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5:39: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討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討論

病例討論制度



一、臨床病例(臨床病理)討論

(一)選擇適當的住院、出院,死亡病例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臨床病例(病理)討論會。討論率(含會診)應達出院病人的15%以上。

(二)臨床病例(病理)討論會可以單科進行,亦可多科聯合舉行。有病理檢查的病例,可邀請病理科醫師參加。

(三)舉行臨床病例討論會,主持科室要事先做好準備,將有關材料加以整理,盡可能寫出書面摘要,事先發給與會人員,以便做發言準備。

(四)臨床病例討論會由主治科的科主任或主治醫師主持,負責介紹和解答有關病情、診斷、檢查、治療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分析意見(病歷由住院醫師報告)。會議結束時主持人應做總結,主持科室要做好記錄,及時整理,歸入病案。

查看全文

數學課堂討論探討論文

一、討論小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討論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討論,或者是前后排的學生討論,這樣可能導致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強,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弱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性格、興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組,分組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而且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每組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應兼顧,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同時教師可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每個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發展。

二、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專家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為此,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三、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查看全文

歷史討論法教學探討論文

討論法作為一種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的教學方法,為不少教育研究者所提倡。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本文將結合中學歷史教學實際,對討論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對討論法的誤解

最近十來年在對素質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嘗試有利于學生能力提高的各種方法,討論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爾澄老師曾就“三國鼎立”一課和“隋朝大運河的開鑿”等問題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各地中學歷史教師還組織了對“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評價康熙”、“美國西進運動的影響和作用”、“如何看待壟斷”等問題的討論。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就大多數中學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有效實施討論法教學的十分罕見。除了歷史課教學內容繁重,討論法所需時間較多而難以采納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對討論法的誤解。分析如下:

一是將簡單問答當做討論。一位有多年教齡的教師一次上課后總結說,該節課采用了討論法。而實際上整節課他僅向學生提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務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義?老師每提一個問題,就請一個學生回答,而學生僅需在書上找出相關內容念一遍,其余的時間都是老師講述教材,這顯然不是什么討論。

二是將談話法誤解為討論法。談話法是教師通過和學生相互交談來進行教學的方法。主要是通過連續問答方式,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考去獲得新知識。如,講“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一位教師問:“中國無產階級是怎樣產生的?”學生答:“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一些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受雇于外商企業,成為中國第一批無產者?!苯處煟骸爱a生于什么地方?”學生:“主要在沿海和長江流域各通商口岸。”教師:“書上說中國無產階級先于中國資產階級誕生,為什么說是‘先于’?”學生:“中國僅有資本主義萌芽,手工工場所有者還未形成為一個階級?!苯處煟骸皩?,以前講過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現在來看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首先‘萌芽’與‘產生’有什么區別呢?”……該教師注意用問題的鏈條揭示前后課文的內在聯系,將新舊內容串聯起來,收到了較好的啟發思維的效果。在總結評議該課時,一些教師認為此課的特點在于采用了討論法,這其實也是一種誤解。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該教師確實提出了一些可供學生討論的議題,如:“‘萌芽’與‘產生’有什么區別?”“洋務派開辦的企業是否屬于民族資本主義?”“維新變法從思想要求發展為政治運動,為什么稱為運動?”等。這些問題都很有啟發性,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或長或短的討論,但該教師習慣于自己的講授,僅把這些問題作為了自問自答的設問句處理,并沒有真正讓學生討論。全課只有前面提到的師生問答,而學生所需回答的僅是過去所學與教科書內容有關的問題,并不是在發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該課只采用了談話法而未采用討論法。

通過多年來對中學歷史教師課堂教學的實際考察,我發現,將談話法誤解為討論法的情況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它阻礙了教師對討論法的應用。當然談話法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運用談話法,學生在課堂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參與,這種方法不少教師都能夠運用。但是,討論法畢竟與談話法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可相互替代。

查看全文

憲法討論論文

憲法是什么?簡而言之,憲法就是限制政府權力、保障人民權利的根本大法,是人民與政府之間訂立的契約。用孫中山先生的話說:“憲法者,國家之構成法,亦即人民之保障書也?!弊匀祟惪缛虢拿鞯拈T檻,從英國的不成文憲法到美國開創成文憲法,憲法已與人類的政治生活密不可分。即便是極權國家往往也要出臺漂亮的憲法作為門面裝飾。

中國之有憲法肇始于晚清的《欽定憲法大綱》(1908年)。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年帝制時代。1911年冬天,一代英才宋教仁起草《鄂州約法》;1912年春天,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正式頒布《臨時約法》,標志著憲法進入了中國人的政治生活中。但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只是有憲法而無憲政,憲法常常形同虛設,只是軍閥野心的裝飾和他們刺刀上的花環。

從1912年到1927年,短短十五年間,中國至少有過七部憲法(或憲法草案)〔1〕。戰火延綿,水深火熱,一方面,人民的權利從來就等于零,憲法規定的自由僅僅是寫在紙上的空洞條文,何況有的憲法本身即矛盾百出;另一方面,軍閥、政客無非是利用憲法搶椅子,政治舞臺上像走馬燈似的,十五年間就換了二十五個內閣總理,最短的只有幾天,這還不包括發生了兩次稱帝、復辟的鬧劇。

1927年以后,國民黨開始,最初連作為門面的憲法都沒有,所以胡適在1929年提出了“我們什么時候才可有憲法”這個問題。直到1931年,國民黨政府才公布了一部《訓政時期約法》。以國民黨為保姆,以人民為無知的幼兒,這樣的“約法”可想而知。從1932年開始,在“九。一八”之后的國難危機中,知識界發起了一次長達一年的憲政運動,成立了一些有利于促進憲政運動的民間組織,發表了大量文章。日益高漲的民間呼聲,得到了國民黨開明派的積極回應。1932年12月,國民黨四屆三中全會決定由立法院從速起草憲法草案。1933年1月,立法院組成憲法草案委員會著手起草憲法草案。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這一年4月1日,老牌的《東方雜志》第三十卷第七號推出了“憲法問題專號”,一下子發表十七篇討論憲法的文章,連補白文字都和憲法有關。即使在七十年后看來,這些文章所討論的問題、所達到的深度,也足以讓我們今天談憲法的人汗顏,甚至無地自容。

憲法專題的開篇是孫中山之子、時為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的《我們需要何種憲法》一文。就我們要什么樣的憲法這一問題,他提出了兩個原則:它必須是合于我們的國情的,二必須是合于我們的時代需要的。基于這樣的原則,各國的成規就只能作我們的參考,各國憲法專家的理論也不應該奉為金科玉律。他明確提出:“我們所需要的憲法,已不是以個人主義為出發點的議會政治的憲法,也不是以階級專政為出發點的蘇維埃式的憲法,我們所需要的憲法是以三民主義為依歸的五權憲法。”

作為國民黨體制內開明派人物,孫科的觀點誠然還帶有那個時代意識形態的痕跡,但憲法專題中更多的文章則是站在世界的高度,對許多發達國家的憲法都作了深刻的研究。特別值得我們今天注意的,一是他們對人身自由的關注,二是他們對憲法保障的思考。

查看全文

學討論活動通知

局機關各科室:

根據省局和市直工委關于深入開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學討論的通知精神,為了進一步提高市局機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水平,更好地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工作實踐,進一步突破當前影響食品藥品監管事業發展的主要障礙,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動食品藥品監管

事業的大發展快發展,經研究決定,從現在開始,集中用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開展以“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食品藥品監管”為主題的學討論活動。

一、統一思想,認真落實

動員部署階段(4月15日--26日)開展這次學討論活動,要認真抓好自上而下的思想發動。機關各科室要召開專題會議,集中研究整個學討論活動的工作安排和具體要求,科以上領導要帶頭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對開展這一活動提出明確要求。各科室要迅速行動起來,落實要求,貫徹實施。

二、注重學習,穩步推進

查看全文

干部討論班上的講話

我們應該立即開始彌補這個缺陷。領導機關的責任,最為重大。我們必須有一個完整的材料,供給新參加我們組織的同志讀之。有一個學習的根據。我們不能像過去一樣,新到組織來的同志,沒有系統的學習。但領導機關未曾有功夫去做這工作,于是才想到許多變通的辦法,今天的學習,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請大家到這里來,不是希望你們被動地聽了就算,希望大家到這里共同討論組織問題,大家跟我合作,談完之后印刷出來,使同志們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希望大家多提問題,多提意見。這是第一點。

第二,講話的第二個項目是秘密工作技術問題(這項不在這講話之內印出來?!幷撸╆P于這方面,我是最蹩腳的,但它又是最重要的。我只能拿我在黨內學到經驗,跟大家談一談,但仍是很零碎的。請大家幫我忙,就當我們大家的工作經驗,看看是否能弄出一個完整的意見來。嚴格地說,這不是一個訓練班,而是一個討論會,請大家多提意見。

我過去在基層,曾經發現有些同學聽懂國語的,但他們聽不懂我的話。很抱歉,我說的是南方國語,可能連北平人也聽不懂的國語,請你們也幫幫我忙。

第一講前言

現在我開始講組織問題,但是側重于技術性方面的??墒羌夹g從屬于原則。關于組織原則,我們有一個文件是很完滿的,那就是當大會通過的《組織原則與方法》,我相信大家都看過很多遍。大家可以回憶它里面論及的問題,以它為原則來談技術問題。

查看全文

講黨性評議討論講話

同志們:

根據中組部和省委、州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部署,3月中旬,全縣組織人事(政工)干部“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正式啟動。目前,“動員部署、學習教育”階段的工作基本結束,即將轉入“查找問題、評議討論”階段。我們今天在這里召開會議,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中組部和省委組織部、州委組織部關于開展“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的精神,回顧總結我縣“動員部署、學習教育”階段的工作,對“查找問題、評議討論”階段的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剛才,鄉(鎮)、縣直部門集中活動小組召集同志匯報了“動員部署、學習教育”階段的工作,講得都很好。希望大家認真學習,相互借鑒,把好的經驗做法運用到下步的活動中;潘家慶同志傳達了《全縣組織人事(政工)干部“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查找問題、評議討論”階段實施方案》,對抓好“查找問題、評議討論”階段的工作作了具體部署。下面,圍繞這次會議的任務,我講兩點意見。

一、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動員部署、學習教育”階段工作取得實效

全省組織系統“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電視電話會議和全州組織系統“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動員會議后,我縣高度重視,及時對活動進行了安排部署,通過動員部署、學習必讀篇目、抓實四項專題教育、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深化主題實踐活動等,確保了第一階段工作取得實效。

(一)加強領導,迅速動員部署。

查看全文

思想討論治理措施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認真貫徹黨的大和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緊密聯系我委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實際和黨員隊伍建設的實際。以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引導廣大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增強黨的觀念,發揚優良傳統,認真解決黨員和黨組織在思想、組織、作風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突出問題,著力解決影響本單位改革發展穩定的現實問題,努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為推動全市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大市、綠色城市和"兩提前、一率先"奮斗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制定如下實施方案。為切實做好此次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工作。

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務求實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緊密聯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緊密聯系本部門本單位的各項工作,緊密聯系黨員干部隊伍的思想實際,增強教育活動的針對性、時代性和實效性,以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成果和人民群眾的滿意程度檢驗教育活動成效,防止搞形式主義和做表面文章。

2、堅持正面教育為主,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啟發黨員學習的自覺性和內動力,教育引導黨員虛心聽取意見,主動查找和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時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培養、樹立和宣傳先進典型,弘揚正氣。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為黨員加強黨性鍛煉、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創造條件。

查看全文

病例討論加強醫學生完善診斷思維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加強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及運用;建立和完善正確的診斷思維;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強醫學生的醫風醫德教育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病例討論不但可以拓展醫學生的知識面、病例討論的基本要求和環節包括、醫學生掌握能引起頭痛的相關疾病的基礎知識,診斷要點、一個診斷的正確與否,關鍵還在于是否擁有正確的臨床思維、老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癥狀結合體檢、正確的臨床思維有時不能僅靠個體的獨立思考而成、新時期的醫學教育不應單純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技能、,醫風醫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通過病例討論可以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及運用,建立和完善正確的診斷思維,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加強醫學生的醫風醫德教育。

關鍵詞:臨床教學病例討論醫學教育

病例討論是在臨床實踐中訓練醫學生及住院醫師的臨床思維的重要方法之一。病例討論不但可以拓展醫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思維的深度與靈活性,而且可以加深對基礎理論的認識。它在臨床醫學教育中的作用體現在以下方面。

1.加強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及運用

病例討論的基本要求和環節包括:典型或疑難病例的準備、患者資料的收集與基本分析、集體查房、集中討論確定診斷和鑒別診斷、確定進一步檢查方案、評估病情的發展和演變、評價預后等內容。醫學生必須首先進行詳細的病史采集,其次進行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綜合分析后才可能發現重要線索,然后結合實驗室和特殊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鑒別,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最后提出比較符合患者客觀征象的臨床診斷。例如,一個因“頭痛、嘔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詳細詢問頭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質,發作的持續時間、程度、緩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有發熱、意識障礙、抽搐,有無外傷史以及有無高血壓病等等。這就要求醫學生掌握能引起頭痛的相關疾病的基礎知識,診斷要點,及相關的鑒別診斷以及解剖學、功能學和影像學的知識。同時醫學生必須熟練掌握體格檢查的方法,做到不遺漏每一個陽性體征,從而為提出完整的診斷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一過程使醫學生在學習中由被動轉為主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對基礎知識加深了理解,同時學會了理論聯系實際,更加靈活地運用知識。

查看全文

農民養老探討論文

摘要:受格蘭諾維特的“弱關系”和邊燕杰的“強關系”概念的啟發,借助于韋伯的理想類型法,農民養老的社會網絡可以分為“弱網”和“強網”。前者是指由弱關系連接和維系的社會網絡,后者是指由強關系連接和維系的社會網絡。從強度、多元性和互換性對農民養老的社會網絡進行了分析后可以得出結論如下:當前我國農民養老的社會網絡屬于強網的范疇,從強網向弱網的過渡和轉變是農民養老改革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農民養老,社會網絡,社會保障,強網,弱網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議》指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農村。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農村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農村人口的7.36%,超過城鎮6.29%的水平。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農村65歲以上老人占農村人口的比例將達17.39%(城鎮為13.1%)。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加快、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結構的變化、農村家庭規模的下降和家庭養老功能的衰弱,農民養老問題將日益突出。從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角度來看,農民養老問題不僅是衡量社會發展質量的重要尺度,而且也是能否實現階層和諧和社會結構合理化、現代化的重要條件。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的關鍵時刻,如何構建合理的農村養老模式,有效地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研究背景

社會網絡分析發端于20世紀30年代,是在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數學以及統計學領域中發展起來的。作為一種新的“范式”或“視角”,它已經在社會學研究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艾莫白等(EmirbayerandGoodwin)學者指出,如果說1940年代是美國社會學研究的分水嶺(定量和定性),那么網絡分析就是另外一個分水嶺。如果社會學理論總停留在大型理論階段,則實證工作很難銜接,必須由大型理論到中層理論,再發展到可驗證的、指定清楚的因果模型(causalmodel),環環相扣。社會網絡分析可以看作是對帕森斯所構建的宏大社會理論的一種回應,它在宏大理論和微觀理論(如經驗研究)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成為中層理論的一個有力的支撐點和典范。

國內外學者對社會網絡這一概念從各自的學科定位和知識范疇進行了界定,形成了一種眾說紛紜的局面。如戴維·波普諾認為,社會網絡是指個人之間的復雜的聯系網。米切爾·達弗爾姆認為社會網絡是“某一群體中個人之間特定的聯系,其整體結構可以稱之為該群體中個人的社會行為”?;粽秸J為社會網絡是一定范圍內的個人之間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劉軍認為,“社會網絡”指的是社會行動者(socialactor)及其間的關系的集合。相對而言,筆者更傾向于最后一種界定,因為前三者僅局限于個體層面。其實,在社會網絡分析中,任何一個社會單位或者社會實體均可以成為其分析的對象。例如,行動者可以是個體、公司或者集體性的社會單位,也可以是一個教研室、系、學院、學校,更可以是一個村落、組織、社區、城市、國家等。社會網絡理論認為,正如經濟行為“嵌入”(embeded)社會結構中一樣,網絡中的一個成員的行動也是“嵌入”網絡之中的,因為它體現于與他人的互動之中。因此,社會網絡理論不僅可以避免古典經濟學關于原子化個人的概念陷阱,而且也可以避免把技術、所有權結構或文化視為經濟事件的排他性解釋的理論。社會網絡理論的要點在于,不管從何種角度出發來研究經濟現象,都必須仔細考慮經濟行動者所處的社會結構(這種社會結構限定著經濟行為)以及個人或群體之間的具體互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