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質疑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20:21: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生質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生質疑

化學課堂激發學生質疑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是人們不斷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當今世界,化學已同生命科學等多種學科結合起來,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化學研究也已深入到眾多領域。中學化學擔負著傳播基礎化學知識,發掘培養化學科研后備人才的重任。中學化學的重要內容是基礎化學理論和基礎元素化學,其特點是知識點較散,有些內容又很抽象,特別是高中化學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對化學懷有濃厚學習興趣的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漸漸地失去了對化學的興趣,因而,作為中學化學教師必須努力學習中學化學教學法,研究中學化學教學的獨特的規律,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其中,學會并掌握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質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1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養成經常設疑的習慣

1.1教學過程的最佳處設疑。因為適當的目標設置能夠喚起對象的多種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對象激發相應的動機。選擇好的設疑時機可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及時反饋學生信息。教學的最佳處可以是以下幾種情況:即當學生的思想固于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時;當學生疑惑不解,厭倦困頓時;當學生各執己見,莫衷一是時;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例如在講授氫氧化鋁的兩性知識時,教師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別和HCl、NaOH反應的實驗,然后設疑:為什么Al(OH)3既能和鹽酸反應又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鹽和水呢?氫氧化鈉究竟是酸還是堿呢?按下來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能較好地得到激發,并促使學生去認真地研讀教材。

1.2在重點、難點處設疑。教學內容能否成功地傳授給學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本節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往往在備課時就非常注意對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的選擇,而在重點、難點的教學上恰當的設疑則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當然,教師此時所提的問題也應當是經過周密考慮并能被學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爾》一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是“物質的量”這一概念,教師可以在講授了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物質的量和物質的質量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又如”電子云”的教學是《核外電子運動狀態》一節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教師應在此不斷對學生提出問題,耐心講解問題,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對教材中重點、難點問題的釋疑,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啟發誘導的方式進行:可以從聯系舊知識入手進行啟發;可以增設同類,對比啟發;可以指導讀書,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從直觀進行啟發;同時,仔細把握教材內在邏輯關系,逐步提問引導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學實踐已充分證明,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

1.3在關鍵處設疑。眾所周知,中學化學教學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效率是極為重要的,在關鍵處設疑不僅能起到對教學內容的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能激發并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重點、難點是關鍵處,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過渡是關鍵處,一節課上學生最疲勞時也是關鍵處,由于學習內容的抽象性而使學生感到乏味時更是關鍵處,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敏銳的眼光捕捉學生心靈的信息,巧妙設疑、及時設疑,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質疑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四,教師在設疑時應注意恰當地組織問題,人為增加問題的不一致性,從而起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作用。

2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質疑

查看全文

化學教師激發學生質疑的技能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是人們不斷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當今世界,化學已同生命科學等多種學科結合起來,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化學研究也已深入到眾多領域。中學化學擔負著傳播基礎化學知識,發掘培養化學科研后備人才的重任。中學化學的重要內容是基礎化學理論和基礎元素化學,其特點是知識點較散,有些內容又很抽象,特別是高中化學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對化學懷有濃厚學習興趣的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漸漸地失去了對化學的興趣,因而,作為中學化學教師必須努力學習中學化學教學法,研究中學化學教學的獨特的規律,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其中,學會并掌握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質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心理學認為:激發是使個體在某種內部和外部刺激的影響下,始終維持興奮狀態的心理過程。質疑即提出疑難問題。激發學生質疑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可以啟發思維、發展智力;可以反饋評價,調控教師的教學;也可以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擴大思維廣度,提高思維層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萊·P·貝德福特所說:"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課。但是如果你用激發好奇心教他學習,他終生都會不斷地學習"。作為中學化學教師,不僅要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不斷提出問題,教師更要認真地解決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那么,中學化學教師在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去培養和激發學生質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師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養成經常設疑的習慣。其一,應在教學過程的最佳處設疑。因為適當的目標設置能夠喚起對象的多種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對象激發相應的動機。選擇好的設疑時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及時反饋學生信息。教學的最佳處可以是以下幾種情況:即當學生的思想囿于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時;當學生疑惑不解,厭倦困頓時;當學生各執己見,莫衷一是時;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例如在講授氫氧化鋁的兩性知識時,教師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別和HCl、NaOH反應的實驗,然后設疑:為什么Al(OH)3既能和鹽酸反應又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鹽和水呢?氫氧化鈉究竟是酸還是堿呢?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能較好地得到激發,并促使學生去認真地研讀教材。其二,應在重點、難點處設疑。教學內容能否成功地傳授給學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本節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往往在備課時就非常注意對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的選擇,而在重點、難點的教學上恰當的設疑則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當然,教師此時所提的問題也應當是經過周密考慮并能被學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爾》一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是"物質的量"這一概念,教師可以在講授了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物質的量和物質的質量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又如"電子云"的教學是《核外電子運動狀態》一節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教師應在此不斷對學生提出問題,耐心講解問題,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對教材中重點、難點問題的釋疑,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啟發誘導的方式進行:可以從聯系舊知識入手進行啟發;可以增設同類,對比啟發;可以指導讀書,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從直觀進行啟發;同時,仔細把握教材內在邏輯關系,逐步提問引導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學實踐已充分證明,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其三,應在關鍵處設疑。眾所周知,中學化學教學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效率是極為重要的,在關鍵處設疑不僅能起到對教學內容的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能激發并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重點、難點是關鍵處,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過渡是關鍵處,一節課上學生最疲勞時也是關鍵處,由于學習內容的抽象性而使學生感到乏味時更是關鍵處,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敏銳的眼光捕捉學生心靈的信息,巧妙設疑、及時設疑,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質疑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四,教師在設疑時應注意恰當地組織問題,人為增加問題的不一致性,從而起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作用。

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質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設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讓學生學會質疑。"給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耐心予以解答,并應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勵學生質疑,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學生是否具有適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響其活動積極性和效果的必要條件。教師應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應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對關鍵詞的理解。具體來說,就是在講解新課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追問;在知識的上下聯系比較中要敢于反應;在總結知識時還要不斷追問。例如在講授硝酸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濃硫酸共熱的方法制硝酸,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硝酸制法和性質的理解,同時也復習了濃硫酸的性質。在教學中對于不同視角的問題應引導學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給于解決。主要有因果法、反問法、推廣法、比較法、極端法、轉化法、推理驗證法、變化法等等。

教師激發學生質疑的另一途徑便是善于逼著學生提問題,有經驗的教師往往經常在課堂上講解某個學生在課外的提問或是直接鼓勵學生自己來講,并對經常提問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表揚或獎勵。例如贊揚問題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贈書給某個學生,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學生身上引起震動,因為好勝心是每個學生的天性。這樣長期堅持,必定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為了達到逼學生提問,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初中物理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思考

初中物理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物理知識,更要教會學生探索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技能,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筆者認為,學習能力最明顯的體現應該是質疑意識和相關能力,正如古人所言: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以講,質疑是一切探索活動的開始,因此我們的初中物理教學一定要關注學生質疑意識的培養。

一.限制學生質疑意識發展的原因分析

1.自卑心理和緊張情緒是發展質疑意識的天敵。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兒童階段的天真與活潑正在日漸消退,成人的穩重與虛榮正在不斷凸顯。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為了臉面不敢提出問題,尤其是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他們自認反應較慢,學習動力欠缺,這種自卑在很大程度上打壓了他們主動質疑的念頭。此外,提出問題也需要勇氣,很多學生害怕提出的問題被老師與同學所恥笑,越是害怕則越是緊張,這樣他們在提出問題時就會出現詞不達意、語無倫次的情形,經過幾次失敗之后,學生將徹底失去主動提問的信心,他們也因此不敢再主動質疑。2.依賴心理將導致質疑智能的萎縮。長久以來,我們的課堂一直都以教師為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形成了依賴的習慣,很多學生認為物理探宄是老師和那些成績好的學生的事情,與自己無關,結論出來后該記就記、該背就背。這些學生總是希望別人將他們的學習包辦到位,從而實現問題的快速解決,他們只會進行模仿,而不會獨立思考。這種情況反映在作業和考試表現為:學生面對講過的問題或是提問較為直接的問題,他們可以翻開教材,或依樣畫瓢、或套用公式,實現問題的解決,但是一旦面對一個全新的問題,他們將不知所措。比如我們講過速度單位“m/s”和“km/h”的換算之后,讓學生換算“km/min”和“m/s”之間的關系,有的學生將顯得很是茫然,顯然長期形成的依賴心理讓學生的智能發生萎縮,他們不會質疑,自然也就不敢探索和獨立思考。3.盲從心理制約著學生質疑意識的發展。初中物理有很多基礎性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從表述層面來講,內容還比較繁瑣,所以有些老師為了省事,就讓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記憶,甚至某些典型例題的處理,教師也會讓學生以記憶的方式將分析方法復制在頭腦中。這樣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不利于學生主動質疑和獨立分析,只強調學生的盲目服從,久而久之,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將被嚴重遏制。此外,學生的質疑意識還受到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自身的保守心理和逆反心理,來自家庭、社會和同學的外界因素也嚴重干擾著學生質疑意識的發展。

二.學生質疑意識的激發策略

1.巧妙引導,搭建有助于學生質疑的平臺。初中階段是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的時期,很多學生對物理學科還比較陌生,因此他們也沒有正確的質疑方法,而這也正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引導。比如在設計導學案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更要對學生施以巧妙的引導,讓學生深入展開探索,于無疑處生疑,并指導學生對所學的信息進行收集和整合,啟發他們從同質信息中提煉出新的見解,讓學生從異質信息中發現疑問,讓學生不要被原有的框架所限定。此外,我們在教學中還要積極開展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圍繞共同的問題展開討論,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平臺,讓學生交流自己對問題的不同看法,由此也將刺激學生問題的提出。比如有關“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的探究,教師可以設計導學案,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時相互協商,在各自提出猜想的基礎上進行相互質疑,即某學生提出: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和物體自身重力相關,則其他學生可以通過質疑要求他提供相應的佐證材料,也可以通過相應的實例列舉來否定該同學的猜想。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相互質疑中完善猜想,并結合猜想的提出逐步搭建驗證實驗的基本框架。2.創設情境,誘導學生產生質疑。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更加有效地引導學生展開探宄,我們會設計一些導學案,在具體操作中,我們要注意知識點的問題化、問題的層次化、層次的科學化。筆者認為,任何探究活動都應該從問題開始,而情境又是問題產生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合理的構想、恰當的選材、精煉的講解,來營造一種能夠啟發學生思維的氛圍,誘導學生提出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研究“蒸發”的概念時,教師可以通過一張生活中的圖片:炎炎夏日,一個大狗張大著嘴巴,將長長的舌頭露在外面。對此,教師無需多言,學生也會聯系到生活中的這樣一件常見事例,并展開思考:炎熱的夏天,為什么狗要張大嘴巴吐舌頭呢?事實上,這些生活現象一直存在于學生的心里,可能部分學生也對此有過疑問,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一現象和哪些物理原理相關,因此也就不知道何時提出來。教師此刻通過圖片來創設情境,由此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3.聯系生活,啟發學生展開質疑。初中生的思維有這樣的特點:他們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賴于具體形象與直接經驗。因此,我們的物理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具體經驗來展開思考,并啟發學生展開質疑。比如再引導學生研究“浮力”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學問題:(1)在水中搬運塊石頭和在空氣中完成操作有什么不同的感覺;(2)結合密度的認識,我們都知道金屬的密度比較大,為什么金屬制成的輪船卻能漂浮在水面上。這些問題完全來自于學生的生活,這些問題學生不一定會立刻給出答案,但是卻可以通過生活小實驗來進行研宄和探索,比如第一個問題,學生準備一塊小石頭和一盆水就可以完成實驗,實驗的結果也將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在水中搬運石頭時,感覺輕了不少?學生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當然會倍感興趣,他們最終會在問題的探索中明確浮力的基本概念。

三.學生質疑意識培養的注意事項

查看全文

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研究論文

據報道,在對北京10所中學的1200名學生學習問卷調查中,敢于課后向老師提出問題的學生占66.8%,敢于課堂向老師提出問題的學生占21.5%,敢于當堂糾正老師錯誤的學生僅占5.5%。一位外籍老師在談到中外學生差異時說:“中國許多非常聰明的學生,為什么課堂上不踴躍提問呢?”他得到的答案是:“沒有什么可問的”。的確,在當代中學生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而且在農村中學這種現象尤為突出。李政道博士曾說:“我們中國的傳統是做學問,你們為什么老是做學答?”。亞里士多德曾講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勇于質疑、勤于質疑、善于質疑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啟發學生開闊思路,多思善想,質疑問難。

學須有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一個明智的老師不但要把“釋疑”作為天職,更要鼓勵學生大膽就學習上不懂的問題提問,以求最后弄懂。但是學生已習慣了只學不問,任何問題只求一個標準答案的思維方式,因此,如何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質疑的信心和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至關重要。

一、啟發學生發現問題

SEFC新教材課文內容豐富多樣,信息量大,貼近社會生活和實際。在平時教學中,要經常引導學生觀察語言材料的異同,然后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SEFCBookI(上)Lesson26中有這樣兩種表達方式,“…Alargenumberofbuildingswerebuilt.”、“Thenumberofpeoplewholosthomesreachedasmanyas250,000.",我啟發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alargenumberof”and“thenumberof”?”。

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我國傳統教學往往注重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而忽略了學生的求異思維的訓練,無形之中使學生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觀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主動性的培養。因此,老師應引導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如在SEFC

查看全文

物理實驗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摘要】不迷信權威、大膽質疑是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表現,科學態度與責任屬于科學思維,科學思維是物理核心素養之一。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實事求是,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傳統的以知識為本的物理教學,轉變為培育核心素養為主的物理教育。

【關鍵詞】物理實驗;大膽質疑;科學思維;核心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指凸顯學科本質、具有獨特重要育人價值的素養。物理核心素養主要由“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等四個方面的要素構成。科學思維主要包括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新等。科學態度與責任表現之一是學生具有學習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能主動與他人合作,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能基于證據和推理發表自己的見解;基于此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學生不迷信權威,大膽質疑。

我們在設計和開展教學時要以物理核心素養為導向,將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等要求,至始至終貫穿在教學活動之中,使物理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例1.在學習分子間的作用力時,有一個較經典的實驗,將兩個鉛塊的底面削平、削干凈,然后緊緊地壓在一起,兩鉛塊就會結合起來,甚至下面吊一個鉤碼,都不能把它們拉開,如圖1所示,這個實驗說明了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學生質疑會不會是大氣壓的作用把它們壓在了一起?學生質疑很有道理,這樣設計實驗不排除大氣壓的作用,引導學生討論改進,如果能設法排除大氣壓的影響,不就能說明問題了。經過充分討論,提出改進措施,如果把兩個已經粘在一起下面掛有鉤碼的鉛塊放進真空罩內,如果鉛塊還不分開就證明是由于分子間的作用力。

例2.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時,同學們猜想:“相互平衡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用到的器材有:小卡片、細線、兩個固定的定滑輪。在驗證兩個平衡力方向是否相反時,大多數參考資料出示的方法是,如圖2所示,把卡片向下拉,時兩個力的方向相同,松手后卡片會回到原來位置,從而說明,相互平衡的兩個力方向是相反的。學生質疑,二力平衡受多個因素影響,研究平衡力是否方向相反,應該控制兩個力大小相同且在同一條直線上,上述實驗,顯然沒在同一直線上,即沒有控制變量。討論改進實驗,使卡片兩端的線通過一側滑輪沿同一直線,發現卡片迅速朝一邊運動無法平衡。這樣控制了兩個力大小相同且在同一條直線上,科學的證明了相互平衡的兩個力方向相反。例3.為了探究力能否使玻璃瓶發生形變,甲同學把圓柱形玻璃瓶裝滿水,然后用帶有細玻璃管的橡膠塞塞緊瓶口,組裝好的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細玻璃管上有刻度便于觀察細玻璃管內水面的變化。甲同學用力擠壓玻璃瓶壁,發現細玻璃管內水面上升了,于是得出結論:力可以使玻璃瓶發生形變。乙同學卻認為,可能由于手擠壓玻璃瓶時,瓶內水的溫度升高所致,因此不能說明力使玻璃瓶發生形變。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只利用上述器材,設計實驗證明力使玻璃瓶發生形變。經過討論,排除力這一要素只改變溫度,讓乙同學輕輕摸住玻璃瓶外壁,過一段時間,如果觀察到水面保持不動,則乙同學的猜想是錯誤的。

如果細玻璃管內水面上升,同學的猜想是正確的。同學們進一步改進實驗,把裝置放在冷水中完成此實驗,或者給玻璃瓶外面包裹毛巾,再用力擠壓觀察細玻璃管內水面的變化,從而證明力使可以玻璃瓶發生形變。不迷信權威、大膽質疑是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表現,科學態度與責任屬于科學思維,科學思維是物理核心素養之一。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實事求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傳統的以知識為本的物理教學,轉變為培育核心素養為主的物理教育。

查看全文

學生質疑技能分析論文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是人們不斷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當今世界,化學已同生命科學等多種學科結合起來,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化學研究也已深入到眾多領域。中學化學擔負著傳播基礎化學知識,發掘培養化學科研后備人才的重任。中學化學的重要內容是基礎化學理論和基礎元素化學,其特點是知識點較散,有些內容又很抽象,特別是高中化學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對化學懷有濃厚學習興趣的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漸漸地失去了對化學的興趣,因而,作為中學化學教師必須努力學習中學化學教學法,研究中學化學教學的獨特的規律,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其中,學會并掌握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質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心理學認為:激發是使個體在某種內部和外部刺激的影響下,始終維持興奮狀態的心理過程。質疑即提出疑難問題。激發學生質疑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可以啟發思維、發展智力;可以反饋評價,調控教師的教學;也可以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擴大思維廣度,提高思維層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萊·P·貝德福特所說:"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課。但是如果你用激發好奇心教他學習,他終生都會不斷地學習"。作為中學化學教師,不僅要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不斷提出問題,教師更要認真地解決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那么,中學化學教師在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去培養和激發學生質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師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養成經常設疑的習慣。其一,應在教學過程的最佳處設疑。因為適當的目標設置能夠喚起對象的多種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對象激發相應的動機。選擇好的設疑時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及時反饋學生信息。教學的最佳處可以是以下幾種情況:即當學生的思想囿于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時;當學生疑惑不解,厭倦困頓時;當學生各執己見,莫衷一是時;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例如在講授氫氧化鋁的兩性知識時,教師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別和HCl、NaOH反應的實驗,然后設疑:為什么Al(OH)3既能和鹽酸反應又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鹽和水呢?氫氧化鈉究竟是酸還是堿呢?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能較好地得到激發,并促使學生去認真地研讀教材。其二,應在重點、難點處設疑。教學內容能否成功地傳授給學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本節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往往在備課時就非常注意對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的選擇,而在重點、難點的教學上恰當的設疑則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當然,教師此時所提的問題也應當是經過周密考慮并能被學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爾》一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是"物質的量"這一概念,教師可以在講授了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物質的量和物質的質量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又如"電子云"的教學是《核外電子運動狀態》一節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教師應在此不斷對學生提出問題,耐心講解問題,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對教材中重點、難點問題的釋疑,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啟發誘導的方式進行:可以從聯系舊知識入手進行啟發;可以增設同類,對比啟發;可以指導讀書,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從直觀進行啟發;同時,仔細把握教材內在邏輯關系,逐步提問引導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學實踐已充分證明,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其三,應在關鍵處設疑。眾所周知,中學化學教學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效率是極為重要的,在關鍵處設疑不僅能起到對教學內容的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能激發并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重點、難點是關鍵處,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過渡是關鍵處,一節課上學生最疲勞時也是關鍵處,由于學習內容的抽象性而使學生感到乏味時更是關鍵處,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敏銳的眼光捕捉學生心靈的信息,巧妙設疑、及時設疑,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質疑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四,教師在設疑時應注意恰當地組織問題,人為增加問題的不一致性,從而起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作用。

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質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設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讓學生學會質疑。"給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耐心予以解答,并應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勵學生質疑,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學生是否具有適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響其活動積極性和效果的必要條件。教師應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應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對關鍵詞的理解。具體來說,就是在講解新課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追問;在知識的上下聯系比較中要敢于反應;在總結知識時還要不斷追問。例如在講授硝酸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濃硫酸共熱的方法制硝酸,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硝酸制法和性質的理解,同時也復習了濃硫酸的性質。在教學中對于不同視角的問題應引導學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給于解決。主要有因果法、反問法、推廣法、比較法、極端法、轉化法、推理驗證法、變化法等等。

教師激發學生質疑的另一途徑便是善于逼著學生提問題,有經驗的教師往往經常在課堂上講解某個學生在課外的提問或是直接鼓勵學生自己來講,并對經常提問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表揚或獎勵。例如贊揚問題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贈書給某個學生,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學生身上引起震動,因為好勝心是每個學生的天性。這樣長期堅持,必定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為了達到逼學生提問,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學生質疑能力管理論文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最能調動學生讀書、思索、答問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質疑,也最能發現學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詞、句、段,以便教師給予有的放矢的輔導,從而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其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那么,在教學中怎樣“須教其有疑”,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呢?

一、創設質疑的氛圍,讓學生敢問。

課堂上,教師必須放下架子,態度要和藹,語氣要親切,充分尊重學生,和學生建立一種朋友關系。鼓勵學生敢于發表意見,不懂就問,敢于對老師質疑.對學生質疑,對教材質疑。營造一種民主、寬松。師生平等、師生合作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敢問,這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基礎。

二、培養質疑的興趣,讓學生愿問。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如果問錯了,不指責,還要肯定其積極動腦的一面;如果問對了,問得好,要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其中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全班同學從文中找答案,一起解決;有爭議的問題,組織同學們開辯論會。如講《可愛的草塘》一課時,一個學生發問:小麗說北大荒好得哪兒都比不上,咱們國家有那么多名勝古跡,她這樣說不對。他的話音剛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學的反對。我趁機把同學們分成兩方,讓他們各抒己見,進行辯論。意見統一后,我說:“他提的問題很重要,他能提出這個問題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學,成功的喜悅溢于言表。小學生都喜歡表現自我,他們為了發現問題必定開動腦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問,這樣就激起他們質疑的興趣,愿意去問。

三、給予質疑的時間,讓學生能問。

查看全文

質疑在校大學生失足可以暫免起訴

2003年1月7日,xx市xx區檢察院對xx某大學2000級計算機系學生王某涉嫌盜竊一案決定暫緩不起訴。xx區檢察院審查期間,深入學校了解到該生平時學習良好,還有5個月就將畢業。因一時糊涂,盜竊他人手機,觸犯刑律。承辦小組認為該生還有其可塑性,有挽救的可能。遂提出對該學生實行“暫緩不起訴”(應為“暫緩起訴”----筆者注)考察5個月的意見。

其“暫緩不起訴”的理由大致如下:

1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精英人才。

2該同學涉嫌犯罪完全是一念之差,按照校規、校紀,可能面臨開除的窘境。

3該生還可其可塑性,有挽救的可能。

4如此“正確”處理,可以降低在校大學生犯罪率。

查看全文

英語教學教會學生質疑論文

眾所周知,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誘導學生質疑問難。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營造良好課堂氣氛

高中學生的問題意識還不夠強,在學生的質疑過程中,難免會提出一些“幼稚”的問題,在這種情境中,教師可以通過下列方式創造學生喜愛的環境:通過多種形式肯定學生的提問,比如,面部表情、手勢動作以及充滿贊賞的話語;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賞識學生的獨創。只要學生有一點新思想、新發現,就應該表揚和鼓勵他們,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

把握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師要根據“初讀感知——細讀理解——精讀品味”的閱讀順序和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指導學生掌握略讀或粗讀的方法。比如,首先讓學生快速地閱讀全篇,掌握所讀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設計一些淺層性的問題。對于篇幅較長或信息較多的文章可以用圖示法列出重要信息項目,再設計問題。對于文章中尚未弄懂的知識,比如生詞、短語、句子、語境等,要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并利用所掌握的句法、構詞法和詞匯,設計一些猜測性的問題。這一階段的問題屬于初級階段,答案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

第二階段是學生細讀以后可以設計兩類問題,一類是找出文章中的重要事實或細節設計理解性問題,另一類是辨認哪些細節在文章中沒有被提及等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放開手腳、廣開思路,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把想法和認識通過問題形式表達出來。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在閱讀中所產生的好奇、好問、困惑、矛盾等心理特點,采用小組討論爭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學生的質疑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探討和爭辯,鼓勵學生提出相互矛盾或兩難判斷的問題,然后通過師生間的相互啟發,達到異中求同,最后,形成一個緊扣教學目標,有目的性、全面性的問題鏈,最后教師統籌解決,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查看全文

初中語文教育中培育學生質疑能力舉措

古往今來的學者都高度肯定和十分重視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學生培養中的作用。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對學生發現問題意識的培養還欠缺,學生形成了等待老師向他提出問題的不良習慣,并且在回答問題時還努力去遵循老師的意圖和思路。學生沒有足夠的個體學習自由,被老師的問題所牽引,被動地圍繞著老師團團轉。教師僅僅是鼓勵學生提問,并沒有交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大多數學生敢問卻不善問,提出的問題要么雞毛蒜皮,要么不著邊際,甚至讓人啼笑皆非。整個課堂看似思維活躍,實則是信馬由韁,效率低下。到了課外,勇于向老師提出問題的同學更是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不愿提出問題。學生不愿提出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心理上的種種顧慮。二是學生提不出問題。其原因有:1、“一言堂”,“注入式”教學方式的長期影響。傳統教學中,在“教師講課——學生聽課”模式下,課堂上學生要用絕大部分時間聽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所以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2、教師沒有給學生提出問題創造必要的機會和條件。

因此,為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還應把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放到教學的重要位置上來。

一、抓住學生學習中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的關鍵

一般學生認為,語文一看就懂,似乎沒有什么疑難。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就要用“問題”激發他們的認識沖突。只要能善于抓住學生之間對問題理解的差異,再循循善誘,對發展他們的智力就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之間因對問題的不同理解而引發的爭論,實際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過程中知識和思維的差異。通過爭論,辯清是非,學生會對問題發生興趣,有利于調動他們發現問題的積極性。在爭論中,問題不會使學生愁眉苦臉、望而生畏,恰恰能驅使他們的思想無所羈絆,縱橫馳騁。這樣,學生容易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求知的熱情。

二、要鼓勵學生深入地發現問題

查看全文