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捕權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11:28: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批捕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憲法批捕權研究論文

我國現行憲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并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該法條將批捕權授予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作為中立性的司法機關,享有批捕權無可非議。然而,人民檢察院作為公訴機關,代表國家追訴犯罪,同時享有批捕權,本人以為欠妥。

憲法是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根本大法,保障人權是憲法的核心內容。馬克思曾說:憲法是一張寫著公民權利的紙。如果一國憲法不能很好地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利,那么該憲法就不是一部“良憲”。因而,現代法治社會里,各國憲法都對保障公民人身自由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建國以來的四部憲法都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作了專章規定。我國現行憲法列舉的公民基本權利多達27種。其中第37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可見,充分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利體現了我國憲法的立法精神。然而,我國憲法將批捕權授予人民檢察院,在權力的運行機制及司法實踐中嚴重背離了憲法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權利的這一立法精神。

逮捕是在一定的期限內依法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進行審查的強制措施,是刑事訴訟強制措施中最為嚴厲的方法。為了防止實施不必要的逮捕,防止司法人員濫用權力而侵害人權,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司法不公,各國刑事訴訟法對實施逮捕這一強制措施都根據憲法原則作了必要限制。除了嚴格逮捕條件之外,都對逮捕權的程序性分配作了合理規定。逮捕權的合理設置不僅影響著逮捕活動的目的合理性,而且還體現著整個逮捕過程的合理性,并在防止非法剝奪、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權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刑事訴訟中,逮捕權被濫用的最大威脅來自追訴機關。逮捕被追訴人不僅可以防止被追訴人阻礙、擾亂追訴活動的順利進行,而且還可以通過直接控制被追訴人而獲得許多其他偵察的便利。正因為如此,司法實踐中,追訴機關不可避免地具有廣泛采用逮捕的強烈傾向,如果不加以有力的約束,必然導致逮捕權的濫用。

事實上,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案件的逮捕是由人民檢察院批準或決定的。而人民檢察院是我國唯一的公訴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代表國家行使公訴職能。同時,對于一定范圍的案件還享有偵查權,承擔著偵查職能。由作為追訴機關的人民法院行使審查批準逮捕和決定逮捕的職權,其能否保持中立、客觀的態度是令人懷疑的。而據官方統計,1998年全國公安機關報批案件447472件,689025人,人民檢察院批捕388788件,582120人,批捕率分別是86.89%和84.48%。批捕率如此之高,原因就在于其一:公安機關偵察訊問犯罪嫌疑人的審查訊問程序往往成為追訴機關獲取口供、核實證據的手段。人民檢察院批準決定逮捕執行后,不是由司法機關而是由公安機關自己負責審查訊問犯罪嫌疑人,這種自己審查自己的程序設計更本不可能防止不必要的羈押。而且,由于逮捕犯罪嫌疑人可以減少偵察偵察活動的障礙,逮捕之后公安機關又可以隨時訊問被逮捕人,這種寬松的制度客觀上誘發了公安機關進一步逮捕的要求。其二:由于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承擔著控訴的職能,新刑事訴訟法廳審理形式的改革,加大了檢察機關舉證的力度,再加上大量自偵案件的自報自批以及檢察機關與偵察機關存在法定的相互配合的關系,往往將逮捕作為進一步收集證據、偵破案件的快捷手段。依據訴訟法里,批捕權的目的只是為了保全證據或保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日后就審的機會,而把批捕權當成偵查手段“以捕代偵”恰恰是對批捕權制度的法律功能的嚴重扭曲,也是野蠻落后的封建社會制度中有罪推定觀念的集中表現,實質上是一種假借法律名義濫用國家權力的變種,是對我國憲法保障人權基本精神的嚴重背離。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是普通法的立法依據和立法基礎。普通法律不能與憲法相抵觸,否則無效。我國憲法第5條第3款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因此,我國刑事訴訟法必須以憲法為基礎和依據制定相應的法律,其內容不得與憲法相抵觸。于是,在憲法的有關批捕權原則的指導下,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9條規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們檢察院批準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基于憲法與刑事訴訟法對批捕權的規定,導致在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嚴重失衡,不利于實現現代刑事訴訟法中追求控制犯罪和保護人權和諧統一的目的。首先,賦予檢察機關批捕權嚴重損害了當事人平等的訴訟機制。當法律賦予控方以批捕權時,就是將控方明顯置于不平等的地位,給予不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因為辯護方既沒有法律賦予的控方實行強制的權力,也沒有這種能力。這是對訴訟規律的破壞,是一種社會不正義,當事人平等是人們通過訴訟尋求社會正義,確保司法公正的基本條件。沒有法律對當事人訴訟地位和條件的同等對待,就不會有司法公正,訴訟就會失去其存在的根本價值基石。其次,賦予檢察機關批捕權違反了刑事訴訟方式的無妨害性這一正當性標準。在控辯雙方的訴訟對立中,法律理應為雙方提供平等的條件和機會,各方通過對其訴訟職能的充分有效行使,合理實現其預期目的。如果允許用妨害他方行為的方式贏得訴訟,就是對訴訟規律的破壞和對另一方正當權益的損害,歸根到底是對司法公正的破壞。這樣的訴訟方式顯然是非理性的、不正當的。司法實踐中,個別檢察官濫用批捕權惡意報復辯護律師的惡性案件時有發生,是控辯失衡的極端表現。

查看全文

我國憲法批捕權論文

我國現行憲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并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該法條將批捕權授予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作為中立性的司法機關,享有批捕權無可非議。然而,人民檢察院作為公訴機關,代表國家追訴犯罪,同時享有批捕權,本人以為欠妥。

憲法是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根本****,保障人權是憲法的核心內容。馬克思曾說:憲法是一張寫著公民權利的紙。如果一國憲法不能很好地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利,那么該憲法就不是一部“良憲”。因而,現代法治社會里,各國憲法都對保障公民人身自由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建國以來的四部憲法都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作了專章規定。我國現行憲法列舉的公民基本權利多達27種。其中第37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可見,充分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利體現了我國憲法的立法精神。然而,我國憲法將批捕權授予人民檢察院,在權力的運行機制及司法實踐中嚴重背離了憲法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權利的這一立法精神。

逮捕是在一定的期限內依法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進行審查的強制措施,是刑事訴訟強制措施中最為嚴厲的方法。為了防止實施不必要的逮捕,防止司法人員濫用權力而侵害人權,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司法不公,各國刑事訴訟法對實施逮捕這一強制措施都根據憲法原則作了必要限制。除了嚴格逮捕條件之外,都對逮捕權的程序性分配作了合理規定。逮捕權的合理設置不僅影響著逮捕活動的目的合理性,而且還體現著整個逮捕過程的合理性,并在防止非法剝奪、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權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刑事訴訟中,逮捕權被濫用的最大威脅來自追訴機關。逮捕被追訴人不僅可以防止被追訴人阻礙、擾亂追訴活動的順利進行,而且還可以通過直接控制被追訴人而獲得許多其他偵察的便利。正因為如此,司法實踐中,追訴機關不可避免地具有廣泛采用逮捕的強烈傾向,如果不加以有力的約束,必然導致逮捕權的濫用。

事實上,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案件的逮捕是由人民檢察院批準或決定的。而人民檢察院是我國唯一的公訴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代表國家行使公訴職能。同時,對于一定范圍的案件還享有偵查權,承擔著偵查職能。由作為追訴機關的人民法院行使審查批準逮捕和決定逮捕的職權,其能否保持中立、客觀的態度是令人懷疑的。而據官方統計,1998年全國公安機關報批案件447472件,689025人,人民檢察院批捕388788件,582120人,批捕率分別是86.89%和84.48%。批捕率如此之高,原因就在于其一:公安機關偵察訊問犯罪嫌疑人的審查訊問程序往往成為追訴機關獲取口供、核實證據的手段。人民檢察院批準決定逮捕執行后,不是由司法機關而是由公安機關自己負責審查訊問犯罪嫌疑人,這種自己審查自己的程序設計更本不可能防止不必要的羈押。而且,由于逮捕犯罪嫌疑人可以減少偵察偵察活動的障礙,逮捕之后公安機關又可以隨時訊問被逮捕人,這種寬松的制度客觀上誘發了公安機關進一步逮捕的要求。其二:由于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承擔著控訴的職能,新刑事訴訟法廳審理形式的改革,加大了檢察機關舉證的力度,再加上大量自偵案件的自報自批以及檢察機關與偵察機關存在法定的相互配合的關系,往往將逮捕作為進一步收集證據、偵破案件的快捷手段。依據訴訟法里,批捕權的目的只是為了保全證據或保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日后就審的機會,而把批捕權當成偵查手段“以捕代偵”恰恰是對批捕權制度的

法律功能的嚴重扭曲,也是野蠻落后的封建社會制度中有罪推定觀念的集中表現,實質上是一種假借法律名義濫用國家權力的變種,是對我國憲法保障人權基本精神的嚴重背離。

查看全文

略論中國刑事和解的缺點與改善

摘要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得以在我國刑事司法領域全面貫徹,頗受爭議的刑事和解也隨之試水。近年來我國刑法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對刑事和解制度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討,并在一些社會整體危害性不明顯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部分領域中達成了一定共識。在審查批捕環節適用刑事和解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審查批捕階段的刑事和解實踐中,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與和解主持者的角色沖突、程序正義與司法效率的沖突以及公權力公信力保障與私權利保護的沖突并存的局面,這些沖突凸顯出刑事和解制度的若干不足。在推進制度的同時通過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內容、程序和模式以及相關配套制度彌補這些不足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刑事和解寬嚴相濟檢察機關機制制度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明確提出了要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不久,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屆檢察委員會第六十八次會議頒布實施《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依法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的意見》,這為之前國內倍受爭議的刑事和解試水提供了綱領性的文件指導。隨后,浙江、江蘇、山東、海南、湖南等地紛紛以這些指導性文件為依據制定了相關輕傷害案件處理規定并試點適用刑事和解[1]。理論總是在實踐中得以發展和成熟的。刑法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試點尚不成熟的刑事和解制度興起了一股研究熱潮,雖研究角度不同但也在求同存異中形成了不少共識。其中大都認為刑事和解作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體現貫穿于刑事訴訟的全過程,在審查批捕環節適用刑事和解更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實踐中,刑事和解制度特別是適用在審查批捕程序階段時存在某些不足,并以沖突和矛盾表現出來,因此,有必要在推進制度的基礎上研究和改進制度的不足,以期對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有所助益。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不足

刑事和解是西方恢復性司法思潮影響下的產物,或者說是恢復性司法在我國的本土化形態,更是建立在一種利益兼得基礎上的制度調整。[2]刑事和解制度自舶來之始就備受爭議,但不容否認它是我國司法改革的新動向,在改革動因上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相契合。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廣泛發展,改革的問題逐漸凸顯,特別是刑事和解制度在審查批捕環節的適用,因水土不服暴露的不足尤為明顯。

1、刑事和解中檢察機關角色模糊

查看全文

刑事和解制度不足與完善探索

摘要: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得以在我國刑事司法領域全面貫徹,頗受爭議的刑事和解也隨之試水。近年來我國刑法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對刑事和解制度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討,并在一些社會整體危害性不明顯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部分領域中達成了一定共識。在審查批捕環節適用刑事和解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審查批捕階段的刑事和解實踐中,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與和解主持者的角色沖突、程序正義與司法效率的沖突以及公權力公信力保障與私權利保護的沖突并存的局面,這些沖突凸顯出刑事和解制度的若干不足。在推進制度的同時通過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內容、程序和模式以及相關配套制度彌補這些不足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刑事和解寬嚴相濟檢察機關機制制度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明確提出了要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不久,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屆檢察委員會第六十八次會議頒布實施《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依法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的意見》,這為之前國內倍受爭議的刑事和解試水提供了綱領性的文件指導。隨后,浙江、江蘇、山東、海南、湖南等地紛紛以這些指導性文件為依據制定了相關輕傷害案件處理規定并試點適用刑事和解[1]。理論總是在實踐中得以發展和成熟的。刑法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試點尚不成熟的刑事和解制度興起了一股研究熱潮,雖研究角度不同但也在求同存異中形成了不少共識。其中大都認為刑事和解作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體現貫穿于刑事訴訟的全過程,在審查批捕環節適用刑事和解更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實踐中,刑事和解制度特別是適用在審查批捕程序階段時存在某些不足,并以沖突和矛盾表現出來,因此,有必要在推進制度的基礎上研究和改進制度的不足,以期對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有所助益。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不足

刑事和解是西方恢復性司法思潮影響下的產物,或者說是恢復性司法在我國的本土化形態,更是建立在一種利益兼得基礎上的制度調整。[2]刑事和解制度自舶來之始就備受爭議,但不容否認它是我國司法改革的新動向,在改革動因上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相契合。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廣泛發展,改革的問題逐漸凸顯,特別是刑事和解制度在審查批捕環節的適用,因水土不服暴露的不足尤為明顯。

1、刑事和解中檢察機關角色模糊

查看全文

對檢察院刑檢部門深化改革的思考

大力轉變執法理念,深入進行檢察體制改革,是面向二十一世紀、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現實需要。檢察院的刑事檢察部門,作為檢察院開展各項業務工作的基石,在檢察院各職能部門的改革中始終處于前列。主訴檢察官制度的確立、多媒體技術在庭審中的運用、庭前證據開示制度、普通程序簡易審的試行、偵查監督部門的成立,都打破了舊有的辦案模式,體現了新的辦案理念。與此同時,一些反映現行刑事訴訟體制深層次矛盾的問題仍然存在,影響著改革的深入進行,因此,轉變執法理念,對檢察體制進行宏觀規劃,加快改革的進程在當前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擬從刑檢部門的一些現象入手,對刑檢部門的進一步改革作一些探討。

一、現行刑檢工作機制的不足之處

1、捕訴分設辦案效率低下

目前刑檢部門普遍分設為批捕和起訴二個業務職能機構,實踐證明這種設置加大了司法成本,不符合效率原則。(1)、工作重復,人力資源浪費,司法成本增大。刑檢部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刑事案件提請逮捕時,認定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基本證據都已到位,到提請起訴時只不過將這些證據材料整理有序、裝訂成冊。由起訴階段的承辦人重復批捕時的閱卷審查、提審復核等工作,延長了辦案時間,對司法資源的浪費顯而易見。(2)、捕后偵查階段,對公安機關的監督脫節。捕訴分設后,在對犯罪嫌疑人批準逮捕到審查起訴之間形成一個空檔,無人對這一階段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進行監督,對證據的變化負責督察。(3)、捕訴分設后,在批捕部門和起訴部門之間為“捕后不能訴”產生矛盾。因批捕、起訴對證據的要求不同,有些符合批捕要求的案件,因客觀條件的變化而導致“捕后不能訴”時,起訴部門往往責怪批捕部門對案件證據不夠充分就批捕,而批捕部門則埋怨起訴部門過于謹小慎微,不會運用證據大膽起訴。

2、檢警關系模糊法律監督不能落到實處

我國傳統的訴訟結構將檢警兩家關系定位為“互相配合、互相制約”,這種沒有具體制度保障的設計導致現實中檢警兩家關系常處于尷尬境地,隨著刑事政策的變化在配合與監督之間搖擺不定。(1)、在“強調打擊、輕視人權”司法理念指導下,懲治犯罪,保護社會是首要任務,公安機關往往把懲治犯罪作為維護社會治安的主要手段,并把批捕人頭數作為考核斗爭成效的首要標準。檢察機關承受著懲治犯罪專政職能的巨大壓力,在辦案中片面追求高批捕率,放松了對批捕標準的把握,結果許多輕微觸犯法律的犯罪嫌疑人被送進看守所,社會治安則未見好轉。(2)、法律監督阻礙重重。隨著批捕部門向偵查監督部門職能的轉變,法律監督工作成為考核刑檢部門工作的重要指標,而辦案中法律監督則困難重重,主要表現在:渠道不暢,案件來源受到局限;程序不明,實際操作舉步維艱;追責乏力,案件監督難以落實;關系不順,掣肘行為時有發生等。刑檢部門投入大量的精力四處挖掘線索,多方調查取證,上下協調關系,公安機關則指責檢察機關抓著小錯上綱上線,兩家陷入監督越多,檢警關系越緊張,監督越難開展的怪圈之中。(3)、各自為政,刑事案件訴訟質量下降。公安機關辦案中注意力主要放在查清案件事實、捕獲犯罪嫌疑人、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上,刑檢部門則要求充分、全面和固定的證據。移送刑檢部門的案件出現證據收集不夠全面、充分甚至存在矛盾時,因檢警兩家互不隸屬沒有制度規范,刑檢部門要求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公安機關不配合導致訴訟效益低下。案件勉強移送法院后,律師抓住這些證據上的問題展開辯護,案件質量無法提高。

查看全文

刑事辯護權分析探討論文

一、刑事強制措施的修改完善

1.拘傳。由于現行刑事訴訟法沒有區分拘傳與傳喚之間不同的適用對象和條件,因此修正案應明確拘傳僅適用于經合法傳喚沒有正當理由拒不到案的,或者根據案情應當直接進行拘傳的。明確規定每次拘傳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兩次拘傳的間隔時間應當在12小時以上。

2.取消監視居住,完善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本來是一種不完全限制人身自由的輕微強制措施,一般應在被監視人家中執行,但由于現代社會迅速發展,人員生活基本范圍的擴大以及通訊技術的發達,對于在家中進行監視,控制其與外界的聯系幾乎沒有可能。

論文百事通而且,在大中城市,在大量的外來人員中適用監視居住顯然不太現實。而且,原規定的“指定居所”含義過于模糊,又極易演變為變相羈押。衡量利弊,不如取消監視居住,轉而加強取保候審。要擴大取保候審的適用范圍,可以借鑒國外的保釋制度。建議修正案中規定:除嚴重暴力犯罪可能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在取保候審期間有可能犯罪的,有可能干擾證人出庭作證或嚴重影響訴訟程序進行的,不能按時到庭受審的情況以外,犯罪嫌疑人都有權取保候審。并規定保證金的上下限及繳納方法。

3.拘留時限。拘留是一種未經司法審查程序而由偵查機關將犯罪嫌疑人現行羈押的較為嚴厲的強制措施,因而不應對被拘留人長期羈押。因此,筆者認為在刑訴法再修改中應取消“延長至30日”的規定,或者“延長至30日”須經檢察機關批準。

4.逮捕制度。現行逮捕制度本身完全包含了整個羈押制度,從加強人權保障出發,應引進國外通行的“人身保護令”制度或逮捕后的羈押復查制度。逮捕后的司法審查,不涉及批捕權變動的問題。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批捕權仍可歸檢察機關掌管。在此,筆者不贊同事先的批捕也一律須經法官審查,由法官掌握批捕權、簽發逮捕令的做法,而只是主張在逮捕羈押后增加一道事后司法審查的補救措施,以避免體制上的傷筋動骨,使改革較為穩妥而有效。在偵查階段全面推行司法審查制,實行逮捕權轉移,恐怕不合國情,難以奏效。

查看全文

檢察工作年度總結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代表人民檢察院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列席會議的政協委員、各位領導和同志們提出意見。

工作回顧

年,院在旗委和上級院的正確領導下,在旗人大的有效監督下,堅持“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檢察工作主題,緊緊圍繞前旗經濟發展大局,以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為主線,以爭創全區先進檢察院為目標,立足檢察職能,著重加大查辦職務犯罪工作力度,著重創新檢察工作機制、努力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著重拓寬檢察機關服務和保障民生的方式方法,著重提高檢察隊伍的法律監督能力和水平,各項檢察工作都取得了新進展。

一、認真履行批捕、起訴職責,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放在首位,正確把握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在依法打擊犯罪的同時,更加注重化解社會矛盾。

查看全文

公訴引導取證制度涵義論文

提要: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庭審方式的改革,法院居中裁判的地位愈顯突出,公安、檢察機關則成為事實上的控方。對犯罪指控的成敗將由公安、檢察機關共同承擔,法院作出的任何判決都決定著公安、檢察機關的工作成效。因而,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在整個刑事訴訟中只有通過雙方相互依存并經常性地發生,形成合力,才能使整個司法體制充滿活力。而公訴引導偵查取證,就是雙方合作的模式之一,在刑訴界也是一個有待探索和的新課題。

關鍵詞:公訴機關公安機關自偵機關引導取證介入模式

建立公訴引導取證制度是今年最高檢察院提出的三大公訴改革之一,各級檢察院均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前全國檢察系統的公訴部門均處在積極的摸索和試行之中。當然,公訴引導取證制度是刑事訴訟法理論中一個全新的研究課題,其建立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有待論證。本文就建立以及完善檢察引導取證機制的必要性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與方家。

一、公訴引導取證制度的涵義

公訴引導取證,細言之就是檢察機關引導偵查取證,是指檢察機關為了提高刑事案件的公訴質量,及時、全面、合法地獲取指控犯罪所必需的證據,而采取規定的訴訟手段,加強與偵查機關(包括公安機關和自偵部門)的配合,引導偵查機關準確、全面地收集和保全指控犯罪所需的證據,保證偵查活動的依法進行,從而確保公訴活動的順利進行。

公訴引導取證符合刑事訴訟任務的要求,是由刑事訴訟的任務、目的決定的。①任務的相同性,促使公安、檢察機關必須著力于配合。刑事訴訟的任務是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法律。公安、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共同擔負著這一任務,只是由于各自的職責不同,處于刑事訴訟的不同階段;公安機關以發現、收集、固定證據為主,檢察機關以審查、鑒別、運用證據為主,查明案件事實,就是要查明犯罪的動機、手段、過程、后果等一切與定罪量刑有關的事實情節。所有這些,都必須要有相應的證據來展現。證據是訴訟的核心,定罪的關鍵。正確適用法律是為了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分清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提起公訴,以利法庭適度量刑。②偵查權與公訴權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追訴犯罪。偵查權的行使,是從查清犯罪事實和查找犯罪嫌疑人的角度,為追訴犯罪提供事實依據。而公訴權的行使,是從指控犯罪、追訴犯罪的角度,運用證據,促使追訴犯罪的實施,保證檢控成功。因此,公安、檢察機關必須在訴訟證據的收集上加強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完成追訴犯罪的任務。公訴引導偵查正是公安、檢察機關相互配合的切入點。

查看全文

優秀檢察官演講稿:豆綠亮麗映黨旗

各位領導、評委:

大家好!我來自昆山市檢察院。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豆綠亮麗映黨旗》。我們昆山市檢察院共有干警93名,共產黨員74名,占干警的79%。74名共產黨員就是74顆赤誠的忠魂!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灑汗水、寫春秋、鑄利劍,豆綠因他們更加亮麗!黨旗因他們更加鮮艷!我院控告申訴檢察科科長宋福昆同志便是其中的一名杰出代表。宋福昆同志79年底從部隊退伍進院,當時年僅?歲,那是個百廢待興的年代,年輕的他帶著一股朝氣、一股激情和許多兩鬢斑白的老政法一起匯入到檢察事業的洪流中去,他在檢察這個崗位上一站就是20余個春秋。如今,他的兩鬢已生出了華發,然而,他無怨、他無悔。“能為黨的檢察事業工作著!再苦再累都值得!”他總是這么說。自古道:天道酬殷勤!多年來,在院領導的關懷下,他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檢察官”,1999年被昆山市政府授予“昆山市勞動模范”稱號,2001年被評為“昆山市十屆優秀政法干警”、“昆山市優秀共產黨員”、“省人民滿意的檢察干警”……令他尤為難忘的是2000年他作為蘇州檢察系統唯一一名個人代表參加了蘇州市政法系統先進事跡巡回報告團。一串串閃光的榮譽啊!是多少辛勤的汗水綴結而成!

心如細絲的好科長

1996年底,宋福昆同志從刑檢一科副科長調任批捕科科長。1997年,新的《刑法》、《刑訴法》相繼頒布了,為此,他堅持利用業余時間抓緊學習《兩法》的新規定,很快進入了新角色。同時他經常告誡自己和科室同志:審查批捕工作中的任何失誤都會給當事人帶來不幸,甚至是終身痛苦,因此千萬馬虎不得。記得98年初,在審查公安機關提請逮捕盜竊犯罪嫌疑人曾某一案時,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在盜竊數額的供證方面存在重大出入,當即引起了宋福昆同志的高度重視,經分析有關證據后,他與承辦同志一起認真制訂了提審方案,并作進一步調查核實,得出結論:現有證據只能證實曾某扒竊140元人民幣。據此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防止了一起錯捕案件的發生。他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心如細絲的好科長”的贊譽,他聽后卻淡然一笑:我們檢察機關肩負著法律監督的神圣職責,心不細,能履行好監督權嗎?”

在批捕科二年多時間里,他直接承辦批捕案件150余件,同時每年都要審核疑犯四、五百人之多。面對十分繁重的工作,他堅持認真審核案卷的全部材料,有時工作時間忙不過來,晚上、節假日到單位加班加點是常事。遇有兇殺案件,不管是休息日,還是夜里,案情就是命令,風雨無阻。98年7月某晚,我市城北鎮一河道內發現一具他殺被拋女尸,接到通知后,在分管檢察長帶領下連夜趕赴案發現場,與公安機關偵查人員一起勘查現場,了解尸檢情況,當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疑犯被初步確定后,又及時介入提審犯罪嫌疑人,最終在批捕環節僅用二天時間就作出了批準逮捕的決定,贏得了從重從快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時間。由于審查批捕工作的繁重,他曾經在一個月內二次因勞累過度而引發咽喉炎,導致吐血,期間,院領導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但由于辦案任務重,他只是到醫院吊二瓶止血鹽水,吊針一拔掉,就直接回院里工作,沒有因此而休息半天。朋友們!“什么叫無私奉獻?什么是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宋福昆同志他以自己的言行為我們作了最好的闡述!

做一項愛一項的好榜樣

查看全文

逮捕制度問題措施論文

[論文關鍵詞]逮捕超期羈押批捕權

[論文摘要]逮捕是刑事強制措施中最為嚴厲的一種,它完全剝奪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和基本人權密切相關。逮捕本身是保障刑事訴訟的有效手段,但不當的逮捕則會成為踐踏人權的工具,因此逮捕制度的合理性尤為重要。我國的逮捕制度有其自身的特點,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有關制度設計方面尚有完善空間。

逮捕是公安司法機關在一定時間內依法完全剝奪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并解送到一定場所予以羈押的一種強制措施。正當法律程序下的逮捕是保障刑事訴訟的有效手段,而不受任何限制的、濫用的逮捕,則會成為踐踏人權的工具。因此,現代各國的憲法和刑事訴訟法都對逮捕制度予以明文規定,嚴格限制逮捕的適用主體、適用條件以及羈押期限等,以期最大程度地發揮逮捕制度的積極作用,減少其對基本人權的消極影響。

根據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逮捕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批準權或決定權屬于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于公安機關要求審查批準逮捕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有批準權。人民檢察院在偵查及審查起訴中,認為應當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有權自行決定逮捕。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中,需要逮捕被告人的,人民法院有決定權;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審判階段發現需要逮捕被告人的,有權決定逮捕。公安機關無權自行決定逮捕,只享有逮捕的執行權;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的逮捕決定都必須交付公安機關執行。

一、我國逮捕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1.“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規定不合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