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形象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01:29: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形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分析論文

一、充分展現兼容并包的文化氣象

中國文化自古就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秦漢文化實際上就是先秦諸國文化融合而成,隋唐文化則是漢文化和諸多少數民族文化以及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匯通而成,宋元明清文化也混合進了大量外來因素。近代中國文化也具有一個立足自身傳統同時又向西方學習的過程。當代以來,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更是大規模、多層面地引進各種文化,并融匯到自己的文化創造中去。因此,從總體上來說,中國文化本來就是一條兼容并包、廣納深蓄的滾滾河流,其本身就具有寬闊、包容的精神氣象。對于這種氣象,一個方面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加以培育發揚,使之更為深厚廣大;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必要使之充分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使世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宏偉大氣,使世人產生深深的尊重之心、殷殷的學習之意。在此有必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們的媒體應該努力宣揚中國文化的這種氣象,這既有利于國人產生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也可以為世界上一些較為狹窄的文化類型樹立榜樣。

二、塑造公平正義的文化品格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對于公平正義的追求,如《詩經�小雅�節南山》中說:“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和《論語�里仁》中所說的“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此后,中國歷代的仁人志士為了追求公平正義而不懈奮斗,甚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其中,既有為了社會內部的平等正義揭竿而起,也有為了民族之間的平等正義而浴血抗爭。即使在當代中國,也有學者為公平而大聲疾呼,也有不屈者為追求正義而付出各種代價,有關的思想和故事到處都有。在當前,公平正義也成為中國政府的重要追求,成為建構和諧社會的關鍵理念之一。這樣,在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中就應該充分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公平正義資源,并努力在更大的規模中、在更深的層次上塑造這一品格。有必要指出的一點是,這一文化品格的塑造在相當程度上仰仗制度本身的公正品格。在此,我們既要看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難以躐等的過程,也要看到這是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努力推動促進的過程。

三、充分拓展廣闊深遠的文化境界

當代世界文化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之中物質主義、感官主義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激烈反對這一文化潮流的各種原教旨主義也在強勁抬升。但它們都沒能較好地解決人和人的關系、人和世界的關系、人類未來命運等重大且緊迫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兼容并包的中國文化有著自己多層面、多視角的獨到思考。我們說,立足于當代中國文化的整體,可以將這些差異巨大的各派觀點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既有一定邏輯貫通性又允許一定邏輯斷裂存在的巨型文化系統,塑造成一個富麗堂皇又堂奧深幽的中國文化大思路。各個派別之間的思想差別正好可以形成不同的層級,利用現代邏輯將這些層級貫穿起來,就可以使中國文化產生廣闊深遠的境界,可以應對不同的現實問題和未來問題,從而為人類面臨的諸多困難提供多層面的答案,為人和人、人和世界關系提供多視角的思考。

四、充分培植巨大強勁的文化力量

查看全文

聲音景觀與文化形象分析

【摘要】聲音景觀已成為地域文化形象的主要呈現方式之一,地域文化形象在影視觀眾腦中呈現的具象圖景有賴于聲音景觀的建構與闡釋。本文以中國飛天獎與金鷹獎獲獎電視劇《白鹿原》的聲音景觀為研究對象,從語聲景觀、音樂景觀、音響景觀三個層面對陜西方言、民俗、戲曲、美食等文化進行全面梳理與深入分析,以期進一步豐富陜西文化形象的研究內容,為陜西文化形象的塑造與重構研究增添一份重要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聲音景觀;陜西文化形象;《白鹿原》;聽覺闡述

景觀,“原意為一種被展現出來的可視的客觀景色、景象”[1],通常表示一種表象和影像群。電視劇藝術作為藝術與技術相互兼容的藝術門類,離不開聲音景觀對于電視作品的文化呈現、美學表達和創意闡釋。電視劇的聲音景觀是指聲音與畫面建構出的視聽空間與影像形象,以藝術意象的方式在電視劇中著重呈現,其中包括語聲景觀、音樂景觀以及音響景觀三個部分。目前,學術界對于《白鹿原》的研究成果頗豐,但關于聲音景觀方面的研究仍暫付闕如。眾所周知,電視劇《白鹿原》受到業界與學界的一致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2分,收視率一路走高多次破一。”[2]而這一切都跟聲音景觀在劇作表達、視聽結構以及影像風格方面的藝術呈現有關,尤其在敘述地域文化、激發觀眾的情感認同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本文以陳忠實先生的文學著作《白鹿原》跨媒介改編而成的電視劇《白鹿原》為例,基于景觀理論的研究視角,對語聲、音樂以及音響景觀層面進行分析,其中語聲景觀包含方言景觀與吼誦、吟誦景觀,音樂景觀包含秦腔音樂景觀與配樂景觀,音響景觀包含表情景觀與表真景觀。

一、語聲景觀與陜西方言文化、民俗文化

(一)方言景觀:地域語言的表意與再現

在語言表達方面,方言作為顯性的語意符號,具有獨立的語音以及語調魅力。為了更好地向全國傳播陜西文化,進而表現其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電視劇《白鹿原》的導演在人物臺詞中加入了方言,讓不同人物角色之間的對白交流呈現得更為明朗。電視劇《白鹿原》的題材來自陜西白鹿原農村,這里有著獨特且濃郁的關中風情。該劇除了普通話的語意表達以及字正腔圓的語音呈現,還采用關中方言化的普通話風格進行演繹與塑造,從而整體再現了真實的生活場域。劇中的方言具體指代的是人物對話時選擇了比較通俗的普通話表達方式,同時加入地域化與民俗化的詞匯及發音,強化關中語言在作品中的整體呈現,例如,把爸叫成方言的親屬稱謂詞“達”(dá),還經常在句尾處使用“哩”“呀”“咧”“咋嘛”等語氣詞。這種方言拉近了電視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好地再現真實生活場景,讓觀眾可以從中獲取某種嶄新的體驗。電視劇《白鹿原》基本還原了小說《白鹿原》的敘事場景和地點,主要描寫關中白鹿原的故事。方言強化了受眾對地域的認同感。從電視劇選擇獨特的地域語言來看,方言已經深入電視劇主創人員的創作理念之中,創作者并未刻意順應觀眾的觀劇習慣而徹底弱化、稀釋關中語言文化,而是在語言審美與表意基礎上,進一步建構與傳播地域語言文化。

查看全文

中美文化形象塑造及影響

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來,后殖民理論思潮又煥發了新的活力,不同國家或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滲透也日趨頻繁,每個國家或民族甚至個體都會面臨著文化認同的危機。而以黃玉雪、湯婷婷、趙健秀、譚恩美、任碧蓮等為主的美國華裔作家,在塑造中美兩國文化、書寫美國華裔的族裔身份及文化認同方面發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推動了美國華裔文學的發展。關于美國華裔文學的研究,王光林運用后殖民翻譯理論對幾位華裔作家的作品進行了分析,指出其文本中的文化翻譯具有自我殖民的意味,并倡導華裔作家們在再現第三世界文化時應尊重其區別于第一世界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構建自己雜合的文化身份。[1](P148)陳愛敏從文化身份、文化語境和文化原型三方面分析探討了美國華裔文學與文化間的關系。劉芳稱則湯婷婷、譚恩美等在作品中對中國文化的表述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翻譯,既像西方的人種志那樣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方方面面的描述,在此過程中又涉及音譯、直譯等具體翻譯方法的運用,此外,這種文化翻譯融傳統意義上的翻譯與寫作于一體,反映了來自弱勢文化的移民在美國所經受的文化震蕩。[3](Piii)……,而形象學(法文imagologie)是近些年在歐洲發展迅速的一門新興學科,“現已成為比較文學中極具擴張能力的前沿性學術研究領域”。[4](P110)法國著名比較文學家巴柔在《形象》中將形象學定義為:“在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運作過程中對異國看法的總和”。[5](P154)狄澤林克指出“比較文學形象學”主要研究文學作品、文學史及文學評論中有關民族亦即國家的“他形象”(heteroimage)和“自我形象”(autoimage)。[6](P153)關于文學形象,趙炎秋教授在其著作《文學形象新論》中將其定義為:“形象,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文學形象,就是通過語言形式化了的生活。”[7](P167)本文擬以黃玉雪(JadeSnowWong)的《華女阿五》(FifthChineseDaughter)[8]、湯亭亭(MaxineHongKingston)的《女勇士》(TheWomanWarrior)[9]和譚恩美(AmyTan)的《喜福會》(TheJoyLuckClub)[10]為例,從形象學的角度探討在后殖民語境下美國華裔作家如何塑造中美文化、中美文化塑造所產生的影響及美國華裔作家還應做出的努力。

一、中國文化在美國華裔文學中的塑造

周寧指出,“中國形象”是流行于社會的一整套關于“中國”的“表現”或“表述”系統,其中同時包含知識與想象、真實與虛構的內容,具有話語的知識與權力兩方面的功能。從知識與想象方面看,中國形象包含著三層意義:一是西方對現實中國在一定程度上的認知與想象,二是西方對中西關系的自我體認、焦慮與期望,三是對西方文化自我認同的隱喻性表達。[11](P7)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大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傳統。中國的風俗習慣和傳統觀念等在第一代華裔腦海中根深蒂固。對于第二代華裔,胡勇指出“……對于他們來說,中國只能在父輩的故事中和文字記載里塑造。他們對中國的體認既是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還包含著更多的理性反思,他們所能體認的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她們筆下的文化中國形象,其所包含的儒家價值倫理與外延的社會交往禮儀和風俗習慣,散發著濃重的苦澀味。”[12](P20)諸如黃玉雪、湯婷婷、譚恩美等美國華裔作家都屬于第二代華裔,她們從小就對父母所固守的中國傳統文化耳濡目染,在自己的作品中將想象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翻譯到美國主流社會,塑造出心目中的中國文化形象:

1•“封建專制的落后國度”的中國形象美國華裔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的中華民族深受儒家學說影響,追求中庸和諧、“忠”“孝”“禮”“義”等,提倡以父權為主的封建家長制度,主張女人“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等落后思想。《華女阿五》中,玉雪的父親堅信一個人可以沒有才能,但必須有道德,教育孩子們做人要誠實、要尊敬師長、不能動手打人、要勤儉節約、辛勤耕耘等;父親在家庭中占絕對地位,父母家教極嚴,堅信“嚴厲的鞭打是培養孝女才子的最有效方法”[8](P53),他們要的是對孩子絕對的控制權;在黃家女孩終究不能與男孩相提并論———父親不顧玉雪想完成高等教育的要求直言家里的財政狀況只能優先讓可以傳宗接代、延續黃家香火的兒子繼續接受教育。湯亭亭的《女勇士》中,中國被描述成一個男尊女卑的女性煉獄:其中有大量如“女娃好比飯里蛆”、“寧養呆鵝不養女仔”[9](P39)等歧視女孩兒的民間諺語,女性喪失了應有的獨立人格和婚姻自主權。而在譚恩美的成名作《喜福會》中,母親們腦海中始終保留著中國式的“孝”———忍耐、孝順、遵從父母的意愿,這就是為何許安梅的母親雖然被自己母親辱罵并殘酷地趕出家門,但當母親病危時,她仍舊義無反顧地趕回到母親身邊,為了挽救母親的生命,不惜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給母親做藥引。

2•“怪誕詭異的古老國家”的中國形象美國華裔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為了表現了中國這個古老國家的“異國情調”,展現了大量中國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以滿足美國讀者的獵奇心理,但同時也展現了中國文化怪誕詭異的一面。黃玉雪在《華女阿五》中有大量慶祝傳統節日、結婚、生孩子、殯葬儀式等充滿“異國情調”的中國文化的描寫,如玉雪小時候受驚嚇生病后,外婆買來白礬為其舉行趨驚儀式;唐人街的葬禮要請法師為死者超度靈魂,要撒紙錢等。湯亭亭的《女勇士》中塑造的中國文化更是充滿迷信色彩:母親勇蘭在醫院求學時得與形形色色的鬼作斗爭;當社區醫院弄錯地址將別人家的藥送到家里時,母親堅持要女兒去藥店所要一些糖果作為賠償以驅走被送藥的晦氣。湯亭亭在小說中還詳盡地描述了母親燒的許多奇怪的菜肴,如黃鼠狼、烏龜、熊掌、浣熊等,讓女兒心神不寧,發出“寧愿吃塑料也不愿吃這些”[9](P83)的感嘆,這些在重視和保護自然生態的西方人眼里簡直怪異恐怖至極。譚恩美在《喜福會》中用中國傳統文化要素———五行理論將華人性格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如安梅天生缺木,所以容易優柔寡斷;精美的父親火元素太多,所以脾氣很大等。小說中還描述了中國人對魂靈的敬畏———安梅的母親選擇在除夕夜自殺,只為第二任丈夫一家能因害怕其靈魂煩擾而好好對待安梅,這些都彌漫著怪誕詭異的色彩。

3•“神秘奇特的東方大國”的中國形象中國有著幾千年連續發展的悠久文化,其對華夏兒女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美國華裔作家在其作品中也繼續傳承著中國神秘奇特東方大國形象。黃玉雪的《華女阿五》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中國飲食文化,介紹了大量中國菜的獨特做法,從炊具、配料到火候、調味汁,這些都充滿了神秘奇異的色彩。湯亭亭的《女勇士》中還有大量中國民俗故事和神話傳說,如蟾蜍吃月的故事以及最具魅力的女英雄“花木蘭”上山習武、建功立業等的傳奇故事,這些也都增添了中國獨特神秘的文化形象。譚恩美的《喜福會》中,素云向女兒描述自己曾在中國擁有的一張麻將桌時說那是用一種貴重的叫做“hongmu”(紅木)的木材做成的,在英語里沒有對應的譯詞,其實不然,而素云說紅木在英文里沒有對應的單詞是因為在她的心目中認為自己的故國中國始終是獨特、無可比擬的,《馬可•波羅游記》中就曾描述過中國繁榮倉盛的景象,中國的陶瓷、絲綢等都曾引起西方各族的覬覦,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中國神秘奇特的古老東方大國形象。

查看全文

我國文化形象

一、充分展現兼容并包的文化氣象

中國文化自古就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秦漢文化實際上就是先秦諸國文化融合而成,隋唐文化則是漢文化和諸多少數民族文化以及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匯通而成,宋元明清文化也混合進了大量外來因素。近代中國文化也具有一個立足自身傳統同時又向西方學習的過程。當代以來,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更是大規模、多層面地引進各種文化,并融匯到自己的文化創造中去。因此,從總體上來說,中國文化本來就是一條兼容并包、廣納深蓄的滾滾河流,其本身就具有寬闊、包容的精神氣象。對于這種氣象,一個方面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加以培育發揚,使之更為深厚廣大;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必要使之充分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使世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宏偉大氣,使世人產生深深的尊重之心、殷殷的學習之意。在此有必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們的媒體應該努力宣揚中國文化的這種氣象,這既有利于國人產生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也可以為世界上一些較為狹窄的文化類型樹立榜樣。

二、塑造公平正義的文化品格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對于公平正義的追求,如《詩經�小雅�節南山》中說:“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和《論語�里仁》中所說的“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此后,中國歷代的仁人志士為了追求公平正義而不懈奮斗,甚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其中,既有為了社會內部的平等正義揭竿而起,也有為了民族之間的平等正義而浴血抗爭。即使在當代中國,也有學者為公平而大聲疾呼,也有不屈者為追求正義而付出各種代價,有關的思想和故事到處都有。在當前,公平正義也成為中國政府的重要追求,成為建構和諧社會的關鍵理念之一。這樣,在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中就應該充分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公平正義資源,并努力在更大的規模中、在更深的層次上塑造這一品格。有必要指出的一點是,這一文化品格的塑造在相當程度上仰仗制度本身的公正品格。在此,我們既要看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難以躐等的過程,也要看到這是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努力推動促進的過程。

三、充分拓展廣闊深遠的文化境界

當代世界文化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之中物質主義、感官主義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激烈反對這一文化潮流的各種原教旨主義也在強勁抬升。但它們都沒能較好地解決人和人的關系、人和世界的關系、人類未來命運等重大且緊迫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兼容并包的中國文化有著自己多層面、多視角的獨到思考。我們說,立足于當代中國文化的整體,可以將這些差異巨大的各派觀點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既有一定邏輯貫通性又允許一定邏輯斷裂存在的巨型文化系統,塑造成一個富麗堂皇又堂奧深幽的中國文化大思路。各個派別之間的思想差別正好可以形成不同的層級,利用現代邏輯將這些層級貫穿起來,就可以使中國文化產生廣闊深遠的境界,可以應對不同的現實問題和未來問題,從而為人類面臨的諸多困難提供多層面的答案,為人和人、人和世界關系提供多視角的思考。

四、充分培植巨大強勁的文化力量

查看全文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與傳播策略

摘要:城市形象是“人們對城市的主觀印象,是通過大眾傳媒、個人經歷、人際傳播、記憶及環境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1]。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發展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一座有特色歷史文化的城市在確定和傳播自身的形象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近期網絡對城市形象的討論,使吉林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面臨新的難題。塑造好具有時代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對于城市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在輿論的影響下,城市文化傳播如何解鎖新的途徑,傳遞城市獨特文化,塑造具有時代意義的城市形象,搭建多種傳播渠道融合的傳播模式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命題。

關鍵詞:城市形象塑造;吉林省;傳播策略;輿論;城市文化

1吉林省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傳播的現狀分析

1.1城市形象塑造受到關注

目前,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國家的全局戰略,吉林省作為其中之一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現階段,吉林省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應當讓文化振興融入經濟振興的大潮當中,使吉林市“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推動吉林市快速、持續和協調發展[2]。短視頻平臺、社交網站已經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城市形象需要在這種媒介環境下進行系統的整合和規劃,直播平臺用戶的龐大數量推動城市傳播的平臺進行轉變,從而保證城市形象在復雜的媒介環境下傳播更加立體、高效和深刻。吉林市是中國東北的著名城市,吉林市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因明清沿江建有吉林船廠城,故吉林市又被稱為“船廠”“江城”“北國江城”[3]。已知城市形象是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為了更好地研究吉林省城市形象的構建,通過對文獻的解讀可以發現,國內媒體對于城市品牌塑造的研究大多聚集在實用性上,如田宇彤對網紅城市西安的研究,探析了智媒時代語境下城市形象傳播的創新路徑,通過對西安城市形象建構中傳播策略的研究,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并提出相關建議[4]。當前,吉林的城市形象面臨創新,應借鑒其它城市的經驗,拓展原有的固有思路,對網絡上不利的輿論做出反應,充分利用好正面輿論,樹立吉林在受眾心中的形象,促進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

1.2官方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城市形象

查看全文

虛擬現實語境文化形象傳播策略

摘要:進入21世紀后,河南省在經濟社會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文化建設也同步發展,特別是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傳媒行業的宣傳功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對有效宣傳河南文化形象,提升文化檔次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虛擬現實語境下,游客的感官體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媒體受眾擁有更好的了解途徑,讓河南的文化形象傳播有了更寬廣的舞臺和途徑。

關鍵詞:虛擬現實語境;河南文化形象;傳播策略研究

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虛擬現實技術(VR)的橫空出世,推動了很多行業的技術革新和服務升級。傳媒行業開始利用360全景視頻來現場報道,電子地圖也早已使用虛擬現實技術來布置AR或者VR全景地圖,一些科技公司還專用這些技術開發很多商業應用業務,為普及虛擬現實技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在這種虛擬現實語境下,如何提升河南文化形象的宣傳效率,加大河南中原文化傳播途徑,增強游客和觀眾的交互式體驗效果,就成為了本課題的主要任務[2]。

1虛擬現實技術的概念

所謂虛擬現實技術,就是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將虛擬場景與現實場景相結合,創建一種仿真的虛擬世界,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虛擬現實技術是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數據,通過計算機的系列傳輸,將數據應用到虛擬環境中去,通過三維建模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人們切實感受到真實場景的存在效果,讓人們在最低的時空成本上就能體驗到最真實的感受,同樣能擁有現實場景中的一切感知和人機交互體驗效果,不僅節約了財力物力和時間成本,而且參與感和存在感更加強烈[3]。

2虛擬現實語境下加強河南文化形象傳播的策略探究

查看全文

歌舞類節目對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

摘要:央視春晚一直是無數中國人民在農歷春節翹首以盼的一場藝術和文化的“饕餮盛宴”,春晚不僅僅是表達祝福和慶賀新春的一次民族大聯歡舞臺,它還有著傳播文化的功能,本文主要以2019年央視豬年春晚的歌舞類節目為研究對象,淺析央視春晚中歌舞類節目對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

關鍵詞:2019年央視春晚;歌舞類節目;文化形象

春晚作為一個展現國家和諧形象、民族團結奮進的舞臺,它早已成為無數中國人在春節時最期待看到的電視節目,即使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受眾有著眾多的娛樂活動方式,但是春晚依舊是中國人不可忘卻的記憶,每年的春晚熱度不減,收視率居高不下。“從節目反映的內容來看,主要包括這樣幾個主題:家(孝道、感恩、和睦)、族(團結、理解、同心協力)、國(強大、和平、國泰民安)、統一(臺灣思歸,故土難離,邊防鞏固)、發展(變革、生產、富裕)等等。”

一、2019年豬年央視春晚歌舞類節目分析

“在傳統民族社會中,歌舞的存在主要是為了生產生活而服務的,它與民族主體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認知世界、認知自我和社會、并以此構建新的世界的手段和媒介,它的演繹和傳承,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情感向群體內部內凝聚的特征。”首先,2019年豬年春晚一共有24個歌舞類節目,占據了春晚節目的半壁江山;其次,歌舞類節目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聽覺上都提供給觀眾娛樂享受,深受觀眾喜愛;最后,歌舞節目中的歌曲和舞蹈常常蘊含著國家富強、民族團結的新時代主題,所以,歌舞類節目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早期春晩節目中歌、舞、歌伴舞區分明確,但在近幾年春晚舞臺中除了純舞蹈,歌與歌舞的區分并不明顯。”本文以2019年豬年央視春晚的歌舞類節目為例,淺析它對于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

二、央視春晚歌舞類節目的特點

查看全文

城市水文化形象管理論文

【摘要】該研究以江蘇揚州城區水域的旅游形象設計為例,旨在探討如何剖析并整合濱水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我們分別從水域生態環境形象、城市文化形象、商業經濟形象等方面來闡述,以整合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為核心,從而拓展濱水城市發展理論。

【關鍵詞】濱水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構造整合

目前,我國許多濱水城市充分利用水資源,打造水文化。揚州作為一個具有城區水域特色的城市更具有開辟水文化的優勢,加之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足以利用現時的商業契機來發展城區特色“水文化”旅游。本文試以揚州為例,對濱水城市水文化形象進行剖析與整合,同時為相關水文化城市的形象定位提供借鑒。

一、構建生態環境形象

1.提高河道的安全美觀度及通達性。河道整治應注重親水河道的建設,適當降低河坎的高度;把城區內的水路做通、做活,拓寬水域,使其能連接內陸與沿海;依照水域地理紋路,試構建意象圖案;活用水利建筑,如水運碼頭、水閘、橋梁建筑等。

2.實現城區水資源的持續利用。要進行源頭截污,實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保護河道內對重金屬元素具有強吸附作用的泥煤層,并于河道近河岸處種植如蘆薈、茭白等清水植物;活用生態護坡技術,改變護岸砌筑形式,保證水陸動物的活動空間。

查看全文

“一帶一路”跨地域文化建構與傳播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包括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亦是如此。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新媒體對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由于新媒體具備數字化、交互化以及無界化的特點,其在內容、載體以及宣傳等多個方面,大力推動了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

關鍵詞:新媒體;一帶一路;跨地域文化形象;建構;傳播

在古絲綢之路中,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借助宗教以及商業活動。通過商人在貿易中的傳播以及宗教士的宗教傳播,跨地域文化形象不斷得到建構與傳播。但是由于古絲綢之路受到時間、空間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其傳播文化效率十分低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與進步,其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受益于新媒體的“一帶一路”建設,使得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其為跨地域的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貢獻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

1“一帶一路”與新媒體相關概念概述

1)“一帶一路”。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主要是指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其理念在于通過文化發展實現推動經濟建設,通過“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實現沿線各國多樣化、自主化、平衡化以及可持續的共同發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人們通過對跨地域文化的了解不斷加深,不同地域文化、民族以及國家的人們更容易實現真正的理解以及溝通,這更有利于跨地域文化形象的正面建構與傳播[1]。2)新媒體。隨著新媒體所處的時期的不同,其概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最早在1967年,新媒體概念被美國人戈爾德馬克提出,不過這時新媒體概念主要為了區別于傳統媒體,傳統媒體最早是紙質傳播,后來演變成電影傳播、電視傳播,這就是最初的新媒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2014年,學者匡文波提出網絡、衛星、無線電等傳播介質以及利用數字技術、移動電話、計算機等介質進行傳播的新型傳播行為為新媒體。而且,匡文波對新媒體的種類進行了詳細劃分,其指出新媒體的種類包括網絡媒體、數字媒體以及移動媒體三種[2]。

2“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在跨地域文化形

查看全文

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傳播論文

中國武術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就中國武術流派的深遠影響而言,武當武術與少林功夫雙峰對峙,分別居內家功夫與外家功夫之首。但是,從各自文化形象傳播和與此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今日少林功夫聲名遠播,少林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武當則遠不及少林。這其中既有少林功夫與武當武術因其傳播機遇不同帶來的社會大環境對信息傳播效果的制約,又有少林功夫和武當武術尋求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不同以及各自宗教背景對社會的開放程度不一等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五千多年文明史所積累下來的豐厚的文化資源,使中國具備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但是,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忽視了將其看作是一種寶貴的社會經濟資源……這就使得今天的中國仍處在既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又是一個文化產業的小國的狀況。”①武當文化就是處于這樣一種既擁有豐厚資源又開發利用不足的現狀。作為中國傳統內家功夫的發祥地,武當文化怎樣才能在社會功利主義泛化的當下,借助2008年第三屆世界傳統武術節這一國際化的開放機遇,積極地傳播武當文化形象,有效地促進武當文化產業發展,從而形成“南武當”與“北少林”名副其實的對應互補,我們就此進行探討,以期通過對武當文化形象傳播的個案分析,對我國的民族文化傳播及其文化產業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具有歷史資源優勢且極具跨文化傳播價值的武當太極文化,應成為武當文化品牌形象傳播的標識。“天下武功出少林”,所謂“先聲奪人”,少林功夫文化早在20多年前就因盡得先機而名滿天下。比較而言,武當文化傳播則是近年來在省市政府的關注支持下才高調啟動。在少林功夫傳播已成大氣候之時,武當如果仍以籠統的武術概念向外界推出,顯然不利于自身內家功夫文化的傳播及其武當文化形象的塑造。面對盛名之下的少林功夫,武當文化傳播毫無疑問當獨辟蹊徑,以展示自身特長為優勢,將武當內家“三寶”之首的太極文化作為其形象展示的標識性內容,依此打造獨具個性的武當文化品牌形象。

從跨文化角度而言,最具有中西方受眾交互接納性的影視作品,當屬西方槍戰片與中國武俠片。與西方槍戰片格斗雙方勝負結果的直截了當相比較,中國武俠片更能夠展示對峙雙方個體的自身潛能以及相互膠著的競技狀態,更能夠體現其形態之美、力量之美與運動之美,因此也更加受到觀眾的熱捧。但是,無論西方槍戰片或是中國武俠片,在影視作品中多以勝敗輸贏的比拼為目的,它更多的是表現人與人之間利益沖突背后的搏擊甚至是搏殺。而武當太極恰與這種類似于人的動物性的格斗廝殺形成對比。它所追求的是修心養性、健體養生,其外在體格與內在心性的修煉是其終極目標。這種以傳統內家功夫的形式表現人對自身內在與外在“和諧”的追求以及對人與人之間“和諧”境界的追求,是武當文化的精神價值所在,也是武當文化具有現代性跨文化傳播的價值所在。“‘世界正在變小’,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就造成了一種現實的可能性,使每個民族在吸收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成果的同時,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成為整個人類文化的有機構成。這樣,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其民族性與人類性的有機統一。而在世界交往中得到了充分發展的民族特色,本身就是世界歷史的規定。在這個嚴格限定的意義上可以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民族文化傳播的根本就在于其本質特色的不可替代,其交流內容人類共享。太極文化鮮明的民族特色已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交往中得到進一步張揚。因此,從傳統內家功夫發祥地的角度而言,武當文化傳播當選取最具跨文化價值的太極文化為標識,在此基礎上向形意八卦、養生之道等全面拓展,從而以武當獨特的文化形式和深厚的歷史蘊涵,凝聚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品牌形象。中國太極文化為世界許多國家的民眾所喜愛,武當太極文化及其品牌形象的跨文化傳播,既可以讓世界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國太極文化之道,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武當文化傳播應注重形態與理念的創新,武當山應成為國內國際太極文化交流、傳播、發展中心。武當文化形象傳播,中華傳統哲學思想與武當的武學武道渾然一體為其又一優勢。近期中央電視臺1套黃金時段播放的電視連續劇《李小龍傳奇》,通過描述李小龍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傳播中國武術文化。觀看此劇的觀眾不難發現,無論是李小龍習練的詠春拳或是李小龍創新的截拳道,其拳法理念的核心都是中國道家思想。“《圣經·約翰福音》第一章劈頭:‘太初有道。’……在東方的中國,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不論東西,‘道’就是一種世界觀,一種創造和認知現象的‘邏輯’或思考方式”。③中西方論“道”,在某種程度上有著相通之處。但是,惟有中國傳統道家思想中的“道”和“陰陽”,才能以高度濃縮的信息含量將世界萬物的發展規律以及中國武術的核心理念交匯貫通,闡述得充分而飽滿。因此,武當太極文化傳播毫無疑問應將道教文化與道家思想的傳承傳播放在重要地位。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太極文化與道教文化一脈相連。因此可以說,太極文化與中國傳統道家思想,是武當文化形象的兩個支撐點。我國目前的太極拳發展,楊、陳、武、孫、吳等多種門派林立,傳播范圍波及國外。而武當太極的傳播范圍則非常有限。事實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不可分離。“從廣義上說,一部民族史就是一部民族文化史,一部民族文化史又是一部文化創新史。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依然如此。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就無所謂歷史了。不斷創新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共性,而每一次創新又有其個性。造成這種個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創新的內外因的差異性。”④其他太極拳流派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贏得中外公眾的普遍性接納。武當太極若在太極拳傳播興盛的當下找不到自己的準確位置,“天下太極出武當”也就只能成為自唱自吟的一句空嘆。“經濟全球化而導致的世界范圍的經濟和文化競爭領域的不斷前移,使得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日益成為一個國家能否在這場世界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的關鍵因素,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⑤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決定生存。因此,武當太極文化傳播應當借鑒其他太極拳品牌的發展經驗,根據史料典籍理清發展脈絡,整合其拳法理論,重新完善對武當太極文化的價值認識,并在傳統武當拳法套路的基礎上吸納現代化元素,以開放的心態結合先進的技術打開武當太極文化傳播的封閉局面,讓武當太極由道教圣地走進天下人身邊,利用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形成武當內家功夫的品牌傳播之勢。同時,武當太極還應站在一個國際化的高起點上,以科學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方式,在和諧包容的國際交流中提高武當山太極文化發源地的聲譽,讓武當太極真正成為中國太極文化傳播的一面旗幟,成為中國內家功夫與道教文化整合傳播的“意義承載者”,成為國內國際太極文化交流、傳播、發展的中心,由此推進武當山道教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武當太極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政府持續的關注支持,并借助于大眾傳媒實現最佳傳播效果。2008年10月29日至10月2日,第三屆世界傳統武術節在湖北省十堰市舉行。世界傳統武術節又稱“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是國際武術聯合會、中國武術協會主辦的世界傳統武術大賽,也是目前世界武術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的大型體育盛會,被譽為“武術界的奧運會”。2004年以來,河南鄭州連續兩屆成功舉辦世界傳統武術節。這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十堰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國際性大型傳統武術比賽盛會,來自69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參加比賽。武術節期間同時舉行“走進武當”等系列活動。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次國際武術盛會,更是武當山文化形象傳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文化傳播是‘人們社會交往活動過程產生于社區,群體及所有人與人之間共存關系之內的一種文化互動現象’。如果作為人的社會活動過程的一個方面而言,文化傳播就是社會傳播,是人對文化的分配和共享,溝通人與人的共存關系。”⑥在媒介社會化的今天,最為有效的傳播方式之一就是用不間斷的信息感染、吸引受眾,從而在受眾心目中建立一種穩定的文化形象。顯而易見,這種信息的傳播及其效果的實現,脫離大眾傳媒無法實現。而且,大眾媒介的信息傳播不能是單向的、靜態的、歷史性的信息資料的無力疊加,而應當是具有創新意義的、動態的、現代性符號化信息的有力度的沖擊。同時,無論是武當文化信息的傳播、文化形象的樹立、文化的傳承或是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的關注和積極支持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