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轉型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8 10:04: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代轉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師德現代轉型及其評價的新趨向
摘要: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引起了師德觀念的現代變遷和師德狀況的時代變化。師德的現代轉型和變化具有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多重意蘊,其基本特點是:從師德觀念的轉變看,師德表現為“現代化”;從教育改革的實踐看,師德趨向于“專業化”;從教師德性狀況看,師德呈現出“多樣性”。鑒此,師德評價必須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一元導向”與“多元取向”、“外部他律”與“內部自律”的有機統一,以適應師德的變化發展。
關鍵詞:師德;現代轉型;現代化;專業化;多樣性;評價趨向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精神均發生了重要變化。這一變化在教育領域還表現為師德觀念的現代轉變和教師個體道德的時代特點。社會及其道德的現代轉型引起了師德的轉型和發展。當今,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教育公正、教育人道主義等正成為社會主導的教育道德觀念。這對師德建設和師德評價提出了新要求。從行為主體角度看,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教師的獨立意識、權利意識、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社會成員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現象在教師群體中同樣存在,與師德先進性并存的是教師德性狀況的多樣性、社會化、個體性,它給新時期的師德評價帶來了新的課題。因此,從師德轉型的視角全面認識師德的變化和發展,進而尋求師德評價的改進和完善,以積極應對現實,把握師德評價的新趨向,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師德現代轉型發展的多重意蘊
師德即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它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與教師行業道德的有機融合、有機滲透。作為社會道德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師德的類型及其觀念形態既反映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也反映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和更新。換言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生活實踐作為外在現實條件,成為師德觀念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客觀基礎。師德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意識,伴隨著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并植根于生活世界。首先,經濟轉型對師德轉型的影響。任何社會的道德都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都要反映特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因而是歷史范疇。道德是社會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的產物。恩格斯說:“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1]師德是社會主導道德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其意識形態性決定了其必然反映社會經濟基礎。改革開放后,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性質,使得我國的意識形態必然體現社會主義的特質和要求,在師德目標上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社會主義道德的導向性。同時,市場經濟本身也有自己的道德要求,它是市場活動理性化、有序化的內在條件。因此,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導致了社會道德價值觀念的轉變,它既反映了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向,同時也促進了師德觀念和道德價值觀的現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公平、公正、民主、平等、誠信、友善、敬業、法治等不僅是社會普遍的價值理性,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準則,因而在現代性意義上帶來了師德觀念的轉型發展。其次,師德轉型發展的政治蘊意。恩格斯說:“一切以往的道德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2]在階級社會,沒有永恒的、超階級的道德,道德為一定階級的政治服務。毫無政治目的和政治內容的所謂“超政治”“超階級”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師德演變和發展的歷史充分表明,師德不僅具有職業性特點,而且還具有政治性和階級性,受政治的支配和制約。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師德歸于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范疇,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也從屬于社會主義制度。我國《教師法》規定:“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這是當代師德區別于傳統師德的政治意蘊。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形勢復雜多變,西方國家利用網絡媒體進行價值觀的滲透和顛覆。它在侵襲學生思想的同時,也在考驗著教師的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教育既是專業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價值觀的傳遞者和引導者。師德不僅是指教師的道德素質,而且包含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在傳統意義上,人們對師德的認識大多集中于道德修養,而不大注意它的政治維度和政治取向,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當代師德評價必須把握其政治屬性,良好的政治意識是教師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再次,文化轉型中師德轉型的要義。師德作為教師行為文化受社會文化轉型的影響。師德的轉型發展在深層次上反映文化的轉型發展。文化的精義是道德價值觀,它表征著人類精神追求所達到的高度。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是“一個包含了人類思想和活動各個領域變革的多方面進程”。[3]相對于以宗法關系和絕對服從為特征的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主體意識的覺醒。由于主體意識的覺醒提升了教師的道德主體性,使得他們對自身角色有了自我的期望和認同,師德被看成是對社會價值期待的實現和生命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一方面,在主體文化主導下,教師成為具有強烈自我意識、價值意識的自由自覺的教育行為主體、傳授知識主體和道德實踐主體。踐行師德不再是被動的、外在的、強加的要求,而是行為主體自身主動的選擇、內在的需要。由此,教師成為師德實踐的真實主體、責任主體。這種主體文化通過主體間性的自覺為師生建構一種平等、理性、寬容的道德關系提供了文化條件。另一方面,主體文化為現代師德注入了人文精神。“以人為本”成為當代社會的時代精神,它要求教師確立“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把人的意識、人的觀念、人的維度體現于師德實踐中。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道德事業,其人文品格體現在尊重學生人格、保護學生權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因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內涵是人自身的發展,而人的現代化取向體現了深刻的文化轉型。因此,弘揚人本精神、注重人文關懷是文化轉型對師德轉型發展的影響。
二、師德現代轉型和發展的基本特點
節日符號現代轉型分析論文
一、貴州苗族傳統民族節日符號的意義分析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交錯雜居的省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少數民族人口為1333.96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7.85%。其中苗族總人口為429.99萬人,約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32.23%,為貴州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就人口規模而言,苗族傳統文化構成了貴州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苗族節日作為顯性化的民族文化符號,被視為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一般而言,貴州苗族傳統節日符號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然節氣與時間記憶的有機結合
據統計,貴州省一年中的民族節日達490多個。[2]從時間分布來看,幾乎每個月都有苗族的節日。這些節日猶如苗族同胞生活時間鏈條上鑲嵌的珍珠,不僅讓他們在年復一年的輪回里找到了日常生活的時間規制方式和時間記憶方式,而且還通過已經記憶化了的歲時節日,來規制自己的生產生活的秩序,從而實現生命的秩序化。如,“插秧門”就是苗族同胞規制時間秩序化的一種體現。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黔東南的苗族便在這天開始插秧,祈愿莊稼茁壯生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苗族的一些支系拓展了對時間的認識,在更寬泛的意義上,實現了對時間的記憶和把握,衍生了一些獨特的民族節日。以苗族“牯臟節”為例。“牯臟節”是雷山縣西江一帶苗族最隆重、最獨特的節日。關于“牯臟節”的來歷,盡管有許多種說法,但該節日特定的儀式程式和內容,雖經上千年歲月的流逝,卻仍然比較完好地代代相傳了下來。這些苗族同胞通過13年一輪回的特殊方式,在某種更寬泛的意義上完整地記憶了自己的時間,并以這種獨特的時間記憶方式,體現著自己作為一個文化體的存在。
(二)原始崇拜和宗教禁忌觀念的存儲器
浪漫型藝術現代轉型論文
摘要:黑格爾提出浪漫型藝術終結的命題,終結意味著藝術的轉型。20世紀藝術發生了兩次轉型,一是現代主義的轉型,另一次是后現代主義的轉型。兩種轉型是浪漫主義極端推崇個體體驗的結果。現代的先鋒派藝術,拋棄了傳統的美學原則而使藝術呈現了一種丑的震顫。20世紀丑的全面侵入是人類生存狀態的形象體現。這不僅是一個藝術事件,也是一個美學事件。社會有極強的能力使藝術體制化。然而,我們對科學技術所造成的現代的“仿像社會”,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
關鍵詞:浪漫型藝術;轉型;美與丑;現代藝術
一、浪漫型藝術的轉型
黑格爾宣布藝術在發展到浪漫型以后將走向終結。藝術有沒有終結,以及如何終結曾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熱烈討論。但這只是黑格爾意義上的終結,終結只是轉型的一種話語模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機器復制藝術的迅速增值,藝術已深入人類生活并成為人生的一部分。藝術并沒有終結,卻有藝術史家驚呼“藝術史終結了”。
黑格爾關于藝術發展的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大系列的觀點雖然提出了一些深刻的美學見解,但它是否符合藝術史的實際卻值得懷疑。后現代藝術精神的發展,打破了歷史決定論的迷夢。藝術所具有的個體創造性,使藝術充滿直覺、靈感、偶然與斷裂。藝術的轉型不是歷史的必然,恰恰是歷史斷裂的呈現。藝術的最高價值并沒有高低之分,在藝術的類型之間也不存在孰優孰劣,只存在人的判斷力的差異和個人主觀興趣的愛好。藝術史的面貌是由不同的風格組成的,風格來源于時代的精神狀況和天才藝術家的獨創性。這一獨創性以打破舊的束縛,形成新的風格為標志。
繼浪漫型藝術以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先鋒藝術異軍突起,逐漸成為時代的大潮。20世紀的藝術家們再也不囿于古典藝術概念的束縛,而是采取一種反傳統和反常規的藝術觀念,同傳統的藝術背道而馳。“藝術并沒有死亡。結束的只是其作為不斷求新的進步過程的歷史。”藝術已不純是詩意的,藝術成了散文形式;藝術不再追求純美而是呈現丑惡;藝術不僅表現崇高,也表現媚俗;藝術不僅表現現實,更多是表現幻想;藝術的種種悖論在現代藝術中并存。
藝術教育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中國美術小史》一書由滕固(1901年-1941年)所著,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取得的長足進步,是一部有價值的關于中國美術史的研究著作。《中國美術小史》一書主要包含有四章內容,第一章主要闡述是生長時期美術,主要講述的是從原始時期到秦漢時期的美術,此時的美術大多都是人們自發行為,沒有形成專門美術教育,專業美術教育依舊在孕育期間。第二章主要介紹了混交時代美術,主要講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美術,此時由于佛教傳入我國,美術教育與佛教進行了結合,教育形式變得更加多樣。第三章主要闡述了昌盛時代美術,主要講述隋唐宋代等昌盛時期美術,這一時期被譽為美術的黃金時期,美術教育飛速發展。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沉滯時代的美術,這一時期主要在元明清時期,這一時期的美術發展相對滯后,美術教育發展也非常有限。滕固先生在回國之后任職于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在進行藝術教育中出現了以下新的教育思想,推動了藝術教育向現代轉型。
切戒浮華,反對偏頗
由于滕固先生受到了西方藝術思潮影響,因此他在進行藝術教育時將中西雙方之間的藝術教育觀念進行了有效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他對我國傳統民族的文化也非常看重,主張在進行藝術教育過程中應當切戒浮華,反對偏頗。強調在進行藝術教育轉型過程中,我們不能過分追求西方浮夸式藝術教學,對于我國傳統國畫藝術應當發揚光大。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應當摒棄元明清時期奴性的教學原則,應該增強民族至上的文化精神信仰。
感受生活,磨煉意志
騰固先生在創作本書過程中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在全國范圍內都掀起了抗戰熱潮。在全民抗戰大環境之下,騰先生認為,藝術教育應該走出象牙塔藝術教育模式,要與時局進行結合。在進行藝術教育時,學生們可以通過藝術方式投身于報國熱情之中。學生們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或者是校園演劇方式加強抗戰宣傳,鼓勵全中國人民參與到抗日戰爭的偉大事業之中。這種教學方法改變了以往傳統與實際脫離的教學方式。在我國古代教學中,藝術教學不與當時環境進行結合,藝術僅僅停留在自身的象牙塔之內,而到了元明清時期藝術教學也只是模仿前人作品,更沒有與當時實際狀況進行結合。在滕固先生看來,藝術教育應當與當時社會環境進行融合,讓學生們在戰火中去接受教育,不斷磨煉自身意志,培養為藝術獻身的教育理念,這也是作者在特定環境之下所嘗試的全新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使每一名參與者都受益匪淺。
自上而下,分級培養
社區現代化轉型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對中國建國以來社區發展的縱向回顧及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社區建設的橫向比較,提出了我國社區社會的現代化轉型發展方向以及新時期街道管理體制變革的重點,并對社區轉型中的政治工作建設的必要性與操作性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社區政治工作建設的探索將是運用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社區;現代化;轉型
1中國社區的歷史發展
進人20世紀80年代以后,社區的概念重新獲得確認并逐步被官方文獻所采用。90年代初,政府主管部門正式提出了社區建設的思路。臨近世紀之交的時候,隨著單位社會的迅速瓦解,各項社區發展和社區工作陸續提上議事日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社區建設愈來愈成為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
1.1法定社區組織的鞏固和延伸
中國共產黨接管大城市后,宣布廢除保甲制度,對基于保甲編成的區級建制進行了合并改組,并重新配備了行政干部。經過幾次反復后,區的行政地位最終確定為一級政府。1950年8月北京市也制定了《區公所試行組織條例》。同年11月13日政務院公布的《大城市人民政府組織通則》則又將區公所改回為區政府,其第一條規定:區人民行使政權的機關為區人民代表大會(或代行其職權的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和區人民政府。
構建現代科層制適應社會現代化轉型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社會的現代化轉型,要求構建現代化的組織管理模式、組織在變遷,人性在物化、科層制(又稱官僚制)是建立在馬克斯·韋伯的組織社會學的基礎上的、它既是一種組織結構,又是一種管理方式、作業是根據工作類型和目的進行劃分的,具有很清楚的職責范圍、部屬必須接受主管的命令與監督,上下級之間的職權關系嚴格按等級劃定、科層制組織所采取的手段能最有效地實既定的目標、官員不得濫用其職權,個人的情緒不得影響組織的理性決策、官僚制能為組織帶來高效率、權力的層級結構制度可以確保決策制度的可靠性、科層制組織按照層級節制的原則,保證對組織成員的控制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剖析馬克斯·韋伯所設計的科層制組織的優缺點特征,著重探討了我國社會轉型中組織模式的二元性特征,在此基礎上試圖對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管理組織模式理論作一探索,以期新的組織管理方式能充分發揮人的個性和創造力,并使組織發展為既能嚴格執法又能充滿活力的創新體系。
關鍵詞:科層制,組織管理模式,科學管理
社會的現代化轉型,要求構建現代化的組織管理模式。必須承認,由于改革開放,人們的組織意識增強了,價值觀念提高了,競爭意識也大大強化了,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同時發生的負面效應:信仰危機、理想淡薄、道德滑坡、社會責任感下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這些現象的本質是:組織在變遷,人性在物化。對于這種現象,可以把它理解為轉型時期社會現象的特殊反映。由此,關于中國社會管理組織模式的未來走向便成為理論界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認為,必須研究傳統的組織結構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從中探討社會轉型過程中組織模式的二元性特征,努力建構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科層制,以適應社會的現代化轉型。
一、科層制組織的特征及其優缺點
科層制(又稱官僚制)是建立在馬克斯·韋伯的組織社會學的基礎上的,它體現了德國式的社會科學與美國式的工業主義的結合。按照通行的解釋,官僚制指的是一種權力依職能和職位進行分工和分層,以規則為管理主體的組織體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說,它既是一種組織結構,又是一種管理方式。①作為一種管理方式,官僚制為現代社會的組織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馬克斯·韋伯在對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進行廣泛的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任何有組織的團體,唯其實行“強制性的協調“方能成為一個整體。基于此,他將官僚集權的行政組織體系看成是最為理想的組織形態,并預言人類在以后的發展中將普遍采用這種組織結構。韋伯設計的這種理性科層制組織具有以下的五大基本特征:
胡適及民初中國文學的現代化轉型
【摘要】胡適以多元化的話語體系促進了中國文學的現代化轉型。他拒斥了承載著封建倫理的文言文體,建構了以白話語體為表征的文學符碼。胡適的現代白話新詩割斷了同古典詩歌的本質性關聯。在戲劇領域,胡適革新了傳統戲劇中的劣質文化因素,確立了戲劇直面現實生活的創作原則。胡適以其嚴密的理論建構詮釋了傳統文學現代化的轉型路徑。
【關鍵詞】胡適;白話文體;現代新詩;現代話劇;文學轉型
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提倡白話文體,創作了數量眾多的現代新詩,為白話文學的可行性建立了標準的范例,他從歐洲戲劇界引入易卜生主義,揭開了中國現代話劇文學的序幕。胡適以多元化的文學體系建構顛覆了傳統的話語形態,扭轉了民族文學的書寫內涵,促進了中國文學的現代化轉型。
1.文言文體向白話文體的轉型
胡適推動了中國文學在形式上的轉型,他否定了傳統的文言體式,構筑了現代白話的表意符碼。他在進化論視域中探討文體形式的變革,他認為,隨著文化語境的變遷,語體形式也應不斷更新,新文學場域亟需白話文體的理論支點和空間架構,“中國若想有活文學,必須用白話,必須用國語,必須做國語的文學。”[1]他在《文學改良芻議》中詳細闡述了棄文言倡白話的理論依據,文言是“半死的語言”,文言詞匯大多已廢棄,僵化泥古,與生活語言相去甚遠,缺乏實用性;在句法上,文言講究對仗、用典、平仄等,固定的格式束縛了常規的思維表達;文言作為傳統文學的語言載體,被賦予高雅的品性,普通民眾由于教育背景的缺失而喪失了文字表意的權利,文言阻滯了文化的普及與傳播,延宕了民族的進化。白話文契合了轉型時代的需求,是“活的語言”,“活”體現在“白話的文字既可讀、可說又聽得懂。讀書不須口譯,演說不須筆譯;要施諸講臺舞臺而皆可;誦之村嫗婦孺皆可懂。”[2]白話文的闡述方式清晰明確,契合語言的自然邏輯法則,有效規避了文言的語法拘囿。胡適在二元對比的思維模式中拒斥了承載著封建倫理的文言文體,建構了以白話語體為表征的文學符碼。文言文體詰屈聱牙,晦澀難懂,嚴重脫離現實生活,其高蹈虛無的姿態架空了民眾與文化的緊密關聯,導致了民眾的文化斷裂。胡適強調以白話代替文言,運用淺顯明晰的語言創作具體文本,將生活化語言融入到文學作品中,增強了語言的實用性,扭轉了文言“華而不實”的格局,顛覆了傳統語體偽飾雕琢的文化特質,建構了平民化的言說范式。民間話語形態的書寫強化了文本的可讀性,開辟了全民閱讀的有效路徑,解構了文言時代知識階層的話語霸權,清除了窒礙社會進化的羈絆,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普及。胡適在新舊語體的比照中,抵制了封建倫理思想,宣揚了西方文明理念,構筑了平等對話的輿論空間。
2.古典詩歌向現代新詩的轉型
貴州苗族節日符號現代轉型論文
【摘要】節日符號是民族在長期歷史實存中形成并在特定時日集中展現的相關文化元素的集合,顯性地集聚表達了該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本文通過對貴州苗族傳統節日符號現代轉型的考察,揭示出傳統節日符號的現代轉型是以三種具體路徑來實現的。在此基礎上,文章還探討了傳統民族節日符號在新的歷史轉折期轉型的深層動因。文章認為,國家化和市場化雙重力量的交織作用,是傳統節日符號轉型的基本動力所在。
【關鍵詞】貴州;苗族;節日符號;現代轉型;動力
節日符號作為民族在長期歷史實存中形成并在特定時日集中展現的相關文化元素的集合的典型表征,顯性地集聚表達了該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其功能與文化一樣,展現為對“人類發展的普遍過程”的一種關懷。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許多民族節日符號的原生性解釋系統正在發生改變,新的意義和文化元素被不斷地嫁接到原有的節日符號之中,使得新的節日符號為了迎合現實的各種需要被不斷地建構出來,在不斷的言說中,成為“合法”的傳統。本文通過對苗族傳統節日符號的現代轉型的考察,冀以揭示傳統民族節日符號在新的歷史轉折期變化的具體路徑,并在此基礎上對其深層動因作一探析。
一、貴州苗族傳統民族節日符號的意義分析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交錯雜居的省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少數民族人口為1333.96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7.85%。其中苗族總人口為429.99萬人,約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32.23%,為貴州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就人口規模而言,苗族傳統文化構成了貴州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苗族節日作為顯性化的民族文化符號,被視為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一般而言,貴州苗族傳統節日符號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然節氣與時間記憶的有機結合
加快企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感悟
要走的路還很長,磨刀不誤砍柴工。面對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的新形勢、新任務、新目標、新要求。但只要我堅持科學發展,樹立大局意識、趕超意識,全力破解制約發展難題,就一定能到達勝利的此岸。
深受教育,參與市交委組織的加快交通從激進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專題培訓后。受益非淺。學習培訓中,各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從國際到國內客觀分析了交通行業發展的前景和愿景,給了很好的啟示,特別是冼偉雄主任的講課,深刻論述了市交通轉型的必要性和實現途徑,為我搞好今后交通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使我更加堅定了加快推進企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的信心。通過學習和思考,有三個方面的體會。
問計于民定決策,
一、實事求是尋規律。全面推進科學發展
交委提出了立足兩個服務,交委在省委提出建設“首善之區”目標和要求后。建設三大體系,實現交通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總體貫徹思路,冼主任圍繞這個總體思路進行的深刻論述,為我搞好企業經營,向現代服務業轉型提供了目標、路向和要求。認為,真正實現好轉型工作,必需切實地帶領班子其他成員做好兩件事。
交通工作已經提升到一個比較高的層次,1實事求是尋規律。當前。主要表示在航空、海運、客貨運、高速公路為骨架的運輸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并達到國際或國內領先的水平。公交行業通過資源整合,已經形成以三大巴士公司為骨干的公交經營新格局,而且,信息化建設、環保智能建設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但如果要繼續堅持領先地位,向世界先進鄉村的行列邁進,還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這次培訓班上,冼主任及幾位專家的介紹世界先進公交的運營管理做法與經驗,從比照中我發現既有優勢,也有不足。只要我企業的領導以高視角分析審視,實事求是尋找問題與差距,就一定能發現突破的方式,找到推動發展的規律。
現代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研究
摘要:財務管理制度的開展與完善是企業正常運行的必要保證,企業在發揮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必須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僅影響企業資源的配置,同時也對企業的未來發展戰略起決定性作用,尤其是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現代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而財務管理在競爭中所起到的作用隨之也越來越受到管理者重視。而如何做到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已經是我國眾多企業在加強財務管理時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就針對現代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進行相關探討,并就如何順利實現轉型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轉型
信息時代的來臨給整個財會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挑戰,我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早在2013年的多次行業會議中就提出了管理會計將會是日后會計改革發展的重點方向,對企業來說,實現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將財務人員由核算型人員轉型為戰略型人員,有利于進一步實現企業的成本管理和精細化管理,從而推動企業的長久發展。
一、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關聯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組成了會計系統,他們都是企業管理系統中的核心子系統,這兩者都是通過記錄和核算企業的經濟活動,收集并整理相關的經濟信息為領導者制定決策提供依據,從而推動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然而兩者之間也有所不同,財務會計主要是通過對企業日常業務的記載,制定相關的財務報表,向外界反映出企業的經濟活動狀況和經營狀況,所以這種財務會計又通常被稱為“外部會計”,管理會計則是針對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所遇到的特定問題進行相關研究分析以及控制,所以這種會計又被稱為“內部會計”[1]。
二、目前財務會計工作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