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3:44: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族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族問題

民族問題與政治轉軌關系論文

【內容提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長達幾個世紀的占領,特別是一戰后的英法和二戰后的蘇美出于自身利益對東歐國家邊界的劃分,造成了絕大多數東歐國家內部民族雜居的局面,各民族間語言、宗教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與不同的領土要求相結合,民族矛盾錯綜復雜,既有東歐各民族對蘇聯控制的反抗,又有東歐地區相鄰各國間的民族和領土爭議,還有各國國內民族間的相互斗爭。在東歐政治轉軌的過程中,民族問題始終如影隨形,民族平等和獨立的要求成為政治轉軌的重要推動力,政治轉軌的展開、原有政治格局的失衡則更進一步刺激了民族訴求,加劇了民族沖突,而東歐國家內部和國家間異常復雜的民族糾紛以及急劇膨脹的民族主義又反過來影響著政治轉軌的進程。

【摘要題】世界政治

【關鍵詞】東歐/民族矛盾/政治轉軌

【正文】

一盤根錯節的民族矛盾與政治轉軌的開始

歐洲列強長期以來對東歐的爭奪和占領,給這一地區的民族關系蒙上了陰影,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對東歐政治地圖的劃定更使少數民族問題凸顯出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加入軸心國,與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交戰,民族積怨加深。戰后,蘇美等國對歐洲的重新安排使得東歐歸于蘇聯麾下,蘇東之間、東歐各國主體民族之間、乃至某些國家內部各民族間的矛盾盤根錯節,復雜的民族關系貫穿了東歐共產黨執政的始終。

查看全文

高克恭民族問題論文

摘要:《元史》中沒有為高克恭立傳,所以對他的民族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該文從西域的概念入手,以現有的文獻為參照,通過對地理概念與詞匯演變的梳理,對其民族問題進行了較為完整的分析與闡釋。

關鍵詞:高克恭;民族;西域;回鶻

高克恭是元代著名的少數民族畫家,《故太中大夫刑部尚書高公行狀》中“其先西域人”的表述,使得后人對其族屬的表述紛紜。近代的論證主要集中在兩種說法上。一說維吾爾人,一說回回人。“其先西域人”的“先”是何人?鄧文原在《行狀》中提到高克恭的曾祖父時用了“曾祖某”與“譜碟散佚,莫跡其所始”。可見,其曾祖父輩以上不是功業顯赫的名門,所以無事跡可述;所謂的“先”,也就表明其曾祖父以上是生活在西域的,高家是從祖父輩移居大同的。從相貌特征上來看,潤云:“高侯回紇長髯客,唾灑冰紈作秋色。”張雨云:“我識房山紫髯叟,雅好山澤嗜杯酒。”可見高克恭具有西域人的血統應該是無誤的。除了鄧文原的記載之外,相關的證據還有:“西域高侯自愛山,此君冰雪故相看”;“西域才人畫似詩,云山高下墨淋漓”以及“房山居士高使君,系出西域才超群”;這些與高克恭同時或稍晚元人的詩句也表明,高克恭是西域人在當時具有廣泛共識的。

1.名稱的由來與變遷

從字面上來看回鶻、回紇、畏兀兒、畏兀、輝和爾、瑰古、偉吾爾,均為回鶻語Uighur的不同音譯,他們雖然是同一個詞,但是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指代的對象還是有區別的。回紇是唐代對袁紇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的總稱。貞元四年(788年)自請改稱回鶻,取“回旋輕捷如鶻”之意。畏吾兒,亦作畏吾而、畏兀、畏吾、委吾等,是元明兩代對回鶻一詞的異譯。回回,為宋遼之際“回鶻”、“回紇”之音的誤傳誤讀。

元代的色目人主要包括回回人、畏吾兒人、唐兀人與欽察人。唐兀人是西夏的遺民,欽察人是欽察汗國的國民。畏吾兒人是高昌回鶻的后裔,“《元史》有時將畏吾兒人稱為回鶻人,或是稱他們為高昌人。”[1]回回人的概念比較復雜,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概念又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指來自花剌子摸的舊地,或來自更遠的中亞細亞的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其二,是公元7世紀末,來華定居的穆斯林僑民,他們到中國經商,留居廣州、泉州等地,與漢族通婚及其后代;此時還未形成民族,也未出現“回回”這個名詞。從廣義的概念來看,元代“回回”這個詞經常被混淆,蒙古統治者將不少有伊斯蘭文化背景的人稱為“回回”。在漢族人眼里,“回回”的概念似乎還要廣泛,這也許是由于元朝的幅員過于遼闊,對于相對封閉的漢族來說,短期內如此多的外族的涌入,他們無法一一理清頭緒,于是采用了一種最簡單的排除法,非漢族、蒙古族都冠以“回回”的稱呼,用法上有點象今天的“外國人”。

查看全文

高克恭民族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元史》中沒有為高克恭立傳,所以對他的民族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該文從西域的概念入手,以現有的文獻為參照,通過對地理概念與詞匯演變的梳理,對其民族問題進行了較為完整的分析與闡釋。

關鍵詞:高克恭;民族;西域;回鶻

高克恭是元代著名的少數民族畫家,《故太中大夫刑部尚書高公行狀》中“其先西域人”的表述,使得后人對其族屬的表述紛紜。近代的論證主要集中在兩種說法上。一說維吾爾人,一說回回人。“其先西域人”的“先”是何人?鄧文原在《行狀》中提到高克恭的曾祖父時用了“曾祖某”與“譜碟散佚,莫跡其所始”。可見,其曾祖父輩以上不是功業顯赫的名門,所以無事跡可述;所謂的“先”,也就表明其曾祖父以上是生活在西域的,高家是從祖父輩移居大同的。從相貌特征上來看,潤云:“高侯回紇長髯客,唾灑冰紈作秋色。”張雨云:“我識房山紫髯叟,雅好山澤嗜杯酒。”可見高克恭具有西域人的血統應該是無誤的。除了鄧文原的記載之外,相關的證據還有:“西域高侯自愛山,此君冰雪故相看”;“西域才人畫似詩,云山高下墨淋漓”以及“房山居士高使君,系出西域才超群”;這些與高克恭同時或稍晚元人的詩句也表明,高克恭是西域人在當時具有廣泛共識的。

1.名稱的由來與變遷

從字面上來看回鶻、回紇、畏兀兒、畏兀、輝和爾、瑰古、偉吾爾,均為回鶻語Uighur的不同音譯,他們雖然是同一個詞,但是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指代的對象還是有區別的。回紇是唐代對袁紇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的總稱。貞元四年(788年)自請改稱回鶻,取“回旋輕捷如鶻”之意。畏吾兒,亦作畏吾而、畏兀、畏吾、委吾等,是元明兩代對回鶻一詞的異譯。回回,為宋遼之際“回鶻”、“回紇”之音的誤傳誤讀。

元代的色目人主要包括回回人、畏吾兒人、唐兀人與欽察人。唐兀人是西夏的遺民,欽察人是欽察汗國的國民。畏吾兒人是高昌回鶻的后裔,“《元史》有時將畏吾兒人稱為回鶻人,或是稱他們為高昌人。”[1]回回人的概念比較復雜,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概念又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指來自花剌子摸的舊地,或來自更遠的中亞細亞的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其二,是公元7世紀末,來華定居的穆斯林僑民,他們到中國經商,留居廣州、泉州等地,與漢族通婚及其后代;此時還未形成民族,也未出現“回回”這個名詞。從廣義的概念來看,元代“回回”這個詞經常被混淆,蒙古統治者將不少有伊斯蘭文化背景的人稱為“回回”。在漢族人眼里,“回回”的概念似乎還要廣泛,這也許是由于元朝的幅員過于遼闊,對于相對封閉的漢族來說,短期內如此多的外族的涌入,他們無法一一理清頭緒,于是采用了一種最簡單的排除法,非漢族、蒙古族都冠以“回回”的稱呼,用法上有點象今天的“外國人”。

查看全文

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切實構建和諧社會

總書記最近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根本要求,對于全黨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扎扎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始終是事關革命和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做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從根本上說,民族工作的宗旨和追求,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要求完全一致。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要高揚“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主旋律,為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貢獻。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打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沒有各民族的大團結,就沒有社會的和諧穩定。在影響民族關系的各種要素中,經濟是首要因素。經濟發展可以帶來一連串的發展,經濟落后就會引起一連串的落后。當前,影響民族關系的主要因素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相對落后,一些群眾的生活還處于貧困狀態。民族地區吃飯難、上學難、看病難以及、艾滋病問題等等,都與貧困問題相聯系。有貧困就不可能有和諧,有貧困就不可能有穩定。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不但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還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對此,我們必須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認真加以解決。切實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緊迫的位置上來。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資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基本出發點,在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中,加快每一個民族的自身發展,實現各民族和諧發展、共同繁榮。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從根本上維護民族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制度。實踐證明,這一制度適合中國國情,得到各民族衷心擁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實行這一制度絕不是權宜之計,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既不能因為現在民族關系總體比較和諧,就否定這項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也不能因為貫徹落實這項制度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懷疑這項制度的科學性。任何懷疑甚至否定這項制度的行為都是危險和錯誤的。“”中是有過深刻的教訓。

查看全文

正確處理民族問題 切實構建和諧社會

總書記最近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根本要求,對于全黨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扎扎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始終是事關革命和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做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從根本上說,民族工作的宗旨和追求,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要求完全一致。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要高揚“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主旋律,為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貢獻。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打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沒有各民族的大團結,就沒有社會的和諧穩定。在影響民族關系的各種要素中,經濟是首要因素。經濟發展可以帶來一連串的發展,經濟落后就會引起一連串的落后。當前,影響民族關系的主要因素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相對落后,一些群眾的生活還處于貧困狀態。民族地區吃飯難、上學難、看病難以及、艾滋病問題等等,都與貧困問題相聯系。有貧困就不可能有和諧,有貧困就不可能有穩定。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不但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還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對此,我們必須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認真加以解決。切實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緊迫的位置上來。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資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基本出發點,在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中,加快每一個民族的自身發展,實現各民族和諧發展、共同繁榮。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從根本上維護民族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制度。實踐證明,這一制度適合中國國情,得到各民族衷心擁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實行這一制度絕不是權宜之計,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既不能因為現在民族關系總體比較和諧,就否定這項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也不能因為貫徹落實這項制度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懷疑這項制度的科學性。任何懷疑甚至否定這項制度的行為都是危險和錯誤的。“”中是有過深刻的教訓。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分析論文

【摘要題】民族

【正文】

民族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民族工作是黨的全部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和特征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不斷推動民族工作實踐的。同志和鄧小平同志關于民族問題的論述,都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運用與發展的成果。這兩大理論成果的創立和發展,對于實現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上的團結與聯合,引導各民族共同走上主義道路,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勝利前進,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為標志,世界范圍的民族主義浪潮洶涌。西方敵對勢力借機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我國民族關系面臨空前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國內改革開放和化建設的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建立,也使民族工作出現許多新的情況。總之,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有許多問題需要在理論上加以正確回答。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怎樣進一步正確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歷史發展和時代要求的高度,敏銳把握國際國內民族問題的發展變化,以與時俱進的勇氣,勵精圖治的工作精神,在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問題、怎樣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嶄新的民族理論,開創了我國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1990年在一次工作考察中,同志從五個方面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1992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同志對我們黨觀察、和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作了科學的概括。2001年初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根據同志的有關論述,又進一步全面和系統概括了我們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階段,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長期存在;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不斷鞏固各民族的大團結;各民族要加強互助合作,努力實現共同進步和繁榮;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是我國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其他各種問題的基礎;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貢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織在一起,在處理民族問題時要注意貫徹黨的宗教政策。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管理論文

【摘要題】民族理論

【正文】

民族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民族工作是黨的全部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不斷推動民族工作實踐的發展。同志和鄧小平同志關于民族問題的論述,都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運用與發展的成果。這兩大理論成果的創立和發展,對于實現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上的團結與聯合,引導各民族共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勝利前進,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為標志,世界范圍的民族主義浪潮洶涌。西方敵對勢力借機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我國民族關系面臨空前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國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也使民族工作出現許多新的情況。總之,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有許多問題需要在理論上加以正確回答。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怎樣進一步正確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歷史發展和時代要求的高度,敏銳把握國際國內民族問題的發展變化,以與時俱進的政治勇氣,勵精圖治的工作精神,在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問題、怎樣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嶄新的民族理論,開創了我國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1990年在一次工作考察中,同志從五個方面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1992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同志對我們黨觀察、研究和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作了科學的概括。2001年初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根據同志的有關論述,又進一步全面總結和系統概括了我們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階段,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長期存在;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不斷鞏固各民族的大團結;各民族要加強互助合作,努力實現共同進步和繁榮;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是我國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其他各種問題的基礎;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貢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織在一起,在處理民族問題時要注意貫徹黨的宗教政策。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分析論文

【摘要題】民族理論

【正文】

民族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民族工作是黨的全部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不斷推動民族工作實踐的發展。同志和鄧小平同志關于民族問題的論述,都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運用與發展的成果。這兩大理論成果的創立和發展,對于實現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上的團結與聯合,引導各民族共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勝利前進,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為標志,世界范圍的民族主義浪潮洶涌。西方敵對勢力借機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我國民族關系面臨空前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國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也使民族工作出現許多新的情況。總之,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有許多問題需要在理論上加以正確回答。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怎樣進一步正確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歷史發展和時代要求的高度,敏銳把握國際國內民族問題的發展變化,以與時俱進的政治勇氣,勵精圖治的工作精神,在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問題、怎樣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嶄新的民族理論,開創了我國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1990年在一次工作考察中,同志從五個方面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1992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同志對我們黨觀察、研究和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作了科學的概括。2001年初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根據同志的有關論述,又進一步全面總結和系統概括了我們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階段,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長期存在;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不斷鞏固各民族的大團結;各民族要加強互助合作,努力實現共同進步和繁榮;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是我國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其他各種問題的基礎;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貢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織在一起,在處理民族問題時要注意貫徹黨的宗教政策。

查看全文

透析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展

摘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把發展引入民族問題的內涵;揭示當代民族問題的基本特征,強調民族問題事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團結;概括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征;提出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的主張;明確現階段民族工作主題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又不斷與時俱進。在2005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總結國內外處理民族問題經驗教訓,從12個方面概括了我們黨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形成的創新成果,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展,是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民族問題的指南。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

正確認識、科學闡述民族的內涵,是正確認識和解決民族問題的前提條件。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關于民族的概念都是沿用斯大林的“四要素”說,即“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

但斯大林的定義主要是根據當時蘇聯各民族的情況,主要反映的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民族情況。

查看全文

領導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貢獻

鄧小平同志作為我們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始終注意從我國多民族的特殊國情出發,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征相結合,緊緊圍繞如何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性質、如何正確觀察和研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的民族問題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推動了新時期民族工作的新實踐,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新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徹底否定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的錯誤觀點

如何科學判斷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性質,直接關系我們黨怎樣正確認識、妥善處理我國的民族問題,因而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在極“左”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錯誤地認為:在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被基本消滅,各族人民已經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條件下,我國民族問題的實質依然是階級問題。這不僅混淆了民族問題和階級問題的界限,混淆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界限,而且從根本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的基本原理。錯誤的理論必然導致錯誤的實踐。在這一錯誤觀點的影響下,人們嚴重混淆了民族關系上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用處理敵我矛盾的辦法處理民族關系中的人民內部矛盾,民族工作領域出現大量冤假錯案,嚴重損害了我國民族關系的健康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果斷擯棄“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的錯誤觀點,實現了我們黨在民族理論上的重大突破,為民族工作的撥亂反正提供了理論依據。1979年6月,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國各兄弟民族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早已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結成了社會主義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關系。”鄧小平同志親自主持起草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強調:“必須明確認識,現在我國的民族關系基本上是各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這就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性質基本上是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民族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性質的科學判斷,意義重大。我國民族工作領域的撥亂反正,就是從徹底否定“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這一錯誤觀點開始的;新時期民族工作重點的轉移,也是從徹底否定這一錯誤觀點開始的。

明確提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