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參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05:32: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玄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玄參栽培技術論文

關鍵詞:玄參;栽培技術;湖北恩施

玄參又名元參、黑參、角參、烏元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以塊根供藥用,具有涼血滋陰、瀉火解毒之功效。用于熱病傷陰、舌體煩渴、溫毒發斑、津傷便秘、白喉、癰腫瘡毒等癥,是我國傳統常用中藥之一。玄參在恩施州栽培歷史悠久,主產建始、巴東等地。藥材呈紡錘狀、個體大,且香氣濃、品質優?,F將玄參的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生長習性

玄參是深根性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耐寒。種子發芽率為70%~80%,溫度在20℃左右,在足夠濕度的條件下,播后約15d出苗。地上部分生長期3~11月,3~5月生長遲緩,6~7月生長較快,8月中旬至9月下旬為地下塊根迅速膨大時期,11月以后地上部分枯萎。7~8月為花期,8~9月為果期。地下部分有多數肥壯的越冬芽,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稱為“子芽”。

2栽培技術

2.1選地整地

查看全文

玄參高產栽培技術論文

摘要:從生長習性、栽培技術、采收加工等方面總結了恩施州玄參的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玄參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玄參;栽培技術;湖北恩施

玄參又名元參、黑參、角參、烏元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以塊根供藥用,具有涼血滋陰、瀉火解毒之功效。用于熱病傷陰、舌體煩渴、溫毒發斑、津傷便秘、白喉、癰腫瘡毒等癥,是我國傳統常用中藥之一。玄參在恩施州栽培歷史悠久,主產建始、巴東等地。藥材呈紡錘狀、個體大,且香氣濃、品質優?,F將玄參的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生長習性

玄參是深根性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耐寒。種子發芽率為70%~80%,溫度在20℃左右,在足夠濕度的條件下,播后約15d出苗。地上部分生長期3~11月,3~5月生長遲緩,6~7月生長較快,8月中旬至9月下旬為地下塊根迅速膨大時期,11月以后地上部分枯萎。7~8月為花期,8~9月為果期。地下部分有多數肥壯的越冬芽,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稱為“子芽”。

2栽培技術

查看全文

玄參豐產培育技術探究論文

摘要:從生長習性、栽培技術、采收加工等方面總結了恩施州玄參的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玄參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玄參;栽培技術;湖北恩施

玄參又名元參、黑參、角參、烏元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以塊根供藥用,具有涼血滋陰、瀉火解毒之功效。用于熱病傷陰、舌體煩渴、溫毒發斑、津傷便秘、白喉、癰腫瘡毒等癥,是我國傳統常用中藥之一。玄參在恩施州栽培歷史悠久,主產建始、巴東等地。藥材呈紡錘狀、個體大,且香氣濃、品質優?,F將玄參的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生長習性

玄參是深根性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耐寒。種子發芽率為70%~80%,溫度在20℃左右,在足夠濕度的條件下,播后約15d出苗。地上部分生長期3~11月,3~5月生長遲緩,6~7月生長較快,8月中旬至9月下旬為地下塊根迅速膨大時期,11月以后地上部分枯萎。7~8月為花期,8~9月為果期。地下部分有多數肥壯的越冬芽,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稱為“子芽”。

二、栽培技術

查看全文

玄參栽培技術探究論文

1生長習性

玄參是深根性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耐寒。種子發芽率為70%~80%,溫度在20℃左右,在足夠濕度的條件下,播后約15d出苗。地上部分生長期3~11月,3~5月生長遲緩,6~7月生長較快,8月中旬至9月下旬為地下塊根迅速膨大時期,11月以后地上部分枯萎。7~8月為花期,8~9月為果期。地下部分有多數肥壯的越冬芽,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稱為“子芽”。

2栽培技術

2.1選地整地

玄參對土壤適應性強,平原、丘陵、低坡地均可栽培,宜選用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栽植。玄參是深根植物,在前作收獲后,深翻土地,施用有機肥30.0~37.5t/hm2或復合肥2250~3000kg/hm2作基肥。土壤整平耙細后,作成寬1.3m的高畦。

2.2繁殖方法

查看全文

苦玄參化學成分分析論文

1化學成分

迄今為止,苦玄參中的化學成分主要集中在葫蘆苦素(Cucurbitacin)三萜成分和黃酮類化合物的研究報道,國內外對苦玄參進行研究,發現其有效成分主要為四環三萜苷類。三萜成分是苦玄參中最早被報道的一類化學成分,由于它們與葫蘆科植物中的苦味素結構相似,所以也有文獻將其稱為葫蘆苦素(cucurbitacin)[3]。成桂仁等自苦玄參藥材中共分離鑒定了6個葫蘆苦素類苷元、1個皂酮、10個皂苷[4~17]和3個黃酮[18]。王力生等[19]從苦玄參乙醇提取物的較低極性部位中分離鑒定了6個化合物,即N-benzoylphenylalanyl-L-phenylalaninolacetate①,1-羥基-7羥甲基蒽醌②,9,16-二羥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③,5,7,4''''-三羥基黃酮④,β-谷甾醇⑤和胡蘿卜苷⑥。化合物①~③的13C-NMR數據為首次提供。鄒節明等[20]用硅膠和MCI柱色譜分離純化,得到2個不含呋喃環的葫蘆苦素類化合物,分別鑒定為11,24-二酮-5,21-二烯葫蘆素-3α-O-β-D-吡喃木糖基-16α-O-α-L-吡喃鼠李糖苷(脫氫拜俄尼苷)和己降葫蘆苦素F,其中前者為新化合物,后者首次從苦玄參中分離得到。此外,他們還用采用大孔樹脂、硅膠柱色譜純化得到一個新的三萜皂苷——11,22-三羰基-16α-羥基-(20s,24)-環氧苦味素-5,23-二烯-2β-O-β-D-吡喃葡糖苷(苦玄參苷XI)[21]?,F將已從苦玄參中分離鑒定的三萜成分和黃酮類化合物結構整理如下。

1.1四環三萜類苷及苷元

見表1~2,圖1~6。表1四環三萜類苷及苷元結構式(略)表2四環三萜類苷及苷元結構式(略)表3黃酮類化合物結構式(略)

2定量分析

四環三萜苷類是苦玄參中主要活性成分,苦玄參IA和IB是其中的主要苷元,藥理實驗證明,苦玄參干浸膏有明顯的抗炎及鎮痛作用[22]。2005版《中國藥典》正文中尚未收載該品種,但有些以其為原料的中成藥如婦炎凈膠囊等已收載入《中國藥典》(2000年版及2005版)[23]。目前學者對苦玄參質量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苦玄參藥材及其中成藥中苦玄參苷IA含量的測定方面。

查看全文

苦玄參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摘要】對苦玄參的化學成分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概況進行了綜述,為深入研究該類中藥提供進一步參考。

【關鍵詞】苦玄參化學成分定量分析

Abstract:AnoverviewwasmadeonchemicalconstituentsandquantitativeanalysisofPicriafelterraeLour.Thepaperwillprovidereferencetothesubsequentstudy.

Keywords:PicriafelterraeLour;Chemicalconstituents;Quantitativeanalysis

苦玄參為玄參科(Scrophulariacea)植物苦玄參PicriafelterraeLour.的干燥全草,為廣西常用中藥,系玄參科苦玄參屬唯一的一種植物,為一年生草本,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能。用于感冒風熱、咽喉腫痛、痄腮、胃熱腹痛、痢疾、跌打損傷、癤癰、毒蛇咬傷[1,2]等證。在廣西民間傳統應用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收載于廣西中藥材標準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現將其近年來在化學成分和質量分析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化學成分

查看全文

中醫藥治療腺體肥大臨床研究

摘要:腺樣體肥大可導致上呼吸道受阻,出現打鼾、張口呼吸、缺氧等癥狀,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及心理健康,現代醫學多采用手術切除,患兒及家長接受度差。中醫藥治療該病療效顯著,包括中藥內服及中醫外治法治療,本文綜合分析了近年來中醫藥治療小兒腺樣體肥大的臨床研究進展,分為三個方面進行了歸納總結:中藥內治療法,其中又包括了分期論治、辨證加減、驗方施治等不同觀點,中醫特色外治療法,包括中藥外用、小兒推拿、艾灸等;中西醫結合方案。

關鍵詞:腺樣體肥大;中藥;推拿;艾灸;兒童

腺樣體又稱咽扁桃體,屬于淋巴組織,位于鼻咽頂部及咽后壁處。正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生時即存在的腺樣體逐漸長大,大約6歲時增長最為旺盛,10歲以后逐漸萎縮,成年后基本消失。病理情況下,腺樣體因受到反復刺激而發生病理性增生,出現腺樣體肥大,常發生在兒童或青少年身上,可導致上呼吸道阻塞,表現為鼻塞、張口呼吸、打鼾、睡眠障礙等癥狀,常繼發中耳炎、反復上呼吸道感染、鼻竇炎和哮喘等相關疾病。并且腺樣體肥大導致的長期張口呼吸將影響面頜骨的發育[1-2],形成腺樣體面容;長期上呼吸道阻塞導致的缺氧還會影響患兒的認知能力[3]、生長發育[4],同時還可能造成心理行為異常[5]。目前現代醫學治療兒童腺樣體肥大多采用手術療法。全麻內鏡輔助下低溫等離子消融或機械吸切術是腺樣體切除術最為常用的方法,其中等離子消融費用較高;鼻內鏡下吸切較普及,但術中出血稍多,且存在兒童全身麻醉對未來內分泌的影響,及術后恢復和復發的問題,導致患兒家長普遍對手術治療接受程度較低。保守治療多采用糖皮質激素類鼻噴劑,停藥后癥狀容易反復,而長期使用會有鼻部干燥出血等不良反應。而中醫藥治療腺樣體肥大效果頗佳,為了給臨床醫生提供重要參考依據,現就中醫藥治療腺樣體肥大的臨床研究綜述如下。

1中藥內治

1.1分期論治

孫桂蓮[6]將腺樣體肥大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證型為風熱在衛,痰熱在肺,治宜疏風清熱、宣肺化痰,方用銀翹散與三拗湯加減;晚期虛實夾雜,痰濁壅阻同時肺脾氣虛,兼有瘀阻,治宜補益脾肺、化痰祛瘀,方用二陳湯與人參敗毒散加減。楊永慶[7]將該病分為初期、中期、后期:初期階段證型為風熱郁結證,治以疏散風熱、化痰散結,自擬鮮蘆根、黃芩、金銀花、牛蒡子、桔梗、川貝母、竹葉、玄參、連翹、山慈菇、薄荷、荊芥、炙甘草治療。中期階段證型為痰瘀互結證,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結,處方煅牡蠣、黃芪、半夏、蒲公英、桂枝、玄參、浙貝母、炒梔子、川貝母、醋莪術、桂枝、炙甘草、柴胡、山慈菇、蜜麻黃。后期階段證型為肺腎陰虛證,治以補肺養陰、填精益髓,處方為炒棗仁、煅牡蠣、蒲公英、牡丹皮、山藥、玄參、生地黃、赤芍、川貝母、醋莪術、白芷、生甘草、山慈菇。袁斌認為腺樣體肥大的病機有虛實兩端,虛即肺脾氣虛;實乃氣血瘀阻,臨床以虛實夾雜證多見。治療則分為急性期與緩解期。急性期以活血化瘀,解毒散結為主,治療當以活血化瘀、散結消腫為法,方取會厭逐瘀湯加減;緩解期以補益肺脾為要,治以益氣健脾,化痰散結,方用玉屏風散合二陳湯加減[8]。俞景茂認為痰瘀互結為本病的基本病機,自擬“宣通散”,組成:山海螺、浙貝母、皂角刺、白芷、丹參、蟬蛻、炙甘草,又將該病分為外感期和緩解期,外感期以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為主,治以疏風解表、化痰散瘀,以蒼耳子散合宣通散加減;緩解期以虛實夾雜為主,以小柴胡湯合宣通散治療,若已肺脾氣虛,方用玉屏風散合二陳湯加味,若已肺陰虧虛,方選沙參麥冬湯加減[9]。

查看全文

升陷湯研究論文

【關鍵詞】升陷湯

升陷湯是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治療大氣下陷的主方。筆者在臨床中以此湯加減治療他證,療效觀察滿意。現附例以說明之,供臨床參考。

1臨床應用

1.1燥癥患者,女,50歲,醫生。2005年12月19日就診。主訴:口唇干燥,強喝水,以午后及夜間尤甚,飲食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質紅無苔,脈細數。形瘦,既往兩目干澀,視物易疲勞,曾易汗出,現不愛出汗,平素月經周期、經色、質可,無血塊,但量少,行經3天左右。辨證:陰虧血虛。處方:生黃芪45g,生地15g,生山藥15g,知母15g,玄參15g,天花粉15g,白芍15g,天門冬15g,阿膠10g烊化,雞內金3g,升麻3g,柴胡3g,甘草6g。2劑后癥狀減輕,繼服3劑痊愈。

按:患者形瘦乃陰虛體質;平素月經周期、經色、質可,無血塊,量少,行經3天左右提示血虛,既往兩目干澀,視物易疲勞正是肝膽血虛干燥之征,曾易汗出,現不愛出汗提示津液不足,現口唇干燥,強喝水,以午后及夜間尤甚,舌質紅無苔,脈細數進一步提示陰虧血虛,故以滋陰養血潤燥。然午后乃“陽中之陰”,陽氣開始下降之時,口唇干燥以此時明顯有氣虛津液不能上乘之象,故于滋陰之中予以補氣,此乃“陽中求陰”之意,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蘭室秘藏》中有“脾為血氣陰陽之根蒂”之語,故方選升陷湯加減,重用生黃芪,佐以升麻、柴胡升補脾胃之氣;予生地、山藥、知母、玄參、天冬、天花粉滋陰潤燥;予阿膠、白芍養血,加雞內金少許以助運化。

1.2郁證患者,女,60歲,退休。2007年12月10日就診。10年前因右側乳腺癌行切除術,3年前因車禍喪子。近日兒媳再婚,得知此事后心境抑郁,胸脘痞悶,善太息,以深呼氣為快,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面色不華,頭暈神疲,易饑能食,饑時若不急食即覺怔忡,多汗,活動尤甚,口干渴欲飲,檢測血糖結果正常,舌質紅,左脈弦細欠有力,右脈沉遲而弱。平素腰部酸痛。辨證:宗氣下陷,肝氣郁結。處方:生黃芪45g,黨參10g,炒白術10g,生山藥15g,知母15g,玄參15g,白芍15g,山萸肉30g,枸杞15g,天門冬15g,代赭石15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炒棗仁15g,柏子仁15g,遠志6g,升麻3g,柴胡3g,桔梗3g,甘草6g,生姜3片,大棗6枚。3劑后睡眠轉佳,胸脘痞悶、饑餓感、口干渴減輕,脈象較前有力,自停服一切西藥。繼服5劑,囑2日1劑,囑移情易性情緒開朗,后回訪癥愈。

查看全文

張錫純治療外感熱病研究論文

【關鍵詞】張錫純外感熱病臨床經驗

張錫純為近代著名中西醫匯通學派醫家,他畢生從事于中醫臨床?!夺t學衷中參西錄》為其研究祖國醫學的畢生心血結晶,書中對中醫理論、中醫實踐多有闡發,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張氏從醫一生,堪為“醫界一代偉人”,尤擅長外感熱病的治療,本文試對其治療外感熱病的經驗作一探析,以求證于同道。

1寒溫外感,首重石膏

1.1外感實熱,放膽重用張氏本于《神農本草經》,認為石膏性微寒而非大寒,雖系石藥,實為平和之品,故臨床上治療外感熱病每多重用石膏,如“寒溫為病中第一險癥,而石膏為治寒溫第一要藥”“為扶危救顛之大藥”,且“(石膏)治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如金丹”,因為石膏之性微寒,故張氏在原書中又言道:“夫石膏之質甚重,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實熱,輕癥亦必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恒重用至四五兩?;蚱甙藘嫂???计渲委熤飧袩岵。蠖嘀赜檬唷?/p>

1.2生用效佳,煅用傷人當時世俗認為石膏大寒而煅用之以治療外感熱證,結果多致誤事。而當時醫者反謂“石膏煅用之猶足傷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故往往“視用石膏為畏途”。張氏有感于此弊,多次諄諄告誡醫者:“必須生用方妥,煅者用至一兩,即足僨事”;“誤用煅石膏僨事,其咎不在石膏”。并謂“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實熱,斷無傷人之理”。

1.3石膏退熱,重視服法張氏每重用生石膏時,必告誡病人“徐徐溫飲下,熱退不必盡劑”。如此服法,一是“欲免病家之疑懼”,因其時世俗多“視用石膏為畏途”,況重用乎?一是“欲其藥力常在上焦,而寒涼不致于下侵而致滑泄”。也有病人嘔吐甚劇,“聞藥氣即嘔吐,單飲所煎石膏清水亦吐出,俾用鮮梨片蘸生石膏細末嚼咽之”。這種重藥輕投的服藥法很值得借鑒。

查看全文

外感熱病治療經驗論文

【關鍵詞】張錫純外感熱病臨床經驗

張錫純為近代著名中西醫匯通學派醫家,他畢生從事于中醫臨床?!夺t學衷中參西錄》為其研究祖國醫學的畢生心血結晶,書中對中醫理論、中醫實踐多有闡發,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張氏從醫一生,堪為“醫界一代偉人”,尤擅長外感熱病的治療,本文試對其治療外感熱病的經驗作一探析,以求證于同道。

1寒溫外感,首重石膏

1.1外感實熱,放膽重用張氏本于《神農本草經》,認為石膏性微寒而非大寒,雖系石藥,實為平和之品,故臨床上治療外感熱病每多重用石膏,如“寒溫為病中第一險癥,而石膏為治寒溫第一要藥”“為扶危救顛之大藥”,且“(石膏)治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如金丹”,因為石膏之性微寒,故張氏在原書中又言道:“夫石膏之質甚重,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實熱,輕癥亦必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恒重用至四五兩?;蚱甙藘嫂?。考其治療之外感熱病,大多重用石膏。

1.2生用效佳,煅用傷人當時世俗認為石膏大寒而煅用之以治療外感熱證,結果多致誤事。而當時醫者反謂“石膏煅用之猶足傷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故往往“視用石膏為畏途”。張氏有感于此弊,多次諄諄告誡醫者:“必須生用方妥,煅者用至一兩,即足僨事”;“誤用煅石膏僨事,其咎不在石膏”。并謂“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實熱,斷無傷人之理”。

1.3石膏退熱,重視服法張氏每重用生石膏時,必告誡病人“徐徐溫飲下,熱退不必盡劑”。如此服法,一是“欲免病家之疑懼”,因其時世俗多“視用石膏為畏途”,況重用乎?一是“欲其藥力常在上焦,而寒涼不致于下侵而致滑泄”。也有病人嘔吐甚劇,“聞藥氣即嘔吐,單飲所煎石膏清水亦吐出,俾用鮮梨片蘸生石膏細末嚼咽之”。這種重藥輕投的服藥法很值得借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