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03:53: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孫中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孫中山的社會主義思想
[摘要]作為二十世紀站在時代前列的第一位偉大人物,孫中山對社會主義進行了一系列的評述,并大力主張和倡導社會主義,這為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起到了重大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孫中山社會主義思想
早在十九世紀末,孫中山第一個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始終不渝繼承孫中山偉大事業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無數革命先烈和多少仁人志士為之犧牲、不懈奮斗的祈盼和夢想。孫中山的偉大思想無疑是照耀中華民族沖破漫長專制和黑暗的第一縷陽光。就明確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要繼承。作為二十世紀站在時代前列的第一位偉大人物,孫中山的偉大思想顯然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汲取。孫中山的社會主義思想,就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深刻的啟迪。
在十月革命前,孫中山就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深刻把握世界文明進步的歷史潮流,一再高度評價馬克思主義,表示要實行社會主義。1912年,他發表題為《社會革命說》的演說,宣稱“今吾國之革命,乃為國利民福革命。擁護國利民福者,實社會主義,故欲鞏固國利民福,不可不注重社會問題。”[1]同年10月14日至16日,孫中山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總部發表《社會主義之發生與派別》的演講,更是盛贊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正是因為在孫中山這樣一位具有重大影響的政治領袖的極力倡導下,社會主義思潮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為中國的思想理論界注入新鮮血液,從而為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準備了充分的思想認識條件。
孫中山認識到“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2]為之,他提出“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3]辛亥革命后,孫中山一度認為以民族主義、民權主義為中心內容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已經完成,今后應大力開展以民生主義為重點的社會革命。這也是孫中山多次論及和大力稱頌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
孫中山認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民生主義的歸宿。1919年孫中山在《論三民主義》一文中,詳細闡述了民生主義的內涵。孫中山痛感“為資本家者,只知機器之為利,而不恤社會之被害也”,中國之行民生主義,即所以“消弭社會革命于未然也。”[4]故“民生主義者,即社會主義也。”[5]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關于民生主義之說明》,針對黨內外一些人把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的傾向,他指出:“本黨既服從民生主義,則所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集產主義’,均包括其中”[6],本黨同志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產主義與民生主義毫無沖突,不過范圍有大小耳。”[7]1924年8月,孫中山在演講中說:“我現在就是用民生二字,來講外國近百十年來所發生的一個最大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社會問題,故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8]孫中山說,我們的民生主義,“目的就是要把社會上的財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也就是共產主義,不過辦法各有不同。”[9]孫中山認為,推翻滿清政府,民族主義已達,改良專制政治,民權主義已伸,“至于民生主義,非以社會主義行之,不能完全。”我們“實行民生主義,而以社會主義為歸宿,俾全國之人,無一貧者,同享安樂之幸福,則仆之素志也。”[10]
孫中山全傳讀后感范文
當每次翻開這本書時,我就會想起歷史課本上所講的:孫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中國人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我就不由得在心中對這位偉人產生無比的尊敬。孫中山先生從小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少年時期便漂泊海外,但這并沒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接觸了更多的新知識、新思想,胸中燃燒著不息的改革熱情,為他走上革命道路鋪就了堅實的道路。孫中山先生傳奇的一生是我們永遠學習的目標和不竭的動力。
從書中我了解到孫中山先生出生貧苦,他幼年時已對農民的痛苦境遇和要求,有著較深刻的了解與切身感受,使他后來對廣大受壓迫農民的苦難深表同情,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這樣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我對此印象十分深刻,他從小就有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和遠大的報復,值得我們后輩永遠的學習,在現在這種國際形勢十分復雜和嚴峻的時刻,我們更多的人應該有這種憂國憂民的意識和為祖國奮斗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的祖國才能繁榮富強,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孫中山十歲到私塾念書,對當時死板的教育很是不滿,有個參加過太平天國革命的老戰士馮爽觀,時常在村中孫中山住屋門前的大榕樹下,為孩子們講述震撼清王朝的洪(秀全)、楊(秀清)的故事。當他繪聲繪色地講到金田起義、定都南京、打破江南江北清軍大營和逼得曾國藩投水自殺時,孩子們個個眉飛色舞。童年的孫中山對洪、楊等農民起義的革命故事,發生了極大興趣,久聽不倦,每每聽得出神。太平天國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清朝統治者的猙獰面目,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埋下了革命思想的種子。
記得書中講到,孫中山先生12歲時隨哥哥孫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奧蘭尼中學,全校的教師只有一個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國人,他們用英語進行教學。孫中山聽不懂老師的話,更不認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沒有因此而氣餒,認真學英文,最后他把英、漢兩種語言相對地比較,英語較好學。他發現,英語有26個字母,由26個字母組成各種各樣的單詞。學校開設的課程是上私塾時所沒有的,這些課程大大地激發了他學習的積極性。在三年以后,孫中山畢業了,他的英語語法課獲得了全校第2名!后來他又到了奧阿厚書院讀書,在學校一直是優等生。由于哥哥孫眉擔心孫中山會變成一個洋人,就迫使他離開檀香山,回到翠亨村,這時他已經是一個17歲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識、新思想,胸中燃燒著改革的熱情。他一面幫助家人做些農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傳社會改革,抨擊腐敗的中國政治和落后的社會習俗。孫中山先生的這種在逆境中不氣餒,反而爆發出更加強勁的動力,在逆境中越斗越勇的精神,更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學習,現代生活的步伐越來越快,面對的壓力和挑戰與日俱增,我們在生活中難免碰的這樣那樣的挫折,我們要牢記孫中山先生的故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從中不短的激勵自己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深深體會到了中國早期革命先烈者的勇敢和不屈的精神,它使我深刻的認識到了:孫中山先生——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創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大總統,推翻清政府第一大功臣!他自幼便有超出凡人的智慧,他生在清朝末的一個貧苦人家,卻有著革命的強烈意識,讓人驚嘆!他不信鬼神只信科學得精神讓人不可思議!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學習西方文化長知識,多見識的一個青年.他雖然多次武裝起義失敗了,但他不灰心,在南昌起義中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名人也有失誤的時候,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在統一中國后孫中山先生輕信袁世凱,把總統之位讓給了他,革命果實被竊取了,孫中山先生又開始討袁護國活動。粉碎了袁世凱的皇帝夢后,孫中山又奮起斗軍閥。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后,為求統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盡瘁,為革命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一聲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但在失敗中,他仍能獲得巨大的成功,他在失敗和成功的辨證統一中,鑄就了自己的人格。他有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奮的堅強斗志、永不停頓的進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他生而為民,死亦為民。他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是一個偉大的人。
讀完這本書使我感慨萬千,在孫中山先生那樣艱苦的時期,但他卻做出這樣偉大的成就,使的我們這些中華民族的后代永遠崇敬。這本書使我深刻的認識了這位中國革命的先驅者,這位值得學習一輩子的偉人,這就是孫中山先生,這就是孫中山先生留給我們的遺產。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為平民,死為平民,在平凡中見偉大。讀完《孫中山全傳》以后,我越來越感覺到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他的最偉大之處在于他的“博愛”和“天下為公”。我決心:一定要向他學習,刻苦學習,將來把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生活水平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把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為自己的責任,把中華民族走在世界的前端作為自己的目標,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為現代化的中國付出所有光和熱的中國人。
孫中山與西藏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近代以來,西藏地方危機重重,如何維護西藏地方的穩定與統一,是孫中山必須深入思考的緊迫問題。民國建立后,針對岌岌可危的西藏形勢,孫中山積極提倡民族平等與團結,倡導五族共和,在當時發揮了積極作用。1924年,孫中山又倡導新三民主義,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內的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并提出扶助弱小民族,允許民族自決,這是解決西藏問題的根本之策,之后也為南京國民政府所繼承。同時,孫中山也擬定了在西藏地區修建鐵路,開發農牧、礦產資源,進行移民墾荒的規劃,以鞏固國防,發展西藏地方經濟。
【摘要題】近代人物
【關鍵詞】孫中山/西藏/五族共和/三民主義/鐵路
【正文】
孫中山(1866-1925年)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一生致力于民主主義革命。早年立志救國,呼吁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建立后,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但是,由于形勢所迫,于1912年4月1日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上臺后,陰謀復辟帝制,破壞共和。相繼執政的北洋軍閥,則爭權混戰,國家依舊內亂外侮、民不聊生。孫中山目睹現實,心懷憂憤,不斷尋找救國的方法,晚年在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提出新三民主義,全面闡述了他的革命主張和建國綱領。
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面對嚴峻的邊疆形勢,孫中山也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始終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并積極籌劃對策。早在1891年,他在《農功》中就指出:“俄國移民開墾西北,其志不小。我國與彼屬毗連之地,亦亟宜造鐵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注:《孫中山全集》[C]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頁。)針對我國西北邊疆的形勢,提出了相應對策。1894年,他又上書李鴻章呼吁政府,“治我軍實,保我藩邦”,(注:《孫中山全集》[C]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5頁。)希望政府保疆衛土,維護國家統一。為了警示國人,1899年,孫中山又編寫了反映當時我國疆域形勢的《支那現勢地圖》,繪出疆界、鐵路、山原等,在跋文中,敘述了輿圖的重要性,并在文中建議修筑通往西藏的鐵路,以鞏固國防。中華民國建立后,面對岌岌可危的西藏形勢,孫中山倡導五族共和,團結廣大心向祖國的藏族同胞,對緩和西藏緊張的局勢發揮了積極作用。由于列強的步步侵略,以及俄國十月革命、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晚年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開始倡導新三民主義,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內的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并提出扶助弱小民族,允許民族自決,這些主張也是解決西藏問題的根本之策。此外,孫中山也擬定了在西藏地區修建鐵路,開發農牧、礦產資源,進行移民墾荒的規劃,以鞏固國防,發展西藏地方經濟,建設西藏。這些政策主張,以后為南京國民政府所繼承。
小議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
摘要: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是在吸收借鑒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繼承儒家思想中的合理養分,結合中國現實國情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包括四大民權學說、權能分治思想和地方自治制度等基本內容。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雖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空想性,但又具有極大的先進性和創造性.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仍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孫中山直接民權權能分治地方自治
直接民權思想是孫中山民權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孫中山一生的奮斗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共和國。
研究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對于我(i7今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任何一種政治學說的形成,總是以某些特定的先行思想資料作為它的前提。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也是在繼承民族歷史遺產,借鑒學習西方學說,進行理論再創造的結果。
孫中山to至12歲期間,在村塾讀書,接受了系統的儒學教育,濡家思想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民為貴,社傻次之,君為輕”的政治觀念,“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為邦本”的思想言論,使孫中山認為“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①使孫中山認識到那些暴虐無道的“獨夫”。人民應該去反抗他。應該承認,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對孫中山后來直接民權思想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面對近代中國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孫中山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孫中山自投身革命之日起,就堅決主張廢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人民從“專制的奴隸”變成“國家的主人”。1894年他在興中會誓詞中提出了“建立合眾政府”的主張,在中國首先舉起以民權代替君權、以共和代替專制的革命旗幟。他對清朝專制主義的腐朽進行了強烈的譴責,認為它“茶毒蒼生”,“‘暴過虎狼”,無論國事民事,“百姓均無發言權或與聞權”,秦以來“視國家為一人之產業”的專制暴政,發展到清代,達到了“自古未有若斯之酷”的地步②。對于這種腐敗透頂的封建專制制度,孫中山認為這是最大的禍害,必須徹底鏟除。
孫中山社會主義思想論文
[摘要]作為二十世紀站在時代前列的第一位偉大人物,孫中山對社會主義進行了一系列的評述,并大力主張和倡導社會主義,這為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起到了重大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孫中山社會主義思想
早在十九世紀末,孫中山第一個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始終不渝繼承孫中山偉大事業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無數革命先烈和多少仁人志士為之犧牲、不懈奮斗的祈盼和夢想。孫中山的偉大思想無疑是照耀中華民族沖破漫長專制和黑暗的第一縷陽光。就明確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要繼承。作為二十世紀站在時代前列的第一位偉大人物,孫中山的偉大思想顯然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汲取。孫中山的社會主義思想,就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深刻的啟迪。
在十月革命前,孫中山就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深刻把握世界文明進步的歷史潮流,一再高度評價馬克思主義,表示要實行社會主義。1912年,他發表題為《社會革命說》的演說,宣稱“今吾國之革命,乃為國利民福革命。擁護國利民福者,實社會主義,故欲鞏固國利民福,不可不注重社會問題。”[1]同年10月14日至16日,孫中山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總部發表《社會主義之發生與派別》的演講,更是盛贊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正是因為在孫中山這樣一位具有重大影響的政治領袖的極力倡導下,社會主義思潮開始在中國廣為傳播,為中國的思想理論界注入新鮮血液,從而為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準備了充分的思想認識條件。
孫中山認識到“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2]為之,他提出“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3]辛亥革命后,孫中山一度認為以民族主義、民權主義為中心內容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已經完成,今后應大力開展以民生主義為重點的社會革命。這也是孫中山多次論及和大力稱頌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
孫中山認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民生主義的歸宿。1919年孫中山在《論三民主義》一文中,詳細闡述了民生主義的內涵。孫中山痛感“為資本家者,只知機器之為利,而不恤社會之被害也”,中國之行民生主義,即所以“消弭社會革命于未然也。”[4]故“民生主義者,即社會主義也。”[5]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關于民生主義之說明》,針對黨內外一些人把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的傾向,他指出:“本黨既服從民生主義,則所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集產主義’,均包括其中”[6],本黨同志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產主義與民生主義毫無沖突,不過范圍有大小耳。”[7]1924年8月,孫中山在演講中說:“我現在就是用民生二字,來講外國近百十年來所發生的一個最大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社會問題,故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8]孫中山說,我們的民生主義,“目的就是要把社會上的財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也就是共產主義,不過辦法各有不同。”[9]孫中山認為,推翻滿清政府,民族主義已達,改良專制政治,民權主義已伸,“至于民生主義,非以社會主義行之,不能完全。”我們“實行民生主義,而以社會主義為歸宿,俾全國之人,無一貧者,同享安樂之幸福,則仆之素志也。”[10]
孫中山林學思想研究思考
摘要: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長達數十年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完整的林學思想,其林學思想核心為政府管理森林,人工造林為該思想前提,發揮森林防護作用為該思想要素,國家經營森林生產為該思想目的。
一、倡導人工營造森林
由于農民家庭生活環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孫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樹方法。特別是兄長孫眉在檀香山以農、林、牧業發家致富,也給孫中山以一定的影響。1883年,時年17歲的孫中山從檀香山回國時攜帶酸豆樹籽種在自家院內,現這棵百年老樹已是郁郁蔥蔥,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孫中山人工造林實踐的出發點。1890年,孫中山開始著手在家鄉籌備人工造林,他對廣東香山無林區進行了初步調查,提出要將香山東南一帶“禿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為薪”。面對當地農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種植林木的愚昧無知狀況,他利用假期,在家鄉種植桑樹,為父老鄉親提供樣板,居然初見成效。
孫中山在香山倡導植樹時,又上書清朝官吏,推薦自己制定的植樹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區,開河種樹”。2、“其余花果草木,審察土宜,于隙地廣行栽種”。3、及時預防“谷蟊木蠹”。(2)至此,孫中山完成了第一個植樹造林方案。
1915年,為提高全民植樹意識,統一全國人工植樹時間,孫中山建議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獲得贊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法定的植樹造林節日。1916年,孫中山視察紹興,大聲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為一位日理萬機的革命家,孫中山能夠隨時隨地倡導人工植樹造林,親自參加人工植樹活動,制訂人工造林計劃,提倡設立國家植樹節,這充分體現了他對人工植樹造林的重視,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二、政府設立林業管理機構
孫中山先生林業思想論文
1、倡導人工營造森林
由于農民家庭生活環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孫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樹方法。特別是兄長孫眉在檀香山以農、林、牧業發家致富,也給孫中山以1定的影響。1883年,時年17歲的孫中山從檀香山回國時攜帶酸豆樹籽種在自家院內,現這棵百年老樹已是郁郁蔥蔥,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孫中山人工造林實踐的出發點。1890年,孫中山開始著手在家鄉籌備人工造林,他對廣東香山無林區進行了初步調查,提出要將香山東南1帶“禿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為薪”。面對當地農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種植林木的愚昧無知狀況,他利用假期,在家鄉種植桑樹,為父老鄉親提供樣板,居然初見成效。
孫中山在香山倡導植樹時,又上書清朝官吏,推薦自己制定的植樹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區,開河種樹”。2、“其余花果草木,審察土宜,于隙地廣行栽種”。3、及時預防“谷蟊木蠹”。(2)至此,孫中山完成了第1個植樹造林方案。
1915年,為提高全民植樹意識,統1全國人工植樹時間,孫中山建議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獲得贊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1個國家法定的植樹造林節日。1916年,孫中山視察紹興,大聲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為1位日理萬機的革命家,孫中山能夠隨時隨地倡導人工植樹造林,親自參加人工植樹活動,制訂人工造林計劃,提倡設立國家植樹節,這充分體現了他對人工植樹造林的重視,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2、政府設立林業管理機構
早在1890年,孫中山就呼吁成立農學會,作為林學理論研究機構。時隔不久,他在廣州正式成立農學會。作為秘密革命機關的農學會,在進行革命活動時,也考察了外國農林事業,研究近代林學理論。盡管數年后農學會被清廷破壞,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1個林學研究機構。
孫中山民權政治探究論文
【摘要】民權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核心。孫中山借鑒外國經驗并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提出了自己的民權政治思想。從理論上看,孫中山在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了推翻專制統治、用權能區分理論來處理人民與政府關系等基本設想;從政體設計上看,孫中山主張五權憲法和地方自治,并提出革命程序論。孫中山的民權政治思想推動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建構進程,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這些理論也存在一些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色彩,沒能帶領中國進入現代化的國家行列。
【關鍵詞】孫中山;民權;政治
作為我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而作為三民主義的核心,民權主義有一個發展過程。在舊民主主義時期,他的民權思想可以概括為“以國民革命為手段,推翻作為惡劣政治之根本的封建專制制度,代之以平等、民治的共和國,并在民主立憲的原則上規劃出相應的政體。”[1]和十月革命后,孫中山的民權主義進一步完善,內容可以概括為民權原理和政體設計兩部分。
一、孫中山民權政治的基本內容
(一)民權原理
首先,民權主義的理論基礎是自由、平等、博愛。孫中山在國外期間對歐美國家的資產階級著作曾做深入研究,認識到西方思想的先進之處。他十分推崇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在光緒三十二年頒布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中,提出“國體民生尚當與民變革,雖經緯萬端,要其一貫之精神則為自由、平等、博愛”。到了晚年,更較為系統地研討這一理論基礎,謂“自由、平等、博愛是根據于民權,民權又是由于這三個名詞然后才發達。所以我們要講民權,便不能不先講自由、平等、博愛這三個名詞”。
孫中山民權政治研究論文
【摘要】民權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核心。孫中山借鑒外國經驗并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提出了自己的民權政治思想。從理論上看,孫中山在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了推翻專制統治、用權能區分理論來處理人民與政府關系等基本設想;從政體設計上看,孫中山主張五權憲法和地方自治,并提出革命程序論。孫中山的民權政治思想推動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建構進程,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這些理論也存在一些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色彩,沒能帶領中國進入現代化的國家行列。
【關鍵詞】孫中山;民權;政治
作為我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而作為三民主義的核心,民權主義有一個發展過程。在舊民主主義時期,他的民權思想可以概括為“以國民革命為手段,推翻作為惡劣政治之根本的封建專制制度,代之以平等、民治的共和國,并在民主立憲的原則上規劃出相應的政體。”[1]和十月革命后,孫中山的民權主義進一步完善,內容可以概括為民權原理和政體設計兩部分。
一、孫中山民權政治的基本內容
(一)民權原理
首先,民權主義的理論基礎是自由、平等、博愛。孫中山在國外期間對歐美國家的資產階級著作曾做深入研究,認識到西方思想的先進之處。他十分推崇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在光緒三十二年頒布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中,提出“國體民生尚當與民變革,雖經緯萬端,要其一貫之精神則為自由、平等、博愛”。到了晚年,更較為系統地研討這一理論基礎,謂“自由、平等、博愛是根據于民權,民權又是由于這三個名詞然后才發達。所以我們要講民權,便不能不先講自由、平等、博愛這三個名詞”。
孫中山的社會主義思想論文
緒言:研究本課題的一些認識
孫中山逝世后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從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到信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歷史學者,都一直對孫中山給予很高的評價,并對他抱有極大的敬意。但只要稍加留意便可覺察,這種情況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即對于孫中山的評價和敬意,基本上是針對他的歷史功績而發的。孫中山學說被視為珍貴的精神遺產,主要也是著眼于它的歷史作用。至于說到孫中山學說的現實意義,即在當今現實社會中的價值表現或積極作用,除卻愛國主義和革命精神這一類具有超越時代美德屬性的抽象思想范疇外,則往往遭到漠視。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如下觀點所支配:孫中山是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中國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他的基本主張不脫為提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構想,而在中國大陸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之后,這些思想主張較之南轅北轍,更是落伍和過時的了。
孫中山學說被漠視的這種情況,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了一些改變。""結束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宣布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及有關做法,而提出了全黨全國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任務和改革開放的方針。這樣,人們在更新思想和社會實踐過程中越來越發現,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去和現在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在孫中山學說特別是他的經濟學說里已多少有所闡發或作過探索,且于其中不乏其知灼見;即使今天中國的現實條件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他的思想主張依然具有重要的啟迪、借鑒甚至繼承的意義。因此,孫中山的經濟學說日益成為歷史學者所矚目的研究課題,有些省區和城市甚至在制訂建設規劃時也企圖從《實業計畫》這類著作中汲取養料。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孫中山學說中那些具有現實價值的思想見解,從性質上說,僅屬于與社會主義相敵對的思想體系中某些可資利用的合理因素呢,還有和社會主義確有相通之處?
讀者們只稍瀏覽一下海峽兩岸出版的孫中山全集本,便不難發現,孫中山本人坦然承認自己服膺社會主義、論及關于社會主義的問題在書中占據了極大的篇幅。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除歐美和日本少數學者曾對此發表一些評論外,在中國卻絕少有人進行過研究,尤其是專門的、客觀的研究。其所以如此,實為中國的政治現實情況使然。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政壇壁壘分明,社會主義與反社會主義兩種勢力尖銳對立,知識分子也隨之有明確的政治分野。那些持有反共立場的研究者,一貫視社會主義若洪水猛獸,故不愿讓社會主義的"異端邪說"來玷污"國父"的崇高形象;而不少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則向來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正統,也不肯承認"資產階級革命家"能有社會主義思想。盡管雙方的立場截然相反,在評價孫中山時盡量避而不談他的社會主義卻是相當一致的。似此情形,顯然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并不相容。
研究歷史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出發點,這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把握客觀的歷史事實,來源于對經過認真審查的歷史資料的充分占有。而當把歷史人物(包括孫中山在內)的思想作為研究對象時,其本人所曾發表的言論文字,自然是研究者首先應予高度重視的第一手史料(雖還不只限于這方面的史料)。研究中有時也可能發現這類史料與其本人的思想實際并不完全相符的情況,例如故意偽裝或欺騙,又或缺乏自知之明等等;但研究者在否定這些第一手史料時,則須作出富有說服力的證明。應該承認,有不少嚴肅的史學工作者是做到了這一點的。而最難以令人信服的一種研究現象是,對被研究者直接提供的大量言論文字不屑一顧,對其客觀具體的思想實際也視而不見,而是依憑某些先入為主的理論原則或把某些權威人士的論說當作套語,通過理論邏輯的推演,輔以剪裁史料、閹割史實來得出結論。老實說,這根本不是研究過程所需的科學抽象,而是一種變相的唯心主義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