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刊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06:18: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詩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詩歌境況分析論文
我今天講座的題目是:《當代詩歌境況及其走向》。
我在這里所講的“當代詩歌”,不是嚴格意義的“正統文學史”上的“當代詩歌”。在“正統文學史”的概念中,是把中國文學的發展分成了四個階段,分別是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而且大致是以1840、1919和1949年做這四個時代的分界線的。所以,“當代文學”在通用的文學史教材里,一直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國文學。然而我所講的“當代詩歌”,不是指這樣一個正統文學概念;而且我所指的“當代”,也不是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所說的“當代”的意思(他們所說的“當代”,是指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的時代),一句話,我所說的“當代詩歌”,指的是從1976年至今的詩歌。
為什么要選擇1976年這樣一個時間呢?這只是因為1976年曾經發生過一次“天安門詩歌運動”。這個運動,把此前和此后的詩歌創作明顯地區分開來。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詩歌創作是非常活躍、而且非常具有成效的。當時出現了一大批好的詩人,包括穆旦、戴望舒、徐志摩,還有象征派的李金發等等。但是到建國以后,這些詩人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寫得少了,尤其是到五十年代末,隨著國內政治氣候的變化,出現了一種“紅旗歌謠”式的詩歌,失去了詩歌應有的人文關懷、失去了詩歌應該具有的韻味和品質……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70年代。
1976年,國內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四五運動”,一大批詩歌被張貼到天安門廣場、或西單民主墻上,震動了全國……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天安門詩歌運動”。當時的詩歌就形式而言,主要的還是古體詩詞樣式(如著名的“揚眉劍出鞘”等等)。
這是一個方面。
當代詩歌境況
我在這里所講的“當代詩歌”,不是嚴格意義的“正統文學史”上的“當代詩歌”。在“正統文學史”的概念中,是把中國文學的發展分成了四個階段,分別是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而且大致是以1840、1919和1949年做這四個時代的分界線的。所以,“當代文學”在通用的文學史教材里,一直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國文學。然而我所講的“當代詩歌”,不是指這樣一個正統文學概念;而且我所指的“當代”,也不是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所說的“當代”的意思(他們所說的“當代”,是指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的時代),一句話,我所說的“當代詩歌”,指的是從1976年至今的詩歌。
為什么要選擇1976年這樣一個時間呢?這只是因為1976年曾經發生過一次“天安門詩歌運動”。這個運動,把此前和此后的詩歌創作明顯地區分開來。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詩歌創作是非常活躍、而且非常具有成效的。當時出現了一大批好的詩人,包括穆旦、戴望舒、徐志摩,還有象征派的李金發等等。但是到建國以后,這些詩人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寫得少了,尤其是到五十年代末,隨著國內政治氣候的變化,出現了一種“紅旗歌謠”式的詩歌,失去了詩歌應有的人文關懷、失去了詩歌應該具有的韻味和品質……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70年代。
1976年,國內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四五運動”,一大批詩歌被張貼到天安門廣場、或西單民主墻上,震動了全國……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天安門詩歌運動”。當時的詩歌就形式而言,主要的還是古體詩詞樣式(如著名的“揚眉劍出鞘”等等)。
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是:1976年左右,在北京,在天安門之外的其它胡同里、小巷里,還有一些所謂“地下”的詩人,在創作著一些與當時頻頻見諸于國內報刊的詩歌完全不同的別樣的詩歌。這些“地下詩歌”,是以手抄本、或者油印刊物(比如《今天》)的形式流行于世的。這些詩人,便是北島、食指、芒克、楊煉、顧城、江河等等。這些人后來都成為了“朦朧詩”創作的代表人物……我所說的“當代詩歌”,就是從這些人、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網絡對詩歌的影響論文
一、網絡對詩壇的改寫
詩歌公共傳播媒介迅捷發展,使傳統單一的政府審批的紙質媒介拓展到民間刊物、官方紙質媒介和網絡媒介等詩歌立體傳播媒介。官方紙質媒介一般分為上半月刊和下半月刊,上半月刊為傳統刊物,下半月刊一般是“官方刊物+詩人掛帥+民間資本贊助”的詩歌運作方式,民間刊物則基本上都是詩人通過各種贊助自發編輯的紙質印刷品,民間立場的加盟使得詩歌從廟堂之上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化追求。《詩歌月刊》第一個在網上正式安家落戶,《星星》詩刊、《詩潮》、《詩選刊》、《揚子江》、《綠風》等刊物緊隨其后,官方詩歌刊物對網絡詩歌的指導性參與及肯定性認同,推動了網絡詩歌的發展,網絡詩歌已成為紙刊的選稿基地。更重要的是,網絡媒介的發展使得詩歌、詩歌刊物都紛紛走上了網絡詩歌媒介的發展路徑,而詩人也紛紛建起了個人詩歌博客,黃遵憲當年倡導的“我手寫我口,古豈能牽拘”的詩歌寫作模式如今完全實現。
同時,網絡詩歌在傳播途徑上也更為自由順暢,網絡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詩歌媒質編輯和傳播的單一結構以及壟斷性地位,詩人不必因為美學旨趣、編輯口味、刊物規范等問題有意迎合刊物的口味。可以說,民刊的出現,使更多的詩人創作得以肯定、傳播和被人接受、閱讀,詩歌的生態環境日益自由寬松,文本創作也更具個人性和自由化。瓦爾特·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TheWorkofArtintheAgeofMechanicalReproduction)中所勾勒的景象在網絡化得詩歌時代皆以實現,本雅明認為,所有的讀者都變成了作者,讀者、作者和批評者頻繁互換,沒有專家和權威,在“眾聲喧嘩”中到處是虛擬情境,意義不穩定的碎片,即時交流,新風格和新經驗的書寫,不連貫,胡鬧,主體變形,重復,震驚。這些場景如今都以網絡在場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網絡的崛起以及詩歌網站、個人博客的興盛,為詩歌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它有效地解決了詩歌在這個時表和出版難的問題。網絡的自由性和包容性在虛擬空間賦予了詩人、詩歌愛好者平等自由的話語權及對話權,任何人,只要你愿意寫,都可以在自由、平等、開放的網絡和博客空間發表,而且立即獲得他人的關注和回應,在短暫的過程中你迅速感受到了成果發表和被人關注的喜悅和快感,大大刺激了詩人的創作激情,從而使很多新詩人迅速進入詩歌界。
但不可避免,網絡也給詩歌帶來了負面性。網絡藝術是一種數字化的虛擬藝術,它只存在電腦空間(賽伯空間,cyberspace)之中。在雜語并存、多元共生的后現代語境中,網絡改變了我們“改造世界”的生活態度和生存姿態,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和表達方式。網絡話語的空前自由,使詩人從單一封閉的時代開始入一個有更多機會表演和宣泄的時代,使得網絡詩歌寫作更即興、更簡單、更個性、更隨意,網絡詩歌創作不受任何束縛,而且發表的“門檻”低,有的詩人或詩歌愛好者缺少相應的自制力、道德力、責任力和專業力,隨意在網上書寫所謂的“詩歌”,把詩歌的性靈、責任、美學全部拋棄,剩下的只是“順口溜”、口水化,甚至是一些“色情詩”,如此也加劇了詩歌被貶抑的發展狀態,致使出現詩歌惡搞現象。當然,詩歌惡搞現象是詩歌愛好者對于1980年代中后期已降中國當代詩歌日益泛濫極端不滿的“集體暴動”和渴求新詩規范和精品詩作出現的文學訴求,是對惡心的口語寫作和下半身寫作的“集體清算”,是對意象清新朦朧、韻味自足的現代漢語詩歌回歸的渴盼,詩歌愛好者以靦腆的懷舊情結和極端的訴求方式對抗迫使美好傳統日益淪喪的后現代秩序,從而還原日常生活和美好傳統的審美訴求。
一般說來,網絡詩歌以其平等性、邊緣性、開放性、互動性、自由性及民間性,使詩人和讀者擺脫了傳統詩歌話語中編輯權力對詩歌本體的遮蔽、過濾等干預性處理。詩歌不僅是文人雅士、陽光白雪的創作,也是普通細民、下里巴人參與日常生活的有感而發的情感吟誦。“網絡詩歌”已經走向了當代詩歌場的舞臺中心,并初步確立了自身的法則,在參與者、組織形態、交流方式和交際功能等上參與了詩壇的建構,他們拋開了“社會面具”和“審美焦慮”,盡情地在網絡世界里抒情寫意、感慨人生。尤其重要的是,在網絡詩歌創作中,女性與男性詩人共同參與到虛擬空間中的詩歌書寫。
二、博客時代下的“新紅顏寫作”
市文體局上半年工作匯報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半年來,我們勤奮學習、勤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績,很好地完成了目標工作任務。現總結匯報如下:
一、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實效
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我們于3月下旬正式拉開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序幕。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實施意見》和《學習調研階段實施意見》,切實做到了“五個一”和認真抓好了“三會一測試”。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提高了認識,形成了思想解放大討論成果。
5月18日,經市委學習實踐辦同意,我局學習實踐活動轉入分析檢查階段。制定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分析檢查階段實施意見》;按照《關于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群眾評議的實施方案》的要求,形成了《領導班子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情況分析檢查報告》。
在分析檢查階段,結合我局“兩館一中心”災后恢復重建、城鄉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四大工程”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文化新聞出版市場經營管理,以及黨內項目幫扶活動、“四千”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思想認識上有新提高,在解決問題上有新舉措,在推動工作上有新成效,確保了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
二、加快我市“兩館一中心”災后恢復重建
新春致辭范文
金雞辭舊歲,玉犬迎新年。帶著對中國網絡詩歌繁榮的堅實努力,帶著為中國詩壇興盛的搖旗吶喊,我們與眾多的詩者一起,以自豪的心情送別2005年。并以詩歌報永遠年輕而充滿激情的詩歌方式,邁入風情萬種的2006年!
時值2006年春節到來之際,詩歌報網站站長小魚兒先生代表詩歌報論壇管理委員會,向一年來支持論壇人氣與士氣的全體會員,向參與過論壇管理的所有斑主,向支持論壇發展的各位詩人,向關注和支持詩歌報論壇的社會各界人士,以詩的名義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回首2005年,詩歌報網站的發展進入了第四個年頭,這一年我們經歷了令人興奮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許多光臨論壇的詩者見證了論壇的發展。首先,詩歌報論壇做為國內知名詩歌大站,聚人氣一路高歌,再掀網絡詩歌高潮,是中國網絡詩歌的一面旗幟,打出詩歌報詩者的威風與實力,令國內媒體所矚目,中央電視臺、《文學報》等媒體先后予以報道,并與《詩刊》建立有關合作事宜,從而,開始走向詩歌前臺,前景樂觀!其次,從《詩歌報季刊》到《詩歌報月刊》,詩歌報論壇利用自身影響與實力,在站長小魚兒先生的倡導推動下,在白鴉先生及各位詩者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出版《詩歌報月刊》,實現網絡詩歌與紙刊的對接,交流方式實現由網絡到紙刊、由單一到立體化多樣化的重大轉型,這是歷史性的跨越,是質的飛躍,是全體網絡詩者的光榮與夢想!再則,2005年,詩歌報論壇成功推出三套系列叢書,出版“詩歌報網站叢書”第二輯、第三輯、第四輯共36位詩人、作家、詩者的作品集,為大家辦了一件實事,功不可沒!另外,2005年10月,詩歌報網站在上海成功舉辦了第四屆金秋詩會,2005年12月評出了年度詩人白鴉先生,2005年12月24日在上海又舉辦了年度詩人頒獎會暨圣誕詩歌朗頌會,得到與會著名詩人及國際友人的肯定;并取得美國惠特曼出版公司在中國的漢語出版獨家權,詩歌報論壇以漢語詩歌網站開始在國際上產生影響!
網站的決策者們并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目前正在謀劃2006年新的發展。相信我們會有一個顛覆自我、超越自身的2006年!公務員之家:
懷著對詩歌的堅定,懷著對未來的求索,讓2006年的玉犬為詩歌齊鳴一次:旺!旺!旺!
詩歌報論壇管理委員會再次給大家拜年!并以詩的名義為所有的詩者祈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詩旺!人旺!身體旺!事業旺!合家年年歲歲春春旺!
縣長在文化藝術座談會講話
同志們:
這次會議是在全縣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科學謀劃“十二五”發展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剛才,許多同志都結合各自工作實踐實事求是地為我縣文化事業的發展發表了一些意見和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很有針對性和操作性,很有見地,今后,縣委縣政府將在決策層面認真考慮吸納這些意見和建議,積極推動我縣文化事業健康發展。
借這個機會,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多年來積極投身文化事業的同志們表示誠摯的問候和感謝!同時,我也談一下召開文化工作座談會的初衷和想法。
對于,在過去,從一些文字和與人的交往中,給我的感覺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學、書法愛好者眾多;是人文始祖的誕生地,古城紀治所所在地,也是飛將軍李廣、大詩人李白的故里;葫蘆河流經,千百年來也形成了與這一吉祥圖騰相關的葫蘆文化;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宿營界石鋪,又留下了寶貴的紅色文化,等等。我來之后,好多對文化有研究和建樹的老同志和我交流提建議,分別從不同層面上談了各自對文化的探索和認識,提出要挖掘整理文化,形成體系等等,這使我對這片熱土、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但是通過這一年的了解,我覺得對于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體系框架的構成,以什么來統領文化?文化包含哪幾個方面?如何補充完善各個方面的歷史考證,補充實物內容等等,還需要發揮文化界各方面的人才力量,共同研究、一起探索。大家坐在一起暢談,百家爭鳴,每個人從各自研究的領域、方向和認識上進行交流,共同梳理。在此基礎上,對文化的整體框架、體系形成一個比較共同認可的東西更好。如果形不成,但起碼我們從各個方面、各個層次上對文化進行了研究、歸納,最后形成會議紀要,以后再不斷探索和補充。文化的發展過程,本來就是一個吐故納新、不斷調整、與時俱進的過程。
基于這個原因,我們今天召開各方面、各行業的文化愛好者、研究者的座談會,大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討文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形成一個比較共同認可的體系,然后在此幾乎上進一步推介,宣傳、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小學高級教師的業務工作總結
本人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堅決擁護黨的正確領導,立志獻身教育事業。自任教以來,勤勤懇懇,默默奉獻,對工作盡職盡責。對教學不斷研究,不斷創新,對自身不斷完善,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覺悟,文化專業知識水平,刻意培養教育教學能力。現總結三大點:
一.重視自身建設,努力提高業務水平: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職業要成個人永久職業,人必須永遠保持“學高”這一范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再學習”“終身教育”就成了它的注解。
可以說,思想是主宰人類行動的將帥。因此要讓自己為人民服務,獻身于教育事業,首先必須端正思想,明確人生目標,不斷地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質,完善自我,不斷創新,努力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為社會作貢獻的有用人才。有了這樣的明確目標后,我們就不會再為環境,為條件而懊惱不已了。雖講臺搖搖欲倒,我依然操起教鞭;雖工作幾經周折,我依然毫無怨言。
有人說,一個教師應該具備半個演講家的口才,半個作家的文才,半個演員的表演藝術……絀于言詞的我為了鍛煉口才,磁帶買了一打又一打。
為了提高寫作能力,我在1990年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寫作培訓,并以《企業家報》.《詩刊》等為練筆場所。
文體局半年工作小結
一、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實效
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我們于3月下旬正式拉開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序幕。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實施意見》和《學習調研階段實施意見》,切實做到了“五個一”和認真抓好了“三會一測試”。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提高了認識,形成了思想解放大討論成果。
5月18日,經市委學習實踐辦同意,我局學習實踐活動轉入分析檢查階段。制定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分析檢查階段實施意見》;按照《關于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群眾評議的實施方案》的要求,形成了《領導班子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情況分析檢查報告》。
在分析檢查階段,結合我局“兩館一中心”災后恢復重建、城鄉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四大工程”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文化新聞出版市場經營管理,以及黨內項目幫扶活動、“四千”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思想認識上有新提高,在解決問題上有新舉措,在推動工作上有新成效,確保了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
二、加快我市“兩館一中心”災后恢復重建
1、文化館:一是災后恢復重建,20萬元的設備設施購置,40萬元的維修加固工程將在9月完成。二是加強館內隊伍建設,在2010年前,補足編制引進部分專業人才。三是擴大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豐富活動內容。四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海子的詩歌研究論文
【摘要】海子的詩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試圖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海子詩歌的傳播,簡要地從時代因素、詩歌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受眾的需要角度來分析海子詩歌受到越來越多讀者青睞的原因。
【關鍵詞】傳播;海子詩歌;時代因素
1989年3月26日下午,海子在他生日這天結束了自己25歲的生命,在山海關附近的一段鐵軌上,讓火車把自己帶到了另一個世界。他在遺書中說:“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的確,海子生前是個不太被人關注的詩人,盡管他在短短五年的創作時間里,留下了200多首抒情詩,七部長詩。就像他在遺書中所說:“我是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教師,我叫查海生。”而沒有說“我是詩人,海子。”可在他死后短短的幾年里,人們早已淡忘查海生這個名字,而永遠記住了海子這位天才詩人。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王請平為海子選編了一部《海子的詩》,這部書出版于1995年,而截至2003年,該書已被第七次印刷,“數量之多,這在同時代的詩人當中,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1]“成千上萬的人在朗誦海子的詩歌。他獲得了人民文學獎,他的詩歌被收入高中語文教材。”[2]生前寂寞孤獨的海子不知是否會想到死后他的詩歌會那么熱烈的復活。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詩歌傳播中存在著很多制約性因素,如時代因素、政治因素、傳播技巧、傳播方式、詩歌質量、詩人知名度、讀者素養等等,它們都有可能對詩歌傳播效果產生影響。”[3]下面我就從海子的死說起,然后從時代因素和他的詩歌本身可能暗合的時代潮流和受眾的需要角度來談一下海子的詩歌。
一
“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4]的確,對于海子的死,任何猜測和解釋都顯得那么蒼白,有人說:“作為詩人海子有作為哲學教員的查海生的自殺,沒有本質的區別。”[5]西川也曾為海子的死總結了7個原因。這里,我并不想對他為什么要自殺作過多的解釋,只想說一下他的死對他的詩歌傳播帶來的一點影響,當然并不是每個詩人死后,他的詩都能廣為人知的,但海子的死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詩歌的傳播。
新詩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
高中6冊語文課本(必修),共42個單元,現代新詩僅4首,加上兩首外國詩歌,算1個單元。只教這幾首詩就想讀寫過關,是極為困難的。怎么辦?我的辦法是,排除障礙,強化讀寫。
首先,創設誘因。在高二上學期,我擠出5課時,讓學生閱讀郭沫若、卞之琳、舒婷、顧城等人的6首新詩(包括朦朧詩),旨在為下學期講授新詩奠定基矗新詩反映的雖然是新生活、新思想、新感情,但理解難度并不亞于古詩。所以有些新詩學生讀后常常茫然不知所云。這時,我于疑難處給學生一一點撥,竭力培養他們的悟性,幫助他們找到理解的門徑。
學生由迷惘朦朧到清晰明白,這是一大進步。他們學到以前沒有學到的知識,自然就產生了求知欲望和濃厚興趣。我趁熱打鐵,介紹一些詩刊、詩報和新詩集讓他們在課余閱讀。這么一來,學生讀詩抄詩,便蔚然成風。
其次,運用淺易詩歌原理,幫助學生排除閱讀障礙。(一)區分物象與意象。物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意象是詩人在知覺基礎上形成的、融入主觀情趣和美學理想的客觀物象的映象;它是詩人構思中最活躍、最基本的因素,是讀詩寫詩入門的向導。比如,自然界里的“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橡樹”、“木棉”等是物象,但在詩歌《致橡樹》里,“凌霄花”、“橡樹”、“木棉”等就是意象,二者不可等同。(二)區分意境與意象。意境與意象是相互關聯而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意境通常指整首詩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而意象只不過是構成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單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構成建筑的磚石、沙子、水泥。意境虛,意象實,二者不可混淆。例如,《礁石》里的意象是“礁石”和“海浪”;而詩中的意境則是表現一個不屈的民族或一個求生存的人的不畏強暴的剛強性格和斗爭精神。(三)理清抒情脈絡。詩歌抒情絲縷與感情發展是一致的。如《就是那一只蟋蟀》,詩人的抒情是由外在到內在、從宏觀到微觀、由民族感受到個人感受,逐層向前發展。把握了感情的起伏變化,抒情脈絡便顯豁分明。(四)熟悉新詩語言。新詩的語言具有多義性、跳躍性、音樂性等特征,講讀時必須闡明。馮文炳的《理發店》,全詩八句,跳躍性大,容量也大。乍一看,詩意似乎凌亂,但補出省略部分詩意就明晰了。“胰子沫”、“人類的理想”、“無線電”是這首詩的意象系統。“胰子沫”是“匠人”用“剃刀”勞動的產物;“人類的理想”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無線電”凈化人們的靈魂。可見,這首詩是勞動的頌歌,表明詩人對真善美的呼喚與追求,暗示心靈美比外觀美更重要。學生懂得了一點淺易的詩歌原理,猶如獵人獲得一支獵槍,漁人獲得一張魚網,再讀其他詩作,就不覺得特別困難了。
第三,指導寫作。歷年高考作文不準寫成詩歌,但并不意味可以取消寫作訓練。因此,我仍把寫詩納入讀寫計劃。學生通過寫詩,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藝術鑒賞水平,培養想像、聯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講讀之后,立即跟上寫作訓練是十分必要的。我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讓學生從寫詠物抒情小詩入手,逐步學會運用集合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復雜感情。一個學期,學生可以在日記里或小作文里練習兩三次。這樣做效果較好。我教的91屆畢業班,在市級以上的報刊上發表了4首小詩。我教的94屆畢業班,僅一年半就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小詩7首。學生陳金琳的《思念的心情》等兩首,在《未來》雜志社詩歌大賽中獲獎,并收入《中國當代青年詩人優秀詩歌遜,由國家出版社出版。去年我教的高中文科班也寫了不少好詩。王俊捷的《也是一種輝煌》就是其中的一首:不是所有的玫瑰都盛開在花園里/山野叢林中的玫瑰/也很爛漫/也很馨香。不是所有的河川都匯入大海/山間的溪流/也有浪花/也很自由奔放。不是所有的墓碑都鐫刻著偉大/平平凡凡的人生/也有閃光/也是一種輝煌。小詩盡管有些稚嫩,但意象鮮明,韻律和諧,首尾一貫,趣味雋永。這些同學,如能在讀寫上繼續下苦功,我想,將來一定能拿出精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