遼貴族
遼金在與宋朝的戰戰和和中先后被中原文化同化。蒙古人征服他們后起用了其貴族官僚,這些官僚是最先讓蒙古貴族接觸漢制的先驅,其中耶律楚材是最具代表性的。
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后裔,遼朝東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孫。耶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漢文化的人之一,他治理東丹,一概采用漢法。他對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漢學功底,契丹貴族內部動亂時他逃到中原度過了其后半生。他的后代有一段時間也是在中原生活的,后來才輾轉回到遼并成為金朝的貴族。漢學的影響一直在這個家族延續下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們家世代為金朝的達官貴族,常居燕京。當時燕京是北方封建社會的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漢文化熏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
耶律楚材還曾師從曹洞宗宗師行秀,受到佛法的影響。王國維在《耶律文正公年譜余記》中評價說:耶律楚材“雖洞達佛理,而其性格實與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為己任,古之士大夫學佛者,從未見有此種氣象”。他的一生在思想上一切以佛祖為歸依,在行動上又遵循儒家的濟世安民之道。他自己說:“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畢矣。”這使得他的思想另有一番特色:他雖崇尚漢文化,卻沒有漢族士大夫的狹隘的民族情緒和偏見。在他看來,沒有什么華夷之分和華夷之防,他的政治理想是華夷一統,共享太平。
2.對人才的保護
耶律楚材歷史作用論文
蒙元時期是一個民族紛爭的時期。蒙古族的興起使中原文化又一次與異族文化發生了碰撞。蒙古作為一個草原游牧民族,其文化是落后的,它的金戈鐵馬征服世界之后,其本有的落后的制度文化能夠使一個地跨歐亞、包括各種各樣文化的龐大帝國正常運行嗎?在逐步的擴張與統治中,蒙古統治者明白只有適應各個不同統治區域的風俗與文化才能鞏固統治,所以在這個龐大帝國的內部,有很多汗國,有多種統治方式。對于中原文化來說,情況略有不同。蒙古統治者很重視中原地區,這塊土地可以供應其所需而其本身又制造不出來的東西,并且由于長期的交往,中原在他們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這就是為什么蒙古把統治的重心放在中原而不是其他汗國。但這不意味著蒙古人會主動并且全面的接收漢文化。首先是因為兩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差異太大了,漢族是個典型的農耕民族,而蒙古是個典型的游牧民族,在民族差異上有著不可調和的部分,如果他們要自覺接受外族文化的話,一般是會選擇與他們自身有很多相通處的文化因素,比如推崇喇嘛教、大量吸收色目人的文化;蒙古族又是以一個征服者的身份臨尊中原的,他深深的以自己的文化為榮,這是一種勝利者的心態,蒙古人帶著這種優越感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在這個等級中,漢人和南人處于最后,如果他要推崇儒家文化的話,那么南人和漢人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要提高,面對這個矛盾蒙古人采取了形式上的運用,也就是說在蒙古貴族有意識的采用漢制的時候他們是把它當作權宜之計的。但歷史有她的必然性,在文化上蒙古人又不可避免地要被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征服。這就使得蒙古人在歷史進程中漸漸有了漢化的傾向與發展。我認為所謂“漢化”不是漢族把其他民族完全同化,這個“漢化”是一個異族吸收漢族文化因素的過程,是個量變的過程,程度有深有淺。我認為與遼金夏相比蒙古族的漢化程度顯然并不深,并且蒙古族的漢化道路實在是曲折而又艱難的,特別是在蒙元時期。在這個時期有一個人物對蒙古族的漢化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耶律楚材。本文試從政治文化方面來論述他是如何使蒙古接近漢化道路的。耶律楚材之所以能推動當時的漢化是因為他是個漢化的遼貴族并且他在窩闊臺時期主持了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行政事務,借助蒙古軍國主義政府的力量從文化和政治上推動了漢化。耶律楚材的改革在當時并沒有取得完全的成效,但他對后來忽必烈及其后代的具有漢化性質的政策的推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下面從四方面來論述。
1.漢化的遼貴族
遼金在與宋朝的戰戰和和中先后被中原文化同化。蒙古人征服他們后起用了其貴族官僚,這些官僚是最先讓蒙古貴族接觸漢制的先驅,其中耶律楚材是最具代表性的。
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后裔,遼朝東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孫。耶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漢文化的人之一,他治理東丹,一概采用漢法。他對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漢學功底,契丹貴族內部動亂時他逃到中原度過了其后半生。他的后代有一段時間也是在中原生活的,后來才輾轉回到遼并成為金朝的貴族。漢學的影響一直在這個家族延續下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們家世代為金朝的達官貴族,常居燕京。當時燕京是北方封建社會的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漢文化熏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從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
耶律楚材還曾師從曹洞宗宗師行秀,受到佛法的影響。王國維在《耶律文正公年譜余記》中評價說:耶律楚材“雖洞達佛理,而其性格實與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為己任,古之士大夫學佛者,從未見有此種氣象”。他的一生在思想上一切以佛祖為歸依,在行動上又遵循儒家的濟世安民之道。他自己說:“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畢矣。”這使得他的思想另有一番特色:他雖崇尚漢文化,卻沒有漢族士大夫的狹隘的民族情緒和偏見。在他看來,沒有什么華夷之分和華夷之防,他的政治理想是華夷一統,共享太平。
2.對人才的保護
金代花帽軍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金代末年諸多抗蒙義軍中之一的“花帽軍”的始末進行初步的研究,來探討金末義軍和皇權的關系,以及在抗蒙戰爭的表現,以及幾位將領的研究。并在最后就如何看待歷史上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戰爭以及史學研究的雙重標準問題,提出自己淺薄的看法。
[關鍵詞]金代花帽軍皇權抗蒙
本人在以前的諸多文章中,提及了關于金史研究的輕重問題,指出金史研究中一種遺憾的現象是相對重視金朝前期和中期的研究,相對忽略金朝末期的研究。其實關于這一點,老一輩金史的研究者張博泉先生早已經指出,先生早就提出不光金史,中國的斷代研究史都存在重視興盛時期,對王朝末年重視不夠。而且說“既要研究金朝的開國史興盛史,也要研究金朝的亡國史”。但是做到談何容易,金史的史料本來相對其他斷代就相對偏少,而金末的史料相對金朝前中期亦感覺不足。且有時為了突出朝代更替的合法性,故意突出渲染前朝的惡的現象也是存在的。本人屬于遼金史的業余愛好者,對金末的歷史興趣頗濃。因此不勝淺陋寫出這個文章,以求正于方家。
由于本人的研究屬于業余性質,這就意味著參考資料難以作到全面搜集。為此,本人特地以郵件和電話的方式請教了兩位遼金史研究領域中的前輩,他們給我的回復是“花帽軍材料太少,沒有人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對于這個課題本人成為首先吃螃蟹的人,頗感欣慰。但是本人認為現代的歷史研究,任何課題也不可能是憑空而起,遼金史研究近二十余年成就巨大,但是存在的問題之一是重復研究略顯過多,且重復研究中,一些文章并不提到前人的研究,這多多少少是對前人勞動成果的不尊重。因此在正文開頭之前,本人決定總結我涉獵的書籍和論文中涉及到花帽軍的地方。關于花帽軍,前人雖沒有系統研究,但是涉及的地方還是不少的。在建國后的一大段時間內,歷史研究長期重視階級斗爭,因此花帽軍鎮壓紅襖軍起義論述比較多。(1)。張博泉先生的《金史簡編》(2)論述了花帽軍首領郭仲元的鳳翔之戰。陳智超先生的《金末宋末抗蒙(元)義軍的比較》(3),將金朝末年的義軍分為幾種類型進行研究,且簡單與宋末的義軍進行了比較,花帽軍被陳先生劃為“山東型”,重點敘述仍然是鎮壓紅襖軍的戰績。宋史學者王曾瑜先生的《金朝軍制》(4),雖然和忠孝軍一樣,沒有單獨立章節,但是對金朝末年軍政的一些總結值得重視,如指出金朝末年軍隊主力是附金地主武裝,行元帥府元帥的濫設及編制縮水,“十羊九牧”,以及對“九公封建”提出與南宋初年的鎮撫使類似,頗有新意。以上諸位學者的先期研究,給本人的淺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在這里特此提出。
一花帽軍成立背景及先期戰績
研究花帽軍,不能不涉及金朝的主要敵人的情況以及金朝當時的軍政情況。金朝在北面的對手蒙古部落,本人以前雖然也寫過關于這方面的帖子,但是今天看來遺漏淺薄之處不少,在此結合遼金史料,敘述大概。在遼朝末年,蒙古草原上的部落已經成氣候,道宗末年的阻卜磨古斯之亂,遼朝歷時八年方平定。(5)。金朝滅遼后,就接受了遼朝的邊患,金太宗天會末年,草原部落的之一的“萌古斯”(6)向金朝首先發難。(7)以后邊患有愈嚴愈厲之勢,熙宗天眷初年,金遣都元帥完顏宗弼北伐。(8)皇統年間(9),海陵朝(10)局部戰爭仍然有發生。世宗初年,連續派遣數位大員北上經略,如完顏守道完顏宗敘移剌子敬紇石烈志寧等(11)。一度局面好轉。如大定十五年粘拔恩部的內附即為證明。但局部小規模的戰役仍不時有發生。(12)章宗時局面開始惡化,雖然連續發動三次北伐。(13),但消極防守的意見占了上風。(14)后來金朝與蒙古部落的力量對比逐漸發生變化,加之蒙古諸部的統一,不能和從前一樣互相掠奪。于是,臨近的金朝成為他們進行掠奪戰爭的新目標。關于金蒙戰爭前的雙方關系,大概敘述至此,一些具體事件由于史料的缺乏和元朝的忌諱,現在已經很難完全考證清楚。(15)
古時我國與高麗的貿易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利用中外歷史學、語言文學、考古學等資料、特別是以往不太為人注意的原始材料,考查論述元代中國同高麗經過海、陸交通進行的多種渠道、不同形式和規模的貿易往來,種類豐富的進出口商品,及商業活動對雙方社會風習和民眾生活的影響與滲透。元麗民間商人的交往更生動的反映了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中國與朝鮮直接山水相連,自古以來經濟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源遠流長。近年來已有不少相關的著述,(注:樸真奭《中朝經濟文化交流史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其中論述了《十三世紀后半期至十四世紀元與高麗人民的往來和科技交流》;陳高華吳泰《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陳高華《從〈老乞大〉〈樸通事〉看元與高麗的經濟文化交流》《歷史研究》1995年第3期;韓國全海宗《中韓關系史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中朝關系通史編寫組《中朝關系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陳尚勝《中韓交流三千年》中華書局1997年;蔣非非等《中韓關系史古代卷》社科文獻出版社1998年等。皆或多或少地述及元麗貿易,可備參考。)但是對于元代中國與高麗之間的商業貿易,仍留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本文即試通過多方面的資料,展現元與高麗貿易的歷史畫卷。疏誤之處敬希補正。
一
元代中國與高麗的貿易是元達的海外貿易之組成部分。元麗之間貿易的發展與當時歷史、地理條件、社會和政策的背景密切相關。首先,元朝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大地經歷了兩百余年的宋、遼、夏、金對峙的局面,并拓展為地跨亞歐的蒙古帝國。以前各政權分立時交通道路上人為的界限、障礙為之一掃,干擾貿易的政治因素也不復存在,(注:宋與遼、金對峙時期,各政權關系緊張,相互防范、阻隔,宋朝與高麗的貿易往來就減少,宋又懼怕遼金間諜混跡高麗商人前來,時或將高麗商人疏遠或婉拒與之貿易。宋與高麗貿易的北方一些口岸也由盛轉衰。這些情況在元統一中國后就無由發生,原來北方的港口、海道重新成為元麗商貿的重要途徑。)統一而遼闊的疆域內道路網絡四通八達。東北與高麗的陸路往來可稱近在咫尺,更似閑庭信步。元代的航海技術、裝備、運輸及管理能力都較前代有所改善提高。這些皆有利于商品物資對外交流。同時,元政府采取對外開放、發展貿易的政策。一方面,元朝以“官本船”制度,“官自具船,給本,選人入番,貿易諸貨”,利潤官府取七成,貿易人得其三;有時“官自發船貿易”,(注:《元史》卷94《食貨志》。)乃至派遣船隊專為皇室經商盈利;(注:《元史》卷38《順帝紀》。)并在相應管理下準許和放任官民僧俗私人從事海外貿易,“勿拘海舶,聽其自便”。(注:《通制條格》卷18《關市·市舶》規定,禁止市舶司及所在地官員“拘占船舶,捎帶錢物下蕃貨賣”;準許其余“諸王、駙馬、權豪勢要、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諸色人等下蕃博易”,“依例抽解”。《元史》卷94《食貨志》載至元31年成宗詔有司“勿拘海舶,聽其自便”。)故私營貿易相當發展:權貴者以“巨艘大舶帆交蕃夷中”;(注:陶宗儀《輟耕錄》卷5《朱張》。)“富民往諸蕃商販,率獲厚利”,“商者益眾”。(注:《元史》卷205《鐵木迭兒傳》。)另一方面積極招徠海外各國來元交易。如1280年,元世祖詔行中書省:“可因蕃舶諸人宣布朕意,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注:《元史》卷10《世祖紀》。)所以元代的海外貿易蓬勃發展。而高麗社會“上下以賈販利入為事”(注:《宋史》卷487《外國》3《高麗》。(韓)鄭麟趾《高麗史》卷46《恭讓王》載當時(1391年)“無賴之徒,皆利遠方之物貨,不事本業”,可見宋歷元至明,高麗與中國的貿易長盛不衰。)的風習亦相延不改,因此,元與高麗的貿易同元代整體國際貿易一樣興旺。
元與高麗進行貿易的主要地區,包括今山東半島、北京、天津一帶、遼寧、吉林等北方、東北地區和江、浙、閩等東南沿海省區。海路貿易的口岸,北方有今天津附近的直沽,明確見于高麗文獻的記載。《原本老乞大》中的高麗商人李某在大都賣了行貨后,即“到直沽里上舡過海”回國。元朝的大都商人經海路往高麗,最近捷的港口也就是直沽。山東半島也有與高麗通航的港埠,高麗官方曾到益都貿易。其實山東與朝鮮半島有歷史悠久的海路交通和數處重要港口。據《管子》等書所講,春秋戰國時齊國就從海路進口朝鮮的“文皮”。朝鮮境內考古發掘到我國戰國時期的很多貨幣明刀錢、安陽布錢和各種金屬用具。(注:《朝鮮考古學研究》第196-236頁,轉引自樸真奭《中朝經濟文化交流史研究》第10-11頁)隋唐以來,淄、青、萊、海等與朝鮮海交一直密切,“登州海行入高麗道”是唐代海外交通的重要線路。(注:《舊唐書》卷199上,《新唐書》卷220《高麗、百濟、新羅》,《新唐書》卷43下《地理》7下。)密州、諸城、登州(包括牟平、文登、斥山)、青州等地因新羅人旅居者甚多,而形成“新羅館”、“新羅坊”。(注:《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2,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宋代,熙寧七年以前“高麗入使,率由登、萊。”可知山東半島沿岸諸地在與高麗交往中的地位。宋熙寧七年后,因高麗方面顧慮政治環境干擾,“欲遠契丹”,而改“由明州詣闕”。(注:《宋史》卷487《外國》3《高麗》。)入元以后,政治因素已無問題,歷代相續的由山東通往高麗的海道與港埠也應有所恢復,重新發揮作用。
東南沿海與高麗交通貿易的主要港口是慶元和泉州,其他如上海、溫州、澉浦等,亦不乏與高麗的往來。(注:詳參陳高華《元朝與高麗的海上交通》《震檀學報》(韓國)第71、72合刊。)
農牧氣候寒暖變化管理論文
我國歷史上北部農業民族和游牧民族交接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影響,存在一條農牧業過渡帶。這是一條由于天然水分條件的限制,由旱作不穩產區過渡到氣候干旱致使無灌溉不適宜發展作物種植的地帶,是農業生產上一條很重要的界限。在我國北部反映在西起河套、東至大興安嶺南端的地帶(此線以東以西農牧界限在歷史上沒有顯著變化)。
這條界限的進退,反映歷史上我國北部氣候環境以及農業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政治、經濟勢力消長的變化,這對研究中國北部疆域、政區和產業布局的變化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明清時期我國北部的農牧過渡帶有過明顯的推移,這種推移的內在因素究竟是什么,尚無明確的結論,以至有些歷史現象未能解釋清楚。本文企圖對這一問題作較深入的分析,結論是否正確,尚無把握,不過作為一種看法提出來,希望引起有關同行的討論。
一、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農牧過渡帶
據今人研究,13世紀的氣候是一個比現在更溫暖的氣候期。這個溫暖期大約結束于該世紀末。
在14世紀前五十年,中國東部氣候已從溫暖期向寒冷期轉變[1]。這種轉變在我國北部有明顯的反映。例如元朝前期在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諾爾西北閃電河北岸)及更北的口溫腦兒的黃土山(今查干諾兒南)和應昌府(今克什克騰旗西)都有屯田。至元二十、二十二年(1283、1285)政府曾出鈔四萬五千錠在上都、應昌府和糴糧食[2]。至元二十五、二十六年還疏浚了怯烈河灌溉口溫腦兒黃土山一帶民田[3]。可見這一帶農業還是相當可以的。然而到了14世紀初(至大元年,1308),應昌府的屯田撤銷了。蒙古高原上的氣候有明顯轉寒的現象。延佑年間(1314—1320)“朔漠大風雪,羊馬駝畜盡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為奴牌”[4]。1323、1328(天歷元年、致和元年)蒙古高原上曾發生過二次嚴重寒潮,“風雪斃畜牧”[5],造成嚴重后果;1332年(至順三年)八月山西北部、內蒙古呼和浩特有“隕霜殺禾”的記載[6]。此外,進入14世紀以后,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在五至八月間隕霜、雨雹、風雪記載特多(詳見本所編制《中國歷史氣候災害年表》),可以認為進入14世紀以后北中國氣候轉寒的事實是有充分材料根據的。
1368年朱元璋將元朝勢力逐出中原,又乘勝追擊蒙古殘余勢力至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的土剌河及其東部的貝爾湖一帶,退兵后在其北疆約今蒙古高原的東南緣設置了四十余個衛所(一種軍事屯戍組織),大致沿著陰山、大青山南麓斜向東北至西拉木倫河側一線[7],駐兵戍守,屯田養軍,形成了一條實際上的農耕區的北界。此線西段和中段顯然已較元時南移了一個緯度。當時明朝的勢力遠不至此,為什么將國防線限制在這條線上,無疑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歷代狀元數量探究論文
[摘要]本文對發表于2001年的《歷代狀元知多少》一文所提供的歷代狀元統計數進行了補充修正,歷代應有狀元總數原為886人,現為914人;歷代可考知姓名的狀元原為674人,現為682人;多少知道一點生平事跡的原為507人,現為531人。
[關鍵詞]歷代;狀元;狀元數
筆者2001年曾寫過一篇《歷代狀元知多少》[1],發表后被廣為轉載。也有學者跟筆者討論過唐代分場考試的榜首以及莫宣卿、施肩吾、朱善等人算不算狀元等問題,筆者仍然堅持原來的看法:唐代分場考試的榜首不能算狀元,只能稱分場榜首;莫宣卿、施肩吾、朱善等人也不是狀元。不過,通過近幾年的研究,筆者在狀元資料方面又有新的發現與思考,原來公布的統計數據有所變更。
一、歷代應有狀元數
原來統計的應有狀元總數是886人:其中,唐代252人,五代121人,宋代118人,遼代57人,金代74人,西夏1人,偽齊2人,元32人,明89人,清代114人,大西4人,太平天國22人[1]。經過進一步研究后,筆者對西夏科舉資料有新的發現,其狀元數需要重新酌定,還有明玉珍的大夏政權也開過進士舉,當時忽視了。
西夏,據《西夏書事》、《宋史》、《金史》、《西夏史稿》等,亦有進士舉,而且頗受重視,進士出身的人也都能得到重用。其具體考試次數未見記載,但首尾兩次開考的時間是有記載的,筆者據同時的宋、金兩個政權的科舉考試情形推測,西夏大約舉行進士考試27次,應約有狀元27名。元末明初,還有一個農民起義政權——明玉珍在重慶建立的大夏,它也實行過科舉。大夏國的創建者明玉珍跟朱元璋是推翻元朝統治的“戰友”。明《太祖實錄》、《明史•明玉珍傳》、《明玉珍與大夏國》、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十四冊)等都提到大夏政權在明朝建立前夕曾開科取士,也產生過狀元,但目前筆者所能見到的所有書本的、網絡的“狀元錄”、“狀元譜”均遺漏了大夏狀元。大西舉行進士考試2次,產生狀元2人[2]。
古代蒙古族體育史研究
1蒙古民族體育教育理念的形成
蒙古高原的地理、氣候環境決定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產方式是當時蒙古先民及本地域各少數民族的必然選擇。《綏蒙輯要》[1]這種特有的游牧民族性格,在長期以武備為核心的體育教育實踐中得到轉化,轉化為“強體魄、習弓馬、健行天下”的蒙古族體育教育理念。伴隨蒙古族的崛起和強大,這種體育教育理念逐步融入蒙古族精神系統,發展成為13世紀西征的精神力量:他們以非凡的膽略、強悍的體魄、出色的騎射技能開始了史無前例的跨洲際遠征,先后征服歐亞、問鼎中原。
2體育教育的特征與開展形式
2.1體育教育特征
2.1.1地域特征:每個民族總是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下進行種族繁衍和發展,并依托這一生態環境創造具有本民族特質的文化形態。蒙古高原冬長夏短、干燥少雨、土層淺薄等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對蒙古族游牧經濟、軍事形態乃至體育教育等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立足于原始草原的鞍馬教育,服務于狩獵、游牧生產的射箭、角力技能的傳授,無不體現塞外原始草原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風貌,使體育教育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
2.1.2民族特征:與農耕民族男耕女織的定居生活相比,蒙古族游牧生產在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原展開,當時“以馬背為生,以弓箭為伴”的體育教育相融于游牧生產生活,相融于軍事實踐。無論是騎術、角力的傳承,還是射箭、布魯技能傳授,都使古代蒙古族體育教育盡顯“崇尚英雄,踐行自由”的游牧民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