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0 04:52: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三十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黨建三十年思考

改革開放**年來,黨的基層組織在不斷創新的進程中,取得了較大的理論突破和長足的實踐推進,增強了各類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保證了黨組織作用的發揮。對此,總結基層黨組織**年來理論方面的重大突破,提煉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新鮮經驗,明確今后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必將推動基層黨組織乃至整個黨的建設改革和創新的進程。

一、制定并不斷深化指導方針

在基層黨組織建設上,首先要依據實踐的發展,制定改革創新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思路,否則,將會失去前進的方向,造成思想上的混亂、行動上的放任自流。

早在19**年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上,黨中央便首次制定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四項指導方針。這就是:第一,必須緊緊圍繞黨的基本路線,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用完成本單位任務的實際效果來檢驗基層黨組織的工作;第二,必須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運用已有的成功經驗并進行革新和創造,改進基層黨組織的活動內容和工作方式;第三,必須嚴格黨內生活,嚴肅黨的紀律,弘揚正氣,反對歪風,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基層黨組織解決自身矛盾的能力;第四,必須立足于經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既要制定切實可行的長期規劃,又要抓緊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

四項方針的提出,主要是針對農村實行承包制、企業改制后,不少黨組織處于軟弱渙散、甚至癱瘓的狀態,黨內出現了在企業、農村還要不要建立黨組織以及黨組織干什么的困惑。四項方針不僅明確了在企業、農村必須要建立黨組織,而且提出了黨的工作改進的目標與方向,即必須用改革創新的精神改進基層黨建的活動內容和工作方式。以后,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農村、企業的基層黨組織不僅全面恢復起來了,而且開始探索扭轉黨建與經濟工作“兩張皮”的現象。進入**世紀以后,面對非公經濟組織、社區等新興領域的出現,20**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基層黨建工作“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拓寬領域、強化功能,擴大黨的工作的覆蓋面”的方針,而且首次在黨章中增加了非公經濟組織中、社區中基層黨組織的作用與職責。這一方針的提出,不僅強調了在農村、企業中要強化黨組織,而且突出了在新的領域中也必須建立黨組織。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重申“全面推進農村、企業、城市社區和機關、學校、新社會組織等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優化組織設置,擴大組織覆蓋,創新活動方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

歸納上述基層黨建工作指導方針的要點:一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二是拓寬領域、擴大覆蓋面;三是強化功能,改進方式。以上三方面要點,既是今后深化改革實踐的需要,也是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的方向和重點。

查看全文

三十年重聚聯誼會詞

(一)尊敬的校長、校長及母校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大家好!歲月如歌,時光荏苒。三十年前,為了同一個夢想,我們從這里起錨出航;三十年后,為了同一份思念,我們又在這里歡聚一堂。今天是個喜慶的日子,我們高、班同學,在畢業三十周年之際,相約回到母校,聚齊在一起,共訴衷腸。

本次活動的宗旨,就是想通過重回母校懷抱、重溫母校生活、重聽恩師教誨、回憶往日趣事、共敘同學情誼、暢談事業發展,達到友誼的再續和深化、感情的交流和融洽、事業的延伸和發展的目的,促進同學們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互攜手,共創輝煌,為母校爭光!

“母校即母親,校情如親情!”這是臺灣著名詩人洛夫給母校衡陽市八中的題詞,它也道出了我們對我們母校五中的心聲。三十年前,母校傾力培養了我們;三十年后,母校仍然時刻惦記著我們。這次聚會,得到了母校的大力支持,校長在百忙中撥冗親臨我們的聚會,令我們非常感動。下面,有請校長為我們講話,大家歡迎!

【校長發言】

謝謝校長!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表達我們對校長、對母校給我們的熱情接待和周到的安排表示感謝!

有請會長劉運文同學代表我們全體同學作主題發言。

查看全文

元旦小品劇本:《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喜劇小品)

紅梅知心

主要人物:

周旺,簡稱“周”

周旺的妻子,簡稱“妻”

周旺的父親,簡稱“老”

查看全文

剖析改革開放三十年

總結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同樣對改革開放的總結也是為了更好地進一步改革開放,更好地發展中國。以下我將以政治經濟和文化社會兩大方面討論改革開放,并分析改革開放的精髓,以及展望未來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跡

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設立經濟特區、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私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都是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是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以鄧小平為首的黨的國家領導人改革了經濟發展的傳統體制桎梏,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科教興國、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都為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8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379元人民幣,2006年2月達到2000美元,增加了約40倍。毫無疑問,改革開放對中國今年經濟的影響最明顯、最徹底,我們的體會也最深。改革開放就如催化劑一樣,推動著中國經濟爆炸式地增長。我國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鄧小平以其過人的膽識打開國門,以優惠的政策把外資吸引進來,伴隨而來的還有先進的科技、現代化的管理。加上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使我國的產品價格低廉,如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并以資源的高耗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迅速完成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原始資本的積累。改革的膽子很大,但步子很穩,整個改革在黨的領導下有秩序地進行,再加上以黨政分開和權力分散為主的政治體制改革也為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已加入世貿組織為起點,我國大踏步進入全球化進程,對外貿易總額五年成三倍之速遞增,順差更是爆炸式增長,不斷創造著經濟奇跡。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著政治體制的改革,民主的狂風一陣接一陣,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又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經濟奇跡背后產生的問題

查看全文

改革開放三十年感想

回顧30年歷史,可以說,沒有當時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理解的突破,就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產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30年來,我們黨形成并確立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就其邏輯演進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標準大討論為起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實踐中形成的,并且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實踐性是其最鮮明特征。實踐的觀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和邏輯主線,是中國改革開放理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改革方法論的堅實基礎。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是以科學的方法論做支撐的。這個方法論就是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深入黨心、民心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雖然沒有產生新的思想,但是,卻使人們的思想撥亂反正,重新回歸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更重要的是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實踐方法論有了深刻的認識。大討論使人們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覺或不自覺地堅持用實踐的觀點分析問題,用實踐的標準衡量是非。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不爭論”、“摸著石頭過河”以及后來的“抓大放小”、“有所為,有所不為”等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形成,不僅依據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眾在實踐中的首創精神、集中全黨智慧、正確地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產物。30年的歷程證明,只有立足于歷史的實踐,著眼于新的實踐,才能產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巨大理論勇氣,才能開創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30年奮斗,30年拼搏,我們黨和人民經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在探求真理,認識真理,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方面,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一:思想的束縛是最大的束縛,只有思想大解放,生產力才能大發展。

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于沖破陳舊觀念和習慣勢力束縛的創新精神,就是敢于解放思想的大無畏精神。這是歷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要繼續推進改革,就必須發揚真理標準大討論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沖破所有束縛。實踐永無止境,發展永無終點,舊的思想僵化解決了,新的思想僵化還會出現,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3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思想的束縛是最大的束縛,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沒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體制、機制的解放。可以說,每一次時代的大變革、社會的大進步,首先是一場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更新。我們只有不斷適應實踐的深化,敢想、敢試、敢冒、敢闖、敢干,勇于沖破思想、體制、機制的束縛,才能不斷解放生產力,才能使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永葆生機和活力。

二:深刻認識國情,牢牢把握國情,堅持一切從國情出發。

查看全文

紀念三十年廠慶演講比賽主持詞

與公司共命運”慶祝金沂蒙建廠三十周年演講比賽 主持詞

男: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女:員工朋友們

同:大家晚上好

男:八月里的驕陽,似火焰般濃烈;

女:八月的金沂蒙,如驕陽般火熱。

查看全文

三十年前的那個建軍節演說

三十年前,**年的那個建軍節,我是在唐山渡過的,那是個不同尋常的節日,也是個不同尋常的年代.我作為一名抗震救災的女兵,和英雄的唐山人民一道經歷了最為慘烈,最為悲壯,最為辛苦,最為榮耀的一百多個日日夜夜.

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十年,如滄海一栗.但對于經歷過那場劫難,參與過那場戰爭的人來說,卻丞載了太多的記憶和真情,永身不能忘懷!!

(一)接受任務

記得那年我十九歲,在沈陽軍區某野戰醫院當衛生員,醫院住地與河北省青龍縣相鄰.

七月二十八日凌晨的地震把我們從睡夢中驚醒,人們猜測著震中在那里?震級有多大?

上午,醫院領導就臨時組織了醫療隊和簡單的戰備物質.公布名單時,我有幸成為隊里唯一的一名女戰士!!

查看全文

三十年來觀念大變革成就之議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的偉大方針以來,已經歷了整整三十年。這三十年,是我黨和我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三十年。三十年來,全國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持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成就。我國的綜合國力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變化,人民的生活得到了非常顯著的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最近,兩大奧運會的主辦,更使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本文擬就三十年來我黨和我國人民在觀念變革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談點個人的點滴感受。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我國人民的觀念變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思想觀念的變革,從特定角度反映了我們時代在政治經濟領域方面的大變革。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針對當時黨內存在的思想“僵化或半僵化”問題,明確提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他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的遺留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和措施。”141正是在鄧小平同志這一思想指導下,全黨在思想解放方面登上了一個又一個新臺階,從而促進了觀念更新,推動了思想觀念大變革。這一變革,涉及思想領域的是是非非,觸及社會神經的各個方面。透過三十年的觀念變革,考察三十年出現的新觀念,我們可以聽得見我黨和我國人民前進的腳步聲。

三十年來,我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創造了一系列新觀念。比如: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念、關于“三個有利于”的觀念、關于“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關于“三個代表”的觀念、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觀念、關于“科學發展”的觀念、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觀念等等,這些都是近三十年來出現的新觀念。這些新觀念,對我國的改革開放起到了思想先導的重要作用,成為改革開放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撐。這里,我們對這些新觀念的確立,作提綱挈領式的簡要回顧,借以闡明這些新觀念確立的重大價值。

一、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觀念的確立及其重大價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一種新觀念的確立,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粉碎“”以后,為了拔亂反正、正本清源,什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問題,尖銳地擺到了人們面前。當時有人認為“領袖語錄”或“紅頭文件”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認為只要領袖說的、“紅頭文件”寫的,就是正確的,就必須執行、照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兩個凡是”的說法:“凡是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兩個凡是”表面上是維護領袖權威,實際上在搞思想僵化,搞“語錄標準”,嚴重影響了在思想領域的撥亂反正。針對“兩個凡是”,鄧小平同志尖銳地指出:“我是不贊成‘兩個凡是’的,‘兩個凡是’不是馬列主義、思想。”121為了糾正“兩個凡是”的錯誤,鄧小平同志大講“實事求是”,認為“實事求是”“是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109

查看全文

改革三十年國人觀念精神的十大變化

思想觀念和包括社會制度在內的文化因素的進步是歷史前進、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這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是

對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回顧三十來的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人民精神面貌、思想觀念發生的劇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一、人們的思想觀念從封閉、僵化的狀態中走出來,逐步形成了求真務實、勇于變革、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

黨的思想路線變化深刻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軌跡。三十年前,剛剛經過十年浩劫的中國人民,思想處于嚴重僵化或半僵化狀態,人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被嚴重束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極大地解放了全國人民的思想,科學思考與務實創新之門從此被打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推動了又一輪思想解放,鮮明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從而廓清了“姓資姓社”的迷霧,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理念,則進一步推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隨著對外合作和對外開放的不斷加深,世界現代文明中各種先進元素不斷被中國人民所接納。人們的思想觀念實現了從束縛、封閉到解放、進步、務實,再到開放、科學、創新的歷史性跨越。

二、人們的價值觀向多元多樣轉變,科學、民主、文明、生態、公平等新的理念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和價值尺度

查看全文

改革開放三十年有五條成功經驗

日前,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東亞經濟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改革三十年:經驗和挑戰”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教授在演講中系統總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和特點。他指出,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是當今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和時代背景,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進程走出了一條與前蘇聯及東歐經濟轉型國家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是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改革相結合,以漸進式改革為主。學術界普遍認為,前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是激進式改革,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則是漸進式改革。事實上,中國的改革同樣存在非漸進式的一面。如果說對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是漸進式的,那么,中國農村經濟改革則是“快步走”的形式。中國的改革設計者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了以家庭生產組織為特征的農村生產責任制代替。從這種意義上講,中國的改革也有“革命性”的一面。中國的改革選擇了計劃經濟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農村來突破,以實施和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放松農村生產管制來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總體上看,中國改革是以漸進改革為主的改革,最典型的特色是“摸著石頭過河”,其特點是由點到面、從局部到整體循序漸進,先試點后推廣,在不斷探索中確立改革目標。

二是體制外改革與體制內改革相結合,以體制外創新“倒逼”體制內改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體現的是“兩手抓”:一方面抓舊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抓許多新體制的創新,新增長極、新興部門、新興產業不斷出現,新生部門保證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最成功之處是在舊體制以外培育了一種新的體制,一大批新的增長點不斷出現。最典型的體制外改革就是在國有經濟體制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培植市場經濟主體。三十年前,我國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不到1%,目前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二。非公有制經濟在城鎮就業中的份額占到近75%,在社會投資中的份額占到近70%,民營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同時,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體制外出現了一大批民營企業家,既有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誕生的科技型企業家,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誕生的能人,有城市邊緣人口創業的代表,還有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的原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民營經濟的發展和民營企業的崛起,使國有企業在運作機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備受競爭壓力,從而“倒逼”國有企業改革。體制內改革主要表現為國有經濟產權制度和治理模式的改革,以及股份制經濟的發展。

三是增量改革與存量改革相結合,增量改革帶動了存量改革。中國改革的獨到之處和成功所在就在于走了一條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的道路。改革的方向是堅持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以體制外的改革“倒逼”體制內加快改革,以市場經濟“增量”來加速推動市場主體的形成和市場機制的發育。改革三十年來,我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246619億元,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9%以上。增量改革能夠避免過高的調整成本,使改革即時受益,取得人民對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國也力圖對存量進行再配置,如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等等。盡管這些領域改革調整的摩擦成本較大,改革的阻力和難度也較大,但在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的思路下,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很大的進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有經濟的運行質量不斷提高,控制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1998年全部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只有213.7億元,2006年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9萬億元,利潤總額達1.2萬億元。一半以上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了多元股東的股份制改造,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四是改革與開放相結合,改革開放相互促進,初期是以改革促開放,后期是以開放促改革,海外華人、華商在開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有效地開拓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充分利用了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外商投資熱潮不減。可以說,外向型經濟給中國經濟注入了活力。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遍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商,尤其是港澳臺商,利用民間商貿網絡率先投資中國市場,對推動中國經濟的起步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據商務部的統計,在中國累計批準設立的50多萬家外商投資企業,華商企業約占70%;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資金是華商投資。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國內體制改革改變了中國封閉狀態、推動了對外開放、使中國走向世界,那么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加入WTO以后,對外開放則對經濟體制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進改革的巨大外部力量。為了適應國際經濟新形勢的變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必須與國際規則相銜接,國內各種不利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的改革步伐明顯加快。

五是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相結合,經濟體制改革大大提升了綜合國力,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有人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只有經濟改革,沒有政治改革,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應該說,中國的改革是將政治改革結合到經濟改革中,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直接涉及了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涉及了政企分開和轉變政府機構職能的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模式的選擇和進程的把握必須與經濟體制所處的階段性相匹配。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也將繼續深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始終堅持“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的思路,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使改革開放所取得的經濟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