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性關節炎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06:58: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膝骨性關節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膝骨性關節炎

關節鏡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關節鏡清理術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方法:對44例62個膝骨性關節炎行關節鏡清理術。結果:隨訪2~2.5年。治療效果在不同時間段內進行評定,術后0.5年、1年及2年的優良率分別為85.5%(53/62)、77.4%(48/62)、66.1%(41/62)。結論:關節鏡清理術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關節腫痛等癥狀,延緩軟骨退變的進程,但療效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降低。

【關鍵詞】膝關節;骨關節炎;關節鏡術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urativeeffectsofarthroscopicdebridementofosteoarthritisoftheknee.MethodsForty-fourcases(62joints)wereperformedwitharthroscopicdebridement.ResultsAllthe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2-2.5years.Clinicaloutcomeswereevaluatedduringthedifferentperiod.Therateoftheexcellentandgoodresultswas85.5%(53/62)atsixmonths,77.4%(48/62)atoneyearand66.1%(41/62)attwoyears.ConclusionThesymptomsofswellandpainonpatients''''jointswererelaxedeffectivelyandtheprocedureofthearticularcartilagedegenerationcouldbedelayedwithusingarthroscopicdebridement,butthecurativeeffectscouldbedownastimewenton.

〔KeyWords〕Knee;Osteoarthritis;Arthroscopy

原發性膝骨性關節炎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關節疾患,多發于中老年人,女性尤為多見。病理改變最早出現在關節軟骨,表現為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繼而引起新骨增生的一種慢性、進行性關節病。隨著關節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使得其在膝骨性關節炎的診斷和治療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1998年4月-2001年12月共行60例膝骨性關節炎關節鏡清理術,本文作者對獲得隨訪的44例患者總結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查看全文

膝骨性關節炎中醫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膝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多發病,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其主要病理改變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關節韌帶附著處增生形成骨贅,并由此引起的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和功能障礙。本病屬于中醫“痹證”、“骨痹”范疇。中醫藥治療本病有著一定的優勢,療效顯著。

【關鍵詞】膝骨性關節炎;中醫治療;療效

【Abstract】Kneeosteoarthritisiscommonintheelderlyfrequently-occurringdisease,seriouslyaffectingpeople’shealthandnormallife.ThemainchangeisthepathologicaldegenerationofthearticularcartilageandligamentsattachedtotheformationofGuzhuihyperplasia,andtheresultingjointpain,swelling,stiffnessanddysfunction.ThediseasebelongstoChinesemedicine,“BiSyndrome”,“Bi-bone”areas.Chinesemedicinetreatmentofthediseasehavecertainadvantages,theeffectofsignificantly.

【Keywords】Kneeosteoarthritis;Chinesemedicinetreatment;Effect

祖國醫學認為其發病以肝腎虧虛為內因,風寒濕邪侵襲及勞損為外因,瘀血及痰濕為病理產物。肝腎虧虛或氣血不足,抵御無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留于關節,痹而不通。或勞力傷損,氣滯血瘀,絡脈痹阻,關節失于濡養而發病。目前治療主要從補腎、活血、祛痰三方面著手,動物實驗表明補腎活血中藥能降低血清、關節軟骨及滑膜NO水平,延緩OA的組織學改變進程,抑制本病的發生發展。

1辨證分型

查看全文

醫藥治療膝關節骨性管理論文

【摘要】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發病初期關節軟骨出現原發性或繼發性退行性改變,并且伴有軟骨下骨破壞及骨質增生,從而使關節逐漸被破壞并產生畸形。其病變的整個過程不僅影響到膝關節軟骨,還涉及半月板、軟骨下骨、韌帶、關節囊、滑膜及關節周圍肌肉。中醫中藥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方面有其獨特的臨床療效,治療方法包括中藥內服、外用、針灸推拿等。

【關鍵詞】膝關節骨關節炎膝骨關節炎中醫藥療法

前言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病、肥大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等,是一種常見的以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和畸形為特點的骨關節病。全身關節都可以發生骨性關節炎,尤其是膝關節,據文獻報道其發病率約占骨關節炎患者的41%。我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因而老年OA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是老年人關節疼痛和致殘的主要原因[1]。

1中藥內服療法

中醫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痹證、骨痹范疇,多由于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氣血不足,致機體易于損傷和感受風寒濕邪而發病,屬本虛標實之證,治療上大體可分為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溫經通絡、益氣養血等治則。姚樹源等[2]采用痹祺膠囊(天津達仁堂制藥二廠研制)治療膝骨性關節炎94例,有效率為98.87%。趙昌林等[3]采用白芥子散(白芥子、土鱉蟲、穿山甲、紅花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90例,總有效率86.7%。呂建國等[4]用補腎活血方劑(生黃芪、葛根、淫羊藿、女貞子、菟絲子、威靈仙、柴胡、連翹、川牛膝、丹參、杜仲、續斷等)治療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165例,總有效率93%。程玉來等[5]用復方通痹膠囊(當歸、麻黃、蒼術、白芍、牡丹皮、川牛膝、丹參、香附、郁金、茯苓、車前子、木瓜、金錢白花蛇、土鱉蟲、馬錢子、全蝎、杜仲、黃柏、川烏、淫羊藿、桑寄生、白術、威靈仙、熟地黃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300例,總有效率92%。王春秋等[6]用自擬骨痹通丸(熟地黃、白芍、肉蓯蓉、骨碎補、鹿銜草、淫羊藿、威靈仙、秦艽、杜仲、雞血藤、萊菔子、桂枝、烏藥、甘草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92例,總有效率94.5%,痊愈病例經一年隨訪無復發。熊越海等[7]用自擬膝痹舒通飲(淫羊藿、熟地黃、枸杞、杜仲、川牛膝、骨碎補、黃芪、當歸、雞血藤、蘄蛇、制膽南星、白芍、甘草等)辨證加減并配合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取患側陽陵泉、懸鐘、阿是穴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30例,總有效率96.7%。陳遠林等[8]用自擬補腎活血方(熟地黃、當歸、川芎、懷牛膝、雞血藤、補骨脂、淫羊藿、杜仲、續斷、赤芍、當歸、秦艽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49例,總有效率為93.9%。顧玉潛等[9]用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杜仲、川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風、川芎、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黃、甘草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60例,總有效率93.3%,明顯優于西藥對照組。

查看全文

清理術治療膝骨性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關節鏡下清理術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對46例49膝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行關節鏡下關節清理術,術后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結果:對所有病例隨訪6~24個月,優良率84.8%。結論:膝關節鏡下關節清理術是治療早中期膝骨性關節炎的一種有效方法。

【關鍵詞】關節鏡;清理術;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23-3492-02中圖分類號:R6文獻標識碼:A

Arthroscopicdebridementinthetreatmentofkneeosteoarthritis

JIANGSheng-bo,MAKe-yong,LIUXu-dong,etal.

(DepartmentofOrthopedics,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Lianyungang,Jiangsu222002,China)

查看全文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75例,男34例、女41例;年齡50~75歲;其中單側發病42例、雙側33例。病程2~21年。X線表現:11膝見髕骨關節面軟骨下骨質致密、不光滑或有囊性變、邊緣骨質增生;54膝見股脛關節間隙狹窄、不對稱、邊緣骨質增生;8膝表現為全關節病變,其中6膝伴有多塊關節內游離體;伴有積液者19膝。

1.2診斷標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臨床+放射學標準):①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②X線片示骨贅形成;③關節液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④年齡≥40歲;⑤晨僵≤30min;⑥有骨摩擦音。滿足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者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同時根據Kellgren-Lawrence放射學標準分級。0級:正常;Ⅰ級:關節間隙可疑變窄,可能有骨贅;Ⅱ級:有明顯骨贅,關節間隙可疑變窄;Ⅲ級:中等量骨贅,關節間隙變窄較明確,有硬化性改變;Ⅳ級:大量骨贅,關節間隙明顯變窄,嚴重硬化性病變及明顯畸形。排除Ⅳ級以上患者。

1.3方法直流電藥物離子透入療法:患者仰臥,暴露膝關節,操作者用DRL型直流感應電療機,輸出電壓為50~100V,電流強度50~100mA,選擇一對200cm2長方形襯墊和鉛板(鉛板稍小于襯墊),用水浸濕襯墊,將鉛板裝入襯墊備用;將浸有高純度中藥電導藥液的絨布置于膝關節疼痛明顯處,其上放置備好的電極襯墊接陽極,浸有原醋液的絨布置于對側,其上放置備好的電極襯墊接陰極,用固定帶固定好。絨布要求厚1mm,與皮膚緊密接觸,打開開關,緩緩調整劑量,逐漸增至感覺閾上。一般電流密度5~10mA/cm2,每日1次,每次20~25min。14次為1個療程。中藥電騰治療方法:操作者用910電騰療墊(2型)包裹于膝關節周圍,先用高熱檔治療,感覺溫度舒適后,調至中檔,每日1次,每次30min。14次為1個療程。綜合治療:在以上治療的同時每日口服樂力或其他鈣劑,每日1次,長期服用,且同時調整飲食為高蛋白、高維生素、優質鈣飲食。A組予綜合治療,B組予直流電藥物離子透入加中藥電騰治療;C組予直流電藥物離子透入。

2結果

2.1療效標準因膝骨性關節炎治療前后的X線所見變化不大,故僅以癥狀和部分體征作為觀察指標。①優:臨床癥狀消失、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關節內摩擦音明顯減輕;②良: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疼痛減輕,或所伴關節內積液消失,上下樓輕度困難;③有效:臨床癥狀仍有部分存在,但較前減輕;④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無變化。

查看全文

中西醫結合治療關節炎研究論文

【關鍵詞】骨性關節炎;膝關節;中西醫結合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也是引起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所引起的以骨質增生為主要表現的關節病變。其病理形態上的改變主要是局限性、進行性關節軟骨破壞、軟骨下骨質變密、邊緣性骨軟骨形成和關節畸形,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初期輕微鈍痛,并不嚴重,以后逐步加重,關節炎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可引起關節腫脹及功能受限,其特征性表現為活動及負重后疼痛加劇、休息后減輕,并有晨僵和膠著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四肢骨關節中居首位的骨關節炎,其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多,多發生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現代醫學在治療上主要給予非甾體類消炎藥、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保護軟骨等治療手段,嚴重者可行手術治療[1]。而中醫中藥治療該病有獨特優勢,目前已有大量文獻報道,特別是中藥外治法,因其歷史悠久、痛苦少、療效確切以及費用低而被臨床廣泛運用。現就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的臨床治療進展綜述如下。

1非手術療法

1.1中藥內服和外用中醫傳統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范疇。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是其病理基礎。風寒濕邪外襲,致濕淤內積,氣機阻滯,故腫痛并見。治以活血止痛,祛風濕,補肝腎。洗膝方中紅花、丹參活血化淤,消腫止痛[2];伸筋草、花椒、制草烏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桂枝溫經通陽;桑寄生、牛膝補益肝腎,并引藥下行[3]。中藥熏洗具有明顯的消炎、鎮痛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關節囊及滑膜炎癥,松解關節黏連,恢復關節囊和關節韌帶彈性,改善骨內微循環,降低骨內壓,直接改善疼痛癥狀,達到治療目的[4~6]。

1.2針灸治療針灸療法在骨傷科臨床上應用廣泛。針灸治療可分為針刺法、刺絡拔罐法、火針溫灸拔罐法、水針穴位注射法。各種治療方法在取穴上較相似,主要以局部取穴為主,如常取血海、膝眼、委中、陽凌泉、陰凌泉、梁丘、足三里等。針灸的根本作用在于消除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附點的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所致的無菌性炎癥,改善整個膝關節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而收到治療效果。

1.3透明質酸鈉關節腔內注射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適用于該病的中后期。每次每膝注入透明質酸鈉2ml,連用3次即可。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癥反應,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潤滑性,保護軟骨,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7]。

查看全文

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論文

1非手術療法

1.1中藥內服和外用中醫傳統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范疇。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是其病理基礎。風寒濕邪外襲,致濕淤內積,氣機阻滯,故腫痛并見。治以活血止痛,祛風濕,補肝腎。洗膝方中紅花、丹參活血化淤,消腫止痛[2];伸筋草、花椒、制草烏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桂枝溫經通陽;桑寄生、牛膝補益肝腎,并引藥下行[3]。中藥熏洗具有明顯的消炎、鎮痛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關節囊及滑膜炎癥,松解關節黏連,恢復關節囊和關節韌帶彈性,改善骨內微循環,降低骨內壓,直接改善疼痛癥狀,達到治療目的[4~6]。

1.2針灸治療針灸療法在骨傷科臨床上應用廣泛。針灸治療可分為針刺法、刺絡拔罐法、火針溫灸拔罐法、水針穴位注射法。各種治療方法在取穴上較相似,主要以局部取穴為主,如常取血海、膝眼、委中、陽凌泉、陰凌泉、梁丘、足三里等。針灸的根本作用在于消除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附點的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所致的無菌性炎癥,改善整個膝關節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而收到治療效果。

1.3透明質酸鈉關節腔內注射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適用于該病的中后期。每次每膝注入透明質酸鈉2ml,連用3次即可。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癥反應,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潤滑性,保護軟骨,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7]。

1.4手法治療手法治療適用于該病中后期,特別是當膝關節功能受限時最適宜。用揉、、推、拿等法松解膝關節周圍的肌肉,接著鏟、刮、彈、撥及上、下、左、右推擠髕骨,最后用被動加力過伸、過屈膝關節的重手法以恢復其屈伸功能,并囑病人加強股四頭肌的等長、等張鍛煉[8]。

1.5功能鍛煉本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患肢功能鍛煉。以主動不負重活動為主,先作增強股四頭肌肌力練習,再逐漸練習關節活動。對膝關節的結構、功能做全面評價,制定合理的運動量,通過各種保護措施降低關節面壓力、扭轉力,維持和改善肌肉的張力,防止關節損傷和過度受壓。一般情況下,每日鍛煉不少于30min,盡力屈伸膝關節不少于60次。囑病人日常生活中,堅持少負重,多活動,動靜結合,交替并用,以鞏固療效。

查看全文

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論文

【關鍵詞】電針;骨關節炎,膝;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膝骨關節炎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常見的關節疾患之一,多發于50歲以上老年人。該病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及難治療的特點。電針是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有效方法,但有鎮痛不完全和起效慢的缺點。針藥結合是解決針刺鎮痛不全,提高臨床療效的有效途徑。臨床用于膝骨關節炎疼痛的藥物很多,但并非都能增強電針的療效,有的甚至起拮抗作用。本研究在以往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采用隨機對照方法觀察電針與小劑量雙氯酚酸結合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為臨床將電針與該類藥物聯合運用做出有益探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0例患者隨機(抽簽法)分為電針加雙氯酚酸治療組和電針對照組。其中電針對照組30例(48膝),男13例(19膝),女17例(29膝);年齡51~72歲,平均62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4年8個月,平均11個月。電針加雙氯酚酸治療組30例(45膝),男11例(17膝),女19例(28膝);年齡52~71歲,平均61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4年6個月,平均10個月。兩組病例的年齡、病程、性別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診斷標準采用199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診斷標準,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體征和影像學等輔助檢查。臨床標準:(1)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2)有骨摩擦音;(3)晨僵≤30min;(4)年齡≥38歲;(5)骨性膨大。滿足(1)+(2)+(3)+(4)或(1)+(2)+(5)或(1)+(4)+(5)者可診斷膝骨性關節炎。臨床及放射學標準:(1)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2)X線片示骨贅形成;(3)關節液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4)年齡≥40歲;(5)晨僵≤30min;(6)有骨摩擦音。滿足(1)+(2)或(1)+(3)+(5)+(6)或(1)+(4)+(5)+(6)者可診斷膝骨性關節炎。

1.3納入標準(1)成年膝骨關節炎患者,男女不限,年齡45~75歲。(2)一側膝關節患有骨關節炎,或雙側膝關節均患有骨關節炎,選取骨關節炎癥狀較重的一側患病關節作為觀察部位。(3)符合上述膝骨關節炎診斷標準者。

查看全文

溫補腎陽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分析論文

1膝關節骨關節炎屬于中醫骨痹的范疇

1.1古籍研究中醫古籍中并沒有“膝關節骨關節炎”這一病名的記載,但對相關疾病的描述與之頗為相似。《內經》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骨髓酸痛”與本病的膝痛、受寒加重癥狀類似。《中藏經》說:“骨痹,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骨痹,骨痛也。嗜欲不節則腎精虧虛,這與本病多發于年老體衰相符合。

1.2現代研究影像學發現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后期多有明顯的增生病變,所以稱之為膝關節骨質增生癥、膝關節肥大性關節炎(病)。因其發病與年齡老化和既往的關節創傷有密切關系,臨床也稱之為膝退行性骨關節炎(病)、老年性膝關節病骨關節炎。國家標準《中醫疾病診療術語·疾病部分》[1]將骨關節炎的中醫病名規范為“骨痹”(自注的西醫對應病名“退行性骨關節炎”),將膝關節骨關節炎具體地稱為“膝痹”(自注的西醫對應病名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所以目前一般認為該病屬于中醫學“痹證(病)”的范疇,臨床上多以“骨痹”稱之。

2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機概要

本病是由于年老體弱,用力不當、勞損過度,肝腎虧虛,元陽不足,溫煦鼓動無力,致氣血淤阻,筋脈凝滯,筋骨失養,加之寒濕乘虛侵襲,留注關節導致經脈淤滯而發病。正虛為本,是發病基礎,其涉及到肝脾腎三臟,寒濕邪侵是其誘因。

2.1寒濕在陰早在《內經》就有本病類似證的病因病機的相關論述。《素問·痹論》就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可見痹的發生與風寒濕關系密切。明代醫家孫一奎解釋這段話為:“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風之類是也。痛痹者,苦楚,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尸之類是也。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啟玄子曰:‘風則陽受之,故為痹行。寒則陰受之,濕則皮肉筋骨受之,故為痹著而不去也。’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感風寒濕之氣,則陰受之。為病多重痛、沉著,患者難易得去。”(孫一奎醫學全書·赤水玄珠)。《靈樞·壽夭剛柔篇》曰:“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張景岳說:“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證之見,而見發熱頭疼等證,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謂,此以陽邪在陽分,是即傷寒中風之屬也,故病在陽者命曰風。若既受寒邪,而初無發熱頭疼,又無變證,或有汗,或無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綿久不能愈,而外無表證之見者,是皆無形之謂,此以陰邪直走陰分,即諸痹之屬也,故病在陰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證,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陰陽俱病之證,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痹病在陰也。然則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以之而為此諸證”(景岳全書)。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體病位來看,首先病在下肢,其次本病有固定不移、著而不行的特點,可見本病與“風”關系不大[2]。

查看全文

痰瘀論治骨性關節炎分析論文

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痹證”或“骨痹”的范疇,以正氣不足為本,痰瘀互結為標。痰濁、瘀血作為致病因子和病理產物,二者又可相互轉化、相互膠結,在臨床上常化痰祛瘀同治。因此,痰瘀相關學說及痰瘀互結、痹阻經絡在骨性關節炎發病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受到學者的關注,下面就痰瘀與骨性關節炎的關系做一探討。

1祖國醫學對痰瘀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本病病因病機多為中老年人肝腎虧虛,筋骨得不到濡養;脾失健運,濕邪內停,外濕易侵,久生痰濁,痰濕聚結,流注關節;加之外傷、長期慢性勞損致筋脈受損,瘀血積聚,或更兼風寒濕邪乘虛侵入,阻滯關節經絡而成痹。在該病的病變過程中,無論是正虛還是外邪,最終必導致痰濁、瘀血。而痰飲和瘀血作為病理產物和致病因子,能共同致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瘀血內阻久必生痰濕,痰濁停滯更致血瘀。痰瘀同病,單祛其痰則瘀化,專攻其瘀則痰難消,唯痰瘀兼驅方可奏效,祛痰可助化瘀,化瘀有助于祛痰。痰瘀同病須痰瘀同治,化痰祛瘀,即活血行瘀、化痰通絡。因此,本病以正氣不足為本,痰瘀互結為標,其中心病機為痰濕內阻,所以“化痰濕消瘀血”為治痹之關鍵。但臨證須辨痰瘀輕重,痰重瘀輕則祛痰兼行瘀;瘀重痰輕者,行瘀兼祛痰。

2化瘀祛濕法對骨性關節炎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眾所周知,血瘀與血液流變性有密切關系。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征的骨內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的變化,從而影響骨性關節炎微循環的灌注而加重病情。通過對骨性關節炎患者與正常人、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發現,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后纖維蛋白原含量下降,電泳指數上升,聚集能力減弱,變形能力增強,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下降,血流變學指標較治療前明顯改善[1]。采用活血化瘀藥治療早期骨性關節炎,能擴張周圍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紅細胞凝集性,溶解血栓、改善血流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從而改善微循環,降低骨內壓,恢復骨關節供血,有利于骨關節的修復[2]。

痰證也出現血液流變性變化,呈現高“粘”、“聚”的理化特性。痰證、痰瘀相兼證共同表現為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還原全血比黏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硬化指數等血液流變指標的異常,反映血液黏滯性、濃稠性、凝固性及聚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痰證更突出地表現在纖維蛋白原、血漿比黏度的異常升高,反映血液的高凝、高黏狀態[3]。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