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強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22:23: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強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強區研討會講話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同志們:
首先,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在百忙當中抽空參加xx區文化強區研討會。剛才發言的同志,既是文化工作的領導,也是文化工作的專家。作為領導,對我區文化強區建設提出了工作要求;作為專家,從理論結合實際的高度,為我區進一步理清建設文化強區的思路提出了寶貴意見。今天的研討會,對我區在座各位領導干部來說,既享受了一頓豐盛的文化大餐,又充分領略到文化的魅力。在此,我代表區委、區政府對各位領導和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領導和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我們將在修改完善《xx區建設文化強區規劃綱要》的過程中加以消化和吸收,使《規劃綱要》更科學合理,更符合我區實際,更好地指導我區加快文化強區建設步伐。下面,就我區文化強區建設工作談五點意見,可歸納為“五個三”:
第一,要明確“三大主題”
一是要加速xx人精神的形成,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xx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我在全區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講過,在行政區域調整后的融合過程中,人的精神層面的融合是最高層次,也是最重要的融合。只有實現了人的精神層面的融合,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才能夠迸發出新的活力和創造力,才能為區域加快發展奠定思想基礎和提供精神動力。因此,培養和塑造xx人精神,形成全區人民共同認同的xx文化、xx人精神,是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xx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這要作為貫穿我區文化強區建設始終的核心內容和主題。
二是要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我區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增長點和增強發展后勁。剛才,很多領導和專家都提到,“以文化論輸贏、以文化促經濟發展是必然的趨勢”。文化強區建設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經濟發展上。而以文化促經濟發展的重要體現,主要是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要將文化產業的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落實文化產業政策,把文化產業培育和發展為我區的新興產業,推動我區經濟加快發展。
推進民族文化強區建設探究
摘要:近年來各省(區、市)高標準提出各自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方面的發展目標和措施,湖北、湖南等省紛紛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口號,廣西也是在全國較早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標,因此,以廣西為例,就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內涵、意義和路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文化強省;廣西;民族文化強區
近年來,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市經濟發達,具備良好的地緣優勢,領全國文化發展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風氣之先,提出了宏大而又比較切實可行的文化發展目標,湖北、江西、陜西、河北、河南、湖南、安徽、貴州等中西部省份也陸續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當前廣西區文化建設熱潮涌動,蓬勃發展,民族文化強區建設進程強力推進,跨越發展,成果顯著,并且廣西也是在全國較早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目標。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委會也適時提出了建設廣西民族文化強區的發展戰略。到“十一五”末,廣西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比重達7.6%,文化產業已成為廣西最具特色的時代底色,文化繁榮的“廣西現象”、文化產業發展的“廣西模式”和基層文化建設的“廣西經驗”引人矚目。
一、廣西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內涵
文化強區戰略是基于自治區域范疇層面上文化發展的頂層戰略設計和規劃,是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范圍內文化產業戰略、文化經濟戰略、文化傳承戰略、文化傳播戰略等戰略體系的集中體現。“文化強區”的建設體現在公民思想道德綜合涵養的提升,科學文化綜合素質的提高,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公共大眾文化服務體系的健全和完善,文化交流的拓展和融合。文化強區的具體表現是文化產業、生產規模的發展壯大與占GDP總量比例的增加,全民、區域公民的文化生活質量提高等等。
(一)實現各民族繁榮穩定,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
文化強區構建指導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確保“十二五”規劃文化發展目標任務的順利實施,全面推進文化強區建設,按照區委《關于加快文化強區建設的意見》,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經濟文化強區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建設“富而強、精而美”的幸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作用,不斷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努力形成“開放、包容、誠信、務實”的人文精神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群,為建設“富而強、精而美”的幸福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二、總體目標
力爭“十二五”期間,形成具有傳統文化特質的文化發展新格局,魯商文化更加彰顯,地方特色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新時期人文精神更加豐滿,全民文化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形成以魯商文化傳承發展為主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和諧發展的文化體系,把建設成為獨具魅力的文化名城。
一是構建幸福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培育現代魯商發源地人文精神,在全社會形成解放思想、和諧發展的時代文化精神,為加快幸福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
區委文化強區建設意見
中國共產黨市區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省委九屆十三次全會和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精神,結合區實際,深入研究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建設文化強區問題,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全面興起文化改革發展的新高潮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新形勢下推進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省委九屆十三次全會和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對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形成了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對全省全市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充分認識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市委全會的重大意義,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重大而緊迫的政治任務,在學深學透文件、掌握精神實質、狠抓工作落實上下功夫,切實把思想高度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全會提出的各項決策部署上來,努力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開創我區文化建設新局面。
加快文化強區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積極參加文化強省建設先進市縣創建活動為抓手,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領能力、服務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努力建成與我區文化資源相匹配、與綜合實力相適應、與富民強區目標相銜接的文化強區。
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理論武裝工作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成效明顯,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完善的文化市場體系;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在全國、全省、全市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成效,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文化繁榮發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區文化發展主要指標、文化事業整體水平、文化產業綜合實力走在全市前列。
二、大力實施文化引領工程,不斷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和思想道德水平
區委文化強區建設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確保“十二五”規劃文化發展目標任務的順利實施,全面推進文化強區建設,按照區委《關于加快文化強區建設的意見》,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經濟文化強區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建設“富而強、精而美”的幸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作用,不斷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努力形成“開放、包容、誠信、務實”的人文精神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群,為建設“富而強、精而美”的幸福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二、總體目標
力爭“十二五”期間,形成具有傳統文化特質的文化發展新格局,文化更加彰顯,地方特色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新時期人文精神更加豐滿,全民文化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形成以文化傳承發展為主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和諧發展的文化體系,把建設成為獨具魅力的文化名城。
一是構建幸福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培育現源地人文精神,在全社會形成解放思想、和諧發展的時代文化精神,為加快幸福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
文化強區構建工作意見
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當今世界,文化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近年來,區經濟社會得到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文化強區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為文化強區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區社會各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人民群眾參與面越來越大,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指導下,根據中央和省、市有關加強文化建設的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實施意見》的要求,為努力建設文化強區,全面提升區文化軟實力,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全民參與、開放創新,堅持“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圍繞全區“3451”工作方略和“1343”發展目標,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新需求為主要任務,加快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營造文化繁榮環境,加速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文化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促進文化與經濟、環境、社會的大融合,形成和塑造區的文化優勢和文化形象,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區的文化發展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新期待,在重視滿足人民群眾大眾化文化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精品生產和人才培養;在重視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重視政府推動的同時,更加注重深化改革,運用體制、機制推動文化建設;在重視發揮財政投入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努力開拓文化發展多樣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新路子。
中醫藥強區經驗交流
近年來,廣州市荔灣區充分發掘中醫藥資源優勢,以養生保健為主線,注重中醫藥文化及產業建設,建立健全了以區中醫醫院為龍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以國醫館為輔助的中醫藥特色衛生服務體系,打造了“養生保健到西關,延年益壽在荔灣”的品牌。20**年,該區成功創建為我省有中醫藥特色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20**年全區建立中醫家庭病床2356張,中醫服務量占社區總服務量的52%,平均處方金額48.5元,與20**年比下降10%;同時,7間具有濃郁中醫藥特色的“國醫館”成為該區弘揚、創新中醫事業的特色品牌和新亮點。
省建設中醫藥強省大會和廣州市建設中醫藥強市大會后,該區又積極行動,全面啟動建設中醫藥強區工作,部署加快該區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目標和具體措施,推動中醫藥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建設中醫藥強區的各項保障機制
(一)召開建設中醫藥強區大會。20**年7月13日,廣州市荔灣區召開建設中醫藥強區會議,貫徹落實**省建設中醫藥強省、廣州市建設中醫藥強市大會精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省衛生廳、省中醫藥局有關領導和荔灣區五套班子成員出席會議。區長周亞東作工作報告,區委書記劉平作總結講話。會議回顧了近年來該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情況,分析了面臨形勢和機遇,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設中醫藥強區的工作目標,并表彰了一批中醫優秀人才和中醫優秀專科專病項目。
(二)加強統籌協調,成立建設中醫藥強區領導小組。為了加強對建設中醫藥強區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荔灣區成立了以分管區長為組長,區衛生局長為副組長,區政府辦、區委宣傳部、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科技局、人事局等15個區屬部門及街道有關領導為成員的荔灣區建設中醫藥強區領導小組,并明確了各成員單位在建設中醫藥強區工作中的職責和分工。
(三)完善管理網絡和評價體系,為建設中醫藥強區提供組織保障。一是完善中醫管理網絡,要求各醫療機構有中醫工作專門管理人員,并賦予相應的職能。二是在醫療機構年終考核中,設立明確的中醫工作指標,如:中醫藥人員比例、中醫藥服務項目、中醫藥服務量、中醫藥服務群眾滿意率等。
文化軟實力強區經驗交流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創業文化的××市××區,注重找準文化資源、文化觀念、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切入點,創新思維、勇于探索,不斷夯實提升文化軟實力、構建文化強區的基礎。
一、發揮獨特優勢,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固本強基
地處××之濱的××區,漢代名將灌嬰早在2200年前就在此筑城設郡,因此成為××的發祥地。近年來又先后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燈彩之鄉、中國民間藝術書畫之鄉、全國科技創新示范區等。在創業創新的發展大潮中,××區已成為一個充滿生機的現代化都市新區,成為展示實力、繁榮、和諧的重要窗口。在做強“實力板塊”、
提升文化“軟實力”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濃厚的文化積淀。
激勵機制日益彰顯,創業人文氛圍越來越濃。以科學發展、率先富強為鮮明特征的創業創新文化已為××人所接受。通過解放思想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傳承改革開放初期創業精神,認真挖掘傳統創業精神的人文底蘊、總結現代創業中體現出的文化精神,營造了創業創新、勇于爭先、博采眾長、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日益豐富的創業文化,逐步成為××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支撐。
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日益完善,共建共享格局越來越好。開展全省、全國社會文化先進縣區爭創活動,促進了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明顯改善。××區文化館、圖書館分別被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國家二級圖書館,××海洋公園、天香園都市候鳥、區屬“××之聲魅力934”廣播電臺、星級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也逐漸成為構筑文化設施的基礎網絡,成為與建設現代都市新區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
全區文化出版工作要點
年是我區建設文化強區的關鍵一年,為做好全年文化出版工作,加快幸福建設,特制定《年全區文化出版工作要點》。
一、工作目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文化市場繁榮有序,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掀起文化強區建設新高潮。
二、工作思路
年全區文化出版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文化強區的總體要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主線,以“十八大”召開為契機,以實施文化惠民提升工程為突破口,重點做好文化陣地、文藝隊伍、文藝創作、文化市場等工作,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促進中心城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三、重點工作
改革中發展的繪畫藝術
已經過去的20世紀,是藏區繪畫藝術從傳統型體格向現代型體格轉換的關鍵時期。在此以前,雖也有些微變化,但是這些演化和變動都是在傳統型體格的內部進行,從未沖出過固有的宗教文化語境,更談不上在繪畫語言上大的變動,相反的是程式化傾向日益鞏固和加強。而當時序進入20世紀中后期之后,情況有所變化。由于社會情景壓力和繪畫發展本體化邏輯的雙重作用,藏族繪畫藝術的變化就帶有了某種脫胎換骨的感覺,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藏族繪畫的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具有向現代型體格特征轉化的跡象。
一、安多•強巴的新式宗教繪畫
藏區傳統繪畫藝術一度曾作為封建神權社會意識形態的慣性表述和視覺呈現而存在的,集中體現在“唐卡”佛繪上,畫經中的佛像造型度量尺度和技法程序根本不容擅改。若違背就是對藏民族的叛逆和對藏傳佛教的褻瀆,必遭天譴和來世報應。這種對傳統虔誠忠實的傳揚,作為對傳統的延續和梳理的意義存在尚可,但這種對現代審美意識的先天缺失和排斥,過度迷戀于傳統的文化保守心態,已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和需要。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封建神權政治意識形態的“黯然退場”,藏區同外界的交流和溝通日益加深和加強,失去嚴苛監管和約束的藏畫家們從一開始小心翼翼的變動到大膽的變革,逐步的走出傳統囿限向現代型體格特征轉化。在此發展和轉化進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建國初期即已成名的宗教畫家安多•強巴先生。從一個篤信佛法的佛家弟子到憑借著其非凡創新膽識獨步西藏繪畫藝術之巔的大藝術家,他留給我們太多關于藏畫革新的有益信息和思考。從其師承上來看,安多•強巴早年曾師從西藏近代最偉大的學者和畫僧更登群培,而更登群培也予當時的安多•強巴以太多的幫助和啟迪,甚至具體到繪畫的樣式、色彩和人物造型。游居西藏10年的畫家于小東在其著述中這樣寫道:“更登群培見多識廣,博古通今,同時也是才能卓著的畫家,他的畫正像他叛逆的性格一樣,反叛傳統樣式,游于法度之外。他筆下的佛像已全然不是西藏式的了,更不可能是《度量經》嚴格約束的產物。”[1](P302)從安多強巴作品《吐蕃三英主》[見封三圖1](附注: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熱巴巾,史稱祖孫三法王或三英主)的各種法相來看,畫中人物形象與衣著顏色幾乎與更敦群培書中描繪的毫無二致“:松贊王以紅絹纏頭,身披五色錦緞半月形披風,腳著鉤尖皮鞋等,盡皆如同波斯的風俗。”由于對更敦群培的信任,安多•強巴的這一題材繪畫顯示出一種戲劇化的、色彩艷俗的、不同以往唐卡的風格。安多•強巴畢生都把更登群培視為自己難得的良師益友。而對其叛逆傳統畫風的承襲和當時照相術這一新生事物的敏感,以及歷次社會變革帶來的巨大的思想變動,西方寫實繪畫的視覺沖擊,使其一生都不懈的實踐著在藏傳佛教繪畫中進行改變的可能。在其作品人物造型上,安多•強巴把舊上海月份牌畫中溫潤可愛的寫實仕女畫像,最后都演變轉換成其畫中佛陀和度母面部慈愛的微笑,其繪制于西藏羅布林卡的壁畫作品《釋迦牟尼說法圖》[見封三圖2]就能充分說明這個問題。而在比例上更是如此,壁畫中的佛陀和他周圍的徒眾早已不是度量經疏中的固定程式,出現了具象寫實意義的人物造型。這就使得整體畫面風格上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藏區傳統繪畫中的平面化傾向和程式化影響。甚至還有些古典油畫的畫味。安多•強巴晚年更是直接的把面對模特寫生這一西方繪畫手段用在了他的度母畫像中。其“革命性”可見一斑。然而畫面中東西方繪畫語言的并置使用未加以很好調和,語言的沖突性也很明顯,這一則反映了安多•強巴的藏畫改革力度之大,效果之顯;另一則也反映出這種改造尚嫌生硬和不夠完善,尚未真正成熟。安多•強巴藏畫改革的意義在于突破藏地傳統繪畫中因循守舊的程式圍城,撬動了傳統型體格的基座,為中國藏族繪畫這一傳統造型藝術語言提供了向現代型體格轉換有益的變革經驗,更為后來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式和思考方向。但終究在性質上仍然屬于在不違背藏地宗教文化傳統表述前提下進行的“變法維新”式改造。
二“、新唐卡”在藏族繪畫藝術發展中的積極意義
“新唐卡”繪畫術語的提出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雖然也有意識的保留了一些傳統藏畫的形式語言和構圖范式,使整個畫面仍具“唐卡”的文化基因,但在繪畫的內容和主題思想上、服務對象上顯然都有別于傳統“唐卡”了,是故謂之為“新唐卡”。“新唐卡”的畫家由建國后在藝術院校系統的學習過,并接觸過東西方繪畫技法的四川省甘孜州藏畫院藏漢族畫家共同組成,他們伴隨著新中國一道成長起來,經歷過共和國20世紀歷次的康巴藏區重大社會變革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文藝思潮影響,且都具備康巴藏區傳統佛畫技法的功底,革新和發展藏畫的意識強烈,創作意識主要致力于挖掘藏地傳統文化和藏族繪畫自身中的肯定性因素和發現其中的未盡潛力,在傳統和現實之間尋求某種契合點,以此來調整藏畫體格,以達到適應時代需求的目的。這是一種思維方法的轉變,并已經成為了這些畫家們自身的慣性訴求。20世紀80年代初甘孜州藏畫院集體創作的“新唐卡”作品《嶺•格薩爾王》,即為“新唐卡”畫派的代表作,畫作中的格薩爾王及其他配屬人物和動物均采用寫實的造型方法,在傳統構圖樣式的參與下以連環敘事的方式展現了英雄的一生。畫面中的英雄格薩爾不再是恍惚中的仙界神人,而是帶有顯著藏人面部特征的凡世英雄,周圍場景的描繪采用傳統的祥云和花草圖案穿插配搭。在既具有民族地域性特點的同時也追求視覺效果的現代意味。[見封三圖3]從“新唐卡”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多•強巴式變革思想的延續,即在藏畫既有圖式的大框架內對畫面造型元素進行寫實性的調整。而不同的是在畫面形式語言的提煉和銜接上融合得多,人物刻畫上帶有學院派嚴謹的寫實傳統和中國人物畫“中體西用”的影響,題材的挖掘上也展露了超越宗教意義的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受“85新潮美術運動”倡導藝術本體回歸的潮流影響,“新唐卡”也開始有了更大的變化。“85運動思考關注與批判的問題已遠遠超出了以往的所謂藝術問題,而是全部的文化社會問題。不是關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個藝術流派和風格的問題,而是如何使藝術活動與全部的社會、文化共同進步的問題。因此,它對藝術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統的批判連在一起的。”[2](P206)當初草創“新唐卡”體格樣式的畫家們在思想上也已不再滿足于“舊瓶裝新酒”式的革新,開始自覺的脫離之前的繪畫語境,進而在一條更加自由獨立的方向上來探尋自身的繪畫語言、形式的道路。這也是“新唐卡”這一術語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在學術論壇消失的主要原因。著名的康巴藏族畫家尼瑪澤仁在這方面的創新成果就很顯著。在尼瑪澤仁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作品里,如《元番瑞和圖》、《雪域》、《文成公主入藏圖》[見封三圖4]等作品中。就體現了藏、漢民族文化和西方現代藝術相融合的整體畫面風格。《文成公主入藏圖》中人物借鑒藏族古代壁畫人物造型意味和采用西方寫實風格,技法部分則為中國工筆重彩和康區“唐卡”著色相結合,落款部分采用了中國繪畫的傳統方式,整體效果向當代中國工筆重彩繪畫靠攏。而進入新世紀后,其畫風大為改觀,畫面構圖較之于前更加活潑和靈動,內容也更加寬泛和自由,作品《最后的凈土》就是很好的體現[見封三圖5]。從“新唐卡”繪畫到后期尼瑪澤仁為代表的康巴藏區繪畫發展軌跡中,我們可郭重曦:在變革中不斷發展的藏區繪畫藝術以看到隨著藏區對外開放的逐步展開,社會觀念體系變得更加靈活的情況下,新的社會文化力量的悄然生長與傳統文化中陳舊規則的主動退場同時進行著。而且開始主動與傳統拉開距離,以圖對傳統的重新定位和詮釋。“新唐卡”繪畫也由最初的嫁接式改造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形式語言更加自由生動的多元化美術格局,這最終是歷史的必然,也是藏區繪畫藝術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現當代西藏布面重彩畫的藏文化尋根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