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意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8 09:46: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代意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代意義

透析東城年俗的現代意義

新年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長久以來一直備受國人的關注,各地皆有獨特的新年習俗。坐落于東莞市核心地帶的東城區,其新年習俗是廣東新年風俗習慣的一部分。東城年俗在迎春花市、登黃旗山、賣賴、開年、人日和元宵等方面秉承了廣府年俗傳統的同時又充斥著濃厚的地域特色。這些年俗,不但繼承了傳統的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其更在經濟、文化、民間關系等方面演繹著積極的現代意義。

關鍵詞:和諧;文化繁榮;融合;契機

前言

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備受全體國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重視。傳承已久的新年習俗,如守歲、貼春聯門神、掃塵、放爆竹、拜年等,在新年期間于全國各地以及外海華人聚居地鋪天蓋地開展起來。縱觀這些習俗,全國既有千篇一律的內容,而各地又有獨樹一幟的形式。實際上,年俗在不同地區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生活習慣乃至觀念傳統,衍生出層出不窮的地方年俗。這些彰顯著濃厚地域色彩的年俗,正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終極體現,也是中國新年這個世界上最多人慶祝的節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這些別開生面的年俗,不但有利于繼承傳統,更能從點滴細節中發現出一些具有現代意義的規律,有助于古老的習俗在新時揚光大。

坐落于東莞市核心地帶的東城區,其新年習俗是廣東風俗習慣的一部分。年俗繼承了廣府的傳統,但在某些方面又呈現出與其略為不同的地域特點。這些習俗主要包括年前的買年桔年花、逛花市、年三十的“賣懶”、大年初二的“開年”、年初七的“人日”以及元宵節等,除夕夜登黃旗山的習俗更是東城以及周邊,乃至粵港澳人們的主要活動。這些習俗的主要意旨是期盼吉祥、美好、勤奮向上、年年有余、平安順利以及合家團圓等等。有些是從中國古代習俗傳承而來,如元宵節,有的則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逐漸形成。這些習俗大都帶有濃郁的莞邑特色。

一,新年花市:和睦家庭與和諧社會的交集

查看全文

論泰山文化現代意義

泰山馳名中外,不僅是風景壯美的旅游圣地,更是歷史悠久、文明璀璨的文化名山。泰山融匯五千年中國文化,形成“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郭沫若語),泰山與中國情感、民族心理的形成息息相關,堪稱是中華民族心理的結晶,民族文化的優秀代表。今日之泰山,以雄偉壯麗、莊嚴偉岸的豐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卓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展示著文明古國的風采。正如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所言:“泰山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舉不勝數,自古至今,仁者愛其山,智者愛其水,各有所愛。本文謹就泰山文化的現代意義嘗試進行淺顯的探討,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現代意義上的泰山文化內容主要包括六部分

現代意義上的泰山文化內容主要包括六部分:泰山神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教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當代西方文化。

泰山神文化是泰山及其周圍地區的地方民間宗教,帶有原始宗教的特點,是道教泰山化的歷史演變,現在以“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和“泰山石敢當”為代表。在每年的春節,從除夕之夜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有來自泰山腳下乃至華北、全國各地的香客登臨泰山,上香、許愿、還愿,特別是傳說中的“泰山老奶奶”的誕辰紀念日(農歷三月十五)前后,登臨山頂“碧霞元君祠”和山下“小泰山”的香客更是絡繹不絕,形成壯觀的朝拜潮流。傳說中的“泰山老奶奶”有治病救人、主宰生育的神力,“泰山老奶奶”以她的仁愛之心、平等之心,關懷民生疾苦、濟世救人,成就了她萬能女神的地位。在現代社會,“泰山老奶奶”不僅僅是祈求多子多福、祈求平安安康的偶像,“登泰山保平安”的泰山宣傳廣告就赫然出現在了中央電視臺的黃金時段,也成為一般民眾心目中的“圣母”偶像,有點類似西方圣母瑪利亞的地位,是母親的象征,是人們反思生命、回報母親的精神偶像。近年來朝拜“泰山老奶奶”的香火費一直延續攀升,上一柱普通的香三五元,貴點的三五十元,昂貴的到600元、800元,甚至有天價的2200元,高價的香火費不僅體現著現代人對“泰山老奶奶”崇拜程度,也是現代人精神迷失、尋求精神寄托的有力佐證。“泰山石敢當”是遠古人們對靈石崇拜的遺俗,石敢當與泰山聯系在一起,借助泰山神威并被人格化,成為一位善良、勇敢、力大無比的勇士,能夠驅妖拿邪、治病救人,因此家家戶戶或砌于屋墻,或立于街口,或置于房頂,鬼祟見之不敢進,成為家庭的保護神,流傳至海內外。而泰山以其無與倫比的悠久歷史和雄偉高大的形象,也成為中國的鎮山,成為中國的保護神。

道教文化曾是泰山文化的主流文化,泰山地區遠古就有鬼神崇拜,巫覡卜筮,是孕育道教精神的基因……泰山作為道教“天人感應”學說的具體象征物,又反過來引證和強化了道教的理論。泰山與道教在文化精神上的密切溶合,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泰山的宗教布局基本以道教為主,從山下的岱廟、王母池,紅門附近的紅門宮、一天門、斗母宮,一直到山頂的碧霞元君祠,無不充斥著道教文化的蹤跡,可以說泰山宗教主線的布局是以道教為主的,泰山因此成為歷史上“道教勢力的主要基地”。在當今社會,道教作為宗教文化的影響已經不在占據社會意識的主流,但是道教文化中“清凈無為、淡泊名利、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還是隨處可見,現在每天堅持到泰山鍛煉、提水的“泰山山友”、“泰山水友”數以萬計,還有很多每日在花園、廣場晨練太極拳、氣功的健身者,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里無不體現著道教文化的浸染,泰安也因為道教文化的淵源,配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易居住城市,是一座頤養天年、安度晚年的理想所在。

查看全文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眾所周知,康德哲學一向是西方哲學界的“顯學”,研究康德哲學的論文、論著汗牛充棟,浩若煙海,令人目不暇接,任何一位以康德哲學為研究方向的人都不得不時刻提防以免被鋪天蓋地的資料海洋“淹死”,更不用說一般的康德哲學愛好者了。所以就事實而論,康德哲學在我們這個時代毫無疑問是有意義的。但是,康德哲學畢竟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產物,200年后的今天,20世紀即將成為歷史,我們已經站在了21世紀的門口。回顧20世紀,哲學流派多如牛毛,我們想趕新的潮流尚且來不及,難道還有必要關心200年前康德哲學的意義嗎?!顯然,康德哲學在現時代的意義在理論上仍然是一個問題,更直白地說,這個問題也就是康德哲學與我們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的問題。

康德哲學與我們有什么關系?進一步說,歷史上的哲學家他們的思想與我們有什么關系?如果研究哲學史的人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學究,如果說我們研究哲學史并不僅僅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那么我們就必須證明我們的研究是有“意義”的。表面看來,這種證明帶有自我辯白的嫌疑,不過更深層次的問題應當是哲學或哲學史的意義問題。

由此可見,討論康德哲學的意義是不可能僅僅局限于討論康德的,它歸根結底關涉到研究哲學史的意義問題。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借助討論康德哲學的意義來討論哲學史研究的意義問題,也可以說是借助討論哲學史研究的意義來討論康德哲學的意義,并且由此而提出一種新的哲學史觀模型。

一、哲學問題

為什么哲學史上的哲學家們雖然斯人已去,其理論學說業已過時,我們還要學習和研究他們的思想呢?因為哲學就是哲學史,哲學史就是哲學,能夠在哲學史上“青史留名”的哲學家,他們的思想、學說或理論都具有永恒的意義和價值,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有意義的。但是,誰都知道,哲學家們在幾乎所有的哲學問題上都未能達成最基本的共識,哲學中這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局面,套用霍布斯的一句話,就好象是一個“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場,每個哲學家的思想都是轉瞬即逝,哲學流派的更替其速度更是越來越快,我們怎么能說他們的思想有意義而且是什么永恒的意義呢?!

哲學家們在所有的哲學問題上一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是事實。然而,我們以為,恰恰是因為哲學家們在哲學問題上無法達到最基本的共識,他們的思想才具有了永恒的意義。因為這意味著哲學問題是萬古常新、永恒無解的,即是說,哲學問題并沒有終極的答案,因此歷史上的哲學家們所面臨的問題,對我們來說也一樣是問題。既然哲學問題沒有過時,那么每一位哲學家為這些問題所提供的解決方法,對我們來說就永遠是一種可能的選擇,當然并不是唯一的選擇,而是許多種選擇中的一種選擇。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哲學史向我們展示的無非是有史以來哲學家們在哲學問題上各自不同的解決方式,我們學習和研究哲學史的目的無非就是在這些解決方式中選擇自己的道路,或者在這些解決方式之外開辟自己的道路。

查看全文

現代史學與史劇意義論文

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史學與史劇的關系,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這種關系的表現形式如何,內在協調的動力機制是什么,是一種什么力量能夠將現代人文活動的兩個領域統合到一種社會文化力量中,跨越真實與虛構、知識與想象?葛蘭西的“有機的意識形態”與“有機的知識分子”理論,為闡釋中國現代史學研究與歷史劇創作之間的復雜的歷史關系,提供了富于啟示的視野與方法。從歷史構筑現代國家意識形態,這一自覺的現代文化使命感,使啟蒙立場的知識分子發現并利用了新史學與新史劇之間的協調動力關系,使純粹的思想或學術變成大眾世界觀,創造出意識形態整體性。

一、郭沫若的史學與史劇

1944年11月21日在致郭沫若的信中說:“你的史論、史劇有大益于中國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決不會白費的,希望繼續努力。”(注:《書信選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242頁。)此時郭沫若的歷史研究已經奠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礎,他的歷史劇創作也已達到高峰。

贊揚郭沫若的,正是郭沫若治史與作劇在“以人民為本位”的立場上的意識形態意義。郭沫若同時從事歷史研究與歷史劇創作,他表白“我是很喜歡把歷史人物作為題材而從事創作的,或者寫成劇本,或者寫成小說”,也表白過自己的史學與史劇觀,他說他的史學研究“主要是憑自己的好惡”,而“好惡的標準”“一句話歸宗:人民本位”。(注:《<歷史人物>序》,《郭沫若文集》第十二卷。)“合乎人民本位的應該闡揚,反乎人民本位的便要掃蕩”。(注:《新陳代謝》,《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148頁。)就戲劇創作,“我們要制造真善美的東西,也就是要制造人民本位的東西。這是文藝創作的今天的原則。”(注:《走向人民文藝》,《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316頁。)

郭沫若從不隱諱自己研究與創作的意識形態屬性。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郭沫若流亡日本10年,正式開始史學研究,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念規劃中國歷史,將中國歷史敘事納入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發展模式中。這樣做一則可以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歷史的“適應度”,二則可以證明現實中中國革命的合理性。因為如果中國的歷史確實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模式,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那么,中國的現實與未來也會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模式發展,即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史學研究可以用中國的“歷史發展”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又可以證明中國的“現實革命”的合理性。這樣,史學就具有了重要的意識形態意義。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郭沫若自己表述得很明白:“對于未來社會的待望逼迫著我們不能不生出清算過往社會的要求。古人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認清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去向。”(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郭沫若文集》,第14卷,第10頁。)

郭沫若集學者作家于一身,但他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角色,遠不是學者或作家身份可以概括的。他自覺地構筑現代中國革命的意識形態話語,是葛蘭西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有機的知識分子”。葛蘭西將第二國際工人階級運動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忽視了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或文化領導權。他認為,意識形態作為“最高意義上”的世界觀,凝聚統一起社會集團,形成一種現實的、戰斗性的力量。在構筑意識形態并爭奪“知識與道德領導權”的過程中,知識分子起到重要作用。他們不僅提出一種體系化的完整的哲學,而且還要將這種哲學大眾化、常識化,教育與影響人民,成為人民的思想與信仰形式。葛蘭西將那些自覺地思考歷史與時代問題并將自己的思想與大眾實踐結合起來的知識分子,稱為“有機的知識分子”。“真正的哲學家是而且不能不是政治家,不能不是改變環境的能動的人……”(注:參見(意)葛蘭西《獄中札記》第三章“哲學研究”第一節,曹雷雨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293頁,引文見第239、265頁。)

查看全文

現代史學與史劇意義研究論文

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史學與史劇的關系,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這種關系的表現形式如何,內在協調的動力機制是什么,是一種什么力量能夠將現代人文活動的兩個領域統合到一種社會文化力量中,跨越真實與虛構、知識與想象?葛蘭西的“有機的意識形態”與“有機的知識分子”理論,為闡釋中國現代史學研究與歷史劇創作之間的復雜的歷史關系,提供了富于啟示的視野與方法。從歷史構筑現代國家意識形態,這一自覺的現代文化使命感,使啟蒙立場的知識分子發現并利用了新史學與新史劇之間的協調動力關系,使純粹的思想或學術變成大眾世界觀,創造出意識形態整體性。

一、郭沫若的史學與史劇

1944年11月21日在致郭沫若的信中說:“你的史論、史劇有大益于中國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決不會白費的,希望繼續努力。”(注:《書信選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242頁。)此時郭沫若的歷史研究已經奠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礎,他的歷史劇創作也已達到高峰。

贊揚郭沫若的,正是郭沫若治史與作劇在“以人民為本位”的立場上的意識形態意義。郭沫若同時從事歷史研究與歷史劇創作,他表白“我是很喜歡把歷史人物作為題材而從事創作的,或者寫成劇本,或者寫成小說”,也表白過自己的史學與史劇觀,他說他的史學研究“主要是憑自己的好惡”,而“好惡的標準”“一句話歸宗:人民本位”。(注:《<歷史人物>序》,《郭沫若文集》第十二卷。)“合乎人民本位的應該闡揚,反乎人民本位的便要掃蕩”。(注:《新陳代謝》,《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148頁。)就戲劇創作,“我們要制造真善美的東西,也就是要制造人民本位的東西。這是文藝創作的今天的原則。”(注:《走向人民文藝》,《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316頁。)

郭沫若從不隱諱自己研究與創作的意識形態屬性。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郭沫若流亡日本10年,正式開始史學研究,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念規劃中國歷史,將中國歷史敘事納入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發展模式中。這樣做一則可以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歷史的“適應度”,二則可以證明現實中中國革命的合理性。因為如果中國的歷史確實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模式,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那么,中國的現實與未來也會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模式發展,即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史學研究可以用中國的“歷史發展”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又可以證明中國的“現實革命”的合理性。這樣,史學就具有了重要的意識形態意義。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郭沫若自己表述得很明白:“對于未來社會的待望逼迫著我們不能不生出清算過往社會的要求。古人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認清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去向。”(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郭沫若文集》,第14卷,第10頁。)

郭沫若集學者作家于一身,但他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角色,遠不是學者或作家身份可以概括的。他自覺地構筑現代中國革命的意識形態話語,是葛蘭西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有機的知識分子”。葛蘭西將第二國際工人階級運動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忽視了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或文化領導權。他認為,意識形態作為“最高意義上”的世界觀,凝聚統一起社會集團,形成一種現實的、戰斗性的力量。在構筑意識形態并爭奪“知識與道德領導權”的過程中,知識分子起到重要作用。他們不僅提出一種體系化的完整的哲學,而且還要將這種哲學大眾化、常識化,教育與影響人民,成為人民的思想與信仰形式。葛蘭西將那些自覺地思考歷史與時代問題并將自己的思想與大眾實踐結合起來的知識分子,稱為“有機的知識分子”。“真正的哲學家是而且不能不是政治家,不能不是改變環境的能動的人……”(注:參見(意)葛蘭西《獄中札記》第三章“哲學研究”第一節,曹雷雨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293頁,引文見第239、265頁。)

查看全文

現代繪畫形式創新對壁畫創作的意義

摘要:在藝術發展歷史中,壁畫的歷史悠久且文化內涵深遠,在繪畫表達手法上相對多樣,是內容極為豐富的繪畫藝術創作形式。而目前,它已經成為了中國現代美術學中的重點研究課題。本文著重探究了現代繪畫形式創新中的諸多要點對于壁畫創作所帶來的重要價值意義,其中就涉及到了空間層次穿插感、色彩的沉穩平衡感、用筆骨法、二次效果與現代繪畫融合、以及西方現代藝術為中國壁畫所帶來的形式上的多元化創新內容。筆者希望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探究壁畫藝術,深度思考現代繪畫藝術與古代壁畫藝術文化的深度融合過程。

關鍵詞:壁畫創作;現代繪畫形式;創新;價值意義;二次效果;穿插感

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當前我國壁畫藝術依然還處于發展階段,其中所涉獵的相關藝術內容與創作形式正在逐漸豐富化,朝現代化藝術方向快速平穩發展。就壁畫創作形式而言,其中所融入的現代繪畫形式創新要素是相當多元的,這為壁畫創作所帶來的價值意義都相當重大深遠,為壁畫藝術從古代向現代過渡創造了利好條件。

一、空間層次的穿插感創新對于壁畫創作的價值意義

現代繪畫藝術是追求空間層次的,其中的穿插感創新要非常豐富飽滿。空間層次對于傳統壁畫創作的價值與意義非同一般。就以永樂宮純陽殿壁畫為例,如果從現代繪畫形式創新來看,空間層次的穿插感所帶來的構圖改良效果也是頗為明顯的。為此,必須深入到純陽殿壁畫主題內容中展開分析。如圖1,在永樂宮純陽殿壁畫中,壁畫整體大體上被劃分為東西兩壁,其中所采用的敘事手法巧妙,畫面中山石、樹木、云朵的布局被自然分割為一個個情節,整體上畫面感十足且和諧統一,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媲美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從后人的評價可以看出,整部作品在設計上采用到了多達52幅的連環壁畫,呂純陽一生的巧妙造詣都融入其中,在穿插組合具有整體感的大型構圖中,就形成了一部巨大的畫傳,其中所描繪的正是八仙過海呂洞賓降生的壁畫,可謂是神仙降生、獨樹一幟。在壁畫中,采用五色祥云來突出主體人物,而畫面中四合院的橫豎線條分割則相當齊整,安排疏密有致。可以看到,云彩與樹木在曲線穿插表現上異常生動,真正做到了對于直線的削弱。就現代繪畫藝術設計而言,直線削弱也是一種獨特創新思路,它所強調、追求的正是一種獨特的視覺平衡感。實際上,現代構圖中創作者會將人物分割到三個空間中,分別為院外、前院以及后院。如果從現代繪畫形式來看,這種空間層次的穿插感表現強烈,主要從前景到高潮層層推進,維度表現充分且具有多元性,這也說明了現代繪畫形式在創新上對于傳統壁畫創作影響深遠,在對純陽殿壁畫的設計修復方面也有良性促進作用[1]。圖1永樂宮純陽殿壁如果從現代工筆畫角度來分析思考傳統壁畫構圖,實際上它是經歷了一系列漫長的演變過程的。例如現代畫家韓書力在布面重彩畫—《高原祥云—和平解放西藏》這一作品中(目前已經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其畫幅設計就相當之大,且構圖相當之飽滿,在形式感與動感表現上都異常強烈。在畫面中,占據畫幅面積最大的就是祥云圖案,其中更有西藏地區人們用于祈福的白色旗幡以及吉祥彩帶,這些都成為了布達拉宮的主要構圖框架,甚至將人物也相互穿插聯系起來,采用到了近、中、遠景的繪畫設計方式,主要是希望將空間拉長,其中更有“S”型構圖,隱喻舊中國的解放過程是極為曲折不易的。就作品整體繪畫設計而言,它與純陽殿壁畫在構圖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它也說明了現代工筆畫為傳統壁畫所帶來的影響是相當深遠和巨大的[2]。

二、色彩沉穩與平衡感創新對于壁畫創作的價值意義

查看全文

現代化思想及歷史意義分析論文

摘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在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和認真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緊緊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為中國找到了一條通向現代化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關鍵詞:鄧小平;現代化思想;歷史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在認真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和認真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關于現代化建設的思想,緊緊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深刻闡述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明確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和歷史任務,帶領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通向現代化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認真研究鄧小平現代化思想,對于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鄧小平現代化思想是近代中國現代化建設模式演變的必然選擇

中華民族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也曾長期處于領先地位,但近代以來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落伍了。為了改變這一落后面貌和被動挨打的命運,從鴉片戰爭失敗開始,“實現現代化”、“振興中華”、“富民強國”就一直成為縈繞在中國人民心頭最大的愿望和理想。

鴉片戰爭失敗以后,許多志士仁人就開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探索。從林則徐的“師夷之長技”到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從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到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從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到孫中山、黃興的辛亥革命,在中國現代化模式的探索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但是,由于他們把現代化的視角放在了西方的模式上,不能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因而這幾代人苦苦追求、舍身奮斗,最終還是以悲壯的失敗走下歷史的舞臺。它盡管給后代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但中華民族的現代化之夢仍舊是久久難圓。

查看全文

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文

摘要:任何法治的構建都離不開自己的傳統,中華民族本源的法律文化是構建現代法治不能割舍、不可或缺并起決定作用的內源力,要建立現代法治國家,必須尊重中國傳統,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本文試圖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的層面,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特征中找尋傳統法律文化中所蘊含的現代價值內容。

關鍵詞:傳統法律文化;現代法治;現代價值

在現代法治的進程中,為了實現建立現代法治國家的目標,存在著不同的構建模式,有主張“休克療法”的,認為要建立現代法治國家,必須“先死亡后再生”,推翻傳統的所有價值理念,在廢墟上重新建立;有主張“本土資源”的,強調要充分利用中國現有的及傳統的法律文化和法律價值。然而,任何法治的構建都離不開自己的傳統,中華民族本源的法律文化是構建現代法治不能割舍、不可或缺并起決定作用的內源力,要建立現代法治國家,必須尊重中國傳統,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而且,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確實有不少與現代法治理念相容的東西。本文試圖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的層面,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特征中找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的相容,并就此談一點看法。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多角透視

法律文化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法律意識形態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法律制度、組織、機構的總稱。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法律實踐活動及其成果的統稱,是指從上古起至清末止,廣泛流傳于中華大地的具有高度穩定性和持續性的法律文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德主刑輔”的法律文化,“禮法兼治”的社會綜合治理模式

查看全文

鄉土景觀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

摘要: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對鄉土生活與鄉土景觀有強烈的思念之情,因此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將鄉土景觀融入其中,對提高城市現代景觀的審美價值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對鄉土景觀的基本概述進行分析,并探討鄉土景觀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僅供參考。

關鍵詞:鄉土景觀;現代景觀設計;意義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建設項目越來越多。為了實現城市建筑與公共精神文明的和諧,在城市建筑過程中,城市現代景觀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可以發現人們對鄉土景觀的喜愛要比現代景觀要高。為此,加強對鄉土景觀的研究,能夠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靈感,是現代景觀在進行設計理念創新時,更好的弘揚傳統民族文化。

一、鄉土景觀的概念及特性

1、鄉土景觀的概念

鄉土景觀指的是人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并留存的具有歷史底蘊與人文價值的自然或者建筑遺產,比如房屋、樹木、河道、古橋、道路、荷塘、石墻等鄉土景觀,這些景觀往往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1]。與現代城市景觀相比,鄉土景觀具有歷史性、民族性與傳統性,并且排斥現代科技的加入,而城市景觀則是現代高科技與新理念的綜合體,兩者在設計理念、藝術價值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查看全文

法家思想對國內現代法治建設意義

眾所周知,法家崇尚“以法治國”,重視法律在政治和社會中的作用。那么,對于中國今天的法制現代化事業來說,古代法家思想是否仍是有價值的傳統文化資源?本文首先探討法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具有進步的、積極的意義,與我們當前急需建設的現代法治有相通的地方;然后再看法家思想傳統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或局限,以致它必須接受改造,才能在現代生活中繼續發揮其生命力。

1、法家思想簡介

法家在先秦諸子中是最重視法律及其強制作用的一派,對法學也最有研究。他們對法的起源、本質、作用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乃至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1.1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應當按照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來立法,也只有按照新興地主階級意志所立的法才能稱為“法”,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在法律面前與貴族平等的思想。

1.2“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