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9 02:23: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斯大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從斯大林看革命與獨裁
斯大林之死給了所有的共產主義國家的領導人一個沉重的教訓——“在人類歷史上曾有許多暴君非常殘酷,但是,他們都是死在刀斧之下,正象他們自己用刀斧掌握政權一樣。”(赫魯曉夫語)[1]
革命政權的建立并不意味著民主制度的來臨,革命尤其是共產主義革命其本質是弱者與窮人的反抗與復仇。為了打倒全副武裝與十項全能的統治者,需要有“狂熱的信念、嚴酷的紀律與極端的行動”,[2]為的是向人性挑戰,泯滅人性中天然的憐憫心與種種道德禁忌。為了伸張正義,不惜讓全世界毀滅!反動派是怎么對付我們的,我們就要加倍償還!“不惜把世界浸泡在血泊之中,要把敵人斬盡殺絕,連他們的孩子也不憐惜……勞動者早已為此付出了代價。”[3]
極端的行為一旦被采用,將形成行動慣性、行為模式與歷史慣例;巨大的權力一旦被渴望復仇的人們所鑄就,將吞噬無數的生命,連革命者也未能逃脫劫難。
革命者一定是獨裁者
顧準說過,“唯理主義者,尤其是革命家們,是革命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唯有堅持“理想”是唯物的,有根據的,同時又是絕對正確的[或者謙虛一些,是組成絕對真理的某個重要部分],他們才心有所安……才能理論與實踐一致地勇往直前。”[4]根據這種特性,可以更進一步地指出,革命者尤其是他們的最高領袖一定是獨裁者。不僅僅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一切言行都是絕對正確的,不容旁人置喙不要說反對;還因為,不掌握絕對的權力來指揮一個以最為狂熱的信念與最為嚴酷的紀律所造就的暴力組織,就不能推翻反動派的統治,更不要說按照自己的理想藍圖對整個社會進行改造了。
這些道理,列寧在其著作《怎么辦?》[5]里已講得很清楚了并且身體力行。共產主義后人要否定斯大林,就刻意隱瞞列寧的這一面,把列寧打扮成為一個溫柔敦厚的民主領袖。其實斯大林的見識與所作所為尤其是外交戰略的頭腦與手腕,都與列寧一脈相承。
評價斯大林分析論文
一、評價原則
在實踐中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以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實踐,是、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貫倡導和身體力行的。在起草和討論“兩論”時,高屋建瓴、以勇于創新的理論品格和大無畏精神,開創性地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否認存在矛盾就是否認唯物辯證法。矛盾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斯大林的錯誤正證明了這一點。有矛盾就有斗爭,只不過斗爭的性質和形式不同于階級社會而已。[1]在我們共產黨人之間,在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社會主義國家政府和人民之間,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共產黨和共產黨之間等存在著矛盾,這是人民內部矛盾。“一個人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就決不應該把人民內部的矛盾同敵我之間矛盾等量齊觀,或者相混淆,更不應該把人民內部的矛盾放在敵我矛盾之上。”[2]由此分析,斯大林的思想和觀點基本上是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雖然其中有些錯誤,但主要方面是正確的,錯誤是次要的。斯大林所犯錯誤屬于人民內部矛盾,需要采取人民內部矛盾的處理方式。基于這樣一個根本立場,“兩論”由此確立了具有卓越政治智慧和強大理論力量的評價原則和方法。
1.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在修改《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時特別加上了這樣一段話:“我們應當用歷史的觀點看斯大林,對于他的正確的地方和錯誤的地方做出全面的和適當的分析,從而吸取有益的教訓。不論是他的正確的地方,或者錯誤的地方,都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種現象,帶有時代的特點。”[3](p65)所謂歷史的觀點,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就是將歷史人物置于其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不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從一定歷史時期的物質經濟生活條件出發,說明其所屬時代政治、哲學和宗教的觀念和歷史事變。
首先,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去看待錯誤。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從自在走向自為的過程。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就是一個探索與前進的過程,其中存在著挫折、失誤和某種暫時的倒退。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曾經起過一定進步作用的剝削階級,總是在很長的時期中犯過無數歷史性的錯誤,而且是反復地一犯再犯才能積累其統治經驗。任何一個民族,不可能不犯錯誤,何況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馬克思主義者應該自覺理解和掌握這一認識規律。勇于正視錯誤和改正錯誤,也是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具備的理論品格。
其次,從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特殊性質中去看待錯誤。“無產階級的專政和以前任何剝削階級的專政,在性質上根本不同。它是被剝削、沒有貧困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專政,是人類歷史上最進步的也是最后一次的專政。這樣的專政,擔負著歷史上最偉大、最困難的任務,面對著歷史上情況最復雜和道路最曲折的斗爭,因而它的工作──正如列寧所說的──也不能不犯很多錯誤。如果有些共產黨人發生驕傲自滿和思想僵化的情形,那么,他們甚至也會重犯過去自己犯過的或者別人犯過的錯誤。”[4]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只是為未來提供宏觀意義和發展方向上的指導,理論與現實間必然存在距離,指導社會主義實踐的,必須是結合本國國情和實際的創新的馬克思主義。因此,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探索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失誤,甚至發生嚴重錯誤。如所說:“因為我們走的是前無古人的道路。我歷來是‘難免論’。斯大林犯錯誤是題中應有之義。赫魯曉夫同樣也要犯錯誤。蘇聯要犯錯誤,我們也要犯錯誤。問題在于共產黨能夠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克服自己的錯誤。”[1]充分認識到犯錯誤的不可避免性與具備自我糾正錯誤的能力、勇氣和信心,對于推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對斯大林的評價論文
摘要:在領導起草《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和《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兩篇文章中,在關于如何評價和對待斯大林及蘇聯經驗問題上,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階級分析的評價原則,運用把握本質、總體評價,一分為二、辯證評價,功過分明、量化評價,區分主次、側重評價,成績錯誤、分別評價等唯物辯證方法,成功解決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評價方法及目的,為后人樹立了光輝典范,為推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關鍵詞:“兩論”斯大林蘇聯經驗評價原則和方法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蘇共20大后,就如何評價斯大林已鄭重作出了結論,表明了我們的態度和立場。其標志就是1956年4月5日和1956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和《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這兩篇文章是根據的提議,中央政治局組織撰寫,以人民日報編輯部的名言發表的。文章起草過程中,始終給予了高度重視,多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或擴大會議進行討論和修改。“兩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在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中仍然存在著矛盾的重要論點,并對矛盾性質的區分和不同性質矛盾的轉化作了論述。[1]這一重大理論突破,為科學確立評價斯大林及蘇聯經驗的原則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也為后人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提供了具有實踐意義的法則和標準。《建國以來文稿》第6集收入了審閱兩篇文章三、四、五、六稿時的批語和許多修改意見。后來,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也多次談到對斯大林及蘇聯經驗的評價及其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意義。這些重要言論和評價盡管不可避免地具有時代特點和時代局限性,但是,評價歷史人物的理論態度以及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和原則,永遠閃耀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芒,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光輝典范。
20世紀末蘇東劇變,西方敵視社會主義的勢力趁機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行大肆抵毀,尤其是戈爾巴喬夫時期對斯大林的妖魔化,給予西方以極好的惡毒攻擊20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蘇聯社會主義的口實。我國學術界在蘇聯劇變研究問題上,關于對斯大林的評價也出現了一些分歧,有些分歧還比較嚴重。值此十月社會主義革命90周年到來之際,認真學習評價斯大林及蘇聯經驗的理論品格以及原則、方法和意義,對于深入探究蘇聯劇變根源和記取教訓,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評價原則
在實踐中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以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實踐,是、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貫倡導和身體力行的。在起草和討論“兩論”時,高屋建瓴、以勇于創新的理論品格和大無畏精神,開創性地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否認存在矛盾就是否認唯物辯證法。矛盾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斯大林的錯誤正證明了這一點。有矛盾就有斗爭,只不過斗爭的性質和形式不同于階級社會而已。[1]在我們共產黨人之間,在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社會主義國家政府和人民之間,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共產黨和共產黨之間等存在著矛盾,這是人民內部矛盾。“一個人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就決不應該把人民內部的矛盾同敵我之間矛盾等量齊觀,或者相混淆,更不應該把人民內部的矛盾放在敵我矛盾之上。”[2]由此分析,斯大林的思想和觀點基本上是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雖然其中有些錯誤,但主要方面是正確的,錯誤是次要的。斯大林所犯錯誤屬于人民內部矛盾,需要采取人民內部矛盾的處理方式。基于這樣一個根本立場,“兩論”由此確立了具有卓越政治智慧和強大理論力量的評價原則和方法。
斯大林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比較研究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9.1;A8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5254(2000)03—0005—04
斯大林鄧小平是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兩個劃時代人物,他們的經濟建設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共同富裕”是他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和研究他們這個思想,對于我們深入領會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斯大林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認識和理解
如何認識和理解共同富裕直接關系到如何進行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斯大林鄧小平在努力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實踐中所采取的種種不同做法除了國情不同導致做法相異外,認識和理解方面的差異乃是問題主要所在。
1、社會主義不是貧窮,而是要消滅貧窮,實現共同富裕。1934年,斯大林在黨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關于蘇共(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中說:“社會主義不是要大家貧困,而是要消滅貧困,為社會全體成員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注:《斯大林選集》第337頁。)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使全體人民擺脫貧窮,實現共同富裕。事隔半個世紀,鄧小平在我國進行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又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3~64頁。),“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然而,斯大林鄧小平對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認識卻不一樣,斯大林的共同富裕思想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色彩,他反對“社會主義可以在貧苦生活的基礎上用稍許拉平各人物質生活狀況的方法鞏固起來”(注:《斯大林選集》第375頁。),卻沒有反對對富裕的拉平。事實上,斯大林始終無法用他的方式去實現共同富裕,因為他的方式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鄧小平不同意這類思想,認為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而應該是保持著差異的富裕,旗幟鮮明地反對在共同富裕問題上的均衡論哲學。1986年他在會見新西蘭外賓時說,“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5頁。),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使他深有感觸:“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人民生活永遠改善不了,積極性永遠調動不起來。”(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7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商品經濟階段,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勞動態度始終受著物質利益影響和支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能離開這個事實去侈談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共同富裕與平均主義是格格不入的。搞平均主義實現不了共同富裕,而只能是有害于共同富裕的實現。地區發展不平衡和人的能力差異決定著分配差異,無視這種差異的客觀存在會直接挫傷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必需人民群眾的積極參加,否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不能成功的。鄧小平這些思想,深刻體現了他的辯證求實精神。
試評斯大林的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
【關鍵詞】蘇聯農業/集體化/歷史意義/深刻教訓/啟示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4799(2001)05-0011-07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代。在當時蘇俄小農經濟占優勢的條件下,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成為擺在蘇聯共產黨人面前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在列寧逝世之后,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中央大力推進了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這一運動始于1929年下半年,經過四年多的時間,到1933年基本上完成。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道路大致可概括為:在很短的時期內,通過群眾運動的方式,用行政命令將農民使用的土地集中起來,組成勞動組合式集體農莊。消滅富農階級。國家還通過組織機器拖拉機站,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派工人下鄉,向農村增派管理干部,提高農民文化與技術水平,加強對農莊的領導。以期在不長的時間內實行農業集體化。它是蘇聯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同時,對個體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千百萬個體農戶向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轉變的偉大運動。斯大林領導的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曾付出高昂的代價,但也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豐富經驗與教訓。分析和研究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的實踐,總結其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對于我們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斯大林大力推進農業全盤集體化的起因
1.為了擺脫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及其戰爭的威脅,是迫使斯大林推進農業集體化的重要外因
試評斯大林的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
【內容提要】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第一次開創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蘇聯農業的發展,為迅速改變當時蘇聯內外交困的被動局面,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當時推進農業全盤集體化的條件是不成熟的,它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展開的一場過早過急過快的運動,曾付出高昂的代價,留下深刻的教訓。分析和研究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總結其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對于我們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蘇聯農業/集體化/歷史意義/深刻教訓/啟示
【正文】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代。在當時蘇俄小農經濟占優勢的條件下,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成為擺在蘇聯共產黨人面前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在列寧逝世之后,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中央大力推進了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這一運動始于1929年下半年,經過四年多的時間,到1933年基本上完成。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道路大致可概括為:在很短的時期內,通過群眾運動的方式,用行政命令將農民使用的土地集中起來,組成勞動組合式集體農莊。消滅富農階級。國家還通過組織機器拖拉機站,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派工人下鄉,向農村增派管理干部,提高農民文化與技術水平,加強對農莊的領導。以期在不長的時間內實行農業集體化。它是蘇聯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同時,對個體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千百萬個體農戶向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轉變的偉大運動。斯大林領導的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曾付出高昂的代價,但也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豐富經驗與教訓。分析和研究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的實踐,總結其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對于我們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斯大林大力推進農業全盤集體化的起因
1.為了擺脫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及其戰爭的威脅,是迫使斯大林推進農業集體化的重要外因
斯大林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理論研究
【英文標題】OnStalin’sTheoryofRelationshipbetweenWorldEconomyandPolitics
【內容提要】在當代國際問題研究中,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曾作過精辟的論述。斯大林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心”與“外圍”的研究,二是對兩大不同社會制度的研究。斯大林的研究,既以其有價值的方面豐富了列寧的思想,也有其不足的方面,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英文摘要】Relationshipbetweenworldeconomyandworldpoliticshasalwaysbeenthefocusofmanyscholars.ItisarecurrentthemeamongremarkableMarxistauthors,too.Stalin’sresearchonthisissueincludestwopoints.Theyare,thestudyof"thecenter"and"theperiphery",andthestudyofthetwosocialsystems.TheauthorpointsoutthatStalin’sresearchfindingshaveenrichedLeninism,butarenotwithoutlimitations,andthattheselimitationshaveleftprofoundlessonsforustodrawon.
【關鍵詞】斯大林/世界經濟與政治/“中心”與“外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Stalin/worldeconomyandpolitics/"center"and"periphery"/capitalism/socialism
【正文】
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大系統。它所涵蓋的內容極為豐富,所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所包含的行為主體也多種多樣。列寧在對壟斷資本主義的考察中,對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關系作了科學的探討,寫下了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的名著——《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斯大林堅持和捍衛了列寧的思想,對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中最基本的矛盾方面,即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矛盾,以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作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重要論點,豐富了列寧的思想,對后人認識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斯大林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理論研究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3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420(2001)01-0051-08
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大系統。它所涵蓋的內容極為豐富,所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所包含的行為主體也多種多樣。列寧在對壟斷資本主義的考察中,對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關系作了科學的探討,寫下了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的名著——《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斯大林堅持和捍衛了列寧的思想,對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中最基本的矛盾方面,即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矛盾,以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作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重要論點,豐富了列寧的思想,對后人認識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中的“中心”與“外圍”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斯大林第一次明確地把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國家之間的關系稱作“中心”與“外圍”的關系。“中心”意即“歐洲資本主義”,“外圍”意即“歐洲資本主義所賴以生存的各殖民地”[1](P185)。“中心”與“外圍”的關系,就是歐洲資本主義與它的殖民地在經濟上存在的掠奪與被掠奪的關系,在政治上存在的危機與革命的關系。斯大林根據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關系發展、變化的事實,以對帝國主義的內外矛盾的全面揭示為基礎,分析了“中心”與“外圍”的關系。
(一)對“中心”與“外圍”矛盾的分析
斯大林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評析論文
【內容提要】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第一次開創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蘇聯農業的發展,為迅速改變當時蘇聯內外交困的被動局面,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當時推進農業全盤集體化的條件是不成熟的,它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展開的一場過早過急過快的運動,曾付出高昂的代價,留下深刻的教訓。分析和研究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總結其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對于我們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蘇聯農業/集體化/歷史意義/深刻教訓/啟示
【正文】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代。在當時蘇俄小農經濟占優勢的條件下,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成為擺在蘇聯共產黨人面前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在列寧逝世之后,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中央大力推進了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這一運動始于1929年下半年,經過四年多的時間,到1933年基本上完成。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道路大致可概括為:在很短的時期內,通過群眾運動的方式,用行政命令將農民使用的土地集中起來,組成勞動組合式集體農莊。消滅富農階級。國家還通過組織機器拖拉機站,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派工人下鄉,向農村增派管理干部,提高農民文化與技術水平,加強對農莊的領導。以期在不長的時間內實行農業集體化。它是蘇聯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同時,對個體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千百萬個體農戶向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轉變的偉大運動。斯大林領導的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曾付出高昂的代價,但也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豐富經驗與教訓。分析和研究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的實踐,總結其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對于我們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斯大林大力推進農業全盤集體化的起因
1.為了擺脫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及其戰爭的威脅,是迫使斯大林推進農業集體化的重要外因
成功與失誤:斯大林社會主義國家思想及其實踐——讀史札記
【關鍵詞】斯大林/蘇聯共產黨/社會主義國家思想/實踐
【正文】
〔中圖分類號〕A3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01)02-0001-05
(一)
1936年,斯大林在《關于蘇聯憲法草案》的報告中宣布:在蘇聯“所有的剝削階級都消滅了。”“我們蘇聯社會已經做到在基本上實現了社會主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者又稱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的制度。”于是,在蘇共中發生了關于社會主義國家問題的爭論。當時,蘇共黨內有人提出:蘇聯的剝削階級已被消滅,社會主義已經基本建立起來,為什么不促使國家消亡呢?1939年,斯大林《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關于聯共(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中,對這個問題專門作了回答。他認為,恩格斯是說過,國家作為全社會的真正代表所采取的第一個行動,即把生產資料變為公共財產這一行動,將是它以國家資格所采取的最后一次獨立行動。那時,國家政權對社會關系的干涉,便會逐漸成為多余的東西而自行停止。對人的管理將被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指導所代替。國家不是“被廢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但是,恩格斯的這個觀點是以社會主義大致同時地在一切國家或大多數國家中獲得勝利為前提的。然而,現在的事實是,社會主義在單獨一個國家中獲得勝利,這個國家還受著資本主義的包圍和由此產生的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種種危險。因此,不應當忽視這樣的事實而照搬恩格斯的觀點,那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實質的。所以,以斯大林為首的蘇共,從客觀實際出發,明確而正確地提出,在蘇聯,不僅應當堅持和鞏固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而且應當堅持和鞏固馬列主義政黨在國家政權中的領導地位。同時,蘇維埃國家,還應當總結蘇維埃政權建設的經驗,使國家形式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應當說,斯大林的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符合實際的。這是斯大林和蘇共對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大貢獻。如果當時斯大林和蘇共不實現這一理論與實踐上的突破,不建設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強大國家政權,蘇聯的社會主義早就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