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2 05:06: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同性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同性戀立法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同性戀;必要性;可行性
[論文摘要]在國外,伴隨著同性戀解放運動的開展,不少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用法律明確了同性戀者的權利和地位。針對我國同性戀者權益受侵害,同時又帶來社會危害的現狀,筆者主要從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來論證為同性戀者立法,用法律來約束他們的權利對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一、同性戀在歷史上的社會地位
同性戀作為一種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亞文化現象,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曾存在過:古埃及人曾把喜好男色看得很正常;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與武德、理智、審美及道德等方面的某些美好品質相聯系,因而特別推崇;我國遠在商代就有“比頑童”的說法,還有“分桃而食”(春秋)、“龍陽君”(戰國)、“斷袖”(漢)等歷史人物和故事的記載。
雖然同性戀現象從古至今都客觀存在著,但在人類數千年的歷史上,其社會地位卻經過了復雜的變遷。總體說來,人們對同性戀的認識經歷了三次轉變[1]:
第一次轉變使得同性戀從宗教意義上的罪人和法律上的罪犯轉變為病人。根據《圣經》中的“原罪說”:同性戀是一種罪惡,它違反了婚姻是兩性的結合、違反了生育和繁衍的原則,因而它應當受到歧視和懲處。早在公元4世紀,羅馬成文法就明確規定同姓戀是違法行為,有些國家還規定同性戀者要受到長期監禁和苦役,甚至要用火刑、絞刑等方法處死。著名的神學、法學家圣·托馬斯·阿奎那也認為同性戀是“違反天性”的行為,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至此之后,隨著基督教成為歐洲各國的國教,同性戀行為便被普遍地列為犯罪。直到19世紀,西方發達國家的精神病研究人員才把“同性戀”歸類為疾病,認為它其實是一種性心理障礙。“同性戀”(Homosexuality)這一術語也是在這個時期(1869)由德國醫生Benkert正式提出。
我國同性戀立法分析論文
1同性戀應得的自由權利
從人權的觀點來看,同性戀也是人,是人權照顧的對象。在憲法上他們也是公民,依法享有憲法所規定的公民享有的所有權利,其中包括婚姻自由的權利。此外由于社會風氣問題造成的同性戀飽受歧視與恥笑的問題也應該正視起來。同性戀者也有自己的人格與自尊,他們不應被歧視,這點應該從法律上給予肯定。
4.2是我國社會秩序功能構建的需求
健全完整的有關同性戀的法律法規,有助于實現法律的自身價值提升法的涵蓋范圍。法的自身價值是它能夠用它所僅有的特定的方式構建和維護社會秩序,來滿足社會的需要。加強有關同性戀的立法,可以起到規范作用,為處于無法可依的模糊狀態的同性戀者指明方向。于此同時,缺乏相關法律也導致一部分人包括同性戀者,利用法律的空隙對同性戀者或其他人進行傷害而不受任何懲罰。對此立法對于社會功能的細化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4.3是實現社會公認價值觀念的需求
自由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它從屬于人權的范疇,同性戀享受人權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同一時代的人都應享有平等的自由權利。相關規則指明這種自由的權利主要體現三大方面:第一是否決權,一個自由人有權拒絕不想要去做的某些事,第二是選擇權,一個自由人有權選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受任何人約束;第三是創造權,只有創造生活才能成為實際中的價值追求。這三種自由的權利對于同性戀者來說尤為重要。只要不危害到別人的利益,他們就應該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說生活模式,充分實現自己的自由價值。在社會范圍內公認價值觀還有些含糊不清,因此對同性戀現象立法也是實現公認價值觀的需求。
加大高校生同性戀心理教育
一、當代大學生同性戀狀況
過去人們對同性戀現象是比較排斥甚至是難以接受的,由于科學的研究很多人改變了原有的態度,逐漸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去接受并容納他們。中國人民大學潘綏珉教授2001年對全國大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在心理上不同程度有同性戀傾向的學生占11.4%,其中男生占7.9%,女生占16%。[1]JosephNicolosi認為,異性戀是一種力量,企圖滿足個人原始性別的不足,促使男女兩性經由一種“為對方”甚于“為自己”的力量,結合在一起成為完全的人。[2]有些同性戀大學生表現出喜歡異性是為了掩飾自己同性戀取向,怕被身邊同學知道后受到嘲笑、譏諷或是直接的人身攻擊,有的還擔心將來不能和異性結婚生子而遭受到父母家人的壓力,還有很多同性戀者擔心和同性戀伴侶發生性關系被傳染性病、艾滋病等各種各樣的困擾。
二、加強大學生同性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人民大學李萍在分析同性戀行為所包含的倫理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同性戀倫理評價的三個原則,即自愿、隱私和不傷害原則,可以作為促進社會公眾對同性戀現象和同性戀者保持寬容、人道心態的有益參考。[3]目前,同性戀這種現象在世界衛生組織和2001年中國最新頒布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被刪除出去,已經不再被劃分為病態,而是把它作為性指向障礙歸于性心理障礙一類。學者張北川根據多年來一直對同性戀者進行的跟蹤調查,得出一組沉重的數據:因為歧視,30%一35%的同性戀者曾有過強烈的自殺念頭,9%~13%的人有過自殺行為,同樣是因為歧視,21%的同性戀者在身份暴露后,受到異性戀者的傷害(包括當面侮辱、毆打、敲詐等)。[4]作為高校心理輔導工作者我覺得大學生同性戀群體的心理健康很令人擔憂,所以做好大學生同性戀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關重要和迫在眉睫的。
三、加強大學生同性戀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在大學校園做好教育宣傳工作
電影世界同性分析論文
張國榮在《霸王別姬》里演戲子程蝶衣,葛優演的袁四爺見了"她"以后心魂俱醉,感嘆說"她"是"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應該說,這個"封建余孽"倒是恰如其分地說出了張國榮的無限風情。回頭再看張國榮的50多部影片,會發現他的臉確實極其耐看。這是一張性別特征明顯但性意味含混的臉,有足夠的魅力可以討好任何人。在《胭脂扣》里,他一出場,酒樓里的風塵女子立即黯然失色,使得梅艷芳扮演的名妓如花一開頭只好以男裝登場來抗衡他的媚力。而他所扮演的虞姬的美貌基本上是無人能敵,紅透了半邊天的鞏俐在他身邊像個大丫頭。當然,他也可以顯得生猛精進,《英雄本色》里他一槍一命地把壞男人送出人間,《縱橫四海》里他超人一樣地免疫于紅外線;但同時,他的男性氣概卻又古怪地讓他顯得相當性無能,也許是他拔槍的姿態不像周潤發那樣氣勢磅礴,他的動作總帶著點脆弱而憂傷的質地,宛如佳人斷弦,好比美人裂帛。
不過,他又絕對不是不性感,《春光乍現》里他有多少萎靡不振,就有多少纏綿低回,他的眼神和嘴唇帶著鴻蒙初辟時的柔嫩和恍惚,說不清是男是女,但同時征服男人和女人。因此,他的肉體之美顯得非常難以定義,他身上的淫蕩顯得很天真,他的不負責任顯得如此天經地義,他的出現毫無疑問引起了偶像辨別和定義的新問題,尤其是他在最近幾次演唱會里的易裝而歌,賣弄的無限妖嬈令傳媒立即感到詞匯的左右支絀。而問題的關鍵是,男人可以傾國傾城嗎?
七十四年前的一個夏天,魯道夫·范倫鐵諾(RudolphValentino)在紐約的一家醫院死于腹膜炎,這個世界因此痛失他/她的第一個情人。整個紐約歇斯底里,百老匯堪倍爾殯儀館里人山人海,八萬名男女涌向教堂跟他們的拉丁情人告別,另有幾名年輕人自殺。這個過于美麗的男人在生前飽嘗了流言之苦,記者和電臺無休無止地問他的性取向,問他雙性戀?同性戀?還是性無能?但是,他死了,大雨中的葬禮讓整個紐約回不過神來,全世界的電臺都在報道"一個風情萬種的男人之死"。自然,范倫鐵諾絕對不是英雄,也不是超凡脫俗或演技一流的明星,他在演《阿拉伯酋長》前,幾乎什么都干過,包括打雜和舞男。但是,他死了,好萊塢想不到一個男人的美可以這么奪取人心,而且,他的美嚴重地威脅了好萊塢的明星打造方式,他不是硬漢,不是風流倜儻公子哥,即不是溫情脈脈的家里男人,也不是眾望所歸的"大哥",他逃逸了好萊塢給他定身度量的形象,"一會兒古色古香莊嚴肅穆,一會兒晶瑩剔透美麗絕倫",他的"不男不女"讓好萊塢不知如何是好,他們讓他和蛇一起拍照,為了彰顯他的男人氣概,可是他和蛇的合影顯得如此纏綿悱惻,好萊塢束手無策了。不過,幸虧,他迅速地死了,31歲,范倫鐵諾的死很快成了一則男人"傾國傾城"的教訓。之后,好萊塢的明星制度變得更加嚴厲,并且,這種嚴厲蔓延于全世界。但是張國榮叛變了,就像黑色的邁克·杰克遜要變色,張國榮開口說:"我是個同性戀!"而且,他還要穿裙子,還要像女人那樣唱歌。
雖然,這早已是一個信仰沒落、頹迷喧囂的時代,但是,男人的色相還是在秩序之外,而張國榮的臉和他的打扮無疑暴露了這個時代極其虛弱的一面:人容易在人的影像里迷失,人容易在別人的傷口里興奮。張國榮的"自暴自棄"很容易像失血地帶一樣改變繃帶的顏色,所以,傳媒驚呼:"不可以。"是啊,男人怎么可以這樣妖艷這樣惑眾呢?否則,世界不就如張國榮在歌里唱的,到處"燃燒著野火",燃燒著"連自己都已不敢去觸摸"的火。很顯然,這個孱弱的世界倒是很聰明地意識到了應該拒絕和張國榮"再玩",因為他宣布了"疲憊奔波之后我決定做一個叛徒/不管功成名就沒有什么能將我攔阻/我四處漫步/我肆無忌憚/狂傲的姿態中再也感受不到束縛!"
一個世紀的纏綿:電影世界的同性戀歌
1919年8月14日
電影世界同性管理論文
張國榮在《霸王別姬》里演戲子程蝶衣,葛優演的袁四爺見了"她"以后心魂俱醉,感嘆說"她"是"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應該說,這個"封建余孽"倒是恰如其分地說出了張國榮的無限風情。回頭再看張國榮的50多部影片,會發現他的臉確實極其耐看。這是一張性別特征明顯但性意味含混的臉,有足夠的魅力可以討好任何人。在《胭脂扣》里,他一出場,酒樓里的風塵女子立即黯然失色,使得梅艷芳扮演的名妓如花一開頭只好以男裝登場來抗衡他的媚力。而他所扮演的虞姬的美貌基本上是無人能敵,紅透了半邊天的鞏俐在他身邊像個大丫頭。當然,他也可以顯得生猛精進,《英雄本色》里他一槍一命地把壞男人送出人間,《縱橫四海》里他超人一樣地免疫于紅外線;但同時,他的男性氣概卻又古怪地讓他顯得相當性無能,也許是他拔槍的姿態不像周潤發那樣氣勢磅礴,他的動作總帶著點脆弱而憂傷的質地,宛如佳人斷弦,好比美人裂帛。
不過,他又絕對不是不性感,《春光乍現》里他有多少萎靡不振,就有多少纏綿低回,他的眼神和嘴唇帶著鴻蒙初辟時的柔嫩和恍惚,說不清是男是女,但同時征服男人和女人。因此,他的肉體之美顯得非常難以定義,他身上的淫蕩顯得很天真,他的不負責任顯得如此天經地義,他的出現毫無疑問引起了偶像辨別和定義的新問題,尤其是他在最近幾次演唱會里的易裝而歌,賣弄的無限妖嬈令傳媒立即感到詞匯的左右支絀。而問題的關鍵是,男人可以傾國傾城嗎?
七十四年前的一個夏天,魯道夫·范倫鐵諾(RudolphValentino)在紐約的一家醫院死于腹膜炎,這個世界因此痛失他/她的第一個情人。整個紐約歇斯底里,百老匯堪倍爾殯儀館里人山人海,八萬名男女涌向教堂跟他們的拉丁情人告別,另有幾名年輕人自殺。這個過于美麗的男人在生前飽嘗了流言之苦,記者和電臺無休無止地問他的性取向,問他雙性戀?同性戀?還是性無能?但是,他死了,大雨中的葬禮讓整個紐約回不過神來,全世界的電臺都在報道"一個風情萬種的男人之死"。自然,范倫鐵諾絕對不是英雄,也不是超凡脫俗或演技一流的明星,他在演《阿拉伯酋長》前,幾乎什么都干過,包括打雜和舞男。但是,他死了,好萊塢想不到一個男人的美可以這么奪取人心,而且,他的美嚴重地威脅了好萊塢的明星打造方式,他不是硬漢,不是風流倜儻公子哥,即不是溫情脈脈的家里男人,也不是眾望所歸的"大哥",他逃逸了好萊塢給他定身度量的形象,"一會兒古色古香莊嚴肅穆,一會兒晶瑩剔透美麗絕倫",他的"不男不女"讓好萊塢不知如何是好,他們讓他和蛇一起拍照,為了彰顯他的男人氣概,可是他和蛇的合影顯得如此纏綿悱惻,好萊塢束手無策了。不過,幸虧,他迅速地死了,31歲,范倫鐵諾的死很快成了一則男人"傾國傾城"的教訓。之后,好萊塢的明星制度變得更加嚴厲,并且,這種嚴厲蔓延于全世界。但是張國榮叛變了,就像黑色的邁克·杰克遜要變色,張國榮開口說:"我是個同性戀!"而且,他還要穿裙子,還要像女人那樣唱歌。
雖然,這早已是一個信仰沒落、頹迷喧囂的時代,但是,男人的色相還是在秩序之外,而張國榮的臉和他的打扮無疑暴露了這個時代極其虛弱的一面:人容易在人的影像里迷失,人容易在別人的傷口里興奮。張國榮的"自暴自棄"很容易像失血地帶一樣改變繃帶的顏色,所以,傳媒驚呼:"不可以。"是啊,男人怎么可以這樣妖艷這樣惑眾呢?否則,世界不就如張國榮在歌里唱的,到處"燃燒著野火",燃燒著"連自己都已不敢去觸摸"的火。很顯然,這個孱弱的世界倒是很聰明地意識到了應該拒絕和張國榮"再玩",因為他宣布了"疲憊奔波之后我決定做一個叛徒/不管功成名就沒有什么能將我攔阻/我四處漫步/我肆無忌憚/狂傲的姿態中再也感受不到束縛!"
一個世紀的纏綿:電影世界的同性戀歌
1919年8月14日
司法實踐中同性婚姻域外效力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同性婚姻;域外效力;公共秩序保留
【論文摘要】:文章立足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際熱點,針對國際立法的態度,程度不一的現狀,結合中國實際,探討熱點之外容易被學者忽略但又十分重要的同性婚姻域外效力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解決意見。
二次大戰后,同性戀權利運動以世界人權發展為背景迅速成長,同性戀者的呼聲由要求社會認可轉而要求法律的承認和保護。他們對婚姻權和配偶權的主張強烈地沖擊著以“兩性結合”為特征的傳統婚姻和家庭制度,并且也給世界各國的法律制度提出了一道前所未有的立法難題。[1]當下,許多國家的立法已經做出回應,出臺了關于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和同性婚者的權利義務的法律制度。但是,各國對于同性婚姻態度不一的立法狀況和國際人員的頻繁流動必然使得這一方面的國際私法問題凸顯,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同性婚姻的定義
同性婚姻,或稱“同性戀婚姻”或“同性別婚姻”是指兩個相同性別成員之間的結合。同性婚姻同樣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同性婚姻是指由婚姻法所認可的,并可享有與異性伴侶相同的、全部的配偶權益的同性結合。廣義的同性婚姻則指同性伴侶關系受到某種程度上的法律承認,可以通過完成登記等程序要求從而可能享有部分或全部配偶權益的結合。需要指出的是同性婚姻中的婚姻與一般的理解有所不同,其概念的外延要廣于法定婚姻概念。[2]
二、各國的立法實踐
司法同性婚姻效力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同性婚姻;域外效力;公共秩序保留
【論文摘要】:文章立足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際熱點,針對國際立法的態度,程度不一的現狀,結合中國實際,探討熱點之外容易被學者忽略但又十分重要的同性婚姻域外效力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解決意見。
二次大戰后,同性戀權利運動以世界人權發展為背景迅速成長,同性戀者的呼聲由要求社會認可轉而要求法律的承認和保護。他們對婚姻權和配偶權的主張強烈地沖擊著以“兩性結合”為特征的傳統婚姻和家庭制度,并且也給世界各國的法律制度提出了一道前所未有的立法難題。[1]當下,許多國家的立法已經做出回應,出臺了關于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和同性婚者的權利義務的法律制度。但是,各國對于同性婚姻態度不一的立法狀況和國際人員的頻繁流動必然使得這一方面的國際私法問題凸顯,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同性婚姻的定義
同性婚姻,或稱“同性戀婚姻”或“同性別婚姻”是指兩個相同性別成員之間的結合。同性婚姻同樣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同性婚姻是指由婚姻法所認可的,并可享有與異性伴侶相同的、全部的配偶權益的同性結合。廣義的同性婚姻則指同性伴侶關系受到某種程度上的法律承認,可以通過完成登記等程序要求從而可能享有部分或全部配偶權益的結合。需要指出的是同性婚姻中的婚姻與一般的理解有所不同,其概念的外延要廣于法定婚姻概念。[2]
二、各國的立法實踐
小議隱私權的憲法保護
本文作者:王秀哲工作單位:山東工商學院法學院
美國是最先開始隱私權保護的國家,隱私權的憲法保護也最完善,在隱私權作為基本人權的法律保護已經成為一個世界范圍內的熱門話題的今天,對于比較早出現并且比較成熟的美國隱私權憲法保護的評述是有意義的。
一、美國隱私權的憲法保護的基本動因是權利運動
自由的內涵總是在不斷地受到挑戰,自由的歷史始終是一個充滿了辯論、分歧和斗爭的故事。[1]在標榜最為自由的美國,每一個自由的爭取無不是經過斗爭的結果,憲法對隱私權的承認和保護,也是這樣一個斗爭的過程。如今美國最高法院在有關隱私權的判例中總要舉出一些涉及婚姻、家庭、生育、子女教育的比較早期的案例[2],比如2世紀2年代的兩個涉及兒童撫養和教育的案例:1923年的麥耶訴內布拉斯州案,聯邦法院否定了內布拉斯州禁止教授英語以外的語言的法律,憲法承認了人民(移民)同樣被賦予了在私立學校學習德語的權利;1925年的皮爾斯訴姐妹會案中,法院否定了俄勒岡州要求所有學生上州立學校的法律,最高法院運用5憲法6第1和第14條修正案賦予了各州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的權利。2世紀4年代的與生育有關的案例:1942年的斯金納訴俄克拉何馬州案,最高法院宣布對三次犯盜竊罪的人實施絕育的法令無效,確定了州權所不能進入家庭生活的私域。1958年的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訴阿拉巴馬州案判決泄漏依法成立的社團的名冊是非法的行為;1963年的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訴巴頓案中法院認為維吉尼亞州不能用其禁止法律或職業事務的法案來妨礙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法律辯護和教育基金的依法活動,兩案共同保護了公民的結社自由權和結社中的隱私權。1967年的洛夫英訴弗吉尼亞州案中,最高法院宣布了弗州禁止白人和黑人通婚的法律違憲,認為,婚姻自由被認為是一項至為重要的個人權利,它是自由人以正當途徑尋求幸福的關鍵所在,根據我們的憲法,同一個與自己不同種族的人婚嫁與否完全取決于個人意愿,州政府無權干涉。1969年的Stanleyv.Georgia一案,法庭認為,第1修正案的規定不支持法官懲罰那些在個人家里占有或閱讀淫穢材料的人[3]。在這些案例中,最高法院將第14條憲法修正案保護的平等自由權擴展到包括在不受政府的干涉下結婚、成家和養育子女以及按自己的選擇信仰宗教的權利,雖然在憲法判例中還沒有明確的隱私權保護的提法,但這些權利為多元主義奠定了憲政上的基礎,為最高法院最終建立憲法意義上的公民隱私權開辟了道路。而這些早期的判例更多地體現的是移民、黑人等受歧視社會群體爭取自由權的勝利。2世紀6年代是美國民權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隱私權憲法保護的最直接動因就來自于這一時期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女性通過爭取避孕、墮胎的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權促成了美國憲法對隱私權的直接承認和保護。1965年的格魯斯沃德訴康涅狄格州案率先打開了憲法對隱私權保護的突破口,該案挑戰的是康涅狄格州的一項禁止避孕的法律,該法律禁止任何人為避孕而使用任何藥物或用具,違者將處以至少5美元罰款,或6天到1年的監禁。另外,任何人為避孕提供幫助或建議,也將被當作主犯處理。一名醫生和耶魯大學的醫學教授,因向已婚夫妻發放避孕器具和藥物,而各被罰款1美元。州的上訴法院肯定了這一決定。敗訴者來到聯邦最高法院,宣稱康州法律違反了第14條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他們的訴求得到了最高法院的支持,最高法院以康州的法律侵犯公民的隱私權為由推翻了康州的禁止使用避孕措施的法律。通過該案最高法院提出了婚姻隱私不受法律干涉,該案后,隱私權成了婦女在爭取平等的斗爭中所使用的首要法律原則,如果說格魯斯沃德案判決將隱私權和婚姻與家庭的神圣性聯結在一起了,那么,隱私權原則將很快轉化為一種不受阻撓地進行節制生育的個人權利,這種權利將延至未婚的成年人乃至最終擴及到未成年人)))這表明最高法院承認法律已經無法逆轉性革命的潮流。[4]在1972年的Eisenstadv.Baird案中,被告在波士頓大學的公開會議上向已婚和未婚的人發放避孕套,最高法院運用平等保護的合理相關標準推翻了對被告的定罪,如果隱私權具有任何意義,它必然是個人權利,不論結婚還是單身,對于決定是否生育孩子這一影響個人的根本問題,個人自由不受缺乏理由的政府侵犯。隱私權的保護不僅延伸到了未婚婦女而且馬上擴展到了未成年少女的利益,在1977年的Careyv.PopulationServiceInternational案中,法院推翻了紐約禁止向16歲以下的人出售避孕藥的法律,一并推翻了一項輔助規定,它禁止除了有執照的藥劑師以外的任何人向任何年齡的人出售即使非處方的避孕藥[5]。這樣,通過一系列州禁避孕案的判決,隱私權發展成了一項憲法基本權利。如果說州禁避孕的一系列案例使得憲法對隱私權的保護得以確立,它還僅停留在自我選擇的隱私權上,禁止墮胎案則使得憲法的隱私保護更加深化,也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1973年,一位已懷孕的未婚婦女和其他人一起提起訴訟,原告挑戰的是德克薩斯州的一項規定墮胎為犯罪的制定法。在判決中,最高法院第一次認可,憲法上的隱私權范圍寬泛,足以包括婦女決定是否終止懷孕的權利。這就是著名的Roev.Wade案。Roe案后最高法院又做出了許多判決,法院推翻了許多限制墮胎的規定,當Griswold案判決作出時,只有兩個州禁止避孕,而Roe案則否決了不下46個州的法案。[6]通過州禁墮胎案的判決,美國憲法對隱私權的保護不僅確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隱私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在美國深入人心,也為不同的利益群體爭取隱私權的憲法保護指明了道路。美國憲法確立隱私權的保護是直接源于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這是與婦女當時受歧視、不平等的社會狀況分不開的,美國婦女直到2世紀才和男人一樣享有選舉權,直到197年,俄亥俄州的最高法院還在堅持說,一個妻子-最多只是她丈夫的高級傭人.,沒有-任何法律上認可的感情和權力。.[7]婦女在傳統上只能隱藏在家里,只能順從而少有自我的權利,使得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首先在涉及家庭、婚戀、生育這些傳統的隱私領域取得勝利,打開了憲法保護隱私權的缺口。但憲法對隱私權保護的意義遠不止于此,以禁止避孕案和禁止墮胎案為代表,這些判決和立法都堅持了這樣一個觀點:即家庭是一個由個人組成的社會集合體,而不是由一個人主宰的單位。現代隱私概念所基于的理論,不再是那種社會是由一個處于私人領域的家庭組成的思想,而是認為,社會是由具有主權的男女個體所組成的[8]。當然,美國憲法對隱私權的保護只是借女權運動打開了突破口,它的更深的社會根源還在于發生在美國2世紀6年代的權利革命。-權利革命.完成了美國自由的一種轉化,自由從一套主要由白人男性享有的限制性權利轉化為一種擁有平等、社會承認和自決權的非限制性權利。[9]
二、美國憲法保護的隱私權是開放性、擴展性的基本權利
由于有深刻的社會權利運動的背景,美國隱私權憲法保護表現出了對于現實權利要求的一種回應,但這種回應并沒有結束,由于社會發展不斷對隱私權提出新的要求,使美國憲法保護的隱私權成為了開放性和擴展性的基本權利。1965年的州禁避孕案后,最高法院首先乘著權利伴影理論的東風,在德州墮胎案(Roev.Wade)中把隱私權的保護內容擴大到婦女對墮胎的自決權,布萊克蒙法官在判決意見書中寫道,這種私人權利,不管是被建立在第14修正案的個體自由概念和對州行為之限制之中,就如同我們感覺的那樣,還是像地區法院所確定的,在第9修正案的保留屬于人民的權利之中,都廣泛得足以成就某婦女是否終止其懷孕的決定。[1]到2世紀6年代末及其以后,政府和法律機關收到了大量來自幾乎所有的受到冤屈的群體的權利要求)))包括黑人、婦女、同性戀者、社會福利接受者、族裔群體、老年人以及殘疾人等。,,國會與最高法院將在2世紀剩余的時間內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界定不同群體的美國人的權利,以及明確政府在推動和限制這些群體權利方面應該扮演的角色。美國憲法對隱私權的保護表達了這樣的意思:隱私權是在不用害怕受到政府侵犯的情況下過私生活的能力。到了2世紀末,隱私權的擴展性在同性戀群體爭取平等權的運動中表現最為突出。就像婦女爭取選舉權運動、廢奴運動、民權運動和在6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一樣,在美國,同性戀者權利運動結合了政治和法律的策略讓它的聲明為大眾所知,形成公眾的討論,改變社會和法律的規范。由于同性戀行為不為社會倫理道德所接受,所以從2世紀8年代末開始,同性戀者爭取隱私權利的斗爭轉向了要求憲法平等保護方面,在羅曼訴伊萬斯案中,最高法院認為科羅拉多州的一個修正案因為對同性戀者造成歧視而認為其違反了平等保護條款;由于關于同性戀的權利保護爭議在軍隊管制法令方面集中引起了爭議,在威金訴美國陸軍部一案中,最高法院承認軍隊命令所有同性戀者都離開軍隊的規章是基于性傾向而歧視同性戀者的規定,由于同性戀者在平等保護法律體系下構成了嫌疑歸類,所以必須使軍隊規章受制于嚴格審查,法院判軍隊禁止開除威金,但1年后,國防部拒絕對已知的或者嫌疑的同性戀申請者給予安全通行證,第九巡回法院維護了這一政策。1992年克林頓總統作出了妥協,了一個DADT(即不問不答)法令,允許同性戀者在軍中服役,條件是他們對自己的性傾向保持沉默,以隱私的名義,同性戀行為或任何對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身份的公開承認,仍會導致一個人被開除出軍隊,這就將隱私轉化為強迫性的沉默,男女同性戀者要自我監督,自愿地躲進壁櫥,如果他們希望留在軍隊服務的話[11]。這實際上是變相承認了軍隊中可以有同性戀者,同性戀者可以沉默地保有自己的隱私權。最高法院禁止對同性戀者歧視立法的判決實際上是美國社會關于個人性取向問題的公眾越發寬容的態度的反應。隱私權的擴展性還表現在諸如個人對死亡的自決權問題,當一個人被病痛所折磨,而其病痛是注定無法治愈的,病人能不能選擇死亡,能不能請求醫生幫助他實現有尊嚴的死亡?這是在美國引起了廣泛爭議的安樂死問題,有人認為,個人擁有決定自己私人事物的隱私權,包括選擇死亡的權利,雖然俄勒岡的選民們在1994年通過選舉動議頒布了州的晚期成年病人自殺是合法的,但是還沒有被頒布為法律,多數州是明確禁止幫助自殺的,在1997年的華盛頓州訴格拉克斯伯格一案中,法院認為華盛頓州的禁止幫助自殺的法令并不違憲。隨著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在無所不到的網絡世界里,個人信息或稱個人資訊隱私的保護也對憲法隱私權的擴張提出了新的要求,1977年的沃倫訴羅伊支持了州法在集中的電腦文件中保留特定的配方的要求[12],沃倫一案是美國最高法院第一次面對憲法上的隱私權是否包括政府數據庫中信息的收集、儲存和散發。法官史蒂文代表大多數人所撰寫的法院意見承認州政府機關在收集、儲存和散發信息時涉及到憲法上的隱私權。沃倫一案同時也是美國第一個承認憲法上的隱私權包括信息隱私和自決隱私兩個部分的最高法院判決[13]。但美國對個人資訊隱私權的保護主要采取了聯邦成文法保護的方式,是否納入憲法保護的范圍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在美國,對自由的主張,包括對隱私權這種個人自由的主張,隱含著特定團體(如婦女和同性戀)的平等保護要求。隱私權作為一種新興的人權,由于是保護個人私生活的權利,其意義不僅在個人不受干擾的獨處權,更是一種追求有個性的、高質量的私人生活的權利,所以不難理解以上社會團體的爭取自由的運動都首先從隱私權開始,當然,由于傳統觀念和道德倫理的限制,隱私權也不是可以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一般來說,法院僅在基本權利受到威脅時才會使用憲法上的隱私權。與其他憲法上的保障一樣,對隱私權的保護也僅延及政府行為或那些可以構成州行為的情形[14]。
耽美文學讀者心態研討
當今文壇百花齊放,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爭相綻放色彩。而耽美文學就是在這樣的文學環境中,在各種社會因素的作用下,盛開于文學邊緣領域的一朵奇葩。從詞源來看,耽是沉迷,耽美就是沉迷于美好的事物。耽美源于日文TANBI,其詞義是“唯美,浪漫”。該詞最早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流派—耽美派,其主旨是“反對暴露從人性丑惡面為主的自然主義,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學意義”。因此,廣義來說,一切給予讀者唯美享受的文學題材都是耽美學的范疇。但隨著日本動漫的發展,耽美一詞被改造成用來特指“一切美型的男性”,以及“男性與男性之間不涉及繁殖的戀情”,即BL(BOYLOVE)。隨著BL主題的小說、漫畫、網游、影視作品等文學形式的流行,耽美一詞已經成為BL的代名詞。從其內容來看,耽美文學主要講男男之間的唯美戀情,這就涉及到了文學作品中的一個主題———同性戀。從古至今,以同性戀為內容的文學作品有很多。雖然同性戀被視為社會的一種暗流,但同性戀文化在任何時代都不曾消失,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當代,同性戀文化一直被文學創作者所重視著。而耽美文學與之前的同性戀文學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作品中兩位主角同為男性,其作品的風格,反映的主題等都與之前的同性戀作品有很大的區別。耽美文學所呈現的整體風格是唯美浪漫的,不帶有之前同性戀作品的壓抑、苦悶的黑色色調,其中的男主人必須是美型的,這樣才符合其讀者的審美標準。隨著耽美文學的流行,作為其讀者群體的“同人女”也發展壯大起來。“同人女”一詞起源于日本,指進行同人創作的女性群體。“中國同人女的產生始于20世紀80年代,源于日本動漫的傳入,成熟于大陸網絡的普及。”隨著同人女的人數越來越多,其逐漸成為這個社會中具有獨特內涵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成員多以80、90后的女性為主,她們活躍在網絡上,創造欣賞以耽美為主題的小眾文化。而這種“小眾”的意思并不是指數量的多少,而是一種亞文化,比如在百度搜索中輸入“耽美”,出現的相關網頁有18400000個;輸入“三個代表”,則出現17500000篇,這充分顯示出了耽美與同人女在網絡上的活躍程度。因此,對耽美讀者群體———“同人女”心態的研究也越來越凸顯其價值性和現實性。關于同人女為何熱衷于耽美文學,本人又有以下幾種觀點:
1對美的追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耽美文學與其他同志小說相比,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都被刻畫得更為唯美、浪漫、細膩,它從女性的審美和情感觸動點來描述一種可望不可即的戀愛狀態。兩美型男性之間的愛情,被塑造成一種有悖于傳統倫理但又美好純粹的讓人同情和向往的戀情。”這對于女性讀者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符合女性讀者那種細膩柔和,易傷感,追求完美的心態。對于文中的男主人公,其美型的外表符合了女性讀者的視覺審美追求;對于文中故事情節,其婉轉,浪漫,唯美,也符合女性對于完美戀愛的一種追求。再者,耽美文學中的語言也是打動女性的一方面,繁復的修辭,華麗的辭藻,如沐春風的語言感受使女性對于耽美文學有著執著的偏愛。另外,耽美文學不僅有柔和的浪漫之美,在其作品中還含有一種絕望美。絕望破碎的美往往是最能打動女人的。比如之前流行的韓劇《藍色生死戀》、《對不起,我愛你》等影視作品,都是在賺足了女性觀眾的眼淚后受到了極力的追捧,從而大紅大紫,至今仍被女性觀眾奉為經典。再如現在興起的新銳作家郭敬明,其作品大多以絕望的悲劇戀情為主,像《夢里花落知多少》、《悲傷逆流成河》、《迷藏》等,也都是用撕心裂肺的痛楚愛情打動女性讀者,獲得可觀的銷量。對于同人女對美的追求,“李銀河老師在《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中提到同人女是一種基于本能的好惡來判斷BL作品,標準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不是美型或者沒有魅力,同人女所接受的其實并不是同性戀,而是”兩個美男子之間的愛“外形要求是第一位的,對于BL的理解基本屬于柏拉圖式:靈魂之愛高于肉體之愛,一個人在另一個身上追求的不是他失去的一半,而是同他的靈魂相連的真理”。同人女對于耽美文學的沉迷與喜愛并不是單純的外形追求,雖然外形占了一大部分的原因,但是在淺層次的現象之下還有這深刻的情感因素,女人內心深處總有一種對于悲劇的憐憫之情,因此總因悲劇劇情而觸發內心情感,這種情感越是悲傷痛心就越讓人執著其中。
2對現實的反叛
同人女群體大多集中于80、90后,這些女生現在大多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呵護,關注,同時也受到了來自家長,老師等人的嚴加管制。女處于青春期的生們,心中充滿了懵懂的情緒,不安的躁動。因為在初高中時代,“戀愛”是個禁詞,是危險的,是家長和老師強烈壓制的。而處于青春期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反叛心理,越是被禁止的東西就越想窺視一下究竟,使自己內心的窺秘欲得到滿足。耽美文學中的男同性戀故事便滿足了同人女們的這種心理。其實,她們自己很明白,男同性戀是被社會不齒的,是違反自然規律的,是違背倫理道德的,但正是這樣一種現實生活中的反面題材才對同人女們有更大的吸引力,這種“禁忌的快樂”何嘗不是同人女們對現實生活的反叛,對倫理道德的掙脫,對被束縛著的自己的一種逃避與反抗呢?
3女權主義的興起
案例教學法新穎性探究
摘要:當前刑法案例教學中存在案例材料缺乏概括、案例陳舊、案例單一等問題,對此,本文提出應努力從案例的概括性、新穎性及類比設例運用三個方面進行改進,從而取得刑法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刑法案例教學法概括性新穎性類比設例
在刑法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強化知識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有的刑法教科書也穿插了一些案例,但是,我們還需要深化刑法案例法教學的研究,重視并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將案例的概括性、新穎性、類比設例運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一、概括性。
刑法學課堂中使用的案例既有學者們杜撰的,又有來自現實生活的。對于生活中發生的案例,有些講授者習慣于將整篇報道(包括故事的細枝末節)拿到課堂上使用。比如對于轟動一時的組織男性案,有的老師可能會以《在倫理與法律邊緣游蕩———南京同性案審判紀實》[1]這篇報道為案例來講授、討論該案是否構成組織罪。《刑法案例分析》等書更是如此,將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具體事件一五一十地交代、描述得清清楚楚。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一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因為閱讀完這些詳細的案件一般要花費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的時間;二會讓學生對細節描述產生興趣,因為很多蹊蹺案件堪比一流小說,無疑會分散注意力,背離案例教學的目的。對于上述案例,老師完全可以對案件進行概括:在南京,發生了有人組織男性向其他男性的案件,請問這是否構成“組織罪”。這樣就使案例的特異之處凸顯,使學生的注意力都放在組織“男性”,該行為是不是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條“組織他人”的行為。傳統觀點認為,組織只能組織“女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組織男性的事件,有礙社會風化,有進行刑法規制的必要。刑法中使用了“組織他人”,“他人”就包括男人和女人,因此該罪成立。如果真的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案件具體情況,老師應提前推薦學生課下閱讀,在課堂教學時再進行概括。
二、新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