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檢察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00:46: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事檢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事檢察

小議民事檢察監管制度

摘要:目前理論界和司法界對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討論程度可以用“如火如荼”來形容,隨著眾學者研究的不斷深入,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利弊有越來越明朗化。本文綜合學術界各種觀點,對此制度提出了個人的一些分析及建議。

關鍵詞: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爭議;缺陷;完善

一、前言

近幾年來,理論界和司法界對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探討已成為熱點問題,各方面對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設立褒貶不一,眾說紛紜。本文結合大量材料,吸取多位法學人士的觀點并將其進行了細致的比較研究,提出了一些淺薄的意見,懇請得到讀者的指導和批評!

二、對民事檢察監督制度應存在還是廢除的爭議

我國關于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立法一出臺就掀起了一陣爭論高潮,有關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文章層出不窮,各界人士發表了各種不同的看法,最大的焦點當屬于民事檢察監督制度應存在還是廢除的爭議。本人將此現象比作成一場精彩絕倫的辯論賽,主張廢除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一方定為反方,主張應該設立并完善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一方定為正方,這場辯論鹿死誰手尚未定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本人站在正方的立場并作為主辯與反方進行辯論。

查看全文

民事行政檢察案卷封面

┌──────────────────────────┐

│人民檢察院│

├──────────────────────────┤

│民事行政檢察卷宗(卷)│

├──────────────────────────┤

│年度宇第號│

查看全文

檢察院民事檢察工作匯報

2011年,我院民事行政檢察工作以“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為宗旨,以“突出特色創品牌,全面發展爭一流”為指導,以“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和“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教育活動為契機,創新工作思路,扎實開展民行監督職能,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和司法權威,推進民行檢察工作的正常開展。全年共受理民行申訴案件18件,立案審查16件,提請抗訴6件,建議提請抗訴6件,不提請抗訴3件,正在審查1件,抗訴后經法院再審得以調解3件,再審得以改判2件,不立案2件。現將一年來的民行檢察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轉變執法觀念,扎實推進民行檢察工作向前發展。

加強民行檢察工作,是檢察機關實踐“立檢為公,執法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民行檢察工作是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聯系的重要“窗口”。針對新一年的民行檢察工作如何開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民事糾紛也不斷增長,人民群眾維護司法公正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今年院黨組對民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創新民行工作思路,分管領導黨組成員政治處主任多次深入民行部門,提出了很好的指導性意見,要緊緊圍繞“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的宗旨,加大民行檢察監督力度,嚴格執行高檢院《民事行政辦案規則》和重慶市院民行辦案程序,制定完善工作計劃,為全面完成目標考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學習,提高民行監督工作水平。

民行檢察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民行檢察隊伍,否則這項工作就沒有后勁,就會給民行工作帶來影響。我們結合今年開展的“黨員先進性教育”和中政委開展的“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學習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增強服務意識和維護司法公正的信念,充分發揮民行監督職能作用。我院民行干警在任務重、困難多、無經費、人員少的情況下,仍然積極主動扎實工作,堅持邊學邊干,不斷加強學習和實踐,更新知識結構和提高執法水平,創建學習型科室,積極學習法學理論和各種法律法規,努力提高民行干警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以適應新時期民行檢察工作的需要。

三、文明執法、文明辦案,服務大局。

查看全文

我國民事行政檢察制度論文

[摘要]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改革的關鍵時期,社會形勢不斷發生變化。這一時期的法制建設,既要學習西方一些先進的經驗,保證改革能夠快速進行,又要契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尊重中國的歷史傳統意識,還要使社會和國家利益的損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促使社會能夠順利轉型。在此過程中民事行政檢察工作大有可為。本文就是想通過對我國民事行政檢察制度的歷史、現狀以及世界各國民事行政檢察制度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特有的社會實際,分析我國現階段民事行政檢察制度的存在的合理性,并對我國民事行政檢察制度下一步的完善做出自己的展望,以期對我國的民事行政檢察制度的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民事行政檢察合理性分析現狀完善

我國的民事行政檢察制度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有其比較有特色的地方,另外,自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民事行政檢察制度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這使得現行的民事行政檢察制度在理論上存在很大爭議,在現實中存在諸多困難。我們應該看到不管從歷史上還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上看,我國的民事行政檢察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就現行的制度設計來說,民事行政檢察還遠沒有發揮其應有作用,應該進一步發展民事行政檢察的內容,使其在對我國的現代社會的建設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一、我國現階段民事行政檢察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民事行政抗訴案件的大幅增加,加之世界上的法治先進國家并沒有民事行政抗訴制度。一些學者對我國現行的民事行政檢察制度提出了質疑。“因為強化檢察院對法院民事審判活動的監督權,其結果必然是弱化法院審判權行使的獨立性,從而損害法院審判權的權威性,危及司法公正及社會正義。”

那么我國的民事行政檢察制度到底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呢?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是從我國建國以后民事行政檢察制度發展的歷史,還是從民事行政檢察制度的現實合理性上,都可以看出該制度不應該弱化,更不應該取消,而應該進一步的豐富發展,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查看全文

民事檢察法律監管的缺陷與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4條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第187條至190條規定了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活動實行監督的條件和具體方法。由此可見,民事訴訟的法律監督是我國民事訴訟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樹立司法權威、保障司法公正、維護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與刑事監督、行政監督一起構筑了我國的法律監督體系。

強化民事法律監督職能,是我們檢察機關貫徹落實“三個代表”要求的重要內容,是服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是推進依法治國,維護司法公正和司法權威的重要環節,是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及殷切期望。在新的形勢,回顧近幾年來的民事檢察監督實踐,我們發現,在我國確立民事法律監督制度的正確性、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漸顯現的同時,它存在的缺陷也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沒有規定上訴程序中的抗訴程序

我國的民事訴訟不同于刑事訴訟。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是訴訟參與人,是自始至終參加訴訟的國家司法機關,檢察機關不僅僅擁有審判監督程序的抗訴權,還有上訴程序中的抗訴權以及其他監督權。在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是在訴訟程序外進行監督,是發現審判機關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時,才能提出抗訴,使自己進入到訴訟程序中,實施法律監督。但是,在龐大復雜的民事訴訟中,僅靠這樣簡單單一的監督方式是不夠的,立法中應增加上訴程序的抗訴規定,以減少矛盾上移的程度,將矛盾解決在基層,同時也能夠保證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的效果。

二、法律缺少抗訴程序的具體操作規定

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審判監督程序是簡單的,僅僅只在分則中的4個條文規定了抗訴條件及抗訴書和抗訴再審,對于民事裁定的抗訴,沒有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缺乏可操作的程序性規定,司法實踐中無法操作,不利于檢察機關正確行使法律監督的職能。

查看全文

民事裁判檢察監督方式的運用

【摘要】我國民事訴訟一般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法院較少依職權進行調查取證,所以有些案件當事人會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做出非誠信的訴訟行為,騙取法院作出對其有利的裁判文書,影響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權威。進一步強化檢察院對法院民事訴訟活動的檢察以及監督力度是整個社會的共同呼聲。如何在民事訴訟案件中更好的綜合運用檢察監督方式,解決非誠信訴訟行為成為了本文深入研究與探討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民事訴訟;裁判檢察監督;綜合運用

在我國司法實踐當中,一些案件當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非法目的,利用訴訟規則,采取所謂的“訴訟技巧”進行非誠信訴訟,騙取法院作出對其有利的裁判文書,不能讓老百姓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義,影響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沖擊了司法權威。如何更好的應用民事裁判檢察監督方式,解決有關對非誠信訴訟行為進行否定性裁判很有必要。

一、民事訴訟當事人不誠信行為的表現形式

(一)濫用訴權。1.虛假訴訟。虛假訴訟指的是民事訴訟案件的原告與被告二者之間并非真實存在糾紛問題,但二者聯合起來虛構案件事實以及證據,向有關法院提起訴訟。或者是被告跟原告二者串通起來,被告故意向原告出具虛假的借條等不真實材料,構成虛假的債務關系,利用法院的調解或者是審判的合法形式,將自身的財產進行轉移,或者是逃避自身的債務,損害他人合法權益。2.重復起訴。重復起訴指的是案件當事人在案件系屬訴訟之后,到法院作出裁判之前,針對同一案件又向其他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或者是表現為當事人對于所發起訴訟案件的法院未生效或者生效后對裁判不服的情況下,沒有按照提出上訴或者沒有通過相應的法定途徑再一次啟動再審程序,而是針對此案件再次提出訴訟。(二)濫用訴訟權利、不履行以及不當履行的訴訟義務。實踐生活中常見的不誠信訴訟行為:(1)惡意向法官提出管轄權的異議;(2)被告方故意在相應法定規定的時間內不提交答辯狀或者是不進行實質性的答辯,在庭審過程中突然提出令對方當事人始料未及的抗辯主張;(3)沒有提供任何正當理由,故意拖延舉證,造成舉證突襲;(4)惡意提出一些沒有理論依據的回避申請,或者是不合適的時刻上提出回避申請,以此來拖延案件訴訟的時間;(5)偽造、提供虛假案件證據與資料;(6)訴訟過程中做出反悔以及一些不實事求是的訴訟行為;(7)舉證妨礙,指的是不負有證明責任的案件當事人一方通過作為或者是不作為的方式,妨礙有證明責任的案件當事人一方通過作為或者是不作為對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對其案件事實主張的證明。

二、檢察審判監督的主要方式

查看全文

檢察機關民事訴權研究論文

目錄

一、檢察機關是否享有民事訴權的論爭--------------------------------------------(1)

二、賦予檢察機關民事訴權的理論基礎-------------------------------------------(2)

(一)訴權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權的必要構成,是檢察機關成為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代言人的法律依據-------------------------------------------------(2)

(二)賦予檢察機關以民事訴權不僅不違反“意思自治”的民法原則,

還是對“依法行使民事權利”原則的保障和落實-------------------------------(3)

查看全文

健全當前民事檢察監督制度分析論文

摘要:民事檢察監督是檢察機關的重要職能之一。文章分析了檢察機關抗訴與法院審判的矛盾、現行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某些缺陷,提出從起訴、參訴、抗訴等權利方面完善我國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設想。

關鍵詞:民事檢察起訴參訴抗訴

檢察監督權作為一種國家權力,其實質是一種權力對另一種權力的控制和約束,以達到權力之間的平衡;最終目的是為了保障國家法律的統一實施,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并在第187條至第190條規定了具體的監督方式。然而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抗訴與法院審判的矛盾時常出現,現行民事檢察監督制度顯露出很多缺陷,急需改革與完善。

一、檢察機關抗訴與法院審判的矛盾

《民事訴訟法》第186條規定,對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再審。但由于民事訴訟法未對抗訴的審級作出明確規定,對檢察機關應向哪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由哪一級法院審判,在實踐上產生不同的理解,由此在法檢之問也形成較大的沖突。實踐中,經常發生檢察機關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被屢次退回,或同級人民法院受理后指令下級再審,檢察機關因此拒絕出庭的現象。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審級對應原則,也造成訴訟程序上的混亂。按照規定,基層檢察院沒有向法院提出抗訴的權力,基層法院也沒有審理抗訴案件的權力,如果上級法院指令它審理抗訴案件,就會出現下級法院駁回上級檢察院抗訴的局面。而且下級法院通知上級檢察院出庭也沒有法律依據,通常做法是讓下級檢察院出庭,造成“出庭的不抗訴,抗訴的不出庭”。

檢察機關在抗訴再審中也與法院之間產生矛盾。當法院決定對抗訴案件進行再審,依據民訴法第18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審時,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但對于檢察機關如何參與再審、以何種身份、處于何種地位、有何權利義務等,民事訴訟法則未有明確規定。對檢察機關抗訴的具體程序,如案卷的調閱和證據的收集,抗訴書的送達和期限,抗訴案件的審理方式,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檢察人員出席再審法庭時是否享有參加辯論的權利或義務,法律都無規定,致使實踐中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此外,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抗訴開始的時間,對于抗訴的次數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對抗訴案件無審理期限的規定,容易造成實際的矛盾。這些矛盾表明現行民事檢察監督制度存在著某些不足。

查看全文

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研究論文

摘要:在民事執行階段,民事檢察監督立法的缺位導致民事執行案件在執行程序上和適用實體法上產生諸多暇疵,基于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立論基礎,提出了民事執行程序檢察監督體制的重構。

關鍵詞:民事執行;檢察監督

“民事訴訟是私法訴訟,強調私法自治。”[1]但民事訴訟領域缺乏第三方力量的監督,同樣會產生嚴重的后果,遂以民事檢察監督的司法機制融入民事訴訟領域。總體看來,民事訴訟各階段在民事檢察監督的有效參與下,均能得到良好的開展。但是,作為民事訴訟的末端——民事執行階段,民事檢察監督的參與性不甚理想,公權力介入的不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執行不力、執行不公的司法困境。

一、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立法分析

2007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規定了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該條明確規定了國家監督權對民事訴訟領域的監督。那么,人民檢察院如何行使監督職能,因為它不能參與到民事訴訟領域中成為一方當事人參與訴訟。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如果有法律規定的法定情形的可以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可見,作為民事檢察監督的方式是民事抗訴,對象是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但是在審判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已經作出了一些司法解釋,不斷限制各級人民檢察院對法院執行裁定行為的法律監督。如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執行程序中的裁定的抗訴不予受理的批復》規定:“人民法院為了保證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其他法律文書的執行而在執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不屬于抗訴的范圍。因此,人民檢察院針對人民法院在執行程序中作出的查封財產裁定提出抗訴,于法無據,人民法院不與受理。”再如,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檢察機關對先予執行的民事裁定提出抗訴人民法院應當如何審理問題的批復》規定:“對于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作出的先予執行的裁定,因案件尚未審結,不涉及再審,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于法無據。如其堅持抗訴,人民法院以書面通知形式將抗訴書退回提出抗訴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明顯看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幾乎排斥了民事檢察監督在民事執行程序中的適用,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消極的司法影響。

二、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立法失衡所導致的司法困局

查看全文

民事執行檢察的缺陷與重構透析

摘要:在民事執行階段,民事檢察監督立法的缺位導致民事執行案件在執行程序上和適用實體法上產生諸多暇疵,基于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立論基礎,提出了民事執行程序檢察監督體制的重構。

關鍵詞:民事執行;檢察監督

“民事訴訟是私法訴訟,強調私法自治。”[1]但民事訴訟領域缺乏第三方力量的監督,同樣會產生嚴重的后果,遂以民事檢察監督的司法機制融入民事訴訟領域。總體看來,民事訴訟各階段在民事檢察監督的有效參與下,均能得到良好的開展。但是,作為民事訴訟的末端——民事執行階段,民事檢察監督的參與性不甚理想,公權力介入的不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執行不力、執行不公的司法困境。

一、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立法分析

2007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規定了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該條明確規定了國家監督權對民事訴訟領域的監督。那么,人民檢察院如何行使監督職能,因為它不能參與到民事訴訟領域中成為一方當事人參與訴訟。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如果有法律規定的法定情形的可以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可見,作為民事檢察監督的方式是民事抗訴,對象是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但是在審判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已經作出了一些司法解釋,不斷限制各級人民檢察院對法院執行裁定行為的法律監督。如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執行程序中的裁定的抗訴不予受理的批復》規定:“人民法院為了保證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其他法律文書的執行而在執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不屬于抗訴的范圍。因此,人民檢察院針對人民法院在執行程序中作出的查封財產裁定提出抗訴,于法無據,人民法院不與受理。”再如,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檢察機關對先予執行的民事裁定提出抗訴人民法院應當如何審理問題的批復》規定:“對于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作出的先予執行的裁定,因案件尚未審結,不涉及再審,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于法無據。如其堅持抗訴,人民法院以書面通知形式將抗訴書退回提出抗訴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明顯看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幾乎排斥了民事檢察監督在民事執行程序中的適用,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消極的司法影響。

二、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立法失衡所導致的司法困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