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16:15: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清政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清政府禁煙運動研究論文

為了挽救即將衰亡的政權,20世紀初清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外交和社會風俗改良等各個層面,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是其重要內容之一。這次禁煙律令嚴明,成績突出,與其他改革措施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和推動了清末的新政步伐。

一、財政困境下禁煙的緣由

清末,滿清王朝一方面需要支付巨額的皇室開支,一方面又要應付數額巨大的戰爭賠款,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后,清廷的財政狀況每況愈下。然而,不道德的鴉片貿易稅收在晚清財政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誠然,“在中國,財政無疑像一塊礁石,而國家這只航船很可能觸礁沉沒。”[1](P651)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晚清政府冒著財政崩潰和政權滅亡的危險掀起了這次全國性的禁煙運動呢?

第一,鴉片煙毒耗銀費財,導致國家白銀大量外流。鴉片戰爭爆發前,西方列強對華鴉片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因鴉片的輸入而引起的白銀不斷外流,開始破壞天朝的國庫收支和貨幣流通”。[2](P28)白銀的大量外流,引起政府的極度恐慌。從1870年到1890年的二十年間,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都在90000擔以上,洋藥價值每年平均三、四千萬兩,相當于鴉片戰爭前夕的二至三倍。[3](P859)尤其是在1865年之后,洋藥進口每年五萬余擔,“價值銀三千余萬兩,而民間完納稅厘,加以販運水腳,及至煎膏吸食,視原來之價約加一倍,是洋藥一項每年民間已耗銀六千萬兩矣⋯⋯土藥價值雖較洋藥僅及其半,然出產之數視洋藥多至六倍有余,則其價值之銀計尚不止三倍。雖稅厘較輕,販運水腳較少,然至煎食之時亦必視原價加十之五,是土藥一項每年民間耗銀一萬四五千萬兩矣。總計洋藥土藥兩項,民間所耗之銀,每年當在二萬萬兩以外。”[4]禁煙諭令頒布前夕,還有朝廷重臣上陳奏折,力主清廷禁煙,并進一步分析了鴉片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危害。

第二,鴉片貿易合法化之后,土種鴉片的產量驟然上漲,致使晚清農業受到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為鴉片所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為緩解財政困境,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威逼利誘之下,施行“寓禁于征”的禁煙政策,使鴉片貿易走上了合法化的道路,從此鴉片流毒一發而不可收拾。1839年,煙土輸入5萬擔左右,本土1萬箱左右,計600萬斤左右,煙地30~40萬畝。[5](P90)1906年,土煙洋煙合計有64萬擔,是道光時的12倍。中國本土大量種植鴉片,煙地達到18713,600畝,生產鴉片584800擔。[6](P457)吸食鴉片的煙民遍及各個地域,幾乎滲透了所有的行業,1906年竟達到2000萬人。[5](P197)故此,清政府嚴厲禁止國內種植鴉片,督促和提倡種植棉花或五谷雜糧等,力圖減少鴉片貿易造成的經濟損失。清末,不僅洋煙大量合法進口,而且本土鴉片產量驟增,甚至超出進口鴉片。國內土產鴉片數量的遽然增加,雖然客觀上抵制了洋藥進口,但也使整個晚清社會陷入鴉片毒害之中,人民因之而失志,農業因之而減收。

第三,國際社會禁煙浪潮迭起,使清廷禁絕鴉片的信心日益增強。20世紀初,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美國實力已超出英國,雄居世界榜首,在世界政治格局中逐步取代英國充當領袖角色。此時,與英國積極開展對華鴉片貿易相反,美國在世界范圍內倡導禁煙,尤其是在東方積極支持清政府的禁煙運動,對中國禁煙起了很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1903年美國同意中國限制進口嗎啡,1905年又聯合日本等國呼吁英國停止鴉片貿易,認為鴉片貿易“不但有損中國,亦有損于世界各文明國”。1906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又以屬地菲律賓煙患嚴重為由向英國提議,由美、英、法、荷、德、中、日等國組成委員會,共同調查遠東鴉片貿易問題,給予中國禁煙運動以國際支持,客觀上也促成了《中英禁煙條件》的簽訂。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和世界范圍內的禁煙輿論,為清末的禁煙運動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也為世界范圍內禁毒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契機。

查看全文

清政府時期軍工業的衰落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近代軍工業清政府

論文摘要:近代軍工業的興辦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工業化嘗試,其由盛及衰的過程折射了近代工業化所面臨的困境與局限。探討近代軍工衰落的原因,清朝中央政府的消極政策則是關鍵因素。本文從輿論環境、經費保障、人才儲備等方面入手,檢視清政府的軍工業政策。正是由于政府主導作用的缺失,近代軍工業的大好開局終成曇花一現。

梳理以往學界在“洋務運動”領域的研究成果,不難發現,多數學者將近代軍工業衰落的原因主要歸結為企業的官營模式①,認為與封建政府同質的企業管理模式滋生了腐敗、低效等問題,蠹蝕了企業肌理。筆者認為,軍工企業背后的官方角色實際上是一個龐雜的范疇,不同的利益集團對軍工企業的認知亦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尤以地方督撫與中央政府的對立最為焦灼,二者力量的消長對近代軍工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鎮壓太平天國以后,清朝的政治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軍工集團的崛起削弱了中央集權,如此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督撫成為地方的實權派,形成了軍工業得以開展的政治基礎,另一方面,地方督撫雖然擁有很大的自主權,但決策權仍然掌握在守舊的滿族貴族手中。與地方督撫的積極態度不同的是,保守的清廷權貴既沒有嚴密籌劃,又缺乏貫徹的決心,把軍工業僅僅看做是維護自身統治的權宜之計。可見,興辦軍工企業的過程中,既有地方督撫的殫精竭慮,又有中央政府的消極掣肘,不宜以“官營”之說籠統概括。

縱觀世界近代工業發展的歷程可知,對于后發展國家,尤其是奉行農本經濟的封建國家來說,能否順利走上工業化道路,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是關鍵因素,統治者的遠見卓識和堅定信心是重要保證,日本明治維新即是很好的例證。反觀清朝中央政府,在軍工企業的資本籌集和人才儲備上始終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效力,甚至連正面的輿論環境也很難維系,軍工企業的衰落也就在所難免了。

查看全文

詮釋康熙統一臺灣的策略及其得失

摘要: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經歷。1683年,清政府統一了臺灣,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探析康熙統一臺灣的策略及得失,對我們和平統一臺灣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鄭氏集團清政府臺灣統一策略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經歷。1662年,鄭成功率眾進軍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被荷蘭人侵占了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

清政府統一臺灣的戰略策略凝聚了上自康熙皇帝下至滿漢軍政大臣們的群體智慧和不懈努力。經過歷史的檢驗,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不乏失敗的教訓,都能為我們最終和平統一臺灣提供有益的啟迪。

一、尋求政治和平解決的策略與得失

1、清政府與臺灣鄭氏集團和談的根本分歧

查看全文

義和團運動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查看全文

醫療事業態度和政策論文

宗教雖然是作為一種信仰存在的,但它與政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我國歷史上,景教、也里可溫、天主教來華后主要表現為對統治者的依附。19世紀以來,中西關系發生逆轉,西方的擴張使中國處于從屬和邊緣地位。西方東漸的過程同時是中國人抗爭與追求現代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基督教與中國政治不僅會發生沖突,也在一定條件下進行調適。這種沖突與調適在不同時空范圍內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以下簡稱教會醫療事業)是一種特殊的傳教事業,它由教會醫院和診所、教會醫學和護士教育等部分組成,與近代中國政治有比較特殊的關系。目前,學術界對晚清政府的基督教政策有較多研究(注:近年來,研究晚清政府基督教政策的主要論著有:胡建華《論咸豐朝的限教政策》,《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1期;王立新《晚清政府對基督教和傳教士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楊大春《1861-1899年清政府對基督教的管理政策》,《鎮江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楊大春《略論太平天國運動對清政府教會政策的影響》,《安徽史學》1999年第3期;楊大春《晚清政府的教會育嬰政策述論》,《貴州師大學報》2001年第1期。),但對晚清政府對待教會醫療事業的態度與政策卻鮮有論及。本文擬對此作初步探討,以圖進一步揭示晚清時期特殊的政教關系。

一禁教政策下的容忍(1835-1844)

清政府對近代基督教在華行醫的態度和政策可追溯到1820年。當時,馬禮遜與李文斯頓在澳門開辦診所,行醫得到了當地中國人的歡迎,他們“常以水果、鞭炮等為酬;也有寫信謝其‘恩重如山,情深似海’者”[1](p51)。清朝當地政府從慈善的角度看待行醫,并未進行干預。清政府對傳教士行醫活動的漠視態度一直延續到教會醫療事業產生之初。后來,隨著教會醫療事業的發展以及政治環境的變化,清政府的態度與政策才有所變化。

1835年,伯駕在廣州創辦星豆欄醫局,實行免費的施診送藥,由此正式開創了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對于這所教會醫院,廣州地方官員并未采取管理措施,他們對前往該院就醫的民眾并不干涉。以至于伯駕在第一次報告中說,“沒有什么反對被激起,相反,我一直確信醫院不僅被政府官員所知,而且為他們所贊同”[2]。1838年,中華醫學傳教會成立時,清政府也未加干涉。1839年,廣州的醫學傳教界甚至說中華醫學傳教會“正為在中國獲取永久的基地而前進,它的活動正獲得中國官方的默許”[2](Vol.Ⅱ,p551)。事實正是如此。當時,不僅一般民眾到伯駕的醫院治病,許多官員及其親屬也前往求治。就連林則徐也通過間接方式請伯駕治過疝氣等病[2](Vol.Ⅲ,pp634-635)。1839年2月,一個無親無故的婦女在伯駕的醫院做手術后不幸死去。醫院通過行商向地方官提出埋葬,地方官只“對尸體提出了詢問,并要求將其埋葬”[2](Vol.Ⅶ,pp551-552)。此事的處理表明,地方政府雖注意到伯駕醫院的存在,但并未采取進一步的管理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鴉片戰爭爆發前夕,中國政府通知伯駕停辦醫院。在“以商制夷”的外交政策下,廣州地方官是通過行商通知伯駕關閉醫院的[2](Vol.Ⅶ,pp624-625)。

雖然如此,教會醫療事業在清政府的禁教政策下還是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伯駕在廣州的醫院只能依附于行商,不敢公開傳教。這一切表明:1840年以前,清政府并未對教會醫療事業進行有效的直接管理,教會醫療事業只是在傳教上受到清政府禁教政策的限制。

鴉片戰爭后,外國人獲得在通商口岸居住的權利。在沒有獲得中國政府允許設立醫院的前提下,醫學傳教士先后在上海、廈門、寧波等新辟口岸從事醫學傳教,建立醫院和診所。各地官員仍然采取了默許的態度和政策。只是廣州地方當局對待伯駕醫院的態度有所變化。1842年11月21日,伯駕重開廣州的醫院。次年,時任欽差大臣的耆英到伯駕的醫院治病。伯駕很擔心中國官方會問起醫院的情況及其目的,他說:“如果這些官員反對的話,醫院就會被放棄。”出乎意料的是,耆英以及在場的按察使等官員都對醫院相當稱贊。事后,耆英不僅贈給伯駕一些小禮物,還贈了兩個匾額,上書“妙手回春”、“壽世濟人”,落款為“耆宮保書贈伯駕先生”[2](Vol.Ⅷ,p303)。從此事可見,耆英雖然公開承認了伯駕醫院的存在,但他卻未能提出管理之策。

查看全文

清代民族行政管理單位變革

一、清代民族的基本狀況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在這個王朝統治時期,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經歷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其民族政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滿族的先民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肅慎、東漢時的挹婁、北魏時的勿吉、隋唐時的靺鞨、宋至明時的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之東,長白山下。明神宗萬歷十一年(1583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襲建州左衛都督,授龍虎將軍。努爾哈赤次第收復附近各部,“歸附日眾”,對“有抗命者,皆削平之”,[1]勢力日益強盛,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帝,建立“后金”政權。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第二年,改國號為清。1644年3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兵北京,推翻明朝統治。駐守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投降關外的滿清,與清軍勾結,打敗李自成農民軍。1644年5月1日,清軍進入北京,定北京為都城,建立統治全國的政權。清政權由一個東北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一躍成為統治全國的中央政權,滿族也從一個被壓迫民族成為統治全國的統治民族。在這時期,全國少數民族大多已發展成為現代的比較穩定的族體,并且他們的族稱也確定下來。有清一代,少數民族主要的分布地區為:東北有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朝鮮族等;北方有蒙古族,分為內蒙、外蒙兩大部分;西北有維吾爾族、回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等;西南有藏族、白族、彝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景頗族、僳傈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門巴族、珞巴族、羌族、佤族、基諾族、苗族、瑤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東南中南則主要有壯族、黎族、高山族、毛南族、土家族、畬族、京族等。中國民族繁多,各民族歷史傳統、社會發展迥異。清入關后,在建立全國政權的同時,在中央設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管理少數民族事務。

二、中央民族行政管理機構的演變

清政府專門管理邊疆少數民族事務的行政機構理藩院。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門”,設立于1636年,原來是專管蒙古事務的機構,1638年更名為理藩院。隨著清朝統治在全國的確立,理藩院逐步成為管理蒙古以外的新疆、青海、西藏、四川各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央機構。理藩院初設時,僅設承政、參政之官,各官三四員。1644年,改承政為尚書,參政為侍郎,副理事官為員外郎,置官二十一員。1661年,設錄勛清吏司、賓客清吏司、柔遠清吏司和理刑清吏司四司。[2]接著規定理藩院與六部相同,理藩院尚書與六部尚書一樣參與議政,進一步提高理藩院的地位。1699年,分柔遠司為前、后司。1757年,改錄勛司為典屬司,賓客司為王會司,柔遠后司為旗籍司,柔遠前司仍為柔遠司。1761年,將旗籍司、柔遠司合二為一,增設專管回部事務的徠遠司。1762年,仍分旗籍司、柔遠司為二司。1764年,改典屬司為旗籍司,原旗籍司為典屬司。[2]理藩院的組織機構龐大,大體由中樞機構、直屬機構、附屬機構和派出機構四部分組成。中樞機構“設尚書,左、右侍郎,俱各滿洲一人”,“設額外侍郎一人,以蒙古貝勒、貝子之賢能者”[2]充任;直屬機構則包括旗籍司、王會司、柔遠司、典屬司、理刑司、徠遠司、司務廳、蒙古翻譯房、滿檔房、漢檔房、領辦處、當月處等,任職官吏除漢檔房等外,絕大多數由滿洲或蒙古人充任;[2]附屬機構包括唐古忒學、稽查內館及外館、木蘭圍場、則例館、托忒學、蒙古官學、喇嘛印務處、俄羅斯館等。

各機構任職官吏,亦多由滿洲或蒙古人充任;[2]派出機構與官員,包括烏蘭哈達等處駐扎司官、察哈爾游牧處理事務員外郎、喜峰口等處管理站員外郎、神木與寧夏管理司員以及熱河都統衙理事司官等。理藩院管理邊疆少數民族事務,具體分工如下:尚書、侍郎掌管內、外蒙古、回部及諸番部的爵祿、朝會、刑罰等;旗籍司承辦內蒙及游牧之內屬者的疆域、封爵、譜系、會盟、賑濟等;王會司承辦內蒙六盟王公、臺吉、公主、格格、額附等年班、進貢、給奉、燕赍;柔遠司承辦外蒙汗、王、臺吉以及呼圖克圖喇嘛年班、進貢、給奉、燕赍、內外寺廟喇嘛錢糧;典屬司承辦外蒙、西藏、青海等處汗、王、臺吉官員的升降、襲替、賑濟,庫倫、西藏等處司員的更換等;徠遠司承辦駐京“回子”王公、臺吉,回疆各城“回子”王公、臺吉、伯克襲爵、家譜、年班、進貢,四川土司以及外裔朝覲、進貢;理刑司承辦少數民族地區的刑罰,以及內外寺廟、喇嘛并太仆寺牧丁逃逸諸事務,審定重大案件等。理藩院是我國封建王朝史上制度完備的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清朝晚期,清政府管理邊疆民族機構的最大變化,就是將理藩院改稱理藩部。

1906年,清政府宣示立憲,仿行憲政,實行官制改革,“理藩院改為理藩部,設尚書一員,侍郎二員,不分滿漢”。[1]1911年,清政府頒布內閣官制,設立內閣,以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大學士那桐、徐世昌為協理大臣。內閣下設外務部、民政部、度支部、學部、陸軍部、法部、農工商部、郵傳部、理藩部九部,各部尚書皆改稱大臣,侍郎改稱副大臣。理藩部尚書壽耆為理藩大臣,下屬諸司未改名稱。清政府官制改革的方針是“大權統諸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企圖通過實行所謂的仿行憲政,達到“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1]的目的。奕劻所組織的內閣雖然已經成立,由于皇族居多數,時人又稱“皇族內閣”。全國人民看清了清政府實行所謂立憲的本質,“皆曉然其意旨之所在”。[1]清政府立憲欺騙破產,不久即在武昌起義的槍聲中分崩離析,走向滅亡。清末所謂的“新政”,理藩部也不過是把理藩院的“院”字改為理藩部的“部”字罷了,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革,也沒有在民族地區發揮有效的作用。清政府除了在中央設立專門行政機構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外,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

查看全文

晚清預備立憲評析論文

[摘要]從1906年開始,清末統治者宣布實行“預備立憲”。對于這場憲政改革,傳統的觀點皆以“騙局”二字加以認定而對其影響認識不足。筆者認為,清末預備立憲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開創了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同時給國人以深刻的民主憲政啟蒙教育。

[關鍵詞]預備立憲;憲政;政治近代化;民主政治啟蒙教育

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始終沒有跳出“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與“天之道(損有余而奉不足)”循環往復的怪圈。每隔三五百年,就要在經濟大蕭條當中,通過暴風雨式的起義和革命實現改朝換代。大清王朝也毫不例外,在歷經康、雍、乾三代的興盛和繁榮之后,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為了減輕和消除人民反抗斗爭的“心腹之害”和外國侵略的“肘腋之憂”,也為了適應階級力量對比發生的明顯變化,清政府逐漸意識到對上層建筑實施某些“變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901年,清政府終于宣布實行“新政”。先是照搬大陸法系模式進行法律修訂,若干年后又推出“預備立憲”。試圖通過法律的變革和“憲政”的允諾最終實現“皇位永固”。事實證明,這些舉措并沒有挽救清王朝的沒落與滅亡之路。但是,清末修律客觀上奠定了中國近代法制的基礎,基本完成了從古代法制向近代法制的轉變。而對于晚清預備立憲活動,學術觀點頗不一致,多數學者往往從保守性和欺騙性角度出發加以批評和否定,筆者認為,事實并非僅僅如此。

一、晚清預備立憲概述

晚清預備立憲實際上就是晚清政府政治上預備實行憲政的活動。憲政(ConstitutionaiPolitics)指的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它源于古希臘文的“民主”(Democracy)一詞,意為“人民的權力”。憲政最基本的要求是政府應受制于憲法以及公民權利的廣泛保護。

晚清政府之所以實行預備立憲,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從國際環境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帝國主義進一步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步伐。但是,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粉碎了他們企圖瓜分中國的迷夢,迫使他們轉而采取“保全”、扶植清朝傀儡政權,實行“以華治華”,從而維護其殖民利益的政策。從自身利益出發,他們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憲政”的外衣。就國內形勢而言,十九世紀晚期,中國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已發生了明顯變化,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正在興起,封建專制主義制度與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矛盾、與不斷高漲的民主思潮的矛盾,都已十分尖銳;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反清民主革命蓬勃發展,而代表資產階級右翼和一部分地主官僚的君主立憲派也積極活動,企圖通過立憲分得一點權力。不愿接受任何變革的清朝統治集團,在義和團運動的沉重打擊下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震撼下覺察到,如再不作任何“革新”的表示,必將“全局糜爛”,“潰決難收”,必須慎重選擇“善后之策”,才能茍延殘喘,保持危在旦夕的統治地位。而所謂“善后之策”,就是“一曰用嚴峻之法,摧鋤逆拭氛,二曰行公溥之政,潛消戾氣”,即在加強鎮壓的同時,用“政治上導以希望”的策略,欺騙人民,瓦解革命,拉攏立憲派。

查看全文

歐美中留學生研究論文

[摘要]清末新政十年間,留學歐美逐漸興起,究其原因:一是清末新政政策的推動;二是留學救國意識的內在驅動;三是歐芙各國對留學生的吸引;四是清政府政策導向的轉移。

[關鍵詞]清末新政;留學生;歐美

庚子國變,八國聯軍人京師;辛丑約簽,九億白銀賠列強。一時間,中華大地,仁人志士,熱血沸騰,激情滿腔,俱思報國。風雨飄搖中的清廷,罹此大禍,西出避難,飽嘗顛沛流離之苦。痛定之余,圖謀振作。從此籌劃新政,開張變法,意欲自強。

一、清末新政留學政策的推動

清政府最早派到歐美的留學生可追溯至19世紀70年代。1872年,在容閎的倡導下,曾國藩派出了第一批30名留學幼童。隨后每年派一批,到1875年共派出五批120名幼童留學美國。這些留美學生由于多種原因于1881年先后全部撤回國內。正式選派到歐洲留學的是1876年和1877年李鴻章、沈葆楨從福州船政學堂挑選的幾十名學生。他們在國外的優異表現給歐美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國后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大都有著出色的表現。這里就不一一詳述。

新政伊始,清政府“著軍機大臣、在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工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各舉所知,各抒己見,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第一次會奏變法事宜,其中一條就是獎勵游學,隨后的第三次會奏變法事宜中有廣派游歷的條款。張之洞極力推薦日本,加上日俄戰爭中新興的日本打敗了傳統歐洲強國俄國,還有更早的中日甲午海戰中的北洋水師的慘敗,都刺激了大批人留學日本。這也就是留學日本人數居多的原因。

查看全文

我國戰爭賠款研究論文

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近代中國陳列》中,展示著一幅“近代中國戰爭賠款統計表”。赫然的數字,令人觸目驚心。筆者在設計這張統計表時,查閱了相關的檔案資料,拜讀了有關方面的研究文章,對一些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本文試就近代中國戰爭賠款的統計及其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作一論述,以求教于同行。

一、戰爭賠款的內涵及其中國政府償付的賠款內容

近代中國償付的戰爭賠款總值究竟有多少?說法有七、八種之多。其中,數值最高者為銀19.53億兩,①最低者為10余億兩,②被史學界廣泛采用者為近13億兩。③

這些數值差異頗大。究其原因,是對以下問題的認識各異:1.“戰爭賠款”的內涵是什么?自鴉片戰爭開始,近代中國的對外賠款計有百余次,到底哪些屬于戰爭賠款的范疇?2.確定近代中國戰爭賠款總值的尺度是什么?是條約中規定的賠款值,還是清政府實際支付的賠款值?中國政府為支付戰爭賠款而舉借的外債是否計入?3.計值單位應該如何折算?近代中國的貨幣制度非常繁雜。僅條約中提到的計值單位就有關平銀(亦稱海關銀)、庫平銀等虛銀兩,以及銀元、盧布、盧比、英磅、馬克、佛郎克、弗樂林、克勒尼等多種外國貨幣名稱。不同的計值單位給計算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復雜性。

何謂“戰爭賠款”呢?戰爭賠款是一個國際法概念。戰爭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敵對國家,以武力推行國家政策造成的武裝沖突和法律狀態。據瑞士人步倫《公法會通》和奧地利法學家阿·菲德羅斯等著《國際法》中所言,一國對另一國宣戰,或雖未宣戰而侵入另一國領土,或封鎖另一國的海港、海岸,就是戰爭狀態的開始。戰爭狀態通常是通過締結和約而結束。一國由于戰敗原因,根據和約支付給戰勝國軍費損失及戰勝國商民在戰爭期間受害損失的款項,稱戰爭賠款。

值得指出的是,在近代歷史上,資本主義列強發動的對華戰爭是侵略性的,為結束戰爭狀態締結的條約,是列強以威脅手段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掠奪性、強制性、奴役性的不平等條約。戰爭賠款,是規定于不平等條約之中的對中國人民的勒索。從現代國際法的角度看是無效的。然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政府事實上依約償付了列強索要的賠款。后來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國民黨政府繼續償付了清政府積欠下來的剩余賠款額。參考國際法對戰爭賠款的界定,近代中國戰爭賠款的前提應是戰爭狀態發生,中國戰敗;依據是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條約。非戰爭原因引起的賠款,以及條約規定之外列強對中國的劫掠不應包括在內。一些文章把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在定海、廈門、寧波、鎮海掠取的官銀數,以及在廈門、舟山、寧波、鎮海等地搶劫后變賣財產的值銀數也計入戰爭賠款總值。這種作法顯然不妥。試想,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給中國人民造成的損失,怎么能簡單地用錢來衡量呢?列強在侵華戰爭中掠取的財、物,只能做為中國方面的經濟損失,另行論述。

查看全文

清末衰敗與表現研究論文

摘要:用國家能力的概念來分析清末政府,可以看出,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王朝正統正在逐步遭到侵蝕,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政治文化開始逐漸發生變化;另一方面中國傳統社會的固有因素仍在延續,而且東西方文明碰撞時,傳統因素往往生出巨大的反彈力。雙重合力導致了滿清政府能力的不斷下降。

關鍵詞:國家能力;清末;衰敗;表現

國家能力是國家實現自己愿望或意志的能力,一些學者把國家能力等同于中央政府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財政汲取能力、宏觀調控能力、合法化能力以及強制力,其中財政汲取能力是最主要的能力,因為財政是國家的命脈[1]。國家權力的擴張必須以自己的能力為邊界,超過了國家能力的擴張最終會導致國家和社會的不穩定,進而危害國家能力。在清末,我們既可看到國家能力的不斷衰退,也可以看出清政府為恢復國家能力所作的努力及其失敗。

一、中國傳統的治理結構

歷史研究表明,傳統中國的治理結構有兩個不同的部分,其上層是中央政府,并設置了一個自上而下的官制系統,其底層是地方性的管制單位,由族長、鄉紳或地方名流掌握[2]。中國的中央政權結構到縣級為止,作為地方基層官員的縣令,大概管轄有20萬左右(一說30萬)的人口[3]。管轄這么多的人口,縣令必須雇用人手(師爺和吏役),吏役不屬于官僚體系,從而正式的官僚機構無法控制這些吏役們的收入。作為回報,這些下層吏役被默認從百姓身上收取“禮物”,而知縣以及上一級官員同樣有如此陋習。這些知縣屬于正式官員,因此受到升遷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受到法律法規的制約;而吏役卻不受這些因素的制約,其最大的制約來自于他們的上司——縣令的個人影響。同時,中國基層社會并沒有直接與皇權聯系。中國的紳士作為一個特權階層,承擔了許多重要的社會管理職能,紳士支撐著國家,紳士治理鄉村。同時,家族是社會治理的最基本的單元。紳士階層、家族和宗族在鄉村治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縣令通常通過下屬與地方鄉紳和名門旺族合作,實現征稅、征兵等國家功能。紳士也樂于同政府合作,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并有可能獲得利益,同樣,地方鄉紳和名門望族也不屬于帝國的官僚體系。

在這一結構下,王朝政府只要有能力控制正式的官制系統官員,并能夠與地方鄉紳和宗族合作,就可以實現歲入。但在王朝末年,這種結構被打破了,而清末政府力圖恢復對地方的控制的,不僅導致了這一結構的解體,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